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雄風吹不斷的風
-
2 # 談昆明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噶爾丹,北驅俄毛子等等,豐功偉績。乾隆的功績肯定比不上康熙。但盛世治國乾隆略贏康熙,如主張蒙古多子入喇嘛制度,化解滿蒙矛盾。推崇西藏活佛,化解滿藏矛盾。自導民間傳自己是海寧陳閣老兒子,當年雍正以女兒相換等傳聞,以化解滿漢矛盾。六下江南,五次閱視黃淮治理工程,四次親勘浙江海塘,多次到曲阜祭孔。都是為了督促水利,籠絡官員,維繫民心,鞏固統治。
-
3 # 歷史的影子
我們先來聊一聊乾隆在位時的功績。乾隆是清朝的第六個皇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算得上赫赫有名的一名皇帝了,其影響力不亞於康熙,雍正這兩位。乾隆在康熙,雍正打下的基礎上,再一次地完成了多民族的統一,也進一步帶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乾隆非常重視社會的穩定性,並且宅心仁厚的他十分關心受災的百姓們,乾隆在位期間還曾有5次普免天下錢糧,減少了農民的負擔。
乾隆帝在位60年,在禪位後又當了3年多的太皇,等於說他實際掌權的時間長達63年之多,算得上是清朝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了,雖然乾隆的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其年齡壽命也是清朝歷史上最悠久的。乾隆在位時,完成了對西藏地區的統治,並且還將新疆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之中,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這方面上也是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康熙之後乾隆把康熙盛世又推上了一個新的頂點,從好的方面上來看,在他的治理之下,當時的中國呈現出了一片繁榮的景象。但是又從不好的方面上來講的話,乾隆六下江南,揮霍無度,導致嘉慶繼位之後國庫空虛,晚年的乾隆,有點故步自封的意思,甚至與時代有些脫節。但是總體上來說,乾隆屬於天生聰慧的那種,確實為清朝為中國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在晚年的他被自負矇蔽了雙眼,甚至自稱自己為“十全老人”,不斷地誇耀自己的功績,這就漸漸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導致中國從之前第一的地位,變成了一落千丈的井底之蛙。
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乾隆這樣福祿雙全的皇帝算得上非常不錯的了,如果說討論一個皇帝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那麼看當時的民間情況就可以了,在先前我們就說到了乾隆十分的關心百姓,災民的安危,曾多次微服私訪遊走民間檢視民情。乾隆在位的事蹟也是非常的多,鎮壓苗疆起義,大小金川之役,安定西藏地區等,這些是對乾隆對中國版圖的穩定所打下的奠基。並且乾隆仿效康熙,雍正兩朝,十分的重視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乾隆始終都明白“民為邦本,食為民天”的道理,所以要求北方的人學習南方的耕種技術,並且支援不斷的開荒,大面積的擴種,將自己的擁有的資源充分地利用了起來。
那麼為何乾隆選擇在60歲的時候就退位呢?明知他的身體還可以再堅持很多年,為何就選擇退位讓禪了呢?其實剛開始我就說過了,乾隆比較尊敬康熙,所以表示自己如果活得時間比較長的話,也不會超過康熙在位的時間,然而康熙在位61年,所以乾隆選擇在自己在位60年的時候提前退位以示自己對康熙的尊重。乾隆與自己的爺爺康熙的關係也是十分的親密,康熙也是十分疼愛自己的這位孫子,所以乾隆要維護自己爺爺的在位記錄只好提前將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乾隆惶恐自己超過了自己爺爺的記錄,違背了自己曾經所說的話。
-
4 # 梨渦小篆
趕得上。乾隆統治期間,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一舉拓土二萬餘里,帝國的疆域由此鞏固。威震遐邇,口碑爆棚。“通譯四方,舉踵來王”。以前從來和清朝沒有交往的國家也紛紛遣使來朝,“以亙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我大清臣僕,稽之以牒,實為未有之盛事”。除了乾隆的言傳身教,滿清皇室也把精心培養有可能治理國家的皇子皇孫放在首位。清朝建立後,為了江山永固,長治久安,大力提倡“稽古興文,崇儒興學”,對教育非常重視。皇子們年方六歲,必須進入上書房讀書。無論冬夏,每天要在寅時(3~5時)進入書房,一直到下午3點才放學。擔任皇室家教的老師,必須擁有皇室期許的有助皇子接班的能力,又必須具備才學卓越、品行端正的能力。教授皇子的老師有文有武,漢文老師稱之為師傅,由翰林出身而且有資望的大臣充任。教滿文、蒙古文及騎射的老師稱之為諳達,由八旗中精通弓馬、嫻熟滿語、蒙語的人充任。所以清朝從雍正開始,乾隆、嘉慶、道光乃至咸豐等幾代皇帝,都是在皇室教育之下,具有了豐富的學識與閱歷之後才登基稱帝的。
-
5 # 北洋海軍炮手
我就想看看都有誰黑乾隆。
實際上,清朝之所以能有一個延續百年的康乾盛世,除了聖祖、世宗、高宗三代君主個人能力不錯之外,再就是這三位的施政具有穩定性和連貫性,對社會影響較小,尤其是對經濟生產的影響非常小。用前幾年比較流行的詞彙來形容,就是不折騰。
而且這三位都非常重視減輕老百姓的經濟負擔、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這裡僅僅說聖祖和高宗祖孫。
一、蠲免。清帝國的蠲免在中國歷史上無出其右,而聖祖和高宗又是其實的佼佼者,這兩位蠲免賦稅接近四億兩白銀。為什麼他們熱衷於蠲免?清聖祖:
蠲免為愛民要務,徵取錢糧,原為國用不足,國用若足,多取奚為!
清高宗:
朕思海宇乂安,莫先足民。況天下之材,止有此數,不聚於上,即散於下。
用晚清學者王慶雲的話說是這樣的:
本朝丁田賦役素輕,二百餘年以來,未嘗增及銖黍,而詔書停放,動至數千百萬,斂從其薄,施從其厚,所以上培國本,下恤民依,豈唐、宋以來,所可同年而語?
第二、薄徭輕賦。清帝國的田賦稅率只維持在2%到4%這一區間,已經非常低了,而且清帝國還透過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並透過官紳一體納糧降低老百姓的經濟負擔,因為清朝只從土地要稅。這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同時為了調動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清聖祖將廢藩田產退還給百姓耕種,並鼓勵老百姓開墾因戰爭而拋荒的土地,老百姓有了土地,自然就有勞動積極性。同時清聖祖還大量解放農奴,使其改僕為佃,也就是解除佃農和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其成為自由民,並禁止地主私設刑堂。
同時,清世宗還解放賤民,賤民開豁為良成為自由民。這就等於增加了社會勞動力,讓幾十萬人投訴到了社會經濟生產當中。而且清聖祖和清高宗還透過皇家園林、公共工程等方式,將銀錢投放到市場,這等於今天的央行放款,因為市場上的貨幣增加自然會刺激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就會帶動消費,進而邊聽可以增加商業稅收入,降低田賦收入,而且放出去的錢還能掙回來,對帝國和百姓都有好處。因為清帝國沒有徭役,從提供原材料的商人到從事技術勞動的工匠,以及體力勞動的民夫都有報酬,老百姓自然會增加收入。
所以清帝國老百姓生活水平增加,進而人口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就是勞動力增長,這樣清帝國田賦再輕也會換來財政收入增加。再加上商業稅和繁榮的海外貿易,清帝國的國力只強不弱,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不差。
引用一下《論清朝的歷史地位》中的資料,鴉片戰爭前清帝國的經濟水平依然是不錯的。
根據《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清帝國鼎盛時期很多地區已經重新定義了奢侈的標準。
很多傳統意義上的貧窮地區已經富裕起來。
根據《被誤解的中國》,美國漢學彭慕蘭認為,清帝國底層平民生活水平不比英國城市平民差。
相同觀點的還有法國漢學家謝和耐。
哪怕是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人同樣不認為中國底層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多差。不過話說回來,人類解決溫飽問題都是二戰之後了。
也正因如此,清帝國的薄徭輕賦得到了黃遵憲的稱讚:
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輕賦者!
哪怕是清帝國倒臺之後,在一片否定清帝國的民族主義逆流當中,仍有一名雲南農民稱讚清帝國輕賦:
清代田賦,徵率極輕,名雖本諸古代什一之徵,實則不及百分之五。全國田賦徵率,在比較上,三江、兩湖較重,若西南各省,實只徵至二十分之一也。雲南田賦更輕而又輕,吾家有田十畝,年僅納一兩二三錢銀,尚是包括一切附徵款項及平色票費種種陋規在內。與今之徵實、徵購、徵借等項合併其數而相較,實有霄壤之殊。
三、開疆拓土。正是清帝國與民讓利讓老百姓富起來的同時也增加了財政收入,清帝國國力逐漸提升,因此清帝國有底氣去大規模開疆拓土。
清帝國開疆拓土的軍費以國庫存銀為基礎,不對內橫徵暴斂;以本土安全為主,適可而止,而且軍事勝利的成果還能得到及時的鞏固。
另外,清朝開疆拓土的基調主要是清聖祖時期制定的,清高宗將其執行並完成。而且難能可貴的事,清聖祖和清高宗開疆拓土的戰爭對老百姓影響非常小,沒出現西漢那種匈奴沒打死就天下戶口減半的局面。更難得的是清帝國拋棄了狹隘的華夷觀,將內地和邊疆區整合在一起,因此洋人也稱呼清帝國為中華帝國。
所以,經清聖祖、清世宗和清高宗三代帝王的努力,現代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開始成型。
可以這麼說,清帝國之所以能達到中國古典時代最後的輝煌,和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三代帝王政策穩定連貫,讓利於民分不開關係。而且我們可以看一下《康乾盛世歷史報告》中引用的伏爾泰、魁奈對清帝國的評價。
伏爾泰和魁奈都認為,清帝國的制度能防止君主作惡,能讓君主把維護公共利益作為首要任務。
也正因於此,馬嘎爾尼認為行走在中國彷彿身處英格蘭。
所以,這個問題實在是有點可笑。
全文完
-
6 # 南嶺說史
乾隆最為自豪的是十全武功,我們不妨以此做對比。
首先說乾隆的十全武功。
1、一平準噶爾
乾隆十年,噶爾丹策零病死後,兩個兒子喇嘛達爾扎和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爭位,導致準噶爾陷入內亂之中。直到乾隆二十年在知道準噶爾的虛實後,出兵準噶爾。清軍最終生擒達瓦齊汗,以勝利結束;
2、再平準噶爾
乾隆二十二年,原已歸順清朝的阿睦爾撒納叛亂,清軍再次發兵征討。但很快準噶爾內部又內訌,阿睦爾撒納逃到俄國,感染天花而死。之後清軍又路線消滅阿睦爾撒納殘軍,以勝利結束;
在鄭天挺先生的著作《清史探微》中統計兩次準噶爾戰爭消耗2300萬兩。
3、大小和卓之亂
乾隆二十二年,大小和卓兩兄弟發動叛亂。二十三年,清廷派兵出剿,佔領葉爾羌、喀什噶爾。但將軍兆惠曾上奏:“我兵殺賊雖多,陣亡亦百餘,總兵高天喜、原任前鋒統領侍衛鄂實、原任副都統三格、侍衛特通額,俱歿於陣。”
4、清緬戰爭
清緬戰爭從乾隆二十七年開始歷時三年之久,前後四次出兵,消耗銀兩1300多萬兩,統帥明瑞陣亡。最終以雙方講和告終。
5、兩次大小金川之戰
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戰從乾隆十二年持續到乾隆十四年;第二次從乾隆三十六年曆時五年到乾隆四十一年,一共消耗銀兩七千多萬兩。
6、林爽文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等人以天地會名義起事,後被福康安鎮壓,耗費銀兩八百萬兩。
7、清越戰爭
乾隆五十四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後黎朝,清軍護送黎昭宗黎維祁復位,路上遭到阮氏三兄弟伏擊,很快三兄弟認慫。清朝借坡下驢,封阮氏為新王。這場戰爭消耗銀兩一百萬兩。
8、平廓爾喀
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入侵清朝,最終以清朝監軍巴忠允諾給廓爾喀每年一萬五千年結束戰爭。
9、再平廓爾喀
乾隆五十七年,廓爾喀催要歲幣再次入侵清朝。清朝派兵鎮壓,戰事規模比第一次較大,持續時間也長。
廓爾喀之役,一千有五十二萬兩。-《清史稿》
乾隆在以上功績之中,雖有幾個是湊數的,但總的來說都是維護了國家的完整和主權。
再看康熙:
1、智擒鰲拜
康熙帝即位之初由於年幼,最初朝政都被掌握在權臣之中。其中最為突出的權臣就是鰲拜。
康熙八年,康熙帝時常召集小內監在宮中作“布庫”之戲,很快康熙的戲演夠了,在一次趁鰲拜
鰲拜進見時,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命少年們將其逮捕。最後扳倒鰲拜得以親政。
2、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以朝廷撤藩為藉口,結合反清勢力發起戰爭。這場戰爭持續八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總共近百萬,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最終康熙獲勝。
3、平定明鄭
清廷與明鄭的戰爭在三藩之亂中也有涉及,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清朝以明鄭降將施琅為統帥進攻,在澎湖海戰之中擊敗以劉國軒為統帥的鄭軍主力。後鄭克爽投降,明鄭滅亡。
4、噶爾丹之役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駐地科步多發生大旱,噶爾丹被迫進攻清朝。戰爭一直持續到康熙三十六年,以噶爾丹的失敗而告終。
5、雅克薩戰役
清與俄之戰,雙方衝突發生戰爭。清朝以三千人對抗四百多人,最終以清朝得到大片領土而結束。
上面所述雖簡略,但應該也可以知道在清朝初年的康熙年間,康熙帝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如南明、三藩等帶來的壓力要比在乾隆時代的戰爭要大得多。
回覆列表
一,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期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14歲親政時期朝政大權逐漸被鰲拜掌控,康熙皇帝暗中訓練“少年侍衛”,然後選鰲拜進宮時期擒住了權臣鰲拜,而乾隆皇帝繼位的是爺爺康熙和爸爸雍正留下的統治穩定的江山,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所有一個是亂世皇帝,一個太平皇帝。
二,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三藩作為兵多將廣的地方諸侯王,其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在康熙皇帝的指揮下依然取得了勝利,後有統一了臺灣,這些都是乾隆皇帝沒有經歷過的。
三,驅逐了沙俄,沙俄在東北燒殺搶掠,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滿,隨即派兵驅逐了沙俄,後來又西征漠北,征服了葛爾丹叛亂。
乾隆皇帝是在自己25歲的登基的,他十分敬重自己的祖父,在執政上也是效仿祖父一樣,下江南,征戰四方,除掉叛亂,此外,乾隆皇帝比較注重外交,但是,乾隆這樣盲目的效仿康熙帝,浪費了大量的財產,後來,寵養大貪官和珅,搞得國庫被掏空,並最終繼續施行閉關鎖國!
所以乾隆皇帝和康熙大帝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乾隆皇帝“七下江南”更是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乾隆後期的統治,更是放任了貪官汙吏橫行,加速了清王朝的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