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助的騷包
-
2 # 過路閒人路過
首先重點是我經常說的,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必須以大局去看,否則出來的結論不會正確和客觀。歷史的潮流不會因一個人去改變,那怕這人多有本事,能改變的只是細節,但是歷史長流是不會逆轉的。
劉邦起義正值秦亡而天下大亂之際,當時百姓渴望的是天下統一,自己能過上安穩生活,這是民心所向。相反劉備奪了西川稱帝,敗於東吳後一命嗚呼,諸葛亮延續了劉備的中心思想,就是匡復漢室,從而多次北伐。首先東漢末年,自靈桓二帝的胡作非為,導致天下四分五裂,一群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戰爭不斷加上自然災害,百姓猶如生活在煉獄之中。而劉備稱帝時,曹魏已經把天下統一為十三州佔其九包括最重要的中原地區,而且屬地人口也佔了天下大半。無論不同的人對曹操有不同看法,但曹操正如毛主席對其評價一樣,南征北伐擺平地方勢力,內政方面屯田,改革東漢弊政,打擊地方強豪,杜絕浪費之風,這些都是無用質疑的施政,也像毛主席評價的一樣,曹操把天下大部份百姓的生話安穩起來。在這種大環境下,劉備也好孔明也好,他們發動的戰爭對於天下大部份百姓來說,其實就是一偏安的分裂勢力不停來騷擾,企圖把撥亂反正的生活再撥亂,蜀系人物北伐是因為自己要匡復漢室的政治信仰,但一般百姓關心的是政冶信仰還是安穩的生活?劉備入蜀前西川只有偶爾與張魯的小打小鬧,劉備入蜀後,西川百姓不是在戰爭就是在準備戰爭。從此看來,劉備和孔明的北伐無疑是和民心逆向,豈有成功之理?
很多人對比歷史事件都忽略了當時大局和民心所向,這樣對比是極不合理的。最普遍對比就像為什麼鄧艾到了成都蜀國投降,而質疑假如魏延子午谷成功就可以滅魏一樣,表面上看來都是一個奇謀,奇謀一能成功為什麼奇謀二就不行。只要從歷史大局和民心所向來看待事情,就會發現根本沒什麼可比性。
-
3 # 蕭武
劉邦面對的關中和劉備蜀漢面對的關中是完全不同的格局和形勢。
按照約定,本來應該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從南陽沿商洛,過武關,進入關中地區。此時的關中已經沒有多少秦軍主力,因為秦軍主力都被吸引在今天的冀魯豫交界處,正在和項羽進行主力之間的決戰。
這時候的秦帝國已經土崩瓦解,子嬰在除掉趙高之後,也沒有能力迅速穩住陣腳,只能自去帝號,秦國從帝國回到之前的諸侯,子嬰稱秦王。但這對形勢沒多大改變。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秦國已經無力組織有效抵抗,只能向劉邦投降。
劉邦拿下咸陽,佔領全部關中,覺得自己要當秦王了,所以並沒有大肆破壞關中的秩序,反而立刻約法三章,恢復秩序,安定人心。同時派兵進駐潼關,封鎖項羽入關的通道。
項羽在鉅鹿擊敗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之後又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就要進入關中。在潼關遇到抵抗,項羽下令攻城,劉邦的軍隊沒有守住,項羽就進了關中。
項羽進入關中以後,先是焚燒了秦朝的宮殿,然後就是縱兵搶掠。對項羽來說,他這麼幹完全是出於一個楚華人的國仇家恨,是報復性的,完全沒想之後怎麼辦的事。等到搶掠完了,關中已經殘破不堪,有人勸項羽定都關中,他不肯,嫌關中殘破,要回到楚地,定都彭城。
離開關中後,項羽主持了重建各諸侯國的大規模分封,其中,本應被封為秦王的劉邦卻被封為漢王,都城在漢中的南鄭。而對秦國故地,因為項羽怕秦國經過幾年之後重新復興起來,所以將秦國一分為三,分別封章邯為庸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
章邯所率軍隊是秦國最後的主力兵團,本來秦國已經自去帝號,就是希望得到諸侯的寬容和諒解,不要徹底消滅秦國。鉅鹿之戰失敗後,王離軍雖然全軍覆沒,但是隻要章邯迅速率軍後撤,到潼關駐守,仍然是有機會保住秦國的。
但因為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因為害怕被趙高誣陷,承擔兵敗的責任,所以在陳餘的勸說下,主動率領秦軍投降,約定進入關中後封他們為王。結果,項羽因為怕投降的秦軍突然倒戈相向,就坑殺了秦軍降卒,導致秦軍二十萬人被坑殺。
所以,雖然章邯司馬欣和董翳被封為王,但是因為秦國老百姓認為他們是導致二十萬秦國子弟被一夜坑殺,從而間接導致秦國被滅的罪人,所以並不願意被他們統治。他們分別立國之後,就很難在短時間內收附人心,建立起有效的防禦體系。
等到劉邦從故道出兵,進攻關中的時候,唯一在組織抵抗的就只有章邯司馬欣立刻就投降了。先在陳倉組織抵抗,但是他率領的顯然是沒有經過多少訓練就倉促上陣的軍隊,沒有能抵抗住漢軍。章邯就率軍後撤,之後又在第二道防線組織了抵抗,但是仍然被漢軍擊敗,只好繼續後撤,退守雍國國都廢丘。
也就是說,劉邦出兵進攻關中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分裂的被分為三個國家的關中,而且這三個國家都沒有什麼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所以能夠以出其不意,在陳倉擊敗章邯之後就直接進入關中。
劉備和蜀漢面臨的是什麼樣的關中?
曹操生前,就透過與馬超的戰爭,徹底平定了關中地區,從而使關中成為其領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後,曹操又攻滅漢中的張魯政權,取得漢中。劉備在平定西川之後,也開始進攻漢中,最後是雙方在漢中之戰打成了平手,曹操奪不回漢中,劉備也沒有能力徹底擊敗曹操,進入關中,從而確立了雙方的大體邊界。
對於曹魏來說,其整體上面對兩個敵人,分別是蜀漢和東吳,與東吳是在荊州和淮南地區對峙,而對蜀漢主要的就是關中地區。所以,曹魏在關中長期駐紮著精銳的主力兵團,在所有重要的軍事要點都有駐軍,從而在關中形成了嚴密的防守體系。
所以蜀漢面臨的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關中,而且還有曹魏以關東地區的強大國力作為後盾。以劉備和蜀漢當時能夠集中起來的軍事資源而言,能夠奪取漢中,始終保持著對關中地區的強大威脅,而且在滅亡之前始終在軍事上保持著主動進攻的態勢,這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
4 # 小鴻哥
兩者面對的情況不同。
1劉邦進入漢中時帶了十萬將士皆來自中原,思歸之心切。
2漢中蜀地天府之國,自秦國兼併漢中巴蜀。已百年並未戰事。秦滅六國戰場地都在六國的地盤上。陳勝吳廣項梁六國後人起事也在原六國地盤。漢中巴蜀之地並未有損失。而益州在東漢時有七百萬人,蜀漢只有不到一百萬。漢中人口已經給曹操遷空。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漢中陰平武都遷走人口在三十萬左右。劉備得其地不得其民。所以千里北伐要從蜀地運糧。
3劉邦在關中深得人心。約法三章,深得關中父老心。關中是天下糧倉,人口眾多。三國時的關中已經是十室九空。漢中不少人口就是遷到關中。各路義軍在關中百姓看來劉邦比較好。別人進來就是燒殺。
4面對的對手不一樣。劉備面對的是東有東吳,北有曹魏。而劉邦面對的是:關中三個王,中原七八個王,南方三四個王。就是說劉備面臨的曹魏和東吳兩個對手,實力又不比自己弱。劉邦面臨的是十幾個王。劉備面對曹魏=劉邦面對十個王(按地盤)。就是說劉備面臨的是統一的北方,劉邦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地盤。就好比甲有拿十把小刀,跟丙打架。丙也有一把稍微大一點小刀。因為刀小使不上勁,雖多無用。還是丙占上鋒。但是後來甲把十把小刀融在一起,變成大刀。
5關中三個王,關中百姓恨死他們了。因為他們是秦將投降項羽致使二十萬秦軍給坑殺。他們都是關中百姓的父子兄弟。同樣也恨項羽,因為他們的父子兄弟死於項羽手上最多。三個人食君之祿而降,是為不忠。不光秦國的讀書人看不起,六國也看不起。今二十萬人身死,是為不義。項羽選錯人守關中了,還一分為三,力量更弱。
6各王之間不和,趙齊聯合跟項羽打。劉邦攻關中三王,項羽在江東遠水救不了近火。諸王不和,必竟戰國打了幾百年。而且項羽在封賞上也不是盡然公平,自然不滿大有人在。劉邦各個擊破。當劉邦東出六國,六國既防劉也防項。諸王有的投劉邦,有的投項羽。有時一邊倒的倒向劉邦,有時又倒上項羽。劉邦攻佔關中後進攻項羽小弟南韓魏國,但是項羽正在跟齊趙開戰。劉邦收了韓魏等項羽小弟,組成聯軍打著為義帝報仇的名義去打項羽。雖然曹魏東吳國內也是有矛盾,但總歸國跟國那麼大。
7項羽只有成就霸業的想法,沒有成就帝王之業。帝王之業包括霸業,但霸業不包括帝王之業。拿下關中那麼好的地方卻不要?卻要回楚國。駐守關中,原楚國的地盤早已佔據。以秦楚西攻北征,再次一統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他沒有。回到彭城建立西楚,地盤也就戰國楚國一半不到。而劉邦有成就帝王之業的心。如果沒有,他何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留在漢中當個漢王不好?關起門過日子不好嗎?當王除了地盤比皇帝小一點,別的沒大多區別。女人錢權力一樣也少不了。正因為劉邦要成就帝業才據關中,東出潼關。還有一點就是劉邦的手下比劉邦還想要他當皇帝。你是王,我們是侯。你是皇帝我們才能是王。正如劉備當漢中王,封關張馬黃為前後左右將軍。但之前封不了,因為劉備之前也就是左將軍而已。
8對手不一樣。史家評論人才最盛當在三國,唯三國之主能用人,故而三國鼎立。並不是說別的朝代沒有人才,什麼時候都有人才。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劉邦比項羽更會招覽人才。更會使用人才。劉邦這個文化雖然不高,但能接收別人的意見,而且盡用其才。不會因出身而看不起,有自知自明。(他自己出身也並不咋樣)看劉邦用的人蕭何小吏,樊噲殺狗的,曹參獄卒。大部分是出身底層的。而項羽是原楚國貴族。有個小卒劉邦建議定都關中,劉邦聽了。陳平盜嫂偷金,劉邦依然重用他。陳平的行為在古代是很不為人所恥的。但劉邦不管這些,對他有用就行。陳平韓信都在項羽那待過,也都有建言,但項羽根本不用。因為項羽看不起他們,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就如劉邦任韓信為大將軍,換了項羽能做到這地步嗎?
9秦朝公元前207年亡,公元前206年劉邦暗渡陳倉。公元前202年打敗項羽建立漢朝。也就是說所以的王國成立時間不過四五年,根基根本不穩。根本來不及發展壯大,養好傷。所以劉邦能迅速滅也是原因之一。而三國又不同。曹操自公元192年佔據兗州至公元198年又佔據豫州徐州關中。到了赤壁之戰前就一統北方了。而劉備公元214年得蜀,公元219年得漢中。這時曹操已在北方盤據二三十年。孫策自公元194年攻江東,公元200年全下六郡。就好比一棵樹在一個地方種三十年,盤根錯節難以拔掉吧。但如果是一棵樹齡三十年,但是最近遷種到這地方。
-
5 # 南方鵬
但他們有六方面不同,或者說劉邦對比劉備有六方面優勢,形勢若沒發生質的變化,再多幾年也一樣。
一,性格不同,劉邦是公認的混混,地頭蛇性質,玩世不恭,較少受禮法束縛,做事目的性強;劉備雖事事學劉邦,這方面卻有不少差距。
三,面對對手不同,秦漢是中華文明分水嶺,民族精神在此形成,之前的戰爭,或多或少帶有貴族味道,陰謀不受重視,特別是項羽,韓信多次獻計不被採用,不屑為“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劉備對手曹操,卻是兵家先驅,權謀大師,還仿孫子兵法著有《孟德新書》。
五,出蜀環境時機不同,項羽沿襲周制,分封六國後人,使政權各自為政,被劉邦分化收買,逐個擊破,最後合圍項羽,一戰定天下。曹操為阻遏劉備勢力而進攻奪取漢中,劉備的漢中,經惡戰而來,不比劉邦分封而得,劉邦出漢中,最大阻力是章邯三降將。而漢末三國形勢明朗,劉備若出漢中,馬上撞到鐵板一塊的曹操。
綜上所述,劉邦劉備之優劣勢一目瞭然,劉邦能成功,劉備卻不能成功。
-
6 # 清史宴
對手不同啊,劉邦當時雖然天下大亂,但是他最主要的對手是項羽,而項羽雖然個人能力極為優秀,但是他在駕馭人才方面遠不如劉邦。
劉邦只要打敗了項羽之後,天下其餘的割據勢力,不足為慮,所以項羽戰敗之後,劉邦的皇帝寶座,基本上十拿九穩了。
劉備可就沒那麼幸運了,不說東吳的孫權,就是北邊的曹操,就夠他喝一壺的了,作為蓋世英雄的曹操,劉備根本奈何不了他,劉備能夠保全自己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談什麼一統天下,劉備無論個人能力還是團隊勢力都遠不及曹操,這是不爭的事實,曹操用其一生都未能一統天下,何況他劉備呢?
-
7 # 歷史與戰爭
古人喜歡從天時地利人和分析天下大事,我們在這裡借用一下這個概念。
首先從天時講,秦滅後,天下又回到諸國並立的時代,而項羽只是稱霸王,是一個天下盟主的地位類似於春秋五霸。而未稱天子更未稱帝這就在法理上缺乏正統地位。再有楚懷王當時與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項羽不但殺了懷王還將劉邦貶到蜀地本就在天下諸侯中心中留有不滿。相對劉備時期的三分天下這個時期更容易展開外交攻勢,到最後成了天下諸侯群毆項羽的局面。而三國鼎力卻是永遠的老二老三聯合對抗老大,變數太少。
從地利來講,二者都是從益州一地出發但是有本質區別。劉邦在益州沒待幾年就依靠韓信暗度陳倉佔據關中這就為他跟項羽爭天下定下了基礎。關中有崤函之固進可攻退可守,更有秦國百年經營城池堅固,沃野千里。遠非益州一地可以比擬。而項羽在平定天下後沒能以關中為都城,更沒能以洛陽為都城,而是選擇了彭城,彭城此地無險可守乃是四戰之地。雖然富庶卻不能執天下牛耳。在定都方面就輸了劉邦。到了劉備時期有著韓信的教訓曹魏一直把陳倉作為重鎮把守,而且在關中住有重兵,更是把長安放到了陪都的地位可見經營關中之決心。奇襲一策不可能再重演。當年三秦之所以迅速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心離散,廢丘一戰 後三國盡廢。
人和方面講,劉邦和劉備二人都是亂世,人心思定的時代。上面講過劉邦稱王是天下共望的,除了楚懷王當時的約定作為法理外,由於項羽在鉅鹿一戰中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卒讓關中人對他恨之入骨,後來又在齊地殺人如麻。這就讓戰國時期兩個最大的國家的人民對他十分的厭惡,而反觀劉邦卻在關中秋毫無犯,秦人愛戴之。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邦多次打敗劉邦關中卻能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供兵員糧餉的原因。再一個是用人上劉邦能知人善任而項羽卻是剛愎自用,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都沒能把握住。到了劉備時期,強搶同宗基業這點使得劉備始終不敢重用川中人才,一直是荊州派和東洲派人士主政,因此北伐才能成為國策而益州一地兵員糧草均不能久戰,到蜀國滅亡時只有九十多萬人口卻有十多萬兵。一般十個人出一個兵一個國家的經濟就要到崩潰的邊緣,而蜀漢到滅亡時可以說已經將國力榨乾。再有天下大勢上曹魏通過幾代的改革,人民生過富裕,人心穩定,政治上九品官人法又得到了士族的支援,沒有了當時劉邦時期的人心環境,反而曹魏滅蜀卻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官員人民都將滅國看成一種解脫。
-
8 # Richard_Wong
很簡單,劉邦那時,厲秦暴政,百姓生活苦,農民賦稅太重,前有陳勝吳廣起義,後有西楚霸王項羽千古名將韓信,順水推舟,百姓盼望統一,所以劉邦能成就霸業。而劉備進西川時曹操所統治的北方大地早已發展起來,風調雨順,不得不說曹操治理國家很有一套,百姓聲望高,自然不希望被劉備這種割據勢力統一
-
9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劉邦和劉備雖然都姓劉,也許還是一家子,也都在蜀地稱王,但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倆本身卻是大大的不同啊!不可等同視之!
先說劉邦,他當時面臨的情況是這樣的,項羽為天下宰,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本來戰國末期是七個國,他每個國分成兩三個國不等,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不能做大,易於控制。但當時這十八路諸侯表面臣服項羽,實際各自都有獨立的小心思,也有這樣的實力,漢中以外不過一盤散沙,所以劉邦能抓住機會出定三秦,橫向與項羽爭奪天下。
再來說劉備,劉備面臨的問題要嚴峻的多。北方已經被曹操統一,而且地盤是曹操一點一點打下來的,所以十分穩固,不存在諸侯分裂的情況,所以你要北伐,就要面臨整個北方的防禦和反擊,說實在的,劉備不具備能與曹操爭霸天下的實力,能偏安一隅就不錯了。
再來說說他們本人。劉邦這個人有俠氣,好江湖,三教九流都能來往,他這個人大度而又放蕩不羈,是人傑當中的極品!什麼樣的人,來到劉邦這,他都能用,都能駕馭,所以他能匯聚天下之力為他所用,這是他能成功的原因。
劉備這個人也是人傑,但比起劉邦來,他就差的遠了,並不是什麼樣的人都能為他所用,他的性格偏柔,越是低出身的人越能聚攏在他身邊,關羽,張飛,趙雲是吧,出身都不行,但能為劉備所用。但是,劉備的時代和劉邦那時候不一樣,是講究士族門閥的時代,你沒有士族的支援始終很難立足,所以劉備打拼一輩子,也只能是偏居,別說曹操,就是江東孫家他也是無法抗衡的,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就很不錯了。
綜上,就是劉邦能統一而劉備無法統一的原因,實在是因人而異,因時勢而異啊!
回覆列表
局勢不一樣,劉邦出四川的時候,各方諸侯楚楚欲動,都有稱王之心,可是西楚霸王實力猶在,地處江南以及中原。劉邦利用韓信奇謀出山解決了四川旁邊地區的垃圾諸侯,在北方很快就穩固了地位。
劉備出蜀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實力雄厚,即使在赤壁之戰後實力仍然是最強的,劉備沒有跟他對決的資本。再說,劉備在蜀地統一不久,先是要得民心,處理蜀國內政,沒有幾年根本培養不出忠於自己大量軍隊。在諸葛亮給劉備的戰略中,是北方牽制曹操大量軍隊,派一上將軍北上直搗許都,同時吳國在合肥等地牽制南方魏軍。才能有制勝機會,可是關羽不聽話呀,吳國背信棄義。後期的時候蜀國戰將匱乏,魏延實力有,可是也不聽話,其他陳平,趙雲,廖化等等只是將,沒有帥才呀。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定中原都是單線作戰,所以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