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不假
-
2 # 吳建彬
這個問題我個人非常欣賞!值得一答!因為大明王朝的“窩裡鬥”十分了得,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絕對“人才輩出”,十分精彩。堪稱“黑厚學”的經典!張居正奪權,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事實上,張居正的確是踩著高拱的肩膀,奪取了高拱的首輔之位的!
奪權過程,充滿著爾虞我詐和卑鄙無恥!令我不恥!令人深思!
且看:
公元1572年六月初十,10歲的皇太子朱翊鈞以沖齡即皇帝位,史稱“萬曆帝”。
萬曆帝登基六天後的一次早朝,在皇宮會極門前,令朝臣驚駭的一幕發生了:內閣首輔高拱匍匐在地,太監王榛宣旨:“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高拱著回原籍閒住,不許停留!”高拱聞之,如五雷轟頂,面如死灰,汗如雨下,竟然站不起來。《明史》是這樣記載當時情況:“比宣詔,則數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騾車出宣武門。”一代權臣高拱就這樣遠離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隨後,頂替高拱的正是其多年的部下兼“知己”張居正。
高拱的“發家史”:“五歲善對偶,八歲誦千言”,當時說的就是高拱。其苦讀詩書,滿腹經綸。三十而立時,高拱有幸被選為嘉靖皇帝三子,時封“裕王”朱載垕的老師,而且一干就是九年。九年時間,高拱和朱載垕二人已是“老鐵”,師生關係似海深。從此,高拱的命運就和朱載垕“扯不清,道不明”了。朱載垕“意外”成為皇太子時,高拱猶如坐上“直升飛機”,已成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副國級)。嘉靖帝崩,朱載垕登基。高拱水漲船高,被封為少保兼太子太保。58歲時,高拱終於登上人生權力巔峰——內閣首輔。
高拱的升遷完全是得益於朱載垕!據說,嚴嵩和徐階“拉幫結派”鬥得“你死我活”時,兩邊因為朱載垕,都極力拉攏討好高拱,不遺餘力地極力推薦高拱。當徐階鬥倒嚴嵩後,立馬推薦高拱入閣,進入大明權力中心。有趣地是,朱載垕一當皇帝,高拱腰桿子立馬硬的不得了,立馬又不停地和徐階“頂牛”,最終二人又鬥得“死去活來”。最終,二人“兩敗俱傷”:徐階退休,高拱賦閒。過了一年多,“聰明無比”的張居正和太監李芳合謀,上書朱載垕,高拱“衣錦還朝”,做了一次“胡漢三”,終於當上了內閣首輔。
張居正的“發家史”:“神童”這一稱號,使幼時的張居正遠近聞名。要不是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擔心張居正“長”的太快,張居正十三歲就考中了“舉人”。經過三年的“刻意磨練”,十六歲的張居正“才”高中舉人,引起了“地震”般的轟動。二十三歲時,張居正考中進士,因名次靠前,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學習,張居正有幸成為徐階的學生,為其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翰林院工作期間,張居正耳聞目睹了王朝血腥、卑鄙、無恥的權力之爭。為爭“內閣首輔”,夏言“鬥敗”了嚴嵩,當了首輔,結果被嚴嵩“搞”死!嚴嵩當了首輔,又被徐階“弄”死!聰明的張居正,請了“病假”,開始遊山玩水。假期結束後,張居正回到單位上班,韜光養晦,等待機會。公元1564年,機會終於來了,精明無比的張居正在恩師徐階的大力推薦下,來到裕王府,做了朱載垕的老師,和高拱成為同事。朱載垕當了皇帝,張居正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步入權力中樞。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根”指的是高拱、張居正二人曾經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生活。二人早年有過交集,當時高拱和張居正志趣相投,成為知己。後來,二人都先後當過朱載垕的老師,二人都先後進入內閣。可是,在權力和地位面前,張居正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最終將高拱“推”到“沙灘上”!
高拱“鬥”敗了徐階後,更是不改過去的盛氣凌人。專橫跋扈,趾高氣揚,眼裡瞧不起別人。高拱被“打趴下”前,還和張居正商量怎麼將大太監馮保搞“臭”,可一轉身,張居正就和馮保謀劃著怎麼將高拱“一劍封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高拱也可能根本不在乎,更不想知道!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太強大了,打遍天下無敵手!可張居正卻是“知己知彼”,對高拱的“如意算盤”一清二楚,結果可想而知了!
於是乎,張居正聯合馮保並指示馮保,將高拱得意洋洋時說的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在萬曆帝的親媽和嫡母面前說成是“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當這兩個最有權勢的女人,雙雙當上皇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高拱趕出京城!
高拱下臺的瞬間,就知道了張居正“虛偽”和“無恥”!從此,高拱恨張居正入骨。張居正還想著再“踩上”高拱“一腳”!可惜馮保把“戲”給演砸了!這是後話,有機會再提。
-
3 # 圍嶺山上的山文居士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明朝獨創的官僚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廢除了宰相,把六部一把抓。這樣的結果是加強了皇權,但是另一方面,皇帝的工作量急劇上升。朱元璋窮苦農民出身,對於這樣的工作量還能承受。後面的皇帝一個個養尊處優,哪裡受得了這個,於是供皇帝諮詢的內閣制度孕育而生。
期初內閣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從翰林院進士中選拔,品階很低。但是隨著皇帝對於政務處理越來越慵懶,內閣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權力也越來越大。從明仁宗朝開始,內閣首輔逐步替代皇帝對六部的奏摺進行初步審閱,並且給出合理建議,供皇帝審批。景泰年間起,內閣成員一般兼任六部職務,這樣一來進一步強化了內閣的權力。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在內閣成員中設定首輔和次輔職位,統領內閣,這樣首輔就權力而言已經相當於之前朝代的宰相了。隨著內閣權利越來越大,皇權被文官基本架空了。從嘉慶朝夏言開始,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個個都是權傾一時。
瞭解了內閣制度,我們再來看徐階、高拱、張居正之間的鬥爭。大家知道,徐階透過長期隱忍最終把嚴嵩趕出了朝堂,成為新一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不過高拱作為隆慶皇帝的老師,自然不把徐階放在眼裡。所以很快隨著嘉慶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繼位,高拱繼任內閣首輔,開始把持朝政。高拱能力很強,但是性格比較急躁。相對而言,張居正更像其老師徐階,深諳心學之道,懂得隱忍。高拱與張居正矛盾的核心原因是張居正跟徐階是師生關係,屬於一黨。當年嘉靖皇帝駕崩的時候的遺照是徐階和張居正兩人揹著高拱私下溝通撰寫的,高拱一直耿耿於懷!所以是絕對不會放過徐階和張居正,很快高拱藉故把徐階的幾個兒子被判入獄,沒收了徐家的所有田產,差點讓徐階晚年不保,多虧了張居中從中干涉,才保全了徐家的幼子,另外兩個兒子被判充軍。高拱當然也不會放過張居正,多次對張居正進行打壓,張居正靠著妥協和隱忍,終於熬到了隆慶皇帝駕崩。
可以說,隆慶皇帝是高拱的最大後臺,隆慶皇帝對高拱及其信任。但是隨著年幼的萬曆皇帝繼位,一切都存在巨大變數!只是高拱專權太久,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他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口而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原本這個話呢可輕可重,放到別人身上可能也不是個事,但問題是高拱得罪了一個最不該得罪的人:馮保!這個人將終結高拱的政治生命。
馮保是萬曆皇帝的伴讀,被萬曆皇帝稱為馮大伴。深得萬曆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可以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高拱自視甚高,不把馮保放在眼裡,並且在隆慶朝不斷排擠馮保,想把他擠走。相反張居正卻一直暗中跟馮保有密切聯絡,他視馮保為趕走高拱的關鍵。所以當張居正得知高拱說出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個話,他覺得機會來了。他讓馮保把這個話改為“十歲太子,如何做天子!”,並且急匆匆跑去告訴太后。太后一聽大驚失色,趕忙問馮保怎麼辦,馮保說,“高拱專權意圖不軌,只有張居正可以處置”。太后急忙在會極門召見群臣,下詔“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高拱面如土灰,這下才知道全完了!被迫離開了京城,不久在老家憂憤而死。
從此張居正聯合馮保,依靠太后完全把持了萬曆朝的政局。張居正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他當政期間進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改革,大大改善了明朝的財政,挽救了瀕臨危機的明王朝。不過任何一代權臣都逃不過悲慘命運,張居正死後,被萬曆皇帝清算,子女死的死發配的發配,也是所謂天理迴圈,令人感慨萬千。
-
4 # 四木讀史
張居正是如何奪取了高拱的宰相權力呢?
一、與君商榷: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廢除丞相一職,子孫不得復立。自此之後,相權和君權合為一體,皇帝大權獨攬。但是由於監察權逐漸被廢止,國體失衡很快衰敗。外加國家事務繁多,洪武十五年,仿宋代殿閣制設定內閣。明朝中後期由於各種(皇帝怠惰、年幼)等原因,內閣的地位逐漸提高,甚至很大程度上凌駕於皇權至上。而內閣首輔則成為事實上的宰相,“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所以,說張居正和高拱時期爭取的是宰相權力,不如說他們爭奪的是內閣首輔權力更精確。
二、關鍵人物及其關係:高拱、徐階、張居正、馮寶、
1、高拱(1513-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嘉靖四十五年,經徐階推薦進入內閣,隆慶五年升任內閣首輔。但是,高拱為人孤傲,徐階的薦舉也沒有絲毫感恩之情,兩人逐漸不和。繼任內閣首輔之後,他想辦法驅走陳以勤、趙貞吉、李春芳等人,大權獨攬。因想舉薦陳洪、孟衝兩位太監,遂與大太監馮寶不和,最終被張居正與馮寶聯手豁免官職,回籍閒住,不得停留,後張、馮二人本想再次陷害,未果倖免於難。病中著有《病榻遺言》解密張、馮二人的可恥勾當,並未如願。
2、徐階(1503-1583),字子升,號少湖,松江府華亭縣人。眾所周知,嘉靖年初,嚴嵩專權,嚴氏父子不得人心,但是嚴嵩權力過大,可謂一手遮天。徐階雖然不肯依附嚴嵩,但是也無可奈何,只能隱忍,而這種隱忍一直到十幾年之後,才修成正果,最終推翻嚴嵩,續任內閣首輔,權傾天下。期間提拔高拱,但是高拱過於孤傲,又仗著自己是裕王隆慶帝的老師,根本不把徐階放在眼裡,於是兩人漸漸產生嫌隙。高拱做了首府之後,即使到了徐階退休,仍然想方設法想治他於死地,後來徐階在張居正的幫助下,倖免於難。
3、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廣荊州衛軍籍,生於江陵。嘉靖初期,張居正進翰林院成為徐階的學生,受其賞識,並被舉薦內閣。嘉慶駕崩,徐階因讓張居正一起寫遺詔,而與張居正產生嫌隙,而張居正儘管與高拱有朋友之事,自此之後只能選擇堅定地站在老師這邊。然而,隨著高拱權力不斷增大,趕走了陳以勤、趙貞吉、李春芳等人,這時張居正也感覺到了危險,再加上對首富位置的留戀,最終打定主意對高拱動手。
4、馮寶(1543-1583),字永亭,號雙林,衡水市趙家圈馮家村人。馮寶於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萬曆年間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高拱任首輔期間,因想舉薦陳洪、孟衝兩位太監,遂與大太監馮寶不和,最終被馮寶便和張居正聯手豁免官職。
三、導火線: 一句話
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五日。馮寶一早就找到了皇帝,向他報告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情況:經過自己的縝密偵查,發現了高拱圖謀不軌的陰謀。犯罪證據就是高拱的一句話:“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而這句話的原話是:“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僅僅改動了幾個字,就構成了謀反。為了把把戲做大,據說張居正和馮寶唱起了雙簧,一個說高拱準備廢了萬曆,一個說高拱想另立藩王。萬曆年幼,而其母親李貴妃正是擔心他能不能做好皇上,聽到這個訊息,一方面很是震驚,另一方面怒不可遏。隨機高拱早朝收到聖旨,上面寫道:“先帝賓天之日,曾召集內閣輔臣,說太子年幼,要你們輔政,但大學士高拱卻專權跋扈,藐視皇帝,不知你到底想幹什麼?”處理結果:“高拱回籍閒住,不許停留!”自此,高拱的命運就此終結,他絕頂聰明,歷經三朝,熬過了嚴嵩、趕走了趙貞吉、殷士儋、李春芳等人,甚至連徐階也被他一舉拿下,最後卻敗在了這個他無比信任的同志和戰友手下。至於張、馮聯手炮製的“王大臣案”發生時,高拱已經回籍在家,內閣大權與他無關,在這裡感覺無需贅述。
-
5 # 特洛夫彬
高拱曾給登基前的隆慶帝當過9年老師,隆慶登基後,高拱地位隨之水漲船高,當了內閣大學士。但脾氣剛直跋扈的高拱入閣後和時任內閣首輔徐階起了矛盾,不久被踢出內閣。
兩年後,徐階告老還鄉,隆慶帝召回高拱。復職後的高拱仗著帝師身份,很快把內閣其他成員清理的七七八八,老內閣成員僅剩還算聽話的張居正,高拱自己做了內閣首輔,張居正為次輔。
張居正親眼見證數次政治爭鬥,雖然和高拱漸行漸遠,平時一直隱忍,實際已與高拱的對頭大太監馮保接觸。隨著隆慶帝駕崩,年幼的萬曆皇帝登基,高拱想趁機發動官員對付司禮監。馮保知悉後,立馬跑到太后李氏跟前彈劾高拱,隨後高拱被罷免,獲得李太后與馮保支援的張居正取而代之上位。
-
6 # 布夫舟
張居正能夠奪取高拱首輔的位子,主要原因還是穆宗臨終的安排有問題。穆宗臨終的時候的設想是這樣的,以高拱為首的內閣和以馮保為首的司禮監共同合作,輔佐十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
這個安排最大的問題有二點:
第一,穆宗皇帝忽視了陳皇后和李貴妃的作用。自古幼主繼位,皇太后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對皇位的傳承至關重要。穆宗的陳皇后能力不行,但是李貴妃可是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一個人。穆宗沒有考慮到李貴妃,不得不說是一個失誤。
第二、首輔高拱和馮保關係不好,甚至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方。高拱就曾建議讓陳洪取得馮保。後來陳洪病逝,高拱仍然不願意讓馮保成為掌印太監,讓孟衝掌印。不過,馮保還是靠著陳皇后、李貴妃的信任,成功的擔任了司禮監掌印太監。
高拱這個人辦事能力強,但是有個缺點就是脾氣不是太好,有點不把萬曆和李太后放在眼裡。萬曆繼位以後,高拱的很多行為讓李太后非常不放心。比如高拱一心想驅逐馮保,而馮保可是李太后非常信任的宦官。同時,高拱甚至還想收回司禮監的批紅權。
要知道明朝的體制就是皇帝靠著司禮監來平衡內閣。皇帝一旦失去了司禮監,那麼內閣是沒有辦法壓制的。
這種情況下,李太后便想著扶持張居正取代高拱。當時高拱是首輔,而張居正是次輔,二人合作多年。不過,張居正一直想取而代之。這種情況下,張居正很好的把握住了機會,聯合起李太后、馮保。
當然,張居正有些做法是不光彩的。比如他把高拱“十歲孩子如何治天下”別有用心的說辭“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這讓李太后非常擔憂,最終李太后下了決心,以兩宮太后和皇帝聯名罷黜了內閣首輔高拱。
-
7 # 地主Q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明朝獨創的官僚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廢除了宰相,把六部一把抓。這樣的結果是加強了皇權,但是另一方面,皇帝的工作量急劇上升。朱元璋窮苦農民出身,對於這樣的工作量還能承受。後面的皇帝一個個養尊處優,哪裡受得了這個,於是供皇帝諮詢的內閣制度孕育而生。
期初內閣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從翰林院進士中選拔,品階很低。但是隨著皇帝對於政務處理越來越慵懶,內閣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多,權力也越來越大。從明仁宗朝開始,內閣首輔逐步替代皇帝對六部的奏摺進行初步審閱,並且給出合理建議,供皇帝審批。景泰年間起,內閣成員一般兼任六部職務,這樣一來進一步強化了內閣的權力。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在內閣成員中設定首輔和次輔職位,統領內閣,這樣首輔就權力而言已經相當於之前朝代的宰相了。隨著內閣權利越來越大,皇權被文官基本架空了。從嘉慶朝夏言開始,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個個都是權傾一時。
瞭解了內閣制度,我們再來看徐階、高拱、張居正之間的鬥爭。大家知道,徐階透過長期隱忍最終把嚴嵩趕出了朝堂,成為新一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不過高拱作為隆慶皇帝的老師,自然不把徐階放在眼裡。所以很快隨著嘉慶皇帝駕崩,隆慶皇帝繼位,高拱繼任內閣首輔,開始把持朝政。高拱能力很強,但是性格比較急躁。相對而言,張居正更像其老師徐階,深諳心學之道,懂得隱忍。高拱與張居正矛盾的核心原因是張居正跟徐階是師生關係,屬於一黨。當年嘉靖皇帝駕崩的時候的遺照是徐階和張居正兩人揹著高拱私下溝通撰寫的,高拱一直耿耿於懷!所以是絕對不會放過徐階和張居正,很快高拱藉故把徐階的幾個兒子被判入獄,沒收了徐家的所有田產,差點讓徐階晚年不保,多虧了張居中從中干涉,才保全了徐家的幼子,另外兩個兒子被判充軍。高拱當然也不會放過張居正,多次對張居正進行打壓,張居正靠著妥協和隱忍,終於熬到了隆慶皇帝駕崩。
可以說,隆慶皇帝是高拱的最大後臺,隆慶皇帝對高拱及其信任。但是隨著年幼的萬曆皇帝繼位,一切都存在巨大變數!只是高拱專權太久,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他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脫口而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原本這個話呢可輕可重,放到別人身上可能也不是個事,但問題是高拱得罪了一個最不該得罪的人:馮保!這個人將終結高拱的政治生命。
馮保是萬曆皇帝的伴讀,被萬曆皇帝稱為馮大伴。深得萬曆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可以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高拱自視甚高,不把馮保放在眼裡,並且在隆慶朝不斷排擠馮保,想把他擠走。相反張居正卻一直暗中跟馮保有密切聯絡,他視馮保為趕走高拱的關鍵。所以當張居正得知高拱說出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個話,他覺得機會來了。他讓馮保把這個話改為“十歲太子,如何做天子!”,並且急匆匆跑去告訴太后。太后一聽大驚失色,趕忙問馮保怎麼辦,馮保說,“高拱專權意圖不軌,只有張居正可以處置”。太后急忙在會極門召見群臣,下詔“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高拱面如土灰,這下才知道全完了!被迫離開了京城,不久在老家憂憤而死。
從此張居正聯合馮保,依靠太后完全把持了萬曆朝的政局。張居正終於可以一展抱負,他當政期間進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改革,大大改善了明朝的財政,挽救了瀕臨危機的明王朝。不過任何一代權臣都逃不過悲慘命運,張居正死後,被萬曆皇帝清算,子女死的死發配的發配,也是所謂天理迴圈,令人感慨萬千。
-
8 # 在下古麒
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高拱與張居正關係還蠻好,因為他們當時有著共同的敵人,嚴嵩。而等到隆慶即位了之後,他們兩個的矛頭就漸漸地展現出來了。
高拱在徐階之後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而張居正就更進一步成為內閣的二把手。可是,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很難在與張居正和睦相處。於是,兩個人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張居正不得不考慮解決這個自己的頂頭上司。
和高拱不同,張居正“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既然他想要取代高拱,那他就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人。
首先,太監馮寶就在張居正的考慮範圍之內。馮寶是“萬曆”的大半,而且很受李太后等人的賞識。並且,在萬曆登基之後,馮寶就始終站在皇帝御座的旁邊,這就讓的高拱看不下去了,總是叫嚷著馮寶如何的有違禮儀,於是就這樣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馮寶了。
一次,馮寶抓住時機在皇后面前告狀,說高拱在穆宗病故後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論,並且還添油加醋的參了高拱一本。這個時候,皇后就坐不住了,這高拱也太放肆了,他這是想謀反嗎?
後來,高拱直接被責令馬上還鄉,不得在京城多滯留一日。高拱便如此失勢了。
高拱走後,張居正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內閣首輔,並且,作為曾經的政治夥伴,他和馮寶配合的仍然很默契,並且,在皇太后的支援下,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才能得以順利的施行。
-
9 # 王哲270723
簡單點說吧。
張居正有兩個同盟者,一個是秉筆太監馮保,一個是萬曆和他媽。
找個由頭就把高拱罷了,最主要是高拱說錯了句話,原話是: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傳到萬曆和她媽那就變成:十歲孩童如何坐天下。
誰傳的就不用說了,就此高拱再無出頭之日。死了以後,萬曆連問一下都沒有。
-
10 # 亮仔學史
高拱作為隆慶皇帝當裕王時的九年講師,與裕王朱載垕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嘉靖末年,內閣首輔嚴嵩與次輔徐階之間的權利鬥爭可謂進入白熱化,雙方各顯神通,互相打壓對方心腹,可偏偏對高拱都禮遇有加。大家都知道,裕王就是將來大明王朝的接班人,身為裕王講師的高拱一定能入閣拜相,所以都不敢得罪他。
等到裕王登基之後,高拱先是趕走了內閣首輔徐階,在自己當上首輔之後,也算政績斐然,做出了一定的功績。可惜高拱為人過於剛直,脾氣火爆,很難與同僚之間處好關係,也正是高拱的飛揚跋扈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慢慢地想取而代之。
等到隆慶帝病危之時,拉著老師高拱的手將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託付給他,讓他好生輔佐太子,高拱也是淚流滿面,發誓絕不辜負皇帝的深恩厚望。隆慶駕崩後,高拱開始著手對司禮監馮保下手,想把司禮監的權利收歸內閣,徹底根除歷代太監亂政的弊端。
只可惜這一計劃被張居正出賣了,張居正找到馮保,把事情的原委如實的告訴了他,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除掉高拱。他倆抓住皇帝年幼的事實,去找萬曆的生母李太后,把高拱在內閣說的"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並且誣陷高拱有廢立皇帝的心思,想做明朝的霍光。李太后一聽不由大驚,立即下旨命錦衣衛將高拱驅逐出京,片刻不得停留。就這樣,高拱莫名其妙的被趕出京城,回到家中抑鬱成疾,沒幾年就病死了。
高拱被驅逐可以說是被張居正給陰了,他可能至死都沒明白,幼主登基,需要的不是大權獨掌的強權人物,而是需要各方制衡才能使皇家心安。張居正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與馮保、李太后聯手,大家共同輔政,於各方利益都有好處,三足鼎立也能更好的捍衛皇權,才能使自己的改革順利實行,化解阻力。
《明史》曾這樣評價高拱:徐階以恭勤結主知,器量深沉。雖任智數,要為不失其正。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及為馮保所逐,柴車即路。傾輒相尋,有自來已。
回覆列表
在大明王朝的六十七位內閣首輔中,高拱是非常有特點的一位。不過,他最大的特點不在於品行和能力,而是他的脾氣,或者說他的豪橫勁兒。可以說,高拱是一位在豪橫中崛起,又在豪橫中敗落的大明首輔。
1513年,高拱出生於一戶官宦人家,其父高尚賢是進士,曾官至光祿寺少卿。高家對於兒子給予了無限期望,而幼年的高拱也是不負眾望,成為了“五歲善對詩,八歲誦千言” 的神童 。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少年天才,他的科舉之路卻走得磕磕絆絆,近三十歲時才通過了會試。中得進士後,高拱被授予了翰林院編修的職務,開始在此苦哈哈的熬資歷,等候被朝廷重用。
而在當時,嘉靖皇帝早已經沉溺道教,整日就是閉關、煉丹、敬天、卜卦、打坐……。尤其是,他對於“青詞”已經到了痴迷和癲狂的程度,據《翰林志》記載:
太清宮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
其實說白了,青詞就是一種用於敬天和祭祀的華麗駢體文,在道士祈神的時候焚燒,因為譽寫在了青藤紙上故而得名青詞,也稱為“青章”。但在朱厚熜看來,這是他與上天進行靈魂溝通的工具,意義非凡。
以至於,青詞已經成為嘉靖朝官員們升遷的不二捷徑。之前的首輔們,比如夏言、嚴嵩和徐階就都是透過青詞才真正被朱皇帝委以重任的。
為了順應潮流,更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高拱也不情不願地加入了撰寫青詞的大軍中。不過,他的青詞似乎比不上嚴嵩、李春芳、顧鼎臣等人,並沒有得到嘉靖帝的特別青睞。
隨著裕王朱載垕開邸受經,老朱家公開招聘家庭教師,高拱透過激烈的筆試和麵試,終於競聘成功,成為了裕王朱載垕的授課老師。這個職位,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成為了高拱一生的轉折點。
當時,皇太子朱載壡已經過世兩年多的時間,可嘉靖卻一直沒有重新立儲。他還有兩位皇子在世,分別是裕王和景王,按照明朝“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傳統祖制,理應冊立年長的裕王朱載垕為新的太子。但是,嘉靖帝卻更喜歡自己的小兒子景王,因此他遲遲沒有立儲,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
誰都看出來裕王的身份非常尷尬,而且前途未卜,成為儲君的可能性極低。於是,本就懦弱無能的朱載垕顯得更加畏畏縮縮,更加毫無主見,更加不被眾人看好。
在這種背景下,高拱選擇成為裕王的老師,的確是冒了極大的壓力和風險。此後,他肩負起老師的職責,不斷悉心培養朱載垕,而且是全方位的培養,除了讀書識禮,更加註重培養裕王的信心和能力。
當時的內閣正處於嚴嵩專權末期,次輔徐階和首輔嚴嵩鬥得如火如荼。但是,由於高拱的身份特殊,所以這二人都對高拱客客氣氣,起碼錶面上是這樣的。
高拱在裕王府傳授學業九年後,升任了太常寺卿。期間,他們之間建立了“如師如父”的親密關係,以至於,在高拱調任他職後,裕王仍然對他十分依賴。據《明史·高拱傳》記載:
去職後,府中事無大小,必令中使往問。
在1565年,裕王繼位的唯一障礙消除了,因為景王朱載圳的過世,裕王成為嘉靖唯一的兒子。高拱聞訊後,差點兒樂暈了,因為他的政治押寶押對了!
之後,高拱開始平步青雲,連連高升,成為了禮部尚書。而在首輔徐階的舉薦下,他又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入閣參預機務,成為一名內閣閣臣。
入閣後,高拱發現此時的明朝雖然還姓朱,但國家的大小事基本都由首輔徐階定奪。因為嘉靖皇帝已經長居西苑而久未露面,不斷地煉丹嗑藥已經使得他心智不清,根本無心也無力處理政務。
1567年,嘉靖皇帝終於“得道成仙”,走完了自己傳奇而又昏庸的一生,徐階作為首輔自然要負責起草遺詔。在遺詔中,他以朱厚熜的名義將本人罵了個狗血淋頭,幾乎就是一份蓋棺性質的罪己詔,引用《嘉靖遺詔》中的一段:
朕以宗人入繼大統,獲奉宗廟四十五年。深惟享國久長,累朝未有。乃茲弗起,夫復何恨!但念朕遠奉列聖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助民是務,只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機誑惑,禱是日舉,土木歲興,郊廟之祀不親,明講之儀久廢,既違成憲,亦負初心。邇者天啟朕衷,方圖改徹,而據嬰仄疾,補過無由,每思惟增愧恨。
對於自詡聖君的嘉靖而言,這份以他自己名義下得詔書,無異於否定了他的一生。
朱載垕繼位後,他雖然繼續任用徐階為首輔,但卻更加寵信自己的恩師高拱,加封其少保兼太子太保,在內閣的排名在徐階和李春芳之後。
仗著老闆的倚重,本來就脾氣不好和盛氣凌人的高拱更加囂張,基本看誰都不順眼,甚至與首輔徐階也終於反目了。據《明史·高拱傳》記載:
階雖為首輔,而拱自以帝舊臣,數與之抗,樸復助之,階漸不能堪。
高拱開始暗中籠絡御史,指使他們彈劾首輔徐階,罪名是“縱子行兇”、“阻塞言路”、“圈佔土地”……。
徐階在與嚴嵩的多年纏鬥中早已見慣了大風大浪,他以前也沒少參奏別人,如今被人參奏也實屬正常,並沒有太過生氣。但是,其他的朝臣們不幹了,他們認為高拱忘恩負義,居心叵測。
於是,高拱很快就成為了眾矢之的,受到一浪高過一浪的彈劾。彈劾他的內容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有的說高拱恃寵而驕,有的說高拱貪戀權位。甚至於,就連他未中進士前的許多花邊新聞都被翻了出來。
明穆宗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在廷議時委婉的替老師高拱辯護了幾句,這下,徹底炸鍋了!群臣彈劾的聲浪更加高漲了,就連之前看熱鬧的人也加入了彈劾高拱的隊伍中。
明朝就是這樣的奇葩,文臣可以暢所欲言,相互彈劾,無論對錯與否。只要朱皇帝不表態,大家發發牢騷逐漸就能恢復平靜,畢竟這是文臣尤其是言官的職責所在。但是,如果朱皇帝出面偏袒其中一方的話,那問題就嚴重了。
面對沒完沒了的彈劾,高拱只得選擇回家避風頭,遞交辭呈後閃人了。高拱離開後,這場風波才逐漸歸於平靜,而首輔徐階也累了,說實話,他對新帝朱載垕有些失望,不想再繼續勞心勞力的輔政了,於是主動請辭歸鄉養老去了。
當這個訊息傳到高拱老家時,他趕緊給自己的學生朱載垕書信一封,表達了自己希望重新復出的強烈願望,期待儘快收到朝廷的offer。
朱載垕以“勞績可嘉”為由,下旨重新起用高拱,並且加封少師兼太子太師,改任建極殿大學士,繼續入閣參預機務。由於李春芳已經接替徐階出任了內閣首輔,所以高拱只能排名第二,擔任了次輔。
高拱復出後,心心念的就是內閣首輔的寶座。而在他背後,還有一個人對於首輔之位志在必得,這個人就是張居正。在二人的聯合使壞下,終於逼走了老好人李春芳,騰出了首輔的位子,高拱如願以償了。
擔任首輔後,在乖學生朱載垕的強力支援下,高拱開始一系列的革新舉措。比如,減輕賦稅,安撫流民,整頓軍備……。短短數年間,明朝就初現了中興的跡象。可見,高拱在治國方面的確是一把好手,他的豪橫是有底氣的。
伴隨著成績的取得,高拱更加的囂張跋扈,成為朝廷中許多矛盾的製造者。縱觀整個內閣,唯一還能與他勉強共事的就只剩下了張居正,但也只是表面的和睦罷了。
當年,在嘉靖帝過世後,首輔徐階只秘密通知了自己的學生張居正入宮,商量如何起草遺詔,根本沒有通知高拱到場。事後,高拱不僅對徐階不滿,而且對張居正也開始心生芥蒂。據《明史·高拱傳》記載:
階草遺詔,獨與居正計,拱心彌不平。
徐階退休後,由於家教不嚴而導致了族人和家僕仗勢欺人,甚至圈地佔田。高拱藉此大做文章,但張居正卻在暗中幫助徐階渡過了難關。高拱得知後,他與張居正的關係幾乎到了決裂的邊緣。
張居正知道,自己如果不及時發起反擊,那很快也會被高拱趕出內閣。於是,他主動聯絡高拱的死敵馮保結盟,共同對付高拱。那麼,馮保又是如何與高拱結仇的?
明朝自成祖皇帝后,官宦的權勢越來越大,尤其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更是權力巨大,甚至堪比內閣中的首輔。作為有野心的太監,馮保素來就眼饞這一職務,可每次都被高拱給破滅了。
第一次,隆慶元年時馮保正擔任提督東廠太監,按理說應該接任掌印太監,可高拱卻推薦了陳洪。
第二次,陳洪被罷職後,高拱還是不推薦馮保接任,反而推薦了尚膳監的孟衝補缺。
馮保氣得臉都歪了,高拱寧願選擇廚子也不選擇他,恨得牙根都癢癢。可能有人會質疑,管理太監的不應該是皇帝本人嘛,但在朱載垕面前,這位高拱高老師就是如此有地位。
1572年,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太子朱翊鈞登基繼位,史稱明神宗,也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而此時,伴隨朱翊鈞長大的“大伴”馮保終於得勢了,他深受小萬曆和李太后的寵信。
最關鍵的是,此刻馮保已經和張居正秘密結盟,而高拱卻毫不知情。豪橫慣了的高拱,依然在小皇帝面前我行我素,甚至還敢當著張居正的面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國”的大不敬之言。
很快,這句話就由張居正告知了馮保,並由他添油加醋後彙報給了這對孤兒寡母。據《明史·高拱傳》記載:
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保訴於太后,謂拱擅權,不可容。太后頷之。
第二天,高拱像往常一樣參加朝會,可在會極門外就被馮保攔住,當場向他宣讀了一道懿旨:
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竟不許皇帝主專,我母子驚懼不寧。令高拱回籍閒住,不準停留!
曾經不可一世的高拱就這樣被張居正和馮保聯合算計了,灰溜溜的打包回鄉了。氣急敗壞之下,高拱沒過兩年就在家去世了,享年六十六歲。張廷玉在《明史》中這樣評價:
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傾輒相尋,有自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