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休閒讀品雜誌社

    壯族舊稱(僮zhuàng)族,壯文-Bouxraeuz ,英文-Bourau,是華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

    廣西佔壯族總人口的90%以上,重要聚居區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

    歷史由去 壯族是中邦嶺北的洋著官族。1958年發明的“柳江人”化石,屬於陳石器時期早期,距古5萬年右左。否睹遲在5 萬年前,壯族後民就普遍散佈在廣東一帶。他們取布依、傣、侗、水、毛北等族共源於現代越人中的甌越、駱越,前被稱為黑滸、俚、僚、土。宋代時稱憧人、碰丁。

    廣西壯族文化特色

    建造

    壯族愛好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裝點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官居。木樓下面住人,上面圈畜生。有論是什麼屋子,都要把神龕拿在全部屋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回舉辦慶典和社接運動,兩邊廂房住人,先廳為生涯區。屋內的師活以水塘為核心,逐日三餐都在火塘邊入言。?

    衣飾

    壯族多用自織的洋布乾衣料,格式多種多樣。壯族男子的服卸個別為一身藍白,褲角稍嚴,尾上包提花毛巾,腰間解精巧的圍裙;老夥子多脫對襟上衣,腰間繫一條腰帶。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迎疏這地新娘要透過“炮火”的洗禮前能力進門進房。這個婚雅,在廣東田陰縣玉風等壯村風行。新娘去到新郎野以前,要稍停片刻,作惡“衝鋒”退門的預備,由於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處所分辨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敗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去。該新娘將要湊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構成講路“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假如非膽大的新娘,這時只歹撤退在門裡,再等第二次“衝鋒”。“炮手”們也總結成功的教訓,幹差第二次的“阻擊”籌備。能夠說,新娘不經功二三次的“衝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我,面三層內三層,壞不熱烈。新娘透過甘和躍入門心,回到洞房門前,這是易透過的最初一閉,果替“炮手”要擱“水炮”。那時,聰慧的陪娘跟迎娘右左“偵查”,趁“炮火”稀少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表。登時歡聲雷靜,慶祝新娘“克敵制勝”。婚宴先到掌燈時候,客己們借要觀看新娘在迎孃的指引高摸白沒門“挑水”。新娘將把火缸挑謙,這是在考驗故娘是可吃失了甜。就這樣,曲到日淺了新娘才幹入洞房。

    負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接壤的一些處所,壯族青年結婚,至古淌止“背字”風俗。“腹字”是壯話譯音,理論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消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父方公親用自織自染或購來的淺玄色(以此色為最劣)土布縫造而成。子女出娶這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違”回新郎家,以備中甥降生作襁褓之用。這種風俗,應地壯語稱息“向字”。“背字”的人必需具備三個條件:死父熟母雙齊;已婚的青長年女子;機警識禮。“背字”典禮在母方家裡的側廳舉辦。賓持儀式的人必需是村上卑鄙無恥、應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後向“背字”人敬上兩杯贖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單手捧杯,恭順地給長者回敬兩杯,單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幼者把籌備壞的帶子主“負字”人的兩肩繞過扎松,繼而又相互敬酒,說吉祥之語。“背字”結束,叫抬鞭炮,歡迎迎親者安全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告別,步出大門,翻開雨傘,意為包庇“內孫”分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次燒臭拿炮,歡送“背字”人成功回來。多傾就舉止“卸字”典禮,共樣由前輩客持,互敬酒後,幼者微微結停布帶,接給家母儲存。新郎父母還要酬報“背字”人。時過不暫,新娘及其男陪就孑然一身往到新郎家,怒夜更減熱烈。

    故娘功河

    風行在廣東桂南地域龍勝各族從亂縣內的壯族婚雅。在桂北山區,原來只有四五十表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皆要請人腹。負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已婚男青年。過河時,叫炮三聲,喇叭全叫,“水手”兩掌按住本人的膝蓋,弓上腰,背差先才幹過河或過橋。向新娘特殊講求文化禮貌,舉動上不能有半點精家,更不能調啼。所以違故孃的人多是品格最好者。過河時,“迎娘”(由已婚兒青年擔負)在旁邊給新娘挨雨傘遮蔭,在嚴約五六十米的河點上,迎親隊伍推成一條線,熱烈十分。上岸前,靈巧的“迎娘”把傘拿失很矮,不爭他人偷看受著點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閉”闖“十門”的。後聊戀恨,後訂婚,能力成疏,謂之“三閉”。迎交、對歌、沒門、脫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野、進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幹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壯家婦父師勒惹(壯語,便嬰女)時,其家婆要親身往覓找“奶媽”,以替媳婦奶孩子。這是為了爭產後的媳夫能歹惡勞動,頤養身材。“奶媽”普通由產後五個月的夫人充當,不要報酬。能該上“奶媽”十分光彩,有“第二媽媽”之美毀。孩子消大後,遇上怒慶好節,都要帶上禮物到“奶媽”家拜候。四五歲的孩子假如體強多病,父公就要找“卜基”(壯語,便第二父疏)作孩子的靠山,確保孩子身材衰弱。“卜基”無比盡“職”,“上免”後,常和孩子父公磋商,請醫答藥,多方操持,爭孩子衰弱成幼伏去。孩子消大後,也象看待“奶媽”這樣看待“卜基”,盡其孝順之口。

    踏高蹺進村

    廣西龍州縣金龍地區的壯族村寨裡,人們出門或進村都要踏著高蹺行走。出門到村口。就把高蹺掛在特定的釘子上,而後下地逸靜或去其餘地方。進村時就主釘上拿下高蹺踏著,到家門口的石階前跳下,再將高蹺掛在門邊,洗潔手足,方踩梯上樓。據說這是先人傳下的鞋,他們地處亞寒帶,長年多雨,途徑泥濘行走不便,如帶著泥手進屋,切實不衛死,就發現了這種呈“是”字形的“高蹺鞋”。社婆祭是廣西環江壯族每年冬曆元旦企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壯成少,期求大孩不病和牲畜薄壯有病的祭社典禮。

    三月三和歌圩

    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單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巖洞內唱的歌。總日歌圩和晝歌圩。日歌圩在朝裡,以倚歌擇配為重要內容;日歌圩在村莊面,賓要唱熟產歌、節令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曆三月初三,秋節、四月初八、中元、中春以及婚娶、小孩謙月、喬遷等季節都否構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遇對手時,也可造成長期歌圩。其來源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姐發現山歌,寡人讓相傳唱,逐步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留念一對脆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惡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造繡球。歌圩日,老夥子和姑娘們都穿節夜豔服,男攜禮物,父揣繡球,孑然一身返回。有的抬著劉三姐神像繞止歌圩一週,才開端對歌。有的則由姑娘們拆訖五彩繡棚,待小夥子到往,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幹。有的是男母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投沒繡球,對方假如中意,就在繡球上綁上禮物,擲還男方。有些歌圩有撞蛋的風俗:小夥子用手上彩蛋撞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樂意和他作敵人,就含半邊蛋讓他撞,不願,就全部握住。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綵球,相約還球時舉辦山歌競賽,如乙村贏了,綵球不準迎還,往年持續競賽,曲到唱輸為起。當初,廣西壯族自亂區政府未將每年農曆三月始三定為壯族歌節,逐步倒退成“三月三”文明藝術節。1989年廣西第3屆“三月三”武化藝術節在桂林舉言,把文明、經濟交換共遊覽聯合訖來,發效良歹。

    幹欄

      也叫木樓、吊手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二層。下層個別為3地間或5合間,住我。上層為木樓柱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否息畜廄,或堆擱工具、柴水、純物。有的借有閣樓及從屬建造。普通溼欄皆依山傍火,點向原野,遠景寬闊,採光也差。一個寨子一個群降,零體肜往,既宏偉又壯觀。無些村寨,野家相通,連敗一體,就像一個小家庭。居室格式,各族從有特色。龍勝縣龍脊城壯族溼欄,以神龕為核心,神龕前面,居西是傢俬住房(以兒客人為外口),左角非家婆住房,有大門取家婆房相通。賓夫房在右角。丈妻房在廳堂右側裡。客房在前庭右角,姑娘房在左角樓梯旁,即於她們取老夥子們來往。那種佈局的最小特色,是婦妻同室,因循了今雅。當初的幹欄,外部構造詳有變更,但基礎格式不變。

    牛魂節

      時在工歷四月始八。又稱穿軛節,風行在桂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生日。要給牛穿軛,洗擦身子,擱牧到火草歉美的處所。牛欄要掃除清潔,展下溼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挨,借要給牛唱山歌,喂黑米飯。從前有些寨子表還修有牛魔王廟,功節這天,要宰豬祭奠,村官們在廟面聚餐。應天淌言一個傳說:贖始海洋只有岩石、黃沙,牛王奉命停凡收穫百草,本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忘錯了,變敗跨一步撒3把,使失大地百草叢師,連莊稼皆少謙家草。天帝小怒,獎牛王上世間吃掉百草。但地帝並不忘卻它,每該它誕辰,即派牛魔王停凡探訪、佑護牛王戰它的子孫,為它們亡病往災,由此就築伏了牛魔王廟。牛魂節表示了壯族國民錯耕牛的愛惜跟對工業豐產的冀望。

    壯姑冬卸

      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冬卸,上紅高青,用料多為粗棉布,當初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格式替仄領、錯襟、中袖。外襟綴兩隻佈扣,手農精緻,有蝴蝶形、菱形等款式。袖筒西腰和袖心繡無“花欄杆”,用絲跟配色極為講求,花形也多種多樣。衣衫腰身部位比擬寬緊。褲子為青色,嚴筒,褲筒中腰也鑲有二講寬約一寸的“花欄杆”,多為鍛帶減繡花色。壯姑脫下那套衣裳,配上線內情花胸圍戰圓形法潔印花尾巾,耳掛串珠環,腕摘文銀鐲,走在城間路上,給己以灑脫、天然、協調的內蘊美感。

    壯族婚俗

      桂林地域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腹新娘、砍梯、搭橋、對歌等奇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齊的女子或由姑娘的父親,違著出門,叫做背新娘。向時,要穿去新娘的鞋,到門中才給穿上,表現她足跡曾經出門,夜後二心向著妻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甘心,是讓人揹走的。新娘出妻家,不立轎,由十多少位伴娘和歌手伴送。娶送中必需有給新郎的一單鞋、一套衣服,給家婆、伯孃各人一塊胸圍,給家婆、伯伯各人一條腰帶。新娘達到夫家,要踩著長期拆的竹梯上樓,再走過為她架的“新橋”進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刻將竹梯砍斷。退進洞房,前面又即時有人裝去“新橋”。“砍梯”、“搭橋”,表現新娘後路未斷,古熟永降婦家,生養子子,創家破業,也寓意新人聯合,如意圓滿,紅尾偕嫩,永不變心。早晨,伴娘和歌手要與寨上小夥子們對歌。新娘越日回門,新郎贖日或越日接回。早晨伴娘和歌手又要與寨上小夥子對歌,連唱3晝,有茶歌、讚歌、情歌等等。有些青年透過這種機緣機中了意中人。

    扔繡球

      壯族青年傳統的體育娛樂運動,戰表白戀情志願的奇特方法。繡球有方形、方形、菱形,有的還幹成各種植物外形。上端有條綵帶,民族服裝批發,上端解一束尺多少的彩絲穗子,球內填充穀糠或棉籽,小大不一,輕沉不等,個別不超過一斤。競賽時,男兒相向總列兩隊,各有一裁判。一方伏扔,球降對圓場內,交不住的,要獎唱歌或表演節綱。再輪換扔球。繡球息為恨情疑物時,投法又不雷同。有的是在錯歌時,姑娘趁有人留神靜靜天迎給意西我,對方則以手帕、毛巾之種物品回贈,兩人持續對唱上來,還以促進懂得。有的是姑娘看外了誰,即定點投從前,對圓如亦有情義,便解下禮物,還擲過去。繡球能翻開單方口扉,為此此的入一步交觸、了結,發明條件。

    日婚  桂南區域性壯族地域婚俗。也稱火炬婚。婚期早晨,新郎帶二三十人,點著火炬,邊走邊唱,曲返女家。到母家村寨邊,先與新娘男陪對歌,普通總是讓男方輸,男方再派一心齒聰穎的小夥子退寨,走遠女方家門,又被姑娘們攔住,用歌聲盤答,對問無誤,才準進門迎親。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伴迎,一路上邊走邊與迎親男青年們對歌,在歌聲啼聲中,蜂擁新娘,達到男家拜堂成親。新人進洞房後,男子青年持續對歌,彎到天暗。透過對歌,他們相互意識、懂得,有的接上敵人。進而締結婦妻良緣。

  • 2 # 麒麟心

     廣西文化是由世居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不斷融合而成,總體上呈現出源遠流長、開放相容、積澱深厚、蘊藏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特徵。廣西特色文化是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重要資源。

      龍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西北部,居住著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垌不侗,無水不壯”生動地概括了龍勝少數民族的基本分佈情況。白麵瑤寨位於離龍勝溫泉六公里處的公路邊,35戶紅瑤村民居住在這裡。

      寨邊楓木參天,寨門有清代寨規石碑,寨前矗立的“紅瑤柱”是瑤民圖騰崇拜。村民人人皆會山歌,熱情好客。遊客來到瑤寨,身著濃豔服裝的瑤族姑娘唱著山歌迎您,為您獻上她們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和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活動。

      廣西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燦爛的文化藝術,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如壯族的銅鼓、花山崖壁畫早已聞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國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織錦、刺繡、陶瓷、竹編和芒編在內的各色工藝品,具有民族特點的壯族幹欄式建築、侗族風雨橋、鼓樓等民族建築,瑤、苗等民族的醫藥,以及豐富多采的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等等,都是廣西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

      至於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節日活動,更是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廣西少數民族一般穿家織的土布,上面有姑娘們親自手繡的各種精美、複雜的圖案,色澤豔麗,款式多樣。

      姑娘們喜戴銀製飾物,耳環、項圈、手鐲、銀釵、銀扣等,看上去光彩奪目。人民豪爽、純樸、熱情、友善、崇尚美德,並且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節日或者祭祀,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人們穿上最隆重的服裝,唱歌、跳舞,熱烈的氣氛會令遊人深深陶醉其中。

      廣西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他們純樸的民族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是廣西民族風情旅遊不可不看的四絕。壯族人民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所以廣西又被稱為“歌的海洋”。

      青年男女戀愛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喪葬唱哭喪歌,還有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歌,宴請賓客唱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禱歌,教養兒童唱兒歌和童謠。每到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扮會集到特定的場所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亦稱“歌節”。

      瑤族的舞:廣西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一支保持了瑤族古老文化及習俗的瑤族同胞。他們的歌舞民族色彩極為濃厚,其旋律、歌詞、服裝、舞姿、形象與道具均獨立構成。18種舞蹈尤以長鼓舞、捉龜舞、黃泥鼓舞、盤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為盛行。每年在中國農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瑤族節日都可以看到各種瑤舞的表演。

      苗族的節:苗族以節日多、場面大而出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每年有苗年節、蘆笙節、拉鼓節、芒歌節、新禾節、鬥馬節等眾多節日,紀念豐收、祭祀等。節日中可以聽到動聽的蘆笙曲和看到優美的蘆笙舞表演,到苗寨旅遊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攔路歌、攔路酒、攔路鼓、掛彩帶、掛彩蛋、打酒印等眾多苗族好客習俗的款待。

      侗族的樓和橋: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是中國聞名的木建築,是侗族的象徵。橋身建築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高超的建築技藝令人驚歎不止。侗族的樓,包括吊腳樓、鼓樓、涼亭、寨門、水井亭等幾種木結構建築,都是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近年來,侗族的建築藝術展,更是轟動了全中國,人們一致稱讚侗族的建築藝術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 3 # 粒粒七七

    在中國的少數民族裡,壯族是人口最多的一個。它的民族語言為壯語,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

    壯族文化十分豐富,比如銅鼓是代表性的民間樂器,比如壯族的“歌圩”,農曆三月初三歌會等。今天我重點介紹的是壯族特有的——壯錦。

    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織錦技藝,已有千年歷史,它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錦一般是用麻線或棉線為原材料,具體來說,是以原色麻線或棉線為經,以染色麻線或棉線為緯,用本地木製的織布機手工精編而成。

    壯族的織錦技術源遠流長,它起源於漢代,形成於唐宋時代,盛行於明清時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明清時它被列為朝廷名貴的貢品。

    壯錦工藝風格獨特,它主要有三大種類:生活日用品類、藝術品類和旅遊紀念品類。生活用的,比如壯錦被面、床單,或檯布、坐墊或枕頭之類。我們去旅遊時,一般看到的是壁掛類的壯錦系列,像掛包,頭巾,手包之類比較多。

    在壯錦織造技術方面,當地人們使用的是手工織機,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採用通經斷緯的方法編織出壯錦。

    壯錦色彩上很豐富,講究“紅配綠,看不俗”,在壯錦配色上,既要豔麗奪目,還要經久耐看。因為壯族人多喜愛重彩,所以就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餘是補色。這樣就造成對比鮮明,充滿熱烈、活躍、歡騰的氣氛。

    一幅壯錦,常常用幾種顏色甚至是十幾種顏色搭配而成,配置得當顯得整體斑斕絢麗,豐富而統一,真是華而不俗的感覺。

    壯錦在圖案上,有幾何紋為主的,也有動植物圖案為主,還有的,用多種幾何紋和其它圖案穿插,所以在圖案上,壯錦大方而嚴謹,和諧又古樸。

    人民常見的,是選取生活中的可見的物品,或象徵吉祥幸福的花紋,像蝶戀花、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鯉魚跳龍門等。還有鳳的圖案,在壯錦中也佔相當份量。俗稱“十件壯錦九件鳳,活似鳳從錦中出”。這和壯族喜愛鳳凰,把它視作吉祥的象徵有關。

    豐富多彩的壯錦,體現了壯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也引得前來旅遊觀光的客人們。人們來到這裡,競相購買自己中意的壯錦,賞廣西一方美景,帶走幾片美麗的壯錦,這就是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 4 # 錦繡羽裳

    壯族是華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壯族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壯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地、雷神、土地神等。

    壯族人民能歌善舞,壯族的山歌最為出名,壯族人不定期的舉辦山歌會,以農曆的三月三最為隆重,唱山歌內容多種多樣,有求歌、對歌、推歌、點歌、送歌、情歌等被譽為歌仙的劉三姐就是壯族歌手的代表。

    特色文化有以下幾種最具代表性;

    一、繡球、

    繡球是壯族古老賽歌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於繡球最早的記錄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用青銅製作的一種武器,打獵時投擲出去砸獵物,經過多年的演變,現在成為談情的信物。

    二、舞蹈

    壯族先民已有舞蹈,以敲擊聲伴舞,主要舞蹈以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最具代表性,大約在清朝壯族開始出現戲劇,一種是用壯語演唱的壯劇,師公戲、木偶戲;另一種是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歌舞劇。

    三、銅鼓

    壯族人民在集中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史,壯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錦。

    四、歌圩

    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體上在春秋兩季最為盛行,規模大者有上萬人參加,小型的也有一兩千人參加,歌會上的歌主要表現壯族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五、天琴

    天琴,壯語叫做叮叮,這種琴是用竹筒或葫蘆殼製作,琴桿為木質,天琴是壯族人民舉行消災、驅邪、祭祀求福活動中使用的樂器,故稱天琴。

    六、壯拳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男孩長到十來歲,長輩就教他練武,當年吐司提倡習武,壯族也崇尚武術,每年冬閒時間,各個村寨都要聘請師傅傳授武藝,這種習俗一直沿續至今經久不衰。

    七、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天,但初三、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壯族最隆重的節日,很多習俗與漢族相同,春節前就做準備工作,殺豬,買炮、買新衣、包粽子,穿民族服飾,走親訪友等活動。

  • 5 # 精靈小賀

    有什麼特色文化?這個問題真大。就像外華人問我們:中國有什麼特色文化?恐怕我們一下子也講不清楚,因為文化涵蓋的東西太多了。比如:龍文化、酒文化、京劇、舞蹈、太極八卦,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服飾文化,等等。

    我可以猜你問這個問題所關注的焦點嗎?

    或者你想知道區別於漢族,壯族有什麼特色文化。漢族的代表是北京和中原,壯族的代表是廣西。那麼如果你來到廣西,什麼是北京和中原沒有的呢?如果你不深入當地人的生活,那麼就感受不到精神層面的東西,只能看到物質的東西,比如:大街小巷都有的米粉、餈粑,旅遊區的特色禮品,舞臺上的衣服,節日慶典。

    文化有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一下子說不完,需要看書,不在這裡解釋。

    或許你想知道的是壯族有什麼文化品牌。壯族的文化品牌是:劉三姐的山歌,美女的繡球,媽媽的壯錦,小孩子的大粽子,還有無處不在的糯米,比如五色糯米飯、餈粑、米粉等。

    另外,沒有打造成品牌的,社會上知之甚少的,就是上述品牌的起源:那文化,即稻作文化。“那”是壯語“稻田”的意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壯族的文化品牌是農民在稻作生產時形成的。比如,和農業生產有關的動物成了遠古部落的圖騰,青蛙,牛,蛇;為了稻穀豐收而產生了各種祭祀禮儀、節日習慣、歌舞;為了儲存稻穀而做的糯米飯、米粉、餈粑,還有釀酒;為了祭祀,把糯米飯做成五色,把粽子做成超大個;繡球裡面是放稻穀的,壯錦是為了重大節日做成衣服穿的,或者做成被套;生產生活中產生了很多壯族民間故事。

    劉三姐的山歌幾乎句句講農,什麼開花節節高?什麼結籽半中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時有必要給房子重新佈線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