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櫻桃番茄GO
-
2 # 艾虹VIog
年齡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成家生孩子的,大至上分二類人。第一,學歷高要求也高,不願意隨便將就。有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格言!第二類,各種各樣的條件不達標,婚姻的背後,二個家庭的地位不相等,直接會有阻礙結合的因素在內。
我們那個年代,家庭狀況:大至上一樣,自由戀愛且成功率很高。雙方父母只看人品,有房沒房不要緊。現在行嗎?所以說,不要問現在四五十歲的男人不生孩子到底怎麼了?時代不一樣了!要養房,養車,壓力也相應的大了。華人也夠多了,不生就不生吧!
-
3 # 黃小舞
是一個朋友的故事。
今年52歲。未婚,單身。
大概是七八年前上大學的時候認識他。當時他是一個民宿的老闆。也開著一個小小的威士忌酒吧。整天穿著花裡胡哨的衣服。燙頭。叼著煙。嘴裡講著葷段子。
我們是在旅行路上認識的。我是揹包客。他是自駕遊。我搭了他的車。後來一聊天,知道我們都生活在杭州,就一直跟著他蹭車旅行了。當然,我做出的回報是給他的民宿做廣告。當時我微博上還有一些粉絲,他也很樂意以此交換。
我們認識的第三年,他有過一個女人,打算結婚。愛得死去活來。但那個女人比他小20歲,跟我差不多大。他開著玩笑跟我說的時候,我以為那是他女兒。後來的結果是,女人只是貪圖他的錢,並沒有打算真正嫁給他。之後他再也沒談過戀愛。
這是我知道的一段感情。在此之前大概是他二十幾歲的時候,遇到過一個女人,算是他的初戀吧。當時他是個窮小子,沒有錢買房子,那個信誓旦旦說沒有關係的女人在第二年冬天嫁給了一個有房子的男人。
他的生活其實很有趣。每天睡到十一二點,起來做飯,下午去民宿喝個茶,晚上和朋友們吃吃飯吹吹牛,十點多就去酒吧喝酒。直到三點鐘打烊,回到自己家。
他的過去我不知道,他不說起我也不曾問起。
今年2月底,他給我發了簡訊,我們常常用比較落後的方式交流。剛認識時他給我發郵件,後來改成簡訊。信裡說,他要去加都住一段時間,至於多久,還不知道,看情況。大概是想換一種生活。他把民宿鑰匙給了我,拜託我每個月定期去看一看,民宿裡有管家,不需要我操心,只是去轉轉。酒吧在年前就轉讓了。留下一些存酒在他家裡,我有需要可以隨時去拿。他的鑰匙我知道放在門口的消防栓裡。不過我從來沒去過。
今年他52歲。和我爸爸一樣大。不出意外的話,他可能會有一個比我小一點的孩子。然後一家三口過著和和睦睦的生活。
有時候我調侃他,說一把年紀了不結婚不生孩子,以後住養老院去。他就回懟我,說他已經沒機會結婚生孩子了,拜託老天菩薩,千萬別讓我學他的樣兒。不過我們都不當真。因為內心各自清楚,婚姻對我們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的形態,並不會改變生活的方式。
他大概每年都會去國外住一段時間。具體地址不定。他會發電郵給我。也會發簡訊給我。但幾乎不打電話。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他在落地加都之後,給我打了個17秒的國際長途。只有兩句話:落地了,一切都好,勿念。掛了電話之後我發簡訊給他,笑他打個電話都像發個電報似的。一字千金。他後來回了簡訊,只有兩個字:安好。
身邊有非常多的“中老年”未婚朋友。不僅僅是男性,還有女性。在這個年齡段未婚未育的女性、男性,大多數已經對婚姻和生子這件事看得十分透徹。他們深知自己這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的生活,沒有很大的期盼來改變。或者說,僅僅期盼有個陪伴的另一,至於孩子,已經不需要了。他們大多數生活得瀟灑。也會期待結婚生子,但不強求他們更傾向的是能夠找到一個靈魂伴侶。
回覆列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首先得有經濟基礎,然後才能談情懷。當然,不能否認人間自有真情在,知乎上有很多催人淚下的個人經歷型回憶錄。包括我個人,也屬於有點愚孝那種。但是在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貧賤夫妻尚且百事哀,指望孩子其實更加是鏡花水月。如果不能兩全,在金錢和親情中只能選擇一樣,估計是有錢能讓老年人過得更好一些。
過去幾十年,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照顧孤寡老人,老吾老及人之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也給當時一些正當壯年的年輕人一個錯覺和依仗。記得自己兒時的農村,當時長輩教訓村裡部分年輕人不要成天遊手好閒,人家直接一口回絕,”大不了以後當五保戶,進孤老院。“(這個話說得比較土,但是當地方言,的確就是這麼回懟的)。
現在40、50歲不生孩子的中年大叔,其實還是要分情況,有些人並非不想,而是不能。比如,農村裡面更多還是因為窮護著生理缺陷娶不到老婆;城市裡面的,不排除有一些丁克家庭、有一些是和送子觀音緣分未到。畢竟多元化選擇也是人的自由。
想起我的兩個堂兄,其中一個是因為家裡窮,多年單身,想媳婦是真的想瘋了。然後,好不容易有一個大著肚子的女人需要給肚子裡的孩子找個爸爸,這種這種打折促銷,娶一送一的事情,在我們那種封建的地方,堂兄也認命了。當年外出打工還每這麼盛行。堂兄家分到的土地的確貧瘠,家裡實在太窮了,住在破瓦房裡面幾年,最後媳婦還是跑掉了。另外一個堂兄,因為小兒麻痺症嚴重,走路簸得非常厲害。但是他頭腦比較活絡,在街上自己搞了一個鐵匠鋪,收入還可以。然後有一個寡婦帶著快成年的孩子過來一起吃吃喝喝,但是女方一直不願意扯證,那個孩子也始終不承認這個叔叔。
現在這兩個堂兄都50歲出頭了,去年鐵匠堂兄腿部受傷住院,結果那個半路夫妻就去看過兩次,就更不要指望”孩子“了,這還是有點小錢錢的鐵匠堂兄所面臨的尷尬。而更窮的那一位堂兄,因為完全的迥然一身,在村裡其實也被完全邊緣化,註定要孤獨終老。
飯館城裡的同學,有兩個中學同學選擇丁克,大學階段同學中也有兩個至今未婚的女同學(絕對女強人)。這兩類人,其實還是早早做了養老規劃。畢竟她們可以省去一大筆養孩子的費用,學區房、輔導班費用都可以拿來日常消費和投資。目前40多歲,這些同學還能滿世界跑。所以也感受不到什麼不一樣。但是對於50多接近60的空巢老人,可能感受又更加不通。因為自己家在兵工廠,一個廠大幾千人,但是多數人是彼此認識的。也曾經看到過,當初子女全部留學出國而風光無線的的老兩口,每逢春節,家家置辦年貨,陽臺上掛滿香腸臘肉,而老兩口所在陽臺冷冷清清,偶然打一個招呼,卻直嘆-----沒意思。不知道是嘆息過年沒意思,還是空巢老人清楚的知道子女難以回來團聚的無奈。
題外話,上週六,老爺子專門從四川坐火車來上海看孫女、孫子。然後本週六又買車票獨自回去了。我數次給他說,這麼跑太累了。我們早就買好了1月19號回去看望父母,一起過春節的火車票。但是老爺子說,就當坐火車旅遊,過來看看孫子。臨行前突然改主意,說小孫子天天晚上抱著他脖子睡覺,和他搗蛋。老爺子想把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帶走,考慮離放寒假還有半個月,加上因為輔導班在寒假前還有10節課英語課,我堅決不同意。 結果是,小朋友堅決要跟著爺爺回去,並且說如果不同意他走,就再也不聽我的話了。
感覺這個年齡段的老年人,要的就是一個念想,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寄託。子女在國內,現在交通方面,相互往來都比較便捷。而對子女在國外,甚至無子女的老人,今後怎麼過,即使有養老規劃,比如養老金、年金、高階養老場所,但是估計就不單單是一個經濟上的問題。說得更極端一點,以後住養老院或者手術,找誰簽字?只是,有還是沒有後代,面對人口流動日益加劇的大趨勢,到我們這一代慢慢老去,也許不得不慢慢適應這一份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