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這其實與劉秀的兒子有關。劉秀的這個兒子平常專門與劉秀作對,父子關係並不是十分和諧。可以說劉秀令其往東,他必定會往西。如此專門與老子對著幹的做法,自然是把劉秀氣得不輕。

    而在劉秀的彌留之際,他將這個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因為自己命中缺水,要把自己藏在黃河地下。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想,劉秀這般的想法是怎麼回事。其實,劉秀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因為知道這個兒子就是會和自己作對。為了能夠藏在山上,故意和兒子說要藏在黃河地下。

    但是,令劉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兒子並沒有和自己作對。也是,做兒子想的是,自己都和老爹作對一輩子了,如今老爹快要走了,還是遷就遷就老爹吧。當劉秀聽到兒子一口答應的時候,更是欲哭無淚。但是,何奈君無戲言,劉秀只好接受了這一切。

    劉秀的墓穴的確在黃河之濱,之所以浮出水面與後來的黃河改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但是,作為君王墓,劉秀的墓卻沒有被盜過。這倒不是因為這墓的特殊位置,而是因為在這墓中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不同於那些要許多金銀財寶陪葬的帝王,劉秀特地下令以瓦器取代金銀,作為陪葬品。這無疑也是在說明,劉秀是個好皇帝。

  • 2 # 成武暢通

    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有一個墓,古人稱“原陵”,今人稱“漢陵”,裡面埋葬著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當地人也稱它為“劉秀墳”,它還有一個學名叫做漢光武帝陵,始建於公元50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一般歷代皇帝選擇寢葬所,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東漢劉秀之後的皇帝選擇陵墓的時候也都在邙山之巔,唯劉秀陵墓坐落在黃河之灘,為二千年封建社會史上之孤例,至今還是一個謎。

    和歷代皇陵一反常規的光武帝陵,這樣的安排,同樣是出於獨特的風水上的考慮,也就是頭枕黃河,足蹬邙山,陵園中鬱鬱蔥蔥的柏樹蒼翠的顏色,又給人一種頭戴CROWN、身穿龍袍的印象。

    這歷代的帝王為了死後的尊崇,陪葬了豐厚的珠寶財物,也吸引了盜墓者的目光。

    劉秀作為皇帝,生前崇尚節儉,死後力主薄葬,陪葬品多是些瓦罐之類的器物可是這劉秀墓從未被盜過。

    據說一方面是劉秀隨葬品值錢的不多,沒啥撈頭,盜墓賊劃不著動手;另一方面是劉秀墓位於黃河灘,地下幾米就是流沙結構,這使得,劉秀陵墓是古代帝王陵墓中少有的沒有盜挖的一個。

  • 3 # 時光隧道2019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光烈皇后陰麗華合葬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漢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佔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歷史上劉秀墓從未被盜過,一方面是劉秀隨葬品太少,引不起盜墓賊的注意,另一方面就是劉秀墓位於黃河灘,地下幾米就是流沙結構,特殊的地質也是原陵沒有被盜的原因,兩千年來沒有被外人打擾。

    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風格獨具。他的陵墓選址,更是別具一格。

    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或許這都是他關心民間疾苦,提倡節儉的緣故吧。

  • 4 # 謝金澎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所謂生離死別,世人大多數時候,都把死亡看得特別淒涼、悲哀。實際上死與生的意義是等同的。倘若沒有花謝,又何須花開?

    所以死與生一樣,既是自然的迴圈,也是新的開始,是一件異常壯美而應歡慶的事情。就如同高考完畢,一個階段的完美謝幕。又如新婚燕爾,一場新的憧憬的開始。

    而那具帶不走的屍骨,只是曾經存在的象徵,早已腐朽沒落,終將化為汙淖。一個人行將死去時,還心心念念想要帶走人間的繁華,昔日的虛幻,只能算是至死不悟,此生糊塗。

    劉秀算是一個比較有智慧的人,其本為高祖九世孫,但是在推恩令下,到了他那一輩,其父不過一地之縣令,其本人也基本上是半個莊稼漢了。

    “通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曹植《漢二祖優劣論》)

    曹植不愧是才子,寥寥四句,把劉秀描述的恍若神人。

    但是劉秀確實是一個智慧藏拙的人,能藏拙者,本身就是能夠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的人,心思明亮,不為虛名所累,不為外物所迷。

    所以,他死後,對他的陵寢要求並不高。想必他也明白,身已為白骨,“一杯淨土掩風流”的道理。

    像秦始皇、慈禧太后等等,為那具腐朽的屍體做了那麼多,圖什麼?即便肉身不滅,也不過是木乃伊。如果想要面世,又何必藏的那麼深?如果想要永久埋藏,千百年後,原本是白骨,何必要人識?

    其實我覺得處理屍體,成吉思汗看得最透徹,挖個深坑埋了,然後以馬踏平,從此湮滅於人世,也不擔心被賊惦記。“質本潔來還潔去”,這才是偉人應有的氣度胸襟。

    劉秀估計要不是因為漢制傳承的規矩需要,就邙山那6.6萬平米的地都不會浪費,雖然規制也已經遠遠超過一般世人,但是在帝王陵中,他確實算是比較低調了。估計他還想再低調一些,甚至跟成吉思汗一樣,挖個坑一埋了事。但是,子孫不答應,你兩腳一蹬走的乾淨,活著的人還要靠這具屍體裝點門面呢。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的帝王們依山建陵,如明十三陵、清朝東西陵、唐朝皇帝陵等;或者壘土為山以為陵寢,如秦始皇陵、西夏王陵。無非是搞一個風水寶地,保佑自己的的江山永固,自己可以安心在地下沉眠。

    劉秀運氣出奇的好,短短几年時間就建立的東漢王朝,後人將他評為歷史上的最佳皇帝、位面之子等等頭銜,對待功臣也都非常好,進行了妥善安置。劉秀對自己的身後之事也是非常在意的,他為何將自己的墓地選擇在黃河灘塗之下,確實是另有一番深意的。(漢光武帝陵寢的石辟邪像,重達八噸,中國目前最大的石辟邪雕塑,1992年12月出土。距離劉秀墓1000米,農民挖掘水渠時發現)

    劉秀信不信風水?

    被推測為穿越的王莽被同為穿越位面之子劉秀幹翻了,確實有點匪夷所思了,這點大都是臆測而已,並非真實的。

    劉秀和古代的其他帝王一樣,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選擇自己的墓地了。,選擇墓地的時間應該在去世之前的10年左右。公元50年,劉秀在距離去世前7年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寢了。他將自己的陵寢選擇在黃河灘塗之上,並非傳說中自己兒子漢明帝劉莊違反劉秀的遺命而做的,再節儉的帝王陵也是花費不小的,建造地下陵寢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建成的,劉秀和陰麗華下葬的原陵就是劉秀在位期間自己修建的。

    劉秀自然是相信風水之說的,他選擇墓地地點在河南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孟津這是一個古老的黃河渡口,是洛陽的八關之一,此地的傳說相當多。(河圖洛書和二十八星宿圖,劉秀選擇的墓地就是傳說中伏羲接受龍馬獻“河圖”所在地)

    1、伏羲得“河圖”之地。

    “河圖”是什麼吶?被後人稱之為“宇宙魔方”,“河”指的是星河、銀河,二十八宿就是再此基礎之上演化出來的。看了這些大家也就明白為何漢明帝劉莊搞“雲臺二十八將”了吧,對應的就是二十八星宿,暗合劉秀起家、歸葬之地。(龍馬形象圖,傳說中它馬的體型,龍頭、龍鱗、龍爪,是瑞獸,它獻給伏羲“河圖”)

    2、大禹得“洛書”之地。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河流泛濫,大禹在洛陽之西的洛寧縣洛水遇到了神龜馱著“洛書”出現。大禹得到洛書之後,根據此書進行治水,治水成功之後,劃定九州,天下一統。

    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劉秀選擇墓葬所在地就是在河洛地區。

    3、周武王伐紂會師之地。

    周武王伐紂之時,八百諸侯在孟津會師,討伐無道的商紂王,並且一舉成功。

    劉秀選擇這裡也就是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了。(伏羲得到河圖,創作了“先天八卦”)

    為何劉秀墓修建在黃河灘塗?

    劉秀選擇黃河灘塗之上作為自己的陵寢其主要意圖有以下幾點:

    一、神蹟之地,風水必佳。

    古代河洛地區充滿了神奇,劉秀選擇的這塊黃河灘塗也必定是經過哪些御用風水師的推斷的,和歷代的風水大師不同,劉秀的墓葬的是“背面山河”、“枕河蹬山”,和普通的帝王墓葬中“枕山蹬河”模式截然相反。其實風水也講究物極必反原則的,都選擇了死後還要管理山河,劉秀反其道而行之也是遵循了物極必反的原則,其實也是風水的一種。

    譬如,古代也有水下墓葬的記載,春秋後期的伍子胥鞭屍中的,楚平王的墓葬就是特意安置在水下,做好防水措施。伍子胥將水放走,然後掘墓鞭屍。這就是活生生的例證,葬在水底下的墓葬也是講究風水之學的。

    二、節約土地。

    劉秀是一個對百姓非常好的皇帝,經常為百姓減免稅賦。統治中後期,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度田”政策,打壓豪強地主隱瞞土地和人口數量,目的也是減輕百姓負擔,使得國庫充盈。

    劉秀選擇墓地就是要節約土地,黃河灘塗是一個絕佳的選擇,這些地方老百姓很多時候是不在黃河灘塗種地的,氾濫的黃河水會淹沒莊稼。劉秀選擇的地方就是貧瘠危險的土地!

    後世曹操墓也是選擇了貧瘠的土地埋葬,他選擇的墓地周邊草木等都很難成長的土地,不佔有良田來埋葬自己的。

    三、防止盜墓。

    劉秀臨終之時,留下遺詔要求薄葬。但是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卻違背這一原則,對劉秀墓地進行了厚葬。理由也非常簡單,還有陰麗華同時安葬在劉秀墓地之中。

    黃河灘塗的土地大都是流沙,挖掘幾米之後就出現水,非常不容易建造墓葬,必須將大範圍的黃河灘塗流沙清理乾淨之後,排除積水,然後做好防水。防水做好之後,再建造墓葬。下葬之後,那些黃河泥沙重新鬱積,成為劉秀墓的天然保護層。(曹操獨創摸金校尉這一職務,就是公開盜墓的軍隊,影視)

    一般的盜墓賊如果想挖掘劉秀墓那是幾乎不可能的,盜洞挖不了幾米就會坍塌,根本到不了墓葬的主體結構旁邊。

    其實,劉秀就是想安心在地下長眠,不想讓人打擾,所以選擇了黃河灘塗,同時具有這麼多優點,何樂而不為?!(董卓劇照,他的部隊盜掘過劉秀陵墓的地表建築物)

    劉秀墓是否被盜過吶?劉秀的墓葬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被董卓的部隊盜掘過,劉秀墓地面的奢華建築應該被毀掉了,但劉秀墓的主體太難挖掘,因此沒有被盜掘。

  • 6 # 考古軍中馬前卒

    不請自來~

    首先我們看問題,為何劉秀陵墓會在一個小泥灘裡?

    其實,這是因為後世把劉秀墓的位置搞錯了。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地圖,這是洛陽附近的東漢陵墓分佈圖。所謂位於小泥灘裡的劉秀陵墓,就是圖中的劉秀墳。這個位置在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緊鄰黃河,屬於河灘地帶,在宋代以後曾經被認為是劉秀陵墓所在,清代還有人在此立碑。

    儘管清代學者在考據學上大有建樹,但是也存在很明顯的不足,尤其是面對古代遺蹟時,常常出錯,比如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曾經對關中的很多古代陵墓進行考證並立碑,就搞錯了不少。那時候還沒有真正的考古學,學者除了調查走訪、翻閱古籍,難以獲得更多的資訊,所以導致這些錯誤,情有可原。

    但我們今天不能人云亦云了。

    根據現代的研究,學界普遍認為,這個“劉秀墳”並不是劉秀的陵墓,甚至很可能都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座名為“方澤壇”的祭壇。

    之所以說它不是劉秀陵墓,原因很多,這裡說兩條最重要的:

    第一,跟洛陽城的距離不對。

    仍舊是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右下角有一處漢魏故城,這就是東漢都城洛陽所在。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劉秀的原陵距離洛陽十五里,而這個劉秀墳距離洛陽太遠,遠遠超過了15裡。

    第二,地理環境不好。

    眾所周知,在河灘地挖坑,由於地下水位淺,很容易滲水甚至塌方。而帝陵的墓室要比普通墓葬更深,也就更容易挖出地下水來。正因此,古代帝王選擇陵墓位置,都喜歡高敞之地,不僅看著氣派,也便於施工。假如非要在不合適的位置施工,就得費很大力氣來做防水,而東漢建國初,國力貧乏,劉秀斷然不會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真正的劉秀陵,可能是大漢冢

    還是這張圖,在今天的孟津三十里鋪附近,這裡有三座高起的封土,被稱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根據考古調查和勘探,有不少學者認為大漢冢才是真正的光武帝劉秀原陵。

    首先,大漢冢距離漢魏故城遺址,差不多是當時的十五里。其次,大漢冢的封土直徑130米,高19米,是目前在洛陽附近所見的疑似東漢帝陵裡最大的,也符合光武帝的身份。

    △衛星地圖上的大漢冢

    而且,大漢冢顯然要比“劉秀墳”的位置要好,距離黃河相對較遠,地下水的威脅小了很多。

    劉秀究竟如何安排後事

    儘管真正的劉秀陵並不位於“小泥灘”,但是跟西漢時期的帝陵相比,它的氣勢的確弱了不少。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如前所述,大漢冢的封土直徑為130米,高度19米。而漢景帝陵封土底邊長168米,高32米。漢武帝陵封土底邊長230米,高46米。另外,西漢帝陵都有陵園,園牆清晰可辨,但光武帝陵卻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封土堆。

    對比之後,光武帝陵顯得非常寒磣。其實不光是它,其他的東漢帝陵也都如此。

    為何如此?這就跟東漢時期對帝陵制度的改革有關了。

    經過新莽至東漢初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力有限,創業艱難的光武帝劉秀乾脆能省的就省,《後漢書》記載了他對於陵墓的安排:

    “初作壽陵。將作大匠竇融上言園陵廣袤,無慮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車茅馬,使後世之人不知其處。太宗識終始之義,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獨完受其福,豈不美哉。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

    劉秀在聽了將作大匠的彙報後,認為工程太大,他希望效仿漢文帝,推行薄葬,所以就下令選擇一小塊地方,不要修建高大的封土,只需要稍微弄高一點,不要積水就可以了。

    另外,東漢帝陵其實還是有陵園的,只是不像西漢那樣修建夯土的園牆,而是用“行馬”,也就是木柵欄來圍成一圈。兩千年之後,這些遺蹟自然不容易儲存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都沒有出過太陽系,是如何拍下整張銀河系照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