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惠州天陽
-
2 # 陳醋娛樂
這種問題能回答你的人其實太有限了。在咱們國家的教育環境下,你爹媽沒有特意找老師來引導你學習音樂的話,我相信咱們接觸的音樂作品裡就兩首能被稱得上是分析解讀,一首國歌,一首梁祝。其他的就是聽,美其名曰音樂鑑賞,但實際呢,不就是教室裡放個背景音樂讓你小孩自己玩。任何的藝術形式都必然必然必然要經過學習之後,你才能夠從中獲取內容。
大眾除了酸甜苦辣鹹,廚師花了多少心思你能吃出個所以然來?詩歌朗誦主持這些,老百姓幾個能穩穩坐在電視前看,更不要說走到舞臺前去聽了。影視表演舞臺表演,不透過影評解析大眾有幾個能靜下心來想想它真正想表達的內容是什麼,無腦迎合流量多簡單又充滿快感。舞蹈節目那麼多,老百姓幾個看出門道了,旋轉跳躍劈叉就是掌聲。畫展攝影展那真是離老百姓遠了,只是停留在“畫畫和拍照”而已,不曾有過深層次的藝術發掘。
接下來說說音樂,先說下自己的背景,自幼學習聲樂,現年28歲,爺爺是南方某地採茶戲創始人,從未見面,聽聞後被批鬥醉酒度日而終,立下家規膝下子女終生不得從藝。母親僅僅是喜愛聽歌,在現在的我看來,父親骨子裡有被埋沒的藝術天賦。
欣賞音樂肯定是需要透過專門的學習的,否則對於一首作品,你只能從最最基礎的一些方面解讀這首作品,比如曲名,符合主題的曲名直接就給你定向定位了。其次是歌詞,直白的告訴你我在表達些什麼。再接下來就是整體風格,明亮,輕快,悲壯,輝煌,能達到這個境界基本已經可以了。
像大部分的流行音樂,最直觀的就是越廣為流傳的,就越簡單直白。因為能聽明白啊,他表達的你能理解,所以你會覺得是有共鳴的。說到你心裡去,你會隨著它難過而難過,開心而開心。
而再往深了去詮釋音樂,那作者大環境下的歷史背景,生平遭遇,風格習慣,個人當時的情緒,感悟,創作過程中的小插曲,突發奇想等等等等,作者都會用一些自己的方式表現在作品裡,突然的轉掉,節奏的變化,結合上樂譜當中的表情符號,讓你更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想法,更能身臨其境,而不單單是停留在歌詞的表意。
很多人吐槽某節目的觀眾太用力,演技太生硬,聽一首歌都能聽到哭,還哭的那麼做作。在大眾看來這肯定是無法理解的,因為他不能讀懂曲中的含義,說白了不知所云,當然不會有任何感觸。也可能是聽者的一生太過平淡,沒有絲毫起伏,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都不能對他的內心造成一絲漣漪,當然不可能人前失態。
也許是樂曲的作者太生硬,也許是表演者的技能太生硬,也許是聽者的心腸太硬。一顆心如果從來不能被打動,那他的世界是有多灰暗吶。而那些被打動的人,可能他正經歷著什麼,可能他曾經歷過什麼,總之樂曲觸到了他內心的柔軟處,這樣的“失態”其實真的是很乾淨的。
經常在李宗盛的歌曲留言裡看到人說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每個作品都是有感而發的,所以為什麼創作者總是需要靈感,平白無故為了利益而創作的歌曲大部分都是缺失靈魂的。隨著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當你無意中再聽到某首曲子的時候,也許你腦子裡突然會湧現出許許多多的畫面,瞬間想通了曾經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是是非非。這個時候你也許能更進一步讀懂作者表達的意思。
不要說有歌詞,有曲名了,我們上音樂鑑賞的時候,那些他國語言的作品,或者交響樂,分明就沒有讓你直接瞭解曲目的途徑,但是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樂曲表達的情感,這就是樂感了。對我來說聽一首音樂作品能讓我內心波瀾,太正常了,掉眼淚真不值得大驚小怪。當然首先你是要有 一個端正的心態去欣賞他,其次你需要長期規範的學習,大量的閱曲量,還有一個感性的內心。搞藝術的人總是被平常人覺得另類,正常,他看到了你沒看到的世界罷了。
音樂型別有無數多種,最早的音樂來源農作,打獵,祭祀,歡慶,說的直白點就是你幹農活喊的口號,什麼伏爾加河岸上的縴夫,我記得我小時候音樂課大家都覺得這個有意思,嘿喲嘿,嘿喲嘿的。打獵時候驅趕獵物的呼喊,人猿泰山,典型吧,非洲人的鼓,黑人天生的節奏感世界一流,就是世世代代大草原上遺傳下來。祭祀,現在比較少了,電影電視裡總見過祭天祭海那些巫師神婆嘴裡唸的那些。少數民族比較多見的,節日裡全村人一起圍著火堆唱唱跳跳。
發展到現在,從側面可以驗證,越發達的地方,藝術保留的越完整。歐洲的古典音樂說是現在音樂的最高級別一點也不過分,能經的起傳承,一代代被完整延續下來,說明人家花了心思想辦法去保留他。我們中國的音樂也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為什麼比不過西方音樂,我們老師說,精髓的都沒傳下來,沒有統一的記錄方式記載下來,只能口口相傳,但是人總有完的時候,有的就在歷史大浪下被腰斬了。中國的音樂與文學是相輔相成的,很多詞留下來,曲卻沒留下來。老師說,秦始皇幹掉了一大票,文化什麼什麼革命又幹掉一票,真的所剩無幾。現在想去收集民間的音樂,很多能唱的都只剩那麼一兩個年歲近百的了,他又不會寫,只會唱,你只能錄音收集。有的你還沒錄到,人就沒了。而西方的音樂大部分都得意完整保留下來,後人有前人的經驗可循,總是走得越來越高,而我們就是悶頭摸索,性質當然不同。
說是音樂沒有高低之分,這個可以認可,但是音樂實實在在是存在難易之分的。
說古典,爵士,搖滾,鄉村民謠,流行,說唱,電音。簡單舉例這些
你說說這裡面哪個門檻最低,哪個門檻最高?差不多就是這個順序排下來了。
古典就比作中國傳統的戲曲吧,三五年你都拿不出手,難不難?
爵士,中國實在爵士是空缺,可以理解為中文沒有爵士,你能找到的中文爵士風歌曲,那都是簡化了一萬遍的,但是打比方的話,就把他比作老一輩歌唱家的作品吧,李谷一都認識吧,難嗎?聽起來好像還好,嗯,三五年也差不多能拿出手了。
搖滾,這裡面分類也多,上下限也寬泛,你說一群小年輕瞎擊八亂躁,看起來也很瘋狂,很個性。但是真正老牌的搖滾巨頭像竇唯崔健這樣的,還是要真材實料的。學個吉他貝斯架子鼓,兩三年也能入門了。
流行,上下限一樣很寬泛,往上張學友對吧,亞洲流行歌神不解釋,往下就不敢說了。找個老師學個一年半載的,然後有實力包裝,炒熱度,就能當明星了。流量明星靠的是流量,不是實力。
說唱,嘻哈啊,真的,就跟爵士一樣,中國是沒有的,所有都是模仿的,模仿只能有形,模仿不出神。但凡是個人,嘴皮子利索就能玩說唱,五線譜都可以不識。個人認為中國的說唱真的需要官方打擊,不是說所有說唱歌手都不好,但是負面影響太大,上不了檯面的東西太多太髒,地下說唱歌手那個詞髒的,罵街都沒這麼髒,真的不利於青少年成長。那些積極向上的,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你換種形式,能夠更好的宣揚正能量。
電音,看到很多地方的彈幕會提到王繹龍。電音在中國被DJ和土嗨給捆綁了,確實有些很難讓人接受,上來就是boom boom boom,不拐彎幹到底。我自己也聽電音的,無外乎百大DJ那些人,有的確實還是不錯的,不是硬蹦,生蹦。你能感受到他情緒的變化,循序漸進的經過鋪墊再到巔峰,但是大部分真的還是一路幹到底,容易疲勞,會累。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藝術是超前的,畫家去世了才值錢,歌曲塵封多年才火,不是他們生不逢時,而是他們超前太多,大眾還不能欣賞,價值只能在小眾當中體現。
聽歌,不要有優越感,你覺得厲害,那是你還能聽懂,超出你認知範圍的牛逼,比如龔琳娜“忐忑”,這首歌曲難度達到國家隊水準,演繹難度更甚,換做是你,你明知道唱出來會被人笑話,你還能如此專注忘我不顧形象認真的去完成嗎?像這樣大眾不能理解的牛逼,那大眾會不會承認它的優秀。
從難到易,你學習古典音樂,向下幾乎可以相容其他任何風格。但是從下往上,就真的沒這麼簡單了。好比你高中了,給你聽首世上只有媽媽好,你肯定覺得無聊,簡單,低階。一樣的,你聽的歌曲,也會被別人這麼看待。
-
3 # 一起聽歌
不太理解題主的意思,難道說您看到了什麼不利的苗頭?從音樂型別上來說的話,每個人只要歌曲對自己的胃口,就喜歡,跟時代似乎關係不大。就好比小朋友一聽到音樂會手舞足蹈一樣。當人對一段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產生共鳴時,就會不斷的刺激你腦波。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就像周杰倫 ,剛開始火起來的時候,很多人覺得這到底唱的是個什麼玩意兒啊,而現在,再聽周杰倫的,基本上是80後,而80後,在現在來看,已經不算很年輕了。而周杰倫的歌,現在沒幾個人說聽不懂,或者庸俗了吧。但是,在十幾年前,很是被喜歡張學友啊,周華健啊,李宗盛啊這類歌手的人所嫌棄的。只能說明一個道理,每個時代必然有每個時代所追求的物件,而只要是有質量的音樂,能經過時間考驗的作品,才能稱之為經 典,經典藝術,是會傳承下來,無須擔憂哪個時代的水平了!
-
4 # 沐夏娛樂
大家好,我是幸運四葉草。
最近楊坤diss《驚雷》的事情不斷被頂上熱搜榜,到底是蹭熱度還是對音樂熱愛讓他說了那些話,誰也無從知道。
至於說年輕人的音樂水平會不會下降,我覺得並不會。因為年輕人對音樂的理解並不是要求有多高,覺的好聽就是好歌。
經常不少人問“華語樂壇是沒了嗎?”等一些關心國內大情況等問題,回答總是會呈現兩種現象:一個是說國內口水歌盛行,音樂人浮躁,沒有任何認真做音樂的人;另一邊則是說國內有很多小眾音樂,更是有很多優秀的音樂,只不過是國內的人沒有用心去關注這些音樂。
曾經,我也是後者中的一部分,覺得國內音樂這麼多,怎麼能夠說國內的音樂越來越不堪呢?國內的音樂人也是越來越厲害,在國外比賽中獲得各種各樣的大獎。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筆者已經淡然了,國內的音樂沒有變好或者變壞,它只是在不斷地發展,這個過程中有好有壞,但是整體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
音樂的發展方向正在一步步改變,如今創作音樂的門檻越來越低,將來會湧現出一大批各種各樣“音樂人”,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好作品,但也絕對會有各種各樣的壞作品。這些不怎麼好的作品也會有粉絲,也會有受眾群,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而且科技水平的發展,也讓每個人都可以發言,出現一些不怎麼明智的發言也是很正常的。所以不用擔心整體的欣賞水平,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方向會趨向正面。
而回到這個音樂欣賞水平,根據我的瞭解,目前的音樂發展方向已經改變,不再是以前90年代,21世紀初那種旋律百花齊放的旋律方向。現在電子音樂盛行,也讓現代音樂的的發展方向發生改變,現在是音色的選擇,透過各種音色、電子音效、取樣的選擇來營造出歌曲的氛圍。這個也是編曲水平的提升,只不過是不同時代的人關心的注重點已經不一樣了,現在旋律確實沒有10年前作品那麼多樣化,但是音色選擇確實很不一樣,以前成長起來的人注重關心旋律,所以覺得現在的音樂都是什麼東西,也會覺得現在音樂在倒退。這是時代選擇的問題,音樂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改變,不是說旋律已經不重要,但是現在還有更多的方法去完善一個音樂,來製造出音樂所需的氛圍。我經常在新音樂和舊音樂之前來回橫跳,零幾年的音樂的旋律和歌手整體水平確實是比目前新一代創作的音樂好,但是新音樂中的編曲,混音,編曲水平,等等也是比以前的好。這兩者很難確定的給出誰更優秀這個答案。
而在音樂榜單這種事情上,極少有人能夠給出每個人都信服的榜單,這隻要當一個參考就好了,不要太放到欣賞。
音樂的水平是在發展的,每個人聽音樂的關注點不一樣,自然會對音樂發展有不同的觀點。至於說音樂欣賞水平,既然都有人能問出這個問題,那自然是不用擔心的。
-
5 # 瑞雪如歌
我認為以後的年輕人對音樂的欣賞水平不僅不會越來越低,而且對音樂的欣賞水平會越來越高。因為當今社會娛樂文化豐富多彩,年輕人見多識廣,很多年輕人還有機會接受音樂的專業培訓,很有實力。所以一代比一代更有音樂素養,更有音樂欣賞水平。
-
6 # 鬍子施
客氣的說,大機率!
說到流行音樂,那不得不提音樂榜單,對於樂迷來說,它一直是流行文化不可曲解的神聖標籤,從多個緯度的不同資料,客觀反映著流行趨勢,既是流行音樂的“風向標”,也是流行音樂的“晴雨表讓我們用2018/2017對比2014同時期美,歐,日韓,華語的音樂榜單分析,下載比率,播放率均下降了21%左右,2019的資料更是慘不忍睹!下載,流媒體播放同比下降27.6%,這說明了什麼?眾所周知,全球最具影響力的BILLBOARD可以說是每年全球流行音樂的引導指標,爆款製作能力無與倫比!從Taylor swift,Ed Sheehan,Bruno Mars,ladygaga而它公告榜單的前十,也必被國內各大酒吧,電臺同步下載熱播,繼而成為國內流行!它的權威,公信,影響力來源於公正,客觀:只要你的歌夠好聽,不管來自何處,國籍,人種,歌曲語言是什麼,只要被足夠廣泛的媒體播放,被足夠多的樂迷收聽,就有機會登榜!反觀國內,很難有一個榜單,從統計和評判上能夠跟BILLBOARD持平,特別是粉絲刷榜、流量為王、音樂品質下滑等現象越發嚴重的今天,有不少流量藝人,分別默許他們的粉絲為他們打投,刷榜,屢次鬧出被國網路友調侃嘲諷中國“刷榜水軍”的鬧劇.如此氛圍,將嚴重誤導年輕一代對流行音樂的曲解,而華語音樂,也將繼續淪落神壇!
很多人都說:這幾年的流行音樂,給人感覺總是鏽跡斑斑,人們懷念的,更多的是經典.
看來,華語音樂的崛起,還任重道遠!
-
7 # 彩色紀錄
個人認為,這要看你是如何定義對音樂的欣賞水平“高”與“低”的。
音樂這種東西,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就只是一種愛好,愛好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什麼高低之分的,
愛聽古典的就比愛聽流行的高尚嗎?並不是。
能打動人心的音樂就是好音樂,對普通人來說音樂並無高低之分,
不同時代的人們,不同的思想境界,需要的藝術形式,能從藝術中接收到的情感就不同,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時代的人類的對音樂的鑑賞都有所不同,是在不斷的變化,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判定是進化或者退化。
如果你心中有一套關於評價音樂欣賞水平高低的標準,那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看目前音樂的流行趨勢,來回答這個問題。
但或許你以為的低,不過是另外一種鑑賞方式,鑑賞標準而已。
-
8 # 小瓶話生活0606
個人想法:不會
每個時代都會留下它的印記。社會是不斷在發展,人的想法自然不斷改變。最明顯能看出來的是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乃至到現在,最熱門的歌曲風格都是迥異的。
拿我們這一輩人來說,喜歡周杰倫、林俊杰等,可是在父母親那一代人中,他們會更喜歡李谷一等歌唱家。
回覆列表
現在的網際網路娛樂時代,大家都在追逐眼球經濟,浮躁得已經罕跡經典,音樂也一樣野蠻生長充斥觸覺,惋惜很多網紅歌曲樂手都曇花一現,煙花易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