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人文通史
-
2 # 牽著白雲放風箏
作為一個國家之主,有時候的改革,只要認定了方向,是需要有一種破釜沉舟的大勇氣的,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這需要許多有共同志向的人一齊努力,還要有膽量,消除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在歷代改革了裡,最有成效的改革,也是動既得利益者的乳酪,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改變。而很多失敗的改革,也是動了既得利益者的乳酪,而遭到這一集團的瘋狂報復,或者就像戰國七雄的其餘六國,就是因為不願意動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的乳酪,所以,所謂的改革,只能是做些修修補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而就在這混沌度日的歲月裡,秦國卻透過商鞅變法,徹底的改變了國家的面貌,已經早早的脫離奴隸制,走向封建制,這一社會制度的先進性,促使秦國迅速強大了起來,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國家裡,在用人上,按才錄用,讓很多在其他國家不受重用的大才,紛紛投奔了秦國,而其他六國,這個時候,仍然是任人唯親,要作高官,必須要貴族,貧寒之士,管你有什麼能力,統統不用,這一反一正,就早已註定了,戰爭勝負的走向,就算是秦國與其他六國的爭戰中,可能會有過幾次失敗,大從大方向上,秦國註定了是未來的王者。
再一個,秦國的戰士,按軍功大小進行不同的封賞,這樣做,士兵們在作戰時,會奮勇殺敵,多立軍功。而其他六國,戰爭勝了,得到封賞的是那些領兵的奴隸主的功勞,與眾多將士沒多大關係,不論做什麼,只一味的要求忠君愛國,全是扯淡,誰心裡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對我沒好處,憑什麼為你賣命?誰的命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都有自己家的老婆孩子。
-
3 # 一老沈一
嚴格來說,“齊楚趙魏韓燕”敗於秦國,並非完全是自身“衰落”所致,而是“天時地利人和”都比不上秦國更能順應時代,因此也更強大。
因此,始皇最終能夠“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在“統一——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大勢面前,各諸侯國都如同“滾石上山”“逆水行舟”,稍一鬆勁兒,便會在時代這部“大書”中翻篇兒了。
一,在眾多諸侯中,秦國只是“後起之秀”。進入“戰國”一百年的時候,秦國仍然小心翼翼地偏居一隅。
秦國由弱變強,始於獻公,成於孝公。這是公元前385年—前361年的事情。
在這之前,魏文侯重用吳起,掠佔河西之地,秦國著實“窩囊”了許久。
之後,楚悼王亦用吳起,南平百越,北並陳蔡,敗三晉,西伐秦,相當不可一世。
楚悼王沒於前381年。魏惠王又起,攻破趙都邯鄲。再伐趙時為齊軍所敗。
於是,秦國乘機收復河西。魏國遷都大梁,即現在的開封。
儘管秦國就此打開了東進的通路。但至前342年,魏舉逢澤之會,仍居霸主地位。
羿年,魏再為齊所敗。齊遂取而代之。
韓魏,地域狹小,且靠近秦國,所以始終惶恐不安。
燕趙處地偏僻。
此時國力強盛的,就屬齊、楚、秦三國了。
楚國春秋開始就是強國,更在中部位置。但懷王兩次伐秦,皆大敗,後來又被秦國騙去和秦昭王“會談”,結果被扣押,前296年死於秦國。
這期間,齊國約與韓魏伐秦,兵敗函谷。前295年,齊再次攻秦。
本來齊國已經相當強大,但湣王在位時的前284年,燕昭王用樂毅,合諸侯攻破齊國,湣王死,從此齊國衰落。
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本專心開拓周邊,不料死於內亂。
至此,實際上強國只剩下秦國一個。
前279年,白起伐楚,將楚王室趕到了安徽境內。
前260年,秦兵伐韓,降趙。
戰國七雄爭霸之戰,到長平、邯鄲之役,應該算大局已定。
前230年起,嬴政發起的橫掃六國之戰,只不過是打掃戰場而已。
二,春秋戰國,強盛之國都實行了改革。春秋時期,已經產生了諸侯霸主。
凡能稱霸者,無不因早早實行了改革。
齊國強盛,始於齊桓公任管仲為相。
管仲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內政上,把國人分為三部,稱“三國”;把郊外分為五屬,叫“五鄙”,按年對“三國五鄙”實行“考核”,大大強化了國家治理力度。軍事上,實行兵民合一,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及擴大了兵員,又減少養兵負擔。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外交上,高舉“尊王攘夷”旗號,爭取相當部分小國的支援。
這使齊國實力迅速崛起。
春秋時的晉國和楚國,是透過整頓內政增強國力的。
鄭國的子產,亦曾大力改革,讓這個不大的國家,在幾十年裡未遭大國欺凌。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都曾因改革而強盛,又因奢嬉而沉淪。
戰國時期,凡大力變法的諸侯國,很快就成為霸主。
魏國之強盛,與李悝變法關係太大。
他一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二是推行“盡地力”政策;三是實行“平糴法”;四是頒《法經》。李悝被認為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吳起,對魏國稱霸亦起了重要作用。可惜被魏武侯猜忌,於是到了楚國。楚悼王任吳起為令尹,改革七年,這是楚國最強盛時期。
戰國時期,齊國用鄒忌;申不害相韓;燕以樂毅為亞卿,都大力實行了改革,這期間,也都是這幾國的強盛時期。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屬於一種改革。
三,秦國變法最晚,但關鍵就是一以貫之。戰國其他六國,最大問題,在於因改革而強盛,也因改革不徹底,抑或中途夭折而迅速衰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381年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很快叛亂,亂箭射死吳起,軍政大權從此集中於屈、景、昭三家貴族之手,楚國也就很快衰敗了。
秦國變法最晚。
秦孝公即位後,任用商鞅,大力改革。第一輪改革,一是獎勵軍功;二是編制戶籍;三是獎勵耕織。十年後,第二輪改革,一是實行仙制;而是廢井田,開阡陌;三是統一度量衡。
以上措施,大大增強了秦國實力。
前338年,孝公沒,商鞅被車裂。
不過,即位的秦惠王,繼續堅決實行商鞅所作改革。
此後的幾代秦王,沒有一任對此有過絲毫猶豫。
所以,《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這是司馬遷引用《過秦論》之語。
相對於六國“三心二意”的變法,秦國——
第一,一經變法,堅持到底。
第二,實行堅決,不斷完善。
第三,興農強兵,惠及百姓。
有一種觀點,從吳起開始,認為秦楚民風大異,秦兵更善戰。
民風,可能是一個因素,但絕非主要因素。
秦國從商鞅開始獎勵軍功,鼓勵開荒,都是直接有益於百姓的舉措。雖然都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但秦國的兵士,無疑會比其他六國軍士更能英勇作戰。
春秋戰國之際,正是鐵製工具和牛耕興起之時。徐中舒先生考證,秦國應當最早普及了牛耕,這大約可以比其他六國的農作效率,提高數倍以上。他認為,這是秦國戰國中後期迅速強大的重要原因。
使用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從生產關係上更能換髮勞動者的積極性,同時在獎勵軍功,打破了貴族世襲掌控權力的局面,調整了政治上層建築,這就使“天時地利人和”,都在秦國這邊了。
其他六國,必然相形見絀。
-
4 # 漁樵之人W
一、秦國強大。由於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改革一切陳舊的規章制度,使秦國得到富國強兵,從此秦國逐漸強大起來,具備壓倒其它六國的優勢。
二、 其餘六國衰落的原因。
①齊國,原來是非常強大的,由於發動戰爭頻繁,樹敵太多,各國聯合打它的主意,公元前284年,燕國樂毅聯合秦、韓、趙、魏,五國攻齊,齊國大敗,從此由強變弱,最後被秦國收拾了。
②魏國,強勢好戰。公元前353年,大將龐涓攻打趙國,齊國孫臏採取“圍魏救趙”之法,進攻魏都大梁,迫使龐涓回師,遭遇埋伏慘敗,國力受損。公元前342年,魏國攻打韓國,孫臏採取減灶之法,誘敵深入,使龐涓大財於馬陵,龐涓自殺,魏太子被俘。從此魏國衰落,被秦國滅掉。
④楚國,原本是強國,到了楚懷王的時候,國力開始衰弱。由於楚懷王是個昏君,任用腐敗的官員,使朝綱混亂,排擠像屈原一類的賢才,一些奸佞小人把持朝政,使國家走下坡路,屈原為此投汨羅江而死,楚國再沒有往日的興盛了,外敵入侵,無還手之力了。
⑤燕國,關鍵是燕趙之爭,敗給趙國,從此一蹶不振,最後秦國漁翁得利,滅掉燕國。
⑥ 趙國,關鍵是秦趙長平之戰,敗給秦國,從此國力衰弱,被秦國滅掉。
-
5 # 讀書與奔跑
我認為,六國的衰落的原因有三:改革、內憂、外患。
改革是最主要是問題。一方面,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勵精圖治,君臣團結,上下一心,國家越來越強大。而且秦國一直貫徹商鞅之法制思想,秦法不可違的思想,根深蒂固,根植於民間。就是商鞅死了,秦王換了,秦法還在,舊制也沒有復辟,這就是秦國強大之根本。另一方面,反觀其他國家,要麼改革不徹底,如魏國、齊國、趙國、燕國,只是改革了部分問題,又戛然而止,復辟勢力捲土重來。韓國倒是改革徹底,魏國是容不得旁邊有一個“小鋼炮”似的韓國的,大敗後又回到弱國、舊制。楚國是改革最不徹底,國家機構也是最鬆散的,它是大國、但一定不是強國。
內憂主要在國君和廟堂之上,一是國君沒有遠大的志向,坐享其成,不思進取。魏國最有特點,春秋五霸時,它最強,指點江山,聯合六國瓜分秦國,最後被秦國所破,經馬陵、桂陵之戰後,魏國徹底一蹶不振。而歷代秦國國君完全不同,沒有一個同六國一樣。二是立儲問題沒有解決好,外戚、寺人干政,一次次削弱國力,最後滅亡全是自作死,自甘墮落。尤其是趙國,郭開專政,徹徹底底把趙國的國運消耗盡了。而秦國則很少。三是人才匱乏,沒有得到得力大臣的扶持,全是金玉滿堂,享樂之風漫延,門派、門生、舊交網交織,貧寒之士根本沒有機會出頭,上位之日。反之秦國一代代出現的能臣、志士,層出不窮。而且秦國的可用之人大多都是來自六國,如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
外患主要是各國不清楚主要矛盾、主要敵人。各國稱霸了,就結束,再沒有更多的動作和志向,各國之間的伐交,土地、城池的得失反反覆覆,一直沒有搞清楚自已的主要敵人,沒有處理好國內的主要矛盾,最後只能是一起完,一起死。趙燕、齊燕、秦魏的世仇,一直打打殺殺,無窮無盡。
所以我認為,秦國強大的根本是商鞅的變法圖強,歷代君王的堅持徹底。
六國的滅亡,是自已不強大,內耗嚴重,互相掣肘、爭鬥,自取滅亡。
-
6 # 春曉guo
不解放思想,不改革開放,不與時俱進,一定會衰亡。進步一定會消滅落後。革新一定會取代腐朽。古今中外都會如此。
-
7 # 橫店副導演雨木師兄
衰敗是沒有的,只是進步得不夠快而已。
而且7雄之所以是雄,是因為他們都崛起過,有一定的機會一統天下,但錯失了機會。
魏國魏文侯的時候依靠吳起崛起了,威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佔領河西之地把黃河當內河,如果他活的久一點,假以時日,滅秦而後一統天下的可能是魏國。但他死後,兒子魏武就差遠了。居然把吳起趕得跑到楚國。錯失大號機會。可惜啊!
楚國得到吳起一度強盛,打敗魏國,但還是後來的兒子不行,害死吳起後基本斷送了崛起成為第一大國的機會。
趙國趙靈王崛起過,一度滅大國(中山國)擊敗匈奴,擴國土,但因為培養繼承人理念出了問題導致分裂,自己也非正常死亡。沒能延續發展勢頭。可惜。
齊國一直很強,一度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但那一回燕國牽頭,6國聯合,名將樂毅領兵,把齊國打得之剩下兩個城了,這一次傷筋動骨,再也沒有稱霸天下的實力了。
燕國本來在滅齊那年,也有機會把國土翻幾倍,一躍成為超級強國。可是老燕王偏偏這時候死了,兒子聽信讒言把樂毅撤了。最後給齊國翻盤了。悲痛啊
南韓國家位置不好,確實沒什麼機會。一直被動挨打。
綜合來講就是在培養繼承人方面有問題,聖王出過,巔峰過,但到他兒子那裡就悲劇了。秦國沒出什麼昏君,於是頂住了6國的聯合進攻。成就了一統。
-
8 # 無厘頭南七妹
春秋末期,韓趙魏滅掉智氏後,對晉國的土地進行了瓜分,建立起了秦國、燕國、趙國、齊國、魏國、南韓、楚國七個諸侯國家,並存於中華大地上,史稱戰國七雄,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的實力都力均勢敵,還能夠和平相處,慢慢的經過休養生息、屯糧納兵,國力強大起來,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了野心。正所謂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慢慢的七國之間就有了矛盾起來。
位置比較優越、擁有冶煉資源、土地廣袤、經濟發達的國家,發展的速度就比較快。那種地理位置不好,土地貧瘠、礦產資源匱乏的國家,發展的就相對慢些,在這個時期,發展快的就想開疆擴土,發展慢的也不甘落後,抱團取暖,同仇敵愾。
齊國:
春秋初期,齊桓公首先稱霸中原地區,等到他死了之後,霸主地位便受到危及,等到了春秋末年的時候,齊家一族逐漸的衰敗,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王公貴族之間相互戰爭,互相兼併。公元前548年,崔杼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在位四年,被殺害,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至陳厲公之子陳完,受國內排斥於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的兼併齊國的欒、高和國、高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在田齊立國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戰國的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等到了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已經是人才濟濟,可以稱之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政治、振興農業,慢慢的齊國逐漸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國在桂陵大敗魏軍。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和大將軍田忌政見不和,相互爭鬥。公元前322年,田忌進攻臨淄,求助於鄒忌,失敗後,逃亡到了楚國。齊宣王的時候燕國發生內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領“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征討燕國,五旬攻城掠地佔領了燕國,至此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晚期,齊國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與秦國抗衡了。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楚國(前11世紀—前223年)先秦羋姓,周朝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顓頊之子稱的玄孫季連。由於中原部落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據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進入春秋時期,楚國國力日漸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國陷入了長期的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公元前506年,吳敗楚於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期,楚國與齊國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於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南韓、魏國進攻楚國,在垂沙將楚軍打敗,第二年,秦國也來進攻楚國,奪取了襄城。次年,楚懷王進入秦國被扣押,過了三年就死在了秦國。從此楚國變走向了衰落,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餘,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燕 (前11世紀—前222年)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南韓。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韓(前403年—前230年)南韓先祖為晉國公族。(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曲沃桓叔生子萬,姬萬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晉武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南韓。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南韓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南韓四面受敵,且華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國烽煙中,南韓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南韓。趙(前403年—前227年)趙國先祖造父(與秦華人同宗,為伯益、蜚廉、季勝之後)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援,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佈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華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魏(前403年—前225年)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其後代魏犨助晉文公登基併成就霸業。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係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事隔不久,魏國聯合南韓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南韓。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捨。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秦國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先人為伯益、蜚廉、惡來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他封在秦,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華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國一開始處在今天陝西地區,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在當時實力也比較弱,也不受重視,361年啟用商鞅,實施變法,輕賦稅、重農業,國力慢慢強盛,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實施合縱抗橫的禦敵政策,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蜀國,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南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
9 # 不負少年遊
一句話,六國沒有秦國的運氣。
因為六國雖然也時有明君,但架不住秦國代代出明君啊。
1、秦襄公
雖然在秦襄公之前,秦國已經立國數代了,但在此之前,秦國的國君僅僅只是獲封“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並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面對周遭戎狄等胡族的威脅,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於是秦襄公審時度勢,將妹妹穆嬴嫁給西戎豐王,確保了秦國戰略的安全。
此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被犬戎攻陷,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陽,秦襄公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派兵護送周平王安全抵達洛陽,周平王感激之餘投桃報李,冊封秦國為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秦國自此才算正式立國,擁有了名分,進入了爭奪天下的行列。秦襄公的幾次決策都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堪稱秦國的奠基之主。
2、秦穆公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基本沒太多爭議的一位(題外話:齊桓公與晉文公各個版本都在,秦穆公與楚莊王存在大多數版本,剩下的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吳王夫差各有各的版本),秦穆公對秦國統一最初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與晉國爭霸中原失敗後,果斷調整了國策,四處招攬賢才,西向開疆拓土,史書記載:“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自此,秦國有了穩定的大後方,增加了國土戰略縱深,就此與晉國、楚國、齊國並稱春秋四強國,秦穆公堪稱添基之主。
3、秦孝公
從秦穆公去世開始,秦國經歷了百年衰落時期,但由於穆公底子打得好,秦國始終稱的上二流強國,中間還曾經在申包胥的哭求下幫助楚國復國。進入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經由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魏國屢次擊敗秦國,吳起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內憂外患,形勢一度堪憂。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一代明君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變法強國,擊敗魏國,奪回失地,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國家。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遠不止於孝公時期,由於秦國深受其益,商鞅之法成為了成法慣例萬世不易之法,後世的秦國君主始終堅持貫徹執行,不曾改變商鞅之法,因此而澤被後世,秦國愈發強大。秦孝公堪稱中興之主。
4、惠文王
孝公的兒子惠文王繼位後,雖然對商鞅反攻倒算,將其車裂而死,但對於商鞅之法完全繼承。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攻佔巴蜀,開疆拓土,大敗義渠,穩固後方,秦國已出現統一的徵兆。而其對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貢獻,乃是任用張儀為相,以連橫之策,破壞六國合縱,避免了秦國以一隅之力抗衡天下,使秦國能夠充分積蓄統一的力量,沒有過多的消耗國力。惠文王堪稱守業之主。
5、昭襄王
宣太后與昭襄王母子執政期間,秦國終於邁出了統一天下的步伐。而天下大勢對秦國也十分有利,燕將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
-
10 # 日暈三更雨
六國並沒有衰落,只是秦國發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國就顯得衰落了。
魏國魏國是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為卿大夫實力的增長,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而魏國就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戰國初期,魏國憑藉魏武卒稱霸中原,是中原最為強大的軍隊,曾經以5萬軍隊擊敗了5倍於自己的秦國軍隊。魏武卒巔峰時期有5~7萬人。
趙國從晉國分離出來的,戰國中期,關東之地,魏、齊、楚都已勢微,趙國成為中流砥柱。
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勢微,連周邊的小國中山都時常來騷擾,為了國家的強大,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西邊林胡、樓煩,到達雲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
趙國成為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強大國家。
南韓三分晉國,南韓是最弱的一個。但南韓佔據中原膏腴之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南韓是鐵最多的國家,南韓軍隊的裝備是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南韓的弩箭當時最為強大,據說射程達到了800步,近距離穿透力極強。
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沒有那麼多的紛爭,雖然燕國受制於貴族制度,發展不多,但燕國也在像北地擴充套件領土。
齊國齊國很富有,曾經一段時間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齊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在於統治者的個人獨斷。五國伐齊,齊國差點滅亡。齊國就喪失了統一六國的能力。
楚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土最為廣闊的。戰國時期楚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在於楚國的國君個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國“封君”,阻礙了楚國的發展。
藍田之戰大敗,統一六國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再者,楚國吸收了中原文化,沒有了進取精神。戰國時期楚國的楚國,再不復先祖的榮光。
秦國秦國佔據關中,而關中乃是“周朝”龍興之地。糧食產區,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取得巴蜀,有了足夠錢糧支撐,秦國才能在短短10年之內掃平六國。
-
11 # 漩渦鳴人yy
給人一種什麼感受呢?就是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蓋倫……
可能有些人聽不懂,因為這是遊戲上面的一句話講的就是每個時期遊戲的版本都會發生變動,而遊戲人物的屬性也會發生變動,這樣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強弱的對比,遊戲在選擇人物的時候,有的會成為首選,有的會成為末選。
如果你不相信遊戲的版本應是去玩兒了一些弱勢的英雄,你會發現你被人打的那簡直就是沒道理。
為什麼突然說這個呢?其實用遊戲的角度來看,當時秦國統一六國的那種情況就是,秦國面對統一六國這個遊戲已經開發出了新的玩法和新的方針,但是六國仍然沉醉於舊的版本的遊戲玩法,而選擇繼續用已經落後的方法去對抗秦國,那這仗怎麼打?
秦國確實強,秦國出了六位明君,而且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軍事實力一直處於一種遞增的狀態,並且沒有發生太大的變故,這一點秦國確實強悍,可在強悍,你畢竟只是一個國家,沒有其他東西的幫助,你想以一個國家逆襲六國,這是不可能的!
運氣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你得掌握戰爭或者是接起來統一六國該怎麼玩兒,這樣的話你才有一種得天獨厚的優勢。
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全世界都以為接下來要打的是陣地戰,接下來就是蹲坑爛賬,可是呢,德國開發出閃電戰,結果打的曾經的英法聯軍丟盔棄甲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死的死,這就是版本紅利,這個就是血淋淋的教訓,而在這之前還有什麼血淋淋的教訓呢?就是秦國統一六國這件事情。
所以這些國家打仗那是白打,如果你打了多少的徒弟,無論你吃了多少的人民,你沒有辦法把它有效地轉化成為你的綜合國力,過些天其他國家再來打一仗,這些土地又歸其他人了,那你這個土地你等於白拿了,還白白損耗那麼多資源和人力。
秦國不是這樣,秦國可以說已經找到了一種最適合統一六國的玩法,什麼吞併侵略,秦國要做的就是將天下所有的土地,所有的人民全部吞到自己的口中,並且將它消化成自己的東西,成就一個統一的帝國。
我不想玩兒分封制了,我要玩的是封建制度,我要玩兒的是郡縣制,天下只有一個權威,而這個權威就是秦國的王,如果我吞併了一個土地,那我把這個土地上的人民化過給我秦國,將這塊土地變成我秦國的生產基地。
有人說我會害怕消化不良開玩笑,我有商鞅的軍功制度作為支撐,我無論來多少的人民,多少的徒弟我都能夠把它消化利用了,人民給我打仗,打仗可以賺軍功,徒弟就給我種地,種地也可以賺軍功,總之有多少來多少我是來者不拒,我的國家實力是越打越強,而他們的實力則是越大越弱。
你說這張還怎麼打?
-
12 # 步同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確定中央集權,軍事上,獎勵軍工,達到了強兵的目的。而且歷四世傳承,換君不換製法,還在基礎上加了沒有的,使制度更加健全。
魏國是最先變法的國家,魏文侯李悝變法,建立魏武卒更是戰國少有的軍事強兵,變法涉及到世族利益,李悝中途夭折,法治不健全,還是人治,後代沒有繼承完善,反而窮兵黷武,直到馬陵之戰,魏武卒消亡殆盡,魏國開始走下坡路,無良將,無強兵。
齊國距離秦國最遠,秦國一直與齊國交好,所以各代一直沒有圖強,反而有點夜郎自大,所以差一點被燕國滅國,即使後來明君強臣,但是已經晚了,免不了被秦吞併的命運
楚國地大物博,透過不斷吞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增強國力,進入戰國,透過吳起變法,達到最強,稱霸戰國,後期懷王還是沒有能夠擺脫世族控制的命運,一步步走向消亡。
燕國是戰國的老牌王國,也與秦國交好,與齊趙之間戰爭不斷,內部相爭不斷,雖然樂毅變法強國,終因當位者猜忌,將相離國,國勢衰落!
南韓為七雄中的最小國,因其兵器,為各國所懼,號稱勁韓,經歷申不害變法,但終因,國小人少,被戰爭打空了國力,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軍制,雖然年老昏庸,做出二王分治的荒唐之舉,但是文惠王也是一代明君,納賢良,才使得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獨自與秦國抗衡國家,長平大戰之後國力一蹶不振,北秦國所滅。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興旺,要幾代明君強臣才可以,雖然趙,魏,楚,燕經過變法,國力昌盛,但終因後代乏力,難以為繼。秦國始終堅持法治,治國強兵,雖然做出了一些損害國力的事情,處死白起,但國君可以知錯而止,秦國才會一步步強大,統一六國!
-
1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山東六國談不上衰弱,只是和秦國相比,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世人都知道商鞅變法,只是一次徹底而完善的封建主義改革,本是衛華人的商鞅在秦國數十年耕耘,從軍政,百姓,生產,法律,爵位以及特權等各個方面對老舊的秦國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主要的目的是把國家大權從貴族的手中集中到國君手裡,並以此激勵全國將士戰場用命,激勵百姓努力生產同時又以連坐法等嚴格控制百姓的行為,使得大秦從此生機勃勃,奠定了其一統六國的物質基礎
但是你知道嗎?早在商鞅變法之前,六國就已經變法在齊國有鄒忌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南韓是申不害變法,趙國有武靈王胡服騎射,魏國則是李悝變法,燕國也曾嘗試過變法,只不過比較失敗。六國的變法其實都有自己的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有商鞅變法那樣徹底罷了,效果自然也沒有那麼好,與大秦相比,六國自然就顯得衰弱了
-
1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行百里而半九十,在戰國前期能夠成就六國的因素,到了後期反而就六國衰落的原因了。
秦國在秦獻公之前,幾乎亡國。陰晉之戰,秦國傾舉國之兵50萬,居然被吳起5萬新軍擊敗,河西之地盡數被魏國奪去,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當時的秦國,情狀之慘,堪如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山東六國皆視秦國為蠻夷之邦,不屑與之為伍。秦國幾乎要淡出國際主流社會之外了。秦國國際情況不好,國內情形更是糟糕。在經歷了“”四世之亂”後的秦國,政治局面波詭雲橘,充滿重重危機。
(秦國國勢危急時)
內憂外患之下,在魏國流亡29年的公子連被迎立為新的國君,是為秦獻公。秦獻公沒有立刻帶領秦人反擊六國,而是帶著秦人往西發展,打下了西部兩個郡的土地用來做秦國的戰略後方,隨後才開始進行了一些移風易俗的改革,比如廢除人殉等。秦獻公還趁著韓魏交戰,出擊過魏國河東,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秦國這才再一次出現在國際主流視野。
然而,秦獻公致力於削弱奴隸主的改革並沒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場戰鬥中因傷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後遍發求賢詔,延攬天下才俊。公孫鞅被景監推薦與秦孝公徹談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國的改革基調。
魏國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進入朝堂,一時間人才濟濟,國力強盛。魏國的改革因此成為六國改革的樣板工程。公孫鞅在魏國待的年頭夠久,他很快就發現了魏國改革的弊端,宗族勢力過於沉重,阻撓了改革往更深層次的發展。魏國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時期,就已經很多出身於公族了,因為魏國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公孫鞅本有大才,原來是在魏國大梁閒居,可是魏王卻不能用。後來的張儀、公孫衍、範睢等人莫不如是,這些給魏國帶來了極大傷害的人原先都是魏華人。
(秦國新軍是變法的成果之一)
其實,這種人才流動機制,直到科舉制度建立起來之後才逐漸完備。
公孫鞅看到魏國出現的這種情形,就把整個秦國當成了績效主義的大型實驗室。公孫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權,打擊豪強,使得秦國上下利出一孔。同時,他又把秦國朝堂上的官職向公眾開放,設定成20等爵位,以耕種土地和戰場殺敵作為指標,並且設定了大量的官吏用來確保這種制度被推行。所以,當時的秦國社會是以吏為師,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間地頭,跟農民們宣傳新法。
如此一來,秦國的社會階層被徹底打破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生產積極性,戰鬥積極性熱情高漲起來,秦國的變法僅僅數年就已有小成。
秦國的變法內容,其實並不新鮮,其他國家也都有間諜探子來到秦都考察,他們做了詳細的彙報給了各國國君。既然秦國的變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見影的效果,為什麼其他六國不照本宣科,例行變法呢?
這是因為秦國變法是一次徹底的制度革命,從政治改革入手。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從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壞處是由於變法損害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會受到強大的反制力量,甚至會激起叛亂。在當時的社會,經濟地位往往是伴隨著政治地位出現的,只要是奴隸主貴族,就會得到大量的繼承和封賞。現在,秦國的變法,將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全都取消了,都變成了要靠耕種和軍功才能獲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戰國後期秦國的版圖)
同時,商鞅變法還嚴格執行了中央集權的制度,統一了度量衡,由國家行政力量掌控經濟;設定了保甲連坐,加強了對社會底層的管控力度;秦法的嚴密程度,甚至連農民耕種的細節,諸如翻土深幾分這樣的事情都有明確的規定。商鞅透過事無鉅細的法令,將整個秦國變成了一個設計精準的鐘表,一切按部就班。由於法令太過繁雜,一般人難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個幹部速成班,培養了大量的吏員,由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線。同時,商鞅還設定了考成法,對這些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從而實現政令通達,不至於變法內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商鞅變法的精密程度是後世的各種變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後世的變法往往只是在經濟方面修修補補,在政治方面的建樹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變法者要麼被下課,要麼人亡政息。如歷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戰國時代,山東六國的變法,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同時,其他六國深陷中原爭霸的泥潭,他們為了爭奪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為了在戰國末期越來越頻繁劇烈的兼併戰爭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採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時,又想魚和熊掌兼得,不想過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團,維持國家穩定,應對外來威脅。因此,這些國家的變法往往不能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餘,成為國家君主集權集中全部國力以爭天下的障礙。秦國卻沒有這樣的顧慮,他們能並敵一向,有著穩固的後方給施行變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秦國啟動了一統華夏的戰爭機器)
秦國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成為戰國末期的首強,是因為秦國的變法一直被堅持了下來,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國上下的認可。秦國的變法是最為徹底的,秦國的君主集權的政治制度是執行的最為堅決的,這使得在同樣的國力條件下,秦國能夠動員起比其他六國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如果假以時日,其他六國也會慢慢過渡到秦國一樣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車輪已經啟動,不會再給其他六國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了。
-
15 # 使用者6663864333286gun
秦國在逆境中,奮法圖強,奮起之追,開疆拓土,實行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激發人的積極性。秦滅義渠,滅統巴蜀。趙國胡服騎射,尚武,軍力強壯,滅中山國。驅匈奴拓疆土,敗於用趙擴紙上談兵,被秦坑殺四十萬大軍,走向滅亡。魏國用吳起李悝招人才,練武卒,。魏亡於不用人才。如張儀等,用龐涓懲孫濱,用龐涓攻趙,孫濱讓田忌攻魏國的國都大梁,又在馬麟逼死龐涓,開始敗亡。招人才而不用。楚國用吳起,變法,強大 ,不成,逼走伍子胥,為貪600裡地,斷了與齊國的聯盟,逼死屈原。敗亡齊國偏遠不思進取。南韓四戰之地。燕國遠。秦國連出7個明君,變法深刻有效,郡縣中央集權制,其餘六國只出一個明君主,變法不深刻。
-
16 # 春曉guo
不解放思想,不改革開放,不與時俱進,一定會衰亡。進步一定會消滅落後。革新一定會取代腐朽。古今中外都會如此。
-
17 # 橫店副導演雨木師兄
衰敗是沒有的,只是進步得不夠快而已。
而且7雄之所以是雄,是因為他們都崛起過,有一定的機會一統天下,但錯失了機會。
魏國魏文侯的時候依靠吳起崛起了,威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一度佔領河西之地把黃河當內河,如果他活的久一點,假以時日,滅秦而後一統天下的可能是魏國。但他死後,兒子魏武就差遠了。居然把吳起趕得跑到楚國。錯失大號機會。可惜啊!
楚國得到吳起一度強盛,打敗魏國,但還是後來的兒子不行,害死吳起後基本斷送了崛起成為第一大國的機會。
趙國趙靈王崛起過,一度滅大國(中山國)擊敗匈奴,擴國土,但因為培養繼承人理念出了問題導致分裂,自己也非正常死亡。沒能延續發展勢頭。可惜。
齊國一直很強,一度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但那一回燕國牽頭,6國聯合,名將樂毅領兵,把齊國打得之剩下兩個城了,這一次傷筋動骨,再也沒有稱霸天下的實力了。
燕國本來在滅齊那年,也有機會把國土翻幾倍,一躍成為超級強國。可是老燕王偏偏這時候死了,兒子聽信讒言把樂毅撤了。最後給齊國翻盤了。悲痛啊
南韓國家位置不好,確實沒什麼機會。一直被動挨打。
綜合來講就是在培養繼承人方面有問題,聖王出過,巔峰過,但到他兒子那裡就悲劇了。秦國沒出什麼昏君,於是頂住了6國的聯合進攻。成就了一統。
-
18 # 無厘頭南七妹
春秋末期,韓趙魏滅掉智氏後,對晉國的土地進行了瓜分,建立起了秦國、燕國、趙國、齊國、魏國、南韓、楚國七個諸侯國家,並存於中華大地上,史稱戰國七雄,在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的實力都力均勢敵,還能夠和平相處,慢慢的經過休養生息、屯糧納兵,國力強大起來,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了野心。正所謂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慢慢的七國之間就有了矛盾起來。
位置比較優越、擁有冶煉資源、土地廣袤、經濟發達的國家,發展的速度就比較快。那種地理位置不好,土地貧瘠、礦產資源匱乏的國家,發展的就相對慢些,在這個時期,發展快的就想開疆擴土,發展慢的也不甘落後,抱團取暖,同仇敵愾。
齊國:
春秋初期,齊桓公首先稱霸中原地區,等到他死了之後,霸主地位便受到危及,等到了春秋末年的時候,齊家一族逐漸的衰敗,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王公貴族之間相互戰爭,互相兼併。公元前548年,崔杼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齊悼公在位四年,被殺害,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呂氏絕祀。至陳厲公之子陳完,受國內排斥於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的兼併齊國的欒、高和國、高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呂氏之舊。在田齊立國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戰國的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等到了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已經是人才濟濟,可以稱之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進行改革政治、振興農業,慢慢的齊國逐漸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國在桂陵大敗魏軍。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和大將軍田忌政見不和,相互爭鬥。公元前322年,田忌進攻臨淄,求助於鄒忌,失敗後,逃亡到了楚國。齊宣王的時候燕國發生內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齊宣王命匡章率領“五都之兵”、“北地之眾”征討燕國,五旬攻城掠地佔領了燕國,至此齊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晚期,齊國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是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與秦國抗衡了。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楚國(前11世紀—前223年)先秦羋姓,周朝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顓頊之子稱的玄孫季連。由於中原部落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據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進入春秋時期,楚國國力日漸強盛,與晉國長期爭霸.。春秋晚期,楚國陷入了長期的公族內亂,風頭漸漸被臨近的吳國搶去。公元前506年,吳敗楚於柏舉(今湖北麻城),五戰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隨,使申包胥請救於秦。次年,秦、楚敗吳於稷(今河南桐柏),吳引兵去。昭王滅唐(在今湖北隨州),還歸郢,遷都鄀(今湖北宜城東南)。昭王復國後,又滅頓(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陽)等小國。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勝,為白公,襲殺令尹子西和司馬子期於朝,劫惠王。葉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亂,再度滅陳。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期,楚國與齊國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於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敗楚于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南韓、魏國進攻楚國,在垂沙將楚軍打敗,第二年,秦國也來進攻楚國,奪取了襄城。次年,楚懷王進入秦國被扣押,過了三年就死在了秦國。從此楚國變走向了衰落,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餘,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燕 (前11世紀—前222年)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南韓。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韓(前403年—前230年)南韓先祖為晉國公族。(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曲沃桓叔生子萬,姬萬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晉武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南韓。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南韓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南韓四面受敵,且華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國烽煙中,南韓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南韓。趙(前403年—前227年)趙國先祖造父(與秦華人同宗,為伯益、蜚廉、季勝之後)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援,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佈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華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魏(前403年—前225年)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其後代魏犨助晉文公登基併成就霸業。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為最先強盛的國家。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但魏、趙關係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進攻趙國。魏軍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很快逼近趙都邯鄲。在這形勢危急的情況下,趙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帥,出兵救趙。孫臏說:要想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勸解兩個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避實擊虛的策略,造成敵人的後顧之憂。田忌接受孫臏的意見,領兵殺向魏國都城大梁。龐涓聽說大梁吃緊,領兵回救,星夜趕路。孫臏、田忌將齊軍埋伏在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靜等魏軍前來決戰。魏軍長途行軍,疲於奔命,人困馬乏。雙方一經交戰,魏軍全線崩潰,齊軍獲得全勝。事隔不久,魏國聯合南韓打敗齊國,挽回了敗局。魏國在中原又成為第一強國。公元前342年,魏國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仍派田忌、孫臏率軍解救南韓。孫臏採取退兵減灶、誘敵深入的戰術。齊軍佯敗後退,第一天留下了10萬人做飯的鍋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人的鍋灶。龐涓以為齊軍逃亡嚴重,窮追不捨。這時,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等龐涓帶兵追到馬陵,孫臏一聲令下,齊軍金鼓齊鳴,萬箭齊發,大敗魏軍,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此後,魏惠王和齊威王會盟徐州,雙方妥協,均分東方的霸權地位。後來,魏國逐漸衰弱,齊國和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個霸主,進入了齊、秦爭強時期。秦國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其先人為伯益、蜚廉、惡來之後。傳說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養馬,因此將他封在秦,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從前677年起,秦國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宮殿區、居住區、士大夫與華人墓葬區和秦公陵園。秦國一開始處在今天陝西地區,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在當時實力也比較弱,也不受重視,361年啟用商鞅,實施變法,輕賦稅、重農業,國力慢慢強盛,秦國開始不斷強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實施合縱抗橫的禦敵政策,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蜀國,從此秦正式成為一個大國。前237年嬴政登基,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從前230年秦滅南韓起,到前221年秦滅齊國,統一中國。 -
19 # 不負少年遊
一句話,六國沒有秦國的運氣。
因為六國雖然也時有明君,但架不住秦國代代出明君啊。
1、秦襄公
雖然在秦襄公之前,秦國已經立國數代了,但在此之前,秦國的國君僅僅只是獲封“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並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面對周遭戎狄等胡族的威脅,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於是秦襄公審時度勢,將妹妹穆嬴嫁給西戎豐王,確保了秦國戰略的安全。
此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身死國滅,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由於鎬京被犬戎攻陷,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陽,秦襄公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派兵護送周平王安全抵達洛陽,周平王感激之餘投桃報李,冊封秦國為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秦國自此才算正式立國,擁有了名分,進入了爭奪天下的行列。秦襄公的幾次決策都顯示出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堪稱秦國的奠基之主。
2、秦穆公
作為春秋五霸之一基本沒太多爭議的一位(題外話:齊桓公與晉文公各個版本都在,秦穆公與楚莊王存在大多數版本,剩下的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以及吳王夫差各有各的版本),秦穆公對秦國統一最初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與晉國爭霸中原失敗後,果斷調整了國策,四處招攬賢才,西向開疆拓土,史書記載:“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自此,秦國有了穩定的大後方,增加了國土戰略縱深,就此與晉國、楚國、齊國並稱春秋四強國,秦穆公堪稱添基之主。
3、秦孝公
從秦穆公去世開始,秦國經歷了百年衰落時期,但由於穆公底子打得好,秦國始終稱的上二流強國,中間還曾經在申包胥的哭求下幫助楚國復國。進入戰國初年,三家分晉後的魏國,經由李悝吳起等人的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強國,魏國屢次擊敗秦國,吳起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內憂外患,形勢一度堪憂。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一代明君秦孝公繼位,任用商鞅,變法強國,擊敗魏國,奪回失地,一躍而成為天下最強國家。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遠不止於孝公時期,由於秦國深受其益,商鞅之法成為了成法慣例萬世不易之法,後世的秦國君主始終堅持貫徹執行,不曾改變商鞅之法,因此而澤被後世,秦國愈發強大。秦孝公堪稱中興之主。
4、惠文王
孝公的兒子惠文王繼位後,雖然對商鞅反攻倒算,將其車裂而死,但對於商鞅之法完全繼承。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攻佔巴蜀,開疆拓土,大敗義渠,穩固後方,秦國已出現統一的徵兆。而其對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貢獻,乃是任用張儀為相,以連橫之策,破壞六國合縱,避免了秦國以一隅之力抗衡天下,使秦國能夠充分積蓄統一的力量,沒有過多的消耗國力。惠文王堪稱守業之主。
5、昭襄王
宣太后與昭襄王母子執政期間,秦國終於邁出了統一天下的步伐。而天下大勢對秦國也十分有利,燕將樂毅率韓、趙、魏、秦、燕五國聯軍伐齊
-
20 # 日暈三更雨
六國並沒有衰落,只是秦國發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國就顯得衰落了。
魏國魏國是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
春秋末期,晉國的公族和宗室勢力的衰微,為卿大夫實力的增長,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分晉國,而魏國就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戰國初期,魏國憑藉魏武卒稱霸中原,是中原最為強大的軍隊,曾經以5萬軍隊擊敗了5倍於自己的秦國軍隊。魏武卒巔峰時期有5~7萬人。
趙國從晉國分離出來的,戰國中期,關東之地,魏、齊、楚都已勢微,趙國成為中流砥柱。
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勢微,連周邊的小國中山都時常來騷擾,為了國家的強大,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
《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胡服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這一改革,徹底改變了戰國的窘境,趙國滅了中山,出擊匈奴、西邊林胡、樓煩,到達雲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
趙國成為當時僅次於秦國的強大國家。
南韓三分晉國,南韓是最弱的一個。但南韓佔據中原膏腴之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南韓是鐵最多的國家,南韓軍隊的裝備是戰國時期最為先進的,南韓的弩箭當時最為強大,據說射程達到了800步,近距離穿透力極強。
燕國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沒有那麼多的紛爭,雖然燕國受制於貴族制度,發展不多,但燕國也在像北地擴充套件領土。
齊國齊國很富有,曾經一段時間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齊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原因在於統治者的個人獨斷。五國伐齊,齊國差點滅亡。齊國就喪失了統一六國的能力。
楚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土最為廣闊的。戰國時期楚國沒能統一六國,根本在於楚國的國君個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國“封君”,阻礙了楚國的發展。
藍田之戰大敗,統一六國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再者,楚國吸收了中原文化,沒有了進取精神。戰國時期楚國的楚國,再不復先祖的榮光。
秦國秦國佔據關中,而關中乃是“周朝”龍興之地。糧食產區,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取得巴蜀,有了足夠錢糧支撐,秦國才能在短短10年之內掃平六國。
回覆列表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結束於公元前221年。戰國時期,只剩下秦、齊、楚、趙、魏、燕、韓七個較大的諸侯國(戰國七雄)與巴、蜀、中山、越、宋、衛、魯等國家。
在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戰國七雄消滅了其他的國家,而秦國也消滅另外六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滅掉齊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了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那麼,戰國七雄中另外六國是怎麼衰落的呢?
魏國衰落的原因是人才流失、君主昏庸首先來說魏國,魏國從公元前403建國,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馬陵道之戰前都是戰國七雄之首。魏國從魏文侯、魏武侯以來,東破齊,南攻楚,西過黃河伐秦,稱霸了半個世紀之久。
魏惠王時期,魏國對外戰爭桂陵之戰、馬陵道之戰都以慘敗收場,喪失了三代積累的國力,從壓制秦國的中原霸主變成遷都大梁弱國,從此一代不如一代。從魏武侯、魏惠王以來,魏國丟失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吳起、商鞅、孫臏。
齊國衰落的原因是四處樹敵,遭到五國伐齊的打擊其次是齊國,戰國時期的齊國是田和的後人建立的國家。田齊成為諸侯國已經是公元前386年的事,曾一度遭到魏國的壓迫,與如日中天的魏國爭奪中原霸權。
齊威王田因齊時期,齊國才終於在桂陵之戰、馬陵道之戰兩破魏國主力,取代魏國成為中原的霸主。齊國在戰國末期還能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但後來因為滅宋之戰和五國伐齊事件而慘遭削弱,最後不怎麼再介入諸侯國的紛爭。公元前221年,弱小的齊國不戰而降,投靠秦國。
楚國衰落的原因楚、秦爭霸失敗,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和人口楚國是南方最大的諸侯國,在楚威王熊商統治時期,楚國達到鼎盛,東滅越國至大海,北攻齊國至泗水,土地方圓五千裡,是戰國中期土地最遼闊的國家。
史稱楚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米支十年,此霸王之資”。楚國的興衰以楚威王、楚懷王為界限,楚懷王在藍田之戰、丹陽之戰敗給秦國,又遭到北方四國的夾擊,從單挑秦國的強國淪為偏安一方的弱國。值得一提的是漢高祖劉邦、楚霸王項羽都是楚國人。
趙國衰落的原因是因為上黨郡之爭捲入長平之戰,結果慘敗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單獨對抗秦國的國家,也曾完成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憑藉強大的騎兵滅掉了戰國第八強“九千乘之國”中山國。趙武靈王時期,趙國曾有繞過函谷關滅秦的計劃。
不過,趙武靈王死後,趙國趨於保守,後來因為與秦國爭奪上黨郡而大打出手。趙國的國力本身不如擴張多年的秦國,而且在長平之戰一敗塗地。長平之戰中,趙軍損失45萬人,失去了能與秦國對抗的能力。
如果說齊國、魏國、楚國、趙國都有稱霸一時的記載,那麼只有韓國、燕國因為是弱國,沒有能力改變戰國時期的局面。
燕國、韓國本來就是弱國,整體實力有限,遭到其他國家打擊是主要衰落原因在戰國七雄之中,韓國、燕國是實力最弱小的國家。韓國只有在韓哀侯、韓昭侯兩代君主時期稍微強大一點,旋即便淪為其他諸侯國的討伐物件。由於韓國最弱、最近,所以稱為秦滅六國時的第一個消滅物件。
燕國的國力比韓國稍強一點,但也僅僅是在燕昭王時期領導過一次“五國伐齊”事件。五國伐齊時,燕軍只是依賴其他國家的聯軍才能擊潰強大的齊國,這是因為燕國本身就是弱國。
在戰國後期,燕國連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都打不過,還想趁虛而入偷襲趙國的土地,反被廉頗打得丟盔卸甲,割地賠銀。不過,由於燕國距離秦國的地理位置較遠,所以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始皇消滅。燕國在正面擋不住秦國的進攻,還曾組織過“荊軻刺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