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隱者康司馬
-
2 # 老照片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歷史愛好者,我喜歡分析研究歷史。喜歡遠古歷史,古代歷史,還有近代歷史,我對歷史深有研究並且很感興趣。以下是我的分享:
第一是因為臥龍鳳雛的名聲,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不是誰民間的再傳,而是在當時的名人徐庶.司馬徽等人的口中相傳,皆是名人,
第二諸葛亮的確有能力。尤其是嘴上的功夫。草廬三顧就把劉備忽悠的團團轉,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劉備當時什麼都沒有,隨時或許被曹操消滅掉,諸葛亮要是參加劉備或許隨時掉腦袋,但草廬三顧諸葛亮出山了,所謂同患難見真情,所以諸葛亮再劉備的心中有舉足輕重的重要
-
3 # 龍虎校尉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基本都是避重就輕,殊不知諸葛亮是集周易經史及古代兵法之大成者,其卦爻預測方法無出其右,後來者可能只有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比肩。
-
4 # 真正鱷魚不哭
諸葛亮早期地位沒那麼高。
劉備倚重諸葛亮不在於他神機妙算,而主要是看重他與荊州幾大家族都有姻親關係,對荊襄大小家族瞭如指掌:誰家不被劉表看重,哪族和蔡氏蒯氏有什麼矛盾,誰誰在家族中被邊緣化,這些情況他都門清。有這麼一個活地圖在,對劉備聯絡整合荊襄邊緣勢力是極大幫助。而且諸葛亮不是荊襄士族,沒有太多家族利益羈絆,能夠成為劉備特別得力的“帶路黨”!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擔任外交特使兼聯絡參謀,草船借箭、借東風、華容道設伏都是子虛烏有;具體作戰主攻是周瑜掌控,輔攻是劉備自己指揮,諸葛亮作用有限。
赤壁戰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這就是諸葛軍師的由來。只是此軍師並非總參謀長,不掌握軍令權,負責的工作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辦後勤的。
劉備奪取益州後,提升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實際換湯不換藥,孔明負責的還是老本行,“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麾下多的是悍將,缺的是行政人才,因此一直建立不起穩定的軍需體系。《孫子兵法》雲: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正是孔明兢兢業業處理政務,及時足額籌備傳送軍需,劉備才能迅速擴張。而諸葛亮透過辦理軍需,他有效的整合了荊襄非主流勢力,進而取得行政核心地位。
-
5 # 向陽花開7290
諸葛亮雖然沒有謀士的工作經驗,但是他天生聰明絕頂,讀了很多各個方面的書籍並且會學以致用,比如他發明的水車就運用到了農田灌溉上。
諸葛亮還是個政治高手,他會給自己造勢,輿論宣傳搞得很好,結交的朋友也都是有些名望的人,為他日後的發展早早的就在鋪路。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後,跟隨了劉備進入職場,雖然很受劉備的垂青,但是關羽和張飛兩人是不服氣的,諸葛亮很聰明沉穩,一不露聲色,善於抓住時機,神機妙算,一場場勝仗下來,威信慢慢就樹立起來了,所以還是諸葛亮自己本事過硬才能當劉備的CEO遊刃有餘。
-
6 # 揚生解史
其實,當時劉備心中也有這個擔憂:諸葛亮會不會只是紙上談兵呢?所以他三顧茅廬,就是急於要去面試諸葛亮:
第一輪面試:企業規劃能力,諸葛亮獻出《隆中對》劉備行動能力很強,但缺少策劃能力,這也是他一直找不到落腳點的原因。他一直在找一個,能在關鍵時刻給他指點迷津的人。這點司馬德操、徐庶等人看的很清楚,於是都向劉備推薦了有策劃能力的諸葛亮。
當諸葛亮向劉備獻出《隆中對》時,劉備欣喜若狂,他終於找到對的那個人了!第一輪面試合格。
第二輪面試:實戰能力。初出茅廬第一功--博望相持用火攻在《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出山伊始,魏將夏侯惇就引十萬曹兵,氣勢洶洶奔新野殺來,聲言要擒劉備,活捉諸葛亮。劉備聞報,將劍印付與諸葛亮,命眾將皆聽諸葛亮號令。於是,諸葛亮將關羽、張飛、趙雲、劉封諸人一 一派出城外,分別吩咐如此如此。
關羽忍不住問:“我等皆出城迎敵,未知軍師卻作何事?”諸葛亮曰:“我只坐守縣城。”張飛大笑曰:“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張飛等人十分不服氣,只得領令去了。諸葛亮在城裡也沒閒著,督孫乾、簡雍準備慶喜筵席,安排“功勞簿”伺候,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劉備亦疑惑不定。
關、張等人引誘夏侯惇進入山林窄路之中,諸葛亮令劉封等人用火攻,曹軍受制於道路狹窄,又處於樹木交雜之處,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死傷十分慘重,夏侯惇等將領敗逃回許都。關羽、張飛等人這才服了諸葛亮。
第三輪面試:協調達成目標的能力--取荊州《隆中對》是可行的嗎?劉備心裡可是沒底的。就在此時,曹操進攻東吳了。諸葛亮抓住機會,向劉備建議聯吳抗曹,當然並不是白白出力,諸葛亮的目標是荊州。劉備同意並授權諸葛亮全權處理此事。
諸葛亮充分發揮了自己溝通協調的能力,藉助周瑜、魯肅等人的力量勸說孫權,讓他同意與劉備聯合抗曹。最終孫權同意了。
赤壁之戰後,劉備如願取得荊州五郡,終於有了自已的根據地。
結語諸葛亮順利透過面試,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
-
7 # 春雨影片製作
大家都讀過《三國演義》,在三國中,讓人稱奇的就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當時,劉備已經四十六歲了,而諸葛亮不過二十六歲,一介布衣,更何況是“躬耕於南陽”,按現在的話說,不但年輕,還是一點工作經驗都沒有,為何能引起劉備公司(還有一點國有公司的背景)如此重用呢?這其中,固然有徐庶,司馬徽的推薦,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劉備作為CEO識才觀念,從之後的故事可以看出來。劉備與諸葛亮在公司經營中真是“如魚得水”,再說,誰就能保證徐庶等人的所薦之人,就一定能匡扶漢室,三分天下呢? 若沒有諸葛亮相助,劉備至少還要奔波數年,霸業成否尚不可知。 可見,劉備的確是高人一籌。 中國企業的蓬勃發展,人才是關鍵因素,沒有人才推動,就沒有改革三十年的輝煌成就。透過對大多數企業調查,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企業代領導人大多學歷不高,自學成才的居多,在用人方面,大家都是在摸索,至於建立人才培養體制還是照貓畫虎向外企學習。如今,隨著企業規模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合理的利用人才和績效激勵已成為了一個制約瓶頸,新的觀念進不來,舊的觀念又存在很多誤區。 個性化的用人觀念 企業長大了,企業的決策者深知專業和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不惜重金招聘人才,出發點本無壞處,但中國企業做事總是講究好看。漢劉邦築高臺拜韓信為將,非此法才能顯赫四方。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企業的用人觀念都是以我為中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總認為自己缺人才,卻不知道自己能為人才提供什麼平臺。 創業期的老闆認為。自已吃過沒有文化的苦,就不能讓企業後續的管理者沒有文化,於是,企業要求人才經驗豐富,學歷,還喝過洋墨水,懂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等等。鄉鎮企業招聘跨華人才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味的強求人才的高素質,可自身的企業體制又不上來,讓人才“空降”處於尷尬的處境。就算是企業招聘到了眾多的高素質人才,又因產品線不全,管理職能交叉不清,常常造成經營管理“消化不良”,可見“補藥”吃多了,也不見得是好事。 用人機制的鬆散性 對內沒有完善的人才培訓體系,對外沒有系統的人才引進機制,美玉在手,卻琢不出來,鳳凰在外,又嘆沒有梧桐樹。這是當前很多民營企業面臨的一大困境。 一個崗位一個人,一個蘿蔔一個坑,企業沒有專門的人事部門,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對人才的後備培訓機制和崗位責任體系不重視。一旦有人離職,工作就要停下來,既定的工作計劃常常變動,到後來與年初的工作目標越來越遠,企業還自圓其說,說是受市場氣候和突發政策的影響,不得不為之。企業經營計劃與執行的矛盾不可調和。 很多企業在用人上,比較鬆散,對離職的員工不去分析其離職原因,對新進的員工也沒有規範的入職培訓,或是老闆一言堂,人就算是到崗了。一般是出缺招人,即日上崗,磨合期間就要求新人扭虧增盈,巴不得馬上出業績。 崗位的教條化 除了技術崗位一般員工是不能擔任的,其它管理性崗位,其實都是可以互換的,術業有專攻,專業人做專業事這句話並不假,可不能因此而成“禁令”,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員工的從業心態和管理經驗也會發生變化,這時候需要更適合的崗位發揮其能力,同時,新的崗位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興趣和積極性,在相同的企業文化下也能很快的適應新的工作環境。不少著名的外企還鼓勁員工兩年輪崗一次,說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質。 讓本科生與一個高中生一起做前臺,高中生就會做得很好,當然,本科生若是有腳踏實地之心,加上悟性,也可能高於高中生。但是很多企業的崗位太過於教條化,除了晉升或是處罰,崗位才可能有所變動,否則,員工若是有調動申請,則被視為不務正業。結果是,企業總是在招人,可很少有企業去想倒底是崗位缺人還是企業缺人?一旦崗位有變動,人還能安心嗎?煩人的是招來的人又在本崗位上安不下心,企業還要苦口婆心的勸告或實施嚴歷的管理制度,可該走的總是要走的。可悲的是我們企業還不知道是什麼回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這是當前很多企業老闆的一個通病,而且這個病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緩急而變化。特別是在九十年代,由於大量農村、鄉鎮人口湧向城市,一時之間是人滿為患,大量非專業技主的工作由外地人口代替,企業經營產品的科技含量普遍不高,或是熟練工種,或是流水作業成績,或是老少適宜的市場銷售崗位,反正咱是不缺人。不少企業還片面的理解了員工流失率,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員工進出對企業其它員工還是一個壓力。 其實這個思想是很危險的,現在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國內市場由“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未來的市場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重要的人才缺口不是在高階人才,而是大量熟練技術人員。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憑藉著完善的人力資源戰略和職業發展規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才,玫琳凱觀點認為:公司怎樣對待員工,員工就會怎樣對待顧客。玫琳凱將其獨特的銷售隊伍視作自己主要客戶。 人才都“流”走了,我們脆弱的企業何已為繼? 實用的用人觀念應“以人為本”。 世界手機巨頭諾基亞的企業理念有一句話,叫科技以人為本!簡明扼要的把諾基亞的企業精神一表無遺,技術是企業前進的核心動力,而人則是推動這一動力的重要因素。國外不少大企業的CEO和高階管理人員都是從非專業人才中提拔上來的,人才並不非要在業內尋找,這樣,只會使企業的經營思路越來越狹小。平庸的老闆認為管理員工的精髓就是要找出每一個員工的弱項,並加以根除。的老闆卻不這樣認為,他們是找出一個人身上突出的特質,管理的精髓是在於儘可能的利用好這部分的特質。 反之,我們部分企業呢?口號上說企業的人文關懷,大多數企業都做不到無情管理,根本關心,不少企業在招人時總是注重的是人才的業內經驗值,而往往忽視了人的特質,尤其是作為一個高階管理者,這種人的特質更為關鍵,作為公司的高階管理者和領導者應當是一個系統整合的組織者,傳導的企業文化,激發整個團隊的工作熱情,識人更要用人,還要用盡其才,愛護人才,培訓人才。 以人為本,任重而道遠。
-
8 # 談昆明
諸葛亮是荊襄士族集團的傑出代表,本人雖布衣,但透過妻子及師生家族等荊襄世家士族的關係,脫穎而出,敏銳分析出天下大勢,及引導世家士族對劉備皇族正統的認可,出錢出人,使劉備的殘兵敗將迅速東山再起,透過赤壁之戰,確定了三國分立的局面。
-
9 # 不負人不負己
我要是說諸葛亮是熬了15年,才當上所謂的“CEO”,會不會有很多人會說我扯淡,因為這並不符合你們根深蒂固的歷史觀。
但事實確實如此!
《隆中對》其實並不是諸葛亮對於未來天下大勢的分析。它更像是一個面試者給老闆的策劃書。
早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前,吳國魯肅早已提出了天下三分論,魯肅版本的主角分別是曹魏、東吳孫權和荊州劉表。
當時的孫權才剛剛繼位,魯肅就提出剿黃祖,徵劉表而奪荊州,佔領整個長江以南地區,與曹魏隔江對峙,最後鯨吞天下!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五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這番言論在當時非常有名,劉備也有所耳聞。事實上如果當時沒有劉備這根攪屎棍,結局肯定會這麼發展。
(仔細想想後來劉備執意伐吳,也未嘗不是因為喝了魯肅的這碗毒雞湯)。
三顧茅廬時,諸葛亮老調重彈,把劉表換成了劉備。用意顯而易見!
意思就是:你劉備招募到了我諸葛亮,以後天下三分,肯定帶你劉備一個。
但劉備聽到這番言論後,雖然很激動,但是保持了理智。
因為彼時彼刻,劉備就連駐守的新野城都是管劉表借的,三分天下都被你整出來了,你諸葛亮的牛皮,吹的有點大!
隨後諸葛亮雖然加入的劉備麾下,卻一直是在做冷板凳。
為什麼?原因有二;
一、你諸葛亮一沒工作經驗,二沒能力體現。就憑你喜歡吹牛皮,就想當CEO。你當天底下的老闆都是傻子不成?
(而且當時的諸葛亮確實喜歡自誇,自比管仲、樂毅。)
二、雖然諸葛亮是徐庶介紹的,能力強不強不好說。但又有哪個老闆,能夠輕易的相信一個剛加入集團的“外人”。
不談《三國演義》裡的故事,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諸葛亮到劉備手下十幾年都並沒有什麼大的建樹。歷史上諸葛亮在蜀漢集團最大的功績就是發動北伐。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劉備開始擴張。結果也確實完成了《隆中對》所說的三分天下。
夷陵之戰後,劉備命不久矣!託孤白帝城,作為託孤重臣的諸葛亮,直到這個時候才真正走進了核心管理層,並開始了屬於他的表演時間。
-
10 # 夏清文史社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耀眼的一顆星星,雖然三國演義對其確實有一些神話的成分,但其確實在三國亂世裡留下了豐功偉績。即使諸葛亮在遇到劉備之前,是沒有出任過任何軍事類職務的,到劉備還是重用了諸葛亮,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第一:諸葛亮博學。古人注重學識,因為運籌帷幄是需要大量文化儲備的,而諸葛亮正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最大的愛好除了讀書以外,還愛遊山玩水,其實他不是遊覽風景,而是在考察全國的形式和情形,要知道,一個沒有掌握世界格局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位諸侯的。而此時的很多掌權者,劉備孫權等人,他們沒有時間遊覽世界,他們正需要這樣見多識廣的人才。
第二:名氣。我們先來看看劉備怎麼樣找到諸葛亮的,劉備之前用的是許攸,因為許攸母親被曹操挾持,所以許攸才決定離開劉備,回去救自己的母親,在分別的時候,許攸告訴了劉備,諸葛亮可以成就劉備大業,並把自己比做星星,把諸葛亮比作月亮,來形容諸葛亮,可見諸葛亮的名氣和作為,要比許攸厲害很多。
接著,劉備在拜訪諸葛亮的過程中,幾次三番的聽到諸葛亮的大名,所以更使得劉備堅定了用諸葛亮的勇氣。
最後就是實踐,諸葛亮僅透過三分天下這個策略,就足以讓劉備震撼,因為一般是不會有如此氣勢的,最終劉備才用了這個所謂沒用經驗的員工。
回覆列表
諸葛亮的在茅廬裡學兵法十幾年,理論是輕車熟路,但是諸葛亮不是讀死書的書呆子,每次戰鬥之前他都勘察地形仔細研究地圖做到那裡有山那裡有河那裡有森林——是胸有乘除一目瞭然,可以說羽扇一搖運籌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