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瑤溫柔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活潑開朗、性格外向,有的人則沉默寡言、性格內向,兩者可以說是截然不同。他們在遇到生活困境的時候,也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和處理方式。

    總的來說,內向性格的人內心普遍更加敏感,比如,有的事情在外向的人看來再正常不過,而在內向者看來,卻是無比尷尬的。下面,是心理學家總結出的,性格內向的人才看得懂這四個尷尬場景。

    一、總是等到門外沒有聲音了才出去

    其實大多數的內向者並不是打心底裡抗拒與人交流,他們只是比較“慢熱”罷了,對於知心朋友,他們能夠正常交流敞開心扉,而對於陌生人或者是泛泛之交,內向性格者的交流慾望就很小了。換句話說,他們對於淺社交併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無論是與鄰居幾句簡單的寒暄還是與滴滴司機一起寒暄,都是十分麻煩且不必要的事情,別人的熱情反而會成為他們的負擔。這樣一來,內向者在社交活動裡往往會將自己包裹在一層“保護殼”中,不與陌生人有過多接觸。

    很顯然,對淺社交的過度漠視並不利於個人的身心發展與社會競爭力的提高,因為缺乏交流會進一步增強人的心理自我保護意識,使得交際圈越來越小,交流能力越來越差。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發展淺社交呢?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淺社交在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意義與你同好朋友的深入交流一樣重要,過度忽視同陌生人的交流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生活狀態。然後,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需要鼓起勇氣主動發起與陌生人的交流,長此以往,你的朋友圈就會越來越豐富。

    二、害怕被公開表揚,恨不得鑽到地縫裡去

    在你的身邊或許有這樣的朋友,他們非常害怕自己在公開場合被點名表揚,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會感到很害羞。這些人一般也都是性格內向、行事低調的人,他們普遍認為熱衷於表現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因此它們自然害怕自己出風頭。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冒名頂替綜合症,該理論認為,大約有33%的人認為自己的成功只不過是運氣好而已,這一類人在獲得成功時往往因為不自信,而將自己成功的原因歸結於運氣之類的其他因素,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努力。

    在內向者的群體中,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它們在被誇獎時普遍會感到害羞,如果表揚發生在公共場合,這種害羞與不自信就會更加劇烈。“冒名頂替綜合症”在我們身邊十分常見,儘管謙虛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謙虛就變成了不自信,而自信對於一個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們獲得某個成就時,應該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並且認識到自己本身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應該從內心認可自己。相應的,當我們感到不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自卑。最後,當你感到難過和焦慮時,需要有有一個傾訴的物件來幫助自己,認可自己。

    三、明明內心還有疑問,因為不想被嘲笑便藏在肚子裡

    在學生時代,這是一個十分顯著的問題。簡單地講就是一部分人會害怕提問,儘管老師不斷強調“不懂就問”的重要性,但是提問者卻總是少數人。當然,兒童時代由於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這種“膽小”的現象會更嚴重一些,大部分人的這種心理在青春期之後便會逐漸減輕,少部分人在進入職場之後仍會有這樣的心理障礙。

    由於這類人往往無法及時反饋自己的情況與意見,因此會造成工作交流的困難,無疑不利於個人發展。而你的每一次受挫,往往會加重這種心理,讓自己更加害怕在人前出錯。因此,克服這種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必要的。許多有這樣心理的人其實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害怕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弱點,因此每當需要他們站出來提問或者是發展意見時,都會產生很強的焦慮情緒。

    要想戰勝它,就必須跳出自我設限的心理陷阱,不能給自己下太多“怕出醜”的心理暗示。同時,我們要多從積極的方面鼓勵自己,而不是一味消極地評估說錯話的後果。畢竟,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你說錯了話,而是壓根兒沒有說話的機會。

    四、伸手去拿飯桌上最後一點食物的絕對不會是自己

    謙讓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也是時常提及的道德問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過於謙讓,太過於在乎別人的感受,從而總是保持著低姿態,這明顯是一種病態的“美德”。雖然我們不能損人利己,但是惠及他人也不能總是損害自己的利益,這種內心承擔過多規則、道德壓力的現象,是低自尊的表現。

    內向者則是低自尊的重災區,他們內心渴望自己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又受限於自己的自卑心理不敢表現自我,所以往往依靠拉低自己的身段來乞求平等的利益。要擺脫低自尊的心理,我們需要正視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承認自己與他人都是平等的個體,並認識到自己也有追求合法利益的權利。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透過損害自身利益來討好他人的舉動是不可靠的,更不可能透過傷害自己來維持自身在別人心中的形象。這種辦法雖然一時非常奏效,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個人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的個人魅力。

    以上的幾個尷尬場景,你“遭中”過幾個?

  • 2 # 二姑娘迎迎

    這裡是小項媽媽生活日記。性格過於靦腆內向害羞,不是一種病,在我看來。嗯,如果真有這種過於靦腆的孩子。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呢?首先家裡的氛圍很重要,父母如果在家裡面性格開朗一點,孩子父母之間溝通一下,孩子就不可能那麼害羞了,還有就是我們要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家裡面缺個東西啦,需要到超市一趟,可以讓他自己去完成,可以參加一下親情活動。

  • 3 # 楊楊father

    首先這不是病態,說病態有些言重了。人是生而有別的。氣質型別不同的人,性格方面展現的也差異巨大。其次,我覺還是平常心對待,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說是毛病,只是不同而已嘛。再次,給您個建議,還是多鼓勵、多鍛鍊一下孩子,樹立自信。還有,可以讓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特別是團體類的,如足球、籃球這種很多人一起玩的。因為人多嘛,他不會把自己當成焦點,心理壓力小很多,這樣會慢慢地鍛鍊孩子的社交和自信。

  • 4 # 種花家向前走1987

    多出遊探索大自然,多與人聊天掌握溝通技巧,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幹,試著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告訴他一些古今英雄人物,給他講講國家的由來,讓靦腆的孩子開啟心靈之窗!

  • 5 # 樹木木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在我自身40年成長的經歷中,我也時常思考這個問題。

    把人的成長看成一個專案的發展過程,那麼也可以看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叫“事業環境因素”,就是客觀的環境,基本是難以受你控制,難以改變的部分,包括了先天的基因和家庭的環境,我認為這兩部分都是父母給予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輸贏在起跑線”;第二部分叫“組織過程生產”,就是你自己的拼搏、努力、經驗積累,這部分是可以主觀改變的,但我認為受到了第一部分很大的影響,例如性格形成和經濟基礎。

    回到題主的話題,我認為內向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人格的形態。內向的形成很大程度是“事業環境因素”決定的,因而沒必要刻意的改變它,但要注意區分開內向和自閉,自閉是一種病。也許你看到現今社會上成功的人士大都是外向的性格,確實在當今中國社會,會說的嘴比善於思考的腦更吃香,我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但這個階段很快就會改變。

    內向的性格有它的優點,有研究表明內向的性格更容易進行深度的思考,做事更迅速。對於家長而言,需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去“嘗試”,一切有益於孩子發展的事物都給予最大的鼓勵,讓他去嘗試,因為內向的人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事物更害怕去接觸,只要嘗試過了,以他更善於思考的腦,就會覺得“原來也沒什麼大不了”。

    我兒子剛學游泳時,不願意學,畏手畏腳的。學了3節課,因為時間原因又換了個教練,他就哭著不願意去學。我們一直鼓勵他去嘗試,我專門請了半天假去鼓勵他,陪著他克服害怕的心理。最終他學會了游泳,而且遊的非常好,跟我這個成人比賽都不落下風,一到暑假就想著去游泳。

  • 6 # 農村柺子哥

    孩子性格內向一般是缺少安全感。要多陪陪孩子,多帶孩子和同齡孩子或者大一點的孩子玩。這是個循序漸進的事。不算病態吧

  • 7 # 我是匹諾曹

    害羞心理的形成與孩子少兒時期缺乏父母的愛撫,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關係很密切。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要讓你的孩子大方不忸怩,勇敢不膽怯。

    有的孩子很怕羞,一見到人就喜歡緊緊地抓著爸爸媽媽的衣角,然後躲在爸爸媽媽身後,害怕生人。有的孩子甚至賴在爸爸媽媽的身上不願下來,其他人休想接近,即使是很熟悉的人,孩子也會將臉龐藏到爸爸媽媽懷裡。對“含羞草”般的孩子,我們應該更加小心地幫助他們,否則,就很容易觸動他們敏感的心靈,引起他們對人或環境的驚恐。

    有些孩子,對人群總會敬而遠之。對學步的孩子來說,這是最常見的狀況。不過大可不必過於緊張,以為這會成為孩子將來人際關係上的一大障礙。其實這只是他們對於環境的一種觀察方式,等他們準備好了,就會願意從父母的身後走出來,將臉龐從父母的懷裡抬起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外向,父母千萬不要用一種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做,你的孩子就不會怕羞了。

    其實,就是成人也會怕羞。心理學研究證明,怕羞是一種逃避行為的最常見形式,其表現形式很多。只要不是令人不可思議,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講話就會臉紅心跳。

    這些行為,心理學上稱為怕羞心理。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舉止,就應該注意了。怕羞心理的形成與孩子幼兒時期缺乏父母的愛撫或很少與外界環境接觸關係很密切。這類孩子的神經系統較脆弱,很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

    研究證明,怕羞心理產生的原因,除了與人的氣質特點有關外,環境和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過分怕羞,那麼就對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不利了。因為過分怕羞的人常常比較拘謹,很難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怕羞的人常常比較怯懦、膽小。

    怕羞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的增多,是可以逐漸減輕的。但是如果到了婚戀年齡還怕見生人,不敢與人接觸和交往,這就變成一種病態心理了。因此父母要注意讓孩子從小就不怕羞。

    (1)父母要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怕羞,就讓他開始的時候在熟人的圈子裡多說話,然後到熟人多、生人少的範圍內去練習。這樣逐步發展,就可以走出怕羞的圈子了。另外,每到一個新場合,事先都做好充分準備,這樣可以增強信心,提高勇氣。

    事實證明,“自我暗示法”是克服怕羞的好方法。孩子到了陌生場合感到緊張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採用暗示的方法來為自己壯膽打氣。例如把生人當熟人看待,怕羞心理就能減少大半。一個怕羞的人,如果能夠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緊接著的就是流利的語言了。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孩子克服羞怯的一種有效措施。

    孩子經過不斷的訓練,只要敢於對怕羞說“不”,並且敢於實踐,就會走出羞怯的低谷,成為落落大方的人。只要父母端正教育態度,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一般都能夠讓孩子的膽子大起來,並培養出健康的性格來。

    眾所周知,孩子認識周圍的人和物是需要時間的。對於陌生的事物,連父母都會在觀察之後才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孩子不願意別人抱,孩子在別人的面前有點害羞,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孩子覺得習慣了,自然就會願意去接近,父母不用著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慢慢來吧!

    (2)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交朋友了。通常都有兩三個固定的玩伴。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的孩子多多聚會。如果孩子在遊戲中互相熟悉了,慢慢地就不會怕生人了。不過,小孩子是需要有安全感的,所以,一般父母都應該在一旁為孩子壯膽打氣,這樣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玩了。讓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是訓練其膽量的好方法,這樣孩子可以交更多的新朋友,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跟其他的人友好相處。

    (3)為孩子營造良好交友氣氛

    當然,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但是卻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氣氛去認識外界的人、事、物。父母不要四處說孩子怕羞,不用急著為孩子貼上害羞的標記,只要慢慢帶、慢慢地引導,孩子就會懂得如何與外界的人、事、物接觸。還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問候的方式,並在親朋好友的身上做演練,這樣就可以減少孩子在別人面前心慌意亂的情緒。爸爸媽媽應該注意不要將孩子與其他人比。這樣的比較,常常會打擊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因此一般都會事與願違。

    一個孩子如果害怕孤獨,離開伙伴就覺得心裡沒有著落,就會平時跟小夥伴說話都賠著小心,別人提出什麼要求,他就會趕緊答應,如果別人要什麼東西,他就會立即拱手奉送,有時甚至不等別人來要,他也會主動送上門去。這種孩子把東西給了別人以後,一般都是不會心疼的,自然就談不上後悔了。

    (4)讓孩子不再依賴

    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就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這就是人際關係依賴症的表現了。父母的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上,要讓他學會獨立自主,學會“自己跟自己玩”,不要養成一種依賴別人的不好習慣。父母應該訓練孩子,即使他單獨活動的時候,也覺得自己充實,而不是總跟著別人跑。擺脫人際關係上的依賴性,孩子就有了獨立性,這樣,孩子拒絕別人就會水到渠成了。

    (5)父母要理解孩子愛面子的心理

    如果孩子比較好面子,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向孩子講清楚道理。孩子好面子的問題如果不解決,孩子長大了有可能成為這樣一種人:

    遇事總是因為放不下面子,事後心裡又十分難受,精神上常常很痛苦,心理嚴重失衡。成人裡面,這種人是不少的。要使孩子長大之後不成為這種人,父母首先應做出榜樣,該拒絕時就拒絕,千萬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沒有拒絕,就不要後悔。父母做出了榜樣,向孩子講明瞭這個道理,孩子一般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絕別人。

    一般來講,大多數孩子都能夠與別的小朋友和睦相處,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膽小、退縮,不願與別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更不願到陌生的環境中去,寧願一個人呆在家裡玩,這種現象稱之為“孩子退縮行為”。這種行為多見於5~7歲的孩子。

    一個正常孩子,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或遇到了驚嚇、恐怖的情景,常常會出現少動、發呆、害怕等行為,這是正常的,是孩子正常的適應性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慢慢適應新的環境,並且在今後的各種活動中會主動發展自己的能力。但是有退縮行為的孩子卻很難適應新環境。孩童時代的退縮行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僅有可能延續至成年,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社交能力、職業選擇及教育子女方式等方面。

    (1)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心

    當孩子表現得很有創意、很有愛心時,應加以勉勵,建立其自信。有了自信,克服害羞就簡單多了。

    (2)避免當眾嘲笑孩子

    當孩子“不好意思”稱呼長輩或做其他事時,父母不要責怪或嘲笑,因為那樣只會增加壓力,令他更退縮。

    (3)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玩

    可以帶孩子欣賞其他小朋友遊戲,當他興趣正濃時,可趁機鼓勵他參與進去。

    (4)不要因為孩子“害羞”就責備他

    害羞只是一種行為,並不是疾病,不必太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幼兒園強制家長參加幼兒園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