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這個歷史很正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以後,便充分利用了閃電戰的思想,閃擊波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一路橫掃,所向披靡,一直到進攻蘇聯的前夕,大概也就是1941年的時候,這是納粹德國戰鬥力的巔峰時期。
如果要收世界上那個民族的戰鬥力最為強大,我認為是德意志軍人。那麼納粹德國軍隊的戰鬥力明顯下降的時候那又是什麼時候呢?
答案就是1943年,但是事實是從1941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以後戰鬥力就開始下降了。
因為1941年納粹進攻蘇聯以後,因為蘇聯的天氣太過寒冷,所以對於德國的機械化部隊的損害是十分嚴重的,而且對於士兵的意志力也是一種考驗。
而在1941——1943這之間一段時間,是蘇聯和納粹德國正面作戰最激烈的時候,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常戰爭延續了兩年多,蘇德雙方投入了超過350萬的軍隊死傷超過200萬,這場戰爭也被喻為是二戰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後,德國軍隊因為長期在惡劣條件下作戰,極大的損耗了士兵的意志力,而且最為主要的就是軍隊人數的質量下降以後,軍隊的戰鬥力也開始急劇下降。
所以,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下降的的原因就是,蘇聯十分惡劣的天氣,長期戰爭消耗士兵戰鬥力,加大士兵的厭戰情緒,最後就是德國的老兵基本死完了,最後上前線的都是經驗不足的一些新兵。
-
3 # 畫素說
說起二戰時的德軍,總的來說以一句話來概括“前期無敵、後期弱雞”。
二戰初期,雖說希特勒與軍部決策經常相左,但藉著德軍裝備之精良,裝甲群在空軍的掩護下,發動閃擊戰,歐洲各國往往難以招架。因此德軍並未費多少功夫,就將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臺德地區佔領;攻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在迅速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攻下法國,直接打到瑞士邊境,將數十萬英國軍隊趕回了英倫三島。
德國憑藉著強大的軍工體系,可以說在二戰的前期所向披靡。唯一能做點抵抗的便是法國戰場之上的英法聯軍,別的歐洲國家面對強大的德軍都是以卵擊石,所以乾脆選擇投降了事。
德軍的衰敗要從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為切入點來說巴巴羅薩作戰計劃,是由希特勒親自構思的一個侵蘇行動代號。只不過德軍統帥部的將領們認為應該直接攻打莫斯科,但,希特勒認為應該先打烏克蘭、波羅的海獲取豐富的作戰資源後,再攻打莫斯科。
不過,因為義大利在希臘的失敗,德國不得已發動巴爾幹戰役,這讓巴巴羅薩作戰計劃被推遲一個多月才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德軍不能再寒冬來臨前佔領莫斯科,這也直接導致德國輸掉了戰爭。
也正是因為蘇德戰爭的失敗,德國開始進入衰落,並最終輸掉了二戰。
否則按照巴巴羅薩計劃,先佔領烏克蘭這個“”天然糧倉”,這樣子德國就可以獲得大量食物作為軍糧;其次在佔領巴庫油田,這樣子德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的運轉就不存在問題了;最後依託這些資源攻佔蘇聯獲取勞動力,如此一來德國無論是經濟、軍事皆可領先全世界,繼而統治全球。
如果當時德軍就不去營救在希臘、南斯拉夫等地的義大利軍隊,按照巴巴羅薩計劃繼續推行,極有可能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好在因為巴爾幹的緣故,使得德國的計劃延遲了一個月,莫斯科周邊下起了大雪進入冬季,德軍並沒有作好過冬準備,遭遇了沉重打擊兵敗莫斯科。
其實,如果當時希特勒讓南方集團軍不進攻烏克蘭,而是轉頭配合中央集團軍合力攻打莫斯科的話,也不是沒有可能把莫斯科打下來,如此一來歷史便可改寫。
總得來說,這還是德國在戰略上犯了錯。雖說最後打下了烏克蘭,但卻輸在了莫斯科,德軍也由此開啟衰落。
其實,我們之所以認為德軍前期非常強悍,主要是前期交戰的國家基本上都是國土面積小,國防力量薄弱,德國以空軍做掩護裝甲群的戰法,連法國都抵擋不住選擇投降,就別說其它的小國了。
雖說在接下來與蘇聯的戰爭中前期佔據了優勢,擊殺和俘虜了蘇軍上百萬人。但蘇聯與其它的歐洲國家不同,蘇聯是個大國,可以將德軍的戰線拉長,德軍的補給線很快就跟不上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德軍裝甲部隊經常得停下來,等後方的後勤部隊。
等蘇聯緩過來,盟國的軍火、糧食等供應上來了,這場戰爭便成了消耗戰,德國引以為傲的閃電戰面對廣闊的蘇聯也等於無效了。
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會戰,也成功德軍主力消耗殆盡,也是衰落的起始,德國的敗亡在此時已經埋下伏筆。隨之英美在開闢第二戰場,希特勒腹背受敵,蘇軍反攻,戰火燒到了柏林城下,希特勒自殺,自此畫上句號。
-
4 # 前進線上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大戰之初,德軍勢如破竹,先後攻克波蘭、法國等國家。
1941年6月22日,德軍轉頭向西,突然進攻蘇聯。進攻蘇聯之初同樣很順利,但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遭遇蘇軍的頑強抵抗,戰鬥力開始下滑。
1941年10月13日,德軍突破蘇軍維亞茲馬防線,包圍了蘇軍4個集團軍,陷入重圍的蘇軍一直頑強抵抗到10月13日。期間,蘇軍增援部隊11個步兵師趕到前線,朱可夫大將接任前線司令,重新組建4個集團軍與德軍展開殊死戰鬥。
10月中旬,蘇聯已經進入了冬季,深秋陰雨不斷,道路異常泥濘,坦克、汽車陷入後很難開出來,德軍被迫全線停止前線,等待道路冰凍的時候在開進。
這一時期,給蘇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到10月底,蘇軍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後勤物資源源不斷的補充到前線。
11月7日,蘇軍為慶祝十月革命勝利,在戰火中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從而鼓舞了將士計程車氣。莫斯科紅場上,革命歌曲響徹雲霄,全副武裝的蘇軍邁著雄健的步伐,接受斯大林的檢閱。閱兵式結束後,蘇軍從紅場直接開赴到前線。
德軍雖然攻勢減弱,但仍不甘心,經過休整和增調兵力後,又向莫斯科發起了第二次大規模的進攻。
在危急關頭,蘇軍抽調增援部隊,奮勇抵抗,向德軍發起反擊。德軍狼狽不堪。
從11月6日到12月5日,在莫斯科城下的激戰中,蘇軍殲敵15.5萬人,摧毀德軍坦克777輛,火炮300門、飛機近1500架。德軍士氣嚴重受挫。
12月初,莫斯科進入寒冷的冬季。德軍原計劃2個月之內結束戰鬥,所以沒有對冬季作戰進行準備。在冰天雪地的莫斯科郊外,德軍沒有防寒棉衣,坦克和汽車的水箱被凍裂,發動機能以啟動,而後勤補給更是困難。
可是,德軍統帥卻頑固不化,擔心撤退導致軍心渙散,致使全線崩潰,堅決不許德軍後撤。
至此,德軍雖然在之後的戰鬥中發起過幾次進攻,但是大勢已去,最終大敗同盟國。
-
5 # 小約翰
作為二戰的發起國,德軍在一開始是戰鬥力是最強的,這主要取決於希特勒稱霸歐洲的野心和第三帝國的先軍政治,以及納粹獨創的閃電戰術。
一戰中坦克誕生,戰爭結束後,當歐洲各國還把坦克當做步兵的支援力量,編制在步兵隊伍中的時候;希特勒就看出未來在戰爭的勝負將取決於部隊的機械化程度。
早在1934年,德軍就別出心裁,成立了裝甲部隊司令部,著手進行裝甲師的組建準備工作。二戰前期,憑藉著以裝甲叢集為主打閃電戰術,德軍勢如破竹,一天佔領丹麥、二十三天征服挪威、五天時間拿下荷蘭、一個多月讓法國臣服。
接著希特勒又在1941年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同樣所向無敵,讓蘇軍蒙受重大損失。
邪惡的力量戰勝了正義,歐洲大地在納粹鐵蹄下哭泣,似乎希特勒稱霸歐洲指日可待。
但是物極必反,邪不壓正。在蘇聯人民的英勇抗擊下,德軍最終還是輸掉了戰爭,法西斯分子被送上審判臺,希特勒被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那麼德軍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應該是從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
這場戰役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到1943年2月2日塵埃落定,歷時七個月,雙方投入兵力500多萬。
這場戰爭對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失去抵抗的資本。
而德國如果不能獲得這些資源,也將無法將戰爭進行下去。
在戰鬥打響之前,希特勒就憂心忡忡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而且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向日、德宣戰,美國進軍歐洲勢在必行,只是時間的問題。德軍只有迅速搞定蘇聯,才能專心致志應對美軍參加歐戰。
但是幸運之神不再光顧德軍,斯大林格勒一戰,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全軍覆沒,德軍第六集團軍灰飛煙滅,21個德國師的番號不復存在
作為德軍進行戰爭的靠山,德軍裝甲部隊此戰中遭受滅頂之災,第14、16、24裝甲師毀於一旦。
總的來說,這場戰鬥德軍損失慘重,150萬德軍被消滅,相當於蘇德戰場德軍總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五,可謂觸目驚心。
斯大林格勒戰役,徹底改變了蘇德力量對比,德軍從此江河日下,開始走向滅亡。此戰中,蘇軍損失更大,陣亡200萬人。
但是蘇軍投入部隊多,各部隊都是部分損失。蘇聯幅員遼闊,只要補充新兵,以老帶新,戰鬥力很快就會恢復。
而德軍都是整建制被消滅,需要從頭再來,徵召的新兵不經過一段時間訓練,無法形成戰鬥力。況且德華人口本來就少,兵源幾近枯竭,徵兵談何容易?
因此,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感嘆道:“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但是客觀地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只是德軍戰鬥力下降,走向滅亡的開始;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則徹底走進深淵,無法翻盤,完全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正像希特勒擔心的那樣,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失敗後,德軍夢想的石油資源更加遙不可及,已經沒有燃油的裝甲叢集成為擺設,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再也不能為納粹侵略計劃當急先鋒。
正如古德里安在日記裡所寫:“‘堡壘計劃’的失敗意義重大,蘇聯大獲全勝,東線戰火從未平息,從現在起,敵軍掌握了主動權。”
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蘇軍將戰線向西推進了六百多千米,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向有利於蘇軍的方向發展,軸心國集團內部計程車氣遭受沉重打擊,納粹離死期越來越近。
-
6 # 武裝POUNCE
二戰從1940年以後,德軍的戰鬥力逐漸開始下滑。
其主要原因為:1、戰爭的對手和形勢上的不一樣。雖然在戰爭前期是英、法、波蘭對德宣戰,但是由於各國採取的是隔岸觀火的架勢,使得德國可以逐個擊破,導致波蘭被滅,後法國也重蹈波蘭的覆轍。
2、作戰觀念老舊。上面說到,法國也被德國滅了,那麼這個歐洲大陸的一個強國,為何也被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呢?原因就在於其作戰觀念老舊,只知道一味地去防守一條馬奇諾防線,結果德軍繞開了,劍指巴黎!其次,蘇聯也過於相信那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終導致德軍長驅直入。
3、兵力問題。德軍前期投入的兵力相當巨大,可以說沒有哪一個國家在某一場戰役中兵力超過德國。就拿“巴巴羅薩計劃”來說,德軍投入的兵力約為500萬。
4、準備充分。在1933~1939年間,德國軍費增長約為150%
5、運用戰法靈活。善於運用“閃電戰”。
當然,上面所說的是德軍前期的優勢。下面就來說說它後期的劣勢。
1、德軍的海軍沒有英國強大,一艘航空母艦都沒有,甚至於連最基本的戰術都沒有,這如何在海上獲得優勢?
2、後期兵員不足。在後期,德國軍隊裡面的人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3、高層指揮失誤。就拿希特勒來講,他總是喜歡越權指揮,做一些自認為很準確的決斷。
4、資訊體系差。後期英國已經破譯了德軍的電報密碼,而德軍方面卻沒有察覺,或者說做出良好的應對措施。
5、資源不足。德軍從1943年的庫班空戰後,就一直在丟失之前所佔領的土地,同時也就導致了一些資源的缺失,比如說:石油。
-
7 # RPG模型
應該說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德軍走向失敗的開始。
在1941年的時候,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式開始實行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中旬,德軍在蘇聯的邊境一共集結了190個師,大約有500萬人,向著蘇聯發動進攻,而蘇聯則是被德軍的假象所迷惑,導致蘇聯軍隊在戰爭的初期對德軍的突擊根本是毫無防備,在開戰的3周內,蘇聯就損失了200萬人,到了年底,損失的人數更是達到了700萬人。
在朱可夫的指揮下,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和庫爾斯克擊敗德軍,蘇聯的嚴寒季節來臨,無數的德軍被凍傷凍死。
最終德軍已損失了數百萬人的代價退出了蘇聯,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也就是德軍失敗的開始,主要的原因就是德軍低估了蘇軍的反抗能力和戰鬥意志,而且後勤的缺失,氣候的不適,過長的戰線都成為德軍最後失敗的原因。
-
8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準確來說,從蘇聯大地上的寒冬來襲的時候,德軍的戰鬥力就開始下滑了,德軍在戰爭初期的確是勢如破竹,但隨著戰線的推進,兵力的分散,很多戰略目標開始變得讓德軍心有餘而力不足。寒冬和泥濘嚴重拖垮了德軍。
首先是沒有冬裝,士氣受挫。輪式車輛只能靠履帶拖動,但車鉤和鏈條又嚴重不足。車輛的冷卻水和防凍劑,光學儀器的防霜劑,槍械的潤滑油,等都嚴重缺乏。因此,德軍喪失了機動突破能力和高效的防禦手段。
原本預計在莫斯科歡度聖誕節的德軍在蘇軍的反攻下節節敗退,哈爾德在日記中寫反,到2月28日為止,兵員損失達到了1005623人,相當於他全部兵力的31%,其中死亡202251人,受傷725642人,失蹤46511人,還包括凍傷的112627人。
沒能對蘇聯閃擊成功,對預示著納粹德國必然會陷入一戰時西線的泥潭作戰中,這對於生產資源相對有限而敵人眾多的納粹德國來說是相當不利的。
-
9 # 戰略論
如果拋開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所帶來的戰鬥力提升,僅從兵員素質方面來看的話,德軍戰鬥力的最高峰是在1941年入侵蘇聯的前夕,絕大部分的德軍師都是齊裝滿員的一級野戰師,並且擁有實戰經驗,部署在東線的幾乎全是這樣的師(警衛師除外),少數的裝備較差、編制較小的二級師則用於西線等佔領區的駐守任務。此時德軍中訓練有素且擁有作戰經驗的官兵所佔比例非常高,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德軍的損失總是大於補充,而且補充的兵員素質也無法和那些擁有實戰經驗計程車兵相比,德軍士兵在數量(總數在增加,但是戰線也在拉長,平均兵力密度是在減少)和質量上都開始出現下降,並呈現加快的趨勢。
綜合來看德軍戰鬥力出現明顯下降是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以後,德軍的裝甲部隊遭到了嚴重的損失,而步兵部隊自1942年開始就一直在從事超負荷的作戰,補充遠遠趕不上損失,新組建的步兵師無法適應東線的殘酷戰鬥,這加重了兵力的消耗,德軍各集團軍司令部首次開始在其作戰報告中指出德軍步兵部隊戰鬥力下降嚴重的問題,指出如果不採取根本性的措施來改善德軍的兵員補給,德軍的戰鬥力將很快喪失,失去關鍵的素質優勢。
1944年德軍的軍事形勢幾乎是全面的發生了崩潰,蘇軍一系列的戰略進攻徹底摧毀了德軍的東線防禦,四個集團軍群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中央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北方集團軍群被孤立在波羅的海沿岸,南方集團軍群也遭到重創(羅馬尼亞軍隊突然投降所致),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也被擊退。於此同時在西線,德軍B集團軍群也被盟軍所打垮,損失了40餘萬人。短短几個月內,德軍4個集團軍群遭到重創,這在之前是從未發生過的,以往一個集團軍群遭到重創就意味著德軍遭到嚴重的挫折,現在四個集團軍群的損失則意味著德軍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德軍沒有能力重建這些集團軍群,德軍整體戰鬥力也出現斷崖式的下降。
回覆列表
自然是1943年“堡壘行動”發起之前,這裡有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德軍各步兵師所屬步兵連的人數變化。在戰爭初期的德軍步兵連中,官兵滿編人數為201人,其中包括2名軍官、21名軍士和178名士兵,而到了1943年5月,滿編連隊的額定編制卻為142人,幾乎減少了四分之一還多。
(德軍士官)
在新編組的基層步兵連隊中,雖然軍官和士官的編制沒有變化,但士兵人數下降到119人,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軍官和士官的指揮能力普遍下降,連隊人數過多會使士兵傷亡更加嚴重,徒增不必要損失,屬於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有經驗的軍官、士官和老兵越打越少,同時補充的新兵成分又太多,戰鬥力大打折扣。
千萬不要以為步兵連人數的減少是由於德軍兵力不足造成的,事實上在1943年7月庫爾斯克戰役打響時,東線德軍數量已經達到一個小高潮,一線地面作戰兵力接近330萬人,甚至超過了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時的數量(約320萬)。這是由於德國在當年初進行了總體戰動員,大批產業工人離開車間穿上軍裝。
(德軍娃娃兵)
東線德軍在1941年陣亡人數為302495人,1942年則陣亡了506815人,1941年上半年陣亡了342838人,合計永久損失兵員達到了115萬餘人(尚有傷殘無法歸隊者),而且大多數是經歷過波蘭戰役和西歐戰役的老兵。因此在1943年上半年,德軍雖然補充了200多萬兵力(其中包括80萬名工人),但素質無可避免地下降了,編制是徵候,結構是本質。
在編制上,原來的步兵師定額達到了17000人之多,下轄九個步兵營,而1943年的新編步兵師定額只有12700餘人,只轄六個步兵營,所以儘管在東線戰場此時德軍的部隊番號增多了,但單位戰鬥力卻普遍下降了。在戰場上比較明顯的表現是:儘管自動火器、120毫米迫擊炮、新式坦克和突擊炮數量大增,但德軍精銳部隊的突擊能力反而不如斯大林格勒會戰時期,這就是素質下降造成的。
(德軍老兵)
在結構上,德軍早期的步兵師(第一波動員的部隊)成分比例是:現役士兵78%, 第一預備役12%, 第二預備役6%, 後備軍士兵為4%,這就跟1937年的日軍“老鬼子”一樣,單兵素質和作戰意志較好,戰鬥力自然較強。而到了第四波動員的各步兵師時,成分比例是: 現役士兵不足1% ,第一預備役12%, 第二預備役46%, 後備軍42%,這幾乎是天壤之別,戰鬥力跟1941年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在士氣上,剛剛入侵蘇聯時德軍官兵的情緒還是普遍高漲的,相信數週內就可以擊敗對手,尤其是戰爭初期的巨大勝利,也進一步刺激了部隊士氣,這些官兵大部分經歷了波蘭和法國戰事,盲目以為德軍那是“戰無不勝”的。1941年冬天在莫斯科城下遭到的嚴重挫折,還可以用天氣什麼的做藉口欺騙自己,然而1942年夏季開始的“藍色計劃”也遭大敗,許多德軍官兵對勝利已經喪失信心了,畢竟都是有腦子的人,而士氣對戰鬥力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
(迫擊炮兵)
按照德軍的操典規定,新入伍計程車兵至少要接受4到6個月的訓練時間,才能分配到前線作戰部隊,然而為了籌備庫爾斯克會戰,這些新兵只匆匆進行了6到8周的訓練就被推上戰場,其戰鬥技能和身體條件都差強人意。同樣,軍官的補充更為吃力,軍事院校的畢業生根本無法滿足東線的巨大傷亡,在1943年,80%的德國青年軍官只受過三個月的集訓,軍事素質和指揮能力可想而知。
甚至希特勒對德軍戰鬥力的開始下滑也心知肚明,他在1943年6月簽署了關於提高步兵戰鬥力的第15號命令,命令指出:“由於一些十分自然的原因,在承擔最重大犧牲和優秀人員損失的步兵中,出現了下級軍官訓練不夠、後備力量不足和辦事質量不佳的明顯現象,靠青年補充這一隊伍的工作也遇到了困難,克服這些不足之處乃是各級軍事長官的職責”云云。
(年齡太小了)
實際上,庫爾斯克戰場上德軍的不佳表現,也佐證了戰鬥力嚴重下滑的時間點。在北線戰場,得到加強的莫德爾第9集團軍動用四個裝甲師和三個步兵師的兵力,經過7月5日一整天激烈的戰鬥,僅僅突破了蘇軍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里,第二天也只推進了5公里,最終也未能徹底突破蘇軍一個集團軍的防線。
1943年7月9日,莫德爾再以300輛坦克和大批步兵向蘇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歸於失敗,並且該集團軍的攻擊力量完全耗盡,次日莫德爾被迫轉入防禦,這也是導致庫爾斯克會戰“虎頭蛇尾”的一個重大原因。而在1941年夏的巴巴羅薩行動時期、1942年夏向斯大林格勒推進時期,德軍每天的戰鬥行程都是幾十公里甚至更多,到1943年夏卻成了烏龜爬,可見戰鬥力的下降是非常明顯的。
(傷亡大也影響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