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前段時間看了明服高麗樣的問題,我去查了一下有帖子說襖裙是從唐朝就有的,但是看了唐宋壁畫目前沒看見唐宋有襖裙原型,宋朝有也只是類似褙子一類的對襟襖,文化交流是相互的這是肯定的,只是雙方相互輸出多少的問題,雖然歷史我們一直佔主導韓一直處於弱勢,但是不能代表他們沒輸出。在某吧的高麗服飾復原帖子裡看見了襖裙的原型(高麗建國比明早),加上古文獻記載元末宮廷受高麗風影響,明服吸收元風格來推斷這個有可能是高麗傳過來的。
5
回覆列表
  • 1 # Meowkity

    你說的上古文獻中說元宮廷受高麗風影響,確實說那時因為有高麗女做了皇后所以大家爭相模仿高麗貢女們衣著和姿態(比如東西頂在腦袋上)的場面,但嚴格意義上根本沒說明高麗女在元宮中具體打扮成啥樣,倒有個元《宮詞》“宮衣新尚高麗樣,方領過腰半臂裁”,其中“半臂”唐代就有,是由唐朝傳入新羅的。而過腰的上下衣服分離,上衣覆蓋在下裙的造型,宋朝就有,具體可以參考陝西出土的北宋女俑,而最喜歡被南韓人認領的馬尾裙,其中的“馬尾”其實只是裙撐,明朝流行過一會,很快被禁止,而真正作為下裝主體的馬面裙也是宋朝就有類似的褶裙了。至於高麗樣為什麼在元宮廷成為新流行,只能說元宮廷畢竟以蒙古服飾為主,而高麗女的髮髻,走路方式,舞姿樂器,還有他們獨創的“方領”別具一格,但僅僅憑一兩句史料,一句不可作為史料的小詩,來說明制漢服是高麗傳過來的,簡直流氓行為。也就現在宗主國落沒了,南韓人才敢逼逼,甚至把洗腦包傳到中國來。明朝的時候,北韓要敢說大明的衣服學他們,看他們還有沒有的衣服穿。

  • 2 # 老馬入海

    那咱們就聊聊高麗太祖王建吧!

    老王戎馬一生,打下了半島江山。

    臨死之前,留下了《十訓要》。

    其四曰: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殊方異土,人性各異,不必苟同。契丹是禽獸之國,風俗不同,言語亦異,衣冠制度,慎勿效焉。

    按照現在的說法,老王精中無疑。

    思密達,號稱白衣民族。

    這隻能暴露一件事情,就是一則太窮,而白麻棉布最經濟。二來,紡織印染技術缺失。可半島人,卻言之鑿鑿,說自己引領了整個東亞服飾文化,豈不怪哉!

    不說‘唐宋元明’歷朝歷代的朝服、公服、祭服、常服、禮服,對思密達的影響。即便大清朝的黃馬褂,不也被大院君帶回南北韓去,成了現代男子韓服的一部分。

    說來說去,窮人咋富。

    想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只可惜,大寒祖宗十八代不爭氣。

    那就只能搶個厲害的祖宗好了!

  • 3 # 王某某aygcg

    文化交流是相互影響的。明中期因中朝聯盟的原故,確實引進了北韓樣的宮廳服式。東亞服飾起源華夏,傳播到北韓形成特色後又反向傳播到明朝

  • 4 # 靄秀樺

    奇葩的想法。漢代服飾肯定與戰國時期服飾有關係。那個時候,北韓半島與燕國關係密切。據說其首腦就是燕國的王子。顯然,服飾文化是受燕國影響的。很多人都把滿人的服飾看成是滿人獨創的,其實滿人服飾只不過是蒙蔵服飾的一個小變種而已。在明代,滿人是邊民,其元代服飾特徵明顯。而實際上明朝普通百姓服飾中元代特色也很多,尤其是北方邊民。

  • 5 # 南風西洲

    的確, 襖裙盛行時期從唐代已經開始了。有一點,便是高麗國是華夏的藩屬國,在中國唐朝漢服與北韓半島古代的新羅王國時期的北韓民族本土服裝的融合,經過不斷"民族本土化"發展而成的服飾。

  • 6 # 國風新色

    這個論調非常荒唐可笑,我們就從南韓服裝的起源和演變,元明兩朝服裝的特點、漢服的起源演變、說起吧;

    先說南韓服裝起源和演變:

    高句麗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和北韓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民族政權,在公元918年高麗建國,歷經34代君主,共475年;按照如此推斷,無論是建國還是經濟文化開始發展的時期,高麗人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當時已經強大鄰國中國的影響;

    南韓服飾主要受到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高麗前身的新羅和唐朝交往非常密切)服飾特點也和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北韓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從此和中國服飾拉開了較大的差別;但是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一直延續這較多的中國特色,我們今天看到的韓服,尤其是宮廷禮服,大院源於中國宋明兩代,北韓半島模仿明時期的襖裙就是中腰裙,上衣則有點類似明代服飾,但又結合了北韓半島的習慣,將兩邊開叉到腋下,方便插入雙手;

    以上簡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高麗的服飾起源中不可避免的有漢服的影子;

    再說說元明兩代代服飾特點: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因長期處於戰亂,故服飾特點保留了宋代特點,直到1321年,元英宗才參照古制,制訂了“質孫服”兼具漢族和蒙古族特點,這個服裝的特點就是類似於袍子,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肩背掛大珠;在元代平民婦女中有穿漢族的襦裙,也有唐代服裝特點的保留,此外受到高麗影響,都城的貴族后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訂了服飾制度;明朝的服飾在依據唐宋特點基礎上,創新了裙褶服飾,俗稱“鳳尾裙”現今北韓族(韓服)、琉球族(琉服)、京族(越服)都深受明朝服飾的影響;

    由以上看出現在的漢服元代侵入論的支持者就是秉持這樣的一種現象的,但卻忽略了明代開國後對元代服飾的打破及對漢服最重要的傳承及影響力,這樣想來,這個論調是多麼的蒼白無力!

    最後來說說漢服的起源和演變: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的服飾體系,明顯區別於中國其他民族,以及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因為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非常難於把握,但是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如下描述:上追溯到炎黃,下抵達宋明,滿清入關後,曾一度為滿清所滅

    漢服不是單指漢代的服飾,而是指漢族傳統服飾,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並透過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每個朝代都根據自己的政治經濟環境對漢服有相當的傳承和發展,縱觀漢服史,可謂博大精深;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漢服不是一套簡單的服裝,包含著一整套的服飾系統,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

    現今興起的漢服運動,是對傳統文化迴歸的期待,但往往容易看到其絢爛的服飾表象,而忽略漢服真正的文化內涵,普及和教育需要每個漢服愛好者,國風愛好者的認真和專注!

  • 7 # 張忠祥4S唐裝

    不對!我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禮儀服裝專家,我當時發出了:《北京奧運實現夢想,中國唐裝承載希望》的號召。在全國各地世界多國推廣中國自春秋戰國時代的民族服飾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是世界服飾文化的引領者。

  • 8 # big651

    實話實說,和服以及韓國服裝是歷史延續而來,雖然吸取了中華服飾元素,但也是他們普通的生活服飾,所以至今還得以保留。而漢服是有歷史斷層的,唐宋服飾中間有個元,所以明代服飾有多少是唐宋服飾元素,然後又是我大清,削發易服至今。近400多年沒有穿過哪怕是明版的漢服了,所以今天的漢服有多少元素來自傳統不得而知,感覺生造的成分居多,這也是無法流行的主因,沒有實實在在的文化傳統內涵支掌,僅有表面形式是不行的。

  • 9 # 虎王73699653

    一個奇葩的提問。

    漢服,按朝代劃分,有多種風格。

    漢朝的服飾,那是繼承了秦朝的特點。衣袖寬大,男女都一樣。那時的高句麗,穿衣服。你想多了,南韓人也想多了。

    做衣服,麻衣。那也得看看有沒有植物可以給你做。麻衣,蓖麻植物做的。秦漢有頭有臉的成能穿絲織品,絕大多數是麻衣。棉衣,是從西域傳過來棉花後,才開始做的。

    那時苦寒的高句麗能種桑樹嗎?能有棉花嗎?種蓖麻?吃的都不夠,還有心思種蓖麻?貌似現在的東北也不種蓖麻,而是種水稻和小麥玉米。

    那時的高句麗,吃穿靠打獵。穿獸皮衣,這樣暖和也實際。

    種地,那是一句十分十分困難的事情。中原地區都還在用石頭和青銅耕種土地,鐵器也是漢朝以後才逐漸普及。

    張騫出使西域,才知道了鋼這種東西。有鐵,漢朝是裝備軍隊的而不拿來種地之用。冶煉技術發達了才可以實現鐵質農具的普及。

    技術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單獨出現的。就那麻衣來說,得有土地大面積耕種,才有足夠的原材料。大面積耕種,得有相應的農具。農具也得有會製作的工匠。收割下來的蓖麻,也得會有制麻的工匠,制好的麻,你還得有會紡麻的人。這紡麻,得有紡麻工具,這紡麻的工具,得有會做工具的工匠。做這些工具,得有相應的青銅或鐵器。而這些金屬工具,得有冶煉工匠。而冶煉工匠得手中有原料,而原料得人開採。而開採得需要大量的人手,而大量的人手得吃喝,吃喝又得大量的食物。大量的食物又來自來廣闊的農地。廣闊的農地,又需要大量的人手。大量的人手又需要大量的衣物及工具來種地和保暖。

    看看,這一件麻衣得需要多少工序,多少人手才能完成。

    當然,麻衣是代表不了漢服,它只能代表普通人的日常需求。可是絲織品呢?王公貴族代表漢服風格的絲織衣物,一點都不比麻衣工序簡單,而且更復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歲瞭如何練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