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智玩家

    上一篇,我們在大家「誠意」練習有了一些心得的基礎上,重點分享瞭如何「淨心」。

    在「內在意識」強了以後,一面要「淨心」,另外一面要「格物」。這篇,我們重點分享「格物」。

    先來區分一下「觀念」與「觀點」的差別。

    觀念」是有「意識能量」的,會變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而「觀點」則不同,僅僅是一種認識,並不會轉換成人的「認知—行為」的驅動力。所以,「觀念」與「觀點」是有很大區別的。

    從組成的結構上來看:「觀點」是「觀念」的記憶部分,我們不可能把「外在意識」中的記憶給刪除。能刪除的,是附著在這些「觀點」上的「念力」,把「觀念」上的「念力」刪除了,「觀念」就變成了沒有驅動力的「觀點」。

    借用《金剛經》的話來說,「觀念」在外在意識中,具有「」的能量,而「觀點」則不具備這種「」的能量。

    所以,即使在外在意識的記憶中,依然存在一些「觀點」,但是,這些「觀點」不具備「」的能量,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所住」。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做到「不動念」。

    我們大多數心智新玩家都才開始學習心智系統轉換,所以對「不動念」不太理解,總覺得「不動念」,人不就木了嗎?什麼也幹不了嗎?

    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只要我們做好「誠意」的練習,把意識收回來,並守住。「內在意識」強了以後,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把肉體大腦放空,讓外在意識「不動念」。

    這時候,我們能體驗到,「內在意識」處在一種對外在事物整體「感應」的狀態。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經》說的「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陰符經》說的「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呂洞賓《百字碑》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王陽明說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這種「感應」的狀態,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統的狀態。

    之前有個網友,在他的分享中,已經提到過這種狀況。所以,我們只要繼續「誠意、正心、格物」的練習,基本上,都能感受到這種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像北傾的《一線大腕》這類的小說?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