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谷迴音70104799
-
2 # 飛龍在天231272723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新繼位的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的不斷騷擾,將國都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史學界把周平王東遷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都城建在今陝西西安附近)。把東遷之後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稱為東周。西周和東周總計八百七十多年。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階段。“戰國"時代大體包括從公元前403年魏趙韓三家分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一百八十多年的時間。春秋戰國之際,透過一系列的戰爭和長達一百多年的變法運動,新興地主階級剝奪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開始登上了政治舞臺,先後形成並鞏固了一些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如:公元前562年,魯國從奴隸主階級中分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三桓(即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首先在魯國"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後,取得了政權;公元前550年,晉國的新興地主階級一舉打垮了奴隸主貴族,後來的"三家分晉"只是地主階級內部互相爭奪兼併的結果。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氏三戰三捷,徹底掃蕩打垮了腐朽不堪的貴族勢力;公元前479年,楚國的白公勝拔劍而起,劫奪了王宮,戰火遍燃江、漢、中原等地,新興地主階級憑藉奴隸和平民的支援,取得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勝利,新型的封建制度在戰爭的烽火狼煙中誕生。到春秋末期,已經形成的七個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秦齊楚趙魏韓燕即所謂的“戰國七雄",待內部比較穩定並消滅了周圍的弱小國之後,在各自不斷增強實力的同時,相互間便開始了以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代替諸候割據的稱雄戰爭,把春秋時期的兼併與爭霸戰爭推向了一個更為劇烈的新階段一一戰國。從站在社會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是戰國的封建制取代奴隸制的社會大動亂、大變革、大革命的吋期。舊的奴隸制生產關係,此時已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新的封建制的生產關係在奴隸制的母胎裡,也已發育、躁動、成熟,直至誕生。這樣,公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的春秋戰國之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奴隸制與封建制的一個界標。顯而易見,新舊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交替,不是透過和平演變的過渡方式,而是透過階級鬥爭的最高、最殘酷的形式一一戰爭來實現的。這就是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
3 # 黑水都護府
一個強大的諸侯國被家裡的三個奴才就那麼撕巴了,那可是周王室分封出去的王族,幾個奴才完全無視周王室的臉面。在之前春秋時期五霸對王室還是很尊重的,實行的是尊王治諸侯。晉被分屍後各路諸侯心頭長草一直到秦滅周王室,諸侯們實行的已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
4 # 萬里公子
題主提到的“三家分晉”事件是東周著名的事件,它不僅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與戰國時代的開啟,而且也標誌著周王室政權的徹底衰落。周王室向天下人傳遞了一個訊號,天下再無貴賤之說,只要憑藉實力,即便大夫也可成為諸侯,這就意味著周禮徹底崩塌了。
歸根到底,該事件的發生是社會劇烈變革的一種必然結果,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遙想當年,武王伐紂何等風光,那麼究竟周朝是如何一步步沉淪的呢?
政治制度的腐朽周公作《周禮》以安定天下,分封諸侯。周王室也將其奉為金科玉律,不敢有絲毫的僭越。然而,再好的制度也會因時代的發展,而顯得格格不入。
翻看《周禮》,我們不難發現,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貴賤”二字,在他們的認知當中,貴者永貴,賤者永賤,由此為開端,以維護貴賤尊卑為目的,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比如世卿世祿制、國野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等。
以世卿世祿製為例,該制度簡單理解,就是父輩做何官職,子輩就可繼承何官職。這種制度是十分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子輩因必然可得到繼承,所以無需努力拼搏,而底層的民眾因看不到希望,而消極怠工,整個國家由此很快陷入停滯、倒退的局面,國力由此而衰。
反觀諸侯,他們及時調整制度,從而打破貴賤的邊界。其中最大變革者當屬秦國,訂立軍功授爵制、獎勵農耕法,極大促進了底層民眾的積極性,而且廢除了原先奴隸的枷鎖,給予他們全新的國人身份。
軍事兵種上的落後兵種在這裡可以等同於作戰方式。周王室作戰所採用的始終是兵車為主作戰方式。周朝區分大小諸侯的方法之一就是規定其可以擁有多少輛兵車,如有千輛,則為千乘之國,當然後來的諸侯遠遠超越了這個數量。然而,兵車在戰場上存在一個致命性的弱點:機動性不強,不適應靈活多變的戰場。
普通的兵車配製:一人為馭手,專管駕馭馬匹,一人為兵士,負責擊殺對方兵車上的兵士。作戰方式:對戰雙方面對而立,先由馭手駕車,同時向對面而去,待兩兵車交匯之時,由兵車上計程車兵以長形兵器互相而刺,而兵車依舊向前進發,待完全錯開時兵車停止,此為一個回合。這種作戰方式時間極短,殺傷性不大。
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因為在西周時期,即便是敵對關係,在作戰時也依“周禮”而行,講求禮法多於軍事征伐,後來周禮崩塌,作戰方式也趨於殺傷性強的方式,以戰敗、剿滅對方為目的。
故而,到了春秋末期,兵車作戰的方式漸漸由步兵取代,到了戰國初年,隨著魏國魏武卒方陣名動天下,許多諸侯已將目光投向了步兵,組建步軍。步軍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行軍迅速,殺傷力也比兵車強上許多。戰國中期,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變革,在建立步軍的同時,又建立並訓練騎兵。騎兵在戰場上來去如風,極為適合風雲變幻的戰場形勢,往往可以給對手措手不及的攻擊,令其防不勝防。
結語周朝之敗在於固守成法,不懂得跟隨時代銳意革新的道理,以及天子對貴族勢力與諸侯的妥協、退讓,以致春秋、戰國動亂了數百年之久。
-
5 # 魏青衣
遙遠又遙遠的時代,中原大地上誕生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桀殘暴不仁,商湯伐夏,商代夏成為統治中原地區的王朝。
六百年未過,商紂王殘暴不仁,商朝步了夏朝的老路,周文王,周武王兩代伐紂,終將商朝掐滅。
東周歷史的前半部分,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一段,史稱春秋時期,春秋三百載,大大小小的國家並立於廣闊的中原土地之上,彼時的東周王室,雖名為帝王,實際上已經喪失了統帥國家的權力。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諸侯爭霸,這一段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先後誕生過數位春秋霸主,然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隨著戰國時期的到來結束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了智氏家族,三家分晉,大小諸侯相互征伐,春秋時期,諸侯征戰,歸附強者,戰國時期,諸侯征戰,滅亡弱者。
周王朝,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聲音就越來越小,當然,雖然姬氏王朝的聲音變小了,但天下之人,名義上還是周王朝的臣民。
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期的結束,也是戰國時期的開始,春秋末期,基本上就已經奠定了戰國時期的班底,齊楚燕秦趙魏韓,戰國七雄,七雄爭霸,充滿了鐵血與殘暴。
東周王室,為何失去了天下?周公作《周禮》安定天下,分封諸侯,周王朝打算憑藉禮樂制度,控制天下,禮樂制度,若是諸侯遵從,那麼效果自然顯著,若是諸侯不遵從,效果自然是沒有一心半點的。
時代是會發展的,周王朝雖然設定了禮樂制度,但這種制度並不能完全的控制人心,或許周氏王朝崛起的那段時期,天下盡皆臣服,禮樂制度可以大行其道,但隨著周氏王朝聲音越來越小,禮樂制度終將遭到破壞。
周氏王朝為何喪失了天下,因為分封制度本就不是長治久安之策,分封制度有利有弊,但於長遠來看,絕對是弊大於利,為何封建社會講究大統一的中央集權?正是因為分封制度的不可靠性,分封制度將權力交予地方,若是地方弱小,中央強大,那麼中央自然還是主子,若是地方強大,中央弱小,那麼中央必將被地方取代。
春秋霸主不就是取代中央的那批人嗎?周氏王朝日漸弱小,而地方勢力卻能夠號令全國,好不尷尬。
當然,分封制度在生產力底下的當時還是有作用的,雖然中原遼闊,土地肥沃,但天下貧瘠的地方簡直不要太多,周王室不可能事必躬親,地方事務在那樣的奴隸制時期,必然是要交予奴隸主去負責的,人都是自私的,若是地方勢力是為了周王室辦事,那麼必然不會盡心盡力,而若是他們開闊的是自己的疆土,那麼必將盡心盡力。
地方勢力強大了,中央勢力就要弱小,此消彼長之下,中央總有一天要崩盤。
東周的衰落,並不僅僅是因為地方勢力的昌盛,東周王室的無法作為也是重要原因。說實話,自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以來,周王室喪失了土地,喪失了金錢,百年的積累毀於一旦,留給東周的,也不過空有聲勢罷了。
東周從一開始就無法成長起來,內部的不利因素直接導致了東周的衰落,外部各大諸侯又在奮力改革,謀取發展,東周的處境只會越發艱難。
春秋時期,或許周王室還能夠勉強維持地位,但到了大秦王朝一統天下的戰國時期,周王室只能夠做諸侯挾天子的棋子。
-
6 # 良人說史
曾經有人問我,
春秋戰國那麼多人才為什麼沒有一個出自周?
為什麼周不兼併周圍國家的土地?
為什麼那麼多人才從未想過侍周?
周天子大權旁落是因為“竊國”都說“竊針者盜,竊國者侯”,春秋戰國“竊國者為賊”。
周天子大權落空這件事還要從周幽王說起。
講一個故事,烽火戲諸侯。情況大家都瞭解,周幽王喜愛褒姒,戲弄諸侯博美人一笑,結果犬戎真的來了沒有諸侯相救,犬戎攻佔鎬京,殺了周幽王。兒子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
烽火戲諸侯,我以前講過這其實子虛烏有的,後人編造出來的,這其實是一場權力的較量,周幽王完敗。道理很簡單要知道諸侯王不是奴隸,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誰願意?如果周幽王敢這麼幹早就滅國了。
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戰敗,獻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很是寵愛。第二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周幽王對褒姒更加喜愛了,決定讓廢除原來的王后申,讓褒姒做往後,更是把原太子姬宜臼廢除了,讓姬伯服做太子。
周幽王廢立王后太子,說小了是家事,說大了是國事,廢長立幼,又對原太子勢力採取懷柔政策,為以後埋下了禍根。周幽王的種種行為惹怒了申的父親申侯。
申侯很有野心,決定幫外孫姬宜臼奪回王位。申侯聯合東方的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結果周幽王被殺,太子姬伯服喪命。犬戎把鎬京洗劫一空,最後撤走前連宮殿也不放過,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可謂是對周朝的一次毀滅性打擊。
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遷都到雒邑,是為周平王。
也就是說周平王的王位來源不正統,不是繼承於周平王而是諸侯推舉,自然難以服眾。除了申侯的派系,周平王沒有一點威信。更何況這還是聯合外部勢力,自古以來中外大戰都有內部人引路。申侯等人讓諸侯不齒,百姓震怒。即便宜臼是嫡長子,在國人的怒火中,也無濟於事。
第二個周王 諱莫如深這種混亂的時期,自然有政治投機者。西虢國國君虢公翰連同周北的一眾小國擁立比較賢明的周宣王庶子,周幽王的兄弟,莫國國君姬望為周王,於此同時申伯審時度勢拉攏,秦襄公、鄭武公、衛武公、晉文侯當時最強勢的五大諸侯共同擁立周平王,自此,東周之初形成了由周攜王的莫國政權和周平王的洛陽政權“二王並立”的南北對峙局面。
“擁立”其實就是推舉,誰能載舟也能覆舟。各諸侯有擁立之功,就說明周王勢力比較弱小。歷史上但凡出現大臣對皇帝有擁立之功的情況,無一不是在皇權衰弱的時候出現。
“二王並立”的現象存在了二十年,周平王威信掃地,北邊依靠晉國,東邊有鄭國,西邊是敵視的虢國,南邊是申和呂國等國,自己力量本來就不行,有事還要派兵幫助申國,最後跟鄭國打一仗,又輸了,從此東周基本只能偏安苟活,慢慢只能控制王邑周圍的土地。
孔子倡導恢復《周禮》,但是他對這件事一直閉口不談,“諱莫如深”!
禮崩樂壞 上行下效公元前441年,周王室有迎來厄運,周貞定王病逝,公子去疾後繼位,在位三個月就被他弟弟姬叔所殺,五個月後,姬叔又被弟弟姬嵬殺死,姬嵬自立為王,是為週考王,這一年之內三王爭位,用的還是非常手段,自然上行下效。
周天子這麼幹,諸侯自然也這麼幹。
僅僅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餘絳、曲沃兩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
至此周天子已經是不入流的諸侯國了,徒有“王號”。
-
7 # 過去即歷史
“三家分晉”的時候,周朝王室權威已經衰落了,對諸侯國已經沒有了實際的約束力。
三家分晉主要是諸侯國晉國被韓趙魏三家臣,給瓜分了;這期間不用看周常皇室的臉色;最後迫使東周皇室承認就行了。
整個東周,周朝皇室已經名存實亡;周朝執行的是奴隸制,搞分封制。西周卻好好的,可東周就不行了;周朝王室其實就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國,西周的時候,哪個諸侯國不服周王室,王室就帶著其他諸侯國的小弟,去揍他,揍到服為止;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這種局面尚可維持;可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的廣泛應用,諸侯國的實力,超過了周王室的實力,諸侯國也不再忌憚周皇室來打自己,周皇室也號令不動,其他諸侯國。周皇室也只剩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三家分晉,其實就是隻能看出周皇室權威衰落;同樣,等晉國的韓趙魏三家臣,實力強悍後,也依葫蘆畫瓢,晉國不尊奉周天子,他們也把晉國給瓜分了。實際上,春秋戰國時代,就一個字“亂”。
回覆列表
東周是最典型封建社會,分封制度讓諸候們強大起來,而國家力量不足,無法統治罷了。春秋國禮尚存,還能維護一點面子,諸侯尚尊天子之禮,但稱孤道寡不絕於耳了,爭霸天下挾持天子成了諸侯們的時尚。中國典型封建社會從周開始,秦朝則進入有中國特色封建社會,唐為封建社會的巔峰,自宋開始衰落,到辛亥革命壽終正寢。封建社會的根本標誌是農耕為主的生產力及其生產關係,奴隸社會的標誌是部落社會、牧農狩獵。
這裡需要理解的是,夫子要大家克己復禮,是要全社會遵崇周朝制定實行的以規距、秩序等社會規範為核心的"禮",重新樹起"禮"的風氣。然而那裡那麼容易呢?風氣壞了是全域性性的,夫子周遊17國沒有什麼影響力,社會普遍不接受,大家要爭奪天下統治權,而夫子給他們說要尊"禮",沒有那個社會基礎和條件!兵家、法家、墨家、道家頗受歡迎,也是這個原因,有用嘛。所以孔夫子所倡導的有些不合時宜,那是隻有經過風雨洗禮,過行轟轟烈烈的偉大革命才可能實現的。過了五百多年,才被強大帝庭漢武帝選擇,說明,"復禮"這件事還得實力強大的政治力量的全力支援和社會的迫切需要等幾個關鍵條件具備後、成熟了,統治者治國安邦、社會迫切需要秩序和安定,才有可能性;因為儒家思想代表和符合社會執行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儒家被尊崇了2000年。現在儒家仍不會退出人類歷史,只要有國家、統治、秩序的需要,儒家就會永遠存在下去一一一它擁有普世價值觀的顯明特徵,它是有關於國家和社會的學說,是普遍適應的治國安邦的方法論和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