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珍異寶10

    德意日稱霸全世界嗎!

    德意負責毆州,日本負責亞洲。

    蘇聯為自保先與德國籤和平協議,結果被涮了,美國看熱鬧,日本一偷襲珍珠港,終於找到參戰的理由,美國姥是二戰最大的贏家,戰火沒到本土,德國,日本戰敗的洋烙大多數都讓美國收去了,首先研究出原子彈!

  • 2 # 中青年代表

    蘇德戰爭簡單說德國為了持久擴大及領先必需得到蘇的能源,不然德國不會冒險兩向作戰,如果德能源充沛,他會先打下英國再回過頭攻蘇,因能源短缺支援不了龐大的戰爭,攻下蘇一切能源問題就解決了。

  • 3 # ZeroOriginal

    要是沒有納粹德國,蘇聯將會取代納粹德國發動世界大戰。在當時的歐洲,納粹德國和蘇聯,就像一副撲克牌裡的大小王一樣,納粹德國的出現,延緩了蘇聯稱霸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程序。個人認為,納粹德國跟蘇聯的戰爭是必然的

  • 4 # 敬佩42707804

    根據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他認為日耳曼人為優秀人種,而斯拉夫人為劣等民族,再加上納粹的意識形態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格格不入,在與英法開戰後,他意識到德國在西方戰線上不會有太大的突破,德國的海軍始終是個軟肋,而且歐洲西部能為德國提供的資源有限,但歐洲東部則安全不同,土地,資源等應有盡有,所以在進攻波蘭及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後,這種戰略需求就越來越迫切,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他也意識蘇德兩國之間的戰略衝突是不可迴避的,蘇聯軍隊早早就作好了準備,但顯然沒有德軍充分,為了資源,主要是資源,尤其是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的農產品和石油,使得希特勒早早就下定決心,在拿下法國後就回師東線,力爭在有利的時機發動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也就是閃電戰在東線的翻版,所以說希特勒對蘇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 5 # 一隻活著的假面

    首先1939並不是對蘇戰爭的開始

    然後曼施坦因的回憶錄裡說(不排除他洗自己的因素),當他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並準備突破尚未構築完成的斯大林防線時發現,大部分蘇軍的部署,都是一種“準備”姿態,意思是既可以進攻也可以防守(排除前期蘇軍捉雞的指揮),那就可以看出蘇聯其實也在準備打德三,只是還沒有準備好(雖然納粹也沒準備好就開打了)

    實際上蘇德必有一戰我覺得是雙方高層的共識,區別只在於誰先打,而且後世喜歡以強調德三的無恥偷襲,不宣而戰的“卑鄙”行徑來突出其政權覆滅的必然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6 # 紅色海棠zcj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希特勒極端仇視共產主義,又用人種優越論對德意志民族進行洗腦。同時他又是個多疑的人,他也怕工業化後向蘇聯進攻德國,所以消滅蘇聯是他的既定方針。

    斯大林有著濃厚的大國沙文主義,在希特勒德國征戰歐洲各國時,他也急著擴張領土,在與德國達成默契後,1940年,蘇聯的西部,西南部順利進行了擴張。斯大林又是一個多疑的人,他判斷希特勒早晚會進攻蘇聯,但蘇聯由於新擴張了大片領土,構建堅固的防禦築壘需要時間,所以在“進攻就是最好地防禦”這個信條下,斯大林制定了進攻計劃,進攻命令已下發到了師以上作戰司令部,但嚴厲要求必須要得到命令才能開啟。由於部隊集結後,重灌備還在運輸途中,直到希特勒德軍搶先進攻時仍沒有準備到位,導致大量蘇軍部隊被殲。

  • 7 # 生生不息的小河

    二次大戰的發生是必然的,蘇德戰爭的發生也是必然的,1919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只是暫時緩解帝國國家之間的矛盾,正向福煦所說該條約只是暫時的休戰!事實發展正是如此,希特勒憑藉德國在政治經軍事在條約中受到的打擊和擠壓發表極端的復仇主思想,受委曲的民眾的情緒被煽動起來,希特勒又奪取了德國工人社會主義政黨的領導權,發展出衝鋒隊和黨衛軍特務組織,製造國會縱火案,.嚴酷打擊德共和其他進步團體,成為國會絕對的第一大黨,同時擴軍五十萬向萊茵河東岸進軍,英法視若無睹,1938-1939兩年吞併奧地剩捷克斯洛伐克,英法強國在戰中傷筋凍骨,又採取了預設並協助希特勒達成目標,`企圖讓德進攻蘇聯,希特勒不想立即進攻蘇聯,他要把硬骨頭放在最後來啃,於昱繞過馬奇諾防線,一個月滅亡法國,開始進攻英國,計劃非常不順,閃電戰對英國沒有奏效,此時希特勒控制體地人口資源讓他有實力進蘇聯。於是在東線集結僕從國集團軍和德軍眾集團軍秘密1在941-6-22突襲蘇聯,戰多初期由於斯大林的疏忽造成巨大損失,羅斯福馬上啟動《租借法案》東西方向大西洋和太平洋向蘇聯運去戰爭所需的鋼材,汽油,坦克,食品使蘇聯迅速組織生產,組織防禦,正是莫斯科保衛戰,其斤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戰局,希特勒失敗自殺。

  • 8 # 亓官仁

    我與前邊諸位略有不同見解,蘇德戰爭的主動權是在希特勒的手中。德軍在歐洲打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少有還手之力。此時的德國不分兵進攻蘇聯,斯大林斷然不會出兵救援。德國在歐洲所向披糜,日本在亞洲沒有對手。兩個戰爭國家都犯了一個重大的戰略錯誤。那就是德國和日本雖然是發動戰爭國家,卻是各行其亊,戰術上並不相互配合,你唱你的陽春白雪,我走我的獨木橋。希特勒與斯大林是簽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德軍發起攻擊前已有情報顯示戰爭隨時可能暴發。而斯大林則固執的認為德軍不會進攻蘇聯,至少暫時不會,做為西方的敵人,斯大林樂見德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蘇聯置身事外做看客。豈料希特勒與蘇聯的約定只是要穩住斯大林,使德軍完成進攻前的準備。的確是假戲唱的好,德軍開始進攻了,蘇軍幾乎毫無準備,促不及防,開戰初期德軍幾乎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蘇軍整建制的被消滅或俘虜。諾門坎吃了敗仗的日本關東軍此時如果能和德軍協同進攻,相信蘇聯將失去後來的反擊能力。日本人被打怕了,加上國內形勢危急斯大林也沒有調回遠東佈防的精銳之師,這讓日本也留下了吃蘇聯騎兵一刀的後患,不敢打最終讓班師回國的蘇軍回馬槍滅掉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德國不進攻蘇聯將少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以斯大林的行事作風會靜觀德軍蕩平歐洲反法西斯國家,不會管英法等國的死活,世界格局或將改寫。蘇德戰爭是希特勒自己撬動了腳下的平衡木,在錯誤的意識左右下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打爛了一手好牌。

  • 9 # 醬知兒

    必然會打,而且不光是二戰,歐洲但凡打大仗,肯定會打俄羅斯,而俄羅斯也總想著往西歐摻和。

    人類從古至今的戰爭,都跟地理環境有關係。看看歐洲的地形,西歐國家時刻面臨著一個大威脅,就是無險可守的波德平原和波羅的壟崗。對西歐來說,東方的斯拉夫人是野蠻人,是另一個文化系統的異鄉人,是永恆的敵人。

    英、法、德三方博弈的時候,最害怕俄羅斯從後面捅一刀,所以拿破崙為了打敗英國,先攻擊了俄國。

    二戰的時候,對德國來說更得要提防蘇聯,因為東歐平原和波德平原是貫通的,蘇聯擁有大規模的裝甲和機械化軍團,隨時可以進攻德國。如果不解決蘇聯,始終無法騰出手擺平英國,不收拾了英國,希特勒永遠無法實現霸權。所以,為了控制歐洲,希特勒必須先打蘇聯。

    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控制整個歐洲,從而將國際秩序洗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必須解決了臥榻之側的俄國。

    對俄國來說,你們想稱霸歐洲?我還想呢!那就開打吧。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10 # 中醫胃腸科馬志永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只是斯大林錯誤的估計了戰爭的爆發時間,而希特勒錯誤地選擇了戰爭爆發的時間!因為他們都知道就算德國統一了歐洲以後,蘇德兩個超級大國必然要你死我活一爭高下。就像美蘇爭霸一樣!

  • 11 # 使用者5570376203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嗎?對此你怎麼看?

    相信只要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興趣的朋友們肯定都是知道在這次世界當中非常著名的戰役,沒錯,就是蘇德戰爭,雖然說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最後蘇軍還是在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之下,成功的戰勝了德軍,但是最近的時候有很多的朋友們在問小編說,這場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嗎?其實小編告訴大家,這場蘇德戰爭不是必然,它只是因為德國當時的野心擴大的太快而導致出來的單方面挑釁所引起的,要知道,其實在二戰的初期,德國和蘇聯之間還是簽訂過互不侵犯條約的,當時在德國率先對波蘭動手的時候蘇聯還是和德國一起進攻,最後一起瓜分的戰爭利益的,所以說,如果當時德國的野心沒有擴大的那麼快的話,其實這場蘇德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 12 # 聰明蛋32

    打啊,以前的那個社會狀態下,想要獲得自己的國家利益,必須打才可以,到了今天,社會生產力已經進步了,比如中國每年花錢向外國進口八千萬噸大豆,這個放在一百年去看,中國不知道要侵佔多少殖民地才可以搜刮這麼多東西。

  • 13 # 盧樹仁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是二戰期間,以德國侵略和蘇聯反侵略國家之間生死存亡的戰爭。其結果蘇聯戰勝德國,德國以失敗而告終。

  • 14 # 沉沉相殷

    不是必然的,英法不搞綏靖政策,美俄不支援德國,希特勒不敢在歐洲發動世界大戰 ,列強該武力制止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波蘭 ,這樣德國就無力搞世界大戰了。

  • 15 # 島主說事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嗎?對此你怎麼看?我的回答是,蘇德戰爭是可以避免的。這是因為:

    一方面,蘇德戰爭是希特勒德國發動的一場不自量力的突然襲擊。也可能有人說,按當時德國的實力和閃擊戰理論,打敗蘇聯是遲早的事,但別忘了,就當時蘇聯的總體實力,雖然經過了斯大林對軍隊的清洗運動,但蘇聯的綜合實力仍然在德國之上,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打仗並不是單靠一兩項戰略戰術就能打贏的。而希特勒德國之所以要冒這個險,是希特勒的個人野心使然。雖然他早在監獄中就把滅亡斯拉夫民族和消滅布林什維克作為理想,但這畢竟是一個瘋狂的願望,只是後來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幫助下,使他有了擴張的土壤。從這個角度講,如果英法與蘇聯在1939年達成聯盟關係,阻止德軍東進就有了較大的希望。

    另一方面,蘇德戰爭又是英法與蘇聯暗中較量的產物。應該說,英法在二戰當中扮演了一個左右不討好的角色。先是一戰後,英法對戰敗國德國使用了高壓政策,迫使德國上下產生不讓有常備軍隊和高額賠償的怨氣,從而讓希特勒有了民意的基礎。而當斯大林提出英法蘇波組成四國聯盟共同對付德國可能對波蘭的入侵時,英法卻做出了意外的決定,波蘭更是把蘇聯當成了家賊來防,為德國東進掃清了障礙。

    實際上,在德國沒有閃擊波蘭之前,英法蘇完全有能力阻止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崛起,這是因為在閃擊波蘭之前,希特勒和德軍也一直對閃擊戰的打擊能力產生猶豫,到底能不能征服歐洲還是未知數,所以,希特勒頻繁透過各種小動作來試探英法的底線,最終在英法睜隻眼和閉隻眼的情況下,才敢對波蘭動手,而這種動手還是在與蘇聯簽訂友好條約的情況下發生的,可見德國當時也是有很大顧慮的。

    因此,當德國成功的閃擊波蘭以後,起碼他們得到了兩點啟示,一是閃擊戰進攻西歐各國沒有多大問題,因為進攻波蘭證明了英法只是喊喊口號罷了。二是與蘇聯達成暫時的和約,為避免兩線作戰打下了基礎。正是這兩個啟示,使德軍得以在隨後的戰鬥中,成功的佔領了巴黎,並將英軍攆到了敦刻爾克,可以說,希特勒敢於發動蘇德戰爭,閃擊波蘭掃除了東進的障礙,佔領法國和打敗英法聯軍樹立了信心並檢驗了閃擊戰的效果。因此,當1940年佔領法國以後,希特勒在進攻英倫三島受阻以後,才迅速下定了東進的決心。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蘇德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按照題主要求的,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是否也可能按大雷雨計劃進攻德國呢?實際上,大雷雨計劃只是蘇軍總參謀部眾多作戰計劃中的一個預案罷了,並不足以證明蘇聯就有進攻德國的打算。況且就當時蘇聯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斯大林並沒有做好對外擴張的準備,起碼蘇軍的軍事準備還沒有達到戰爭要求,這一點從蘇德戰爭爆發,蘇軍輸得一敗塗地就能看出來。

  • 16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對法國戰爭的勝利後,進攻蘇聯的議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中就這樣寫道:“德國不能滿足於1914年的邊界。”“我們要從600年前停止下來的地方開始行動。”“我們是民族社會主義者,我們要自覺地改變戰前對外政策的方針。我們要消除德國長期以來在南歐和西歐的目標並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東方……但當我們今天說到歐洲的新領土時,我們首先指的就是俄國及其所控制的僕從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想法立即在德國高階軍事領導中引起了反響。最高統帥部及海陸空將領都參加了關於進攻蘇聯的時間和方式問題的討論。將軍們普遍認為,現在德國正處於軍事鼎盛時期,時機極為有利。陸軍元帥勃勞希契在7月21日的德國最高統帥部會議上作了對蘇作戰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對陸軍最高統帥部的意見表示樂觀,並建議對蘇戰爭應該在1940年就開始。為了高度保守機密,希特勒命令由總參謀部來研究進攻蘇聯的計劃,以便對任務間和目標有一個明確的瞭解。在以後的幾天裡,希特勒在柏林和上薩爾茨山接見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的總理。在得知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合併,以及對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的佔領後,希特勒決定推遲解決巴爾幹問題,加緊考慮進攻蘇聯的計劃。7月31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會上,先由海軍元帥雷德爾報告了“關於英國登陸戰準備工作的第16號指令”,即“海獅計劃”的準備工作的進度。雷德爾說,9月15日將是開始執行“海獅計劃”的最早日期,前提是屆時沒有“由於天氣或者敵人的原因而出現不測情況”。雷德爾就這一前提向希特勒解釋說,英吉利海峽和北海的天氣,除了10月上半月以外,一般都是惡劣的。10月中旬開始有薄霧,到了下旬就有濃霧了。然而,這只是天氣問題的一部分,“只有海上風平浪靜,才能夠執行作戰計劃”。“即使第一批部隊在天氣有利的條件下渡海成功,還是不能保證第二批第三批部隊也能夠有同樣有利的天氣。事實上,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一些港口可供利用之前,有好幾天是不能運送比較大量的物資的。”這樣一來,陸軍就會陷入困境:他們會被擱在海灘上,沒有給養,也沒有援軍。這位海軍元帥在結束他的發言時說:“從一切情況考慮,最有利的作戰時間將是1941年5月。”希特勒發言,表示對雷德爾的結論不敢苟同。並認為不能因為天氣情況而不考慮坐失時機的後果。德國海軍到來年春天也不一定就能打敗英國海軍。而如果給英國陸軍8個月到10個月的時間,它就將會有30~35個師的兵力,到那時再登陸作戰將會更加困難。因此他認為:“必須設法為1940年9月15日開始的作戰行動進行準備工作……至於這次作戰行動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將在空軍對英國進行一個星期的密集轟炸之後作出判斷。如果空襲的效果很好,敵人的空軍、港口和海軍等等遭受重創,那麼‘海獅計劃’將在1940年進行。否則將推遲到1941年5月。”希特勒話鋒一轉說:“英國的希望在於俄國和美國。如果對俄國的希望破滅,那麼對美國的希望也將破滅,因為消滅俄國以後就會大大增加日本在遠東的力量。我現在越來越相信,英國繼續進行戰爭的頑強決心是由於它對蘇聯有所指望。英國人原來已經完全倒下了。現在他們又站了起來。俄國只需向英國暗示,它不希望德國過分強大,那麼就像一個快要淹死的人突然抓到救命稻草一樣,英國會重新獲得這種希望:局勢在6個月到8個月之內就會完全改觀。但是如果俄國被摧毀,英國的最後希望就會被粉碎。那時,德國就將成為歐洲和巴爾幹的主人。因此,必須消滅俄國。時間定在1941年春天。”隨後,希特勒詳細地敘述了他的作戰計劃。他認為,這次行動只有以一舉摧毀蘇聯為目標,才值得進行。只佔領俄國的大片領土是不夠的。“要消滅俄國的生存力量!這才是目的!”希特勒強調說:“首先將發動兩個攻勢,一個是在南方向基輔和第聶伯河進攻,另一個是在北方透過波羅的海國家,然後向莫斯科進攻。兩支軍隊將在莫斯科會師。在這以後,必要時將進行一次特殊作戰,以獲取巴庫油田。”他接著說,他將乾脆吞併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他將撥出120個師來進行整個戰爭,留60個師保衛西線和斯堪的納維亞。進攻將在1941年5月開始,用5個月的時間完成,在冬天結束。

  • 17 # 勇敢的心3053

    我個人認為蘇德戰爭的頒發是必然。我們國家應該以史為鑑,時刻警惕某些發達國家妄圖轉移矛盾,顛覆中國的陰謀。

    二戰為什麼會爆發,根本原因就在於德國這樣的工業產值巨大但不佔據世界市場份額優勢的國家希望藉助戰爭來消耗掉過剩的產能、把青壯年送上戰場當炮灰來消除失業,佔據戰敗國的市場把經濟危機轉嫁給戰敗國。一旦開戰,就停不下來。

    在進攻蘇聯的同時,德國已經和英國作戰,在北非戰場上,英法兩國也和德國交戰。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還是堅定地認為,巴巴羅薩計劃必須要實施了。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惜多線作戰,去招惹實力強大的蘇聯呢?

    一、德國的戰略位置尷尬,攻佔整個西歐以後,由於海軍羸弱,只能依賴空軍空襲,但是英國從美國持續的獲得輸血,隨著英國成功挫敗德國的空襲,宣告德國向西無法打下英國。而英國控制住了北非和蘇伊士運河,德國在西南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完全被戰略封堵,德國就像一隻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為了打破封鎖,只能選擇向東。

    二、德國進攻蘇聯是為了蘇聯的資源,例如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糧食,烏拉爾的金屬,頓巴斯的煤炭。

    三、蘇聯向整個歐洲輸出“共產國際”概念,這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動搖社會根基的思想,包括德國,這也是希特勒不允許的,西班牙就在蘇聯支援下成功掌權,但是希特勒派兵支援覆滅了西班牙革命,共產國際對德國形成了威脅。至於進攻蘇聯,可以說是德國必然的選擇。

    蘇聯國土面積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德國所期待的煤、石油、礦石等等,蘇聯應有盡有,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德國爭奪生存空間的理想之地。兩個民族的夙願也是由來已久,在德華人看來,對土地極度貪婪的俄華人是文明世界的公敵,他們沒有資格佔據那麼多肥沃的土地,而作為雅利安人的後裔,德華人天生應該享有特權。

    德國對蘇聯虎視眈眈,蘇聯同樣對德國報以警惕,二戰前,蘇聯曾經制定了針對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把德國作為主要假想敵,所謂一旦不容二虎,即便德國不首先對蘇作戰,雙方也有可能發生戰爭。

  • 18 # 齊先生o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這個可以從多角度來看。

    從俾斯麥締造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以後,歐洲各強國就對德中中國產生了敵意和戒備心。歐洲強國說白了就是英法俄,俄國後來成了蘇聯。

    歐洲是一片平原地形,海拔高的地方也沒高到哪去,所以很容易爆發戰爭,只要有人點火就能燒起來。這就導致歐洲歷史上戰爭頻發,兩次世界大戰都以歐洲爆發戰爭為起始點。

    英法德俄幾國的人口規模、實力相差並不是太多,沒有誰絕對壓倒誰。加上歐洲某些強國的崛起本來就是靠在全世界殖民掠奪,骨子裡就很好戰,非常喜歡爭奪利益。

    在這樣的氛圍下,歐洲各強國之間交手就是難免的。

    德國處在東西強國之間,因此一直有一種危機感。早在一戰爆發前,德國就制定了兩線作戰計劃,總參謀長老毛奇、施裡芬都提出過應對兩線作戰的思路。西面應對的是英法,東邊當然就是俄國,俄國已經在德國的作戰計劃之內了,只要德國發動戰爭攻擊俄國或者蘇聯就是必然的了。

  • 19 # 米粒閒聊

    蘇德戰爭是必然的嗎?肯定是會發生的。因為,僅以二戰發生的罪魁禍首之一的——希特勒,來分析就可以得出此結論。

    希特勒,在上臺(1933年1月30日)前,他的戰略目標已經形成。希特勒的戰略目標,有三個

    。第一個目標,就是要征服德國。也就是,要成為掌控德國一切權力的大獨裁者。第二個目標

    ,一頁一頁的“撕毀”《凡爾賽和約》(1919年6月28曰簽訂,轉年1月10日生效。這個條約,是對一戰後德國懲罰的條約)。這個目標,主要是針對法國和英國的。第三個目標,則就是針對東方蘇聯的。由於,希特勒在上臺後僅用了七年多的時間,就一帆風順的較圓滿的實現了前兩個目標。因此,希特勒在法國剛剛投降(1940年6月22日)不久的,1940年6月30日,就講岀了,“眼睛必須盯著東方”和“英國的投降將解除我們東進的後顧之憂”的話。三個星期後,陸軍總部就奉希特勒之命開始研究對蘇聯作戰的問題。而且,就在當年的12月18日希特勒批准了對蘇作戰的“巴巴羅薩計劃(第21號作戰指令)”。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了蘇聯,衛國戰爭爆發了。

    希特勒,長期執意於入侵蘇聯的原因,簡單地有三個。第一個原因,希特勒本人對共產主義的仇恨。第二個原因,希特勒對蘇聯的土地和物質資源的貪婪。第三個原因,希特勒對斯拉夫民族的蔑視和敵視。另外,蘇聯在德國與法英作戰的同時,向西擴充套件了領土,並威脅到了德國的“油庫”——羅馬尼亞的普洛什蒂納油田的安全。因為,這幾個原因希特勒勢必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並想以此戰爭的勝利來建立他夢想的千秋的第三帝國。

  • 20 # 淡泊寧靜87

    不是必然而是偶然。德國元首希特勒錯誤的估計了世界形勢。德國在沒有拿下英國之前發動對蘇戰爭是不可理喻的。美國參戰後,德國該做的是去拉攏蘇聯而不是去征服它,並且蘇聯當時也沒有揮軍歐洲的條件。所以說蘇德戰爭應該是能闢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豚是如何“剿滅”自身癌細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