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下有宋明
-
2 # 約定9521
我不從正面回來這個問題,而是腦洞大開,從完顏宗壁,也就是所謂的完顏無術這方回答這個問題。別被岳飛傳忽悠了,無術不但是個軍事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就算南宋不招回岳飛,岳飛再厲害
-
3 # 覃仕勇說史
答:對這個問題,很是有一些人是要唱衰岳飛的。
早在02年世界盃前,此人就拿岳家軍北伐說事。
他說岳飛的戰績只不過是歷史的杜撰,是漢族人為了滿足自嗨心理編造出來的,就象中國足球的世界盃夢一樣。
劇中這個段子並非憑空虛構。
康熙《御製文集》第三集卷十九就有康熙的長篇大論,其觀點大概有三:
一、金兵兵強將猛,南宋絕非對手。
二、南宋根本不固,人心不一,上無慣戰之良將,下無用命之士卒,強行北伐,只能是雞蛋碰石頭。
三、我太祖高皇帝(指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戰必勝,克必取,曾念中國塗炭,數次議和。明朝引南宋講和之非,頑抗到底,最終自取滅亡。
康熙這三個觀點,尤其是第三個觀點,可以直接把人懟死,簡直無以對答。
康熙帝此論一出,在當時嚴酷的文化環境下,臣僚和文士們只能紛爭附和,奉承不已。
其中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兀朮致書秦檜之不可信》便是此所之濫觴,對後世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康熙所說,不過是從統治者的立場對漢人實施威懾和恫嚇。
其實,明亡清興的結局,不過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異數。清朝並非“戰必勝,克必取”,明朝也不是亡於“引南宋講和之非,頑抗到底”,箇中原因,主要是天災人禍,外患不絕,內憂頻起——明朝的滅亡,根本就是張獻忠、李自成反覆折騰致死的。
象康熙這種大言欺世的話,朱元璋不知運用過多少次。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卻假模假樣地表達出對元朝統治的感恩戴德之情,說:“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這種鬼話,誰信是誰是傻叉!
而在很多人心裡,大凡南北雙方發生戰爭,北人向南打,順風順水;南人向北打,磕磕碰碰,最後結果不是以失敗告終,就是不了了之。
為什麼會這樣?
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客觀上:
一、地勢北高南低,由北而南,俯衝而下,快馬平川,一日千里,何其快也?!由南而北,仰攻而上,步步維艱。
二、古代戰爭中,騎兵是戰場上的主導,北方養殖有大量馬匹,以騎兵為主,對戰以步兵為主的南方兵團,擁有巨大優勢。
主觀上:南方富庶,經濟繁榮,南方政權往往沉溺其中,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而北方眼熱南方之富藏,必欲取之而後快,所以南北統一過程中,多為北方兼併南方,罕有南方吞取北方。
但世事無絕對。
岳飛北伐,形勢卻有利於南方。
一、岳飛的部隊能打,連金兵都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而透過四次北伐攻打偽齊,岳家軍繳獲了大量戰馬,已組建出無比強大的騎兵兵團,擁有了北伐致勝的法寶。
二、最重要的人心,靖康以來,中原百姓慘遭塗炭,日日南望王師,父老得知嶽帥北來,“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
三、岳飛本人有大局觀,注意收集民心,攬為己用,“先是,紹興五年,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
四、郾城、穎昌血戰結束,岳家軍士氣高漲,軍心可用。
所以說,當時的形勢,並不是康熙所說的“上無慣戰之良將,下無用命之士卒”,岳飛軍之外,南宋方面還有韓世忠、劉琦、楊沂中,以及威震川陝的吳家軍。
宋金對比,明顯是“宋強金弱”。
不信?
請看金國陣營內的表現。
被岳飛打得七葷八素的兀朮無限沮喪地說:“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曾充當大使在臨安作威作福的烏陵思謀無法制約部眾,只好勸慰大家,說:“先不要輕動,待岳家軍來了再投降罷。”
曾在川陝戰場上大放異彩的獨眼狠人韓常也扛不住了,“密遣使,願以其眾五萬降”。
金軍的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覲、秉義郎李清及崔虎、劉永壽、孟皋、華旺等漢將,表現得非常乾脆,連夜率軍投到了岳飛麾下。
金國禁衛軍龍虎大王麾下的忔查千戶高勇之等人也紛紛舉旗來降。
被拘留在金國的宋使洪皓寫信回國,稱:“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後來的《洪皓行狀》也稱:“順昌之役虜震懼喪魄,燕之珍器重寶,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
一句話,兀朮都已經準備自動放棄燕京以南的地方了,只要宋高宗不出面阻撓,岳家軍將兵不血刃而得千里之地!
事實上,當時也已經發生了“兀朮棄汴去”的現實。
彼時的岳飛,吩咐部下封烈酒,備長車,即日長驅直入,一舉蕩平敵巢之日。
可是,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沓來,最終的結局竟然是:
中興成半壁,將軍奉詔和謀決。
嘆諸君,痛飲竟無期,腸空熱。
岳飛興高采烈所說的“此行殺虜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一語,也成為了千古憾語,恨煞恨煞!
-
4 # 沙中土大溪水
後世可惜的是岳飛是這其中唯一的進攻型將領,其他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岳飛1140年的只搗黃龍多少有點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後世的事對比看北伐之難。魏晉南北朝事南朝劉裕滅南燕後,基本上就把國境線壓到了黃河一線,並攻下了西安,洛陽。但後來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內亂,黃河一線就丟失了,最後依然守淮河一線,直到隋統一。
明朝北伐時,朱元璋戰略規劃就非常有遠見。出徐州攻濟南,從東邊威脅華北和中原,然後從襄樊攻潼關,守潼關關閉關內,然後不用打西安,直接北上威脅太原,適機北上。徐達從濟南北出攻北京,元順帝不戰而逃,兵不血刃佔領北京,但隨即大同太原方向元軍攻過來,不守北京,直接西出大同太原一番血戰這才驅逐元朝出中原。
北伐戰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為目標,有宋一代的武將由於有靖康恥,感情上一定會以拿下開封為第一步,但這恰恰不可行。
趙構的問題存在於他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趙構是不得寵的人,第一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當人質,第二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當回事。後又被金兵追得慢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來越多。
對於岳飛根本沒必要殺,議和不成,拉倒。繼續打。可惜沒這血性。其實,應該把岳飛的背嵬軍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計較一城一市得失,專事騷擾。打擊敵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燒殺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從權,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後來就是在南方一路燒殺後才有了主動權。只是趙構不行。歷史在合適的時間沒遇到合適的人。趙構就是這個不合適的人,不過這人活得挺大,八十多歲。
中國的大勢也就是地緣政治決定,統一中國的戰爭一定發生在徐州、關中附近。套一句圍棋術語,金角銀邊草肚皮。任何戰略力量均發源於金角,也就四個角,關中、東北、川蜀,、江南。四個銀邊是漢中,徐州濟南一線,荊襄一線,太原大同一線。中國決定性的戰役幾乎都發生在這四個線上。這其中還有潼關洛陽一線,但此線漢以前重要,漢以後重要性明顯下降。草肚皮就是中原和華北大平原。以下圍棋的經驗看,誰先佔領中原,誰最有可能被掀翻。
北伐的最大難點不是佔領開封、洛陽、西安,而是必須北出千里,三個方向攻河套,大同,錦州,並且守住三地。以此為基地,北出掃蕩草原才可以。
這就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歷史上真不像史書上記載的,北方百姓夜盼王師。歷史真相很殘酷的,不說靖康恥,當年宋金合盟滅遼後,燕雲十六州都拿回來了,但為什麼守不住,眨眼就被金拿走了。就是宋比遼更加官僚化,財賦這一塊比遼更重,立馬北方漢民討厭南來的宋軍了。這是北宋末年北方統治快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從此也可以看出,君主的責任和百姓、官僚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為了安全必須不計代價北伐,必須佔領幽州、河套、遼東、西域,這是地緣政治安全的需求。但這個不計代價的代價就需要中間層次和百姓付出,短時間還可以,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計收入付出註定是無法執行。這就是深層次的矛盾,是無法調節,在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頑強的意力,去強行推進這一戰略行為,一旦以後繼承君主有所一點點的退縮,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收縮。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都是開國的前幾代雄才大略皇帝去佔領和打擊北方的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到中後期就很少有的道理。舉例說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僅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裡發生了,二十五年裡明軍的戰鬥力會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層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雖說有火炮等技術上進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國後,君主不理漢族士大夫任何意見,甚至有點不講理,文化層面達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這種不許你說話的情況,清朝幾代君主,打準噶爾、打大小和卓,最後收復新疆等保證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國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實也就是在國家層面要不計代價遏制北方和西北勢力崛起。這背後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須不見收益的無盡的投入,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上的需求。
-
5 # 一片晨鐘響四野金雞啼
岳飛作為一個符號象徵還可以,但不能追究歷史與事實。岳飛確實是南宋中興四將之一,但在打金軍方面比張俊、吳玠、韓世忠、劉琦差多了。如果信小說演義,把岳飛視為神(岳飛確實是被神化了)就可笑了。朱仙鎮大捷就是岳珂吹出來的,查無實據。說岳飛在朱仙鎮被召回,弱智才會信。當時南宋在經濟上還不能支撐滅掉金國的戰爭。
-
6 # 開啟蚊帳有隻蚊
不能收復,我讀的史料很少,所以別談什麼歷史吧,抗金只有岳飛一人嗎?還有很多的,所以岳飛一人又或他的部隊不能決定戰場勝利!就說那個十二道金牌叫岳飛退回去,各個部隊都退了,岳飛再深入就是孤軍深入,擺明找死,所以就算沒有金牌岳飛也會退回去!
還有要說說趙構,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怎麼成了懦夫?因為他做過金國的人質,同時也見識過金軍的戰鬥力!宋軍跟金軍作戰用兩條腿跟四條腿打?宋軍無論怎麼贏都不會令金軍大傷亡,如果輸了簡直就是被滅?你知道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嗎?不引誘怎麼全滅,匈奴見勢不對就跑,怎麼追?所以宋朝經不起大戰,積極防守是最正確選擇!
-
7 # 鄭彥英
如果當年岳飛沒有沒有被召回,他可以收復宋朝的失地嗎?
如果當年岳飛沒有被召回,他收復宋朝的失地也不可能。因為岳飛是位勇士,是位將士,是位硬漢,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和詩人,他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偉大的舉動和超強的能力,但最終還是缺乏縝密的思維和清晰的脈絡,或許他的文人情懷或情結,使他最終成為宋朝的犧牲品,實在悲哀。
岳飛是有英雄情結的勇士,面對金入侵的兇殘和暴虐,滿腔憤怒,意欲從軍,但又擔心年邁的老母,可他的母親通情達理、深明大義,在他的後背上刺傷“盡忠報國”(後來被演繹為精忠報國),母親的開明是岳飛全身心的投入到抗金的前線,岳飛的聰明、勇敢和正直,在軍隊的影響力很大,所以很快得到賞識,上下官兵的擁護,但是岳飛的正直、勇敢和善良,總是遭到一些小人的嫉妒,奸臣秦檜、張俊等人整天都盯著岳飛,設計著誣陷他,而岳飛始終就是一心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為國家做貢獻,面對奸臣的作梗和腐敗,還一意孤行的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正直。沒有想過皇家皇權之間的各種的鬥爭內幕。所以,在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的諜報,還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趙構提議立其養子趙瑗為皇儲(即後來的宋孝宗),以示高宗之正統,但趙構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岳飛。據史學家們說 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逐漸加深的,最終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遭到殺害。所以,岳飛的性格太過直接,他是仗義執言、愛憎分明的真正的勇士,但是面對混亂、殘酷、複雜的那個年代,他的簡單、正直和簡單怎能容許他去實現自己的國家報復?朝廷裡有秦檜、張俊那樣等人的陰險,岳飛的心願是心繫大眾,這怎麼會讓好人岳飛得逞?因為他與他們的價值觀是完全背離的,而岳飛又在這些人的權利之下。所以,岳飛有何樣的情懷,都是不現實的,更不要說去收復宋朝的失地了。
所以,真心的為年僅39歲的岳飛感到可惜,悲哀,假如他不要有那麼大的理想,不要去當一個軍事傢什麼的,他一生勤奮好學,文武雙全,一心做他的詩人,或許他的人生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景象。他的詩詞經典流傳就不僅僅是《滿江紅.怒髮衝冠》《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提驟馬岡》等廣為傳頌的篇章了,讓我們重溫一下他的《滿江紅》,以表示對岳飛的寬慰: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回覆列表
可以的,用史料說話。
穎昌之戰,是宋金爭奪河南的關鍵,誰贏誰勝。而過了河南,北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別說復開封,就是復燕雲都有可能。
糧草問題。“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這是岳飛聯結河朔的成效。岳飛的之前的北伐就因為糧草而退兵過,這一次,岳飛要有準備。
孤軍問題。“先是,紹興五年,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就憑岳家軍10萬和河朔義軍,足以。為什麼?後面對比金國就知道了。韓家軍,人不多,三萬,戰鬥力強,要,最好,不要,無關大局。張家軍……忽略不計。右護軍,這時候吳玠死了,四川能自保就不錯了。
再說金兀朮。
1,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這說明金兀朮招不到兵源。
2,金帥烏陵思謀素號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諭之曰:“毋輕動,俟岳家軍來即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衛龍虎大王下忔查千戶高勇之屬,皆密受飛旗榜,自北方來降。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再對比岳家軍,除了楊再興為了拖延時間保護主帥而犧牲外,無傷筋骨。
3,金兀朮“方兀朮棄汴去”之後“還軍於汴”。這說明金兀朮已經放棄了開封,撤回了北方。為什麼放棄?因為主力在之前的穎昌被消滅。為什麼不調兵?看看金國的鄰居,西遼虎視眈眈,西夏很不安分。金兀朮該怎麼做?放棄中原,還讓拆東牆補西牆?最後東牆西牆一起拆。從金兀朮放棄開封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最後還想說的是,以金兀朮的軍事才能,根本不足以和岳飛對抗。看看金兀朮戰績就知道了,富平之戰,順昌之戰,金兀朮都敗給劉琦;黃天蕩,敗給韓世忠;和尚原、饒風關、仙人關,敗給吳玠。也就淮西之戰能和張俊楊沂中一較高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