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慧言歷史妙語古今
-
2 # 鳥言夷面
是軍事改革,從騎射和騎射的便捷服裝等裝備上的改革。
照你的邏輯,是不是從冷兵器的長矛大刀到熱兵器的摩托化機械化、計算機電子化……成了移風易俗?
-
3 # 校史公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並不僅僅是一項移風易俗的政策,應該說是一項社會變革和軍制軍備的更新換代之舉,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社會層面他打破積年陳規,做到了改革開放,吸收了其他國家民族的精華來充實自己,也加快了民族融合的程序;在軍事領域,摒棄不合當下戰爭形勢的軍制與軍備,積極探索,強軍富國,使趙國步入強國之列。
說到胡服騎射,就不得不說說其發生的歷史背景。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國勢衰落,無力抗爭,就連撮爾小國的鄰國中山,也時不時的過來打秋風,是可忍孰不可忍?屢戰屢敗,對外受挫就要對內尋求變革來強大自身。由於經常與北方的遊牧部落對戰,他注意到胡人的窄袖短襖,如風騎兵,相比較中原的步兵和車兵在作戰時比較方便,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基於這種落了下乘的對比,趙武靈王頂著皇室宗親的反對浪潮和一些文臣武將的左攔右擋,在團結一大片打擊極個別的策略下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並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在這一策略下,趙國建立了一直以騎兵為主的快反部隊,在戰爭在立馬顯示出其極強的威力來。打的中山和西胡跪地摩擦,後來下定決心一鼓作氣滅掉了中山國。經過“胡服騎射”的加持,趙國政令暢通,效率飆升,軍制先進,武力強大;成為了當時除秦國以外的最強國家,奠定了七雄之一的基石。
-
4 # 醫小僧
什麼是移風易俗,什麼叫只是移風易俗,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和地區從歷來遵守的程式規則,改變到另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巨大的轉變談何容易,簡單的就說民國時期,一個簡單的剪辮去發,破除小腳就經歷了多大的困難,歷經了幾代人的努力,有多少人付出了犧牲,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不要輕視任何一個古代當時人的舉動,可能你覺得沒啥,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不會真正明白其中的困難!
-
5 # 一品鏟史官
胡服騎射的主要目的是強軍,移風易俗只是為了方便為強軍做準備。
具體內容的話,從字面意義即可理解,主要有兩個方面:一,著胡服;二、習騎射。趙雍透過這場改革為農耕民族成功創造了首次打敗遊牧民族的先例,為以後的歷代征服遊牧民族提供了範本,因此,胡服騎射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都是值得稱讚的壯舉。
一、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服胡騎射?趙國的位置大約在今山西中北部、河北南部和西部一代,南與韓魏接壤,東與齊國燕國接壤,西與秦國接壤,北與樓煩、林胡接壤。趙國內被太行所限,南北地理風俗特異,北部為遊牧區,南部為農耕區。趙國天然為戰略要地,因此也註定了承受更大的遊牧民族軍事壓力。
促使趙武靈王趙雍要進行胡服騎射的有南北兩方面的原因,北部原因是遊牧民族對趙國北部邊境持續不斷的騷擾,南部原因是趙雍幼年即位各大戰國不約而同想要在趙國邊境分一杯羹。
相比於其他六國,趙國有兩個特點,其一,趙國是與遊牧民族接壤最多的戰國,大約承擔了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對華夏60%-70%的軍事壓力;其二,由於地理所限,適宜農耕的只有南部地區,趙國是戰國時期耕地面積最少的戰國。
正是兩個特殊性導致了北部邊境一直不得安寧,而南部在與各大戰國長年征戰的時候損耗過大,國內經濟困難。因此趙雍即位後,一直在想如何富國強兵,驅逐外敵。為此,趙雍不惜喬裝前往富強的秦國考察,還多次親自前往北部草原部落實地考察。
胡服騎射前的趙國版圖
中原戰國的兵種形式大多為步兵,配以戰車兵在前面衝鋒陷陣。在平原地區,步兵衝擊力不夠,而車兵又太笨重,因此追擊趕不上騎兵部隊,而撤退又總是被遊牧騎兵追尾。因此,在於遊牧騎兵的作戰中總是處於下風。趙雍還進一步認識到,中原服飾寬袍大袖,本來是為了標識身份象徵,但是卻嚴重阻礙了作戰時的機動性和靈敏性。
同時趙雍發現,遊牧騎兵作戰時比中原軍隊攜帶更少的輜重。中原軍隊行軍時攜帶大量糧草一是士兵食物二是馬匹吃的草。那麼他們吃什麼呢?趙雍發現,遊牧騎兵渴了飲馬奶酒、餓了吃牛肉乾,這些在馬背上就可以解決;北部草原上草是現成的,也不需要攜帶馬匹草料。
發現了這些,趙雍覺得,唯一能夠剋制遊牧騎兵的方法就是,訓練跟他們一樣精銳的騎兵。長達2000多年的冷兵器時代,這一點被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所有打敗遊牧民族的雄主所公認,而趙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
二、服胡騎射實施過程有了這些認識,趙雍開始著手進行他的改革。
趙雍知道,這樣的改革並不容易。騎射倒還好說,可是穿胡服大家會很難。華夏一直自詡為文明人,將遊牧民族視為蠻夷戎胡。左傳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和服裝是華夏文明的象徵,這在當時是普遍的認知,現在國君卻要拋棄華夏的服飾轉而學習胡人的著裝。這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嗎?
面對這樣的局面,趙雍首先以身作則,某一天,趙雍穿著皮衣皮帽上朝。這一舉動引起了一片譁然。接著,趙雍說服了身邊的近臣樓緩、肥義穿著胡服;然後給王公大臣都發了一套胡服。公室們不願意穿胡服,害怕丟失手中權力。趙雍選擇最有威望的公子成,親自前往,以軍事利弊和趙國強大為由說服了公子成。貴族們看到公子成都已經著胡服了,也就沒有話說了。趙雍又在朝堂上與大臣們舌戰群臣,讓大臣們心服口服。
當從上而下的被接受以後,趙雍才頒佈法令。趙雍的改革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著胡服。具體來說,就是從原來的上衣下裳、寬袖長衣、著高冠、穿布靴,改為穿短裝、窄袖、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改左衽為右衽。這樣做的目的是為讓大家習慣更加靈活、實用、方便的著裝,這樣上了戰場,就能夠迅速適應。趙雍在法令中規定,只有願意著胡服的才能做官。
二、習騎射。趙雍的第二項重要的措施就是讓士兵練習馬上騎射的本領。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那麼士兵必須要能夠熟練的在馬上進行各種軍事動作。而華夏士兵習慣了車兵和步兵作戰,直到漢武帝以前,騎兵都只是作為偵察兵和騷擾部隊,並沒有成為作戰的主力。東漢已降,車兵才因為其高額的維護成本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趙雍在那時就能有如此決心和認識,實為罕見。
這場改革便是被後人稱之為胡服騎射的偉大改革,其具體措施如下:
1、召騎射,即用優厚的待遇招募會騎馬射箭的年輕男子充當騎兵。2、在原陽建立騎兵集中訓練基地,訓練出了一支具有過硬騎射本領的騎兵部隊。3、收編胡兵,招募樓煩等胡人加入趙國的騎兵隊伍,實行以胡制胡的政策。4、用胡馬,即用北方少數遊牧民族的的馬匹作為趙國騎兵的戰馬,這些馬長的彪悍,善跑,機靈有耐力。5、配備騎兵的武器為長弓和劍矛。騎兵在與敵人遠距離時在馬上彎弓射箭,短兵相接時就用劍和矛進行刺殺。6、換掉帽子,趙王戴王冠,軍官戴武冠,士兵戴爪牙帽子,用黑色凌娟製成,以防北方的風沙。7、變履為靴,以便於騎馬和涉草地。8、改重甲為輕甲。把原來銅做的鎧甲改為皮革,這樣可以輕裝上陣,以利於穿山涉險,馳騁疆場。9、穿胡服,騎兵上穿夾衣,窄袖;下穿褲子,中間束帶。貴族大臣則在腰間束帶鉤。
三、胡服騎射後的趙國胡服騎射在很快之內收到了明顯的成效。胡服騎射後的第二年,趙國進攻中山和林胡,大獲全勝。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趙連續攻擊中山國,並滅之。趙國還向北方遊牧民族林胡、樓煩頻繁用兵。史載,趙“拓地千里,北進之燕代”。趙國大量兼併林胡、婁煩、中山的土地,將版圖幾乎擴大了一倍,趙還在今河套地區建立九原、雲中郡,這兩地一直是後世中原帝國向北進攻草原的跳板。
趙雍留下的趙國版圖
透過胡服騎射,趙國建立了一支戰國之中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北可進攻匈奴,南可威懾六國。此時的外部環境已經是秦強眾弱,趙國的崛起成為東方六國抵抗秦國的中流砥柱。
後來井陘之戰趙奢憑藉6萬趙軍硬碰硬打贏了8萬秦軍,廉頗面對40餘萬秦軍憑藉趙軍堅守長平一年多,長平敗後趙國還能打敗燕國20餘萬大軍而略城將,李牧在國即將亡之時還能抵抗住王翦的進攻,這些戰例說明當時趙軍之強。兩次大戰秦軍都啃不下趙軍,最後趙國敗於讒言。因此可以說,六國之中,唯趙國之敗亡,在決策而不在軍力。
四、胡服騎射對後世的意義胡服騎射不僅在當時有著超前的意識,對於後世也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其一,引領華夏服飾的發展。趙雍改變了中原寬袍大袖看似區分尊卑,實際生活並不實用和方便的著裝方式。雖然秦統一六國後並未採用胡服,但窄袖、短衣、輕甲、弓箭、長劍的裝備卻成為了騎兵軍裝的標配。後世不僅連軍裝,常服也朝著這方向在發展,一直到今天。
其二,創造了新的戰勝遊牧騎兵的作戰方式。趙雍創造了以騎兵對騎兵的對遊牧民族作戰方式,證明農耕帝國也可以建立強大的騎兵兵團。趙雍還發現了騎兵技藝,特別是騎射技術是影響騎兵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些都為後世打敗草原上的遊牧騎兵提供了範本。漢代養馬成風,終於敗匈奴於北庭;唐李靖以3000精銳騎兵破降突厥頡利可汗;明朱元璋以騎兵北伐殘元。這些案例無不是從趙雍這裡得到了自信與經驗。
其三,保證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和延續。戰國後期,匈奴逐漸強大起來。趙國滅亡僅數十年後,劉邦被圍於白登,漢帝國以統一之勢尚且受盡屈辱。可見趙國當時僅僅憑藉1/7的力量抵抗著整個遊牧民族有多麼艱難。要不是胡服騎射,趙國如果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當時中原紛亂不已,一旦被遊牧民族突破太行山脈,後果不堪設想。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關注子彧,一起讀史!
-
6 # 劉一千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弄清楚趙國在春秋戰國時的處境和趙國是怎麼來的?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前,趙國的先輩的創家立業幾乎是屢敗屢起,非常悲壯而血腥的。
趙國與秦國有著共同的祖先趙國與秦國的共同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個叫惡來,惡來是商紂之將,被革命的周朝所殺,其後代是秦人祖先。另一個叫季勝。季勝的後代到了造父時有功勞於周穆王,被賜趙城,由此為趙氏。
艱難的興國之路輾傳至趙衰時,趙衰事晉文公重耳。到趙衰的兒子趙盾時,在晉國內爭權,得罪晉靈公,趙盾殺了主子。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趙盾死後,兒子趙朔得罪屠岸賈。屠岸賈滅趙朔全族。這就是有名的《趙氏孤兒》的由來。晉景公時,趙氏孤兒趙武反殺屠岸賈,滅其族。大仇得報。
趙武時,晉國之政歸趙武子,魏獻子,韓宣子。至趙鞅時,致力常山一帶。趙鞅譖越擅殺同僚。孔子大怒,寫在《春秋》上"趙鞅以晉陽叛"。趙氏專晉權。趙鞅死後,趙無恤為太子,嗣立。在趙鞅下葬後,設席請姐夫代王赴宴。在宴會上,指使上菜的廚子用銅勺子將姐夫及其左右全部打死。並迅速霸佔了代國。他姐姐代王夫人,聽說夫君被親舅子殺了,悲憤地跑到高山上"泣而呼天,摩笄自殺″。代國百姓"憐之",就把這山叫"磨笄之山"。趙無恤等滅知伯,正式三家分晉。周朝不得已立三個"反賊"為諸侯。
韓趙魏與秦楚齊燕坐一條凳子上,建國了是不是太平了呢?不是,趙肅侯死後,新主趙雍即位為趙武靈王。新創的趙國危機四伏,其他五國相繼稱王,趙武靈王認為"無其實,敢處其名乎!"命令國人稱自己為君。頭腦十分清醒,很有自知之明!
其時,秦國已經完成改革開放,商鞅雖然已經死了,但措施還在完善,到秦武王時,趙武靈王已經感到"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趙武靈王感到危機四伏,默默無聞只會死身亡國,他觀察了天下形勢,認為一定要改革軍隊裝備,才能自強不息。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什麼是胡服,騎射?通常所說的胡服,是指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輕便簡潔的一種適宜騎馬的服裝。騎兵是戰國以來的新兵種,機動性強,富有殺傷力,至戰國末年,騎兵成為各國的主要兵種。趙武靈王所言的中山王國,是當時七國之外的又一強國,之所以不說戰國八雄,就在於中山國在各方面都保留著濃郁的北方少數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由此之故,中山國就被中原文明人稱為胡地,胡人。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武靈王準備打擊中山國,為了徹底打贏這場戰爭,他準備了一場改革,首先在軍隊中開始"師夷之長,以制夷"。實行了著名的"胡服騎射"。
這場改革怎樣幹,採取了哪些措施?任何改革,都是對陳腐的思想意識的否定,都會打破既有制度,對舊既得利益者破戒,不可避免地遭到阻力。
趙武靈王自己首先穿胡服,並宣講騎射的極大效力。在軍隊中立即改掉中原傳統服裝的寬袍大袖。在大臣中尋找支持者如肥義等。對宗室貴族進行耐心細緻的開導工作,並把歷任趙國先輩的事蹟陳列出來,並分析了趙國的危險處境,這才轉變了公子成的頑固思想,把公子成等老臣說服成榜樣,率先穿上簡潔靈便的胡人短衣窄袖。由此上行下效,趙國全民"胡服",不僅行之有效,提高了軍隊戰鬥力,而且節省了許多衣料……趙武靈王在冬閒集中農民,派教練教他們騎馬胡衣射箭,取得極大成功。三年後打敗中山國,佔領胡地。長城之北的胡人"不敢南下牧馬"。
改革的結果和啟示由此看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在適應戰國新形勢下采取的一種積極的強軍利國政策,是一場積極進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目的就是提高軍隊戰鬥力。移風易俗實在是其中的一丁兒副產品。或者趙武靈王壓根兒就沒想到這四個字。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再次論證了順應時代潮流必須進行不斷學習,拋棄陳腐觀念,積極進取,接納新思想新技術,方可立於不敗之地,方能在險惡的環境中突圍生存,印證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後來的金玉良言。
回覆列表
胡服騎射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絕不是移風易俗那麼簡單,而是對趙國生死存亡起著關鍵作用的歷史事件。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
趙國眼看著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由於實行胡服,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趙國就向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
戰國中期,中山桓公復國後,領土進一步擴張。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臺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 中山國 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 中山文化主要分佈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的山區,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軍事實力空前提高,軍隊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闢地千里”,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經過幾輪決戰,最後滅掉中山國,成為唯一可以和秦國一決雌雄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