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南旅居地產最新資訊
-
2 # 南海望UC
1.不存在集體開盤這件事,只是因為疫情影響了房企的正常銷售,選擇在4月開盤相信是很多房企不約而同的決定,大家都想盡可能多的抓住一批客戶。
2.透過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房價上漲已成定局,為了消減消費者對於總價的承受能力,實行零首付也是能解決一部分剛需購房者的迫切需求,先上車,避免了過多觀望錯過了最佳購房時機,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不明出處的資訊滿天飛,造成了剛需購房者的過度觀望,失去了理智的分析,存在僥倖心理的人惡意誇大其詞,給真正剛需購房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
3 # 行者無疆亦偉NT
會有幾點因素:
一、當下的國家防控政策並不支援大幅漲價,所以漲價有“誘多”之嫌。
二、零首付和房價及貸款利率無關,應是房企去庫存的銷售策略。
三、當前復工復產背景下,房企迎來難得的壓力緩解期,一定會花樣銷售,剛需購房者可擇機選擇自己適合的住宅。
-
4 # 房產轉型大健康
零首付現象分析
1、為什麼零首付?
答:開發商深知購房者手中沒錢了,美其名曰“降低購房門檻”,其實是開發商套取銀行資金的套數。
2、零首付開發商一般怎麼操作?
答:零首付一般是新用首套置業者銀行貸款低首付的政策,先把房價虛高上去,開發商為購房者墊付首付款,對開發商來講一張收據的事,對銀行來講,首付款你己經付過了合理合規的辦理按揭,其實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般二套房,三套房很難操作。
3、零首付折射什麼現象?
答:房子難賣,購房者手中錢不多,大行情不好開發商急於套線。
-
5 # 劉老師284124816
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艘賊船,你只要踏上去,你就身不由己了,晃得你暈頭轉向,叫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再想下船,沒門。
-
6 # 藍色拼字
所謂用漲價來刺激卻零首付的手段,這明顯是騙你高位高價上買房接盤的騙局和陷阱,就是引誘你拼命透支買房,其實,這是一個滅頂之災,也是蠱惑你跳下去隕命的深淵。因為他們知道你幻想擁有一個自己的房子,由於沒首付買不起,於是用所謂零首付來迎合你的貪婪和賭博心態了,如果你上當了,開發商和銀行就偷著樂了。也許你有所不知,你為了買一套房子,卻已經賠付了相當於二套房款的錢,你不但要償還等同買房款一樣的高額利息,房子還要被抵押在銀行裡。即便政策限賣到期,你也無權轉讓或變現,除非全額還清貸款和利息,否則,房子會被強制拍賣,不但房財兩空,還會上徵信黑名單,以後連起碼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還是多聽聽國家的反覆規勸,現在千萬不要急著去買房,因為房子已不在增值保值,買房就是先虧本,買完後就是虧損,這是現實也是事實。即使非要買房,那也應該等到房地產稅和空置稅等等稅,以及長效機制出臺之後,到時,大量空置閒置投機炒作性房產已無法變現,只剩不斷繳稅的時候,房子會被無情的拋售和被迫無奈的甩賣,房價也就只剩大幅下跌貶值不止了……
-
7 # 塵埃落定2185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房地產在中國是不能破的(因為是國家經濟支柱,也是大多數家庭負債財產),不破就只有總體小漲(跌就會致導購房預期下降,最後還是破)。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接下來通脹較大,若一百元的購買力變成五十元,可想而知持幣者去投資房產,股票,黃金等是必然的。正因些,土地不降價,開發商漲價。
-
8 # 陽光侃房
是房企開發商的各種自救和過度營銷行為!主要是有些城市的樓盤銷量一直不太好,正好藉著疫情稍松點,帶一波節奏,做一些假動作也好,即便是“零首付”這樣的騷操作,反正來吸引來一個購房者算一個。
【零首付】,一般是房企的合作類公司,提供掂付的首付資金,而這個掂付的資金也是需要承擔利息費用的,這樣購房者買房時,即要承擔部分首付資金的利息成本,還要承擔正常按揭的購房成本。所以,如果不是急需入住的剛需使用者,儘量不要急著考慮這種零首付賣房(主要是開發商也沒優惠多少),對購房者來說,促銷優惠和送車位等更真誠實惠。
對於普通的購房者來說,如果真的需要買房,估計早行動買房了,所以,對於房企開發商的各種宣傳動作,冷靜分析、觀望為主,有需要的話主動出擊看房!
-
9 # 麥片不是粥
先讓我們看看四月份房企集體漲價開盤這個問題,對於從業人員的麥片沒有聽說,而且專門在網上查詢相關資訊,除了類似於這種提問,基本上也沒有一個向樣的官宣,所以請勿相信,更不要以訛傳訛。
一、關於四月份多家開發商集體漲價開盤
對於新房來說,開盤和在售是有區別的,自從疫情開始,也許是麥片孤陋寡聞,至今尚未在我所在的城市聽說有樓盤開盤,大多數開發商只不過是在繼續售房,尤其經過二月份的低迷之後,大多數開發商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從線上網路直播到各種優惠,打折銷售,刺激購房者購買力,三月份新房成交量不比年前差,今年小陽春看起來受疫情影響不大,業績喜人,超出預期。
對於開發商在售房源都在房管局備案報價,雖然不太清楚有沒有最低價,起碼不能高出備案價百分值多少或者壓根不會高出備案價,所以開發商銷售房源自然會透過打折優惠,減免物業費等多重營銷策略吸引尚未購房,卻有購房需求的客戶,線上直播吸客,線下看房逼定,促成成交…
回到問題本身,所謂的漲價是相對性的漲價,是基於三月份優惠政策的一個上調,換而言之,三月份可能優惠到6個點,成交可能還會追加優惠一個點,到了四月份可能最多優惠六個點,無法追加另外一個點,或者優惠不變,上調房價,無論怎樣,相較於三月份購房者來說四月份購房算是漲價,相較於年前其實房價還是在降,如果這樣比較起來,房價究竟是漲還是在降?
二、關於零首付和首付分期
不言而喻,又是開發商的營銷手段之一,這種營銷手段對於一些首付不夠的剛需購買者來說似乎是福利,卻又暗含套路,為什麼這麼說,08,09年時盛極一時的零首付讓大多數購房者少奮鬥一輩子,只要當初膽子夠大,敢從銀行貸款買房,十幾年的房價一路飆升,曾經幾十萬買的房子如今動輒幾百萬,不過曾經就是曾經,與現在比起來還是奉勸想要零首付的朋友儘量不要衝動,先要考慮自己是否有償還能力,畢竟所謂零首付部分是開發商透過某些貸款平臺合作,為購房者墊付,無論是全部首付還是部分首付需要在一到兩年內還清,如果無法還清需要償還高於銀行貸款利息。
而當年的零首付,所有房款完全是從銀行貸款,還款時間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十幾年的房價上漲,曾經貸款買房的房款早就沒有壓力,還上是分分鐘的事情,而現在不同,因為在想讓房價翻倍上漲幾乎不可能,何況當年月供一兩千塊錢,現在動輒五六千甚至過萬月供,試問購房者現在收入能不能償還月供同時不影響自己生活?
身邊活生生的例子,18年有一部分人透過開發商墊付部分首付購買新房,結果還未交房,19年該樓盤專案降價,18年購買該專案總房款120萬,首付36萬,結婚19年該專案同樣戶型80萬一套出售,相比起來18年買房的人不僅賠了一個首付,期間還要還開發商墊付部分首付,任憑那部分人集體抗議,開發商絕不退房,返還差額,甚至說的明明白白,如果房價上漲,你們會將漲的部分拿出來嗎?何況都有購房合同…
其實無論是二手房還是一手房,凡是在18年購房者基本上到現在都是賠錢狀態,最近有同事成交一套房子,業主在18年從該同事330萬購買,再成交總價300萬,類似案例比比皆是,很多售房者就是在賠錢賣房,可能很多人難以理解,其實很簡單的道理,自從限購政策以來,住房不炒,穩定房價,導致房價較兩年前有一個大的回落…
在很多關於房價是漲是落的問題中,麥片也多次提過,房子除了居住功能外,也可以做長期投資持有,在政策影響下,不要考慮短期回報率,更何況多少人房子價值百萬,偏偏只有一套住房,除非賣房改善,不然不會輕易賣房,尤其對於本市人來說,要麼留在市內,居住價值幾百萬的小房子,要麼完成城市置換,由城市遷徙至郊區,一房變兩房,孩子一套,自己一套,還能為孩子省下一筆彩禮錢…
綜上所述,麥片不建議經濟條件,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撐自己透過零首付購買房屋的朋友謹慎選擇,畢竟新房一般要兩年後交房,一套一百多萬的房子首付三十幾萬甚至更多,凡事有萬一,或許兩年後可以付清首付,繼續還銀行錢,是或許還不上呢?
三、關於高位拋售
如果是高位何談拋售?只有低價拋售的道理。
無論是高位還是低位,除非是小的開發商,但凡知名開發商都不會做到低位拋售,回收資金,道理很簡單,大開發商所開發專案眾多,一個城市多個專案有不好賣的就有容易賣的,東邊不亮西邊亮,何況其背後還有銀行支援,資本支援,只要資金鍊不斷,運營就沒有多大問題,個把專案滯銷不足以影響大局,而小開發商面臨問題,只能轉讓專案,找到接盤俠,注入資金,改名繼續建設銷售,儘量不讓專案爛尾…
-
10 # 樓語分說
這是開發商常用的操作手法:
1、集體漲價符合客戶“買漲不買跌”的購買心裡,營造一種氛圍與噓頭。
這是房企的輿論導向與攻勢。
樓市微漲就是讓客戶猶豫的情緒蕩然無存,形成恐慌性購房。
事實上,多數客戶一向都是追漲或者跟風。
2、集體漲價符合當前正常的政策形勢,迎合了客戶的預期判斷。
這是房企借勢的戰前動員。
2-3月國家降準、降息,開始執行LPR利率,大力投資新基建我44億元,地方政府紛紛微調政策,這些對樓市都是利好訊息,讓客戶感覺到了房價上漲是大機率事件。而開發商就是透過事實來證明客戶的判斷與感覺是對的。
3、零首付是沒有的,但是有“一成”低首付。
這是房企擺開陣勢準備收割的戰術。
也是常用的促銷方式。
其策略就是想要有針對性的賺取手裡閒錢不是很充足的客戶的資金,可說是一舉兩得:房企賣掉了房子,走了存量,而客戶以低首付買到了房子。
這麼分析不知道能否解決你的疑惑?
如果認可我的回答,就請繼續關注。
-
11 # 愛卓婚禮
事實證明只要肯下魚餌兒,總是有魚上鉤的。
只要布好陷阱,早晚會有獵物進去的。
只要敢挖坑,總會有人跳進去的。
-
12 # 道在觀政
這就是好多房企,一月份份至三月份幾乎沒有企業營收,大部分都要頂不住了,不需要靠四月份來忽悠一點前進來了,如果是再沒有錢進來,銀行利息員工工資下一步開工的成本計劃都沒有辦法進行了,必須要促銷啊!
-
13 # 寧靜致遠190460148
這這就不是割韭菜了,這是要刨根兒啊。這樣的話會是我們的消費能力逐漸的下降。造成市場越來越疲軟。富人越富窮人越窮。
-
14 # 多餘de魚
由於今年的疫情,對房地產房業的衝擊很大。迫於銷售和資金壓力,開發商把銷售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同時展開了大力度的優惠打折賣房活動,恆大在2月份推出了“75折”,隨後國內知名房企也推出了類似版本的優惠。隨著疫情的好轉和各地陸續的解封,購房者也可以到線下去看房,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略有回升,市場逐漸回暖,開發商的打折力度也會減小或取消。4月開始,部分開發商開始上調房價,其目的就是想吸引購房者,中國有句俗話就是"買漲不買跌",這只是開放商的一種營銷方式。個人認為
:一、如果是剛需住房,那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的經濟允許情況下是可以買入的,因為你不是投資,只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不管房價漲與跌,對你本身不會有什麼影響,況且房價也不會有太大的波動。二,如果做投資,那麼就要考慮一下,今年受疫情的影響,不只是房地產行業影響,現在對各個行業衝擊都不小,總體經濟形勢不太樂觀,國外的疫情遲遲得不到控制,今年的投資需謹慎。針對說房地產推出0首付、分期付,個人認為也就是是為了讓受疫情影響收入不樂觀的購房者壓力減輕,其實質都是為了開發商快速賣房回籠資金。
-
15 # 房產大軍師
房企集體漲價是真的嗎?
表面上看,多家房企確實步調一致的提高了房子的銷售價格,這從售樓部裡蓋有鮮紅印章的檔案裡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房企漲價的方式五花八門,但主要形式只有兩種:
1、收回或上調優惠折扣;
2、直接漲價100-500元/㎡不等。
從中可以看到,所謂的漲價,只是優惠力度變小了,上調的幅度並不大。
房企為什麼會在此時漲價呢?① 隨著疫情的好轉,樓市開始復甦,房價有上漲的預期。
自疫情爆發以來,房企售樓部關停,中介門店歇業,房產銷售進入低迷期。等到3月份以來,疫情蔓延勢頭才得到控制,企業復工復產工作才得以恢復。在此背景下,房企針對市場變化,適時調整銷售策略,開始加快房屋銷售程序。
據CRIC提供的資料顯示,前2月,房企銷售累計實現銷售額8203億,同比下滑35.9%,環比下降6成;3月銷售額在2月的基礎上同比下滑收窄至3成,市場明顯復甦。
②銀行降息,對購房者是一個利好政策。
3月30日,央行逆回購下調20基點,創近幾年來的下調新高,預計LPR下調幅度在10-20基點之間。
貸款利率下調意味著房貸成本的減小。和房企的促銷讓利活動不同,它的影響是長時間的,將伴隨著貸款的開始和終結,持續二三十年之久。它能為購房者節省一筆不小的開支,對購房者的誘惑可想而知。
大家都知道,國內民眾普遍有種買漲不買跌的觀念。受疫情的影響,樓市的低迷,剛需置業者的需求被堆積,加上這幾年國家調控政策使得房價上漲趨緩的緣故,很多人開始持觀望態度。
出於回款壓力,急於打破這種平靜的局面,房企集體放出房價上漲的口風就是利用了大眾買漲的心理,用“漲價”逼迫那些觀望的人群趕緊加入購房行列,是房企開始試探性上漲的原因。
零首付只是個幌子,是房企誘導購房者入坑的一種手段。表面上看,零首付是房企方便首付款不夠的購房者提前買上了房,而實際上,可能並不是那麼回事兒。
零首付,不是不用交首付了,只是把首付分成了若干期,在限定時間內,餘下的款項還是必須要補足交齊的。首付款和房貸的還款壓力疊加在一起,購房者違約風險很大,有可能面臨房財兩空的局面。
另外,零首付的另一種形式,即開發商唆使購房者做高合同價,虛假貸款,提高貸款金額。這不僅推高了購房者的還款壓力,還涉嫌騙貸構成違法行為。
可見,零首付只是房產銷售的一個噱頭,比起逼單,著實卑劣了不少,導致一個個沒有購買實力的置業者不斷入坑。零首付提高了銷量,造成了樓市供不應求的假象。這也是我一直反對零首付的原因。
小結4月份以來,多家房企集體漲價,透過表象看本質,這不是什麼高位拋售,只是房企一貫使用的正常營銷手段,大家不必過多解讀。真正有購房需求的朋友,還是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和資金情況再決定是否下手。
回覆列表
1零首付,或者低首付,在或者可更名可退等方式都是在疫情情況下一種銷售方式,我們知道,像房子這種大資金的產品,在線上成交是有難度的,無論直播再好,影片在漂亮但畢竟不是幾塊錢的事,不看到實物,是很難下決心買的,這一點眾多房地產營銷人心裡也是很清楚,所以大家反向思考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出這些政策了,主要先打消鼓勵,培養客戶群體,等疫情結束後,再到現場實際看房。這樣起到前期續客,後期集中銷售的一種方式。
2最近一些樓盤漲價的問題我是這樣看,漲價最根本的原因是供需關係決定的,開發商在疫情期間做了很多活動,讓利等,在疫情結束後集中爆發需求,價格也就會上漲了,還有之前疫情續客,讓利打折已經很多了,後期漲一些價格也是為了成本和利潤考慮。
所以回到您提的問題,看著好像最近兩個月變化很大,但也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