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道師

    我覺得不應該最求完美!

    第一: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第二 :一旦最求完美 孩子就會感覺到壓力,就會適得其反

    第三:要耐心的觀察和傾聽孩子的心聲,在慢慢的引導,不可急功近利

    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是有一對優秀的父母!

  • 2 # 張旭語文

    古人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這是不爭的事實。

    說到教育孩子,如何追求“完美”呢?是教育方式的“完美”,還是透過教育讓孩子變的“完美”呢?

    不管是哪種“完美”,我的觀點是:都是夢想。

  • 3 # 思路生活

    追求完美是種錯,從小學到大學沒有人是以滿分畢業的!教育孩子沒有完美,只有不斷完善,一天比一天更好!

    1.教育是一個動態,不是靜態的過程,沒有時間等待、琢磨出所謂的完美方案。

    從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將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與基本定型的中年人不同,這個階段的孩子生理、心理都變化很快,應該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採用合適的方法進行教育,父母,學校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提前琢磨一套十全十美的所謂完美方案。

    所有好的教育都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隨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在改進中完善,就如同每天開車上下班一下,沒有完美一路暢通的行車路線,而是根據路況隨時調整,到達目的地。

    2.教育的目的是因材施教,培養出符合德才要求的學生,而不是完美主義者。

    即使是先聖孔子,弟子三千,混出名堂的也只有72賢人,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教育理論是完美無缺的,萬物有高下,個體情況千差萬別。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十全十美,而是達到基本的德和才要求就行,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沒有全滿分畢業學生的原因,再說,讓所有學生全滿分畢業就是天方夜譚,不可能完成的事!

    3.完美主義是個坑。

    完美主義違背了效率原則,可能我們用50%的時間就可達到教育目標的90%,而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言,可能會再花50%甚至更多時間來趨近完美,所以,追求完美的教育是低效的,最終會被淘汰。

    4.容忍學生的錯誤和不完美,更有利於孩子的教育與成長。

    如果在教育中一味用一套完美的高標準來要求學生,學生將面臨挫敗感,產生自卑,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缺點,錯誤和失敗。

    同時,也會產生偏執,挑剔,死鑽牛角尖,缺乏變通的性格缺陷。

    5.別太多擔心,前一階段不完美留下的教育缺陷,有很多機會在後面的教育中解決。

    孩子教育是一個不斷成長、成熟、懂事的持續過程。千萬別擔你家孩子背1—100的時間比別家孩子晚而焦心不已,孩子前一階段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很多在後面的學習中都可以解決和抹平!

  • 4 # 海洋之旅

    生命的體驗告訴我們,是人都會有優點和缺點,只要孩子沒有致命的缺點,接受,包容孩子的缺點也是一種格局

    下來,你只需幫助孩子發揚身上的優點就好,長此以往,孩子身上的、以前你認為的缺點,可能會變成你眼中的特點也不奇怪呢?

  • 5 # 小小罐子

    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我以為,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不完美也是完美的一部分",有度地"追求完美",不能極端化。

  • 6 # 嗒嗒兔閱讀

    教育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做到“感受心裡平衡,追求做事完美”。我們明白,我們每個人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裡,面對成功,面對失敗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對於我們認定的事情,我們堅持去做,面對事情一次失敗一次改進,一次不完美一次再最佳化,直到達到我們需要的結果。 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完美”~!

    1. 如何感受心裡平衡。

    (1)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樹立遠大目標,構建偉大格局。這樣得孩子不會在乎一失一得,不會在乎過程中的困難,因為他的目標在遠方,他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如何培養孩子的遠大目標:培養孩子多看歷史,一個人如果讀懂了歷史,其實就會明瞭了當下;一個人如果讀懂了歷史,其實也就看清了自己。一個人如果讀懂了歷史,其實就會發現人類發展的所有規律; 通過歷史,我們找尋自己,找到自己在歷史長河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我想談的第一點,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如何培養孩子的格局:讀歷史的孩子心靈高貴。歷史很有意思,能夠載入史冊的無非兩種人:大能量的好人和大能量的惡人。歷史還能夠記錄的是,是大好人和大惡人的最後的下場,以及他的“身前身後名”。給孩子講述: 大奸人嚴嵩的一生,他從正義滿懷的書生,鬱郁不得志的十年,到跪舔獲得寵信大紅大紫的幾十年。嚴嵩雖然到了八十多都快死了才被絆倒,但他倒下的那一天,孩子高興地高喊“太好了”。歷史可以不說一句評價,就讓孩子明瞭什麼叫大是大非。

    (2). 培養孩子多看人物傳記,瞭解每個人名人背後的故事,孩子會找到自己人生的偶像來標榜自己。

    (3).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立足於對心裡的建設,而非知識層面的培養。我們希望孩子學會“愛與尊重”。一個懂得愛的孩子,懂得尊重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

    如何去培養愛和尊重:1. 讓孩子在充滿愛和理解的環境中成長,感受著爸爸媽媽對彼此的愛,感受著自己被愛著,楚熙自然也耳濡目染地學會如何表達愛,學會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愛生活。2. 對孩子教育,我們應該以理解,寬容,尊重為原則,發自內心的信任,才會讓孩子真正的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上面幾點做到了,孩子會有一個非常健康的心裡,相當於修高樓大廈,我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一個基礎。

    2. 如何練就追求事情完美 。追求完美實際是戰術層面的事情。

    (1).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方法論和步驟:1.接觸 2.瞭解 3.研究 4.專業。我相信所有的追求完美,至少要經過這麼一個過程,也只有達到專業,我們才能夠做到極致,才能去追求完美。如果剛接觸就說我要求追求完美,其實就是缺乏實事求是的思想。

    (2).要耐得住寂寞,要懂得堅持,要學會面對失敗是追求完美的基本素質。

    最後,展現幾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去"追求完美"。

    大國工匠

    高鳳林: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焊接技術千變萬化,為火箭發動機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了,高鳳林就是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國營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發動機零部件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

      30多年來,高鳳林先後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修復蘇製圖154飛機發動機,還被丁肇中教授親點,成功解決反物質探測器專案難題。高鳳林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多個獎項。

      絕活不是憑空得,功夫還得練出來。

      高鳳林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學實驗,他的雙手至今還留有被嚴重燙傷的疤痕;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專案,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2015年,高鳳林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高鳳林以卓爾不群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高技能工人的時代座標。

    胡雙錢:精益求精 匠心築夢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註腳。

      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階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裡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複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製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並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和大型客機專案的研製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製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次、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製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專案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製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製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寧允展:高鐵上的中國精度  寧允展是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階技師,高鐵首席研磨師。他是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經創造了連續十年無次品的紀錄。他和他的團隊研磨的轉向架安裝在673列高速動車組,賓士9億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萬多圈。  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轉向架上有個“定位臂”,是關鍵中的關鍵。高速動車組在執行時速達200多公里的情況下,定位臂和輪對節點必須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於0.05毫米,否則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寧允展的工作,就是確保這個間隙小於0.05毫米。他的“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觸面的貼合率也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發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復精度最高可達到0.01毫米,相當於一根細頭髮絲的1/5。他執著於創新研究,主持了多項課題攻關,發明了多種工裝,其中有2項透過專利審查,獲得了國家專利,每年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  一心一意做手藝,不當班長不當官,紮根一線24年,寧允展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這樣的大國工匠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的發展得益於工匠們的堅持不懈,未來我們的孩子們將繼續傳承工匠精神,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強大。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做到“感受心裡平衡,追求做事完美”。

  • 7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這個問題有意思,教育孩子該不該追求完美呢?作為一名從事教育行業那麼多年的工作者,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

    “完美教育”的誤區

    “完美教育”不是“精細化管理”。現在的生活中,我們越來越喜歡把任何事情“精細化”,比如飲食搭配、穿衣搭配、工作績效等等,自然地,大家就認為教育孩子也需要精細化管理。把越細緻、越全面,不留一點遺漏定位為“完美教育”。我看到過網上很多流傳的“孩子一日作息表”,從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覺,期間每一個環節都要標清楚時間,就連什麼時候喝水,洗漱多久,什麼時候上什麼課,上學路上多久等都要列清楚。可以說是一個種類齊全、面面俱到的“完美作息表”(如下圖)

    然而這樣精細化管理真的好嗎?我們一起往下看。

    “完美教育”的危害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只有3種選擇:硬抵抗、軟抵抗和無意識。

    1.硬抵抗——逆反抗拒。

    高控一定會招致孩子的逆反。如果所有的日程表都由家長“精心設計”,孩子的生活都由家長控制的話,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抗拒、逆反。而很多家長還開始找老師或者同事抱怨:“我們給他安排的那麼合理,那麼科學,勞神費力,最後他卻一點都不懂得感恩,非要反著來!”。對於家長們的抱怨,我只能表達理解。但是要明白,人只願意做自己決定或參與決定的事情。教育學中明確指出,要尊重孩子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識,不能總是強行控制他們的行為,否則失去“自由”的孩子們,一定會不滿家長的高控行為,產生逆反情緒,讓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2.軟抵抗——拖拉磨蹭

    軟刀子永遠比硬棒子更令家長們痛苦。如果孩子想做,那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理由——“我願意!”,而如果孩子不想做,他能找出各種理由——我不會、沒學過、我不知道、我忘了、我已經盡力了、我沒看到……或者拖拉、磨蹭,一件10分鐘可以做完的事情,他會透過發呆、反覆等方式做1小時,甚至更久。往往最後耗不住的是家長,導致家長表現出暴怒、焦慮和無助,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孩子“不是這塊兒料”。

    3.無意識——被動符合

    授權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指令型授權”,另一種是“責任型授權”。指令型授權是指要求孩子完成家長所說的具體行為和動作,中間伴隨著每一步動作的管理。比如倒垃圾,你要讓孩子扎口、扔垃圾、換新的垃圾袋,做完一步你需要再做下一個指令。責任型授權是指把這個事情交給你,你對最終的結果負責,中間怎麼做孩子需要開動自己的腦筋,想出各種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家長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哪種呢?答案是指令型授權!

    孩子的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應該由孩子自己思考和完成,而現實情況往往是家長讀題、思考、一步一步教孩子自己寫,最後自己精疲力竭,意志力耗盡,就變成了吼孩子。最終思考如何寫作業的人是家長,而不是孩子!這種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接受指令的機器和提線木偶,遇到問題無法隨機應變,缺乏主動性。我們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讓孩子去超市買某個品牌的醋,孩子去了一趟,空手回來,告訴你那個牌子的醋沒了,你惱羞成怒“難道你就不知道買個別的牌子嗎!”,我想問你,誰的錯?

    正確教育兩步法

    我想您看到這裡一定會跳出來說“那肯定要用責任型授權!”,告訴你,答案依舊是錯的。因為如果孩子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你把一件事情完全教給孩子的時候,孩子遇到挫折無法解決,那麼反而會降低自信心。正確的方式有兩種:有機結合和隨機應變。

    1.“指令型授權”+“責任型授權”

    以責任型授權為開始,把事情教給孩子,但是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你需要用指令型授權的方式,提供幫助。用這樣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達成任務建立自信!比如你在讓孩子去買醋,你可以告訴孩子:“我需要一瓶醋來燒菜,你去看看有沒有XXX牌子的香醋,如果有就買,沒有你就自己選一個買。”這樣的方式,孩子既可以做到目標明確,又可以自由選擇,可以充分調動孩子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對孩子來說受益無窮!

    2.隨機應變

    永遠不要追求“完美教育”。

    首先,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任何孩子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性格特點和氣質型別,而且這些因素很有可能隨著成長不斷髮生改變,所以想用固定的方式教育不同的孩子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

    其次,適合大於一切。我們都知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實在教育當中也適用。教育在不斷升級,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形式也在不斷升級,比如現在就開始流行網路課程。在不斷變化的世界當中,我們的學習和教育方式需要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就像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也表達永遠沒有100%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追求所謂的“完美教育”,而是當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使用雙離合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