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傲嬌的小農人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乾隆皇帝後開始走向沒落。咸豐皇帝是最後一個自己掌握實權的皇帝,他跟前幾位皇帝想比實在是在平庸了,身上沒有特別出色的地方且天生懦弱。政績平平,可能咸豐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就是娶了一個禍國的女人,自咸豐後整個大清帝國都被一個女人緊緊的攥在了手裡。她就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清朝的統治實際上已經搖搖欲墜了,各地起義不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清朝統治階級還依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生產方式還大多都以自給自足為主,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而西方資本主義早已經興起並迅速發展著,一些新科技成果正在緊鑼密鼓的製造中。中西方的差距逐漸拉開,而咸豐皇帝政治才能很是平庸,更是無法應對這些潛在的隱患導致中國沒有抓住融入世界洪流的大好機會,直接造成了近代中國落後的局面。

    在大清帝國問題的頻頻暴露下,咸豐皇帝已經對政事失去了信心,漸漸地就沉迷於女色對政事不管不問了。在中國急需要轉型的時刻,咸豐皇帝選擇了沉默,而是把大把的心思花在了選秀上。還美名曰為為了延續皇家的血脈。在道光皇帝剛剛駕崩的第二年,咸豐皇帝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尋找美女,慈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選入宮。

    從現在遺留下來的畫像中我們可以推論出慈禧太后在年輕時是個美女,不然也不會被咸豐皇帝選中了。一起參加那次選秀的一共有60幾位女子,可能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吧,這幾年竟然有著未來大清帝國最為尊貴的兩個女人,她們就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是光緒皇帝的生母。

    清朝選秀的規律是很嚴格了,身份高貴的女子在沒有進宮參加選秀之前是不允許被隨意婚配的。要等到沒有被皇帝選中後才可以婚配。選秀的女子分別來自滿漢蒙三族,慈禧太后就來自滿清貴族。身份起點算是很高了,還算出眾的美貌讓她成功的晉升為咸豐的貴人,也從這裡開始了她傳奇的一生。後宮美女何其多,而君恩如流水,想要得到皇帝的垂青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慈禧太后小的時候便受到她父親的形象十分聰明和攻於心計,所以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可以讓咸豐記住她。慈禧太后買通了皇帝身邊的太監,掌握了每天皇帝的作息時間,於是在精心打扮後便走到咸豐每天要去的花園唱歌。正在為國家所擔憂的咸豐聽到如此美妙的歌聲就被吸引了,因為慈禧是躲在花叢後面咸豐並沒有看到是何人,於是就急著尋找。他順著歌聲找到了現在樓臺中的慈禧,頓時就心動了,慈禧當天晚上就成功獲寵。

    因為慈禧懂得漢語而且還很聰慧,對這國家大事也有自己的見解。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她代替咸豐皇帝批改奏摺,這漸漸地就改變了慈禧的想法,她開始想追求權利。最後導致了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

    可能只是咸豐皇帝的一個無心之舉,竟然改變了中國近代的發展歷程。

  • 2 # 青啤雪花二鍋頭

    公正客觀的評價慈禧,統治了清朝幾十年的女人很難用好壞來簡單的評價她。咸豐帝駕崩皇帝年幼,慈禧聯合恭親王除掉顧命八大臣,期間重用漢大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平定太平天國叛亂,支援洋務運動,使得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不得不說此間左宗棠收復新疆伊犁,中法之戰戰敗法國(固然中國是不敗而敗且失去了越南,但終歸在戰場上取得了對列強的勝利),如此看來在慈禧統治下的中國真的中興了。到此為止,慈禧可以說是很厲害也很開明的一位統治者。但時代的發展變化,慈禧所代表的是滿清統治階級的利益,頑固守舊看不到時代發展的大勢,作為封建統治者的慈禧,作為女人的慈禧,她的那種狹隘自私的侷限性就體現出來了,甲午慘敗,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從此真正墜入深淵,作為統治者的慈禧難辭其咎,慈禧及其所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再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故步自封終於跌入歷史的深淵。所以評價慈禧這個人,要從她所處的時代出發,把所有責任都怪在她頭上是不對的,歷史的侷限性在她那個時代,她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利益防民甚於防外,在今天看她的所作所為是那麼的荒淫無道,但在當時整個滿清統治階級慈禧老太婆也算是其中比較開明的了,但她得所作所為是必須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洗白。

  • 3 # 歷史偵查處

    1900年6月11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奧為首的八國聯軍2000餘人,攻陷大沽口自天津登陸一路勢如破竹兵鋒直指北京城。義和團在首領曹福田的誓死抵抗下雖取得了“廊坊大捷”但卻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戰局,阻擋八國聯軍的精兵良炮。

    八國聯軍所過之處燒殺搶掠、寸草不生,並於當年8月15日的凌晨攻破紫禁城東華門,震恐不已的慈禧火速攜帶光緒帝等皇室貴胄倉皇逃亡西安避難,史稱“太后西狩”。

    由於害怕淪為金髮碧眼的洋人的俘虜,慈禧太后充分發揚老祖宗的“八旗遺風”,可了勁兒的發飆暴走,在短短十來天時間裡,一路狂奔至相隔兩千多公里的西安古城。也正是因為逃跑過於狼狽倉促未及妥帖備足後勤輜重,西逃路上的慈禧飢腸轆轆猶如餓鬼投胎般抵達西安。

    而就在慈禧開啟“勝利大逃亡”的前夕,她還念念不忘讓軍機重臣下令絞殺義和團的命令,同時以李鴻章為全權代表留下來負責給自己收拾爛攤子。

    那麼,曾經高舉“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此時處境又是當如何?其實,義和團自興起伊始便與清廷的愛恨糾纏讓人風雲莫測。

    1897年,山東爆發“鉅野教案”,義和團趁勢崛起,山東巡撫張汝梅亦希望藉助義和團的力量驅逐盤踞在膠州灣的德國傳教士勢力,但德意志帝國卻採取軍事恫嚇的方式,迫使清政府“由撫改剿”,此後繼任山東巡撫的袁世凱以鐵的手腕將活躍于山東地區的義和團殘酷鎮壓,義和團化整為零轉戰京畿周圍,並由此一路做大。

    而此時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的矛盾進入白熱化,作為政治女強人的慈禧也不願任由洋人擺佈,義和團宣揚的“神功護體,刀槍不入”的傳聞逐漸傳到了慈禧耳根子裡。

    在這種情況下,慈禧派出以趙舒翹、剛毅為首的考察團對義和團的“神功”進行調研,企圖藉助“天兵下凡”、“神功護體”的妖術來剿除西方蠻夷。

    但偏偏義和團是善於造假的高手,當剛毅、趙舒翹目睹義和拳民“胸口碎大石”和“刀槍不入”的神功後,不作仔細甄別向朝廷回報了此番“天神相助”的雷人見聞。

    慈禧御覽奏摺後大為驚喜,感嘆五百年來天兵下凡,遂作出對“十一國宣戰”的草率舉動,很快,義和團拳民在京畿附近大肆焚燒列強使館,並祭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將客居京津一帶的洋人砍瓜切菜。

    西方列強人身受到了嚴重威脅,多次照會清廷要求翦除義和團,慈禧卻置之不理,在局勢日益惡化的情況下,西方列強派出了八國聯軍向北京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而義和團此前宣揚的“天兵下凡,刀槍不入”的神話,在八國聯軍的槍炮下化為粉齏。

    而此時的慈禧,麻木僵硬的表情中似乎突然意識到上當了,為了挽回顏面,她下令處死了趙舒翹,並讓剛毅率領義和團充當了八國聯軍的炮灰。

    八國聯軍也在這種無關痛癢的羸弱抵抗下攻破紫荊城,併火燒圓明園,同時在紫禁城內開始了瘋狂的搶劫,曾作為政治中樞心臟的紫禁城聖地,在列強無情的摧殘下面目全非。

    在有了這番痛徹心扉的感觸後,慈禧終於深刻意識到清廷根本毫無資本與西方列強對抗,推行變法迫在眉睫,也就在“西狩”期間,慈禧撩響了變法的號角,並於同年年底返回北京城繼續享受起了奢華無度的生活。

    而有了這次八國聯軍侵華的血的教訓,此後的慈禧對列強的無理要求幾乎全盤接受,甚至丟擲“量中華之物力結帝國之歡心”亮瞎雙眼的口號,甚至日俄戰爭在滿清的龍脈東三省血撕,清廷在慈禧的主導下視若無睹地“中立”。

    當一個國家徹底淪為列強案板魚肉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句“兩大強盜在主家火拼,主人真的可以完全中立無動於衷?”,然而,當拂去歷史的塵埃,慈禧老人家也許會說“哀家的紫禁城都沒了,你們憑什麼不讓我賣國求榮?”。

  • 4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或許,看到其題目,你就會想著:清朝官員評價慈禧太后,肯定是山呼頌聖,別無他言了。按照一般的慣例,本朝官員評價本朝最高統治者,肯定多是諂媚奉承了。

    其實,不然。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的筆記《春明夢錄》捲上,按照其文中的描述,寫作這本筆記時,清朝已經傾覆了。所以,何剛德的筆記,沒有太多對朝廷的顧忌。這個時候,他的寫作,基本上忠於事實,或者,準確來說,他基本上忠於自己所認知的事實。

    另外,須知。

    作為曾經的清廷官員,他食過朝廷的俸祿,受過朝廷的優遇,還曾被皇帝和太后接見,以當時讀書人的一般思維來判斷,他對清廷還是有著深深的感情,這種感情的存在,可能會讓他在評價慈禧太后時,懷著敬仰、懷著感恩,懷著尊重……這也是必須清楚的。

    總體已經交代清楚。

    下面展開正題。

    英法聯軍燒燬了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京師震動。咸豐十一年(農曆辛酉年,公園1861年),清文宗在熱河崩逝,終年31歲。

    這個時候,孝欽太后(慈禧)才二十八歲。

    根據何剛德的記述,說是咸豐駕崩之後,端華【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襲爵鄭親王。咸豐帝死後,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肅順【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圖謀不軌。醇親王奕譞【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咸豐帝即位後,封為醇郡王。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奕譞被加封親王銜。】奉了太后的懿旨,在客邸之中逮捕了肅順。

    那天,天色極早,肅順所住客邸的屋門還沒開,醇親王領人,捶門大聲傳話說:

    “有旨意!”

    客邸裡面迴應到:

    “如果是後宮旨意,我不接!”

    無法,醇親王領人破門而入,當場拿下肅順,法辦治罪。

    進行了這樣的處理之後,太后一方已經掌握了局勢,於是,才安排咸豐帝的梓宮(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返回京師。

    此時,新君也已確定,清穆宗同治繼承大統,成為清朝的第十位皇帝。

    在新舊交替的政治鬥爭中,太后一方取勝,於是,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成型。

    這一次兩宮的成功掌權,雖然說是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與各位王大臣翊贊,但是,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碰到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們都不敢自專,都是要奉請懿旨之後,才根據旨意進退、開展工作的。所以,不能說,這次權力交替的整個鬥爭過程中,兩宮皇太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就兩宮皇太后論,雖說孝欽太后比孝貞太后(慈安)精明很多,但是,剛開始垂簾聽政的時候,朝廷的各種事體,她畢竟沒有親自治理過,所以,處理起來,並不嫻熟。

    關於垂簾聽政初期,孝欽太后不熟悉政務的事實,當時,曾文正(國藩)被召見後,他曾在日記中有所記錄,說是:

    “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文、寶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柏川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蘅則不滿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倭艮峰,然才薄識短;餘更碌碌,甚可憂耳。”

    也就是說,就曾文正慧眼看,兩宮皇太后的才能平常,見面問詢,一句關鍵的話都沒有。

    想來,作為朝廷的臣子,曾國藩的日記中,這樣評價兩宮,如若被發現,一定會落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幸好!幸好!不信,可以想想清朝的諸多文字獄。

    其實,猜想曾文正通俗的說法,應該是這樣才是:兩宮皇太后才具平庸,見面說話,半句話都說不到點子上,盡是些不關痛癢的閒言碎語。

    其實,兩宮接見曾文正的時候,她們才執掌政權三年。猜想,一來呢,她們的確對政務還不熟練;二來呢,那些擁戴她們上位的大臣,都替她們處理了很多事務(當然肯定也有不願意她們插手的心思)。基於此,我在引用曾文正的日記時,特別加長引用了他對當時朝臣中手握重權的幾位人物(恭親王奕訢、文祥、寶鋆、倭仁)的評鑑。

    關於曾文正對兩宮皇太后的評定,筆記作者何剛德的說法相對中允。

    何剛德對於曾文正的日記表示肯定,認為他的記述,的確是真是可信的。何剛德對於兩宮皇太后召見曾文正時的講話不多、言辭敷衍也表示理解。

    為什麼呢?

    因為何剛德對於召見一事,很有發言權。何剛德在官場時,曾經被皇帝(清德宗光緒帝)召見三次,被孝欽太后召見一次(時光緒帝在座)。關於此事,我已另文詳說過了,此不贅述。

    想起自己曾經被孝欽太后召見時的情景和談話內容,何剛德感嘆說:

    自垂簾聽政到庚子之亂後的再次主政,慈禧太后前後掌權四十多年,期間,她經歷了很多的事變、政變和世變,為了江山社稷,她備嘗艱辛,多歷險難,對於下情,她均能知悉體恤。

    關於這一切,我在座師寶鋆處多有耳聞,周知甚詳。

    關於孝欽太后召對大臣的情景,我早有所知。

    我在甲午(公元1894年,農曆甲午年)年外放蘇州時,孝欽太后召見我,那時,她已完全能夠侃侃而談。談話之中,她的英明之處,不能不令人欽服。

    當然,孝欽太后也有她不是的地方,主要如下:

    一是平常在宮中,對下屬統馭太過嚴厲。

    二是她的個性喜歡觀賞遊樂。比如說,關於重修頤和園這件事,我的座師寶鋆曾經在談話中間有所提及,並且對孝欽太后在這件事上的做法頗有微詞。

    第三,自從英法聯軍入侵、兩宮(皇帝和太后)倉皇出逃,從西安返回京師之後,因為宮中舊有的器物大半已經散失,所以,她難免喜歡接受各處的貢獻。雖然說,這種喜歡貢獻之物的行為可以解釋成她晚年的無聊,但是,這些舉動,還是大大地對她的高大品德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最後,總結一句,就孝欽太后一生的政治履歷來看,四十多年之中,她支撐江山社稷危急局面的功勞,也不會因為一兩件事情被全部遮掩。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5 # 真相很簡單

    就像你買股票,大牛市的時候怎麼買怎麼漲,這個時候你是股神;大熊市的時候怎麼買怎麼跌,你就是被屠的羔羊。這是一個系統的事情。李世民慨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看到了,行舟這件事,操船的本領固然重要,水的狀況也是決定性的。慈禧所處的那個時代,大清的國家系統已經鏽蝕,而國際格局劇變,千年未有的變局出現。人對未來的預測能力是很差的,人們常說,人不能逆料未來。就像在今天,你對未來的預測也是懵懂的,想想,連一個樓市、股市都預測不了,談何預測國家這樣的大系統?所以,歷史的程序是在摸索碰撞中一點點向前演進的。大清這個國家系統是個低效的系統,在西方高效且快速升級的系統中應對不暇,這是悲劇的根本所在。實際上,不只是大清這失利一方,西方這領先的一方同樣對高速的發展程序不知所措,只不過他們是變局的引領者,是受益者,看起來他們似乎更聰明。他們很有可能也誤以為歷史的潮流對他們的推波助瀾,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優秀,到今天西方人都保持優越感,正是這種錯誤的誤認所帶來的。在歷史的恢宏面前,人其實都是傻子,只不過失敗的傻子看起來更傻一點,慈禧就是這樣的傻子。所以,評價慈禧,我覺得最妥帖的評價,就叫做歷史的侷限性。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人都這樣。中國這艘巨輪的調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經歷過一次次變革(劇變),一次次摸索與各種調整調頭,無數人流血犧牲,才走到今天的航向,這其中,有多少人都為這艘船的調頭付出了自己的力量,慈禧也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坐在平穩的船上,喝著小酒,擼著串,張嘴縱橫古今,翻過頭對這些推動歷史程序的人臧否質疑,這個時候,批評很容易,但別僅限於批評才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科學家發現了蟲洞,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