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書剪影

    《紅樓夢》中讓人淚目的話不少,比如“說話忘了情,不覺的動了手,也就顧不得死活”“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等,但我讀完《紅樓夢》全書,回過頭來想,最讓人淚目的還是第一回裡的話:“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自然,因為沉浸在小說的情節裡,是貼著人物在讀的,讀到此,不覺淚水盈眶。轉念一思,又覺得心地坦蕩,滿目清明

    【甄士隱的形象】

    在《紅樓夢》中甄士隱貫穿著始終,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姑且不提,單說第一回中,甄士隱給人留下的印象異常深刻。

    第一,甄士隱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這很像《儒林外史》第一回出現的隱士王冕,隱含著作者的志趣與追求。

    第二,甄士隱急人救困,聽到賈雨村有困難,“當下即命小童進去,速封五十兩白銀,並兩套冬衣”,資助賈雨村入京參加科考。

    第三,甄士隱疼愛女兒,在重男輕女的社會里,難能可貴。“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妝玉琢,乖覺可喜,便伸手接來,抱在懷內,鬥他頑耍一回,又帶至街前,看那過會的熱鬧。”發自內心的喜歡,見之於行動,抱著孩子,逗玩,外出遊逛。不像賈政,一臉森然,拒人千里之外,連寶玉都要避著走,深怕一不小心遇到父親,父親可能出現的地方都要“敬而遠之”。

    【甄士隱的遭遇】

    但甄士隱一出現,他的境遇每況愈下:

    1.女兒失蹤。

    元霄佳節,家人霍啟抱著英蓮去看社火花燈,後來因要小解,他便將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等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英蓮已經失蹤。他尋找了半夜沒找到,第二天就畏罪潛逃了。女兒從此失蹤。

    這給甄士隱夫婦帶來致命的打擊,原書寫道:

    “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豈不思想,因此晝夜啼哭,幾乎不曾尋死。”

    2.家道淪落。

    由於“葫蘆廟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導致這條街起火,隔壁的甄家,“燒成一片瓦礫場了”。

    沒有傷著性命,已是萬幸,但家產蕩盡,住所沒了。想要“觀花修竹”,也是不能,只得去田莊安身。

    誰知,那裡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則因年荒水旱不收,導致鼠盜蜂起,加以官兵剿捕,弄得人心惶惶,朝不慮夕。所以只得將田莊賣了,投奔岳丈家。

    3.寄人籬下。

    岳父叫封肅,是個勢利而慣於算計的人。一面“半哄半賺”,將甄士隱折變田地未曾用完的銀子,騙完;一面又惡語相向,“怨他們不善過活,只一味好吃懶作”。

    心高氣傲的甄士隱淪落到紅塵最深處:

    女兒失蹤,家資蕩盡,寄人籬下,忍氣吞聲,年老無力,悲憤交加,貧病交攻。

    【一句話的拯救】

    魯迅曾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甄士隱經歷了家庭鉅變,切切實實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最難受的是:他老了,貧病交加,讓他無可奈何,欲哭無淚。

    這個時候,瘋癲落脫、麻屣鶉衣的跛足道人出現了,他說了最主要的一句話:

    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

    你可以說,老頭,奮鬥吧。像聖地亞哥那樣,說:“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你可以說,老頭,鬥爭吧。像某個時代的人們常說的那樣:“掃除一切牛鬼蛇神,全無敵!”

    但這是理想狀態,一則時代不一樣,甄士隱沒有那樣的鬥爭哲學和進步思想。

    二則作為一個隱士一般的存在,甄士隱不是一個有堅強性格和頑強毅力的人。

    對於命運的播弄、丈人的欺凌,他只能含辛茹苦,抱屈受辱,委曲求全,忍死偷生。但如果這個時候,醍醐灌頂一般,說出一句話,令人霍然而解,脫然而釋,將無量委屈、苦悶、悲怒,一掃而空之,還一個大自在,得一個新天地,那個時候激動和興奮為何如呢?

    看到他的苦和辱,似乎在黑暗之中,茫茫永無出頭之日;聞見一句話,日光滿天,四壁生輝。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聞得此句,甄士隱豁然開朗,給《好了歌》作了註釋,然後“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揹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蒙古王府本石頭記》批註道:“一轉念間登彼岸。”

    【寫在最後】

    1. 讓人淚目的兩個因素。

    要讓人淚目,煮書君以為不僅僅是情的最高點,也是理的昇華處,也就是說,是情理的融合和轉化處。

    有人讀《牡丹亭》到“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就情到深處、情不自已,選擇自殺以殉,是感受到最深,但非理到極致,甚至可以說,因為理的喪失,所以情便失控。

    若理到極致,便是豁然開朗,有大徹大悟之思。讀甄士隱的遭遇,可悲可憤可嘆可恨又無能無力無情可訴無理可說,這時候百轉千回,情入高點,淚目盈盈,不知何之。忽然一句話,如空中傳音,令人茅塞頓開,如撥雲見月,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這便是理的極致,是情理的交融和轉化。

    閱讀對人生而言,是一面鏡子,也是一場甘霖,是情感的一番宣洩,精神的一次昇華,誠如劉勰《文心雕龍》所指出的那樣:“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2. “好”與“了”的真切理解。

    “一轉念間登彼岸”,自然會想到“空”的境界,如《紅樓夢》的結局那樣“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但對一般讀者而言,一則做不到擺落世事,高蹈遠舉,二則如果那樣,也歪曲了《紅樓夢》的本意。第五回警幻仙子對賈寶玉說: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從今之後,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紅樓夢》的本意,未必叫人看破紅塵,出家為僧,本意是追念與悔恨,反思的結果是:該更好地有一番作為,有才“去補天”。

    《紅樓夢》的主題,其實就是蘇軾的詞所昭示的那樣:“低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番上天入地之後,最後落腳在大地,熱愛並執著紅塵,以詩意棲息在這大地之上

    結合本題,“好了”最貼近讀者的理解,就是:

    “了”就是斬斷因果鏈條,“好”就是活個自在和精彩。“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是“了”,也是“好”,留給讀者的是心底的坦蕩和內心的清明。

  • 2 # 長齋堂

    看《紅樓夢》,入《紅樓夢》,這本就是雪芹一生的情事,我最感動的,就是他自評《西江月》的第二首: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曹雪芹一生對自我的終極評價“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可謂貶低自己、嘲諷自己到了極致,他在懺悔,他的一生沒有按照世俗的標準讓自己的父母滿意,但是他依然堅持自我,做他這個古今天下的情痴。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這個是世間享受過最大榮華之後又沒落公子的世態炎涼之悟

    曹雪芹14歲左右被抄家,他之前是一個真正的富貴公子,在海棠詩社成立的時候,取名字的時候探春就說,你就該叫富貴閒人。

    因為他一天的日子除了吃喝玩樂還是吃喝玩樂,同姐姐妹妹嬉笑打鬧,每天做做詩看看閒書去祖母母親那兒請請安,因為賈母很寵他,所以他走到哪兒哪兒都是焦點,又長的美,原書上這樣來形容他:

    “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

    說,看外貌卻是極好。

    他就是這樣一個長得好看,得寵的富家公子哥,他每天煩的鬧的都是“閒愁萬種”的小情小調,從來沒有為生計操過心,從來不懂稼穡艱辛。

    所以被抄家之後,日子過得很潦倒,住破茅草屋,稀飯冷盤有時候都不能度日,他覺得很難耐,也覺得人情涼薄,日子淒涼。

    曾經有多富貴,如今就有多淒涼,在人世間這種極致的對比中,他在反思在懺悔。

    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他一生的日子都白白浪費了,在道統標準裡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無論是於國還是於家

    他在富貴的時候,有錢有閒,但整天琢磨的是怎麼吃喝玩樂,並沒有好好的讀儒家的經世致用之學,他反感儒家那一套理論,覺得虛偽,是‘祿蠹’。說只除‘明明德’外無書,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聖人之書,便另出己意,混編纂出來的。

    他是一個道統的反叛者,他的一生都在貫徹反道統的行為,他讀書並不為考試,他不認為人活著只有忠和孝,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自我實現,活出一個獨特的自我。

    所以,他為了他的自我,為了他一生的情意,無論多麼“於國於家無望”,他還是要貫徹這樣的一個寶玉,所以他也在批判自己。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他在控訴自己,控訴自己為了自己的心,不願意被世俗同化。

    他落魄後,他的脾氣也很怪,不肯趨炎附勢,也不肯去跟舊日的朋友來往,以前是一個富貴公子哥兒的時候,還有人將就他,捧他。但他落魄後,要靠自己的本事養活自己的時候,他就真的成為“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因為當時讀書人的出路只有做官一條路,他不走這條路,富貴時,是一個詩酒放誕的閒人,落魄時,就真的只能是一個乞兒了。

    在那樣一個時代,窮困潦倒,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自己過不好日子,也不能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他有他的自責,這也是真心的。

    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此兒今生過得很失敗,別人莫再效仿!

    他的一生,經歷過,活過,並記錄下來了,如今反思,覺得非常的失敗,也過得很痛苦,自己包括家人,所以讓別人不要再效仿他!

    作者在寫寶玉,也在寫他自己,一生一世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他用他的性情活了一生,他在懺悔。

    但他無論怎麼懺悔,他覺得他的一生有值得記錄的情,有值得記錄的女子,所以他願意堅持自己併為他們做傳記。

    才有了令我們百讀不厭的《紅樓夢》!

  • 3 # 夜舞風花雪夜

    《紅樓夢》裡最讓人淚目的一,話,看似輕輕鬆鬆的一句玩笑話,但寶玉是認真的,最後,他真正做到了。紅樓女子的人生悲劇,作者一字化一淚,全是寶玉這句話造的孽!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寶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寶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林黛玉仙逝後,寶玉剃光頭,用餘生兌現了他對妹妹許下的承諾。

    能讀懂你內心,聽懂你的說話,與你的見識同步,配得上你的好,並能互相給予慰籍、理解和力量。若這麼一位知己也不理你了,你又當如何?出家當和尚道士?永不再交異性朋友?……還是?

  • 4 # 徐地本

    紅樓夢第五回十二支尾聲飛鳥各投林,句句悲觀,卻是現實,最後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到此我淚目了,同時惡從膽邊生:那就早點世界末日吧,人類全解脫。再讀句句,發現有一句蠻好: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用了僥倖這個詞,曹公是何等的客觀與謙卑一一面對不可知的命運。聯想自己,談不上老來富貴,連老來健康也還有相當的距離。這時我沒有淚目,但心裡沉重,我畢竟是還想多陪同女人女婿一些日子,一想到我不在世上我女兒女婿是怎樣的存在,我又一次淚目了!

  • 5 # 是吳菘啊

    晴雯臨死前,賈寶玉偷偷去探望她,知道自己活不了幾日的晴雯,不僅將自己的紅綾襖和指甲留給寶玉,還嗚咽道:“有什麼可說的!不過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道橫豎不過三五日的光景,我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雖生得比別人略好些,並沒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樣,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個狐狸精!我大不服。今日既已擔了虛名,而且臨死,不是我說句後悔的話,早知如此,我當日也另有個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說大家橫豎是在一處。不想平空裡生出這一節話來,有冤無處訴!”說畢,又哭。

    在哥嫂的家裡,一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

    晴雯,真是應了那句話。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 6 # 清心一棧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最讓人淚目,出自《紅樓夢》裡的《葬花吟》。

    1、人生到了最後不就是“終須一個土饅頭”嗎?今天我葬花,別人笑我痴傻,來年我要是不在了,葬我的人會是誰呢?到時候會笑葬我的人痴傻嗎?

    你們看落花就是落花,我看到的卻是活生生的生命墜落。

    心疼嬌嫩美麗的花兒,我怕它們就這樣流落到骯髒的溝渠裡,所以掃了去埋葬,免得玷汙花兒。

    你們儘管笑吧,笑我的時候,何嘗不是在笑你們自己?

    2、林妹妹不僅是葬花,也是在埋葬自己的青春。

    雖然上有外祖母庇護,但卻沒有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寶玉也很愛護自己,而他的母親王夫人卻很討厭自己,喜歡“金玉良緣”

    若是父母在尚可為自己做主,如今孤苦無依,將來的歸宿會是在哪裡?別人看我住在賈府的園子裡享福,哪裡知道寄居他人屋簷下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真羨慕天上自由自在的鳥兒,多麼想和鳥兒一樣展翅飛翔,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那裡自由平等,沒有“風刀霜劍”,沒有勾心鬥角……

    3、痛惜林妹妹,她的才華和容貌最出眾,愛上賈寶玉這個不能自主的官二代真是可惜了。

    作為一個男人,無話語權,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心愛的女人。有事時,哭哭啼啼,放在現在的社會沒幾個女人會正眼瞧他。

    常常在想,要是黛玉嫁給北靜王該多好啊,也不辜負了她的真情和才貌。

    《紅樓夢》後四十回的高鶚續寫,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了,希望世間存有其原作者寫的結局,若如此乃世人之福。

  • 7 # 迴歸閱讀

    要說《紅樓夢》中最讓人淚目的一句話,那就是賈寶玉對林黛玉說的“你放心”這三個字了。

    這是寶玉對黛玉愛情真摯的表白,也是寶黛二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和封建家庭束縛下的愛的宣言,要比現代人說“我愛你”從內涵上要更加深刻和豐富的多了。一句“你放心”包含著彼此信任、理解、與決心!

    我們不妨看看書中是如何描繪的。

    在《紅樓夢》第三十二回中,史湘雲來到怡紅院和襲人說了很多知心話,也說到寶釵和黛玉二人誰更好的話題。

    這時候賈政要寶玉去見賈雨村,寶玉非常煩躁,極不情願,發了一通牢騷。史湘雲就勸他說:如今大了,就是不願讀書考舉人進士,也要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這引起了寶玉極大反感。

    襲人忙說:“雲姑娘快別說這話,上回寶姑娘也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的去過不去,咳的一聲拿腿就走了。”並說:“幸而是寶姑娘,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鬧到怎麼樣,哭的怎麼樣呢。”接著就讚歎了寶姑娘的涵養與大度。

    寶玉聽不下去了說到:“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若她也說過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

    誰知黛玉剛走來恰好聽到,書中寫到:“林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喜又驚,又悲又嘆。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錯,素日認他是個知己,果然是個知己。所驚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稱揚於我,其親熱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嘆者,你既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所悲者,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雲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症。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間,不禁滾下淚來。待進去相見,自覺無味,便一面拭淚,一面抽身回去了。”

    這時黛玉已經完全知道了寶玉對她的真心,知道遇到了真知己,只是感慨父母早逝,無人替她做主,也憂慮自己多病的身子。

    當黛玉抽身回去時,寶玉剛好出來。看見黛玉好像在哭,忙跑上前去安慰,並要伸手要拭去黛玉的眼淚,黛玉後退了一下,說:“你又要死了!作什麼這麼動手動腳的!”寶玉知道黛玉沒有生他的氣,便笑道:“說話忘了情,不覺的動了手,也就顧不得死活。”

    黛玉說:“你死了倒不值什麼,只是丟下了什麼‘金’,又是什麼麒麟,可怎麼樣呢?”一下又說急了寶玉,趕上來問道:“你還說這話,到底是咒我還是氣我呢?”黛玉見寶玉這樣問她,方才想起了上次的事,後悔自己說造次了,於是笑道:“你彆著急,我原說錯了。這有什麼的,筋都暴起來,急的一臉汗!”

    這是在《紅樓夢》中黛玉第一次對寶玉道歉。接著寶玉說出了讓人淚目的這句話:“(黛玉)一面說,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寶玉瞅了半天,方說道“你放心”三個字。林黛玉聽了,怔了半天,方說道:“我有什麼不放心的?我不明白這話。你倒說說怎麼放心不放心?”

    寶玉嘆了一口氣,問道:“你果不明白這話?難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有錯了?連你的意思若體貼不著,就難怪你天天為我生氣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話。”

    寶玉點頭嘆道:“好妹妹,你別哄我。果然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連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負了。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聽了這話,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卻怔怔的望著他。

    此時寶玉心中也有萬句言語,不知從那一句上說起,卻也怔怔的望著黛玉。

    兩個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聲,兩眼不覺滾下淚來,回身便要走。

    寶玉忙上前拉住,說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說一句話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說道:“有什麼可說的。你的話我早知道了!”口裡說著,卻頭也不回竟去了。”

    黛玉被寶玉的真誠表白深深的震撼著,黛玉雖有萬語千言也無言以對,他們兩個人的心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了,這是倆人愛戀的無聲表白,已經進入心靈交融的層次交流自此以後,他們的情愛完全昇華了。

    一句“你放心”情不自禁讓人淚目,這就是《紅樓夢》的第三十二回,回目叫“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 8 # 陳相因631

    《紅樓夢》中最讓我淚目的是黛玉一面撫琴一面低吟:“風蕭蕭兮秋氣深,美人千里兮獨沉吟。望故鄉兮何在?倚欄杆兮涕沾襟⋯”黛玉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心情多麼沉痛!我也差點流下淚來。

  • 9 # 醉吟扶夷

    《紅樓夢》中最讓我淚目的一句話是什麼?

    賈寶玉問:"一夜叫的是誰?"

    小丫頭答:"一夜叫的是娘。"

    是不是一時想不起來是什麼情節了呢?

    其實,這是晴雯死後的故事了

    秋天,芙蓉花開正盛的時節,一個頂風流靈巧的女孩兒晴雯在寂靜的暗夜裡悽然長眠。在一個破舊的屋子裡,茶米不全,無醫無藥更無人照拂陪伴,在人生的最後一個夜晚,她直著脖子一聲又一聲喊的,不是什麼賈寶玉,是她的“娘”,那個她從未有過任何記憶的“娘”。

    晴雯從沒有見過自己的娘。她不知道娘長什麼樣子,漂亮嗎?她的長相在丫環裡是頂尖的美人胚子,那麼她的娘一定不會醜吧?她的脾氣是和自己一樣暴躁嗎?還是溫柔可親呢?她的娘,在哪裡呢?她為什麼不能照顧她陪她一起長大?她的娘,還在這個人世嗎?或者說,娘只是不小心將她弄丟了呢?

    來路

    她會不會想,襲人雖苦,被父母賣到賈府換得一些錢過日子,可是她終歸還是有自己的家人;何況後來花家的家境慢慢好起來以後,她的母親和哥哥還計劃著將她贖身;雖然花襲人沒有同意,但她還能常回家看看,真好,真羨慕她。

    她會不會想,黛玉雖苦,但在母親去世前,她總算有過被雙親疼愛和溫暖的歲月;雖然後來雙親不幸過世,仍還有滿心疼愛她的外祖母,還有知她懂她護她的賈寶玉,還有大觀園裡那麼多的好姐妹一起讀書、一起寫詩作畫,真好,真羨慕她。

    晴雯她自己呢?她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從哪裡來。自打她記事起,她就像牲口和物件一般被到處倒賣。而最終,不知道是不幸中的萬幸,亦或者是不幸中的更不幸,她被最後一個買主賴大家的買來並轉手送到了賈府,從此以後,她停止了漂泊的生活。

    她生來就美貌,聰明,得到了賈母的喜愛,並將她指派到賈寶玉的房裡,待日後賈寶玉長大,就收作他的房裡人。

    然而她不知道這天賜的美貌和聰明是把雙刃劍,在她得到一些別人得不到的東西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眼紅和妒恨。

    怪她嗎?她生來就是一個無人教養的野丫頭,沒有受過教育,不懂人情世故,不知心計手腕;她,甚至沒有媽媽在耳邊嘮叨她,更沒有父親保護她。這世間的坎坷也好,坦途也罷,風雨也好,Sunny也罷,從始至終,只有她自己獨自面對呀!

    歸途

    待到被人誣告中傷,失去了容身之所,她仍然沒有屈下腰身來,沒有哀告,沒有求饒,有的,只有一腔憤懣與不屈!

    從出生,到死亡,晴雯一直在這個沒有溫度的世界裡流浪。當她走到生命的盡頭,她心頭最後的一絲眷戀,竟然是給了她生命的母親。她那一聲聲黑暗中絕望的呼喊,就像生命中最初,她用啼哭聲向母親發出的第一聲請求:“媽媽,請抱抱我吧!”

    所以,儘管我翻了不知道多少遍《紅樓夢》,看過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誓言和情話,能在一瞬間讓我淚目的,永遠只有這一句“一夜叫的是娘。”

  • 10 # 百聽聽書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緻,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紅樓的故事瑣碎,可是因為情,風味尤見豐厚。這個故事從情執開始,在繁華熱鬧裡上演,在曲終人散裡了結,萬般終究如夢無痕。故事的最後似乎人人有悟,說到底仍是悲涼辛酸。

    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下《紅樓夢》裡那些感動你我千萬次的情話吧。

    1、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2、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3、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人生本是孤寂,熱鬧都是強裝。看葉子綠又黃,心頭一點涼。

    4、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5、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的喬治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