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
7
回覆列表
  • 1 # 臭包包娛樂

    【答案是否定的】

    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後工作越來越難找,畢業後的工資也很低,生活壓力又大,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所以,有了題主所說的問題,而且父母是同意的,但是,即使這樣,就該啃老嗎?

    個人認為,在一個人四肢健全,智商正常,有一定的養活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剛開始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啃老是不應該發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爭取

    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經過大學生活的洗禮,以為走出校園獲得自由後,就擁有了全世界,但其實已經全部歸零,重頭開始,走向社會後,日子過得舉步維艱,甚至吃不上飯,但是,這時候的我們確實是最窮的時候,但也是我們人生中最好的年齡,這時候的我們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可以選擇放棄,回到家啃老,那這樣的人該有多失敗,還沒有做更多的嘗試,就輕易放棄,那屬實不應該。也不是一個年輕人應該做的選擇。

    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脫離父母,走向社會,就迷茫了,甚至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認為這是正常的,重來沒有離開父母的我們第一次這樣感到彷徨這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如果選擇直接放棄回家啃老,當個啃老一族,做個家裡的"大爺",那是終究會被淘汰的人。

    父母的能力有限

    說到這,有的人會反駁說,我父母的錢很多,夠花一輩子,可是,你如果在家無所事事,慾望只會越來越大,生活在溫室裡,自然不知道外面的寒冷,習慣了好吃懶做,伸手就來的生活,只會讓自己花起錢來毫無節制,敗光家底。

    另外,父母還是要先你離去,沒有了依靠,不靠他人,靠著那點錢過一輩子,誰能過得下去。

    另外,父母為你付出了20多年,你還要他們接著付出,你忍心嗎,哪怕是他們願意。

    父母願意讓你啃老只是因為愛

    父母的感情是世界上最真的感情,他們不忍心更不捨得讓你生活過得拮据,哪怕是自己付出再多,都想讓你生活過得好,但是如果說他們拿出很大一部分錢供你生活,結果你生活拮据只是因為自己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消費慾望,這樣,不就是犧牲了父母對你的愛嗎。就像《奇葩說》裡的辯手說的一樣,他們想從你這得到的不是大富大貴,不過是希望你有一份安慰的生活。

    啃老要啃到什麼時候呢

    現在的社會,如果你不是特別厲害,或者有特別好的機會,剛開始奮鬥,自然要"窮",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但是我們其他時候不"窮"嗎,也窮,難道都要靠他們嗎,不現實。

    總結一下,如果說剛畢業要靠父母的接濟這很正常,也是畢業生度過難關的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但是這種情況不能長久,最好還是要靠自己,自己賺的錢,花著也安心。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父母幫了你一點,你就還父母以親情的溫暖。

  • 2 # 青竹臨風

    啃與不啃分情況定。

    首先,如果家庭條件一般,自己己長大成人,有獨立能力,父母年紀大了。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啃老,相反要幫父母攢一筆養老錢!

    其次,如果家庭條件好,父母的養老都不用愁。如果自己暫時有困難,需要幫襯,偶爾啃一下也無所謂,父母的錢不讓孩子花,讓誰化呢?

    還有一種情況,老人喜歡兒孫滿堂,若不啃老,他們不高興,感覺自己沒用了。為了家庭和諧,子女啃老的同時,也適當付出些,讓父母啃啃子女。

  • 3 # 離思7134283

    啃老是什麼意思?

    年輕人自己有能力、有體力,不努力,

    倚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去勒索父母

    年輕過得拮据不代表不努力,

    一家人守望相助不叫啃老,

    孝敬父母也不是還賬或者報恩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 4 # 白色充電頭

    如果是這種拮据隻影響我的消費水平,我不會,但如果是一時和父母的拆借能一定程度上改變我以後,我會去和父母提,去"啃"也是為了以後更好的還,但如果自己不努力一直消耗父母的所得,確實不應該。

  • 5 # 白水90944696

    我選擇的持方是:不啃老。

    首先,我覺得作為年輕人而言,剛開始工作過的拮据一點很正常。這是你步入社會的必經課。你只有上過這一課,你才會真正懂得生存的意義,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奮鬥。如果你依靠父母,一直維持一個同樣的生活水準,那麼你就不容易感受到掙錢的緊迫感。

    其次,一個人的獨立,首先從經濟獨立開始。中國式家庭中孩子和父母往往是共生的,往往容易忽略界限,你的事,我的事,最後都成了我們的事,大家互相愛護,但也互相干擾。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那麼首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不要依靠父母的支援。

    再次,薛兆豐教授提到了機會成本。認為年輕人應該學會花未來的錢,先借用父母的錢渡過難關,然後在未來自己有個更好的收入。這個說法很美好,但真實忽略了一個問題,你如何能夠準確判斷出,自己現在選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呢。好比你創業,靠著啃老過活,然後創業失敗了,那不是雙重打擊嗎?又或者去上一個很貴的課程,課程是很好了,但是一定能轉化成真實的收入,這裡一定是有個問號在的。

    所以,我選擇不啃老,讓自己開始學著獨立,讓自己學著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你知道自己是退路的,但是不要時時刻刻想著這條退路,否則你就真的只能退路了。

  • 6 # Coco寶貝1126

    畢業過後,父母願意讓我啃老,你該啃嘛?如果選擇只能yes,或者no。我會選擇no。

    我將會從啃老的感官意識、思想意識、行動意識、後果等闡述看法。

    感官感受:啃時爽,啃後後悔。

    啃,啃雞爪、啃鴨脖、啃雞腿,啃那些沒有太多肉,只能一點點啃。相信很多人都吃過武漢周黑鴨,精武鴨脖子,他們辣,啃的時候就是要給你一種舌頭上下打架的感覺,讓你必須就著一碗幹米飯就能扒上那麼幾口。相信很多人啃完時都有一種很爽的感覺,但是啃完後,品嚐其他食物就會感覺食之無味,甚至有的人還會有腸胃不適的感覺。

    那回到啃老這件事情來看,也一樣,如果家庭富裕,從小就含著金鑰匙,不會認為你在啃老,你的啃老等同於富二代;沒有那麼富裕的家庭,但是達到小康條件,父母有少許存款,能夠支援你在畢業後的生活拮据,相信很多人常看到的一種啃老現象是,父母擔心孩子畢業後會吃苦,會在孩子臨畢業後所在的城市,給孩子按揭買房,讓孩子能安心,沒有所謂的北漂、南漂的感覺;那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老父母在家務農,能撫養孩子讀上大學的那天,他們的使命已然盡到,相信生活的艱辛、父母的不易讓孩子已經早早心智成熟,只有靠讀書才能改變命運。那對於這樣的一群人群,他們能啃老嘛?估計連雞爪都沒有,他們拿什麼啃?

    正如奇葩說這期,顏如晶作為二排選手說的一樣,“大學生們與其在畢業後感覺生活拮据,為何不在大學讀書四年期間,奮發向上,讓自己的生活不那麼拮据了。”他的這番話,也在痛斥一個現象,對於那些家底不富裕,父母沒有那麼多能耐的家庭,大多數人更需要從思想上、行動上都要做到獨立、思想獨立、經濟獨立,前半生你的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你成人,後半生作為子女的你應該讓父母能夠有他們的未來,安享他們的晚年。

    隨便從度年上搜尋啃老的圖片,都是一把辛酸淚,年邁的父母,伸手的子女。刻畫的就是啃老的現狀,你的雞爪、鴨脖上,一點精緻的肉上,撒滿了生活的五味雜陳,撒滿了父母生活中的無奈、辛酸、甘苦、期望。你啃完後,你心理能安心,能毫無愧疚的面對父母。也許,這就是良心的質問,午夜夢迴時,縈繞在腦海的是,父母給你一把揉的發黃的一沓沓靠辛苦攢來的錢,你捨得用嘛?父母願意讓你啃,你就捨得啃嘛?這是個關於人性的考驗?

    思想意識:人生之旅沒有捷徑可言

    人生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的去努力奮鬥才會有收穫。捷徑,也許存在,但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分析、總結,在你具備了豐富的閱歷時,當你回首時,你可能會發現某些事情你可以有捷徑,所謂勤思善學眼界寬。但是這條道路上,充滿著試錯、汗水、努力、奮鬥,當你的回報匹配你的付出時,你才會感受到內心的愉悅和幸福。

    看過一部苦情劇,一個退役的臺灣老兵是個啞巴,人稱啞叔,以收購空酒瓶和撿破爛為生,撿了一個啞女“阿美”,生活很苦,但是結局很美。正是這樣的故事,折射出生活中更多的現實,很值得人回味。正如《搭錯車》裡有幾句金句,分享給大家。

    “人生沒有捷徑可以走,橫著省下的路就會變成豎著的坑,早晚都要經過。”——《搭錯車》

    “人生沒有捷徑可以走, 自己有手,舉起來,托住天;自己有腳,站穩了,撐住地。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心骨,自己是自己的頂樑柱。”——《搭錯車》

    其實,我們阿Q換位思考,我們會發現,生活都很不易,在比苦的路上,永遠沒有輸贏。但是我們堅信,自己路只有自己走,才會變的踏實,自己吃過的苦,吃過的虧,只有自己體會過,才會更深刻。

    當你啃老時,啃著啃著你就習慣了,你已經習慣了把父母變成那個默默為你承擔生活苦的後盾。當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舒適時,背後一定會有一個默默為你承受生活不易的人,而這個人是你的父母。

    然而父母了,他們又有誰為他們承受呢?也許只有他們自己。年輕人,該醒醒了,四肢健全,本該吃苦的年齡選擇安逸,本該畢業後,腳踏實地,卻幻想父母救濟,買房買車、還貸養娃……一樁樁,就是從那個畢業時,你的啃老意識、啃老行為開始。

    從行動上,拒絕啃,做到不啃

    畢業後,生活很拮据,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沒有什麼太大不了。你忍忍,想想辦法總是會克服的。

    1、和朋友合租,還能增進患難同甘期間的友情;

    2、在租房平臺上,選擇一個陌生人合租,能夠鍛鍊自己學會甄別、識別、磨合和一個陌生人相處的人際交往能力;

    3、多利用週末時間,參加論壇、圖書館學習、多考證,讓自己生活更充實,拮据的生活能激發出我們奮發進取的鬥志;

    4、找一份那麼相對靠譜的工作,進入職場,腳踏實地的讓自己有了收入。沒有啃老的後盾,讓我們工作少了一份任性,隨性,00後心態更沉穩,在工作學會磨鍊自己的心性、鍛鍊自己的工作能力,增長工作經驗;

    5、利用網際網路平臺,短影片、內容聚合,可以學著去嘗試新鮮事物,文字、影片剪輯、影象處理,讓自己不發一分錢的時候,利用平臺打造自己的個人IP,準備需要趁早。

    以上內容,不列舉,有很多讓我們生活的沒有那麼糟糕的動作,吃不起麵包,啃饅頭,吃不了伊麵,可以吃泡麵,物質上的睏乏想想辦法,總不會讓人餓死。

    啃老後遺症,容易滋生內心的“惡”

    看過《都挺好》這部劇的人,對於蘇明成和蘇明玉這兩個年輕人,畢業後的生活軌跡是完全截然不同的。

    蘇明成畢業後,母親給安排了工作,享受起啃老一族;而蘇明玉,從大學專業的選擇到畢業後的就業安排,母親都給與了明確的道路,母親擺著我可以給你啃老,我的資源、人脈都可以給你啃,但是從小的倔強的蘇明玉拒絕了。大學期間、大學畢業後,終於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膚白貌美氣質佳、多金、有權、能力強。

    故事中的,蘇明成習慣了啃老、寄生的生活後,一旦母親去世後,他的人生徹底奔潰了。他開始想著榨乾父親的養老錢,變賣了父母的老宅、從親戚處借錢投資著自己的發財夢,他憎恨蘇明玉的一切一切,甚至到可以惡毒的把自己的親妹妹打到重傷住院。在他的眼裡,整個三觀發生了顛覆,他覺得他的無能是因為母親從小對他的溺愛,他覺得母親死就是蘇明玉的剋死。他甚至都認為蘇明玉就是有幾個籌錢、愁顯擺、臭噁心他,他身上每個毛孔都發自內心的鄙視這個從小獨立、倔強、好強的妹妹。

    為什麼會演變出這樣的暴力事件,因為母親從小灌輸給蘇明成的理念,就是母親以後願意給你啃老,你只需要陪在父母身邊就是最大的孝心。而蘇明成也一直認為自己啃父母的老是因為自己也付出了時間陪伴父母。而一旦隨著母親的去世,這個價值輸出鏈條:陪伴=啃老,輸送願意啃老的母親去世無疑就斷裂了,蘇明成徹底扭曲了。他開始埋怨這個社會、埋怨自己的妹妹,但是他就是從來沒有正式過真正的自己。不過,後來這部劇,蘇明成也被洗白了,但是我覺得一個人內心的價值觀、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沒有經過痛徹心扉、眾叛親離是很難達到震撼的。

    放眼,身邊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父母在你畢業時願意讓你啃老,捨不得讓你受苦,延伸至從小的教育理念來看,他們更是捨不得從小受苦。

    呼籲:父母不要灌輸孩子啃老的意識,哪怕什麼時候都不能!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比一個四肢健全卻想著啃老要重要的多,父母幫是源於父母的愛,但絕對不是責任、不是義務,不要變成孩子索取的理由!

  • 7 # 子木聊劇

    畢業後如果過得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我當然願意。

    啃老如果能讓父母心安,怎知不是孝順的表現呢?

    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很難找到高薪職業,在物價飛漲的現實社會壓力下,衣食住行都要不少花費。

    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辦?只能找父母幫忙,既解燃眉之急,又免去父母為我們擔心。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無論孩子走到哪裡,做父母的始終都記著一份牽掛。每次拿起電話向父母問好時,父母那頭的說的永遠是“你吃的好不好”、“錢夠花不,別不捨的吃”。

    最瞭解孩子的是父母,你的每一句話,都將牽動電話那頭父母的每一根神經。

    如果父母願意傾囊相助,我們何不大方接受?因為你接受了,你的父母也許會睡個好覺。

    說一個我真實的例子。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職稱資格證,當時的我找工作,四處碰壁。最後實在沒辦法,不再敢在工資待遇那一欄填上任何數字。

    但即便如此,還是沒有稱心的單位願意錄取我。剛開始借宿在朋友租的標間裡,但想著以後要長期在鄭州發展,就得自己找一個固定的住所。

    然後自己就租了一個一二十平的標間,記得當時每個月的房租是300,交三押一,交了房租,卡里所剩無幾。每天要去樓下的網咖上網查郵件,看看投出去的簡歷,有沒有公司回覆。

    每次都石沉大海,直到錢全花光,連買個饅頭都是奢侈。當時的心裡特別崩潰,但又不好告訴家人,只能問了幾個朋友,不湊巧,朋友也都因為其他原因拿不出錢。有那麼一刻我就特別想家,就試著撥通了家裡的電話。

    爸爸第一句就問:“發生什麼事了嗎,這個時間打電話來?”

    我強忍淚水,哽咽著說:“沒事爸,就是想你們了!”爸爸沉默了一會兒,突然說:“沒事,還有我和你媽在呢!”

    真的,當時淚如決堤,我記不清後面爸又說了什麼,但第二天,手機來了一條銀行卡資訊,爸給我匯了一千塊錢。真的,知女莫若父!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過年回家聽我媽說,那天我爸放下電話,一宿沒睡,第二天天亮就問舅舅預支了一部分小工費,立馬給我匯了過來。

    說真的,父母在我們拮据的時候,如果願意伸手幫忙,一定不要推辭,因為你推辭掉的不止是一份心意,還有一份擔憂。

    父母願意幫忙,一定是量力而行,不會讓自己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我們就接受這一份愛的幫助,讓自己儘快渡過難關。然後再用最大的誠意回報給他們,不是更好?

    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孝順父母,就不能再給父母帶來麻煩,可是有時候你的麻煩卻是父母的期待啊。

    我們常年工作在外,小時候對父母太依賴,長大了離開,父母心裡是有落差的,其實他們特別期待自己還是那個被需要的人,這樣他們就覺得自己和子女之間有聯絡紐帶,有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家常菜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