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象涼
-
2 # 神慧星辰
第一點,女娃年齡小,可愛,讓人本能憐愛; 它主要講了炎帝的女兒女娃,一天在東海玩,被淹死,死後他為一隻鳥,發誓要填平東海。最後得到了天下生靈的欽佩,也讓後代知道,做事一定要堅持,不要放棄。
第二點,女娃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意志讓人敬佩。我要像精衛學習它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人人都學習她的這種精神,那就好了,那這個世界,就不會在有人放棄一切了,如果再加上和睦相處,那就更加好。
第三點,看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小和無能為力,生命脆弱,兔死狐悲。動物並不是全沒有煩惱和心事,還有仇恨,它們恨那些捕捉它們的獵人、獵狗,恨它們傷死了自己的同胞,使它們變的不高興起來,變的心煩意亂。所以我們要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動物,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殺動物就像殺了人一樣,心裡覺得不安。
-
3 # 山西晉城李小龍
精衛填海的故事,就發生在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也就是我們長治、晉城地區。
最早關於精衛填海的故事,大概是《山海經》裡記載的。下面的故事是我網上抄別人的。
傳說呀,我們的祖先炎帝有一個小女兒,非常可愛,被炎帝親切的稱呼為“女娃”。女娃隨同父親在上黨地區的百穀山時,一起刀耕火種、經營五穀。女娃聰明伶俐、勤快能幹,深受炎帝的喜愛。
後來有一天,上黨地區的漳河水突然氾濫了,淹沒了這一地帶,也影響了炎帝耕種五穀作物,人們都說這是東海的一條黑龍在作亂,正是它堵住了壺口不能流通,才讓河水氾濫的。女娃聽說便主動找到父親,自告奮勇要求去治理漳河水。炎帝聽了很高興,當即同意女娃前去治水,並叮囑道:治水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操心把漳河水治理好,如果治理不好漳河水,那也就別回來見我了。女娃認真嚴肅的接受了父親的建議,臨走前炎帝給了女娃一件寶物,這是炎帝的祖先傳下來的,名字叫“降龍寶滌(念:笛)”——這件東西可是對付黑龍的好寶貝呢!
女娃領命之後,帶領眾人清淤砂石,疏通河道,很快將黑龍堵住的壺口疏通,治理好了漳河水。但沒過多久,東海的大黑龍聽說漳河水治理好了,便又前來興風作浪,他攪起波浪滔天,風雲翻滾,讓河水又氾濫起來。這時女娃來到河邊,看到黑龍在水裡翻滾,大喊:大膽畜生,看我寶物!隨後將寶滌向黑龍扔去。寶滌立刻光芒燦爛,伸展延長,併發出耀眼的金光向黑龍刺過去,黑龍大驚,眼睛被晃的睜不開,暈頭轉向的趕緊向東北方向逃去,因為逃跑的匆忙,還把太行山撞出一個大壑(念:賀)子。從此原先從壺口入黃河的漳河水便改道從東北方向入海了。
看到黑龍逃跑,女娃緊追不捨也來到東海,眼見著黑龍鑽到了海底再也不出來,女娃在海邊一直苦苦等了好幾個月,黑龍也沒敢露面,女娃只得返回漳河水的源頭髮鳩(念:揪)山了。
從此,女娃每天日出便順著漳河水一直巡視到東海,太陽落山時便回到發鳩山。日復一日,從春天到冬天,黑龍一直沒敢露面。
一年年過去了,女娃也長大了,看到漳河兩岸的人們安居樂業,心裡十分滿意。那天,女娃又巡視到東海,看到海面風平浪靜,岸上風和日麗,正是春夏之交百花鬥妍的時候,女娃非常歡喜,心想:那條黑龍估計是怕了,再也不敢出來搗亂,我也該歇歇腳了。於是脫掉衣服,連同寶滌放在岸邊,跳到海里沐浴起來。這下可驚動了海底的黑龍。原來那條黑龍暗暗潛伏在海底,一直懼怕女娃的寶滌,這次看到女娃把寶滌放在岸邊,心想:這回可不怕你了!於是立刻兇猛的躍出海面,剎那間,烏雲翻滾,海浪滔天,一個連一個的滔天巨浪打在女娃身上,可憐正在海里沐浴的女娃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兒,只見又一個大浪過來便被海水吞沒了……
女娃溺(念:逆)死在東海的訊息很快傳到漳河兩岸,人們悲痛萬分……為了紀念女娃,人們便在發鳩山給她立了一座廟,並尊她為漳河之神。
女娃死後不久,人們在發鳩山發現了一種長著白色的嘴巴,花色的頭,紅色爪子的小鳥兒飛來飛去,還不停的用嘴叼著樹枝和石頭子兒往東海里填。小鳥的叫聲也很有趣,仔細聽像是在說:精衛、精衛、慚愧、慚愧。人們說這小鳥兒就是女娃變的。女娃被淹死後,十分悔恨,發誓要把大海填平,壓死黑龍。直到現在,東海邊兒上還有精衛鳥銜著石頭往大海里扔呢——可見她的意志有多麼堅韌不拔啊!
女娃死前那座發鳩山原名叫西山,因為精衛鳥的樣子長的很像斑鳩鳥,人們便改名字叫做發鳩山了。
《山海經》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佼,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堙東海。
精衛填海的故事非常感人,讓人難過的地方在於填海的理想永遠不能實現,是一個悲劇故事。
-
4 # 神農架冷杉
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有天在海邊玩,不慎沒淹死了,於是她化作了小鳥,每天都懸著沙石木棍,丟進海里,發誓把大海填平。中華兒女以“炎黃子孫”為榮,精衛填海體現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精神。
-
5 # 未能與時間和解
這個故事講的是炎帝的女兒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死後她的精魂化作了一隻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又叫此鳥為“精衛”。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要報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闃,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我覺得這個故事的難過之處可能在與,面對自然人類其實脆弱無力,人們勇敢的和自然搏擊,也不過是以卵擊石不堪一擊,所以應該敬畏自然。
-
6 # 肖邦夜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責任大於天,生死看淡,問心無愧,只要敢作敢當敢為,哪怕犧牲自己能換來天下太平,也無愧於天地。
-
7 # 木三rosewood
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有一次到東海去遊玩,突然海上颳起了狂風,掀起了巨浪。船被打翻了,女娃溺水而死,她永遠也回不來了。
女娃死後,靈魂化作了一隻形狀有點像烏鴉,白嘴,紅足,頭上帶著絢麗的花紋的小鳥,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那山上長著很多柘樹。這鳥兒啼叫的時候,聲音就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精衛”、“精衛”,於是人們就叫她“精衛”。
精衛恨透了吞噬她年輕生命的大海。為了復仇,她每天從西山銜些小石子、小樹枝,投到東海里去,發誓要把大海填滿。
精衛填海,不僅僅是為了報仇雪恨,也是為了使以後千千萬萬的人不被大海所吞噬。從理智上講,這工作是無法實現的,可是在感情上,卻叫人們感受到一種悲壯的美。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詩中寫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這兩句詩,就是對精衛堅強不屈的意志、奮鬥不息的精神之崇高禮讚!
-
8 # 風影寒沙
《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北山經》,原文如下: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一直以來,精衛填海所反映出的那種鍥而不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都為人們所稱道,但是我記得高二那年語文考試有一道題,讓用一句話從其他的角度對成語做新的註解,當時我的語文老師對精衛填海的註解是“精神的楷模,徒勞的典範”,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對精衛填海這個成語有了新的認識。
精衛填海確實是一個令人讀來就很難過的詞語,從它的開端到經過再到結果,沒有一處不是悲劇。炎帝的小女兒,被無情的大海奪去了生命,她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化作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傷害其他人,也為了給自己報仇,日復一日的銜木石企圖填平東海,以她那麼小的力量,妄圖填平大海,這件事剛開始就註定了她的所有努力只不過是徒勞一場。
如果我們把精衛填海的比喻義拿到現實中,那就是一個弱者被強者迫害或者被殘酷的現實壓倒,不論他多麼不甘多麼堅持多麼努力,始終沒有辦法為自己平反,始終不能為自己討回公道,只能日復一日做著無謂的掙扎。
這麼看來,確實令人絕望。
-
9 # 書蟲十三
精衛填海的故事為什麼那麼讓人難過?
因為這個故事實質上並不是讚美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1 女娃為什麼溺死?精衛填海的故事來自《山海經》,女娃是炎帝的幼女,她在東海游泳時不幸溺亡,化為了一隻白喙赤足的鳥,被稱為精衛。
女娃死後化身精衛,銜西山木石填海,足見她對於東海和海神禺虢的仇恨。
而炎帝對此卻毫無辦法,也說明這個時期炎帝勢力的衰敗。表面上看是精衛不小心被淹死,但實際上東海海神是她的叔伯皇帝的兒子,深入來看是兩個勢力鬥爭的犧牲品。
而女娃是最無辜的那個,就像是自古以來戰爭中最無辜的百姓,因為力量弱小被欺侮,細思是很可怕很難過的一件事情。
2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精衛自己知道能不能用石子把大海填平?
我相信她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她依舊堅持。
為什麼呢?
因為她就是怨恨,就是心中不平。即便是小小的個人力量,也要讓天神看到自己的憤怒。
歷史上這種人是很多的,明知道自己全力以赴也於事無補,但還是執著的要去做。
很多人會問:值得嗎?
但很多時候做事情,不能總想著是否對自己有利,如何做利益最大化,人不是工具,總要有反抗的精神,不是嗎?
我知道天會憤怒。
如果人觸犯了它的威嚴。
但天是否知道人也會憤怒?
如果他已一無所有。
當我乞求時,你傲慢冷笑。 當
我痛哭時,你無動於衷。
現在我憤怒了。
我要聽到天的痛哭。
我要聽到神的乞求。
我知道天會憤怒。
但你知道天也會顫抖嗎?
但結局是什麼?精衛依舊沒有填平東海,她似乎在做毫無意義的事情,這才是讓人覺得最難過的事情。我們都那麼努力又不平的活著,但似乎沒有人願意聽你發出的聲音。
-
10 # 好書精讀計劃
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只要堅持,就會成功。
這也是我們總喜歡說的一個道理,可是這往往也只是自我求安穩的一種表現。願望是美好的,可是,事實上這個目標是不切實際的。
這也是這個故事的可悲之處。知其不可為而為止,只能耗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選擇正確的目標,不要只顧著感動自己,這樣,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也不會有好結果。人的生命非常有限,一定要懂得變通,找準目標,這樣才能有付出也有收穫。而不是向精衛一樣飛蛾撲火。
-
11 # 文藝青年風
一隻小小精衛鳥,每天都銜著石子兒丟在大海里,要把大海填平,希望大海乾涸,海枯石爛,何其容易?同時,他下海游泳時,被淹死本身也是個悲劇。
-
12 # 辰然詩話
1、女娃年齡小,可愛,更容易被人同情;
2、女娃死後化為鳥,每天銜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要把海填平,其鍥而不捨的精神和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態度令人感觸;
3、女娃的不幸,女娃和精衛在自然環境年前的弱小、無能為力易引起人的共鳴,物傷其類,使人更加難過。
-
13 # 默默共讀
精衛填海的故事實實在在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悲劇。
她一個小小的女娃,父親是炎帝神農氏,出身好,未來有無限可能,卻溺死在了東海。世界那麼大,還沒有好好看看就被奪去了幼小的生命。
她想報仇,這個她一個小小的精衛鳥怎麼與大海搏鬥,想銜用西山的木石填滿東海,這是絕不可能的事。
我們那麼難過,是因為想到了自己。曾經我們說要改變世界,結果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一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有些事,是你再怎麼做都無能為力的。
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其實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渴望認識自然、戰勝自然的樸素願望。在古代連天是圓是方都不知道,一場小小的天花和水痘就能奪去一個城的生命。
幾千年過去了,精衛沒有做到的事,現代的人做到了,香港、澳門、迪拜等等,很多城市都圍海造了陸,滄海桑田需要的不再是漫長的時間,而是科技。
這是好是壞,還要等歷史去證明。
-
14 # 手心我心bxl版
一個小姑娘去海邊玩,不慎失足,溺水身亡。然後惱羞成怒地化作一隻叫精衛的鳥,很任性,很犟地去山上銜來小樹枝和小石頭,痴心妄想著把海水填幹。
至於說為什麼會讓人感到難過?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死了一個小姑娘,那麼美好的年華,那麼有身份地位,那麼漂亮,很讓人感到惋惜,唏籲不已。二是從這個故事流傳至今,一直在辛苦地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哪一天會被活活累死,同樣也讓人像心裡面塞了一把草似的。另外總不會是,覺得那個小姑娘很蠢吧?
完全有這種可能。愚公不是很蠢嗎?飛蛾不是很蠢嗎?所以精衛也理所當然,很蠢!愚公移山的意思是,“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飛蛾撲火的意思是,“飛蛾撲到火上,比喻自取滅亡”。精衛填海的意思是,“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雖然不再是本義了,已經引申了,雖然故事情節各不相同,結局也大相逕庭,同時已不再是蠢不蠢的問題了,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信念”!愚公打算代代相傳移山;飛蛾即便死了,也有後來人撲火;精衛而今仍在填海,不信你去看看。他們堅強、執著、持之以恆,“人死鳥朝天,不死萬萬年”,就一個字,他們還“幹”!
大家難過嗎?不是有那麼一點點,並且有時候會很難過。不過物換星移,人心所向,我們有所悟,亦有所快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同此精神。
回覆列表
難過到不致於,應該說屬於一種意外。
我們看了故事就明白了。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有一天,女娃駕著小船,到東海去遊玩,不幸海上起了風浪,象山一樣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淹死在海里,永遠不回來了。炎帝固然掛念他的女兒。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熱來使她死而復生,只好獨自悲傷罷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靈變化做了一隻小鳥,名叫“精衛”。精衛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大小有點象烏鴉,住在北方的發鳩山。她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飛到西山去銜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樹枝;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回翔著,把石子或樹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騰著,咆哮著,露出雪亮亮的牙齒。兇惡地嘲笑著:“小鳥兒,算了罷,你這工作就算幹上一百萬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衛在高空答覆大海:“哪怕是幹上一千萬年,一萬萬年,幹到宇宙的終盡,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為什麼銜恨我這樣深呢?”
“因為你呀——奪取了我年輕的生命,將來還會有許多年輕無辜的生命要被你無情地奪去。”
“傻鳥兒.那麼你就幹吧——幹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衛在高空悲嘯著:“我要乾的!我要乾的!我要永無休止地幹下去的!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總有一天我會把你填成平地!”
她飛翔著,嘯叫著.離開大海,又飛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樹枝銜來投進大海。她就這樣往復飛翔,從不休息,直到今天地還在做著這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