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板栗
-
2 # 我是高哥
好多都能感覺到過年不在像之前那樣有太多的興奮,這是為啥呢。本人感覺現在人的生活豐富化,不在像以前那樣,物質貧乏,好多東西只能等到春節才可以得到,現在平常的日子你想吃啥就能買啥,你想玩什麼就能玩,你想看什麼就能看什麼,所以人們對春節就感覺沒有太多的期待,驚喜。
-
3 # 智慧小寶1431
關鍵是現在吃的用的,都不再是計劃了再計劃中,現在是想啥買啥,吃啥煮啥,沒有你買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以往過年才有的,現在天天都有,每天都在過年,哪還需要特定過年的氣氛哦!
-
4 # 東北劉二姐
我覺得主要還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更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小時候是非常盼望過年的,因為只有過年才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平時是根本都沒有的,平時只能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所以大家對過年是非常向往的,是一種期盼。
現在不一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平時吃的、穿的都不孬,以前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會有的美好生活,現在天天都在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改變,現在的人都變得很物質很現實,反而少了以前人的樸實,少了人情味!
所以大家會覺得沒有年味了,不但沒有了以前熱鬧的氣氛,更加感覺少了好多東西……
-
5 # 雲河
距離春節的腳步是越來越近了,還有半個月,就是春節了,每一個華人心目中,都脫離不了干係的一個日子。就算是一貧如洗的楊白勞,也要歡歡喜喜過個年,更何況,如今。
想當年,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春節,是如此盛大的一個節日,那種氣氛,是沒有別的哪個節日可以相比較的。如今呢?如今呢?
如今的春節,確實是沒有了往日的隆重和喜慶,甚至於比日常還要顯得冷清孤寂。
就像大多數人說的那樣,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以前的只有在過年時候才會有的“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現在成了日常,再也不會盼著過年,盼著穿新衣服,吃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所以,過年也就過年吧,春節也就春節吧,再也不會有啥激動和興奮。
回想以前,距離春節半個月,家家都要開始忙碌,採購年貨,已經是一派濃濃的喜慶氣氛,等到過年,這氣氛自然也就成了氣候。而如今。雖然也採購年貨,卻更多的成了一種形式,再高檔的食物也都不稀罕了。
現在的過年,春節這個日子,不過是日曆上的一個節氣而已。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自己求清靜,也不願意去打擾到別人的生活,親戚之間的互動也越來越少。更有一些人,喜歡春節假期出國來個長假旅遊,擺脫世俗。
好像,這些,還真的都是這“錢”給鬧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現在都禁止燃放鞭炮煙花。而這,恰恰是春節最重要的一環。誰的童年記憶裡是沒有鞭炮煙花的呢?這沒有鞭炮煙花的春節,還會讓你有過年的氣氛?
倒是,每年的這個階段,街道冷清,路上空曠,反倒成了春節最厚重的氣氛。
-
6 # 戀愛超點評
其實年還是那個年,它並沒有變,改變的是我們罷了。
我印象中的年,是充滿熱鬧和喜慶的,幾個肉包子、一盒小鞭炮都能讓我極大的滿足。
既然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跟大家簡單說下我兒時記憶中的年吧。
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在兒時的記憶中,過年並不是單純所指大年三十和初一,從進入臘月開始,一場圍繞“過年”的盛會就漸漸拉開帷幕了。
喝臘八粥,是進入臘月後第一個活動。那時候根本不懂為什麼要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喝粥,大人們的說法也各不相同,就跟冬至不吃餃子會凍耳朵一樣,大人總會找出各種理由來說服孩子。
農村的臘八粥沒那麼多講究,就是普通的米粥或者紅豆粥,用地鍋熬煮,最後放點糖進去,黏糯香甜,粥味十足。最後在爸媽的監督下,喝下一碗粥後才能去上學。
臘八之後再過一週左右,就是我放寒假的時候了,領完獎狀屁顛屁顛跑回家,哪裡顧得上寒冷,只想快點到家跟爸媽炫耀炫耀。看著爸媽笑著把獎狀掛在牆上,自己內心深處小小的虛榮心瞬間得到了滿足。
這個時候已經到臘月中旬了,隨著一場“置辦年貨”的活動掀起,空氣中的年味越來越濃。
從那之後,幾乎每天都會有商戶拉著新鮮的肉類來賣,村裡人早早的就開始爭先購買了,誰家要是買的肉多,準能得到不少稱讚。
幾頭新鮮的豬,短短几個小時就賣的差不多了,沒有買到好肉的人就只能等待明天的“搶購會”了。買肉的活動從臘月中旬開始,到小年前後差不多就接近尾聲了。接下來的幾天,人們會大展廚藝,將買到的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這段時間也是孩子們大飽口福的幸福時光。
我家有四口人,那時候經濟有限,我爸一般會買三十斤左右豬肉,再買幾條大魚和幾隻雞,年貨的大頭差不多就置辦齊了。
再往後,便是過年的第一個正式好戲“小年”了。在我們那裡有個習俗,小年要掃灶。那個時候農村的廚房都是單獨蓋的一間小屋,名字叫“灶屋”,所以掃灶的意思就是清掃廚房。
在灶臺的牆上會貼上灶神圖,灶神保佑一家平安,我們那的傳說是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那天要上天稟報過去一年的事情,在初一五更的時候下凡迴歸本位,所以小年那天人們會燒紙放炮,並撕下舊的灶神圖燒掉,在大年三十那天貼上新的,迎接灶神迴歸。
到現在我都記得灶神圖上左右的字: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過了小年,各家各戶就開始忙碌了。買來的豬肉要分成幾部分,挑一些純瘦肉存放起來,用來年後招待客人。剩下的肉或炸成酥肉,或剁成肉餡,當然,還有一些骨頭留到年前的某一天集中燉了。在我們那裡,買來的魚一般都會下油鍋炸,只留很少的一部分用來燉湯。
在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期間,家家戶戶還會蒸上幾鍋包子和饅頭,每到包子出鍋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圍在灶臺前,新出鍋的包子透著濃濃的肉香,也顧不上燙嘴,在雙手裡來回倒騰幾下就下口了。自家蒸的包子餡足面精,味道棒極了,記得我最多一次吃了六個大肉包子。
蒸完包子和饅頭,魚和酥肉炸好,差不多買來的肉就製作完成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骨頭。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家家戶戶就該煮骨頭了,與城市不同,農村煮骨頭只放鹽,別的調料一概不放,這樣煮出來的骨頭原滋原味,香味十足。直到多年後的今天,我依然忘不了那種味道,可惜,隨著歲月的變遷,同樣的骨頭,我卻再也吃不出那種味道。
大年三十,早早的我就會被我爸叫醒,外面夜色很濃,但路上卻有不少步履匆匆的人們。他們大都三五成群,挎著裝滿祭品的竹籃,朝自家祖墳走去。聽我爸講,這是要請自家的祖宗回家過年。到了祖墳處,擺好祭品,大人們就會邊燒紙邊唸叨著什麼,不多久後,再放一掛鞭炮,整個過程就結束了。
冬天的早晨很冷,從被窩中被我爸揪出來也很不樂意,可當從祖墳回來後,一切牢騷消散全無。這天的早飯家家戶戶都會煮一鍋稀飯,喝是喝不完的,早飯過後,還能剩下不少稀飯。
吃過早飯,各家各戶就開始忙著貼年畫了,這個時候稀飯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將稀飯抹在年畫背面,然後粘在牆上,那效果比透明膠帶好太多了。我家貼年畫的時候,我爸只負責把年畫剪開,貼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和我弟身上,還美名曰:“我這是在鍛鍊你們。”
大年三十的中午是要吃餃子的,我媽還會將一枚硬幣洗乾淨包在餃子裡,誰能吃到餃子,誰就是最有福氣的人。為了吃到硬幣,我和我弟會拼命的吃餃子,一碗沒有再接一碗......當我爸一臉驚訝吐出硬幣時,我記得很清,他臉上帶著愧疚,似乎不知該怎樣安慰我和我弟。
多年以後,每當想起那一幕,我總是忍不住眼眶溼潤。那一枚小小的硬幣,所代表的不是福氣,而是父母對孩子無言的愛。
三十晚上,我媽會炒上幾盤菜,我爸會拿出一瓶二鍋頭,美滋滋喝上一口。兒時的我根本不理解爸媽為啥要吃那麼慢,只想著快點吃完然後要壓歲錢。好在,爸媽似乎加快了速度,不一會就放下了碗筷,我和弟弟迫不及待的跪在地上磕了幾個頭,興奮的接過壓歲錢跑出去玩了。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問自己,在我和弟弟拿到壓歲錢高興的離開後,爸媽們又在做什麼呢? 隨著我漸漸長大,我終於找到了答案,卻是鼻頭一酸,眼淚滴答滴答的往外掉。
所謂的“聞年心怯”,無非是我們長大以後肩負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也漸漸知道了父母背後不曾說出的辛酸苦辣。
於是,我們再也無法保持當初的那種純真。
年還是那個年,而我們不再是曾經的我們。都說時光變遷年味愈淡,其實變化最大的,還是我們的初心。
所以,當你因為種種壓力不敢回家過年時,不如說服自己坦然一些,暫時甩掉那些包袱,做一次自己心中的勇者,回去抱抱媽媽,陪陪爸爸。
畢竟,每過一個年,父母就會離我們更遠一點。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怯弱,給自己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你說呢?
-
7 # 劉欣蘭
我們小時候生活條件差,總是想著快點過年有新衣服穿,可以吃好吃的,長大了生活條件好了,吃的用的平常什麼都有了,都不用盼到過年了,小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那種過年濃濃的年味,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這又少了一點氣氛,現在是怕過年,過一年又老一歲。
-
8 # 不信邪尹思
為什麼現在沒有了過節的氣氛了?
我個人認為有一下幾種原因:
一,很多地方都靜止放鞭炮了。沒有了震耳欲聾,持續不斷的聲響;沒有了耀眼的色彩繽紛的火花閃亮。節日歡樂的氣氛打了折扣。
我們這裡出現了電子炮,但那是龐然大物,消費的成本很高,普通的老百姓消費不起。華人喜愛創新,不久的將來有識之士,一定能創造出經濟實惠,小巧方便的電子炮!歡樂又環保的電子炮,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走進千家萬戶!
二,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前過年才能吃好喝好和穿好的傳統習慣,似乎已蕩然無存。只要你願意,似乎月月天天時時都在過年。過年少了過去的新鮮感、期待感和享受感。
三,西方文明的入侵和滲透。以前槍炮打不開的國門,現在隨著改革開放,藉機湧進來了,滲透到千家萬戶的百姓人家。比如耶穌教,以前我們鄉村沒有,現在自發的有了,他們過起了“洋教年”,自然也淡化了過傳統年,且淡化了相互拜年相互請客的風俗。
四,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變遷。以前,大家生活在一個圈子裡,抱團慶佳節很方便。現在大圈子套小圈子,圈子與圈子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少。有的選擇在城裡過自己的“小年”,以後再大家一起去過“團圓年”,常常會“缺胳膊少腿”的,很難“團圓”。團圓年的人氣,越來越被殘缺稀釋和淡化了。
還有現在的“三高”人群越來越多,人們普遍重視飲食了。以前過春節時的磨豆腐、衝糯米、鹽鹹貨和搵糖果等風俗,越來越離大眾化,甚至被丟棄了。沒有了“忙碌,忙碌”的節前氣氛去鋪墊,過年的氣氛怎能不越來越平淡?
總之,年味越來越淡是事實。物極必反,也許不久的將來,又會迴歸到原來的年味?
-
9 # 於懷起
辛苦一年過了春節吧,還人為干預的太多,這個禁止,那個禁止,在加上物價飛漲,那還有心思過年啊,建議取消春節吧,
-
10 # 悠悠淺愛
大家都評論說是因為生活水平條件好了,當然這點不能否認,畢竟當今社會什麼都發達,唯一不發達的就是老百姓的工資,物價上漲的不是一星半點,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庭老人要看病買藥,孩子上學讀書,每個月就那點死工資顧了這個顧不了那個,還談什麼其他的消費,包頭市連著兩個月了不知道什麼原因退休費都是推遲到月底發,有的人說是財政沒錢,咱們不能枉自揣測……就這種情況下還能出去各種購物各種嗨皮嗎?能活著就不錯了,雖然生活不易新年裡還是祝福大家新年快樂,祝福老人身體健康,祝福孩子們功課不要太累,祝福工薪層朋友恭喜上漲,祝福老百姓過的幸福!
-
11 # 農人夢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味越來越濃了,多麼盼著兒女們回家團圓過年,想起19年農村的春節,不減往年的氣氛,見到的人少了,年輕人更少,都是在自家的酒桌上談論家常。
初一有空,餘下幾天接待客人與走親戚。我們一家到就近的李賀故里景區遊玩。
從玻璃橋上走入景區,是孩子們的天地。人群中的孩子們找到了自我的樂趣,在空中飛車,水上游戲中盡興…。
興畢,準備上山到換璽(玉印)臺去,那是赤眉軍打敗官軍交璽的地方。遺憾的是孩子們累沒有到達,在人群中返囬。
保平安,女兒的公婆拜罷了佛爺,一同來到一座塔前,是唐塔宋塔不去考究,其塔高與氣勢敢於西湖雷峰塔相媲美。
塔基的屋裡有觀音塑像,跟前走過多少男女向神人`要子求女,也是人們最花錢的地方。
一雙求子年青男女在塔屋前棚下的香槽裡奌燃裱紙,雙手高舉燃香慎重地慢慢放下插入香槽,其誠心是終身難得。
過年的氣氛已經找回。肚子咕咕作響,餓子?孩子們用壓歲錢買了考串。水自己帶,綠茶不用了十元一瓶。今年春節怎麼過看孩子們。
-
12 # 崑崙之上V
我認為,春節的氣氛在於忙年,在於年前的準備過程。現在這個忙年的過程被越縮越短,越來越沒有內容,所以春節的氣氛也就越來越淡。
記得小時候一放寒假就去東北農村的姥姥家,那裡從進了臘月就開始忙年,為過年做各種準備。首先是殺年豬,一家殺豬,親戚四鄰都來幫忙,各家相互吃請,大鐵鍋支在當院,柴火旺燉,豬肉燴酸菜血腸,熱氣騰騰,大家海碗喝酒,大塊吃肉,熱熱鬧鬧,簡直就是年夜宴的預演。剩下的豬肉一塊一塊凍到倉房的大缸裡,或是埋在自家院子的雪堆裡,等到過年時再拿出來化開燉煮。過年要吃年粘豆包,包粘豆包這是女人的活兒。夜晚燈下,大姑娘小媳婦圍坐在一起,邊幹活兒邊說說笑笑,一蓋簾一蓋簾團團圓圓的粘豆包就在這些靈巧的手中誕生了。年前家庭主婦還有另外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家裡的床單被罩、窗簾桌布都要統統洗出來,乾乾淨淨過大年。那時候農村住的房子白灰牆比較少,大都是紙糊的棚,一整年的煙熏火燎,牆紙都乏黃了,屋裡顯得很灰暗。過年總要糊新棚,找來一摞摞報紙,一家老少齊動手,抹漿子的,糊報紙的,上上下下一通忙活,屋子頓時亮堂不少,這樣再貼上紅豔豔的福字春聯更是好看。隨著春節的腳步一天天臨近,村裡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開始一趟趟地往商店裡面跑,那時候的商店叫供銷社,總覺得裡面的商品琳琅滿滿目,應有盡有。新衣服新鞋,油鹽醬醋,新盤子新碗,花炮小鞭都要買,花生瓜子自家有,花花綠綠的糖塊是不能少的,水果基本上就是蘋果桔子凍梨,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買的,現在都能大大方方地出手了,買完了還要站在那兒尋思一會,還有什麼沒有買到的,過年就要圖個全,東西少了可不行。買回來的鞭炮,孩子們可等不到過年了,成掛的小鞭拆散,開始崩豆似地零零星星地燃放。聽到鞭炮聲,你就會覺得這年,真的要來了。接下來的還有宰年雞、做豆腐、蒸饅頭,掛燈籠、貼春聯……接二連三的事情一直持續到年三十兒,春節的氣氛就在這樣歡歡喜喜的忙碌中愈加濃郁了。
今天我們己經走過了那個可以忙年的時代,藏身在城市的鋼筋叢林中,沒有地方可以放鞭炮,沒有地方可以掛燈籠,沒有地方可以磨豆腐包豆包,我想學著小時候的樣子糊糊棚,翻遍屋子,卻找不到一張報紙。年貨己經準備完畢,全部放在附近那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營業的超級市場裡。今年的春節我只想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裡,誰也不要打擾我,只要手機充滿電,年都在裡面。必竟,時代變了,年味兒也變了。
回覆列表
1、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很多,大多都是臨近過年兩天才回家
2、再一個現在生活好了,家裡電視空調都有,都在家裡吹著空調看春晚,沒有人出門因為外面太冷
3、現在鞭炮煙花也不讓放了,無聲的春節感覺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