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生活工作之中,經常會犯拖延的毛病,那麼請問拖延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8
回覆列表
  • 1 # 人生大百科

    拖延症的背後不是懶惰,而是心裡上總有不差這一兩分鐘的感覺,比如出門前,不差一兩分鐘抽個煙,上個廁所,都是一兩分鐘能完成的事,結果磨蹭磨蹭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或者心裡總暗示自己來得及,所以這是心裡上的疾病,拖延症的背後,就對行為的控制能力差的原因。

  • 2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拖延症的成因比較複雜,可以分為淺層和深層兩方面來分析。

    從淺層方面來說,可能是當事人覺得要完成某件事比較難、耗時較長,所以有畏難情緒,拖拉,不去積極施行,另外一點是,當事人欠缺相關的知識、技能,無力完成某事,心生膽怯,拖拉不想做,同時,自己也害怕別人瞭解到自己做不好,所以, 就拖延時間不去實行。

    從深層方面來說,需要從當事人的心理層面來考察。

    1.完美主義傾向。當事人需要萬事俱備才能開始行事,否則,就有意無意地等待。等到所有事情都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想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否則,不願意匆匆忙忙開始。

    2.假想事情過難。當事人頭腦中預設事情為複雜、艱難的,因此,畏懼,進而厭倦,所以不容易定下心來完成相關任務。

    3.對自己缺乏正確認識。當事人貶低自己的能力,高估事情的艱難,接受別人對自己工作的讚揚;自己對自己進行勉勵。

    4、對於所涉及的人存在牴觸或敵意。牴觸人,泛化到事情,拖延不做。

  • 3 # 周讀記

    說回正題,拖延其實是怎樣面對自己,怎樣跟自己和諧相處的心理問題。

    從原因上看,拖延症其實是由恐懼引起的。

    完美主義者會恐懼失敗。

    追求完美的人,對事物的期望往往大於自身能力,然後就會利用拖延來掩飾能力的不足。結果就是,拖著拖著把事情搞砸了,然後安慰自己,不是我沒能力,主要是因為我沒有全力以赴。

    人們會臆想成功帶來的恐懼。

    沒錯,害怕成功也會造成拖延。如果一個小時就把這事兒做完了,下次領導會要求我半個小時幹完。如果這次考了100分,下次沒考100分就等於退步了。

    失去掌控權引發恐懼。

    當我們被別人強加著去幹什麼,就會傾向於拖延。如果,客戶就喜歡週末打電話,一般都不願意接聽。上次見面對方遲到了,為了報復他,我這次也遲到。領導又週末安排任務,還是拖著吧。

    疏遠和親近也會讓人恐懼。

    有人喜歡跟人親近,不喜歡一個人做事,就等別人一起才肯行動。有人喜歡當獨行俠,別人都在幹這件事的時候,他不願幹,等到他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行動。

  • 4 # 寓教育樂

    人之本性乃懶惰,幾乎人人都會有拖延症,但是拖延症的字面意義是對某件事情不能按時完成,但是拖延症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目標制定不清晰,很多人所謂的目標只是大概想法,並不是真正的目標,比如:我2017年的目標是想要讀書,這不是目標,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再比如:我2017年的目標是讀完100本書,這樣的量化數字是一個真正清晰的目標。目標制定可以用smart原則。具體的,可衡量,可達到,相關性,有明確的截止日期。

    2、目標分解不清晰,我們說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將大目標分解為逐個小目標,配用甘特圖的模式,定期修正,實時結合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3、內在驅動力不足,對事件的渴求度不夠高,所以原動力不足,我們說投入的關注點在哪裡,產出就會在哪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4、外在誘因不夠,其實,外因是相對於內因而起作用的,內外因同時起作用

    5、治療拖延症的方法:可以先把每個要做的事項作為一個小目標,比如:2017年的目標是讀完100本書這個明確的目標,可以分解為,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這100本書分別是哪種類別?每月讀多少本,每天讀多少頁,怎麼讀等等等等。如此以來,會很輕鬆的完成讀書任務。

  • 5 # 鴨梨心理

    拖延背後的原因包括任務相關因素和狀態相關因素。

    任務相關的因素包括任務本身的特性和作用於任務的因素兩類。任務本身的特性包括任務結構和任務延遲, 而作用於任務的因素包括厭惡、挫折、個人意義、自主性動機及自我效能感。那麼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拖延的呢?如果一個任務在時間上還很遠, 對人們決策的影響就很小, 因而容易導致拖延。一項任務越令人厭惡, 越容易拖延。當遭遇挫折時人們就很難專注於任務, 缺乏專注更容易導致拖延。個人意義是這項任務值得他們追求的程度, 個人意義越小, 做這項任務的慾望越小,也更容易導致拖延。自主性動機是內在動機的組合, 它是達到某個目標的內在驅力, 一個任務具有自主性動機就會有較少的拖延。當自我效能感很高, 某個確定目標可以達到時, 有較少的拖延。

    狀態性因素包括情緒、自我損耗、誘惑及應對策略。有研究表明負性情緒可以增加拖延, 反過來拖延又會導致負性情緒。自我損耗和誘惑與拖延呈正相關:人本身的能量是有限的, 而自我調節需要能量, 當能量耗盡時, 自我調節能力就會下降, 人們就更難控制自己, 因此更容易拖延。誘惑就是指與目標無關的具有吸引力的事物, 經不起誘惑容易導致短視行為(鼠目寸光)。其實, 在做決策時個體能意識到自己應該看重長期利益, 不能過分看重短期利益, 但他們往往經不起誘惑(如及時獎賞)做一些與任務無關的事情, 因此面對的誘惑越多越容易拖延。另外, 有效的應對策略可以直接減少拖延,同時應對策略也可以調節某些因素對拖延的影響。因此, 有效的調節情緒、減少能量的損耗、增強抵制誘惑的能力以及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可以減少拖延。

  • 6 # 戰拖成長學院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用“馬與騎手”的比喻來說明衝動和理智之間的衝突。馬比喻情緒化的衝動,騎手代表理智。

    馬的行為方式代表與生俱來的潛意識和情緒化的原始衝動。餓了就去吃草,憑著敏銳的直覺,感覺到危險就跑。不去做理性的分析。

    而騎手具有高階思維能力,他可以對事物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彼此之間的聯絡制定詳細的計劃並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完成目標。騎手能根據身邊情況的變化,事物的發展來做相應的調整。當馬的直覺與騎手對現實的認知有偏離時,騎手可以控制馬,當然馬一樣有自己的想法。

    雖然騎手擁有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是很多時候他無法掌握事情的全部真相,如同盲人摸象。當騎手在無意間因錯誤的信念而扭曲了現實的時候,就會把麻煩想象的過於糟糕。在這種不確定性的無助感之下,導致了焦慮產生。焦慮又把馬兒嚇壞,並且激發了拖延。

    激發拖延的情緒和心理過程,往往浮於意識表面,在反覆的訓練之後,我們還是能夠掌控它們。

    馬和騎手的比喻給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副畫面:騎手騎著馬在拖延的這個戰場上戰鬥,周圍的訊號刺激著馬,馬依靠直覺做出各種動作行為,但是同時騎手要用理性的思維去避免馬無法察覺到的危險,去用理性面對應該面對的危險從而把握全域性走向勝利。

    有經驗的騎手不會信馬由韁,而是把握一些機會,訓練自己和馬的一致性。從而讓情緒化的這匹烈馬,變成真正聽指揮的戰馬,變成戰場上的靠譜夥伴。

  • 7 # 發憤的草莓

    把全部想做的事統統拿下,簡直是“完美”。但這只是美好的想象。

    事實是,每天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資源就那麼少,即使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把全部時間拿去拼都不夠。

    比如,你每天除了工作生活以外,也就5個小時左右可以自由地做事。但你卻想天真地安排了10個小時的量。

    問題的本質是,需求與資源的衝突:需求那麼多,但資源那麼少。

    資源夠不著需求,有些事肯定會被拖延。

    最糟糕的是,往往你還看不到原因。

    每當一拖延就拼命地怪自己,怪自己行動管理學得不好,怪自己行動力不強,怪自己自制力太差,怪自己生性懶惰,總之一切不好的詞語,都往頭上扣,搞得心情亂透了頂。

    當然,看不到原因的一種可能是,你對一天的任務預估時間不準,10小時的工作量,你以為是5小時就能搞定,所以塞進一天的日計劃當中。

    如果不是這種可能,那多半是過於自信,心太大,把自己當超人使。

    ——

  • 8 # 我們心裡都有病

    英國作家塞繆爾.約翰遜曾說: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聽起來難以擺脫。但是即便你每時每刻都在拖延,只要你並不為此感到痛苦,也並不覺得它給你的人生帶來無法扭轉的弊端,那麼拖延對你來說還不是一種“病症”。

    還有一群人,不僅拖延,並同時為此遭受著嚴重的內心折磨,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抑鬱等,一旦出現這種狀態,我可能要先給你開個診斷了,很不幸,你是一名拖延症患者。

    關於拖延的書籍有很多,最囂張的打出7天治癒拖延症的旗號。別說正宗的拖延症患者了,連我這個處於邊緣拖延的人都心動了(我只是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可是為什麼身邊還有那麼多苦苦“戰拖”的朋友?不是說好了7天就治癒嗎?我想對於很多拖延的人來說,能把這本書看完,估計都要拖後很久。

    我深刻了解戰拖患者渴望快速見效的迫切心情,讀一本書太久,那麼不如看看這篇文章,就現在。

    大多書籍或者網路知識會首先分析為什麼拖延,或者講解拖延的型別。基本上,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講的全面而細緻。對這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自行網路搜尋,我在這裡不贅述。當然,並不僅僅是因為這是隨手可得的知識,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不是拖延症患者的痛點。

    曾諮詢過一位來訪者,給我仔細講述過她通過了解拖延症的專業知識,進而分析出自己屬於追求完美型拖延症的過程。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對拖延症成因的掌握程度並不輸於我。可是她還是來諮詢了,因為對於她來說,最痛的是:我把自己剖析的這麼深刻,可是仍然做不到!

    我也調研過周圍有拖延症狀的朋友,基本上,無一例外的告訴我,對於他們來說,最難的是開始行動並且不再有始無終。

    所以,我更願意跟你分享一些如何開始行動並堅持行動的“戰拖”心得。之所以說是心得,因為它們是從兩名來訪者的諮詢過程中萃取和提煉所得。即便,它們不曾在你所看到的那些書籍或知識當中出現。

    要改掉拖延症是很難的,一個人戰勝拖延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最開始,我希望你快速找到你的戰友或者是督戰員。拖延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會更加放肆的蔓延,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了你自己,別人不會留意到你因拖延帶來的惡果,因此你也不會感受到來自外界評價的壓力,便容易悄無聲息的放任自流。

    然而,一旦有了旁人在場,你會“不得不”開始行動,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助長”。當人們在有他人旁觀的情況下工作,表現比自己單獨進行時要好,這是因為有他人的存在,會使人們的喚醒水平增強,而這種生理喚醒水平的激起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表現。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人一起跑步,往往會比一個人跑步時速度要快。

    所以,要找到能讓你產生“社會助長”行為的那個人。對於來訪者來說,我就是他們的督戰員,有時會“脅迫”他們去完成每一週的任務,當我告訴他們,“如果你不完成這周的任務,那麼下次諮詢將無法進行。”大部分來訪者會因此產生緊迫感,或者擔心被諮詢師負面評價而開始行動。(當然,這種“脅迫”是一種權衡的諮詢技術,諮詢師會讓來訪者感受到接納,暫時的被評價壓力只是為了幫助來訪者啟動“戰拖”計劃。)

    如果你沒有條件進行心理諮詢也沒關係,身邊值得信賴的朋友或者同為“戰拖”一族的小夥伴兒們,都可以扮演督戰角色。把你的“戰拖”計劃明確清晰地告訴他,確定彙報機制,可以按天也可以按周,依照實際情況即可;也可以確定監督提醒機制,設定提醒間隔,由戰友或者督戰員來定時提示你執行計劃。

    當然,我想你肯定會覺得找個人監督會“沒面子”、“麻煩”,但請記住,他們的督促是警鐘也是陪伴,在改掉拖延症的初期,陪同或者監督者的力量會支撐著你度過最艱難的這段時間,當行動開始順暢,當習慣開始養成,就請眾神歸位吧。

    找到戰友或督戰員的同時,還要做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建立明確的獎賞機制。當我們的行為得到獎賞,就容易保持下去,我們的行為受到懲罰,就容易戒斷,對於拖延行為也不例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每次遲到都要扣掉一百元工資,那麼遲到的行為就容易退化進而從根本上消失;而如果你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都可以獲得一百元額外獎勵,那麼你就更傾向於早到。所以,一旦你打破拖延的惡性迴圈,能夠按照你制定的計劃行事,那麼這種行為就值得獎賞,這個過程在心理學裡被叫做強化。

    但強化未必一定是物質層面的,他人的表揚、讚賞可以作為強化物,看一場電影、做一次身體按摩也可以作為強化物。並且,強化也可以自己提供,比如按時做了家務,就獎勵給自己一本書、一件新衣服等等,哪怕是最基礎的口頭表揚以及心理暗示都是很好的方法。

    當得到獎賞,內心中會相應的產生滿足感和愉悅感,這種體驗同樣會增加你出現正面行為的可能性,它們是你繼續戰拖的動力。就像闖關的超級馬里奧,每一次戰勝對手都能增加抵禦攻擊的能力,走到最後會迎來升旗奏樂和煙花綻放。

    但如果拖延行為出現反覆,也需要給自己適度的“懲罰”,具體懲罰的內容可以依據你的生活習慣和興趣確定,比如我的來訪者給自己設定的懲罰內容就是取消每週末的一頓饕餮大餐。你可以效仿,也可以自行創新。

    待到你慢慢擺脫拖延行為的時候,或許你已經不再需要機械的獎賞措施了,及時、高效的做事會成為你的習慣。

    雖然戰拖艱難,我也還是要拆穿一點,徹底根除拖延行為,未必是最適合你的根本目標,能夠適度改善,或將其出現的頻率降低到可接受的範圍,才是理性又現實的狀態。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拖延是最殘忍的拒絕,我愚以為這拖延不只是在拒絕別人,也同樣在拒絕你自己進步的可能、拒絕你過上更好生活的可能。那麼,糾結的拖延患者,告別拖延,有何不可?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馬景芬,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擅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方面的諮詢與講座。

    事實上,科學意義上的拖延症並不存在,我們日常提到的“拖延症”更多的是貼標籤,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更多的是拖延行為。

    拖延行為的背後情緒體驗是焦慮和恐懼,因為立即行動意味著結果是不完美的,不完美就會有人指責或自責。自責雖然可能會讓好受一會兒,但它其實根本不利於完成任務。這樣一邊不行動,一邊各種擔心就成了死迴圈,直到任務把自己逼到了死角,囫圇吞棗般的完成後,死迴圈又開始。情緒的惡性迴圈造成了行為上的惡性迴圈,如何避免情緒造成的拖延呢?

    首先把重要任務拆解成各種小目標,人的大腦其實最懶、最怕麻煩的機器,當看到一大堆的任務,情緒立刻煩躁,所以不要制定糟糕的任務引起不良情緒反應。規定自己在多長時間內完成一個小目標,嘗試著覺察自己完成目標後的感受,一定是愉悅的,這樣的體驗會加快完成其他小目標的速度。

    其次,優先完成緊急而重要的事情,把任務按照輕重緩急排序,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儘量最後完成,或者暫時忽略。一定要完成一件再去完成一件,如果在任務中來回的切換,思維有時會被幹擾,效率會下降。

    最後,當自己及時完成一項任務是,暗示並強化自己,增加自信,情緒上會感覺開心和快樂。只要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情緒,偶爾的拖拉也無妨。

  • 10 # wangxinwen

    拖延是自我調節失敗的典型表現,拖延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影響因素可能有焦慮、抑鬱、低自尊、完美主義心理以及緊迫感、反思性、教育環境因素等。造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觀環境因素和主觀心理因素。其實很多人都有拖延症,也表現為不專心,不專注。

  • 11 # 歸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拖延症三個字成了我們的口頭禪,沒及時完成任務,我們就把鍋甩給拖延症,都是它的錯,導致我們沒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那麼拖延症是怎麼來的呢?

    網路誘惑一定佔有一席之地。

    可是你是否想過,被各種軟體吸引過去的細碎時間,拼湊起來就是我們的一生。

    而我們就要這樣被網路科技所奴役,就這樣過我們的一生嗎?

    在遇到誘惑時,刷影片刷網頁時,多問問自己這是我想做的嗎?我要這樣過自己的一生嗎?

    然而抵禦了誘惑,我們就能戰勝了拖延症嗎?

    在看完《拖延症再見》後,我才知道原來誘惑並非拖延症的唯一成因。

    《拖延症再見》的作者是動機在杭州,他是知乎「心理學」話題下的最佳回答者。受過科學訓練的文藝青年,應用心理學博士,心理學教師、心理諮詢師。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同時做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培訓和科普。

    他說:我們並不需要和拖延症經歷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後把它打翻在地。如果拖延症消失了,也是我們跟它友好分手,而且還能容忍它不時回來串門。畢竟我們最終的目標並不是克服拖延症,而是能把事情完成,還能感到快樂。這麼想,我們能做的事就多了。

    那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在《拖延症再見》一書中對拖延症的分析。

    先從壓力說起。一般來說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有壓力才有動力”,那麼壓力為什麼會導致拖延症呢?

    適當的壓力確實會激發我們的動力,但當壓力到達某個臨界值時,人們會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就會拖延著不願去面對任務。

    而這取決於我們看待任務的心態。如果我們把任務當做是可以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當任務能激發我們的興趣時,任務再難,我們也願意去面對挑戰。相反,當我們把任務看作是一個“可能證明我終究還是個笨蛋”的潛在威脅時,任務再容易,我們也會覺得壓力重重,想要逃避和拖延。

    比如我常常給自己佈置看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因為有興趣,所以願意投入時間學習寫作。而領導佈置我做PPT時,我總是拖延著不願意去做,因為潛意識覺得自己達不到領導的期望,總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拉。

    而在拖延的過程中,必然承受來自領導和內心的壓力,伴隨壓力而來的是更多的挫折感和負面情緒。處理這些負面情緒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資源。

    於是就開始玩手機看影片拖延任務,deadline也隨之迫近,壓力越大心理上越需要放鬆,因此壓力和拖延惡性迴圈。

    完美主義也會導致我們的拖延症。當我們在任務開始之前就給自己設立了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心裡想要做好它,但又覺得自己做不到這麼好。心裡擔心並想著:如果我努力後失敗了,說明我不聰明,沒有天賦。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還不如當初不做。

    於是拖延成為了逃避失敗風險的無奈選擇。

    此外我們還會因為控制和反抗產生拖延心理。我辦公室有個同事是個老員工,於是他常常把他自己的工作扔給我做,因為心裡覺得不情願,所以也總是拖拖拉拉到最後一刻才完成。你會這樣嗎?因為心裡抵制老闆的命令所以拖延。

    對未來的錯估也會導致我們的拖延症。比如說今天心情不好,狀態不行,家裡瑣事太多了,於是就想把任務扔給明天,覺得明天或是未來的某一天一定精力充肺能夠把任務做得至臻完美,於是拖延任務。

    但明天的我們真能變成一個超人嗎?明天就沒有瑣事了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動機在杭州還提出了一個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拖延症成因——缺愛。

    《拖延症再見》中提到:拖延症的患者經常陷入巨大的空虛當中。他們經常懷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甚至懷疑自己的整個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們需要到網遊、酒精、當下膚淺的感官刺激中去尋找存在感。

    意義感的缺失與愛有關。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初印象,來自嬰幼兒時期我們與母親的關係。如果母親是穩定的,充滿愛意的,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友好的,安全的,我們會願意去探索世界,覺得這個世界有趣又有意義。相反,如果母親是冷漠的、喜怒無常的,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安全,並停止探索,相應地我們會缺失重要的意義感。

    人生本質上就像一副拼圖,每一塊單獨的平板本身沒有意義,只有組合成一個大的拼板時,才能看得到意義所在。

    拖延症患者常常缺少這種因愛產生的意義感。他們是孤立的,並不覺得自己有人在乎,也不真的在乎別人。因此,當面臨一個任務時,他們對拖延可能造成的對未來自己、對他人的影響漠不關心。但這種孤立和冷漠的感覺讓人很難忍受,需要透過做其他刺激感官的事情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於是,他們很容易變成其他方面的成癮患者。

    從根本上,拖延症反映了我們人類固有的意志力缺陷。而這種缺陷的背後更深刻的情緒感受同樣不能忽視。希望和恐懼、夢想和現實、自我超越和自我懷疑……在一對對矛盾中掙扎著等待突破的人性,我們正努力尋找的,和世界、和自己的相處之道,而這條道路,最終還是會指向我們自己獨有的成功和幸福。

  • 12 # 一餐一食皆修行

    拖延症,可以說是一種現代頑疾,廣泛存在我們的學生群和上班人群中,一直困擾和折磨著我們,我們總是想擺脫這種讓人討厭和焦慮的常見病,但卻總是無疾而終,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種“不治之症”。

    既然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而且難以克服和改變,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拖延症這種“不治之症”?如何與“拖延症”平靜而又愉快的相處呢?

    正確看待“拖延”問題,我個人覺得是要區別對待“拖延”的性質,不同的拖延有不同的性質,它們的應對和處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從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拖延症“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拖延“性質。

    第一種是”消極的拖延”,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習慣性拖延問題。表現為接到學習和工作任務後,遲遲不肯行動,總是把完成作業和工作任務放到最後一天來實現,拖到不能再拖了才開始行動。這種拖延是一種普遍性的拖延,而且是一種需要改進的拖延。3天之內需要完成的方案非要等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動筆,一週之內需要提交的論文非要搞到最後一天熬通宵來寫稿,把壓力都集聚在任務截止前的那一段時間,如果不是天才的話,一般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高壓之下還能高質量的完成複雜的工作任務和學術報告。如果我們能夠把複雜的工作任務和學習作業進行任務拆解,讓壓力分攤在每個時間節點上,改掉拖延的習慣,提前行動起來,也許我們會發現複雜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並沒有那麼難,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正視工作和學習的困難,並勇敢的面對它、與它愉快的相處是改掉消極拖延習慣的正確方法。因為消極的拖延並不能解決問題,拖延只是暫時的逃避問題,等到無處可逃的時候,只會帶來不得不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更大焦慮和壓力,這種狀態下的煎熬對身心和解決問題本身都沒有什麼益處。再說,如果你習慣性的消極拖延,在你拖延的那段時間裡,你依然是活在焦慮中的,因為你知道短暫的逃避過後還要面對更窘迫的現實。這種以逃避的形式來減輕壓力和焦慮的方法,並不會讓你在休閒的時間中得到真正的放鬆和休息,倒不如一開始就勇敢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早早行動起來,頑強抵抗這種消極的拖延,你會發現再複雜的工作也沒有那麼難,從你開始行動的那一刻起,你就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

    第二種拖延是“積極的拖延”,或者說是“有序的拖延”。“有序的拖延”並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策略的解決思路,“積極的拖延”是一種高效解決複雜工作任務的方法。複雜的工作任務中,你必須先要經過大腦系統性和結構化的思考,分解工作任務和排好工作節奏,這樣你才能有條理的、有節奏的推進工作,保質保量完成工作。生活中,我們總有一些人為了表現自己不是一個拖延症患者,而是一個勇敢的行動執行者,往往一接到工作任務就開始盲目行動,並沒有經過系統性思考和計劃。要知道,在高節奏的現代工作環境中,很少有任務是簡單到不需任何思考就可以立即行動的;可想而知,這樣盲目的行動並不能高效優質的解決問題,只會讓行動變為無效又必須重新投入的返工中,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痛苦。所以,”積極的拖延“和不盲目行動是我們需要倡導的,是我們解決複雜問題的一種高效策略方法。面對工作任務,你先不盲目行動,而是進行有序的任務分解,帶著問題去思考,這種在未經思考前不隨意行動的拖延並不是真正的拖延,而是有計劃性有策略性的行動。在看似沒有行動的休閒中,也許突然靈光閃現,腦中浮現了一個絕妙的解決問題的創意,這種”有序的拖延”不僅不會造成真正的拖延問題,還會更高效、更高質的解決問題。

    第三種拖延是“沒有結果的拖延”,其實就是“哈姆雷特綜合症”,這種拖延更加值得警惕。我們都知道莎士比亞名著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s。哈姆雷特就是這樣一個糾結的拖延者,在報仇時是選擇殺還是不殺,內心充滿了矛盾,既不想放棄行動,又缺乏行動的決心,既不死心也不能死心塌地。我們生活中,也存在大量這樣的糾結性拖延,比如我個人身上就有一個鮮明的例子,我口內左下角有一顆蛀牙,平時不疼也不癢,既不影響吃飯也不影響形象(在牙齒裡面看不見),所以一直拖著沒有去治療,但是每次去醫院看別的毛病的時候都要去問下醫生我這顆牙齒該怎麼處理,醫生說我這顆牙齒已經壞沒了建議我拔掉,可我就是沒有去拔牙的決心和勇氣;但我在生活中依然沒有放棄,看到有關拔牙和鑲牙的話題我就會停下來去研究,然後繼續糾結要不要拔牙,這樣糾結了兩三年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直到今年,我實在受不了自己這種“哈姆雷特綜合症”,毅然決然的去預約了牙醫,決定要拔掉這顆糾結了多年的蛀牙才讓我停止了這種“無休止的拖延”。吳伯凡老師在他的得到專欄”伯凡.日知錄”裡講,社會上有一種藥叫“安全無效藥”,這種藥吃了不死人但也沒有什麼效果,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商業模式。除了藥企,媒體傳播中也存在這種“安全無效藥”,各種線上線下的“雞湯”課程,看似在幫你解決你的焦慮問題,實際上根本不能解決你的焦慮問題或者也根本不想給你解決你的焦慮問題,但是他們也不會放棄給你解決你的焦慮問題,這也就是一種病態的“阿姆雷特綜合症”。問題(the question)不是真正的問題,而是to be或者not to be,比如學英語,要麼你就承認自己沒有毅力,無法堅持做不到,乾脆瀟灑的放棄;要麼你就置之死地而後生,死心塌地的去學,而不要一直停留在學還是不學之間。真正的問題在於是選擇“活著”還是“死去”,而不是在於糾結,選擇糾結就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這種“哈姆雷特綜合症“的拖延,需要我們經常反思和警惕。

    拖延症是我們現代社會中的一種常見病,我們痛恨它的反覆無常和無疾而終,但我們需要正確的看待”拖延“的性質和狀態,不同的性質狀態需要不同的對待。只有我們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這種拖延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還是需要警惕的,我們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 13 # 形神合一

    拖延症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個字……“懶”,有人常說的懶癌晚期大概就是描述這種情況,也是自制力自律力差的表現。

    再深入分析,就要分情況:

    ①精神上的懶:當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複雜時,總是提不起開始的精神,不想去做,然後可能就會一拖再拖,時間越長越不想開始。人總是喜歡簡單地直接地處理事情,問題複雜了,精神上就容易開小差。所以,遇到麻煩的問題,我們可以拆成一個一個的小問題,然後去解決,這樣就會好很多。

    ②行為上的懶:嫌累,貪圖肉體的安逸。舉個例子,一袋垃圾可能很久不會倒,即便離得不遠。這種一般就需要有人配合透過監督來解決。

    總的來說,拖延是種長期形成的不良習慣,而且還會有一定的成癮性,拖延也是一種暫時的逃避,但是時間一久可能就會更加地無法面對問題。

    所以,要克服拖延需要有毅力,自制力。最好可以找人監督。對做過的事情做好筆記,這樣才有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勵自己繼續努力。

  • 14 # 心夥伴

    有些事情,我們並不想去做,但又不得不做,一拖再拖,這就是拖延症的表現,這不能說是一種病,是個人行為的失控,屬於不良習慣。長期的拖延症,勢必會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精神負擔,甚至產生焦慮感,我們應該引起重視。拖延症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之所以會產生拖延症,是因為自己做事情太過分散,受到太多的誘惑,難以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就會有選擇困難,不知道從何做起。

    人都會有逃避對自己不利環境的心理,如果長時間處於壓力大的工作環境,就會產生厭倦,想要逃避,於是只能拖延時間。

    沒有足夠的信心。不敢馬上去行動,很多時候是因為對事情沒有預期,害怕失敗,害怕自己擔心的一切會發生,但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解決。

    無法認識自我。通常有拖延症的人,不能夠充分的認識自我,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只能得過且過,反正結果都差不多。

    如果有嚴重的拖延症,要及時的解決,這種不良習慣會讓自己陷入壓抑當中。想要擺脫這種心理,可以從以上的四個方面尋找問題。

    當我們手上有太多的事情,我發完成的時候,可以嘗試著放低預期,然後將想要去做的事情,透過任務清單的方式寫出來,先將最主要的完成了。最後,最根本的還是要增強自信心,不要遇到挫折就開始退縮,正所謂屢敗屢戰,越戰越勇。

  • 15 # 農人雨晚亭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

    拖延症形成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一種觀點認為,拖延是由一種或數種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造成的,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種觀點認為,拖延多是由環境決定的不穩定因素造成。

    拖延者的拖延行為與完成任務所受的時間壓力和來自外界的娛樂方面的誘惑有關。拖延者往往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尤其是娛樂方面的誘惑,從而導致了拖延。

    任務難度 任務的難易程度會影響個體拖延行為的發生,任務越複雜,人們越容易拖延,當個體認為某項任務超出自己的能力時,由於缺乏對成功的控制感,通常會採用拖延的方式推遲或逃避執行該項任務,獎懲時限 任務的獎懲時限也影響任務的完成。如果任獎賞及時,會減少任務完成時間的拖延。,任務的厭惡程度 對於可能帶來令人乏味、產生挫敗感和怨恨的任務,人們會首先選擇迴避,如果不能迴避,就會盡可能地推遲面對。 如果個體認為迴避失敗動機高於追求成功動機時,個體將傾向於以拖延的方式逃避可能的失敗。 從心理層面分析,部分人對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導致拖延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工作上曾遭遇過重大挫敗,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容易產生逃避心理,不斷地推遲完成任務。拖延者從事某任務時,經常會因為某些外界刺激因素推遲開始任務的時間;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也更容易出現中斷該任務去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並且不斷地推遲任務的繼續。在遠離期限時,拖延可以讓個體焦慮減少,但隨著任務期限的臨近,拖延者會體驗到更多的焦慮。衝動有時可以激勵人們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過分活躍可能導致做決定太快、注意範圍縮小的情況,這些將導致個體拖延行為。由於衝動讓人更多關注即時激勵,而忽略長期責任,因而衝動的人們更可能拖延。 完美主義傾向與拖延之間存在正相關。完美主義可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積極完美主義者會積極尋找方法完成學習任務以達到理想的成績,而消極完美主義者則更多采用拖延來逃避失敗。

    拖延與一些認知心理呈負相關,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認知,如運用積極暗示、增加成功體驗和放大優點等方法獲取自信;改變完美主義,幫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務帶來的益處。

    可以透過適當休息,轉移注意力,適當地放鬆娛樂等來轉換心情,獲得暫時的積極情緒,不能逃避現實,忽視長遠利益和問題的根本解決。在動機方面,任務性質中的任務厭惡影響拖延,所以需要將厭惡的任務轉換為喜歡的任務或附加一些獎勵。

    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拖延的發生。鼓勵個體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積極監控自己的行為並評估干預期。

    群體氛圍可以為成員提供一種特殊的情境,充滿理解、關愛、信任,這種環境的變化必將引起個體行為的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款小型犬比較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