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玄宗為什麼那麼信任安祿山?讓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是不是有什麼秘密?
1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不相信假設

    第一,安祿山捨得花錢,用大把的銀子賄賂每一個前來視察的朝廷使臣。《資治通鑑》卷二一四寫到:“上(唐玄宗)左右至平盧者,祿山皆厚賄之,由是,上益以為賢。”

    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升任平盧兵馬使。第二年,御史中丞張利貞出任河北採訪使,視察平盧。《安祿山事蹟》捲上記載:“祿山諂佞,善伺人情,曲事利貞復以金帛遺其左右。”張利貞回朝後,拼命的在玄宗面前替安祿山說好話,玄宗對安的印象越來越好,不斷的給安祿山加官進爵。致使安祿山手握重兵,為以後的叛亂奠定了基礎。

    第二,安祿山很會迎合玄宗的心意,很會說話。

    天寶二年(743年),安祿山奉召覲見玄宗。他對玄宗講了一個故事,說:“去年秋天,營州鬧了蝗災,蝗蟲遮天蔽日,把禾苗都吃光了。臣焚香祝禱,面對蒼天說:臣如果心術不正,事君不忠就讓蝗蟲把臣的心吃掉;倘若臣不負天地神靈,就請讓蝗蟲趕快消失吧。臣剛說完這句話,就有一群大鳥從北方飛來,頃刻間把蝗蟲吃得一乾二淨,臣欣喜萬分,感動不已。陛下,這是稀世的祥瑞啊,請陛下宣付史官,載諸史策。”載自《資治通鑑》。看這馬屁拍的,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哪個上級不喜歡這樣的下屬啊!玄宗高興壞了,立即加封安祿山為驃騎大將軍。

    還有一次,安祿山拜見玄宗,太子也在場,安祿山只拜皇帝,不拜太子,旁邊有人提醒,安祿山稱:臣心中只有陛下一人,不知道還有太子這回事。才不情願的向太子行禮。這真是拍馬屁的絕佳範例啊。

    第三,安祿山在對奚和契丹的戰爭中,取得了多次勝利。憑藉這些戰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許,玄宗也認為安祿山是大唐朝的“擎天玉柱,架海金梁”。於是,在744年,任命安祿山為最大的藩鎮范陽節度使,統領軍隊十三萬多人,佔十大藩鎮總兵力的四分之一。這無疑在不斷的在增加安祿山的不臣之心的本錢。

    第四,認玄宗和楊貴妃為乾爹乾媽。為了取悅玄宗,安祿山這個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每次覲見都為玄宗跳上一曲胡旋舞,逗得玄宗欣喜若狂。而且每次進京,必先拜見楊貴妃,然後再拜見皇上。玄宗問起緣由,安祿山說:“我們胡人的習俗,都是先拜母親,後拜父親。”玄宗連聲稱讚,更加信任安祿山了。

    透過這些溜鬚拍馬的手段,使得唐玄宗一次又一次的相信了安祿山的花言巧語,也使安祿山的權力越來越大,官位越來越高,手下軍隊越來越多。所以說安史之亂的罪愧禍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 2 # 歷史百家爭鳴

    安祿山原來沒有姓氏,名字叫軋犖山。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族的一個巫師,以占卜為業。安祿山雖然是個胡人,但是聰明伶俐,很會察言觀色,當時的唐朝相容幷包,很多胡人在唐朝做官。

    安祿山還精通六國語言,曾經做過翻譯,後來安祿山去當兵,獲得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親睞,命他為偏將,安祿山驍勇善戰,對張守珪很尊敬,張守珪收安祿山為義子。

    後來,安祿山因為竣工,朝廷授予他營州都督、平盧軍使官銜。他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要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唐玄宗雖然沒見過這個人,但是朝廷的人都為他說好話,加上安祿山又是是少數民族,唐玄宗非常喜愛他。

    等到安祿山當上范陽節度,安祿山就更加肆無忌憚的賄賂朝廷命官,讓他們替自己說好話,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正在爭鬥,建議由無根基的胡人領兵,安祿山就是他推薦的其中一個,李林甫都對安祿山讚不絕口,唐玄宗就更加喜愛安祿山了。

    等到安祿山可以進京面聖,安祿山又整出來一出尊重女性的戲,他見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總是先拜見楊貴妃,後拜見唐玄宗,唐玄宗問他原因,安祿山回答我們胡人都是先拜母親,再拜父親的,因為母親比父親重要,唐玄宗當時寵幸楊貴妃,看到安祿山這麼尊重楊貴妃,自然愛屋及烏,對待安祿山也就更加好了,安祿山還拜唐玄宗和楊貴妃為義父義母,可見對安祿山的寵幸。

    安祿山本身很胖,肚子都長到了膝頭下邊,體重三百三十斤,每當走路只有用兩個肩膀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動腳。而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動作卻快得像旋風一樣。讓唐玄宗和楊貴妃非常的開心。

    唐玄宗能這麼信任安祿山,完全是靠自己的演技和手段才換來的,也是因為這份信任,所以對安祿山沒有提防,安祿山起兵造反才能如此的迅速,給唐王朝沉重的打擊。

  • 3 # 談古論金

    唐玄宗為什麼那麼信任安祿山?

    這絕不是一個因為沉溺把妹變得昏聵的君王遇上一個會來事嘴巴甜的蠻夷大胖子的故事。

    滅東突厥之後,一方面,太宗設立安北、單于兩都護府,都護府的職責本是所謂“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但同時置各都督府、各州,又有和內地行政區劃相同的地方;另一方面,任用突厥人為官,使得當時的長安朝廷“(胡人)與朝士各半”——太宗也沒有殺死被擒獲的頡利可汗,而是封他為歸義王、右衛大將軍,讓他在長安度過餘生;歸降的突利可汗被封為北平郡王、順州都督;突厥大將執失思力、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也都受到唐朝的重用。

    太宗一朝的蕃將,可以以阿史那杜爾作為典型。阿史那杜爾是太宗的左驍衛大將軍、駙馬都尉,接受朝廷的官爵,但另一方又處羅可汗次子的身份自號都布可汗,在朝廷外有其獨立的地位。執失思力是唐朝的左領軍將軍、安國公、駙馬都尉,也是東突厥執失部的酋長,其情形也是如此。

    換言之,阿史那杜爾對唐朝和太宗的效忠帶有個人性質,其所轄部落集團並非唐朝的軍士,只不過因為君長效忠唐王朝而效忠唐王朝。

    大部分節度使被替換成安祿山型的蕃將,被後世史家認為是安史之亂肇禍的根本原因,但是此事的決策者唐玄宗和李林甫都是成熟智慧的政治家,有其不得不採取這項政策的深層原因。

    玄宗君臣的本意就是招納蠻族無根基之浪人為將,其用心和目的取其個人或小集團的軍事技能為我所用,而破壞其原有社會的傳統紐帶,打壓和消除其組織能力和內部團結,以避免永嘉之亂的前車之覆轍。

    “通六蕃語,驍勇而多智,為互市牙郎”的安祿山等正是此種浪人,本身孤立於其部落共同體之外,求功名利祿於朝廷,恰如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安祿山的上官、部下都是唐朝體制內人,與阿史那杜爾等完全不同,即使叛亂,也必須藉助唐朝本身的軍事政治體系——安祿山謀叛之前豢養同羅、奚、契丹降人八千為假子,稱“曳落河”,亦可見其必須在組織體外另起爐灶。

    從這個意義上,玄宗君臣的整體頂層設計並不是異想天開、魯莽滅裂,玄宗信任安祿山也不是被其的外憨內奸、甘言厚幣蠱惑。

    用蕃將蕃兵,正是為了撼動和侵蝕關隴集團門第政治體制的基礎府兵制。安祿山等所謂我是胡人所以只忠誠於皇帝一人不知道其他,並非簡單的迷惑忽悠,因為從其蠻族浪人本質和單純邏輯推演上並沒有錯,這也正是玄宗為了強化自身權力刻意追求的東西。

    後來的變故和反噬,是另一個問題。

    安祿山利用自身粟特突厥混血背景構建反叛的精神資源(光明之神、戰鬥之神),在唐朝軍政體制內借屍還魂另起爐灶整合反叛的組織和經濟資源(上述“曳落河”、掠奪馬資源、囤積糧食等),也是另一個問題。

  • 4 # 麻辣一加一

    唐初以來,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東北的奚、契丹等族,時附時叛,內侵頻仍,給中原造成極大威脅。玄宗時國力空前提高,解決民族安全,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陳寅恪先生論及西方邊事時指出,唐只有切斷吐蕃與大食的通援之道,才能“保其腹心之關隴”,因而玄宗時“開拓西北,遠征蔥嶺,實亦有其不容已已之故,未可專咎時主之黷武開邊也”。同樣,對於抵抗突厥、奚、契丹的內犯,也應該看作是當時的民族自衛戰爭,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

    完成這一事業需要人才,但當時的文臣、儒將不達時務,不是紙上談兵,就是斥為窮兵黷武,根本談不上執行玄宗的指示,來支援和成就這一事業。因此,玄宗不得不轉而倚重堅決執行其指示的武人,尤其是受漢文化影響較少的蕃族武人。

    開元二年,由於“契丹及奚與突厥連和,屢為邊患”,薛訥建議出師討伐,而中書令姚崇等人表示反對。玄宗立即將薛訥提拔為相,“總兵擊奚、契丹,議者乃息”。

    張守珪任幽州長史後,堅決抵禦契丹的內犯,樹立了朝廷的正當權威。張守珪到東都獻捷,玄宗為他舉行飲至之禮,賦詩褒美,擢官行賞,還下令在幽州立碑以紀功賞。

    高麗族人高仙芝,在西域立有戰功,保衛了腹地的安全,被玄宗任命為安西節度使。突騎施人哥舒翰,抵禦吐蕃內犯,收回石堡城,被任命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封為異姓王。玄宗表彰他的功績時,強調他“特稟廟謀”,即能堅決執行朝廷的指示。於是,一批適應玄宗政策需要的武人和蕃將見重於朝廷,受到種種恩遇,安祿山就是是這批人中的一個。

    安祿山之所以經久不衰地受到玄宗的信任、重用和恩遇,主要是因為這幾個方面:

    第一,安祿山是長養在東北的混血胡人,精通當地多種民族語言,便於在東北複雜的民族地區發揮作用。他的這一特殊條件,在玄宗考慮人選時具有優勢。

    第二,他和太子關係疏遠,使玄宗放心。玄宗在位時間長,廢立太子,幾經周折,生怕太子形成第二個政治中心,更怕軍將和太子勾結,影響自己的帝位。皇甫惟明、王忠嗣曾因涉嫌受到處分。安祿山不識朝儀,見太子不拜,玄宗“尤嘉其純誠”,認為他很單純,值得信任。

    第三,安祿山和主要將、相之間矛盾重重,玄宗便於利用他們互相牽制,平衡各種力量,穩定自己的統治。

    當時,宰相主要是李林甫和楊國忠。李林甫領吏部尚書時,科舉取士委託兩個吏部侍郎負責,結果他們巴結御史中丞,將其子錄取為上等。安祿山揭發此事,玄宗親自複試,該人拿著試卷,終日寫不成一字,被時人諷刺為“曳白”。兩個侍郎和御史中丞等人都因此被貶為外官。

    李林甫炙手可熱,可安祿山並不因為投鼠忌器就停止告發,而成為抑制李林甫的一股力量。反過來,李林甫也能抑制安祿山。

    楊國忠和安祿山積怨漸深,多次挑撥玄宗和安祿山的關係。安祿山、哥舒翰、安思順幾個最重要的蕃人節度使之間,矛盾甚深。

    皇帝都害怕下屬鐵板一塊,危害自己的地位。下屬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皇帝才能利用矛盾,便於牽制、駕馭,鞏固自己的地泣。玄宗經歷過多次複雜的鬥爭,統治時間久長,無疑懂得這一秘訣。

    這是唐玄宗信任安祿山最主要的幾個原因,至於安祿山後來叛亂,那是後話了。

  • 5 # 仁勇校尉

    安祿山如果不是因最終造反,引發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安史之亂,其兵權在唐玄宗天寶時代的節度使中也不算獨一無二的特別。安祿山的特別之處在於任職時間過長。

    (安祿山)

    唐玄宗天寶年間,全國有戰鬥力的軍隊主要分佈在十大軍鎮。十大節度使分別是范陽節度使兵力91400,平盧節度使兵力37500,河東節度使兵力55000,朔方節度使兵力64700,河西節度使兵力73000,隴右節度使兵力75000,安西節度使兵力24000,北庭節度使兵力20000,劍南節度使兵力30900,嶺南五府經略使15400。

    (天寶十大節度使分佈圖)

    安祿山出身平盧軍,天寶元年(742年)升任平盧節度使,天寶三年(744年),兼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年(751年),兼任河東節度使,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造反。

    平盧節度使是從范陽節度使分出來的,戰略方向一致,平盧和范陽節度使兼鎮在天寶年間是比較正常的行為。同樣戰略方向一致的河西和隴右也經常兼鎮,河西隴右兩鎮總兵力還在范陽平盧之上。

    安祿山兼任河東節度使,則是權力有點過於膨脹了。但安祿山對河東鎮其實只能控制一小部分,河東鎮大部分兵力並不在安祿山控制下。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大部分河東鎮兵力也沒有跟隨。

    天寶年間,一度掌握兵權的頂峰是名將王忠嗣,王忠嗣最多時身兼四鎮節度使,同時擔任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鎮節度使,掌控兵力遠在安祿山之上。不過王忠嗣身兼四鎮時間不長,只有一年多。

    (王忠嗣)

    除了王忠嗣,天寶年間還有哥舒翰身兼河西隴右兩鎮,掌控的兵力和安祿山相當。當時人也將安祿山哥舒翰並列,視為同等級人物。

    歷史上安祿山的造反有一定偶然因素,安祿山雖野心勃勃但造反時並未準備充分,沒有楊國忠的步步緊逼,安祿山多半會延遲一段再造反。安祿山的健康狀況其實非常糟糕,要是延遲一兩年的話,安祿山大機率病死或者病重無法造反。

    但天寶年間軍事制度,毫無疑問已經潛伏著極大的隱患,即使沒有安祿山造反,也是一個威脅政權穩定的重大威脅,需要唐朝中央政府下定決心去解決。

  • 6 # 雲中隨筆2019

    唐玄宗對安祿山已經不能用“信任”來形容了,可以說是“寵信”。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防禦外敵,將重兵屯在邊境,“外重內輕”。當時一共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大軍區),其中范陽(相當於現在北京地區及周邊,即古幽州)節度使是十個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朝廷授予節度使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可以說節度使除了能夠控制當地的軍隊,還可以節制當地的行政,生殺大權一人執掌。安祿山一人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而且因為得到唐玄宗寵信,進朝奏請沒有不答應的,要什麼給什麼。如果說安祿山是如郭子儀般德才兼備的良將,而且又面臨國家危亡,不得不如此用人,尚且可以理解。但是當時大唐國力如日中天,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更要命的是,安祿山此人無德無才,雖然有些軍事才能,其實最大本事是溜鬚拍馬搞關係,工作重點就是想方設法討好唐玄宗、楊貴妃和楊國忠、李林甫等朝中重臣。

    回顧玄宗當年,可不是如此做派。公元710年,25歲的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當時的李隆基殺伐決斷,絲毫不犯糊塗。為了避免神龍政變“除害”不徹底的問題,韋氏一族基本上被殺了個精光。實權人物上官婉兒是支援政變的,但是李隆基為今後的政局穩定考慮,還是決定殺她。李隆基下令殺上官婉兒後,愛惜其才,派人將上官婉兒的詩作收集起來,編成文集二十卷,令宰相張說作序出版。李隆基即位後,果斷掃除太平公主集團,鞏固皇權,並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相,整頓吏治,實施改革,使國力強盛,威名遠播,開創了輝煌的“開元盛世”。那時玄宗看人準、用人嚴。姚崇能力強,多謀善斷。玄宗提出讓他當宰相,姚崇便向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說”。玄宗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後來,玄宗發現姚崇為相久了以後,開始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便讓姚崇下臺,讓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相。宋璟到了後來,過於守舊,工作發生失誤。玄宗又起用文武雙全的張說為相。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才華出眾,大公無私,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敢於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頗有當年魏徵的風範。

    罷免張九齡,任用李林甫為相,是玄宗朝的一個轉折點。從此吏治開始腐敗,奢靡之風盛行,國家開始走下坡路。根本原因還是玄宗的思想蛻變了。開元盛世前無古人,雖然與玄宗英明神武,勵精圖治密切相關,但是也與太宗、高宗及至武則天時期的積累密不可分。大好局面讓玄宗不免飄飄然,認為“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大唐的盛世也會萬世永續。在這種思想下,玄宗開始佔兒媳,開宜春、梨園,做《霓裳》……玩得不亦樂乎!國政交給大舅子楊國忠。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玄宗朝後期,君明臣賢的局面沒有了,成為君昏臣佞,安能不亂?安祿山看準了大唐已經腐朽墮落,外強中乾,所以敢於起兵做亂。但是安祿山沒有看準自己到底吃幾碗乾飯,後來被兒子安慶緒所宰,得到了報應。

    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天之道也!歷史上的盛世莫不如此,非獨玄宗一朝。進入盛世,要通過幾代人艱苦奮鬥。由盛轉衰,一夕之間!敬畏天地,勤政愛民,親賢臣,遠小人,方能持盈保泰,讓盛世儘可能長久,也是盛世之君的首要課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一季《跑男》你們希望誰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