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如果秦朝猛將白起和西漢開國三大名將之首韓信沙場交鋒,白起勇猛厲害但殺伐太重,韓信雖謀略不足、但依然是智勇兼備、曾用計大敗項羽逼其自刎而死,魏、代、趙、齊、燕五王都亡於他手。因此西漢第一猛將韓信更厲害,更強。

  • 2 # 一半是火焰

    這個話韓信說過,但是不一定說的是白起,應該是泛指。

    韓信,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漢初三傑”之一(其餘兩人是蕭何、張良)。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早年間跟隨過項羽,經過幾番輾轉,最後跟隨劉邦,並且,在跟項羽的對戰中,迫使項羽烏江自刎。蕭何曾問韓信:“我倒要聽聽,那些金戈鐵馬之人, 奪取天下之人,蠢在何處?又笨在哪裡?” 韓信答道:“蒙恬算什麼啊!二十萬人打三萬人,還恬不知恥的誇耀自己。白起那叫打仗嗎?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秦國的家底都讓他白淨了!項羽、范增更不值一提。”為什麼韓信會如此輕視戰神白起呢? 這得從長平之戰說起。長平之戰,奠定了白起的赫赫威名。同時也導致了他的身亡。長平之戰是折了秦國一半的家底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是白起自己說的。可見白起自己也覺得雖然此戰滅了趙國40萬的主力軍,自己也消耗掉了30萬的秦國精銳。原因是什麼?韓信以為白起不懂兵法,60萬秦軍雖然包圍了40萬趙軍,並截斷了趙國的糧秣。表面上看可以白白餓死40萬趙軍,可事實上正如孫子說的:“圍而要留缺 ,再設伏才是上策!”才是圍殲戰的第二層要義。如果不是白起為了留住自己表面上戰勝的樣子,他是不會殺死20萬降兵的。

    可見實際上此戰,如果不是趙括戰死,趙軍群龍無首,趙國未必就是打了敗仗。因為雖然趙國損失了40萬精銳,但是在趙軍驍勇善戰的騎兵和被圍而存必死之心步兵的衝擊之下,竟然滅掉了秦軍30萬的精銳。正是韓信看到了趙國以少勝多,正是看到了白起此處的失敗,才會想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真正要義,才會帶領漢軍以少勝多打敗趙軍。他才會覺得白起不過如此。所以在該下之戰的時候,韓信才會多設陣法,多層包圍項羽,四面楚歌,瓦解楚軍,最後很順利地取得了勝利。其實很多楚軍都是逃跑的,死的更本不多應該不到10萬,漢軍死亡人數一不到10萬,從而在很少人數傷亡的情況下,平定了天下。

    白起是繼孫武之後,是“戰國四將”之一(其餘三人是李牧、廉頗、王翦)。也秦國曆史上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白起一生善於用兵,征戰沙場達37年之久,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殲敵百萬,未嘗敗績,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世人稱之為“戰神”、“殺神”、“人屠”。史學家司馬遷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 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 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 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二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 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 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 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 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

    在行軍打仗上,白起是從小就開始學習兵法,十五歲便開始行軍打仗,指揮作戰,並且,白起的性格果斷隱忍,冷靜穩定。所以,白起在戰場上往往是獨當一面,能夠運籌帷幄,是敵人聞風喪膽。 韓信早年家中貧寒,並沒有系統的學習兵法,而且早年間也沒有得到重用,還是透過蕭何向劉邦的舉薦,才能有之後的韓信。白起一生征戰無數,最為經典的便是——長平之戰,這一場戰役便是直到現在也沒人能及。這是一場典型的殲滅戰,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對於長平之戰的結局——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雖有些殘暴,但是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還是情有可原的。對於韓信來說,最經典的便是垓下一戰。但是就作戰人數,和敵對數量來講,長平之戰中白起抵抗的是趙國是四十多萬的精兵, 就垓下之戰,韓信打敗的還只是楚國的一些移民起義軍。所以,白起和韓信相比從用兵奪勢、立於不敗之地、打正規作戰,殲敵數量上白起要略高於韓信。

    另外兩個人的結局都一樣悲慘的,都被他們的君王害死。長平之戰後,秦始皇又數次請白起統兵滅趙,白起堅決不同意,認為“錯過了最佳時間”,秦始皇一怒派使者送去一把劍,賜死了。劉邦總懷疑韓信謀反又沒有證據,在徵英布時,韓信家裡傭人向呂后告變,呂后和蕭何一商量把韓信騙到宮中斬殺了,所以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3 # 未濟

    如果他倆交手,還是要看各種形勢和戰爭目的,不好說誰就一定能贏

    白起的戰略目標是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這也是為什麼韓信說白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原因。白起打仗是為了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使得敵軍再也不能與秦軍對抗,白起不在乎土地城池的得失,而是要為秦國一掃六合做鋪墊。長平之戰是白起榮耀的巔峰,也正因為長平之戰秦軍也損失慘重,韓信才說白起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是長平之戰的趙軍著實是很厲害,胡服騎射後的精銳也有一統天下的資本,白起能消滅趙國精銳,才是真正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所以,從戰略上來講,白起做得沒毛病。

    韓信打仗以進兵略地為主

    韓信是個戰略家,他是要為漢打下江山,與白起那時的形勢不一樣,韓信並不是要打殲滅戰,而是隻要打敗,打垮敵軍即可,最重要的是佔領土地,那麼就有了糧食,可以招兵買馬。因為那時候諸侯實力較弱,民心也說不準,畢竟已經亡國了,再次復國後又被滅,這與戰國時期不同,戰國時期其他六國都覺得秦國的敵國,拼死抵抗不能被滅,即使土地被佔領,民心也未必歸附,之後還要打仗奪回來。這也是為什麼韓信與白起使用的戰略不同的原因。韓信打仗目的是為了擊潰主力,打散了也好,然後進兵奪地。所以韓信就沒有必要全殲敵軍,那麼自己的傷亡就不會太重。所以他覺得自己比較厲害。

    二人交手,看戰略意圖

    若是白起率領著秦軍精銳與韓信率領的漢軍對戰,那要看雙方此戰的戰略意圖是什麼了。如果都只是為了打敗對方,而不是為了全殲對方,那麼韓信勝算會更大一些。韓信打仗確實是取巧,每一戰都充滿謀略,並且擅長長遠的戰略謀劃。若是說要全殲對方,那麼韓信是不可能全殲白起率領的秦軍的。秦軍戰鬥力之強悍,不是漢軍能比的。況且白起用兵也不會讓秦軍身處險地。若是打時間較長的戰爭,白起勝算大,韓信適合打一次決戰定勝負那種仗。韓信在戰術上是比白起若一些的。

    都是名將,戰功赫赫,因為不在一個時代,所以也無法對戰,只能由後人推測。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誰輸誰贏都有可能,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戰略意圖。

  • 4 # 3思而後行

    序幕

    韓信和蕭何進行對話時說:“我韓信為什麼和別人一樣從雞毛蒜皮的事情幹起,我要做大將軍。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各有所長,我碰到的那些長官,出奇地相似,不是笨蛋就是蠢貨。就因為我不願和他們一樣愚蠢,就不遭到重用。項羽是這樣,漢王也是這樣。”

    蕭何答道:“我倒要聽聽,那些金戈鐵馬之人,奪取天下之人,蠢在何處?又笨在哪裡?”

    韓信答道:“蒙恬算什麼啊!二十萬人打三萬人,還恬不知恥的誇耀自己。白起那叫打仗嗎?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秦國的家底都讓他白淨了!項羽、范增跟不值一提。”

    為什麼韓信會如此輕視戰神白起?

    這得從長平之戰說起。秦國與趙國在長平進行戰略決戰。結果趙軍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秦亦傷亡近20萬。秦國的國力也消耗了一半。

    武安君白起,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秦本紀)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秦軍雖然包圍了40多萬趙軍,並截斷了趙國的糧草。表面上看可以白白餓死40萬趙軍,但是在趙軍的拼死突圍下自已也損失慘重。

    韓信不認可白起的做法,而他認為孫子說的:“圍而要留缺 ,再設伏才是上策!”才是圍殲戰的內涵。

    此戰,韓信領悟到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真正要義,才會帶領漢軍以少勝多打敗趙軍。他才會覺得白起不過如此。

    並且在降燕,滅齊,水攻龍且,楚歌滅楚等戰役中,韓信都會多設陣法,多層次包圍,因地制宜,以最小的代價來贏取勝利。

  • 5 # 臣默讀歷史

    白起和韓信是不同時代的兩個軍事家,他們都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們的風格,大不相同的。

    白起極其殘忍,殲滅和屠殺敵人的力量為自己的目的。追著敵軍不斷地殺戮。他在秦國一統的過程下,殺戮了1百多萬的敵軍,替秦國擺平了很多障礙。

      韓信作戰風格比較委婉,他在對待降軍的看法上,從來都是收編。在整個楚漢戰爭中屢出奇計。替劉邦統一天下出力非常大。

    他倆打起來難說,本來就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難以解答

  • 6 # 煮酒聽史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被後人稱為“殺神”。他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並鮮有敗績。長平一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更是引起中原震動,諸侯恐慌。

    不過,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看似贏得痛快,坑殺了趙國四十萬計程車兵。然而在這痛快的背後,秦國亦是損失慘重。這也是為什麼在後續的邯鄲之戰中,白起拒絕出征。因為秦國雖然國力雄厚,但是長平之戰的亦是傷亡過半,國庫空虛。如今秦國再跨越這麼長的路線出征,那麼很可能會被其餘諸侯兩面夾擊,從而失敗。

    因此,韓信評價白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並非虛言。

    反觀韓信,在幫助劉邦取得帝位的路途上,向來是以少勝多,以智取勝,其用兵之奇,世上罕見。至於戰損,那更是比白起小得多了。

    不過韓信戰損低歸戰損低,這是他的本事。但是白起的戰損高,那真不是白起的錯,而是事出有因。

    秦國的軍功爵制,以首級為戰功

    大家都知道,秦國的崛起和商鞅變法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商鞅變法之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軍功爵制。

    秦國的軍功爵制,以首級為戰功。底層士兵有底層士兵的戰功需求,高層軍官也有高層軍官的戰功需求。具體內容這裡就不加贅述。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這些需求都和敵人首級有關。

    因此,秦軍所到之處,鮮有活口。哪怕是秦王三令五申命令士兵們不可如此,但是很少有人會聽。沒辦法,秦國的爵位獎勵太過豐厚,而這個爵位的獲得又和敵人的首級掛鉤。很少有人能夠抵擋得住這種誘惑。

    白起原本只是一個平民,但是他僅僅憑藉著軍功就做到了大良造的位置。而大良造已經站在了軍功爵制的頂點。這些都和他的輝煌戰績有關。因此,哪怕是白起這種傑出的將領都無法抵禦住軍功的誘惑,更何況是底層計程車兵呢?

    而秦軍過度的殺戮,就會引起敵人的反彈。

    大家試想一下,古代戰場上,投降計程車兵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活命嗎?而秦國的軍功爵制則意味著哪怕你投降了,你最後能夠存活下來的機率也很渺茫。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麼敵人還會投降嗎?

    而人在生死存亡之際,能夠爆發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更何況這些敗軍之將幾乎可以算是被秦軍逼死的,這就更加加深了他們的恨意。

    因此,秦軍在戰場上哪怕是獲勝了,損失也非常慘重。

    秦國的強大,意味著他們往往面臨著他國的聯軍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將領。而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已經非常強大了。因此,在那一時期,秦國面對的往往已經不是一國之兵。而是數國之聯軍。

    樂毅伐齊之戰,大家應該印象深刻。盛極一時的齊國,在五國聯軍之下,不堪一擊。而秦昭襄王中後期之時的秦國,面臨的大抵也是這種情況。

    伊闕之戰,秦國面臨南韓、魏國、東周三國的聯軍,卻絲毫不懼。白起出徵,將這支聯軍打敗,獲得了勝利。

    長平之戰,確實是趙國和秦國的單挑之戰。但是趙國的軍事實力本身就不比秦國遜色多少。

    因此,白起在同他國作戰之時,往往面對的都是實力強勁的對手,獲勝已經十分不易,怎麼還能保證戰損呢?

    結束語

    白起打戰,雖戰損略大,但並非他的錯。

  • 7 # 蘭陵不算黑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出自《增廣賢文》,孫子兵法中也有引申詞意,韓信對戰國猛將白起的評價,史實中倒是沒有記載,不過在電視劇《楚漢傳奇》裡,韓信曾評價過白起,直面意思就是白起不是打仗,是在倚仗兵力數量的優勢完全碾壓戰勝對方。不過我更傾向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緣由於白起殺戮太重,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人哪!

    好,廢話不多說,這只是個人理解。下面我們就兩人的戰績做一下比較。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大將,又稱“戰神”戰國時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武廟十哲”代表人物之一。戰國四大傑出名將代表,其餘三為為“廉頗、李牧、王翦”。公元前239年,率兵滅掉韓魏二十四萬軍,因此役一舉成名。而後,秦趙兩國長平之戰,終成就白起千古名將榮譽,同時又因坑殺四十萬趙國軍隊,而得名“殺神”。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亦是武廟十哲代表人物之一,位列白起之後,經典勵志典故“胯下之辱”的主人翁,初被蕭何所識,與記載,韓信與張良同為尉繚子學生,。公元前206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之地,收燕、齊之地,到破釜沉舟,最後垓下滅項羽,為劉邦實現統一大業。

    這二人都極善於用兵,如果真生在同一時代,戰場相遇,肯定是旗鼓相當,不過,我個人不喜歡白起的用兵伐略,殺戮太重,據統計戰國時期戰事二百餘萬人死亡,白起獨攬一百六十多萬。我還是更傾向於兵仙韓信。不過這兩位,最後都死於非命。一位自盡,一位被誅三族。最後贏家還是大當家哇!

  • 8 # 海豚的夢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曾對屬下說過,統帥是領將的,將軍是領兵的,只要給我十個聽話的將軍,我就能統領百萬大軍。

    白起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韓信自言用兵“多多益作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一個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打殲滅戰的統帥,一個是利用出奇不意,直接攻佔城國的統帥。

    真要交手的話,韓信肯定略勝一籌,韓信既能出奇不意消滅有生力量,又能使用大規模,大兵團作戰的戰略思想,同項羽決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兩位軍事上的天才下場並不是很好,但他們寶貴的作戰思想和用兵之道為後人傳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成為個哲學家,需要買什麼書籍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