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上的車輪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吳國的的立國時間很早,周文王的大伯泰伯、二伯仲雍認為三弟季歷更有才能,要讓王位給他。季歷不肯接受,泰伯和二弟仲雍就紋身斷髮,離開周源來到長江下游地區的無錫居住。由於周圍的人們認為他有德行,就尊奉他做了王,建立了吳國。泰伯傳了五代後,武王滅商,派人來走親戚,承認了吳國的封國,還在中原封了一個虞國,讓他們的後代來做國君。
(春秋時吳國勢力範圍)
由於吳國地處偏遠,經濟文化發展落後,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存在感。突然有一天,吳國被鄭重其事地在晉國朝堂上提出來。
晉景公說:“楚人欺我中原無人,長期征戰,國力吃不消。”
正卿郗正說:“巫臣自楚來,是楚國公族,莊王舊臣,主公何不招巫臣一問究竟?”
晉景公說:“巫臣既是楚臣,何肯助孤?”
郗正說:“主公有所不知。此前鄭國有女,嫁陳國夏御叔,人稱夏姬。這女子生的豔若桃李,傳聞有采補之術,夏御叔不幾年而死。陳國靈公、孔寧、儀行父等人慕其美色而與其共寢。此為國際盛傳之一樁豔聞。”
晉景公說:“孤在幼時,聽家師說起過這樁事。家師告訴孤要謹守禮法,不可美色誤國。這與巫臣有何關係?”
郗正說:“主公且聽細稟。”
晉景公正色道:“愛卿請說,寡人願聞其詳。”
郗正說:“這夏姬有一愛子,名徵舒,年及十九,力氣過人,繼承父親職位,做了陳國司馬。他本就聽說夏姬苟且之事,心中激憤難平,這天陳靈公三人又出言輕佻,還拿出了夏姬的內衣互相爭風吃醋。夏徵舒氣血上湧,立時發作,殺死了陳靈公,孔寧、儀行父二人趁亂逃脫,陳國一時間大亂。”
晉景公說:“這徵舒也是一條漢子。孔寧二人且逃到了哪裡?”
郗正頓了頓,說:“他們二人逃亡的地方正是南方的楚國。他們面見楚莊王,極言夏徵舒弒君,請求楚王主持公道。為了說動楚王,還特別交代了夏姬之美。”
晉景公說:“此二人可惡。”
郗正說:“楚國想趁機滅陳,因此發大軍攻陳,夏徵舒被楚軍擊殺。”
晉景公說:“那麼夏姬呢?”
(夏姬劇照)
郗正說:“夏姬作為禍國之女,自然也在被擄之列。不過他是鄭國穆公之女,也是公門之後,不好隨意發落,就被帶到楚王跟前。楚王看到夏姬,發現果然國色天香,心裡就想佔有她。這時,巫臣就勸說楚王,作為一國之君,發動大軍攻打他國,如果收了此女,會被認為是為了此女才發兵,諸侯會笑話楚國無德。”
晉景公說:“楚莊王也是一代霸主,必不為之。”
郗正說:“正是。楚王不好意思要了,他的令尹子重和將軍子反看到夏姬貌美,也想得到她。巫臣就說妖女禍國,不能做重臣之妻。”
晉景公說:“巫臣的心思應該是他自己想要吧?”
郗正說:“正是此理。可是楚王也不想便宜以大義之名橫刀奪愛的巫臣,結果便宜了楚國的一個疏遠公族,一個叫襄老的縣令。”
晉景公說:“那巫臣怎麼做的呢?”
郗正說:“隔年我國與楚國在邲這個地方作戰,襄老在戰鬥中被殺死了。襄老的兒子黑要看到夏姬美貌,也不管父親的屍體還沒有收斂,就強與夏姬私通。巫臣知道這個訊息後,就讓人傳話給夏姬,說會娶她,要他按照他的指示去做,脫離楚國。夏姬很感動,就按照他說的做了。巫臣先讓鄭國做中間人,與我國交換俘虜,然後讓夏姬跟楚王說要回到鄭國迎取亡夫的屍體。楚王不疑有他,就讓夏姬回了鄭國。”
晉景公說:“此事寡人知道。邲之戰是寡人剛剛登位時的戰鬥,我軍損失很大,知子的公子也被楚國給抓了,後來給換回來了。原來,中間是這麼回事。”
郗正說:“正是。巫臣在夏姬歸國之前,與夏姬在驛館幽會一晚。看到夏姬回到鄭國,就也想著脫身之計。不久,我國與齊國作戰,齊國戰敗,請求楚國援助,楚王派巫臣出使。巫臣帶著使團來到齊國,把公事辦完,就讓隨從回去,自己則到了鄭國,見到了夏姬,自此不再回楚國。”
(申公巫臣)
晉景公說:“以後他就來到了寡人之國?”
郗正說:“正是。原本夏姬想到齊國去,可是巫臣說齊國打敗仗,萬一楚國讓齊國交出他們,他們也不安全。因此,他們一家就來到了晉國。”
晉景公說:“巫臣不回國,楚國那邊怎麼反應?”
郗正說:“當時楚莊王剛剛去世,新王即位。巫臣的死對頭子重和子反看到巫臣抱走美人,就對楚王說要送給我國大筆財富希望我們永不錄用巫臣。
晉景公說:“那怎麼可能?巫臣如果有才,即使楚國用了禮物,我們也要用呀!”
郗正說:“主公英名!巫臣現在我國邢地做大夫。可是子重和子反很不滿意,就給巫臣定了個叛國罪,把他在楚國的家眷都給殺了。就這還不洩憤,還遷怒黑藥,把他也給殺了。”
晉景共說:“楚人何薄情至此?”
郗正說:“巫臣從那時候就發誓,終生與楚國敵對,要讓子反和子重疲於奔命,身敗名裂。”
晉景公說:“巫臣何在?寡人要見他。”
郗正說:“他已在宮外等候主公召見。”
巫臣來到正殿,晉景公看到了一個年過半百,頭髮花白,卻精神矍鑠的中年男子,氣度不凡。
晉景公說:“先生將以何事教寡人?”
巫臣說:“吳國地處楚國側後,是與晉國同宗的諸侯國,民風彪悍。如晉國全力幫助吳國,使其擾楚之後,晉國可無憂矣!”
晉景公說:“如何幫扶?”
巫臣說:“天下之強,莫之於晉、楚,不管是兵制、民制,都是諸國先進之楷模。臣自楚來,知曉楚之兵機。至晉,又知晉之政治。臣願出使吳國,以畢生所學,定使吳國脫胎換骨。”
晉景公說:“申公之計,何時可得全功?”
巫臣說:“假以十年,吳國兵強。再十年,吳國民富。百年後,吳國可制楚,爭霸天下。”
晉景公說:“如子之言,寡人以車三十乘為子先行。”
周制,兵車一乘,得兵75,因此,巫臣帶著2000人前往吳國,被吳國國王壽夢隆重接待。從這一刻起,吳國有晉國的支援,又有通曉晉、楚之長的巫臣主持變法,很快富國強兵。
吳國富強之後,屢次出兵楚國,子重和子反果然帶兵奔波於邊境,最終受到楚王的責難,羞愧而死。
楚國的噩夢還沒過去,吳國強大之後,很快就對楚國發動攻擊,一度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亡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不過,從此之後,楚國國力大衰,已經不能與諸侯爭雄了。
(吳國在巫臣的幫助下迅速強大起來)
晉國在此時,也出現了越來越激烈計程車卿內戰,無暇他顧。齊國則是出現了田氏與國氏、高氏的內戰,中原大國都在進行著改朝換代的造反運動。吳國大軍突然出現在中原,各國內政都有一大攤子事,都不想節外生枝。
吳國因此稱霸中原,此時,距巫臣使吳,已經過去了一百年。
-
3 # 張小四的小茅屋
吳國,周朝姬姓諸侯國,疆域在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國都前期位於梅里,後期位於吳,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國力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吳國之所以能崛起,滅楚敗齊逼晉,稱霸諸侯,不光跟自身的努力有關,還跟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當時楚國晉國正在爭霸,由於吳國受到了晉國的扶持,才一步步國力變得強大,走上爭霸之路。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
《左傳·成公七年》記載:
這段文字記述了楚國大夫巫臣跟楚將子反有矛盾而得不到解決,於是投靠晉國,向晉國提議扶持吳國擾亂楚國後方,並提出由自己出使吳國。在吳國巫臣受到了吳王壽夢的重視及信任,留在吳國教吳軍騎射戰陣,慢慢吳軍強大了起來,與晉國配合不斷侵蝕周邊小國及楚國附屬國,疆域大大擴張。
吳國於公元前506年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迫使楚國遷都以避其鋒芒。
公元前494年發全國兵力進攻越國,大敗越軍。
公元前484年於艾陵之戰大敗齊國,全殲齊軍十萬人。
公元前482年於黃池與晉國會盟,吳國稱霸。
我認為吳國能滅楚敗齊逼晉的原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打敗楚國時吳國水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吳楚由於地處南方水網密佈,楚國重心長期放在北方注重陸戰而水軍發展滯後,吳國因為水軍強,軍隊可以迅速調集,採取的戰術更加靈活。
二、吳國的兵器製造技術非常強大,尤其是青銅劍、吳鉤更是冠絕天下。
三、自吳王壽夢起,吳國的君主基本上算明君,勵精圖治,任用賢臣。
四、有孫武,伍子胥等一代名將,為吳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
4 # 夢溪落月
國和國的拼殺,從來拼的不是地域,而是人才。只要有治世能臣,那無論處在什麼地方,這些人才都會因地制宜讓國家強大起來。縱觀吳國所處的時代,整個時代裡沒有比伍子胥,和孫武牛逼的人物了。伍子胥對楚國的恨讓他只有一個心思滅了楚,伍子胥不緊自己聰明過人,而且他還能不斷的給國家舉薦人才,孫武就是他舉薦給吳王的。而當時論用兵之道,整個春秋戰國時誰敢說比孫武厲害。孫子兵法到現在還被稱為傳奇,可想而知,當時吳國是多麼強大。
但一個國家能延續這種強大要君臣的默契配合,吳王后期對伍子胥的不信任和自大也早就註定了註定被滅的悲劇,果然,孫武的離開,伍子胥的悲壯自殺瞬間瓦解吳國的強大。最終被勾踐所滅。
所以一個國家強大關鍵因素是什麼?———人才
-
5 # 九日共由
你說的這個是在春秋時期的事。這個時期中原封國之間的戰爭多少保留了西周時期的風範,既君子之戰。相互戰爭而不傷大雅,戰爭還沒達到戰國時期那麼超酷。而這個時期又是變革時期,人才流動,改革舊習。吳國地處邊陲,民風彪悍。改革的需求迫切。 在得到孫武、伍子胥等人才後,透過引進先進人才和生產力、變革國內機制體制。國力、軍力大增。反觀這個時候的楚國、晉國、齊國。哪一個不是分封制弊病百出,政治體制僵化,人浮於事。國家大而不強,軍力外強中乾,官員不思進取。這個時候吳國得手並不偶然。那時的越國與吳國地理位置,民俗風氣大致相同,但沒有經過孫子伍子胥們的改革,國力還不能相提並論。這之後,隨著孫武伍子胥的離去,吳國強盛曇花一現,反被奮發圖強的越國所滅。這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
6 # 你要信我ya
吳國的崛起,就像是鮮卑人統一北方、大金崛起滅宋、清統一全國一樣。
吳國雖然是姬姓王室的封國。但是地處荒蠻的吳越之地(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在中原)。吳地的風俗與中原迥異,處在一種相對野蠻的狀態。雖然文化層次上不如晉楚這些大國(楚國莊王問鼎以後摒棄了之前蠻夷的作風)。但是民眾彪悍尚武,個人勇武程度高於這些國家。所欠缺的是裝備、軍事素養、戰術、軍備製造這類的東西。
後來楚國大臣巫臣受到迫害,借出使晉國之機逃離楚國,卻不想全家被殺。為了復仇,他作為軍事顧問來到了吳國,到最後死在吳國。他教授吳軍排兵佈陣、水陸戰法、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這些大大提高了吳軍的戰鬥力和軍事素養。這些就是吳國當時所具備的實力。
首先是,滅楚的原因。伍子胥和伯嚭先後來到吳國,這倆人作為楚國舊臣,對楚國國政大事洞若觀火,為吳國攻打楚國提供了資訊支援和智力支援。
加上兵聖孫武作為統軍將領,集勇武和素養於一體的吳軍自然發揮了其最大的戰力。
其次是敗齊的原因,齊國自齊桓公死後,內亂頻頻,士大夫爭權奪勢,已經退出一流強國的行列。齊國當時的國政被幾家大家族所把持。其中的田氏野心最大,想要奪權,其他大家族的將軍就是攔路虎。當時吳國並沒有去打齊國,而是打魯國。但是在孔子和子貢的操作下,將禍水引向了齊國。當時統軍的將領是國、高、鮑姓的人,在田氏的作祟下,這些將軍包括主帥國書全部戰死。
至於逼晉,吳國多次北上攻打齊魯兩國,不得已,魯公和晉公只得邀請夫差前往黃池舉行會盟儀式。夫差帶領全國的精兵去會盟,用武力恐嚇其他諸侯國,想讓他們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晉國實力不弱於吳國,不想承認死霸主地位,雙方僵持。這時,越王勾踐偷襲姑蘇城,吳王為了迫使其就範,夫差在夜裡把帶來的三萬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路百行,每行百人,各擺成一個方陣,他親自高舉斧鉞,以熊虎為旗號,指揮中軍前進。中軍全體將士,全都身穿白衣白甲,打白旗,插白色箭翎,猶如白色的原野;左軍一萬將士,一律身穿紅衣紅甲,打著紅色旗幟,插起紅色箭翎,望去好像一片熊熊烈火;右軍則全用黑色,猶如一片烏雲。不得已,晉公得知了吳國的變故,怕夫差狗急跳牆,暫時虛與委蛇。
-
7 # 9552885125178
孫武都能幫助吳國一統天下,對於孫武這些戰功不算什麼。當時,出現了必須滅掉越國,以免越國偷襲後路,當時吳王不聽,就是不殺越王勾踐,越王把全國的財富送給吳國,把西施送給吳王,自己甘做奴隸。越王勾踐狼子野心,除掉勾踐,這些錢可以不要,用於撫慰越國百姓,西施也會是吳王的。當時,吳王除掉了勾踐,這個後顧之憂,孫武能幫他一統中華實現霸業。君王不聽吾計,去之。吳王不滅越王勾踐,所以孫武離去了。
-
8 # 曹城少年
當時的楚國是大的,但是變得虛弱了,就像一個強壯的人流血受傷了。
在歷史的記載中,吳越兩國好像是突然就出現的,繁華一時又都消散在歷史的雲煙中。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起來的,需要一個過程,就像一個瘦子不可能一下子吃成胖子。只不過是先前的吳越兩國都太弱小,又遠離中原地區,並不被史館高看一眼,就連楚國在中原的史書上也是殘書斷頁的。
吳國在吳王闔閭的帶領下,在政治上,任賢使能,尤其是從楚國逃出的伍子胥。在經濟上,興修水利,開拓荒田。尤其一條胥江在吳楚戰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讓六萬吳軍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楚國郢都城下,造成極大的震懾作用。在軍事上更是得到了孫武。在外交上,與齊、晉修好,對楚騷擾,而齊、晉兩國,都是跟楚國不對付的,經常征伐。很長的一段時間,楚國腹背受敵,疲於奔命,苦不堪言。闔閭九年,闔閭親帥吳軍三萬,對陣楚軍二十萬,五戰五勝,直入郢都國,楚王敗逃。
分析吳國勝利的原因:
第一,吳國的政治目標明確而堅定。吳王闔閭有雄霸天下的雄心,欲王霸天下,必須把強大的楚國打敗,才能問鼎中原,在伍子胥的輔助下,吳國上下就像攥緊的拳頭,猛力的向外發力。況且,伍子胥與楚王有殺親滅族之仇。而此時的楚國,已經疲憊不堪,國內貴族分權,已經在溫柔鄉里自信的以為楚國依然強大。
第二,軍事素養,吳國軍隊,在孫武的訓練下,已經所向睥睨。三萬大軍直接對抗二十萬楚軍,並取得大勝。這是軍心的凝聚力,士氣的高昂。當時,楚軍上下厭戰,軍心渙散,是楚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武器方面,吳國已經掌握了熟練的青銅冶煉技術還有其他國家未掌握的冶鐵技術。歷史上,著名的“魚腹劍”就是用鐵製作的,而且這個故事和闔閭也有關係。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強大的武器裝備,戰勝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吳國佔領楚國郢都也只是待了短短的十個月,並沒能長期佔領。四面八方的楚軍積攢了力量對郢都的吳軍進行了最猛烈的進攻,猶如潮水一般。最後吳軍敗退到吳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拿破崙佔領莫斯科之後,也是被四面八方的沙俄民眾給打出來了。如果德國能進攻到莫斯科,恐怕歷史的結局也是一樣再次重演。
古代的吳國和二戰時的德國,是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的傑出代表,都創造過輝煌,最後衰落,有一句古話很好的總結了這一點“持德者勝,持力者亡”。
我們會不斷的學習經驗教訓,然後再犯錯。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回覆列表
自從申公巫臣出使吳國,以中原先進的射法,御法和車站陣法教授吳國後,吳國的水陸軍力都獲得了顯著的提升,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