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亭浪子
-
2 # 崔浩暢談歷史
公元1392年四月,朱元璋冊立的太子朱標逝世。
一時間,朱標諸子、朱元璋諸子盡皆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朱元璋如何冊立新的繼承人。
在經過悲痛的思慮和縝密的考量後,朱元璋放棄了精明能幹的兒子朱棣,冊立仁弱的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標之子朱允炆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承皇位。
然而,僅僅四年後,朱允炆即被燕王朱棣趕下皇位,朱棣則透過靖難之役,從朱元璋的繼承人手中奪得了皇位。
事實證明,四年就將家國統治得國破家亡,朱允炆確實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而朱棣能開創永樂盛世,確實是一位稱職的皇帝。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確立不合格的朱允炆為繼承人,而把稱職的朱棣棄而不立呢?
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兄終弟及雖然能杜絕權臣和外戚專權跋扈,卻也可能激起眾諸侯王群起紛爭皇位,進而演變為七國之亂或八王之亂的慘禍,給塞外的北元和南方的各國以趁虛而入的機會,所以朱元璋要杜絕諸侯王互相攻殺謀奪皇位的可能,因此他暫時放棄朱棣,打算考察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開創明朝後,立刻便冊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此舉向天下臣民展示了朱元璋會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傳承法則。
隨後,鑑於繼承人朱標仁慈寬厚,柔弱善良,難以駕馭驕兵悍將,所以為了確保朱氏子孫永保江山,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謀反罪名,屠殺李善長、費聚、唐勝宗、陸仲亨等眾多開國功臣。
同時,在將一大批開國武將們斬殺後,朱元璋將全國北方的戰略要地依次分封給兒子們:
如封二子朱樉(shǎng)為秦王,鎮守陝西西安;
封三子朱棡(gāng)為晉王,鎮守山西太原;
封四子朱棣為燕王,鎮守前元大都北平;
燕王朱棣、後來的永樂大帝
封五子朱橚(sù)為周王,鎮守河南開封……
諸王,尤其是邊關各王,雖然不能管理民政,但皆手握重兵,主要是為了防禦北元、安南等國。
就這樣,透過廢殺居心難測的開國功臣,冊立親生兒子們為王,鎮守四方、防禦周圍各國,朱元璋構建了一種看似堅如磐石、實則危機四伏的國家防禦體系。
本來,以朱標和諸兄弟的和諧關係,這種防禦體系會和平發展下去。
然而,繼承人朱標卻英年早逝。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後,為了穩定四方、安撫諸王人心,朱元璋便召叢集臣商議儲君人選,一開始,朱元璋想冊立年富力強的第四子朱棣為太子,因為朱元璋認為,朱棣擅長統兵打仗,也頗有智謀,堪稱文武雙全,立勇猛強悍的朱棣為儲君,可以不用再大肆屠殺功臣以自保,也不用擔心外戚勢力趁機做大謀朝篡位。
在立儲問題上頗費周折的明太祖朱元璋
因為朱元璋認為,朱棣曾率領大軍擊敗北元乃兒不花的大軍,有較強的軍事威望和用兵能力,也完全有能力駕馭那些驕兵悍將,更有能力節制外戚。
可在朱元璋提出立朱棣為太子的提議後,翰林學士劉三吾應對道:“陛下的提議確實能把江山交給稱職繼承者,但是陛下若真是立了燕王為太子,那燕王的兩個哥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又該怎麼處置呢?”
朱元璋回味劉三吾的話,深表無奈。
因為劉三吾的話,揭示了一個統治者難以完美解決的皇位繼承難題,那就是立長和立賢的選擇難題。
立長子為繼承人,堅持嫡長子繼承製,防止諸王覬覦儲位,朱元璋做到了,且長子朱標仁慈寬厚,是個合格的儲君,但是朱標早死,此路暫時不通;
立賢能的兒子朱棣為繼承人,朱元璋想做,可兩個不太賢能的朱樉和朱棡還在,若一意孤行地立朱棣(非馬皇后兒子)為太子,等於放棄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會給所有諸侯王一種儲位可不按制度、靠經營而得的僥倖感,這種僥倖感會激勵其他皇子也為謀奪儲位而不擇手段地互相暗害、互相殘殺,極不利於後世子孫的和睦相處和朱氏王朝的長治久安。
遙想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朱元璋不禁毛骨悚然。
於是,考慮到國家長遠的安定,朱元璋暫時放棄了冊立朱棣為太子的想法,把目光轉向了朱標的現存長子朱允炆。
其二,孫子朱允炆聰明仁孝,恪守禮法,朱元璋樹立眾多制度,就想將江山和眾多禮法制度交給能夠恪守規矩、嚴守禮法的孝子賢孫,很明顯,朱允炆符合這個要求,而朱棣不符合。
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子,由於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死,朱允炆是實際長子,同時他的母親呂氏在朱標妻子常氏去世後,繼立為妻子,因此他是朱標的嫡長子。此外,他雖然年紀幼小,但卻極為聰慧早熟。
當朱標病重時,朱允炆不分晝夜悉心照料父親,為父親穿衣喂藥,恪盡孝道。
當朱標病死後,朱允炆悲痛萬分,傷心欲絕,並決心為父親守孝三年,可在變得形銷骨立,被愛惜自己的爺爺以“你確實對父親很孝順,但你也應該為孝順祖父而好好活著”的勸解後,朱允炆決定進食,並主動挑起家庭重擔。
於是,由於自己體驗過喪父的巨大痛苦,所以為了減輕兄弟們喪父的痛苦,朱允炆將三個年幼的弟弟接到自己府中,與他們同吃同住,肩負起了照顧好弟弟們的重任。
朱元璋見孫子朱允炆如此仁孝友悌,便很滿意他的所作所為。
此外,更為朱元璋讚賞的是,由於朱元璋晚年脾氣暴躁,殺人不眨眼,所以朱允炆便親自擔負起向祖父學習處理政務並照顧祖父的重任。
如此一來,朱元璋腰痠背痛了,朱允炆就給祖父來個按摩;祖父餓了渴了,朱允炆就端茶送飯;祖父累了,朱允炆就伺候祖父休息。
朱允炆的行事風格
可以說,在朱允炆的悉心照顧下,朱元璋在皇家無親情的晚年,享受到了孫子的寶貴親情孝順,而眾多在伺候朱元璋時動輒得咎的奴婢們,則活命無數。
反觀朱棣,他能帶給朱元璋的孝道,是送祥瑞嘉禾,送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
這種可遠觀不可近察的孝順,朱元璋只能感覺朱棣是在爭強好勝地樹立功勳,為自己和孫子衝鋒陷陣、保家衛國。
治國理政方面,朱允炆在朱元璋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下,對自己意志言聽計從,對自己對待錦衣衛、宦官、官員、百姓的用人施政,能夠很好的繼承和發揚。
可若是朱棣繼承皇位,朱元璋就不淡定了,因為朱棣極有可能違背己意、改變成法。
正所謂上有所旨,下必甚焉。
如喪葬事宜,朱允炆能老實聽話地秉承己意來合理安排。
可朱棣呢,為了表示對朱元璋的孝順和繼承其位的正確偉大,一定會違背朱元璋意願地大肆鋪張、隆重厚葬,這不符合朱元璋節儉治國謀身的一貫原則;
如錦衣衛,若立朱棣為太子,朱棣會認為自己是經營而得(裝賢王、會打仗建功)皇位,所以到時,他對臣下的經營壯大和兄弟們的經營謀奪皇位,可能會極不信任地嚴防死守,而嚴防死守的手段,就是會重新啟用被朱元璋廢止的錦衣衛。
對於錦衣衛,朱元璋太瞭解了,打天下時以各諸侯為敵,他透過校事偵察敵情己情,可全面徹底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得天下後治理國家時,他將校事改組為錦衣衛,以貪汙腐敗、圖謀不軌的官員為敵,開始不遺餘力、全面透徹地監督官員,並助自己後顧無憂地嚴懲貪官、屠殺逆臣。
可凡事,有利就有弊。使用校事打仗尚可,使用錦衣衛治國,則是把國家法律和司法機構按在地上使勁糟蹋,這樣長此以往,遲早會斷送國家司法機構和法律的無上權威,導致官員不依法治國、亂法行事,導致百姓無法可依、訴訟困難,導致國家君臣相疑、官民胡猜、上下離心、壞法亂政,國家焉能不亡?
所以朱元璋打算廢止錦衣衛,並打算在朝野公眾面前將錦衣衛管理的刑具盡數毀壞,以示決絕。
可考慮到朱棣繼位,就可能會重新啟用錦衣衛,來對付朝臣和兄弟們,一想到此,朱元璋不禁對朱棣搖頭嘆息否定不斷。
至於朱允炆,作為嫡長子繼承製的受益者,他熟讀儒家經典,與其父一樣相信仁恕治國的他,是不會用錦衣衛這種下作機構的,這點,朱元璋極為篤定。
對待宦官,朱元璋研究秦漢唐宋歷史,秦朝的趙高禍國亂政導致強秦二世而亡,漢朝的十常侍誘導漢靈帝荒淫誤國,以致漢分三國,唐朝的李輔國、魚朝恩、仇士良威逼皇帝禍亂朝綱,以致唐朝不斷衰弱,宋朝的王繼恩作威作福、童貫敗軍禍國。
所以朱元璋吸取眾多王朝重用宦官以致禍國的慘痛教訓,規定宦官不得干政,並樹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嚴格命令後世子孫必須遵照鐵牌之意不得重用宦官。
乖孫子朱允炆繼位後,會照做,朱元璋深信不疑。
可重實用、輕名聲的朱棣繼位後,會照做嗎?朱元璋也表示深深的懷疑。
在百姓安寧方面,朱元璋出身於農民,所以他愛惜百姓、仇視官員,總是想方設法為百姓的幸福安樂謀福利,千方百計讓官員吃苦耐勞地工作。
同時,朱元璋注意休養生息,給百姓提供和平安寧的發展環境。
可是對於自己四子朱棣,朱元璋太瞭解了,如果他以太子之位登基稱帝,那為了建功立業,以顯示自己的繼位正確,朱棣在北方討伐北元的戰爭,將無限制擴大化,到時,百姓為運輸軍資,會充盈於道,導致奪民農時、田園荒廢;將士將連年背井離鄉、征戰四方,導致軍隊疲敝、愈挫愈弱。
朱元璋懂得學習唐太宗以史為鑑
朱元璋熟讀秦漢隋唐歷史,深知秦、隋以對內大興土木、不恤民力、對外窮兵黷武、奪民農時而亡,深知漢、唐因對內休養生息、與民輕徭薄賦,對外偃武修文、和親四方,才長治久安。
所以從治國方略上考慮,朱元璋選擇了能夠令國家長治久安的朱允炆,放棄了可能令國家窮兵黷武可恥速亡的朱棣。
不久,朱元璋向全天下宣佈:冊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對於這一決定,朱元璋深謀遠慮地解釋道:“朕為開國之君,要將大明及其一切規章制度穩妥地傳諸後世,如果朕不能遵守嫡長子繼承製、重農抑商、偃武修文的制度,後世子孫就會有違反祖制的榜樣和藉口,這就與朕想保證大明朝繁榮昌盛的精神相違背,皇族子孫後代是違法改制內鬥混亂,還是遵守制度長治久安,不僅與朕確立的制度是否合理有關,還與朕是否切實執行這些制度緊密相關。”
其三,朱元璋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明朝皇位的順利傳承,朱元璋確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後,本以為愛孫能體會到自己讓兒子們為孫子守好江山、孫子只需妥帖治理江山即可的良苦用心。沒想到,朱允炆又提出處理叔叔藩王的合理方法,這更令朱元璋認為朱允炆考慮全面才堪皇位。
在確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考慮到朱允炆年幼仁弱,難以駕馭驕兵悍將,於是,朱元璋再次舉起屠殺功臣的屠刀,為愛孫掃除驕兵悍將的巨大威脅:
公元1393年,朱元璋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將涼國公藍玉滅族,並牽連到兩個伯爵官員和十三個侯爵官員,同時又廣泛株連眾多功臣宿將,最終,朱元璋總計將一萬五千多名官員送入地獄;
公元1394年,朱元璋處死潁國公付友德和定遠侯王弼;
公元1395年,朱元璋斬殺宋國公馮勝;
不過,朱元璋既給兒子、孫子將來的權杖上剪除掉驕兵悍將的群刺,又在子孫的權杖上根植了驕叔悍王的群刺。
這讓朱允炆頗覺扎手。
一次,朱元璋曾體貼地向朱允炆叮囑道:“有叔叔們給你守好江山,你就可以好好治國,將大明治理得繁榮昌盛了。”
可這次,一向聽話的朱允炆,卻煩惱地對朱元璋道:“皇祖父,若有敵國入侵,有諸多藩王鎮守疆土對抗外敵,這我清楚;可是,如果這些叔叔們中,有人想心懷叵測地覬覦帝位時,我該怎麼辦呢?”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朱元璋是諸王的父祖,自然不用擔心他們會造反,但朱允炆是諸王的侄子或同輩,歷朝歷代,叔奪侄位、兄弟相殘的還少嗎?
朱元璋聽孫子這麼說,一時有點措手不及,在短暫地思考後,朱元璋急中生智地反問朱允炆道:“那你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呢?”
朱允炆思索後,有條有理地回道:“首先,用仁德來感化諸王中的謀逆者,然後,再用禮法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封地,如果還是不能化解其叛逆心,就改換其封地,最後,如果叛逆王還是執迷不悟,那就只好出兵平之。”
朱元璋聽到孫子的回覆後,仔細思索了下,滿意地誇道:“很好,看來除此之外,也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不過,朱允炆雖有整體的方略,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卻堪憂,
因為,朱元璋將一大批能征善戰的猛將、名將斬殺,留給孫子的都是善守不善攻、善大言不善實幹的老將庸將,這極不利於朱允炆調兵遣將,去實事求是地解決藩王問題和外患問題。
因為,朱元璋給朱允炆選拔的股肱近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治學教書、研究制度、義正言辭打嘴仗頗為精通,治國理政、研究削藩、平定外患則要麼萬股遵守儒家道德、行事迂腐透頂,要麼只會死搬硬套地紙上談兵、嚴重脫離實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方孝孺
可惜,這些實實在在的弊端,在朱元璋控馭四方諸子的巨大威壓下,在朱允炆依仗強悍祖父的狐假虎威下,祖孫兩人均不能深察細知。
最終,如此重親情、輕理性的安排下,朱元璋給孫子留下的是一個諸藩王不服不忿虎視眈眈、而朝廷百官文恬武嬉自高自大的可怕天下。
綜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放棄強悍兒子朱棣,冊立柔弱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主要因為:
其一,兄終弟及雖然能杜絕權臣和外戚專權跋扈,卻也可能激起眾諸侯王群起紛爭皇位,進而演變為七國之亂或八王之亂的慘禍,給塞外的北元和南方的各國以趁虛而入的機會,所以朱元璋要杜絕諸侯王互相攻殺謀奪皇位的可能,因此他暫時放棄朱棣,打算考察孫子朱允炆。
其二,孫子朱允炆聰明仁孝,恪守禮法,朱元璋樹立眾多制度,就想將江山和眾多禮法制度交給能夠恪守規矩、嚴守禮法的孝子賢孫,很明顯,朱允炆符合這個要求,而朱棣不符合。
其三,朱元璋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明朝皇位的順利傳承,朱元璋確立朱允炆為繼承人後,本以為愛孫能體會到自己讓兒子們為孫子守好江山、孫子只需妥帖治理江山即可的良苦用心。沒想到,朱允炆又提出處理叔叔藩王的合理方法,這更令朱元璋認為朱允炆考慮全面才堪皇位。
-
3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朱元璋晚年之所以選擇自己的孫子,而不是朱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皇帝去世後,他的位置就由他的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不在,由他的嫡長孫即位,這個做法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他也沒犯過錯誤,所以讓朱允炆即位,即使其他的藩王也沒有什麼爭議。
其次,明朝的諸王實行的是分封制,當時朱元璋封了皇室二十六個藩王,意思是讓這些藩王拱衛京師,自然是希望使諸王能夠受到善待,作為祖父和父親的朱元璋,自然對朱允炆和朱棣非常瞭解,朱允炆懦弱平庸,朱棣有能力但心狠手辣,在當時朱元璋已經將功臣殺得差不多了,對他子孫的威脅也就不存在了,綜合考慮,至於要守成之君就可以,選擇朱允炆,對他將來能善待自己的叔叔們還是感到挺放心的。
其三,朱元璋在位期間,濫殺無辜,手段殘忍,經常受到朱標的反對,結果朱元璋不聽,反而教訓他,讓他受到很大的心理負擔,朱標的早逝可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想把對兒子的虧欠,在他的孫輩身上彌補。
最後,朱元璋雖然意識到朱允炆上位會有風險,採取了預防措施,為自己的孫子降低風險。朱允炆雖然平庸,但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自己給他找的名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都是大儒,給他留下了擅長防守的開國將領耿秉文,又留下遺詔,不讓藩王回京城守孝,皇帝又掌握著全國大部分的兵權,只要朱允炆不與他的叔叔們為難,他的地位無人挑戰,朱元璋的這一番佈置讓朱棣篡位成功率降到幾乎不可能的地步,只可惜朱允炆太心急了。
-
4 # 津城沐雨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主要是由以下四點原因:
第一,嫡長子繼承製。歷代王朝為了皇位順利的傳承下去而不動亂,一直以嫡長子繼承製傳承皇位。朱允炆是嫡長子朱標的的嫡長子,朱允炆繼承皇位符合傳統。
第二,朱元璋過於疼愛朱標,以至於轉嫁給朱允炆。朱元璋非常疼愛朱標,從小六把他當作皇位繼承人來培養,歷練朝政,朱標的表現也不錯,但是上天沒有給予他機會,早於朱元璋而去世,朱元璋非常悲痛,把對朱標的愛轉嫁到他的嫡長子朱允炆身上。
第三,朱棣為燕王,鎮守北疆。朱棣在北京,對於預防北元殘餘力量的騷擾很重要,如果入京為帝,會減弱北方的力量,不利於王朝的北部防禦。
第四,朱棣繼位,容易引起諸侯王的不服。朱棣並不是嫡長子,讓朱棣繼承皇位,其他的諸侯王不會服,容易引發叛亂,不利於朝廷的穩固和統一。
-
5 # 吃飯不刷碗1
首先這個問題可以按照漢人王朝一直以來的嫡長制觀念來解釋。
元朝與清朝這種少數民族政權是沒有嫡長制觀念的,一般都是由皇帝指定某一位皇子作為繼承人,或者由皇族成員共同推舉。但漢人政權不同,自周武王以來就形成了立長立嫡的傳統。如蒙元就因為不能及早確立太子,才使得忽必烈強行繼位,導致了那個龐大帝國的分裂,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元璋一定會引以為戒。
其次,選擇朱允炆,一是因為朱允炆性格酷似其父,至誠至孝;二是可以維護長子繼承製度的大原則,還可以改善朱元璋晚年暴虐的形象,給明王朝帶來新的政治氣象。
另外說點題外話。朱棣的“靖難”是為人詬病的,但他卻在奪取天下之後完成了很多朱允炆無法完成的歷史使命,尤其是阻止韃靼和瓦剌的崛起,這幾乎是朱允炆無法完成的任務。清修的《明史》對朱棣有過這樣的評價:“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作為非開國帝王而被尊為“祖”,朱棣是當之無愧的。
-
6 # 如是史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放牛娃到做皇帝,一生就是傳奇。這樣一位傳奇人物,晚年非要把皇位讓給自己的皇太孫朱允炆,而不是自己非常能幹的兒子朱棣,也讓很多人頗有疑問。我們從朱元璋的視角分析下。
首先: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太子朱標活下來的大兒子,就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子長孫。朱元璋非常寵愛朱標,5歲就給他請了無敵奢華教師團悉心教導,而朱標也成長為一個寬厚仁德的儒生。很多人都說朱標其實無能懦弱,也不見得。朱標和藍玉等多位開國重臣交好,在他身邊有一干“朱標黨”輔佐他。朱標也曾奉旨巡撫陝西,回來後,奉上陝西地圖,詳盡報告秦王朱樉的情況,又學到地方軍政管理的經驗,圓滿完成考察任務。有這樣的太子,朱元璋應該是很滿意的。可惜朱標不長命,朱允炆在朱標彌留之際,一直伺候在病榻前兩年。朱標死後,朱允炆日漸消瘦,朱元璋安慰道:“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所以,朱元璋是把對朱標的感情和希望,很順理成章的放在了朱允炆身上,封他皇太孫,繼位大統。
第二:朱元璋在意規矩理法,立嫡立長是他的理念。其實他還有兩個嫡子,可惜沒有太大出息,而朱棣雖然能征善戰,但他出身本身就有問題。據說,他的生母是北韓人或者蒙古人,血統不純正,所以朱元璋還是選擇立長。
第三:性格問題。朱棣的個性簡直是朱元璋的翻版,能征善戰、知人善任,也不能掩蓋朱棣暴戾狂躁的個性。從他靖難之役後大肆殺戮大臣良將,實施“瓜蔓抄”,竊國後對前臣長達十餘年的殺戮中可見一二。而現在不是朱元璋亂世打天下的時候,現在要太平治世。朱允炆沒有朱棣的霹靂手段,但他更寬厚仁慈,所以也更適合做個守成之君。
第四:朱元璋原想著自己幾個兒子都是為朱允炆守邊,十分公平。後來雖然發現朱棣有不臣之心,但自覺已為朱允炆做好方方面面的安排,即使叛亂,也興不起大浪。如果朱棣審時度勢留守封地,為朱允炆戍邊也是最好人選。
所以,朱元璋放心大膽的讓朱允炆即了位。可惜,千算萬算,兒子朱棣還是把朱允炆拉下馬篡了位,成了“永樂大帝”。
-
7 # 一點點歷史
自從周朝完善了“宗法制”以來,中原王朝的皇位繼承權基本上要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大的框架。
雖然歷史絕大部分皇帝都不是嫡長子上位,比如宋代一共十八位皇帝,僅有三位是嫡出,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僅有五位是嫡出,即便是這樣,“嫡長子繼承製”依舊被作為基本綱領。
按照皇位的繼承順序,嫡長子最先、嫡長孫次之,繼而再由嫡次子繼承,只有出現正室無後的情況下才考慮庶出長子。
按照這個基本原則,朱標是馬皇后所生(存在爭議),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標準的“嫡長子”,當之無愧的皇位繼承人,所以朱標活著的時候沒人對他的儲君地位提出質疑。
再說朱允炆,朱標死後,理應立朱標的嫡子繼位,但是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雖然是長子,卻也不是嫡出,嫡子中還有一個三子朱允熥,不過這都沒關係,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再說朱棣,雖然朱棣始終標明自己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想表明自己繼位的合乎法統,但是從現有史料基本已經能確定朱棣並非是嫡子的身份,所以朱棣根本沒有任何理由繼承皇位。
而他從建文帝手中爭搶皇位也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並不敢挑戰建文的繼承權,畢竟朱允炆是以皇太孫身份繼位,那是得到老爹朱元璋認可的。
綜上所述,朱棣的身份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是有一整套皇位傳承製度,那就是自周朝發展起來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嫡母所生的兒子,有第一順位繼承權。嫡母有幾個兒子的話,按立嫡以長不以賢規定來執行,就是嫡子繼承權按年齡來排位,誰的年齡大誰就排在前面,不按才能高低來區分。
如果嫡母無子,就按照其它妃子的親貴程度,來確定皇位繼承人,其實就是子憑母貴。當然,這套制度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在皇朝初創階段,一些兒子能力卓強,為皇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即便不是嫡子也極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但這不是常態,非常態的繼承往往會造成腥風血雨,造成皇朝政治的不穩定。像李世民、雍正的繼位,就造成了很變態的政治風暴。
回到提問,朱棣非馬皇后所生嫡子,他的繼承權是排在嫡子嫡孫的後面。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嫡孫,按傳統制度,他繼位最為名正言順。說到才能,朱棣並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為明朝的創立立下很大的功勞,因為明朝創立時,朱元璋的兒子們年紀都還小。提問者想要朱元璋知道朱棣跟自己同類,非得穿越一番不可。
相反,朱元璋十分當心他家子孫不能坐穩江山。在太子朱標早逝後,他變得異常反人類,連續發動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系統的掃蕩功勳文臣武將,好讓孫子朱允炆順利安穩的坐穩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