回覆列表
  • 1 # 國史拾遺

    司馬遷是私下寫作的《史記》,他自己知道書裡的內容過於敏感,害怕被毀掉,所以寫完之後沒有公開,並且儲存了兩份文字。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把《史記》公開,並且大力推廣這本書。不過《史記》在漢朝流傳並不廣,很快就被朝廷封禁了。因為裡面記載了很多皇家秘聞,比如一些對劉邦形象不利的事情。但幸運的是,《史記》並沒有被毀掉,而是一直儲存在皇家檔案館裡,只有少數宮廷文人能夠翻閱(比如班固這樣撰寫歷史的官員),其他人是看不到的。不過《史記》的名頭在漢朝挺大的,很多人都想一睹這本書的內容,但卻無法看到。等到漢朝滅亡之後,這些禁忌就不重要了,大家自然能夠自由的閱讀《史記》了。

  • 2 # 七柳仙生

    首先要弄清楚《史記》到底有沒有醜化劉邦?其次才能說為什麼能夠流傳下來。

    關於第一點,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醜化劉邦,因為司馬遷家族幾代都是史官,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史官秉筆直書的傳統,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的資訊是比較可信的。

    有人說因為司馬遷為李陵投降事件辯護,受到了牽連,在漢武帝時受到了宮刑,所以對劉氏江山有很深的怨恨;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刻意醜化劉邦和漢武帝。但是瞭解歷史的都知道,《史記》中所記載的,都是基於事實客觀存在的,雖然由於是個人著作原因,不免帶有一些個人的感情色彩,但是大體上了,還是基於事實的,因為司馬遷不會拿自己家族傳承幾代秉筆直書的史官的精神傳承,來報復個人的私怨。如果真的是為了報復刻意醜化,我相信這種品格的司馬遷,是寫不出這麼一本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來的。

    其次,《史記》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除了司馬遷早有防備,準備了兩套,以防被毀外,還要感謝漢宣帝。

    漢宣帝就是漢武帝的曾孫,原來的太子劉據的孫子,就是在許多電視中有出現過的劉病已,後改名劉詢,是開創了“昭宣盛世”的有名的一位皇帝。

    他在位時文風開明,而且最重要的是,漢宣帝全族幾乎都被漢武帝在晚年的“巫蠱之禍”中所殺,從內心對劉氏沒有什麼好感,正是在這個時候,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才把《史記》獻出來給漢宣帝,漢宣帝讀過之後才允許《史記》正式流傳於世。

  • 3 # 行雲流水136823977

    司馬遷的《史記》,起初稱為《太史公書》,不是國家層面的史學典籍,是司馬遷自己的個人行為,書中每篇結尾都有他的個人評論,這在當時是禁書,以個人名義評價天子是死罪,子孫也要被治罪的。所以司馬遷去世後很長一段時期,他的後人都不敢拿出來,直到漢宣帝執政,司馬遷的外孫揚惲才呈給漢宣帝,歷史上漢宣帝是開明帝王,但是,漢宣帝讀完這部書後,也沒有使之流傳,保留在國家圖書館裡了。後來的歲月裡,關於漢朝的篇章丟失一些,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後人補記的,不是司馬遷的原文。再後來,人們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後寫的書應該是公正的,客觀的,所以流傳千古!

  • 4 # 唐不聞

    關於《史記》,存在幾個理解上的誤區。

    首先,司馬遷擔任的太史令這個職務究竟是做什麼的?

    很多人從字面上,很容易誤會成太史令就是純粹修編史書的。

    其實不是,甚至修史都不算是太史令最重要的職責。

    太史令完整的職責是掌管天文、曆法,順帶負責一些修史的任務。到了漢朝後期,甚至把修史的任務從太史令的職責裡去掉了,可見太史令並不是一般人想象中那樣整天一副秉筆直書、正義凜然、苦大仇深的史官模樣。

    在這樣的前提下,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首先擔任了太史令一職。雖然在後面的每個新的朝代,都會為前面一個朝代修史,但這個規矩在西漢初年應該還沒有形成。畢竟漢朝自己才是第二個統一的帝國,繼承的又是短命的秦朝,秦本身也不重視修史。所以可想而知,司馬談是沒有具體而明確的修史任務的。

    但是司馬談因為職務之便,確實能接觸到不少歷史典籍,所以他自己產生了一個志向並付諸實施:就是要編一部通史。

    可惜他跟隨漢武帝泰山封禪時得病去世了,壯志未酬,於是臨終前囑託兒子司馬遷,希望他完成這一心願。這才誕生了《史記》。

    可見,第一、《史記》並不是官方史,而是出自私人興趣。第二、《史記》絕大部分由司馬遷完成,一小部分由他父親完成,還有一部分由於其他原因由後人刪補而成。第三、司馬遷父子接觸的典籍,並不完全可信,導致了《史記》中有不少自相矛盾的篇幅,這個鍋應該由秦始皇的焚書政策背。

    那麼《史記》裡有沒有醜化劉邦呢?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內心是十分激憤的,這在他的《報任安書》裡有清楚記載,因此在私人修編的史書里加上個人情緒,並不是不可能。但是《史記》問世後,就不斷遭到官方的刪改,甚至連他外孫最後交出的家族藏本,也經過了西漢朝廷的修訂,如果這樣還能存在醜化高祖劉邦的部分,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現在能看到的版本里,劉邦的形象應該還是比較接近史實,甚至是美化過的。

  • 5 # 冷清先生

    司馬遷之父乃司馬淡(前165年至110年),司馬淡博學多知,勵志要完成華夏曆史,司馬淡官職為漢太史令。司馬遷少時,就遵從其父的旨意而巡遊天下,司馬遷二十多歲時(前120年),奉其父司馬淡之命而遊歷天下。司馬遷三十多歲時,前110年,其父病重回到長安,在朝廷中補缺為低階官員,年奉100石。

    司馬遷三十多歲出仕,官小人微言輕,深感無法完成其父意願,故結好李陵等人。李陵向漢武帝薦舉了司馬遷,司馬遷得於世襲其父司馬淡太史令,年奉600石。前108年,司馬遷以皇家資料為依託,結合司馬淡和自己的考察資料開始寫《史記》。

    前99年,李陵出居延擊匈奴兵敗被浮,後降匈奴。漢武帝不相信李陵降匈奴,隔年兵發四路,準備奪回李陵。李陵已經降匈奴,指揮匈奴大敗漢軍。公孫傲回來後,有數千人聯名上書曰:“李陵帶匈奴兵狙擊漢軍。”

    漢武帝獲得上書後,在朝廷庭議李陵降匈奴,滿朝皆曰:“李陵降匈奴可殺。”唯有司馬遷,因為李陵有恩於自己,不顧事實為李陵辯護,被漢武帝下獄。漢武帝為求證李陵降匈奴之實,命漢史出使匈奴,見李陵問降匈奴狙擊漢軍之事。李陵告之曰:“訛傳,拒漢軍者乃李續也。”漢使回稟漢武帝,查李續在一年前已經死於居延,遂殺李陵全家。

    漢武帝憐惜人才,准予司馬遷家族以五十萬錢(合600兩銀子,是司馬遷一年的俸祿),贖回司馬遷之罪,可惜司馬遷家族在司馬遷獲罪時,已經全逃回陝西韓城,舉族改為“馮”“同”二姓,由於司馬遷家族無人救贖,司馬遷自己選擇了腐刑。

    由於司馬遷被宮,極端仇視漢武帝,出獄後在史記中顛倒黑白,寫到漢武帝殺李陵後,漢使才詢問李陵為何投降。李陵說狙擊漢軍者乃李續,其實李續在居延就死了。而李陵率匈奴兵狙擊漢軍,是公孫傲和幾千漢軍親眼所見,而且公孫傲是李陵的好友,公孫家和李廣李陵家,幾代人的交情,怎麼會平白無故的誣陷李陵呢?而且是有幾千漢軍官兵簽字畫押的。

    司馬遷被宮後,仇視劉姓皇族和漢武帝,就開始抹黑漢高祖劉邦。劉邦原本是有文化是個劍客,而且懂帝王之術。但是,司馬遷把高祖本紀中的重要章節,即劉邦35歲以前的事蹟,保留神話部分外,全部刪除,並且在以後章節和項羽本紀中,對劉邦大肆抹黑為流氓。

    前97年,司馬遷受宮刑出獄後,又用十年時間寫完了《史記》,前87年奉獻給漢武帝欽點,漢武帝讀後龍顏大怒,將司馬遷再次下獄。當年,漢武帝病危,立劉弗陵為太子,殺太子之母鉤弋夫人,同時下令將司馬遷秘密處死。故此,歷史記載司馬遷終年不詳。

    由於漢武帝死的突然,沒有時間再監督修改《史記》,《史記》就成為漢武帝欽點的歷史國書,被較為完整的儲存在漢朝司天監。而後世的皇帝大臣,也發現其中的問題,但是不敢對《史記》輕舉妄動。由於,司馬遷生前將劉邦的原始資料銷燬,東漢班固作《漢書》寫高祖劉邦本紀,只能修改司馬遷某些明顯錯誤,但是對劉邦35歲前的歷史,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 6 # 木鐸之聲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的態度比較複雜,既有讚美,也有微詞。但不能說醜化劉邦,如果這樣評價司馬遷,卻是對司馬遷的醜化,有辱於他作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的稱號。班固評價他著書的標準是“其文質,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盡最大能力還原歷史真相。他在《高祖本紀》中說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有遠大理想:“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為之奈何”是他的口頭禪,此非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項羽所能比。劉邦帶兵打仗紀律嚴明,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民心,這是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反觀項羽屠城無數,殺害無辜,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以此何以得天下?劉邦也很勤奮,晚年還親自帶兵到前線平叛,並且在平定淮南王英布時被流矢射中,病情很重,但他能坦然面對死亡,認為“命乃在天”,拒絕治療,這種胸懷非一般人所能比。凡此種種,都是司馬遷對劉邦的褒獎。但司馬遷對劉邦也有微詞,認為劉邦也有一些不良習氣,甚至有些痞氣,缺乏貴族氣。說他“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在逃難途中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車,表現出極大的自私性。在帶兵路過高陽時,酈食其求見,但“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食其認為他不講禮貌,修養不夠,不拜劉邦,並說“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此時劉邦才“攝衣謝之,延上坐”。項羽要烹劉邦的父親時,劉邦不僅不擔心,反而要分一杯羹。當然,劉邦瞭解項羽,他和項羽以兄弟相稱,項羽要面子,不會真的烹劉邦的父親,不然會在社會上留下罵名。但這也可以看出劉邦的冷漠。司馬遷之所以記下了這些內容,這和他的價值觀密切相關。他強調“血統論”,他在史書中記載人物(尤其先秦之前的人物)大多要追根溯源,上推到三皇五帝,證明所要記的人物是某帝的後代,以此證明他的貴族身份。在記項羽時,他特別指出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代,在記項羽事蹟時,也常常表現出項羽的高貴的貴族氣息,在最後時刻,寧願自殺,也不願成為階下囚。項羽對待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也不待見,他認為大丈夫不應該這樣苟活。在鴻門宴上他認為不應該殺害作為客人的劉邦,殺害劉邦有失禮節,不然劉邦很難脫身。相比之下,劉邦出身於社會下層,有這些不良行為,也實屬正常。在他看來,也算不得汙衊,如果不記下這些劣跡,反而失真。另外關於劉邦的出生,有的學者認為這是對劉邦的極大蔑視,認為劉邦是野合而生。對此,我不敢苟同。在中國有一種文化現象,就是神話英雄人物,以致讓人覺得英雄人物具有神秘性。劉邦的母親劉媼嘗息大澤之邊,夢與神遇。這時雷電交加,劉邦的父親去看時,一條龍伏在劉邦母親身上,不久劉邦母親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這無非是為了說明劉邦是龍之子,是真龍天子。如果司馬遷真想借此汙衊劉邦,漢朝的後來的皇帝哪位也不會讓這樣的文字存留於書中,侮辱自己的先人,必刪之。這部歷史書之所以能流傳於世,歸根結底在於它的史學價值,而不在於作者對劉邦的態度。

  • 7 # 手機使用者50942580765

    在這裡胡說八道的人,有幾個是通篇讀過《史記》的?司馬遷哪些地方醜化了劉邦?小編胡說八道,瞎說爛造,為了製造話題不怕爛舌頭?司馬遷只是在某些地方的觀點與後世正統得過了份的人不同而已!就其敘事,那都是秉筆直書,不帶任何打扮的。從唐開始,再也得不到這樣的史書了!前人對司馬遷的“實錄”是極為讚歎的!

  • 8 # 利劍擱

    司馬遷所著《史記》應該是客觀嚴謹的,後來者給予的高度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對劉邦的記載,也應該是附和其本人客觀實際的,說不定已經筆下留情了。因為他的客觀,經得起後來人的考證,所以才能流傳至今。

    一,司馬遷著史書是子承父業。文風,家風都不可能有問題。僅憑文風遺傳這一點,司馬遷就不可能故意醜化劉邦,不能因為醜化劉邦而辱沒家風,文風。因為辱沒劉邦,而辱沒祖先的事,司馬遷是斷然不會做的。

    二,著《史記》是父輩遺訓,也是本人志向。洋洋五十多萬字的鉅作,是留給後人的,不能因為醜化劉邦而流傳擱淺。不能因為醜化劉邦而影響“光宗耀祖”。從司馬遷的主觀長遠願望,也不可能編造,醜化劉邦。

    三,司馬遷因“李凌事件”得罪漢武帝,獲牢獄之災,受宮刑。從而一心一意著書,然而,對漢武帝的描述,也是客觀公正,對漢武帝的功勞記載很全面,也很褒獎,特別註明漢武帝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發“罪己詔”的國君。對漢武帝的大搞封禪迷信,企圖長生不老等負面史實,也毫不客氣地介紹給了後人。要說醜化,司馬遷最應該醜化的應該是漢武帝,而不是劉邦。劉邦與司馬遷的祖先沒有個人恩怨……

    四,司馬遷著《史記》,與劉邦同朝代,劉邦所言,所行……民間應該有流傳,流傳不是傳言,流傳不是傳說,也不是傳奇,流傳應該民間口頭史實。司馬遷怎麼能不知道書面記載與民間流傳之間的關係,記載的東西與流傳的東西如果大相徑庭,讀者也是不會接受的,應該是做到了互相兼顧,去偽存真。就對劉邦而言,總不能把他醜的東西,硬寫成美的東西……

    五,司馬遷清楚《史記》在記載史實的過程中,對人物的“劣跡”也毫不客氣的進行了記載,並不完全都是讚歌。因為文字的誕生與劉氏同朝,同代,恐引起劉皇族的反感或毀書。所以,書籍藏在閨女家,塵封二十載。目的就是讓後人瞭解真實詳實的歷史……

    六,司馬遷死後二十年,外孫楊惲偶讀《史記》頓為震撼,幾經思忖,把《史記》推薦給漢宣帝。於是,漢宣帝隆重向天下頒書,從此《史記》流傳至今。試想:楊惲讀《史記》能不讀劉邦章節嗎?漢宣帝讀《史記》能看不到司馬遷“醜化”他的祖先嗎?明明知道司馬遷醜化劉邦,卻頒發《史記》發行詔書,這說明什麼?說明司馬遷對他祖先的記載是實話實說,客觀公正。連劉邦的後代皇帝都接受司馬遷的“醜化,貶低”,試問還有什麼人不能接受呢?

    當然,任何一個人著書都不可能不帶有個人的己見,甚至是個人的感情色彩,知者詳盡,不知者簡略。司馬遷也不例外。更何況,好好的一個男子漢,年僅四十幾歲,活生生變成了“太監”,作為一般人是難以忍受的。而司馬遷屏棄個人榮辱,為完成祖先使命,為留下不朽的鉅作,必須為史實負責,為後人負責,為文德負責……這才是《史記》被後人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原因所在。

  • 9 # zy史克郎

    《史記》中劉邦形象,寫得很流氓猥瑣。

    首先是一種無賴,他未來岳父呂太公請客,劉邦說謊自己有1萬塊錢,於是被請上上座。最後,呂太公非但不怪罪,還把女兒許配給他。

    還有就是好色,攻破咸陽他立馬衝進來的後宮,三天不出飲酒作樂。

    另外就是無情,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敗。逃走的時候,他嫌棄車上一兒一女是個累贅,多次反而你從車上踹下來,還是說服好心又重新把兒女接起來。韓信的軍營裡面包含性的。

    劉邦很多疑殘暴,兩次奪韓信的兵符。後來自己屢戰屢敗,才把這個兵符還給韓信。奪取天下之後,殺死了很多和他征戰的功臣。

    《史記》把漢朝皇帝老祖宗寫的如此不堪,漢朝皇帝的心裡一起的聲音都沒有嗎?照理,修改史書是常事比如李世民,宋太宗都多次對史書進行過修改。可是漢朝後世的皇帝被另一個人這樣做,而後世的皇帝還預設這樣一種情況呢。除了前四史相對可信,因為隋唐之前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隨便干預史官。

    還有從內容上看因為開篇就寫得非常好,他寫了哪些地方

    劉邦不是流氓,是他的母親在田裡面去種地睡著了,後來他爹去就看見了一條龍的身上,接著就生了劉邦。劉邦腳下七十二顆痣這就是天賦,人家去喝酒經異象。你看司馬遷的這一段,把劉邦寫成一個不是凡人的形象,那就是上天降下來的,恰恰是因為他是上天降下來的,他的命中就應該做皇帝,這是上天註定的事,誰也阻攔不了。

    司馬遷用這一點又把劉邦的形象無限的高,這是不是一種高階捧高?所以,即使是劉邦子孫看了也十分滿意了。

  • 10 # 史話石說3610

    我想這個問題的關鍵字是醜化,醜跟美是相對的。而美醜是沒有一定的標準,歷史上有環肥燕瘦,現在的女孩子都想著減肥,可見這是一種觀念。

    《史記》的流傳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他上書皇帝,獻出了他外祖父的《史記》,而當時的皇帝,就是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

    司馬遷生前沒有把《史記》作為官方歷史公之於眾,其緣由已不可考。但在《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太史公自序》,注意,不是自傳,司馬遷沒有把自己和三皇五帝放在一起,也沒有把自己和諸侯將相放在一起,而是在全書最後一篇,寫了一篇序文。序文裡面有自己的經歷,有自己對人物、時事的看法。也有對天地宇宙,三教九流的闡發,有對泱泱華夏,中原故土的深情眷顧,也有對大是大非的高下立判。最後還給全書來了個分段,做了簡要的說明。

    那漢高帝劉邦只是全書數千個人物中的一分子,為了他一個人就要曲筆,就要附和,這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性格。

    司馬遷是為李陵(“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受了無妄之辱的,這種侮辱,讓他每次想到,汗水都是溼透衣被的,如此,司馬遷都沒有退縮,豈肯在漢高帝劉邦的傳記上留下瑕疵?

    有一種說法,說讀書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最起碼有一些讀書人是這樣的。也有一些史官是不畏生命危險去秉筆直書的。可以檢視“崔杼弒其君”這個典故,我想司馬遷一定知道太史伯,並且很認可他的做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展示了他一生的抱負和理想。《史記》傾注了他畢生的精力和思考。人物要怎麼呈現,怎麼評價,史料的選擇取捨,都是深思熟慮過的,而且司馬全選擇史料也是做的相當“科學”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再回到開頭,談談醜化還是美化的問題。現在流行的破洞牛仔服是美是醜,可能在司馬遷那個時代,這是乞丐的打扮,現在叫做潮流,叫時髦。所以,我們看古人,看故事,用今人之心去揣測古人,有失公正。

    我們讀《論語》看到孔夫子對自己也有很真誠,很可愛的時候。比如“昭公知禮乎”,“子見南子”等段落。其實孔子很坦蕩,很真實。是我們把他高高舉起,覺得聖人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其實他更像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好相處的老者。

    劉邦是個大氣概的英雄,從他發跡的時候就有這種特質。不是雞腸小肚的人。司馬遷只是在記錄史實,這是一項工作,歷史上劉邦與曹氏(非明媒正娶)生了兒子確有其事,司馬遷本著認知負責的態度記錄了下來,這有什麼問題。所以,美醜在人心,分寸在心裡。

    醜化還是美化都是有強烈的個人意願在裡面,《史記》我也在讀,我看到作者是在生動,如實的在寫人和事,談不上美化還是醜化。當然,絕對的標準是沒有的。人都有七情六慾,就看您怎麼看了。

  • 11 # 高宗1986

    司馬遷寫的《史記》應該是歷史上第一部由官方系統寫的歷史,在此之前沒有比較完善的官方修史。《史記》也是開了官方修史的先河,我們都知道後世的修史,有的是本朝給本朝修史的,往往這樣的歷史檔案很多地方是有隱晦的,比如對本朝負面的東西他不會寫。這倒不是修史的人不寫,北魏時崔浩為北魏修史,結果他也秉筆直書,把北魏過去一些不光彩的事情都寫進國史裡面去了,結果這點觸目了當時的皇帝何北魏的高官,崔浩因此獲罪,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所以崔浩下場警醒了很多修史作者,從此以後給本朝修史的就幾乎看不到秉筆直書的,所以後人看中國歷史不要盡信史料,要帶著自己的判斷普讀歷史。黑當朝修史的往往會為本朝歌功頌德,美化當權者,淡化政權的錯誤,甚至錯誤就不寫,所以說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寫的歷史是站在勝利者立場上寫的。

    還有一種修史就是本朝給前朝修史,這樣寫的歷史大多往往比較客觀,可是歷史畢竟講究的實效性,有的歷史書寫時離當時已經過去了幾百年,所以說後世給前朝修史肯定會不全面,夜難免有疏漏和錯誤。

    再回到主體,由於司馬遷可以說是開了官修史的先河,所以當時他寫史環境還是比較寬鬆的,沒有太多約束,他可以以個人觀點去修史。比如史記對於項羽的形象就寫的比較正面,二對於劉邦的刻畫就顯得那麼詭詐。事實上這也符合當時這兩人的情況,翻開歷史幾乎所有開國皇帝沒有一個不是不擇手段的人,一本正經的人能得到天下嗎?歷史就是這樣,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厚黑學,太正直的人想循規蹈矩根本是無法取得勝利的。司馬遷可不是僅僅把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形象寫的不好,事實上對他的直接領導漢武帝也是秉筆直書,譭譽參半。《史記》之所以倍受後世推崇,也正是由於司馬遷的敢寫,真寫,所以才顯得那麼可貴。後世基本上找不到類似於《史記》這樣本朝為自己如此客觀修史的書籍

  • 12 # 風雅正

    最近四五年,給考研的孩子講中國文學史,至司馬遷時,我常以“老文青司馬遷”呼之。這位生活在2000多年的牛人,可愛可親可敬可嘆,他是風雅君的偶像之一,《史記》也是我最愛讀的經典。

    《史記》所載的劉邦事蹟,有些地方,在今人看來,並不怎麼偉大、光明、正確。這就讓人心生困惑了:司馬遷膽子怎麼這麼肥?!他這麼抹黑絕代偉人、開國元勳、紅太陽高皇帝,《史記》竟然還流傳下來了?

    竊以為,雖然《史記》含有劉邦的糗事,還能夠流傳下來,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司馬遷從未一味“抹黑”劉邦,相反,《史記》中劉邦的主要形象是正面的、偉大的、光明的。

    讀過《史記》的人,對項羽的印象可能更深,但對劉邦的印象也絕不會太淺。作為一介平民,劉邦一步步壯大起來,他身上確有不少缺點,不過,他的知人善任、寬大胸懷、恢宏氣度、百折不撓的精神,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信許多人有類似的感覺,在讀《史記》之前,覺得劉邦取得天下,很大可能是僥倖,而讀過《史記》特別是《高祖本紀》之後,就會產生這麼一種印象,劉邦得天下,實在太正常,太應該了。他的武力、智慧和謀略,並非一流,但他有膽略,有胸懷,能夠把當時一流的武將、謀士納入麾下。那些對手們,與他相比,綜合水平,差距較大,劉邦得天下、做天子,實在是“天命所歸”。

    其次,司馬遷寫作手法高超,劉邦本人的傳記《高祖本紀》中,集中描寫了他作為亂世中擊敗群雄,奪得帝位的雄才大略、蓋世偉績。劉邦的負面描寫,主要在對手、部將、臣下的傳記之中。這種“旁見側出”筆法,如非熟讀全書,很難讓人產生司馬遷醜化劉邦的印象。

    劉邦的不學粗俗,流氓習氣,貪財好利,恬不知恥,自私自利,不顧親人,猜忌功臣,濫殺無辜的陰暗面,都在零散分佈在其他人的傳記中。除非專門收集這類“黑料”,否則,根本不可能產生《史記》醜化劉邦的印象。

    第三,《史記》的記載,或據可靠史料,或由傳聞,或得以考訪,皆有憑據,並非憑空臆造、肆意詆譭。司馬遷的時代距離劉邦時代比較近,他有條件和自信如實記載。

    司馬遷敢把所謂“黑料”加入《史記》,最根本的原因是劉邦並非天生聖人,生而偉大、不是金身完璧,這給司馬遷壯了膽!

    【司馬遷及《史記》研究,早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史研究的“顯學”】

    第四,中國古代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史官文化傳統,這種近似信仰的“實錄”文化精神,給司馬遷如實記載的精神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統治者對《史記》的審查和迫害,從而利於其流傳。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國崔杼弒君,太史不懼權臣,如實記載,結果,史官兄弟三人相繼被殺,老四上來之後,依舊如此記載,外面一個史官聽說,怕太史被殺光了,沒人如實存史了,還要過來,接著如實記載。中國古代的這麼一批為如實記載歷史,置生死與度外的無畏精神,對司馬遷在內的後世史官具有極大感召力。

    到東漢時期,這種史官文化已經受到很大損害,但到那時,《史記》已經得到一定範圍的流傳了。班固對司馬遷和《史記》頗有微詞,對《史》遷他的評價依然很高,讚美了司馬遷具有“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

    第五,《史記》在歷史上,曾受到劉氏皇權的審查和限制,部分內容也遭到刪改,今天所見版本,已非司馬遷寫作的“定本”。《史記》遭到劉氏皇權的審查,卻未遭徹底禁燬的原因在《史記》本身巨大的歷史和文學價值,它為自己代言,它的魅力和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它自己。

    《史記》寫好後,據說司馬遷留了兩份,一份上交國家,一份自家儲存。後來輾轉到外孫楊惲手中,楊惲上交給國家,被時君漢宣帝的認可,得以流傳。後來,王朝統治者發現,《史記》的某些記載,有損皇家形象,就加以竄改、抽毀、限制流傳。其中,相關部分,我們已不知當初司馬遷是怎樣描述的。

    不過,由於《史記》記載範圍廣,記述精當,史學文學價值,已經得到一定的認同,漢家不會將之付之一炬,其他人也會想法設法儲存此書。

    【圖:“老文青”司馬遷】

    第六,《史記》成書後,流傳不廣,漢家不知其帝王不知其中有許多“不合體統”之處。待該書流佈較廣時,漢家才注意,並加以限制,但為時已晚,不太可能完全禁燬此著了。

    司馬遷生在漢武帝時期,當時人對秦漢之際的歷史,依舊比較熟悉,不必藉助《史記》瞭解。況且當時的印刷水平,不足以讓《史記》廣為流佈。史書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到的,當時的漢武帝,對歷史的興趣,遠小於對開疆拓土、美女玩好的興趣。有機會看到《史記》的人,沒興趣看。可能有興趣看的人,又沒有資格看。

    《史記》成書後的一段時間內,並未得到廣泛流傳。後來,經過楊惲、漢宣帝等人,該書開始流傳開來。之後,才遭遇審查限制。不過,很快,西漢王朝走向衰落,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放鬆,《史記》得以流傳開來。

    東漢時期,漢家人對史書的控制,就非常嚴格了,班固曾因為“私修史書”而下獄。司馬遷相對幸運,他的時代,皇權對思想文化的控制相對鬆弛。

    《史記》能夠流傳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難以替代的史學價值、不可超越的文學價值,與當時的王朝對思想文化控制程度有關,也具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更多文史深度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13 # 漩渦鳴人yy

    有可能是看多了歷史上面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現如今,我們對於歷史書上面關於帝王的相當一些不正當的記載,認為你一個封建主義者,你在封建統治之下寫這種詆譭帝王的話,你就應該被砍頭,你的歷史書就應該被燒掉。

    但是事實上當時的歷史學家,尤其是以司馬遷為代表,記載歷史的那些史官記載歷史的時候,那是百分之百或者正義之心過去記載的。

    曾經有這樣的記錄說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君認為歷史的記載官記載的一件事情,對自己相當不利,拖出去砍了第一個,然後讓第二個記載,第二個按照原來的方式接著記載了下來。國君把第二個砍了,然後再叫第三個,第三個照就這麼寫,然後把第三個砍了找第四個,第四個還是這麼寫,然後國君感覺沒脾氣,說你們這幫人究竟圖個什麼呀?我只不過讓你們稍微改一下,你們至於這樣一個個的死命的拿人頭在那兒勸見我嗎?

    但是這些記載歷史的人就說了自己記載這東西是要給子孫萬代去看的我們如果記載錯誤了,子孫和後代將會對於這件事情產生誤解,甚至是曲傑這樣的歷史是不可信的。這樣的歷史是禍害後人的,最後,國君看著實在沒辦法,就按照這個東西接著記載下去就行了。

    這也形成了一種精神,就是記載歷史的史官必須要不畏權貴,不怕暴權堅持把自己的正義給寫下去。

    與此同時,對於漢武帝來說他就沒有管司馬遷為什麼司馬遷的裡面可是記載了一些詆譭漢武帝的話,也就是衛青,霍去病的相關記錄,這一點我曾經回答過,曾經司馬遷的記載裡面關於衛青和漢武帝進宮的那一段寫了一個幸,幸福的幸,雖然一開始也以為大家的解釋是錯了,但實際上仔細的把這段文章給看了一遍以後確實是寵幸的幸!這就很尷尬了同時我們也要想到這篇文章,漢武帝是絕對沒有看到,否則絕對不是把司馬遷閹了當太監那麼簡單!

    司馬遷寫《史記》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裡閉門造居,當然,這個成語雖然不是好詞兒,但確實形容的很恰當,司馬遷自己在那兒寫別人也管不到它到底寫的是啥,那個時候大家對於思想統治只有兩個人曾經重視起來,一個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另外一個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大家對於文化的管理問題還是沒有那麼多經驗,或者說沒有那麼多先前的教訓去管理。對於歷史書這個東西,大家也就懶得去管了。

    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史記》這本書寫出來了,小範圍的流傳,畢竟司馬遷本人的文學功底特別不錯。魯迅也說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家覺得單從文學角度來想,司馬遷這個《史記》也確實值得流傳,所以大家看著看著就看,習慣等到漢朝的統治者真正反應過來說實際這個東西有問題以後,結果使幾已經流傳開來了,你再想把它全部收繳起來,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一次吃虧。東漢在處理歷史書上面可以說是嚴法酷刑就是要把歷史給管死。

    綜上所述,首先,司馬遷具有那種寫歷史史官的那種精神的流傳,做事情講究的就是實事求是。

    第二,這些歷史民間都有流傳,實際上,司馬遷就是把民間那些流傳的版本稍微綜合了一下,敲響了自己認為最信得過,最可靠的放在了上面。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又何必去管呢?

    第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官方根本就沒有去管,大家對於這個東西意識還比較淡薄,認為寫個歷史書嗎?能出什麼事情,是不是?

    第四,司馬遷的《史記》寫完了以後,小範圍的流傳廣了以後,官方才開始重視起來,但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已經徹底流傳開了,大家已經知道究竟寫了啥了,官方也就懶得去管了。

  • 14 # 惠水濟善

    當時人們可不這樣認為。

    司馬遷作為偉大滴史學家,再有好惡,也不會留下話柄,可以讚揚,不能有汙衊。

    史記肯定經過官家修繕,有刪節。大體符合君權神授,信天命的漢朝要求。

    史記載,說,高祖為大聖,非大聖而能當此難乎!縱觀史書,堯舜禹難當此大譽,真不知道,後人讀著讀著,高祖成了流氓,換是口頭禪,似乎貨真價實。

    一個時代對古人地看法不一樣,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苛求今人,那就要看古今一致的經世道德。

    今人邪惡,看古人不好!

    今人好,不會看古人邪惡!

    尤其是,有大德,大功於民族國家歷史,私德有虧,只記其壞,無限放大,好嗎?

    漢家大度,秉承了春秋戰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態勢,沒有後世塗粉摸脂的粉飾,覺得瑕不掩瑜,後世小人漢奸太多,就變味了。

  • 15 # 葉子寫實

    很多人都對古代封建社會有偏見。其實古代的帝王並不是常常濫殺無辜的。

    在古代社會里,對史官的品德要求是很嚴苛的,需要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的正人君子。為了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古代的帝王是不能看當朝歷史的,只讓後人評說。

    《尚書·多士》謂“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指的也是當時官方記載和儲存文書之制。及至西周史職日繁出現了太史、中史、內史等名目,不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諸侯國也先後設定了史官。 古代史官的職責範圍很廣,但記載史事無疑是其基本工作之一。 史官在奉命記載宮廷史事的過程中,仍保持著一定的獨立許可權。特別是由史官掌記的“起居注”,為保持其客觀公正性,習慣上,連當世的皇帝也不得觀看。史官的這一特權。讓那些想獲得後世好名聲的帝王權臣不敢做太出格的事。

    唐初時唐太宗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奪取了太子李建成的政權,晚年曾幾次提出要看“起居注”。開始褚遂良等大臣還能拒絕他,後來終於拗不過,將“起居注”刪為“實錄”。開了帝王看當朝歷史的先河。

    說司馬遷的《史記》裡黑化劉邦有點牽強,史官修書多少會帶著自己的主管意識,卻更要尊重歷史事實,這是史官的基本素質。漢武帝本紀主要就是武帝的起居錄,也沒有絲毫的留情。這本書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基於古代嚴苛的史官制度,和那些仁人志士對其實和歷史的尊重。

  • 16 # 只愛潘多拉

    《史記》在醜化劉邦嗎?恰恰相反,司馬遷對劉邦是非常佩服的,劉邦在他心目中,絕對比漢武帝偉大一百倍。劉邦絕對是司馬遷所喜歡的那種皇帝,他不喜歡的是漢武帝,《史記》得罪的也是漢武帝。

    現存的《史記》是沒有《武帝本紀》的,早被銷燬了,現在的《武帝本紀》是後人補的,看起來亂七八糟的,一點也體現不出我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的功業到底在哪裡!

    然而劉邦是司馬遷所喜歡那類偉大人物,不拘小節,喜歡喝酒,喜歡女人,“好酒及色”,日常生活很有活力,不是一板一眼的裝腔作勢,而是很有情趣又講感情的人,歷來的皇帝,沒幾個講感情的,但劉邦被司馬遷寫得很有人情味。這麼可愛的劉邦,居然被理解為“醜化”,真是有些人的審美出了問題!

    《高祖本紀》中的劉邦,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不“裝”的一個皇帝,高興時是真高興,生氣時是真生氣,沒辦法了就耍無賴,成功後也自鳴得意,但卻心裡裝著人民(仁而愛人)。

    司馬遷寫劉邦到咸陽勞動(常繇咸陽),看到秦始皇出來視察工作的壯觀場面,劉邦的表現是,“喟然嘆息”,然後說出“大丈夫當如此也”的真話。試想如果後來的歷史學家寫這段,一定會寫成:革命家劉邦同志看到反動頭子秦始皇如此講排場,出個門也這麼勞民傷財,必定正色大罵秦始皇的腐朽作風的。

    司馬遷寫劉邦當了皇帝回到家鄉沛縣,與鄉親父老一起喝酒唱歌,一高興立即宣佈永遠免除沛縣人民的賦稅,在沛縣十多天,天天跟老百姓一起,邊喝酒邊講過去的故事(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離開的時候,老百姓捨不得他走,送行越送越遠,於是在路上停下來又跟老鄉們喝了三天才走。

    這些情節,在後世的史書裡基本上再也看不到了,後來的開國皇帝,個個英明神武,但卻沒有劉邦那麼“親切”。司馬遷的筆下,老百姓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劉邦,儘管他有各種的看起來不那麼高大上的缺點。

    司馬遷是真心“喜歡”劉邦的,因為他不喜歡的漢武帝,正好跟劉邦相反,漢武帝是一個“內實多欲,而外示以仁義”的皇帝,我猜想司馬遷大概是想用劉邦的真,襯托漢武帝的假,而劉邦在司馬遷的筆下,確實也非常的“真實”,打了敗仗就認,做錯了事就改,這是一個跟普通人一樣會失敗、會犯錯的人,但他可以屢敗屢戰,能夠知錯就改,真正的偉人絕不是從不犯錯的聖人!

  • 17 # 顧道驚城

    各朝御用文人在寫本朝開國皇帝的歷史時,通常總是一臉的崇敬和讚美。

    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算無遺策,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智慧、勇氣、決心和才能。所以,他才能開創一個偉大的帝國。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還有一顆偉大而仁愛的心,有一種拯救萬民於水火的信念,所以天下百姓都願意支援他。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從諫如流,且高瞻遠矚。所以眾多優秀的人才紛紛聚集在他身邊,供他驅使。面對前朝的殘暴統治,面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早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推翻前朝的殘暴統治,拯救那些受苦受難的天下蒼生。結果呢?在他的努力下,萬惡的舊社會被推翻了,而天下百姓終於得到了新生。當然了,他一生中也犯過若干錯誤,但那都是他一時疏忽,被小人和姦臣所誤。他一生中也有若干失敗,但那都是他的屬下沒能真正理會他的精神,沒能真正落實他的精神。

    但翻開《史記》,司馬遷對於劉邦的記載似乎有些“非主流”。

    《史記》中的劉邦“好酒及色”,固多大言,少成事”,類似的話怎麼看都不像是在誇獎劉邦。而在《史記》中,蕭何與曹參等人之所以願意臣服劉邦,竟然是因為膽小怕事,所以慫恿劉邦出頭。換而言之,當時的劉邦並沒有什麼值得他們信服的地方。他們只是把劉邦當做愣頭青來看待,儘管劉邦早已過了愣頭青的年齡。

    《史記》中的劉邦在逃命時,竟然為了讓馬車可以跑得更快些,就一心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扔下車。如果不是夏侯嬰阻攔,他的親生兒女,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史記》中劉邦的頭號敵人項羽,怎麼看都比劉邦更像英雄人物,以至後世讀者總會不由自主地佩服項羽及輕視劉邦。人們常常認為,項羽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為他太心慈手軟了。以至於大家都認為: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最後的勝利者就一定是項羽。

    我們必須得知道,《史記》絕不是西漢帝國的禁書,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還是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我所說的御用文人,並沒有任何褒貶之意。司馬遷是西漢帝國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編寫史書。

    因為《史記》並不一味地讚美劉邦,所以我們總認為《史記》對於劉邦的記載非常客觀。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種種大不敬的內容加在劉邦頭上;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所以我們總覺得,西漢帝國的言論肯定非常自由。

    這就叫睜眼說瞎話,西漢帝國怎麼會有言論自由呢?說說司馬遷親身經歷的事吧,他受過“宮刑”(就是被閹割)。司馬遷犯了什麼罪?就是因為他說話嘴上沒有把門的。皇帝認為這是黑的,他非要說這個東西並不黑。於是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司馬遷當場就被閹割了!

    因為說錯了話,就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說這種時代有言論自由,還不如說人類的歷史就是言論自由的歷史。

    西漢帝國還有一位高階官員叫顏異,他被漢武帝斬首,罪名是“腹誹”。“腹誹”的意思就是說:皇帝認為這東西是黑的,你口頭上不置可否,但你在內心裡認為這東西不黑。於是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顏異當場就被斬首了!

    因為在心裡認為這東西不是黑的(未經證實),就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說這種時代有言論自由,還不如說人類的歷史就是言論自由的歷史。

    司馬遷在寫歷史時,頭上一直高懸著一柄隨時可能落下的利劍。他怎麼可能客觀地記錄漢朝開國曆史呢?雖然作為一代史學巨匠,司馬遷會盡力把當時的歷史真相還原給讀者。但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司馬遷當時的處境,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史記》中的內容。

    在那種說錯一句話就會招來滅頂之災的社會中,司馬遷在寫本朝歷史時,自然會十分地小心謹慎。只是說錯一句話,都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如果敢在史書上胡說八道,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

    如果按照正常的套路,司馬遷在寫劉邦時,應該把劉邦寫得英明神武、算無遺策、仁慈愛民。因為劉邦是漢武帝的祖爺爺,而且是西漢帝國的“國父”。但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番,就會發現一個恐怖的事實:如果司馬遷敢這樣寫劉邦,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

    劉邦的故事是一個勵志的神話,但如果真要用寫實的方法記錄這個神話,那可就壞事了。

    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結果呢?秦二世就被趙高殺了,子嬰成為秦三世。子嬰控制的地區就剩下關中地區,哪有資格當皇帝呢?於是子嬰退位當了秦王。但子嬰這個秦王也當多久,就被項羽殺了。

    秦之失鹿,群雄爭相逐之。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剻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些話隨便一推論,就會引申出民權的思想。什麼終身制有理,什麼世襲制有理,全是胡扯。因為歷史早已證明,誰能當皇帝,那就是看誰的勢力強,誰會玩權術,誰能順應時代潮流。

    可在皇權時代,如果史官敢這樣寫歷史,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一個勵志神話,問題就太大了:一個最底層的老百姓,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成為皇帝;一個人只要聰明勇敢,能夠代表百姓利益,就有機會成為皇帝。如果史官敢在史書中表達這種觀點,不是找死又是什麼?

    這豈不是就在說,只要時機恰當,人人都有帝王相?這豈不是就在說,只要謀劃得當,人人都有帝王相?你看人家劉邦,一個農民的兒子,啥背景都沒有,最後還不是修成正果了?

    真要把史書寫成這個樣子,你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你全家和全族有多少顆腦袋要被砍?

    現代社會的統治者通常都喜歡恬著臉說:我之所以能夠高高在上,與我投胎好壞無關,完全是靠我的努力。說得更好聽一點,我能高高在上,完全是因為人民擁護我。說得再好聽一點,如果人民對我不滿意,隨時都可以讓我下來的。可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傻子都知道。

    如果現代的御用文人在為權力者做傳記時,說這位權力者之所以能夠掌權,是因為人家血統高貴。爺爺活著的時候大權獨攬、父親活著的時候大權獨攬,所以他也能大權獨攬。即使這是事實,這位御用文人肯定也會吃不了兜著走。這位權力者看到御用文人這樣胡說八道,肯定會氣得想殺人。

    什麼時代唱什麼歌,現代需要勵志神話,皇權時代則不需要。

    司馬遷在寫到劉邦的傳記時,肯定會感到無從下手。因為上述原因,司馬遷不敢把劉邦寫得太偉大;可問題在於,如果司馬遷把劉邦寫得太渺小,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司馬遷在寫劉邦時,肯定詳細翻閱了漢武帝關於劉邦的所有評論和指示。因為司馬遷知道,如果不能仔細體會漢武帝的意思,在寫劉邦的時候隨口亂說,一定會死得很慘。從這個角度來說,《史記》中關於劉邦的基本論調都是漢武帝定下來的。而且這種論調,在當時也一定是非常流行的觀點。否則,借司馬遷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

    先看一個事實:司馬遷曾為李陵辯護,說李陵是一個大英雄,可漢武帝好像不這麼認為。而且漢武帝覺得:你司馬遷這樣誇李陵,好像是在貶低我小舅子(李廣利)啊!於是,司馬遷馬上就遭受了宮刑之苦。

    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司馬遷為項羽作傳記,說項羽是一個大英雄,卻沒有得到漢武帝的認可,你說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漢武帝覺得:你司馬遷這樣誇項羽,好像是在貶低我曾祖(劉邦)啊!屆時,司馬遷全家還能留下活口嗎?

    我經常聽到類似的言論:總而言之,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官,因為他能夠秉筆直書。說這種話的人,肯定連史官的主要職責都沒弄明白。

    史官的主要職責就是盡力儲存和還原歷史的真相,而秉筆直書絕不是史官的主要職責。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漢武帝明確表示:漢高祖劉邦是拯救時代的大英雄,項羽是一個邪惡殘暴的反動派。而司馬遷非要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這樣的司馬遷算是一個合格的史官嗎?肯定不是!因為,司馬遷膽敢無視漢武帝的最高指示,結果必然是他永遠喪失編寫歷史的機會。他的人頭會落地,他寫的書會被焚燬。如果司馬遷這樣死了,豈非死得比鴻毛還輕?

    許多人一說到偉大的史官,就會說到什麼秉筆直書,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偉大的史官之所以能夠偉大,並不是他有秉筆直書的態度。而是他能在統治者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儲存和還原歷史的真相。

    只要理解了司馬遷的境遇,以及西漢帝國當時的言論環境。自然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劉邦在史書中的形象,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因為劉邦的出身太差,所以為了突出皇權的神聖性,西漢帝國在宣傳劉邦時,故意模糊了劉邦的道德和才能。西漢帝國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想傳達給大眾一個意思:誰能當皇帝,與道德和才能無關,一切都是天意!

    在當時,比劉邦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多得是,但最後成功的人卻是劉邦。為什麼呢?就是這是天意!《漢高祖本紀》開篇就說了,有一條龍趴在了劉邦母親的身上,於是劉邦出生了。而且緊接著,各種關於劉邦的神話故事和神奇傳說,那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但陳勝沒有天意,終歸只是徒勞;項羽英雄無敵,但項羽沒有天意,最終只有失敗。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遇到劉邦卻是處處受制;張良絕勝千里,卻是隻能給劉邦打工;蕭何最初的地位高於劉邦,道德和才能也高於劉邦,但只能給劉邦當下屬。

    劉邦看似什麼都沒有,但最終得天下的人卻是他,就是因為他有天意!劉邦是龍子,普通人能比嗎?劉邦頭上有五彩祥雲,普通人能比嗎?善於相面的人一看到劉邦,立刻哭著喊著要把女兒嫁給他,普通人能比嗎?

    劉邦的經歷並不會成為勵志神話。因為西漢帝國就是要告訴大家:劉邦的成功是天意!這招很厲害,如果大家相信了天意,誰還會勵志呢?除非你能努力投個龍胎,否則再努力也沒用。

    《史記》中關於劉邦48歲前的歷史記載實在乏味。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歷史記載,而是一系列荒誕不經、粗俗無聊的民間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一下,要怎麼漲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