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圖片源於網上)
1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摸黑人

    因為項羽已經沒有機會了。

    垓下之圍,項羽已經消耗掉自己的家底。江東已無力支撐他再與劉邦爭奪天下。此刻的劉邦雄兵百萬,沃地千里,已經取得了絕對優勢。論謀士,劉邦有張良、蕭何等一大幫能人異士,項羽唯一的可靠謀士亞父範曾已被其氣死;論戰將劉邦有樊噲、周勃等一眾名將,項羽除了自己戰將已經消耗乾淨;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劉邦有兵聖韓信,運籌帷幄天下無敵,項羽只有匹夫之勇。天下眾多諸侯,除了項羽自己,其餘全部都被劉邦收拾掉了。所以從各方面看項羽必輸,根本沒有翻盤的機會。

    如果他強行回到江東,必然會將戰火帶到江東,使家鄉生靈塗炭,對於世代居住江東的項羽他肯定不願意這樣。另一方面項羽生於貴族,從小到大幾乎沒有遇到挫折,其如此尊貴的身份卻敗在無賴劉邦手上,對他的自尊心打擊甚大,所以項羽的自殺是必然。

    即使他回到江東也無法改變其是失敗的命運,還不如留下個千古美傳的身影—自刎烏江!

  • 2 # 玳玖

    十分有幸回答這個問題,以下觀點也屬本人一點愚見,如有不對請大家多多指點。

    項羽,乃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大軍事家之一,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非常出名的以少勝多戰役,論單挑作戰更是不用多說。那為什麼他就不願意捲土重來了?

    第一:

    項羽深得江東父老之心,也是在他們支援下一步一步走到這個位置上的,他帶領江東子弟也基本死傷殆盡,就如同電視劇所說一樣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二:

    根據史料記載,項羽虞姬感情十分的要好,夫人的死去對他的打擊很大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一點猜測,假如項羽回到了江東,真的就會東山再起嗎?我還記得一句詩。“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其實我認為不然,以當時的情況項羽回到了江東,江東父老也都陷入兒孫戰死的悲傷之中,項羽也在戰敗和夫人離世的傷感中,此時劉邦大軍討伐江東,敢問怎麼抵擋?還不是死路一條

    所以我覺得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也大勢已去,無力迴天。

  • 3 # 阿冬出村

    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圍困,由於缺少兵力和糧草,只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漢軍,逃到烏江時只剩孤身一人。此時烏江亭長讓項羽過江回江東,待日後捲土重來。此時項羽實際上已心力交瘁,亭長的這段話反而讓項羽起了赴死的決心。

    一、烏江亭長這番話首先讓項羽想起了當初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八千江東子弟現在全部戰死,這其中不乏有他的親朋好友,如果一人回去,他無法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而且自己的子弟兵全部戰死,他自己一個活著回去,說不定會背上一個貪生怕死的惡名,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揹負這種惡名比殺了他還難受。

    二、項羽現在手上已沒有任何軍力,如果貿然回到江東,劉邦的幾十萬大軍必定會追捕,到時會給江東的父老帶來滅頂之災,已然犧牲了八千江東子弟兵,項羽不願在連累他人了。

    三、項羽在兵敗後,多次向他的部下說到:“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如果他現在返回江東,無疑是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以項羽的傲氣,是萬萬做不出來的

    四、虞姬的死,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不被漢軍所擒,自刎於項羽帳中。作為項羽心愛的女人,卻無法保護,這個打擊對於項羽來說是巨大的,想到自己女人都如此剛烈,以項羽的性格是不願意苟且偷生的。

    如果當時項羽願意回到江東,實際上捲土重來的機會也不是很大了。首先雙方的兵力相差太大,劉邦兵多將廣,裝備糧草充足,而當時的項羽已經沒有任何能作戰的部隊了,而且手下的將領死的死,反的反,基本上無人可用。而且江東地區當時的經濟條件並不好,沒有充足的兵源和糧食供給,項羽想要靠江東翻身也是十分艱難。

  • 4 # 一則歷史

    在之前小可關於項羽的回答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https://m.zjurl.cn/answer/6805559015125287183/?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805559015125287183

    我相信以項羽的英雄蓋世,在垓下被圍的時候就已經想明白自己為何失敗了,人心盡失,大勢已去,想捲土重來是不可能的了,就算他心存僥倖過了烏江,又能怎樣呢,天下都姓劉了,你能跑到哪裡去?

  • 5 # 水清山藍

    項羽是秦末的一代梟雄,以少勝多,以柔克剛的戰例不少,可後來由於驕傲自大,給了劉邦可乘之機,雖然在彭城之戰中大敗漢軍,可終究敵不過漢軍的人海戰術和後勤保障,一路被劉邦追趕到烏江邊,他這時完全可以渡過烏江,退回自己的老家江東,再與劉邦拼死一戰,可這位英雄卻選擇了自刎,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項羽早年隨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在江東起義,江東是他的起點,這八千子弟兵裡,肯定有他的親朋好友,如果此時項羽回到江東,所有人一定都會沉浸在骨肉離散的悲痛中。而且,劉邦一直都在大肆追捕項羽,待他回到江東後,一定會為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項羽此時已心中有愧,他實在不想再連累江東父老了。

    二.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他真能東山在起嗎?

    江東地區屬於吳越之地,當時人口稀少,經濟薄弱,遠不能與關中地區相比,這裡在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後才逐漸富裕,這時的項羽無兵無將,江東各家大多都家破人亡、紛紛處在悲痛欲絕的心情中,這樣的形勢,項羽怎能抵抗劉邦的幾十萬大軍?即使他有再多的才能,也無法挽救這大勢已去的情形了。

    三.項羽不敢面對失敗

    項羽的軍途生涯中、幾乎毫無敗績,可一旦失敗,自己就承受不住這些壓力,就像有些尖子生,一旦成績下滑,不但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反而覺得丟了顏面,從此開始自卑,一錯再錯,延誤終生。項羽就是這樣一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不敢面對失敗,所以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他有看見秦始皇時說彼能取而代之的信心,卻沒有面對失敗的勇氣。

    項羽講義氣、會統兵、有魄力,勇武過人,但他要面子、目光短淺、有勇無謀。這樣的人,只適合做韓信這樣的大將軍,而不是統一天下的國君。

  • 6 # 星球科普局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你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對項羽人格特性的分析,據史書記載,項羽的性格有6大特點:自信、果斷大膽、有主見、坦率、缺乏耐心、重情重義;我認為項羽最終放棄回江東而選擇自殺是因為他的兩個人格特點:自信和缺乏耐心,自信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品質,但是項羽的自信中存在著自大,當自信達到一定的程度控制不好很可能變為自大,自大的人是不允許失敗的,失敗對他來說無法接受;再說說缺少耐心這個特點,這個也是非常關鍵的,幾次失敗後如果耐心不足很可能自暴自棄,項羽就是這樣的人格寫照,所以,我認為這個兩個人格特點決定了他最終的生命走向。

    (影視劇飾項羽兵敗)

    第二個問題,如果不死項羽會不會東山再起, 按我的分析應該不會,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項羽沒有帝王心,他分封十八路諸侯充分暴露了這一點,哪有在大局未定之前就急忙分封的呢,只能說他只有將才之命;其次,項羽不得人心,其實作為一個君主,不僅僅能打仗,而且要會籠絡人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會搞關係,項羽在分封諸侯時得罪了不少人,而且恃才傲物,留不住人才,這也是他只有將才命沒有君主命的主要原因。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項羽如果不死再回到江東,可能也只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最終還是會被劉邦所滅。

    (影視劇飾劉邦)

  • 7 # 中華哲學原理

    項羽之所以放棄回江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項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圍困與精神打擊,致使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 8 # 歷史挖掘者

    項羽逃到烏江邊,本來有機會到江東,他為什麼放棄?真到了江東能否東山再起?

    在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有這樣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歌頌了項羽曾經的悲壯之舉,那麼當年已經到了烏江之畔的項羽,為什麼沒有回到江東老家從頭來過那?你且聽我細細道來。

    在我心裡,項羽一直是一個偉岸卻帶有著一抹悲壯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推翻秦王朝,想要恢復家族的榮光,為天下蒼生帶來和平的生活,但是最後不敵高祖劉邦而自刎烏江,結束了他悲壯無奈的一生。

    雖然我對項羽的結局感到惋惜,但是我認為,即使當時他沒有自刎而是回到了江東,他也是沒有能力東山再起的,因為對於當時的戰況而言,決定勝負的關鍵是天時、地利、人和,而項羽一個關鍵點也沒有佔據。

    首先,一場戰爭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無疑是人,可是此時的項羽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幫手了,亞父范增的離世、彭越等人的叛逃,都對當時已經處於戰時下風的項羽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沒有了精銳部隊的項羽,即使過了江有哪裡有人幫得了他那?

    其次,在地理方面,項羽也是不佔任何優勢的,當時的江東,經濟發展遠遠不及關中地區,物資匱乏,遠遠不能為項羽渡江後的後續的戰事提供有力的補給。

    最後,在當時天時方面,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已經大大的偏向劉邦一方,甚至可以說是劉邦集團是得到到了氣運的,就其人才上來說更是人才輩出的,在戰爭上更是勝多敗少。

    綜上所述,其實那烏江之畔的項羽,大概也看到了自己已然窮途末路,沒有還手的機會了,這時與其苦苦掙扎,倒不如自刎以謝江東父老,既可保全氣節,也是天下百姓免遭戰爭之苦。

  • 9 # 包山種樹

    西楚霸王項羽給我的第一印象,來源於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也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蓋世英雄的光輝形象,還有一種壯志未酬的悲傷。對於項羽逃到烏江時,本有機會過江東,但最終他放棄逃跑而選擇自殺,其中緣由,只能推測一二。

    按照最有權威的《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逃到烏江時對船翁的說辭是“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虧於心乎?”由此資料可推得項羽放棄渡江主要由其自身性格因素所導致。項羽一直自視甚高,心高氣傲,從西楚霸王到狼狽逃竄,原本衣錦還鄉的夢想已變為千里逃亡,這一關,項羽過不了。自殺,似乎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

    再者,垓下之圍中,項羽眼看自己兵敗如山倒,愛姬自殺,自己又被農夫欺騙而身陷大澤,這一連串的恥辱和打擊,使得項羽從心底已喪失從頭再來的勇氣。

    當然,兩千多年已過去,即便是傳說也已被時間稀釋得蒼白不堪,現在去探究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自然沒有任何現實基礎,所有的這些只能是推測而已。

    至於項羽倘若逃到了江東能否東山再起,從項羽的經歷來看,愚以為他東山再起的可能很是性渺茫,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常人,項羽自然要高出許多,以下都是從帝王潛質角度講,不喜勿噴):

    一是項羽本人剛愎自用,不喜納諫,政治能力不足。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鴻門宴放虎歸山,從他早先的行事方式中也能證明,韓信就很看不起他,評價項羽為匹夫之勇。沒有那個帝王是靠單打獨鬥得來的,自己的拳頭硬,只能贏得一時之比賽,但贏天下要靠眾人的力量。

    二是項羽性格暴躁,胸懷太窄。典型事例是他引兵進入咸陽之後,燒殺搶掠,將好端端的秦國都城折騰得雞飛狗跳,阿房宮的大火三月不熄,使得秦人舊民人心大寒。

    三是愛慕虛榮,目光短淺。項羽自始至終都有些短視,缺乏帝王的視野。他的心中一直沒有擯棄富貴必須還鄉的想法,一朝得勢,就想衣錦還鄉,簡直一個暴發戶,距離王者氣象差之甚遠。

  • 10 # 經典守望者

    他放棄的原因是江東的大部分地區已經被他自己親封的九江王英布所征服,並且已經倒向了劉邦陣營。他即使到了江東面對的也不是楚國的江東父老而是磨刀霍霍的英布士兵。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放棄了生的可能。

    第一,張良在垓下項羽被圍時提出用四面楚歌的方式瓦解項羽的軍心。這一方案也備受後人的稱道,可是回過頭來正如項羽的疑問““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為何劉邦的軍中有如此多的楚人。劉邦和一眾沛縣元老雖然是楚國出身,但是此時的部隊還是主要以關中軍隊和韓信的齊軍為主,這些楚地的人來自何處?答案就是這是由九江王英布帶來的楚國士兵。據《漢書》記載:“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當時圍困項羽的軍隊不僅有九江王還有原本的楚國大司馬周殷,楚國大部分已經落入了劉邦手中,項羽即使逃到江東也沒有用,只有被擒或者戰死兩條路。

    第二,楚國在當時的已經是奄奄一息,根本沒有力量接納項羽。楚國在秦末戰爭中受傷最重,而且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項羽稱霸後,本來可以休養生息,可是項羽卻是窮兵黷武,楚國沒有一絲喘息之機。國家的根本已經被掏空,項羽在鴻溝與劉邦暫時媾和的原因就在於後方糧草不濟,軍心國情已經大亂。所以,即使項羽回到封地也沒有辦法再度組織力量自衛,更遑論反擊,因此他才選了自刎。

  • 11 # 崔海新

    感謝你的提問。

    楚漢之爭是決定最後江山歸屬的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從公元前206年開始到公元前202年結束,持續時間達4年之久,戰爭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戰爭結束之後,換來了中國封建社會一個長達四百多年的王朝,劉氏漢朝。

    在歷史小說和傳說中,大家都對項羽的印象要比劉邦好。究其原因,還在於大眾對於英雄的嚮往,更願意相信英雄最後應該獲勝,但,最後結果卻並非預料的那樣。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了一首讚頌項羽的詩: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認為項羽無論是生還是死,都是英雄。而且對他,最後自刎烏江感到遺憾。如果能活著,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同樣的,大詩人杜牧也對項羽捲土重來,有很大的期待。

    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認為項羽過於好面子,覺得自己打敗了了羞恥,羞於過江,最後才選擇了死。可歷史就是這樣,不是我們期待它往哪個方向發展,它就會順從我們的意願的。更何況,同樣的歷史事件,在後人看來,意見也是不一致的。王安石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疊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直接說出問題的關鍵點。頻繁的戰爭,已經讓人民飽受其苦,人們對於戰爭的憎惡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即便,江東人才濟濟,並非都心甘情願跟著項羽再去捲入無休止的戰爭。

    我更傾向於王安石的說法。同時,在劉邦和項羽的權利爭奪中,我更傾向的是劉邦的方式。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事上,發揮他最大的才幹。這也是劉邦手下文臣武將要多餘項羽的主要原因。同時,項羽的失敗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項羽的剛愎自用和殘暴不仁。史書上有記載,項羽起兵時,身邊也是有人追隨的。亞父范增就是他最大的謀士,給他提出了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著名的鴻門宴就是范增提出的,如果當時項羽能夠聽從范增之言,殺掉劉邦,歷史很可能就會改寫,但,最後項羽卻放走了劉邦。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包括後來成為項羽最大障礙的韓信原本是慕名投奔項羽,卻未得重用,最後選擇了劉邦。與此同時,項羽的殘暴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史記.項羽本紀》中共記載了項羽起義軍的六次大屠殺,這種殘暴的行為是百姓深惡痛絕的,也是最害怕的。反觀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得民心,獎罰分明,部下賣力,能忍常人不能忍,韓信讓其封王,也能在當時的條件下隱藏自己的憤怒,最後韓信成了劉邦勝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比劉邦和項羽,不管是從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方面,還是在對局勢的把握和民心方面,項羽都沒有勝出。失敗也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裡,對於吊帶設計款的單品,大家是單穿還是疊穿搭配呢?怎麼穿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