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董Season
-
2 # 東西兒童教育
教育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訓練如何思考。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讓我想起剛來美國那會兒曾聽過的一個關於孩子學習規劃的講座,演講者是哈佛大學Project Zero(零點計劃,創辦於1967年,致力於思維方式研究)專案組的一位教授。講座剛開場他問了在座家長一個問題,“大家平時在家有沒教孩子怎麼思考啊?”聽眾面面相覷,陷入沉默。
是啊,我們教孩子識字、算數、陪孩子練琴、運動,但思考怎麼教啊?後來,隨著逃逃在這邊上學和我對美國課堂的觀察瞭解,發現還真的能教,而且老美已經教了20多年。這得歸功於一位叫David Hyerle的教育學博士,他在1988年整理出8種 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徹底幫大家把思考這門“課”搬進了課堂。
這8種思維導圖首先在北卡羅來納州、紐約、德克薩斯、密西西比州進行推廣。從1988年到2002年,十多年時間裡,全美已有3000多所學校在使用思維導圖,並且推廣到新加坡和紐西蘭,被列為小學必修科目。
後來,思維導圖開始風靡全美乃至全世界。
實際上,孩子學得思維導圖和成人學得思維導圖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孩子的是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成人的Mind map(思維導圖)。
美國作為發源地,對於孩子學習Thinking Maps要求的年齡是幼兒園、小學就要學,從小就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要應用在其他學科學習中(其實本來就沒有單獨學習思維導圖,而是老師在教學期間就已經融入進去了)。
可能中國目前還沒有多少人是系統學習或者說從小學習的人,所以並不能很正確的告訴你,有沒有用。。。甚至很多教思維導圖的,已經把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和成人的Mind map(思維導圖)混在一起,所以,只能告訴你:Mind map(思維導圖)是有用的,Thinking Maps(思維導圖)也是有用的,但是用法有差別。沒有正確使用的話,沒用
-
3 # 大道至簡151172803
思維導圖的作用主要是對全面快 速閱讀文章後,抓出文章脈絡和重點。但實際上,思維導圖的用法有很多,本文中,筆者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熟知的思維導圖三種用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思維導圖的第一種用法:提取“關鍵詞”
這也是精英特速讀訓練中的思維導圖主要應用方式。由於精英特速讀訓練的重要目的是幫助提高閱讀速度,因此,軟體中對思維導圖在閱讀文章中的關鍵詞資訊提取運用做了很詳細的介紹。例如,透過對文章提出概括或細節性問題,提取文章中的重要資訊(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原因、結果等)。 從軟體設計的角度上講,這種方法主要在於培養我們目的性閱讀的意識,提高對文章內容的把握速度和程度,讓 我們以導圖的形式將文章的各級主題及枝節完整詳細地展現出來,凡有所讀,必有所得。
這種方法,一般針對文章資訊明晰的提取性閱讀,我們要做的只是按邏輯順序提取、標註,算是思維導圖最基本的應用方法 。
思維導圖的第二種用法:對資訊進行邏輯分析決策
邏輯分析決策,是指利用思維導圖,對混亂的資料資訊進行邏輯分析,得出結論或做出決策。這種方法不同於上一種方法的 資訊全貌展現,而是更側重資訊分析,是對已知的資訊進行篩選、分析,最終概括出觀點、結論或做出決策。
如一篇結構較為鬆散的文章,透過對各部分內容的整合和邏輯分析,得出文章論點;或要在一件事情的選擇上做出決斷,把 各種選擇的優缺點列出,透過分析各種選擇優缺點對自己的迫切程度,斟酌損益,得出最終決定。
這種方法目前在軟體中的應用不是很多,但對個人的實際生活和工作幫助很大,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和正視自己,明瞭做一件 事或不做一件事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深層原因又是什麼。而這些深層原因所反映出的心理狀況,多數情況下是被我們潛意識忽視掉、卻對我們 的人生髮展影響重大的要素。
如果說關鍵詞資訊提取法考驗的是按圖索驥過程中的速度與細心,那麼邏輯分析決策法考驗的就是對外物和自我的分析。
思維導圖的第三種用法:頭腦風暴法
這種方法,目前在精英特思維導圖訓練中也是沒有的。但它是思維導圖創始人託尼·巴贊先生以及所有使用過它的人極力推薦思維導圖的根本原因,簡單說來頭腦風暴就是從0到1、實現創造性 突破的方法。
頭腦風暴在思維導圖中的應用方法是:在導圖的中間畫上目的關鍵詞的影象(最少要有3種色彩,以激發大腦思考的激情), 在影象周邊,將自己能想到的與關鍵詞相關的詞語都寫上,不考慮是否符合邏輯,不考慮是否具有可行性,儘管寫下來,並將這些詞以各種角度 延展或彼此間建立聯絡,直到將最符合主題的思路完整展現,算是一個頭腦風暴的結束。
這種方法其實是最符合託尼·巴贊對思維導圖的設定:以整體性、發散性、色彩性等符合人類大腦工作規律的特性再現個體思 考的過程,並使這種思考更有趣、更活躍、更具有創造性。
與前兩種方法相比,頭腦風暴是對大腦的創造性思維最有幫助的訓練方式,因為它不是對資訊的粗暴提取,也不是對現有資 料的整合,而是創造一件事物,使其從無到有的過程。
以上三種思維導圖的用法,基本涵蓋了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能幫助我們快速閱讀,更能啟用我們的大腦 ,很多人都使用它來做筆記、做計劃、做決策、做創造……目前,網上有很多專業的思維導圖製作軟體,精英特中的思維導圖訓練則指導著我們如何更好更快做閱讀,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需要 ,選擇適合自己的用法。
-
4 # 敏芷學堂B
思維學習法真的有用嗎?敏芷君可以肯定的回答是有的,下面分享一下我的一個學生畫的自我介紹思維導圖。
這位學生表示畫完這張圖後,上臺自我介紹時都不會緊張了,心裡有底,思路也清晰很多。
-
5 # 淡然回眸
思維導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十分廣泛,運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學習、寫作、溝通、演講、管理、會議等,用處十分廣泛
1.提高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更快的學習新知識和整理舊知識;
2.激發聯想與創意;
3.快速記筆記,順利透過考試,輕鬆的表達溝通、演講、寫作、管理等;
4.讓您儘快掌握思維導圖這個能開啟大腦潛能的強有力的圖解工具。
上述是我總結的思維導圖作用,思維導圖作用很廣泛,上面是一些常用的作用,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要想取得異人的成就
有用,但切記不要誇大它的作用。通常有很多人都是標題黨,”靠這個方法,她考上了北新大學”等等,這就給我們帶來一種觀念,用了這個方法,可以考上北新大學。
可是,廣告可能如實嗎?就算是真的,但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可能她天賦過人,可能她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等等,她原本就是上985的水平。思維導圖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但對於你來說,可能就是”雪中送炭”,然後你想著達到相同的水準,這恐怕不太實際吧!
①#為什麼要列提綱?#
寫作要先列提綱,讀書時候老師教我們說要這樣做,但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我們沒有理解到行為的意義,所以更多的時候,會選擇去偷懶 (沒辦法落實到位 )。
②#怎麼輸入、輸出資訊的?#
你是不是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閱讀、理解、記憶和表達資訊的?
會不會經常遇到“重複了好多次,可是資訊卻怎麼也記不住”的情況”等等。
————————————————————————————正文
與目錄、結構框架圖的比較
(1)
形式上:
它們都是把重難點部分摘抄出來,便於反覆思考。
把左邊移到右邊(或者直接遮住左邊),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對,結構框架圖可以說是思維導圖的右側部分。只是思維導圖更加的分散,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資訊間的互相干擾。
(2)
內容上:
打個比方。如果說書名是樹幹,章名就是枝幹,節名就是枝條。具體的知識點分為重點部分和非重點部分,重點部分是枝條上的旁枝,非重點部分是樹葉。
要想一次性帶走它們,你是怎麼做的?
是不是試圖用手一下子抓住它們,而不是先把這些“樹葉”粘在“枝條”上,然後再提起枝幹。
你的手,空間是有限的,能抓的樹葉也是有限的。但如果你把樹葉粘在旁枝上,旁枝粘在枝條上,枝條粘在枝幹上,枝幹粘在樹幹上,然後提起樹幹。
是不是就可以一次性地帶走了!
目錄相當於連在一起的樹幹、枝幹和枝條。結構框架圖相當於枝條、旁枝和旁枝上的葉子。思維導圖則是樹幹、枝幹、枝條、旁枝和旁枝上的葉子。
從數量上看,旁枝是有限的幾個,而樹葉則數目眾多。
從內容上來,“旁枝”的重要性肯定大於“樹葉”。但從形式上來看,它們是一樣的。所以,基本上你要先明白“內容大概在講什麼”,然後才能把重點部分找出來。
目錄是先書名,然後第一章、第一章的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等第一章所有的章節都列完了才列第二章。
假如你有列提綱的習慣,會發現自己列提綱的順序,跟目錄的順序一般是不一樣的。
而列提綱或者思考的順序卻是書名——>章名——>節名,章名都列完了,才列節名。(同時也是結構框架圖或者思維導圖的順序)
對於知識的回顧不要是從頭到尾,試圖一字不落地”寫”下來。而是要遵循結構原則。:先大結構,所有的大結構都羅列完了,然後才是小結構。
用類似結構框架圖的方式:從主題詞開始,然後是大標題、小標題...,逐級地展開一直到具體的內容。比如:先把所有的章名羅列出來,然後才是小節。而不是第一章、第一章的所有小節,第二章、第二章的所有小節……
當然,具體的內容因為太多了,所以只需要在大腦中回顧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它們寫下來。
一句話中並不是所有的字或者詞都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有的時候只需看到某個關鍵字或者關鍵詞,就能夠把握到這一句話的主要意思。(可以利用這個特點來提高閱讀速度,降低理解難度)
同樣的一段話也有關鍵句和非關鍵句之分。有時候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來代表內容,而有的時候則需要,經過概括。
段落、文章、甚至於書籍也是如此。
從具體的內容到思維導圖是一個不斷的聚合的過程。捨棄樹葉、撿起旁支,旁枝再匯合成枝條,枝條再匯合成枝幹,枝幹再匯合成樹幹(這裡的樹幹就是思維導圖的中心)
在學習的時候首先不要去深究,而是要去做知識的定位,要明確這部分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明確它的類別:它是屬於哪一“旁枝”、哪一“枝條”、哪一“枝幹”、哪一“樹幹”的。(——>哪一部分——>哪一小節——>哪一章——>書名)
又如【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當學到“西山區”,你要明確它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明確它的分類隸屬,鄰近的屬(即確定它屬於哪一個類)如這裡應該是”昆明市”,然後才是“雲南省”。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用思維導圖是不是可以形象化地表達出來?
這也是將理論聯絡到實際的過程。
大腦的空間是有限的,如果有新的東西進來,就會把原先的那些資訊擠壓掉。那如果你是把這些資訊跟固定不變的東西(如知識體系)綁在一起,這樣一來,知識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就能增加被提取的機率。
跟你平時在找東西一樣,如果東西有明確的分類,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來。那如果放得很混亂呢?尋找起來就不會是那麼容易了。
拿破崙曾經說過:“一切事情和知識在他頭腦裡放得像在櫥櫃的抽屜裡一樣,只要他開啟某個,就能準確地取出所需要的材料。”
有讀者問及要怎麼構建知識體系,我想李敖已經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麼原因呢?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屍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那背面有用怎麼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後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存留。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屍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那分類怎麼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後,全部進入我的夾子裡面。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分得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任何書裡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裡來。進入幹什麼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需要這個資料,開啟資料,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麼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係,我要發表對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再把我的資料開啟,兩個一合併,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換句話說,我這本書看完之後,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裡。我的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的,基本上都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 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李敖知道的那麼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麼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
當給內容進行分門別類之後,內容便化多為少,只需要有這些內容,然後再去檢視,不需要記住全部,也容易搜尋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這告訴了我們知識要分類整理,要結構化!
———————————————————————————————————————————————
————————可能你會覺得不應該重新發明輪子,但我又不是要賣輪子,輪子是不是我的專利對我來說無關緊要。輪子發明了之後,你是知道自己所發明的這個東西是高價值的,這樣證明了自己的模式是正確的,證明了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就好像解題訓練,答案別人早就發現了,為什麼我還需要自己想呢?因為這樣是可以鍛鍊能力的,因為這樣我之後還可以發明其他的東西。
金字塔原理,已經為大眾所熟知,在接觸它之前,我是透過對思維導圖高效的合理性的解釋和進一步的思考重新發明了它。事實上,也看過其他人發明了它(雖然只是部分,雖然不成系統,但多多少少還是有幫助的)。
利用語法知識來理解、思考和表達,似乎就不是“重複”別人的發明了。現在我還在發明其他的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形成結構化思維的觀念。
下面推薦一篇文章給你。這篇文章也是對結構化思維的應用,可以稱之為史上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提高理解力的方法。
回覆列表
有目的有方法就能達到好效果,所以不管是不是思維導圖學習法還是什麼其他學習方法,用到遊刃有餘都可以起到非常大的幫助作用,我是為了考試學的思維導圖,過了才相信有效果,認真學進去的時候才發現好處多多,畫到心裡才會有你期待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