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方孝儒不肯為朱棣草擬詔書,朱棣威脅說你就不怕滅九族嗎?朱棣語帶威脅的時候恐怕沒有真的滅他九族而是逼其就範讓他低頭為己所用。這時候方孝儒只要不硬頂可能發展到了最壞的地步。這是針鋒相對,讓朱棣退無可退逼到牆角了。好啊你就算全死光也不為我所用那成全你吧!最殘酷的刑法就此出現了。方孝儒為了自己的忠義犧牲十族他真的想過嗎?朱棣很失敗除了滅人家的族卻無法征服人家
10
回覆列表
  • 1 # 腋裘寒

    我覺得這不是氣話,是氣節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都是建文帝的心腹,共同點都是書生,看到這些有人就會說書生誤國。

    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無完人,我覺得要不是建文帝的軟弱和指揮無能,朱棣造反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方孝孺等人同樣有弱點,他們信奉正統,威武不屈,可能軍事決策不是他們的專長,所以最後兵敗朱棣進京。此刻的他們內心除了恐慌肯定還有另一種心情,就是不屑,畢竟朱棣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造反者在他們心中根本就不會有光輝偉大的形象,所以不會向他們屈服。

    此時就出現了作者說的那一幕,朱棣要方孝孺寫詔書(傳說中給婊子立牌坊的那種),方孝孺不寫,朱棣說不寫就滅你九族,方孝孺大義凜然的說,滅我十族又何妨,事已至此已無法顧及身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能屈服。

    另外,黃子澄齊泰城破之時逃出城外,即可組織京城周圍的軍隊勤王,可惜都被抓住,兩人都被滅九族。

    自古成王敗寇,但是方孝孺等人的氣節定會流傳千古。

  • 2 # 王洪全信天翁

    明時的清流派政治上幼稚,追求名聲上的賢哲,他們維護的是封建繼承上的正統,他們甚至樂於讓自己死得更為慘烈,以求百年一世的剛骨勁節。文化可以讓人獲得力量,文化同樣也能讓人幼稚到維護一個所謂的名聲,而不顧及生命的珍貴。

  • 3 # 歷史閒賦者

    這不是氣話,而是受千百年來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愚忠。

    從方孝儒的簡介看到,方孝儒師從儒家大師宋濂,自幼受儒家思想薰陶。我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有“天,地,君,親,師”和“三綱五常”,方孝儒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方孝儒在仕途中也歷經坎坷,朱元璋時期,方孝儒未能從政,直到朱允炆即位,才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至此方孝儒才得以正式步入仕途。方孝儒從政後深得朱允炆信任,每當朱允炆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裁。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正因為朱允炆的信任,所以方孝儒才有知遇之恩,以致朱棣造反得到皇位,並讓方孝儒起草詔書時才有方孝儒“誅十族又何妨”。

  • 4 # 江東汪郎

    方孝孺那句“滅十族又如何”真不是氣話,不是和朱棣打嘴仗,也不是再賭朱棣敢不敢殺他,而是真正做好了殉道的準備,也是為了報答明太祖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因為方孝孺並沒有參加科舉。他能步入大明官場,得益於朱元璋對他的看重和信任,而後被繼承皇位的朱允炆從漢中的一所地方學校直接拉到南京城(此時的明朝國都在南京)的中央秘書處做顧問去了。

    那麼方孝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能夠慷慨赴死也絕不妥協?

    他是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此莊士,當老其才”,並被安排給朱標班底的讀書人;是被明太宗朱棣身邊謀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種子”的人;是從小就具備“恆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的堅定信念的道德君子。

    在方孝孺心中其實很簡單,天下道統要維護,儒家道德尊卑的秩序要維護,這是天下安穩的基礎,是大明朝社會倫理的根基!

    所以就算搭上自己的十族也要維護天下道統,即大明朝的天下傳承必須是朱標一脈,所以他並不接受朱棣所謂“欲法周公輔成王耳”的託詞!

    因為在方孝孺眼中,朱棣靖難後自己坐上皇位就是謀反。而對於反賊,哪怕他姓朱,哪怕他是太祖之子,也是被唾棄之人!那麼,方孝孺的大義凜然從何而來?其實早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年僅17歲的他就在其著作《深慮論》中對天下道統,對大明朝千秋萬代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在這部偉大的著作中,方孝孺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即封建王朝能不能實現以及怎麼實現長治久安、千秋萬代,重要講述的是建立道德體系並掌握該體系話語權的重要性!

    這是非常符合明太祖朱元璋對國家制度和重器打造的思想理念和心理預期!

    正因為如此,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接見方孝孺(此時的方只是一個名氣大的普通年輕人)時非常高興,轉身就把方孝孺推薦給了皇太子朱標,要求朱標登基後重用他,“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又一次召見方孝孺後將他安排在漢中做老師,為太子朱標的治國班底做好人才選拔,“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

    方孝孺非常清楚,這樣的皇恩浩蕩,真是朱元璋仁慈的表現!

    老皇帝是戎馬一生過來的,對治國上是嚴厲的。洪武朝雖然百官兢兢戰戰,但民間寬容,元末戰亂得到恢復。

    所以新君繼位需要緩和下朝政氣氛,但又不能出現官場腐敗的現象,又要保證洪武朝打造的國家福利體系能夠繼續下去,這個時候大明朝的道德倫理體系的建設就非常重要了。太祖武,太宗文,武功在洪武朝,那麼文治必須是新君繼位後的事了,所以這樣的盛舉自然就被交託給方孝孺來輔佐新君完成了,這是多大的信任!

    而輔佐一位性格溫和,自幼在皇宮長大,沒有多少社會閱歷的新君,自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大明帝國,去襄造理想的大明盛世!

    然而,這一切卻因為朱棣靖難給破壞了。

    朱棣破壞了朱元璋打造的倫理道德體系,破壞了方孝孺苦苦追求的尊卑有序,破壞了方孝孺一心渴望大展身手的機會。

    故而,面對朱棣在靖難後登基為帝,而不是扶持朱標的兒子繼位,這種理想的破滅猶如精神上被抽空,那麼死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 5 # 李楊藍月

    不是氣話而是儒家文化長期影響下形成計程車大夫精神。儒家的忠君,守禮思想不僅僅是對古人的思想束縛,還是一種信念支撐。

    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創就強調"禮樂等級秩序",到了董仲舒更是直接將儒家文化融入到了封建等級制度之中,徹底成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文化。他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在這樣的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當然貪生怕死的讀書人也不在少數。但不可否認中國曆代出現的忠誠之士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再看方孝儒,他出身於傳統的官吏家庭,從小接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成年後又跟著明代大儒宋濂學習,他常以宣明仁義治天下之道、達到時世太平為己任。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忠君報國思想。

    後來,步入仕途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他舉止就莊嚴肅,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隨後按照禮節送他回家。後來,被仇家連帶舉發,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釋放了他。這讓方孝儒如何不感激朱元璋。後來朱元璋讓他輔佐朱允炆,更是對他的看重。這些都讓他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堅定理念。到朱允炆即位,徵召他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能得到皇帝這樣的信任與尊重,這讓方孝儒的忠誠度達到了巔峰。然而就是在他準備盡心輔佐這位帝王成就一番偉業開創一個盛世的時候,突然風雲突變。他眼中的叛亂賊子攻破了京師,就連信任他重用他的皇帝都自焚了。這種落差,這種恥辱,是他這種自視清高計程車大夫所無法接受的。

    所以當朱棣讓他起草即位詔書時方孝孺批駁朱棣將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朱棣保持耐性說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迴避。偏偏方孝孺頂真到底,拒不同意。朱棣便威脅他說要誅他九族,他回答"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生氣了,就滅了方孝孺十族,除了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兒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 ;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孃家;姨母及其兒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孃家這九族,另一“族”是方孝儒的學生。朱棣登上皇位的第八天,在南京聚寶門,當著方孝孺的面,朱棣將後者的“十族”一個一個地進行誅殺,每殺一個問一聲後悔嗎,現在後悔還來得及。方孝孺視而不見,頭都不抬——也許在他心裡,他的“十族” 是為了國家忠義而死,是死得其所,殺光又何妨,有什麼可後悔的!最後其他人都殺完了,輪到方孝孺自己了,他仍不“後悔”,謾罵不止。朱棣卻不讓他痛痛快快地死,先是命人將他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一刀一刀地將他割死。

    所以,方孝儒讓朱棣誅他十族並不只是氣話,而是他就是那麼認為的。人可以死但氣節不能丟計程車大夫精神讓他無懼生死,如果不死才是恥辱。

  • 6 # 李雲飛40897054

    個人認為如下:

    大家看古裝電視劇總能看到皇帝動不動就拿誅你九族嚇唬大臣。碰到罪大惡極的也會真正的去實行這斬草除根的命令,在中國古代幾千年來,唯一一位破例誅十族的就是明朝的方孝孺,但他可不是罪大惡極的人,相反他是一位忠臣,一位名家,為了自己的忠心,把朱棣惹了,弄出個破天荒的誅十族。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選的繼承人本來是朱標,此時他的兒子朱棣也沒有啥怨言,誰讓自己老爹喜歡他呢,但是朱彪短命,死了,朱棣就想這哥哥掛了,不得從我們這幾個哥幾個當中選啊,可惜,朱元璋選了朱彪的兒子朱允炆,朱棣很憤憤不平,憑什麼選個毛沒長全的小子當皇帝,我還那麼大功勞,就這麼的,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隨後就整了個削藩,本來朱棣也不想造反,但總聽自己手下姚廣孝串叨他造反,這回又敢上削藩,削到自己腦袋上了,不造反也不成了,帶著大軍就稀里嘩啦的把皇位得了,朱允炆也不知下落。

    就這麼的攻進了京城,誰都知道朱棣造反,但朱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就進來了,在進北京的時候,大家都說,明朝裡面有個叫方孝孺的,別惹他,哄著他點,為什麼?因為他的學問大,天下的讀書人都認他啊,你哄他開心了,天下的讀書人不都跟著你幹了麼?朱棣心想是這麼回事。一進首都,就把方孝孺找來了,方孝孺一進來就破口大罵朱棣是逆賊,是謀權篡位者,朱棣也不好生氣,就說怎麼能是謀權篡位,我這是替天行道,誅殺亂臣賊子,清君側來了,方孝孺就問誰是亂臣賊子巴拉巴拉一大堆,給朱棣上了一場政治教育課和法律法規的講解,給朱棣弄的啞口無言,最後給朱棣實在弄沒轍了,就問你從不從我,方孝孺寧死不從,朱棣一生氣,就來句“信不信我滅了你九族”。方孝孺也犟,來句“滅我十族又如何”。其實我覺得吧雙方說的都是氣話,但是忠臣方孝孺他怎麼也是書生,不知道給新皇帝臺階下,二來腦子一熱就脫口而出,朱棣一聽方孝孺這話,你還真敢接話,那就誅你十族,就連當時黑衣宰相姚廣孝都替方孝孺求情,可是朱棣就是不改口,誅十族。 這麼的,一代忠臣方孝孺就此被誅十族,但執行的這些當官的犯難了,這九族就把人家弄沒了,那十族哪弄去,他們就想招,把方孝孺的學生什麼的算到十族裡,一起誅殺。有人說方孝孺死的不值,確實是,但古人注重氣節,也注重忠君愛國,可惜他跟錯了人,朱允炆的失敗也是他的性格所致,但萬幸的是朱棣登基後所帶來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

  • 7 # 王榮聯1

    拒絕為朱棣起草登基詔書,如果方孝儒一人慷慨赴死,那方孝儒就是大明朝可敬可佩的大英雄。但如果方孝儒與朱棣鬥嘴,你來一句,我頂一句,覺得殺他一人不多,需一族人加一族人往上加,一直加到九族人還嫌少,直至加足十族人,陪他莫名地陪赴刑場。那麼,筆者感覺方孝儒不僅僅是在說氣話,而是在與殺人狂魔朱棣在比高低。要知道,殺他1人與殺十人百人,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朱棣實實在在殺了方孝儒族人十族873人,那可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啊!筆者直想問方孝儒,這樣做有這個必要嗎?如果死了那麼多人,能改變朱棣不篡位,能使學生朱允炆的生命復活也就罷了,但血淋淋的事實卻告訴我們,一切依然如故。所以我們不得不說,方孝儒真不該與一代魔王去鬥嘴,更不該把自己的家族和學生推到朱棣的屠刀面前,祈求他良心發現。

  • 8 # 老壇歷史

    其實,方家可以說是世代忠良,他的父親方克勤也是一代清官,洪武四年任山東濟寧知府。然而,清官並非都是有好下場的。就在明初的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中,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殺。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去世後,立孫子朱允炆為帝,因為此時太子朱標已經先逝。朱允炆很欣賞方孝孺的才華,就召回到當時的應天,今南京當帝師輔佐建文帝。在輔佐建文帝的4年,也是他人生最輝煌的階段。直到燕王朱棣發起“靖難”反叛朝廷。

    燕王朱棣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但他包藏禍心,謀反之心早都有了。然而,時任皇帝朱允炆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是以為好皇帝。面對強硬的叔父燕王一忍再忍,直到人家兵臨城下,還下令不要殺害其叔父,在戰略上出現重大失誤,時為大臣的方孝孺亦沒有高明舉措,讓其好友開國大臣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為統帥,但是,李景隆與他的父親李文忠相比,相差太遠,一敗再敗,最後直接開啟金川門迎接朱棣。其實,在開門迎接賊兵之前,就有人勸說方孝孺,這個李景隆不可承大任,但是方孝孺也是昏聵,沒有信其事,最後讓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

    破城之後,皇帝朱允炆知道大事不妙,從此就在皇宮中消失,在歷史上消失,再也沒有了下文,直到後來都成了朱棣的一個心病,多次下令太監鄭和下西洋尋找朱允炆之下落,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這個時候的方孝孺,自然也淪為了階下囚。起初,由於道衍和尚姚廣孝為方孝孺求情,燕王並不想殺方孝孺。注意:姚廣孝多年跟隨燕王,燕王反叛,發起靖難也都是這個人的主意,因此,在朱棣的心裡,此人的地位甚高。然而,方孝孺並不買賬,完全不能從自己身份中翻轉過來,可見他為人倔強,轉不過彎,眼看著皇帝已經失聯,二朱棣也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這樣就認命算了,又或者自己忠於皇帝,你也不要連累禍及家人啊。就在此時此刻,他對朱棣還有要求,要立朱允炆的兒子為皇帝,你想一下,朱棣會幹嗎?於是,他就對朱棣是破口大罵,讓朱棣惱羞成怒,再也忍不住了。於是下令凌遲處死。用刀割方孝孺之嘴,從嘴巴割到耳朵處,方孝孺仍然大罵不止。朱棣就威脅方孝孺,滅其九族,方孝孺回答:“十族又如何?”

    就這樣,歷史上最慘烈的滅10族罪誕生了。滅族開始前 ,方孝孺的妻子、兒子上吊而死,兩個女兒跳了秦淮河,他們一家是逃過了制裁,但他的親戚、學生卻都遭了秧。朱棣每殺一個人,都會當著方孝孺的面千刀萬剮,屠殺一直持續到了第7天,總共873名無辜者被殺。而在殺這些人的時候,方孝孺竟“不為所動”、“怒目直視而不閉”。若他肯告一句求饒,無數生命就能挽救,但他卻不,任由親友慘遭屠戮。

    其實,是為方孝孺的愚忠害死所有人,那些無辜親戚、學生及家人。這樣悲劇的發生與方孝孺其人人格息息相關。因為古語說,一等人忠臣孝子嘛,他受到了朱允炆的賞識後就決定了為這個皇帝盡忠,可見他真的是忠心耿耿,這一點是好的。但是他有缺乏判斷力,親信朋友李景隆,在戰略上沒有佔得先機,才使得朱棣有機可趁,是為無大能爾;面對朱棣的恐嚇要挾他面不改色,視死如歸也是好的,但是他並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為家人著想,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嘛,直到真的被滅十族。

    總之,方孝孺的悲劇是咎由自取。他雖有士大夫盡忠的心,卻沒有赴死的勇氣。根本不瞭解朱棣,也不瞭解自己的處境。誰做皇帝與否,都是朱家的事情。作為一個臣子,並且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還勸說朱棣還位給建文帝之子,這是不明智的。再者,朱棣是什麼樣的人?朱棣的冷血無情是眾所周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最喜歡《遇見王瀝川》中的哪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