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當初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時說:臥龍和鳳雛得一而能安天下。為何劉備得到了卻沒能安天下?
2
回覆列表
  • 1 # 花呈現春情

    ‘兄弟如手足’,劉備‘得於義’,亦‘失於義’!劉備雖是漢室之胄,已遠非漢室強盛時期。劉協都已被‘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何況劉玄德!‘三足鼎立’之前,劉備謙恭自律,對諸葛亮可謂言聽計從;‘大意失荊州’,關羽被害,劉備完全置江山社稷於不顧,興傾國之兵討伐東吳!最後落得個‘白帝城託孤!’後悔不已!因此未能統一天下,安穩天下,留下諸多悔恨撒手人寰!這也給世人留下了啟示…………

  • 2 # 楚封塵

    因為不止他一人牛逼啊,曹操超世之人,當世之傑。御天下智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大難攖其鋒。勢單力孤,聯吳抗曹,無奈荊州事起爭端,吳襲其後,更後夷陵之戰損失殆盡。唇亡齒寒,吳亦不敢相逼。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阻,白帝託孤。惜哉阿斗並非英主,諸葛雖屢次耀武,未得寸功。出師未捷,長使英雄淚滿襟!

  • 3 # 飛帆2000000

    劉備能不能安天下,漢中之戰後是個關鍵節點。漢中與蜀互依互靠,可成爭天下之資。漢中之戰雖勝,卻是慘勝,黃忠拼死滅了夏侯淵,拿下定軍山,斷了曹魏糧道,迫使曹操退兵,曹軍主力尚存,曹軍精銳虎豹騎更是絲毫未損,曹操甚至還有餘力遷移百萬百姓。所以如果認為曹操一蹶不振繼續追擊就是自取滅亡。蜀漢這時候應當據險自守,興修水利,鼓勵農桑,息養人口。蜀地四川險要,只要蜀漢還有一絲力氣,吳魏都不會想來啃這塊硬骨頭。事實證明,蜀漢一消停,吳魏就在江淮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蜀漢人少地險,發兵成本特別高,幾次出征都是糧草不濟而被迫退兵。應該先把漢中建設成糧倉,坐等魏國多次攻擊無功而返氣勢衰竭後反擊,最好是等魏國內部大亂後出兵。畢竟曹操是最先死掉的,曹操死後魏國內部勢力鬥爭也很厲害。而蜀國要把自身的許多問題解決好才是關鍵:法證賣主獻城後在成都一手遮天,李恢要錢要權獅子大開口,關張幾個小鬼無突出能力卻霸佔軍中要職……整個蜀漢已經很難有人才冒尖的空間,以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些問題都是要解決好的。要綜合以上多方面條件,蜀漢才能實現安天下的夢想。

  • 4 # 業餘轉載吐槽者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說:“北讓曹操戰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以占人和”完全是自我安慰的說法。你仔細看之前諸葛亮的分析,其實就可以發現,劉備想要統一中國基本是不可能的。孫權和曹操其實已經佔盡了優勢,劉備這個時候才白手起家,其實已經佔不到任何優勢。留給他的地盤也只是益州,荊州兩處而已。請問人和從何而來?不過是總得留個高大上的“優勢”給自己壯壯膽而已。任何時候,任何朝代,戰爭拼的都是綜合國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畢竟是少數。其實蜀漢想要勝利才是最需要各種運氣加成的。“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使向宛、洛。”那麼什麼叫“天下有變”?說白了就是曹魏自己犯抽內鬥,或者遭遇重大失敗損失慘重,就如當年官渡之戰,袁紹損失了自己的主力一樣。或者在戰略部署上出現嚴重失誤,比如後世的靖難之役。

    總之,蜀漢要贏,必須建立在曹魏出現嚴重失誤,同時,孫權與自己同心協力的基礎上。而曹魏想要獲勝,完全不需要這個限制,以兩國實力的差距,哪怕蜀漢沒有任何失誤,曹魏也能打敗蜀漢。而諸葛亮說的“百姓熟敢不簞食豆漿以迎將軍乎?”這其實不是因為漢朝的名號還佔什麼人和,老百姓才不管這個,不管什麼朝代照常種地。擁立漢朝的不過是一些氏族而已。但是如果跟著曹魏照樣有飯吃,誰會給你個暮年垂垂的舊政權賣命?除非曹魏真的要垮臺了,那麼肯定會來踏上一腳。否則,他們肯定知道應該支援誰。

  • 5 # 澤安君

    題主你這問題都是錯誤的,首先蜀漢政權根本不佔人和,蜀漢佔的最多是地利,東吳佔的最多的是人和

    還有別動不動就喊著一統天下,這和學了幾招幾式就叫嚷著要獨霸武林的有什麼區別?實力遠遠強於蜀漢國的魏國都不能統一天下,蜀漢何德何能。

    這樣的問題以後我不在回答了。

  • 6 # 被困白鷺洲

    三國在中國歷史上屬於一個特殊時期,群雄太多,出的傑出厲害人物也特別多

    在我看來劉備是有機會平定天下的,三足鼎立後期,屬劉備的蜀國政權力量最大,但是劉備因為關羽張飛二人的死,被怒火衝昏了頭腦,一意伐吳,結果慘敗,消耗了大量的力量,喪失了平定天下的機會

  • 7 # 社會生活博覽

    也許是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影響,中國人對三國故事都非常熟悉,而劉備則是其中比較受爭議的一個人,這個人身為漢室宗親,年輕時就立志興復漢室,但是最終只做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沒有完成復興大漢的志向。而他的先祖劉邦則是建立了漢朝,世祖劉秀又建立了東漢,它卻只建立了蜀漢,沒有一統天下,建立像西漢東漢那樣的,統一性王朝,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劉備沒有做到像劉邦劉秀那樣的成功事業,有著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先說他的個人原因,要做大事業,就離不開人才,但是劉備在用人方面就比不了劉邦和劉秀,相比這兩人,劉備用人比較挑剔,所以在外面闖蕩了好多年之後,身邊靠得住的還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幾個人,這樣當然是很難成大事的,如果他不得到諸葛亮,他甚至連一方諸侯也算不上。

    再就是劉備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足夠長遠的眼光,沒有制定大發展的戰略規劃,他也曾經佔據徐州,卻沒有好好利用這裡的資源,徐州雖然四面受敵,但也畢竟是一個大州,人力物力資源也是很豐富的,如果他能在徐州開啟局面四方進取,就能很快實力大增進而與曹操袁紹一較高下,其實曹操在很長時間裡也只有一州之地,但是後來他竟然擊敗了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可見方略方法是比實力更重要的。

    劉備結交人,以義氣為先,所以他與關羽張飛關係非常鐵,以至於兩千年來都為人們所崇拜,但是這兩個人雖是猛將,卻不是良將,劉備佔據徐州時,本來可以好好發展的,但是卻被張飛給丟了,後來佔據了荊州時,本來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結果又被關羽給丟了,荊州的丟失,基本上代表著劉備已經不可能再一統天下了。

    劉備是個很重義氣的人,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中,他是最重義氣的,但是重義氣的人也容易意氣用事,比如他為關羽報仇而討伐東吳就是很不明智的,但也不能稱為大錯,他其實可以依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孫權交還荊州,孫權一度也答應了,但是他非要用戰爭的手段為關羽報仇,這樣孫權很受不了,於是夷陵戰敗,不但荊州沒有討到,多年養成的強大軍力也丟掉了,從此再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相比於劉邦,劉備不如他的從善如流,也不如劉邦會用人,所以劉邦手底下人才濟濟,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周勃、樊噲等,而且劉邦特別能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決斷,所以雖然經常在戰爭上失敗,但是卻獲得了大局上的勝利,因而最終能領袖群倫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相比於劉秀,劉備就差得更多了,劉秀這個人無論在哪個方面幾乎都是不世出的奇才,既有長遠的遠光,又有宏大而正確的戰略規劃,本身又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事家,而在情商方面更是高到令人歎為觀止,知人用人方面的才幹也無與倫比,所以他的手底下有著比劉邦更豐富的文臣武將,大家基本上都對他死心塌地地效忠追隨,而劉秀也特別能發揮大家的能力才幹,使得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致力於東漢王朝的建立,所以劉秀從開始經略河北之後,發展的非常順利,未及一年就被部下擁戴為皇帝,之後一路高歌定都洛陽建立東漢,其人生事蹟只可以被人頂禮膜拜,世界歷史上都沒有一個可以比肩者。

    劉備志向很高,做事也很用心,待人也很真誠,但是在用人的才幹上比不了劉邦和劉秀二祖,機會的把握上也不如這兩人,資源和人脈方面也比二人稍遜,所以沒有像劉邦和劉秀那樣一統天下建立王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8 # 99餓了66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是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和龐統最高的評價。

    其實並沒有問題。

    龐統在落鳳坡身死。

    諸葛亮入川歷盡昭烈,愍懷兩帝。

    為主盡忠,未負國恩!

    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逆天命而三分天下 。

    其實我想安天下,

    就是三分天下吧!三分天下孤燈盡,不忘初心志本堅。 兩朝蜀道岐山路,錦官城下誰人知?

  • 9 # 深夜守望者的港灣

    1.天時:劉備的皇室身份利:劉備以漢王朝正統相號召,得到荊州益州地主集團以及當時一些豪傑的擁護。弊:從184年前的恆·靈帝,這兩朝起,漢帝國的根基已經腐爛。184年黃巾之亂後,各地諸侯爭地奪權,紛紛割據。經過二十多年的戰亂,百姓心中對誰是正統誰是篡權已經無可厚非。而且曹操接獻帝遷許都,號令諸侯。論天時是曹操的,名正言順,比劉備一個似真非真的皇室成員要靠譜的多。2.地利:巴蜀地區利: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益州地區號稱“天府”,土地肥沃。都江堰水利功程灌溉成都平原,農業發達。弊:地勢險峻使魏軍不好打進來,蜀軍也不好打出去。進軍速度緩慢是蜀軍,軍糧運輸不便還是蜀軍。因為魏軍早期和中期一直是守勢,而蜀軍一直是攻勢。所以從地勢而論,益州外嚴守,內養元氣。結局恐怕大不一樣。論州,益州人口稀少,蜀國用一州之人力攻佔有中原地區,地廣人眾的魏國。慢性自殺而已。3.人和:劉備很得人心,(蜀國的人和是最不靠譜的)個人觀點從政權權利爭奪論:蜀國政權權利分割,荊州集團(是劉備早期人馬和劉表死後跟隨的),益州集團是(劉璋那奪來的),東州集團,(就是本土的地主,豪傑,士族等等),劉備在位的時候,蜀國勢力達到了頂峰。內部比較穩定,但是在夷陵之戰後,劉備去世,荊州非但沒奪回,還損失蜀國很多將領和兵馬。矛盾就出來了。東州集團在蜀國迅速做大,荊州集團被打壓,益州集團跟隨東州集團(兩者本來就算一體的)。內部權利爭鬥日益激烈,從李嚴·黃皓等等就可以看出。從蜀國官員人心論:荊州集團是蜀國利益在第一,益州集團牆頭草,東州集團家族利益第一。荊州集團的利益與地位和蜀國的強弱是不可分割的,東州集團的利益與地位大多是和自己的家族實力掛鉤。鄧艾的部隊到了成都城下,東州集團計程車族們紛紛要求投降,因為打起來損失的是他們的人口和土地·錢糧。對蜀國已經喪失信心了。而各地紛紛抵抗的太守等根據史書記載,大多是荊州集團的後裔。從蜀國人才論:諸葛亮就收了姜維這麼一個徒弟,平時也是事事親為,手下的人得不到好的鍛鍊機會。到了後期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要負很大的責任。論皇族成員從小就學習,知識和能力要比平民和一般士族強很多,蜀國皇族卻不得重用,劉禪以此確保自己的帝位。在從蜀國百姓人心論,從蜀國建國到滅亡的這幾十年裡,蜀魏兩國不斷拉鋸邊界,諸葛亮為了增加人口,更是每佔魏國城市後都把魏國百姓強遷入漢中。(其中可能有大量間諜)百姓心中以不知何為蜀,何為魏。個人觀點,蜀國天時不如魏國,人和不如吳國,地利三國都有···蜀國山勢險峻,吳國山河之險,魏國有什麼呢?地大地廣,現代術語是,戰略眾伸很大(俗語:迂迴餘地)

  • 10 # 不正經阿龍

    首先,蜀漢不佔人和。

    你所說的蜀漢占人和可能是三國演義裡說的吧,不是歷史,是小說,為了突出劉備的仁德才刻意說的。

    三國人和方面其實是東吳佔。諸葛亮隆中對自己也說了,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曹魏面臨世家與寒門,宗親與外臣彼此之間的爭鬥,所以後來有了九品中正制。蜀漢面臨荊州派系與益州派系的爭鬥,益州本土士族的不服與西南少數民族的叛亂。所以說人和方面東吳是相對佔優勢的。

    曹魏佔天時(奉天子以令不臣),東吳占人和(三代經營,得到許多東吳大族支援),蜀漢佔地利(益州險塞,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川蜀之地一般是最後統一的)。這樣說的話應該還靠譜。

    至於為什麼是魏國滅蜀國,晉國滅吳國,是因為曹魏國力強盛,而且是正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人口兵馬錢糧都遠勝於蜀國吳國。三分歸晉實在是大勢所趨。

  • 11 # 變異的90後

    謝了,這也是三國眾多疑團之一。現在人們瞭解三國主要是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及衍生的電視劇、遊戲等,而官方正史的《三國志》瞭解的不多,我們就從這兩點來聊聊吧。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一句話概括“哭來的天下”,從桃園三結義到白帝城託孤,哭了一輩子。自己標榜的漢室宗親,以匡扶漢室為幾任,哭來了關張趙,哭來了諸葛孔明與荊益二州。其中的劉備以仁義得信於天下他自己說就是“每與操不同而,操以急,吾以緩,操以詭詐,吾以仁德”,故而在關羽破壞了戰略部署被害後起兵報仇,也是為了兌現忠義的諾言,但他似乎忘了一個前提,就是“匡扶漢室”趙雲說“北討曹賊公也,主公之仇私也”,在猇亭把仇人千刀萬剮後,仍然想要滅掉東吳,此時劉備就失去了人和“明為報仇實為吞併”故而失敗了。

    而《三國志》裡呢?按現在的罪名來說就是DF國家Zhēng Quán,當時漢獻帝是名義上的中央,劉備多次違背中央的命令,先後跟隨了劉焉、劉灰、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劉表最後還詐取劉璋的益州,曹操在許昌表劉備為左將軍,讓其截袁術,到了徐州就把刺史車胄殺了,自己奪得徐州。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時就經常和當地名士交往,弄的劉表“陰御之”,當時正統是漢獻帝,周邊各國進貢也是漢獻帝,曹魏繼承後並沒有殺害獻帝,並給予很高的待遇,而劉備為了自己不比曹丕低,而造謠言“或以遇害”登基加冕,另外《三國志》裡沒有“劉皇叔”這個稱謂,那是羅貫中自己為劉備找的考證,包括後期諸葛北伐時期,煽動西羌兵進攻象徵中國正統的曹魏。而且益州當地計程車族地主階級,根本就不喜歡劉備入川,一直到阿斗同學倒閉反叛從未停止過。而且諸葛亮的北伐,間接的為司馬懿賺得了政治、軍事、威望等資本,為後來晉代魏取得了資本。

  • 12 # 秉燭讀春秋

    我們都知道三國裡最有名的謀士也就那麼幾個,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塚虎(司馬懿)、幼麟(姜維)。劉備按說在人和上佔有絕對優勢,臥龍、鳳雛、幼麟四個牛人佔有了三個。諸葛亮的老師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得臥龍、鳳雛其一可安天下。但是劉備沒聽到後邊一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幾句話完全聯絡起來才能統一中原,可惜到後來,法正和劉巴都早死,只留下一個臥龍在前線支撐,後方沒有一個好的管家,以至於幼主劉禪重用宦官黃皓,不但幫不上忙,反而處處掣肘諸葛亮,甚至欺騙和汙衊諸葛亮,挑撥君臣關係。後方不安定,諸葛亮咋能統一中原呢?

    說到武有關、張、趙、馬、黃等一流高手,實際關羽和張飛在最需要人才時不幸早死。在蜀國大業還沒成功時就死去,是蜀國最大的損失。趙雲始終沒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黃忠倒是最後有個精彩的謝幕,力斬夏侯淵,馬超最後幾乎沒有什麼亮點。反觀曹操集團的武將,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能力上,我覺得都完勝蜀國武將。

    以上是在人和方面進行的分析。那麼地理位置上蜀國也不佔有優勢,在魏和吳夾縫中立腳,北有虎視眈眈的曹魏集團,西有居心叵測的孫吳集團。劉備不佔地利。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天不滅曹”說的就是天時,若按諸葛亮的說法就是“漢朝氣數已盡”,換作誰也不能曠扶漢室,諸葛亮只是鞠躬盡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就是逆天行道,如此看來,劉備不能統一中原也在情理之中了。

  • 13 # 能力提升進修班

    表面上劉備最厚道仁義,對關、張趙情深意重,對諸葛操亮言聽計從。幾乎把管理權都交給了這個職業經理人。但當劉備幾乎舉全國之力七十多萬大軍討伐東吳,目的僅為關張兩兄弟報仇時,完全置國家利益不顧,為了跟隨自己多年一同創業幾個兄弟,卻打破了老闆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制度,破壞了公司的戰略,觸犯了管理上的大忌,其結果也是災難性的。當陸遜火燒劉備連營八百里,燒燬的不僅是劉備雪恨的心,更耗盡了蜀國的國力。即便是後來諸葛亮姜維師徒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也擺脫不了蜀國日薄西山的命運。劉備的最終慘敗也正是敗在的他謂的仁義的馭人之術上,其一,他沒有合理的駕馭自己兩個結義兄弟與經理人諸葛亮之間的關係。其二,當達到事業達到一定的高度時候,他沒有理駕馭自我急劇膨脹的內心。陸遜的那一把火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的失敗註定難免,僅是時間而已。

  • 14 # 高寒58531331

    漢中之戰是劉備的鼎盛時期,但是在此戰之後,關羽丟失荊州命喪東吳。加上劉備為報仇攻吳,夷陵之戰大敗。蜀漢政權以無力與魏吳爭雄。

    或許這其中有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劉備傾全力攻打西川,佔領漢中。荊州防守只留關羽鎮守。但大量資源已被劉備帶走。關羽雖威震華夏,但只靠名聲是守不住荊州的。此時的關羽也已經年邁,沒有了當年過五關斬六將的氣力。加上智囊團的缺乏,荊州的地理位置極為便利,乃兵家必爭之地。各方勢力都想佔有,相比劉備在漢中的成就,關羽在荊州面臨空前的壓力,失敗是必然的。

    關羽的死亡,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損失也是空前的。讓諸葛亮當年的戰略構想無法實現,沒有了荊州,劉備也就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所以劉備起大軍伐吳也不僅僅是為關羽報仇,而是為了恢復對荊州的控制權,進一步達成對許昌和長安的威脅,從而實現自己的戰略構想。

    但是劉備集團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戰略盟友:孫權。或許隆中對的決策本來就是不完善的,試想孫權會心甘情願的看著劉備擊敗曹魏嗎?答案肯定是不會的。關羽在水淹七軍後,下一步一定是攻佔許昌,和劉備在漢中威脅長安的計劃相呼應。如果這一計劃成功,那麼孫權在江南的霸主地位便不復存在。所以孫權不會允許劉備的進一步擴張。而向西佔領荊州,才能讓自己的長江天塹得以真正得發揮作用,相比孫權對於曹操的防禦,他更害怕這個順江而下的劉備。所長無論從防禦還是進取,荊州都是孫權必須取得的戰略要地。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劉聯盟的前提就是曹魏足夠的強大。雙方在面臨外敵的入侵時才會相互幫助。一旦來自北方的壓力減弱,孫劉之間必然反目成仇。

  • 15 # 腳踏一枝梅

    謝友邀答。

    因為他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劉備的先輩劉邦(西漢)、劉秀(東漢),之所以上位稱帝,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具,而劉備只有人和一項,如何能成功呢?

    事實上,劉蜀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曹魏和孫吳是大哥丶二哥,三弟被二哥修理得夠嗆,靠著孔明的天才,勉強支撐著危局。它也是最先被司馬氏拿下的,把板子都打在阿斗劉禪的屁股上,有失公允,責任在劉備丶孔明!因為這是個泥巴扶不上牆的爛攤子。

  • 16 # 說健康侃歷史談哲學

    我說以下幾點: 第一點,蜀漢後期劉備為了報張飛被殺之仇,不顧諸葛亮勸告,使得東吳一個書生陸遜有機可乘,火燒連營,輕輕鬆鬆贏了,還賠了個關公,這不是一個政治家更像是以義為核心的幫派首領,缺乏政治家的篤定。 第二點,借荊州而不還荊州,最後還是大意失荊州,當時荊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不歸還,不僅僅是失信問題,更是違背了聯孫權而抗曹操的大的政治方針。打破了政治平衡,自然會陷入孤立。 第三點,對兒子的教育不行。劉禪並不是智障,相比司馬懿的教育方式,劉備差遠了,司馬懿行軍作戰都帶兩兒子歷練,經常考核他們,指導他們,管教有方,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像劉備讓自己兒子嬌生慣養,劉禪事事都問諸葛亮,親信宦官黃皓,後來還樂不思蜀,相比司馬昭兵困鐵籠山的智謀,劉禪差遠了,父輩的教育很重要。 第四點,蜀漢後期武將不足,五虎上將死後,朝中可挑大樑的武將很少,就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魏延雖打仗勇猛,但是剛愎自用,蜀漢後期武將匱乏,姜維也難撐大局。 第五點,諸葛亮為首的群臣與蜀川本地幫大臣為首的李嚴政見多有不合,難以統一意見,矛盾越積越深,導致蜀漢晚期戰備物資供給和國家內政治理混亂。

  • 17 # 15092195280

    關羽大意發荊州,是一方面。戰略上伐吳失敗是其二。取西川益州雖能鼎足三立,但也是三方地利上最弱的地方。三也!他死後,諸葛孔明事必躬親卻也造成頂尖人才的匱乏。後繼無人,是其四。而他的對手亦太強,曹公佔天時,地廣人博。孫公佔地利,加長江尺塹,。劉與孫又不能形成統一的戰略同盟。失敗乃必然!

  • 18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劉備號稱天下梟雄,這是當時的曹操,袁紹和很多軍閥都承認,那麼個人能力自然沒得說。但是他的人生不太巧,遇上了孫權和曹操,這兩位蓋世英雄,孫權的能力可能不如劉備,但是也比他差不到哪裡去,手下又有魯肅,張昭,周瑜,呂蒙,這些很有能力文臣武將,劉備想打敗孫權,都要費很大的力氣。而曹操呢,後來大家都說他是天下之奸雄,這是什麼意思呢?梟雄已經不能適合他了,只能說他是奸雄,意思就是他既是奸詐人物又是梟雄之輩!而劉備一生都沒怎麼在曹操那裡討過什麼便宜!孫權和曹操這兩個人像高山一樣,牢牢的將劉備擋在了蜀漢之內!

    而且劉備的出身也確實不怎麼樣!孫權家族起於江東小吏,雖是寒門,但也是政府系統內的人,而他們父子三代經營江東,根基也算牢固。而曹操雖然他是宦官的養孫,但也當過議郎,當過東漢政府正式的官員,後面他首先開始,最後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也是天下聞名!而劉備呢?說句不好聽的,他就是一個江湖混混,三國演義裡面曹操和孫權罵他是織蓆販履之徒,這個職業可能不是真的,但是他跟漢的劉氏家族沒什麼血緣關係是肯定的,雖然當時沒有什麼人質疑他,因為質疑也沒什麼用,劉氏皇族在當時已經沒有什麼地位了,其他的軍閥根本就看不起他,只有像劉備這種江湖混混才希望透過將自己認作劉氏皇族來提高身份。

    所以劉備首先天時不利,人合也沒有,地利呢,偏處於蜀漢,易守難攻,根本就不具備進取中原的條件!而諸葛亮,也是一個治國管理人才,管理軍隊,管理財政,那是很不錯的,可是帶兵打仗,那幾乎是排不上什麼號!所以可以講劉備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皆不佔的情況下,居然最後能夠打下蜀漢江山,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 19 # 糊塗是福00000

    方面諸多不一一列舉,只與劉邦比,楚漢戰爭齊趙燕魏等國雖有復國之心確無立國之才,只有剛愎自用任人不賢的項羽還能與高祖一戰,但最終兵敗烏江。反觀劉備對手全是明主大賢,三國頂立,各方牽制,誰都不願對方太過強大來消滅自己,失荊州表面是大意,實則是互相牽制的必然結果,如荊州是諸葛孔明把守,難到吳國就只會看對方爭討襄樊益州麻木不理嗎,三國之主善於用人,只是生不逢時湊在一起,有個明顯事實,三國明主一死,三國歸晉。

  • 20 # 南坡二月

    劉備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客觀原因是,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伐吳,而遭至大敗,從此國力大傷,一蹶不振。在加上死的早,機會與時間不允許。但主要原因是劉備的奪取天下的手段有問題。

    我們切看劉備的地盤都是如何得的。第一個城池徐州是別人讓給他的,眾人推舉得來的,後來兩次都丟了。當時只有他兵強馬壯,推別人怕沒命活。第一個根據地荊州,《三國演義》裡說是借的,我們就說他是蹭的吧!在曹操,孫權打的正歡時,他不打架只撿東西。或者說是別人拋了個繡球,砸他頭上了。就這麼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賴了幾座城池。在說益州,書上說是襲得益州。說好聽點是用智謀奪的,說難聽點是偷的。人家好心收留你,你卻忘恩負義偷人東西。鳩佔鵲巢,把主人趕走了。最後漢中,好像是真刀真槍打下來的,但也是撿了個漏。所有的這些計量對付實力弱於自己的還可以,一遇到相當的,強的就不管用了。

    劉備自從起兵起,所有的獲得,都是巧取而來的。不像曹操,都是豪奪而來的。不像孫權,繼承而來的。巧取的好處是,不費力氣,不費資源。但致命傷是不穩固。人家不服氣,不甘心,瞧不起你,總想找機會推翻你。荊州的丟失和後來的益州舉國投降,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心不穩,人心向背。劉備,諸葛亮都明白這一點,所以每次伐魏之時都不能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每次出兵都要留下一半的兵力,鎮守、鎮壓本地的土族人。即使劉備活著,也很難有所做為。還有一點,這樣獲得江山的人,心胸狹窄,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而且得了幾次手,嚐到甜頭了,總想用這個傻辦法。其實這個病因,三個國家都有,都不能全力以赴去打另一個國家,所以三分天下了幾十年,直到司馬氏統一了天下。但他也沒統一多久,而且這幾十年也很混亂。為什麼?因為他的獲得是篡奪來的,不得民心,不能服人,不穩固。得的容易,失的也快。

    對於天下,最好的獲得,是實打實的打下來。消滅一切敵人,而不是巧奪,篡得,只有這樣才穩固,後人也才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像大漢的天下,大唐的天下,都是一點一點打下來的,只有這樣才長久。江山是靠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墮胎對身體會造成哪些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