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韻軒書法

    經典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技術和情感、文化修養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書法的靈魂就是表現傳統國學文化思想。文化修養高,表現出的思想情感才美。書法作品中,書者表達的個性、情感是個人風格的獨特標誌。高超的技術是表現出情感和有書卷氣的基礎。沒有精熟高超的技術作支撐,作品是空洞的。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不會書法語言的技術。要完成既符合書法審美思想,又能在作品中流露出很濃的書卷氣、有強烈的情感的經典書法作品是很困難的。所以,經典的書法作品,是技術、情感、文化修養的完美結合。三者的團結協作才產生的經典書法作品。

    (上圖為明代沈周行書《聲光帖》,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2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經典書法作品應該是以文字為載體,透過高超的文字書寫技巧來表達書法家的藝術審美品位和個人情感。所以,經典的書法作品,一定是技巧與品位、情感的完美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稱之為經典。

  • 3 # 大道至簡九

    這是有點複雜的問題:首先書者本人文學修養,文化底子,縱觀歷代大書法家,都是大詩人,文學家,文學功底耿耿的。

    其次就本人的精神面貌,愛好取向,這會決定你喜歡誰的作品,這點很重要。

    最後也最重要,千錘百煉出真金,任何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臨帖,讀帖,取長補裋,吸其精華,踢其糟粕,再加上三分天賦,方能成就一位書法家。

    古往今來,大書法也就那二十幾位,時光回到幾千年,我們彷彿看到他們在奮筆疾馳,吟詩作畫……是他們造就了書法這座高峰。我們只能仰望,膜拜!

  • 4 # 山中長月

    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法國丹納說過,一是時間性,經過久長的時間檢驗,不好的作品會被不同的鑑賞者逐漸淘汰;

    二是後來不同的學者、批評家的評論,使作品各方面被廣泛理解和認同;還有一點我認為就是經典作品對以後作品的創作及審美產生較大的影響。經典作品中的技術、情感、時代性共同作用才產生經典,單一方面難稱經典,(祭侄文稿)可以說是經典作品中感情最豐富,但是沒有顏真卿的書法技術把持,也難成經典。

  • 5 # 筆尖寫字課堂

    “經典的書法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關鍵因素是技術還是情感?還是文學水平?”我的回答是:縱觀書法史,經典書法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它必然是高超的技法,真摯的情感和上乘的文學水平的高度統一,這三個方面也成為了書法經典作品的三個必備條件。

    三者統一成為書法經典的例子在書法史上不勝列舉,下面我僅攫取其中三例來加以說明,雖是管中窺豹,亦可見其全部了。

    一,《九成宮醴泉銘》“書法、文學,諫情”足稱“三絕”

    《九成宮醴泉銘》碑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道奇觀!

    這塊碑石記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於九成宮,以杖杵地,發現醴泉的事蹟。而名相魏徵在記述九成宮由來,變遷,絕佳地勢和絕好風光的同時,不忘藉此勸諫唐太宗親民勤政,成就大業,其中“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盈。”四句更是將拳拳忠諫之心和盤托出。

    這塊碑石的書法、文學、諫情可謂“三絕”,其內容歌頌的是一代睿世英主李世民,撰文的是一代功臣賢相魏徵,而書寫者又是一代書壇巨擘歐陽詢,此又可稱為“三絕”,因此,《九成宮醴泉銘》這塊碑石有此雙重“三絕”,才得以流芳千古。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在文法方面,魏徵簡明扼要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用筆簡練而交代清楚,看似一筆帶過實則清晰明瞭;緊接著用較多筆墨著眼於九成宮建築的雄偉壯觀,不僅體現出了九成宮作為風水寶地和皇家園林的恢宏氣派,也藉此鉤描出了大唐的盛世繁華,可謂一石二鳥,一舉兩得;接著魏徵筆鋒一轉借唐太宗發現醴泉的現象引出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天子令德”所致,然而魏徵沒有沉溺在歌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中不能自拔,他的目的是為了勸諫,他緊隨其後提出為政者要“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全文1200餘字,無一字多餘,無一字累贅,文思流暢,將九成宮來歷,氣勢以及諫諍之言融為一體,天衣無縫,毫無穿鑿附會之意,真乃妙手偶得之!

    《九成宮醴泉銘》的文學水平,是其一絕矣!

    唐太宗曾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失魏徵,猶失明鏡!”

    魏徵的明相之才和文章精華在《九成宮醴泉銘》一碑裡可見一斑。

    而此篇碑文的情感亦隨魏徵的文字表露無遺,魏徵作為盛世名相,不圖安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名,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時時把百姓疾苦和國家安危懸掛心絃,就連一篇描寫九成宮之雄壯瑰麗的《九成宮醴泉銘》也將拳拳忠君愛國,體察民情之心,錚錚勸諫之言雜糅其間,雖不露痕跡,但發人深省。

    魏徵的一腔情感不僅被永恆地鐫刻在了流芳百世的石碑之上,也被銘記在了燦若星河的歷史長河之中。

    北宋仁宗皇帝在看了蘇軾的制科文章之後說:“吾朝得蘇軾猶如前朝之魏徵也!”

    可見魏徵的文筆和情感一直被後世看重,奉為典範!此二絕也!

    《九成宮醴泉銘》這塊碑從技法上自然也是無可挑剔的,他的書丹者乃是被後世譽為“翰墨之冠”的歐陽詢。

    這塊碑是歐陽詢晚年的代表之作,筆力剛勁,法度森嚴,點畫工妙,豐腴有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挺拔中存清秀,故為歷代所重,奉為楷法極則,有“天下第一正書”之譽!

    梁巘在《承晉齋積聞錄》中說:

    “歐陽率更險勁遒刻,鋒骨凜然,自開門徑,獨步唐時。”

    所以,《九成宮醴泉銘》不僅是歐陽詢的代表之作,還是歐陽詢“藝宗南北”的藝術結合之典範!此三絕也!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區域性

    有此三絕,《九成宮醴泉銘》所以成經典!

    不獨舊時,近代亦有“三絕”之碑,《王國維墓誌》紀念的是一代文壇巨匠王國維,撰文者是國學大師陳寅恪,執筆書寫者是書法宗匠林志鈞。

    《王國維墓誌》碑文

    由此看來,歷代書法經典須是情感,技法,文學水平的完美結合,大有三者缺一不可之勢!

    二,《蘭亭序》文采精華,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傳世名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慾望其項背而不得,何也?文采,情感,書法俱是金山玉海!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

    誠然是王羲之與彼時四十一名士雅聚蘭亭,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又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但王羲之的情感起伏卻瀰漫於筆畫跳動之間。

    北大教授李志敏評價《蘭亭序》道是:

    “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和,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中和。”

    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也大致如此了。

    王羲之在短短的324字中,極力揮灑書法之美,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一點一畫猶如美人善舞,後世者不僅讚歎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而且也驚歎於王羲之行雲流水,猶如書法一般起伏頓挫的流暢文采,《蘭亭序》的文字也如書法一般,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佳作!

    細觀書聖神筆,全篇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縈帶輕盈,轉折處筆斷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瀟灑,整體章法佈局錯落有致,瀟灑流麗,渾然天成!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則是書聖博大胸懷的展現,對於天地之大,宇宙萬物,死生消長的態度則飽含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暢所欲言和幽靜深遠。

    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蘭亭序》一帖,若以以上“三絕”之標準來衡量,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宋人米芾稱此帖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倘若不是書法,情感,文采融為一爐的完美呈現,單以筆墨功夫取勝,則歷史上《蘭亭序》多矣!而此世間絕無第二“蘭亭”!

    三,《祭侄文稿》集全部情感、悲痛訴諸筆端

    顏魯公《祭侄文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緊隨書聖《蘭亭序》之後,而情感變化則截然相反,倘若《蘭亭》一帖如高山流水傾瀉而下,那麼《祭侄》一稿則如猛浪跳澗,左右奔突。

    顏真卿《祭侄文稿》

    張晏評價到: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為強約;書簡出於一時之逸興,則頗能放縱;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這段論述講出了了《祭侄文稿》何以為妙之處,因它無所顧忌,心手兩忘,又加以全部的情感,所有的悲痛訴諸筆端。

    顏魯公在悲憤於顏杲卿,顏季明因“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悲慘情境時,悲憤湧上心頭而溢於言表,在行筆上竟錯亂無序,導致塗抹勾畫,“臨稿涕零,不知所云”施之於魯公誠非過譽!

    顏真卿《祭侄文稿》區域性

    “書為心畫,言為心聲”在此稿中得到了印證。

    縱觀《文稿》全篇,多處行筆至枯白,一任長句信筆而下,在文稿開篇尚能佈局安排,但行筆至篇中則用筆隨情感跌宕起伏,不計工拙,只把萬丈悲情集於筆端,我想顏魯公行筆至此已是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此時過多的技法於他而言只是累贅。

    我想魯公寫罷已不能自視,不能自已,摔筆而嘆,成就佳作。

    蘇東坡說:“無意於佳乃佳爾。”想必他在寫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也曾和魯公彼時心境如出一轍。

    蘇東坡書法

    由此看來,不論是“萬世法乘”的《九成宮醴泉銘》,還是“嬌若驚鴻,翩若游龍”的《蘭亭序》,抑或是“草不及稿”的《祭侄文稿》以至於歷代書法之精品,之所以成為經典之作,技法,情感,文學價值三者並行不悖,缺一不可!

  • 6 # 顧文學書法課堂

    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可以從三方面分析

    一.寫得好

    書法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從理性上面分析就是書法的五法:包括筆法、字法、線法、章法、墨法。理性往往是一個書法家的平時的積累,它是功夫、技巧、學識、才華的體現。

    感性就是帶著情感去書寫,所寫的區別與平時的書寫,是一種情緒的抒發。平時不敢這樣去寫,被法度限制,但等到情到深處,平時不敢這樣寫,現在寫出來了。但凡優秀的作品,都必須帶著濃烈的情感去書寫,如果沒有感情,那就屬於無情,缺乏感染力。

    我們可以從天下三大行書來分析一下感性,《蘭亭序》是在酒後一種愉悅的狀態下書寫的

    《祭侄文稿》侄子死後,悲痛欲絕的情感下面寫的。

    《寒食帖》,那是蘇軾被貶之後。從天上到地下,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感,讓他油然而生一種悲哀之情才能寫出來。

    就是因為帶有濃烈的情感才能體現出它的藝術性。我們甚至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得出他們的情感,《祭侄稿》紙張特別的髒亂,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心情去重寫,寫錯了,塗改一下就過去了,當時心情悲憤。甚至是用的筆都沒調鋒。蘇軾的寒食帖在書寫的時候,字越寫越大,越寫越是悲憤。透過他們的字都可以看得出他的情感。一幅作品帶上了濃烈的情感,就被賦予了靈魂。

    二.習練、歷練、修煉三個階段的遞進,最終名流千古

    學習書法分三個階段

    習練:初學練字,透過不斷的練習,把字寫好。

    歷練:練心,把心沉下來,去感悟書法,跟古人對話。

    修煉:練性,從生活中經歷磨難,磨練心性,最終修成正果。

    三.政治因素

    1.縱觀整的書法史,大部分的大書法家無不是當朝權臣,歐陽詢,顏真卿,王羲之。這些人本身就有很大的果報才能達到那樣的地位,加之那時的書法屬於貴族文化,老百姓很難接觸,他們也就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書法大家。

    2.統治者的推崇,李世民極力推崇王羲之,花24年整合《聖教序》使之一字千金。推蘭亭為至寶,奠定了他書聖的地位。

    元朝書法第一人趙孟頫,投降的大宋皇族,在統治者的推崇下成為了一代書法大家。元朝這麼長得歷史,不是沒有書法人才了,而是從宋人中挑選一個代表,由於他的身份特殊,有利於安撫宋人。

    《書語》中說:孟頫之書,熟能欠巧,末敢承二王精神,皆因時政,固世祖寵之。松雪已過書法三關,習練、歷練、修練,故以皇族之果,引籠後世垂葉矣!

  • 7 # 翰墨書道

    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過程一個完美的生命體,需要一個相對獨立而有完善的系統工程,按照你傳統的說法就是一個自然的小宇宙。對於經典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夠那成為成為經典,而被歷代奉為至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毫無疑問,其中包括了書法技法方面的因素和書法發展演變歷史的因素。按照題主所言是否有文學的因素,當然有,雖然未必佔主流,但書法作品文字內容的文學性,也是不可或缺的。至於所謂的情感,對於藝術來說缺少情感的作品,特別是藝術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那麼,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呢?

    一是經典書法作品要在書法技法或者說發展演變創新上具有代表性。

    書法家的作品在其所處的時代能夠被廣泛普及 除了美的因素外,更重要是就新的意識和麵孔。而這個面孔就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條件,而書法作品能夠流傳百代仍然具有書法藝術的價值,而被奉為經典,就不能拋開作品的具有開創性的技法與風格的新穎性了。我們至今被書法家所津津樂道的作品 可以說都有這個特點。技法與創新的引領價值。比如王羲之的書法同樣如此,因為書法到了王羲之為之一變,由原理的朴茂渾厚高古演變為了妍美流便,儒雅敦厚,風流倜儻的書法風格。甚至至今而無人超越和頂禮膜拜。

    二是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書法藝術風格特點。

    談到時代藝術風貌,我們知道經典書法的發展演變大致有這樣一個過程,由自然到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尚態,清尊碑的過程。前一個比較容易理解,對於元尚態,比較費解,有人說其“披圖幽對,思接千載”為特徵,思其意,似乎有些道理。清尚碑 不能理解。從書法發展的幾個階段的特點可以明顯看出,其所處時代的代表書法作品,基本上都能夠突出其中的對應的風格特點。比如米芾的書法,蘇東坡的書法,以及王鐸的書法,都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美學思想和時代潮流。

    三是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新風格。

    就這個問題,從我們認識瞭解的經典書法家,如歐顏柳趙來看,他們的書法之所以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其作品無疑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傑作。其書法代表了書法藝術風格的多個層面和方向。既有中性的,也是陽剛和柔美之風格的。王羲之可以說是眾美兼備,盡善盡美的經典代表。顏筋柳骨中的柳公權和顏真卿,無疑是陽剛一路風格極致的書法作品。而趙孟頫則是儒雅優美一風格的傑出代表。

    四與書法家的文化造詣以及人品確實有不可或缺的關係。

    考察中國曆代經典書法,可以說都是就要一流文化修養的大家,雖然學問方向可能不同,但無疑都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比如歐陽詢,在書法之外,還是《藝文類聚》的總編纂官,而且是欽點的。王羲之《蘭亭序》更書法文章雙絕。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雖然以書法之名蓋亞文章,但其文章中的人品與情感,可以說感天動地。所以說,一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經典書法家,其成就多不僅僅在書法是上有建樹。道德文章,人品情操可以說都是一流之人。當然也並不是說絕對如此。道德文章,人品藝品不一者也是客觀存在,但 就主流來看,仍然是瑕不掩瑜。

  • 8 # 情棋書畫

    經典書法作品種類很多,首先要有一個大體的認識與分類。廣義的書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摩崖石刻碑銘書帖等。狹義來說,經典書法作品主要是書帖。 那麼經典書法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關鍵因素到底是技術、情感還是文學水平?這個問題值得深入分析探討。

    壹-融三者為一體的經典

    技術、情感與書寫內容的文學水平三方面交匯於一體的作品顯然是最好的經典。這種經典有一些,但不是很普遍。王羲之《蘭亭集序》、《樂毅論》。 蘇東坡《寒食帖》、《赤壁賦》。歐陽詢《九成宮》,米䒥《苕溪帖》等。這些經典文學與技術俱佳,情感也很真摯,被奉為經典乃是多重因素的作用,也許不止這三個方向,有時作者人品人格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貳-技術與情感突出的經典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書法多為信箋,極其省簡薄約。很難說有多少文學性 ,但其情感卻是真摯的,技術上也十分出色!比如:王羲之《姨母帖》《喪亂帖》王慈《翁尊體安和帖》王薈《癤腫帖》。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情感歷來為人稱道,其技術也是綿裡裹鐵出神入化。楊凝式的《韭花帖》欹側多姿,得《蘭亭集序》之神髓。其中感謝友人煨賜韭花珍之情溢於言表。張旭《肚痛帖》,肚子疼記個日記竟然也能成為經典,顯然與文學無關。懷素《自敘帖》賓士搖曳情感噴勃,《苦筍帖》也不過是一頓美味日記。這些經典成為永恆主要是技術與情感交融無間。

    叄-技術較為突出的作品

    技術突出就完全可以流傳後世了,這很像音樂,形式本身就是內容與情感的合成。 沈鵬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形式即內容的文章來說明草書線條本身具有的意義。技術高超的一般都是摩岩石刻與碑銘。雖然不能絕對的說,但相當數量的此類作品都是帶有程式性質的銘文,談不上文學性,銘文常為記敘死者生前事蹟,摩崖多為造像題記,所以沒有什麼真情實感的也是比較多。相比之下,被譽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為了死去的一隻家養仙鶴而勒石刻銘的摩崖石刻還有一些情感。

    漢代的碑文已經很多,《張遷碑》外方內圓朴茂多姿。《曹全碑》秀美飛動舒展超逸。《熹平石經》雍容典雅靜穆有生氣。《董美人墓誌》骨秀肌豐 ,《張黑女墓誌》精美遒古。《張猛龍碑》骨氣渾厚,意態跳宕。這一類精品非常多,暫不贅述。

    肆-蟲蟲觀點

    書法作品成為書法經典的關鍵因素是書法技術本身。情感與文學是輔助因素而不是書法的本體,書法的本體是點畫(線條)與結構以及章法。只不過書寫內容的文學性夾雜著情感能與書法技術在精神表現上契合的話,那就是錦上添花的事了!

  • 9 # 老院大門一號

    我覺得三者應該是以下的關係:

    首先是技術,這是書法的基礎,如果字型看上去連最基本的結構都存在問題,就更不可能談創作了,書法的技術不是一天兩天便可以說技法純熟的,是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重複練習,技藝才會慢慢進步的。所以技術是一切的前提;

    其次是文學水平也可稱素養,書法也可說是寫字,是文學、字詞句段的展現,當胸中有丘壑時,寫出來的字與純技法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的字型;

    還有是情感,因為當技法純熟,自己又可以創作時,便會有更高層次的展現,就是情感的表達,透過字型,透過自己的文學水平,將情感付諸於字裡行間,就像《蘭亭序》,若王羲之沒有純熟的技法,力壓群芳的文學修養以及遊會稽山時高興愉悅的心情,便不會有人們爭相追捧的天下第一行書,還有顏真卿的《寄侄稿》,雖然整篇文章有很多塗抹修改,但一點不影響它的歷史地位,人們看到這副作品,就會聯想到當時顏真卿寫下此文時的情狀;

    最後,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觀書者的自身水平,就像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如果是一匹好馬,然沒有發現好馬的伯樂,再好的作品,也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 10 # 齊金論書

    經典書法作品之所以經典,提問題提出的三個因素都很關鍵,一個技術,一個情感,一個文學水平,文學水平可以換成文化修養。在三個因素中,如果非要說那個更重要,我認為感情或者說情緒最重要,這是決定一幅作品感人與否的關鍵因素,情緒不可求,技術跟文化修養在一段時期內基本上處於恆定狀態。

    何為經典作品?這是要弄清楚的首要問題。經典作品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這麼一說,答案就很明瞭了,一幅經典作品只有在作者基本功紮實,文化修養較高的前提下,透過偶然的情感觸動、情緒變化,落筆成跡。

    比如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文辭情感隨著變化,筆觸隨著情感奔放,當寫到悲痛欲絕之處,幾不成字。

    這幅作品如果不是在這種情感下,不會有這麼大的魅力,不會這麼感人至深。

    技術影響書法水平大家都能理解,那麼文化修養如何影響書法水平?

    文化修養決定審美感受,審美感受決定取法高下以及線條質感。

    其實這個問題很大,有很多話可說,比如情緒是一個過程,它有開始,有高潮,有尾聲,一幅作品受情感驅使,必然會有起伏變化,這種變化基本上跟情感處於同一狀態,這些在祭侄文稿上有明顯的體現。

    換句話說,一幅作品如果沒有情緒起伏,只是一種感覺的勻速發展,是不可能稱為經典的,有風格的字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在平靜的狀態下書寫,書風穩定的書法家寫出來的字千篇一律,這其實就成了寫字,不在是藝術了。

    情感變化在靜態書法上不容易展現出來,只有在動態書法上,他才會有馳騁的天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不應奢望得不到的懷念失去的,應珍惜擁有的併為之努力,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