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孟子曰:人性本善!荀子曰:人性本惡!善惡相對,孰錯孰對?善惡有沒有基因的遺傳?抑或人生下來沒有善惡之分?
28
回覆列表
  • 1 # 江月不待只相似

    主張人性本善的哲學家有很多,儒學大家孔子表示代表,很小的時候我們背的《三字經》中便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持性善論的人大多認為人性本身是光明而美好的,之所以人有善惡之分只因為受外界汙濁之氣影響的程度不同,但之所以產生了惡,皆是因為收到了來自外界的影響。而讓人們存善去惡的關鍵也就在於體察本心,排除外界干擾。

    主張人性本惡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同樣有很多,和孔子出自同門的荀子、法家代表韓非子、西方哲學家叔本華等皆是主張性惡論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人生來性情中就有惡的一部分,而我們畢生的努力方向就是透過外界的學習來消除人性中本來惡的那部分,達到善的境界。

    瞭解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觀點之後,我們來分析一下兩者孰對孰錯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我更傾向於認為人生來便兼具善、惡兩性,小朋友會願意主動把自己的糖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卻也會因為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手裡的東西而生氣甚至推搡,這都是共存的。而且,小朋友很小的時候我們是無法進行研究的,等我們能考察人性本惡還是本善的時候,他們已經逐漸長大,這個時候的他們便已經收到外界的影響了。

    至於人性善惡有無遺傳,這個我才疏學淺,確實不清楚了,可以試著向有醫學背景的人諮詢一下。

  • 2 # 股市投資日記

    人性本善?怎麼會呢。

    1993年,復旦大學帶著人性本惡的觀點與香港大學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賽。

    猜猜,最後誰贏了?

    第一,人性由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組成,自然屬性指的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慾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屬性則是透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是後天的屬性。

    第二,雖然每個人對於善惡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歸根結底,惡就是指本能和慾望無節制地擴張,而善就是對本能的合理節制。

    第三,雖然人性本惡,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並沒有在人慾橫流中毀滅掉,這是因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過後天的教化加以改造。

    當人的自然傾向無限向外擴張的時候,如果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瀾,那麼人性就會更加墮落,相反,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倡導揚善避惡,那麼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發展。

    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話,那麼孔夫子何必還誨人不倦呢。

    人性本善,其實是以理想代替現實,以價值評判代替事實評判。

    我們雖然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歷史和現實和理性都告訴我們,人性是惡的。有句話大家都聽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果人性本善的話,誰又會拿起屠刀呢?

    如果惡都是外部環境影響出來的,那麼最初的惡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人性本惡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們顯示的道理,惡人惡事可謂橫貫古今,不勝列舉。

    從當年的藥家鑫一案,到最近的劉鑫江歌一案,再到杭州保姆縱火案……

    你還認為人性本善嗎?

    人可以被教導著去行善,但是人做惡事的時候,有人教他嗎?是有人教了那位保姆扯書來燒的嗎?是有人教劉鑫開不了門的嗎?

    我們不否認,人類社會中有善端,但是善端由哪裡來呢?當一個社會中,人人都是自私的,就會有由制約權衡產生的節制,這就是最早的善源。人性本惡,我們只有正視這一事實,才可能更好地揚善避惡。

  • 3 # 萃辰天心書院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今天《朱子家訓》說的是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見,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壞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惡人。

    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訓裡面就說得很明白,他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這段話講得很好,他講到善的陰陽。

    凡是做善事,人都知道,你做慈善,你佈施,大家都知道,這是陽善;你做了善事,人家都不知道的,這就是陰德。人雖然不知道你做的善,天知道,所以天報之,天給你報答。陽善就是名,假如名不符實,名過於實,往往則會有奇禍。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修的是陰德,他不希求陽善,做了好事不願意別人知道,這個真正是福,這種陰德往往是子孫後代都能得到他的福廕。

    當對別人有利益的時候,即使是打他罵他也是善,如父母教子,老師教學生,那心真是為他好,打人罵人都是善。如果是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的,你去恭敬別人也是惡。所以“利人者公,公則為真”,什麼是真善?純是利人之心,這是真的,這是公心。如果是利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這個私心就是假了。真誠心做善事,不計得失、不圖回報、不要名利,這個心是真心。如果只做表面功夫,裝模作樣,表現出儼然一個慈善家模樣,那是假的。能夠無為而為,這是真善。無為而為是什麼?你不是刻意一定要計較後果,得失心重,你放下得失的心,這是真心。有為而為,得失心很重的,一定要見到結果,這個心來行善,這是假善。這裡面善惡真假,我們要細細去考量,裡面有大學問。

    《了凡四訓》上說,“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什麼是耳目?讓別人聽到,讓別人眼睛看到,覺得你這是在積善,這叫徇耳目。更不能夠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正積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做惡事、做壞事,如果是害怕別人知道,這個心就是大惡。為什麼?因為再大的惡,只要能夠改過,就能夠洗乾淨,就能夠迴轉天意,轉禍為福。如果不肯懺悔,不肯改過,這種惡就是真正大惡。《弟子規》上講:“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一辜就是惡上又加一個惡,而且這個惡大。他不肯改過,不肯改過的人就沒得救。

    犯了再大的惡事,只要肯改,還有得救,天不會加罪於改過懺悔的人,他能夠改過懺悔,天反而會護佑他。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為惡一生的人到最後能夠痛改前非,這個反而是大善人,反而天、人都會尊敬他。所以儒家《論語》上講“過則勿憚改”,就是不要恐懼改過,能夠勇於改過才是真正的勇敢。如果不肯改,要知道這個惡念就唸念相續下去,積少成多,聚沙成塔,最後積累到大了,就不可收拾。

    如果常常作惡,別人不知道,以為可以過關,慢慢自己的誠意就沒了,慢慢人就變成很侷促。所以人的氣質是由他平時的修持決定的,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你怎樣掩飾都掩飾不了,他一眼就看穿你了,怎麼會說造惡沒人知道?你能夠欺騙誰?你只能欺騙那些比你更加愚痴的人。比你境界高的,比你有學問、有智慧的人,你騙不了他,你一個眼神他就知道你心裡面起什麼念頭。所以真正君子對自己要誠心誠意,對自己誠心誠意,你才可以對人誠心誠意,自己懂得自愛,你才能夠愛人。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 4 # 漁公移山

    人之初,性本惡。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人要生存,就會有慾望,有需求。就拿最基本的食物需求來說,如果食物嚴重不足,動物的本能就會驅使人去相爭。

    還有一些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很多鳥類,先孵出來的雛鳥會把還沒孵出來的蛋往巢穴外推,為什麼?因為成鳥的食物供應都是很難保證的,只夠養活一隻或兩隻雛鳥。即使先出生的雛鳥不推其他鳥蛋出窩,等其他雛鳥孵出來時,它也已經長得比其他雛鳥強壯,成鳥餵食時它也會爭先搶到食物。這樣的結果其實跟它把其他鳥蛋推出窩的結果是沒有區別的——最後只有一隻雛鳥能活下來。

    人雖然不是鳥,也有別於低等動物,但人終究也是動物的一種,有生命,擺脫不了生存的本能。

    也正是因為人之初性本惡,所以人出生後才要去學習各種理論和知識,從惡走向善。

  • 5 # 悟212126626

    人本善良,入塵落萬丈。

    初生嬰兒就如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內容。世間就像一個充滿善和惡的容器,終將會染花了這張白紙,就看這張白紙吸取的善惡比例是多少啦!周圍環境決定著它的取向,所以育人的環境很重要。

    初生嬰兒是沒有慾望的,沒有慾望的心靈當然是善良的,但世間有萬物終歸人所需用,有了需求就有了慾望,慾望的天平失衡就會墜入惡的深淵。所以每個人都帶著善良行走在慾望的天平上。

  • 6 # 大俠談修行

    這是一個很老的問題,幾千年來為善惡糾纏不清,眾說紛紜。其實我倒是覺得,怎麼回答都是對的,都有道理。本質上講,人無善惡,這是自然之道,也是社會之道,宇宙之道。

    中國人是愛講道理的,道理嘛,正過來,反過來說或者中庸之道都是對的,看你的出發點,初心。

    肯定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這當然挑不出毛病。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小孩子,甚至動物,其實還是有善惡的。比一個燕子的例子,我真實地觀察過一段時間。在一個燕子窩裡,大約有4只燕子,等待父母來喂自己。其中就有一隻不安分,當燕子爸爸媽媽剛剛餵了它,它就開始騷動,從最邊上挪到下一個父母可能喂的位置。如此反覆。我覺得蠻蠻好奇的,就一直觀察這隻貪婪的破壞規則的燕子。前後觀察了有半個月吧,出事了。

    小燕子慢慢長大了,在一次騰挪中,貪吃的已經不小的燕子不小心從窩裡“撲騰”一下,摔了下來,幾乎摔死了。它的父母也看見了,毫無辦法。後來被附近的一隻貓看見,叼走了。

    你說這個故事裡,燕子也是“燕”之初,性本善嗎?

    人的道理和燕子大致一樣。每個人來到人間,都或多或少地帶著某些看不見的所謂的惡或者貪婪或者不守規則等,人與人差異很大。可能和前世的來路有些關係吧,或者天生如此。燕子貪吃在我們看來可能是惡,其實也不一定。那是自然發生的事,有什麼善惡?該死的不得活,半點不由人,半點不由燕。也是有點因果關係的。

    只能這樣說,既有善,也有惡,而且糾纏不清。善人也可能做惡事,壞事。壞人惡人也有善的光芒。對整個天地大道來說,本無善惡,一切率性而為,一切有因果,甚至因果都不一定是。可能和人本能的自私有關吧。如果可以戰勝這種自私,可以戰勝自己的埋藏的惡,就是親近自然之道,親近宇宙。

    人都是在自我完善中不斷前行的,有時,善惡的關係非常複雜,因果關係更是撲朔迷離,看不清楚。有一個大致的評判標準,利他是善,利己就難免有惡,這有個度吧。不是不能利己,而是利己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不要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起碼要做到不危害別人的利益,不危害社會,就已經很好了。也許,這也是天道的一部分吧。

    其實,善就住在惡的旁邊,惡也隨時住在善的旁邊,心念一動,善惡都在自己內心深處觀照著。只有自己清楚,所說所做還是要憑良心。對得對不起良心也是評判善惡的標準之一吧。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知廉恥,知善惡。

  • 7 # 孟珍

    人之初,有本性,但這種本性不是善,也不是惡。善和惡都是社會屬性。都是後天形成的,都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為己,為己不是善,但也絕不是惡。善和惡都是對他人而言,跟為己沒什麼關係。善念惡念都是因事因物因景因情而生的,是外界事物引發的,不是心底故有的,更不是與生自帶的。在人生經歷的事物中,善可以對自己有利,人就心生善念,惡對自己有利,人就會心生惡念。或許有人會說有人心底充滿了惡念,充滿了仇恨,那這種仇恨也是外界的事物帶給他的,外界事物嚴重妨礙了他的利益,才會心生仇恨。只不過是這種仇恨在心中存留的時間久了一些而已。存留的越久對心性的影響越大,越容易顯現惡性的一面。也或許有人會說某人一直心存善念。心地善良。那這種善良也是後天形成的,是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善的薰陶而形成的,或者是受了外面的恩惠,存下了報恩之心轉化成的善性。總之,人的本性裡不存在善和惡的概念,善和惡都不會沒來由地出現在新生兒的身上。遺傳基因也不可能,遺傳基因頂多影響一些性格,其他就是智商體質相貌之類。至於善和惡,就是傳承父母的,也是受後天的教育影響和薰陶。或許還有人認為為己就是自私,就是惡。其實這是沒道理的。為己是人類在清醒認識自己的基礎上釆取的一種相應措施。相對於天地而言,人是極其渺小的,因其小就要吸收,就是到外面往自己身上釆納能量以補充自己,所以就要為己。比如說”食色性也”,就是說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食是為了生存,性是為了延續。都是為了自我。不存在善惡,但是為了這些去妨礙別人影響別人就分出善惡了。總之,人本沒有善惡,善和惡都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人們才需要教育,需要修行,必要時需要法律,法規,需要道德和制度的雙重約束。

  • 8 # 曉雪觀世界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從古至今,這個問題一直被人類所研究,也開展過很多的辯論賽來證明這個問題。

    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說起,這個時候,還沒存在人性這個說話,在她(他)的世界裡,不知道人性是什麼?沒有好壞之分!誰也不能明確說明這個孩子是性惡。

    我一直堅信“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論》對於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打個比方說吧,如果人性笨惡?為什麼存在“人之初,性本善”之說?為什麼流傳到了現在?

    從出生開始,就在接受教育,直到現在,我確信沒有正大光明傳授“人性本惡”之說,助人為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自始至終傳承的都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正能量。

    或許很多人會說,現在“惡人”這麼多,不就是人性嗎。如果人性本惡,那現在所有的道德規範如何實行下去?誰還會遵守道德的束縛?如果所有的人都以“人性本惡”來為自己做的壞事開罪的話,這個世界要走向何方?

    我們現在都在追求幸福感和滿足感,如果“人性本惡”的話,是不是每個人都沒有了做好事的心思,可是事實不是這個樣子的,“慈善機構”的建立就是很好的證明。另外,還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束縛一些做了壞事的人,如果“人性本惡”,這些根本無法維持!

    做善良的人,即使遇到了磨難,也要笑對人生,相信“人性本善”,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上善若水”,用你的柔情去擁抱這個世界。

    喜歡的話留下你的小心心❤️呦。

    ——曉雪

  • 9 # 留住我吧6

    人剛出生時人性介於善與惡之間,也就是自私。人首先是一種動物,動物都是自私的,除了繁衍後代之外。動物都會為食物和配偶爭鬥,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這就是物競天擇,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只不過人是高階動物,是有思維的動物,從小就受到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從而引導人向善而行,因此,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家,一個重視傳統美德的國家,才會屹立在世界之巔。

  • 10 # 阿勝覃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呢??縱說紛雲,人剛生時是沒有分辨能力的,也就是說不分善惡,是純真的,就像一張白紙。隨著後來周圍環境的應響,才有意識分辨能力,知道餓了要吃,知冷暖,哭笑。善惡都是後來加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雲金如果去找郭德綱道歉,郭德綱會冰釋前嫌原諒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