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李四有料

    一、時間、皇帝不同

    1、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

    2、開元盛世或稱開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二、原因不同

    1、貞觀之治是因為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由此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武則天以後,唐朝政局動盪,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穩定了局面,使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農耕技術有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絲織技術高超,飲茶之風也在全國範圍盛行。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三、局面不同

    1、貞觀之治時唐太宗重用人才,虛懷納諫,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唐太宗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2、開元盛世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國家財政收入穩定。

    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

    相同點:

    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做到了知人善忍、選賢用能,做到了唯才是舉,兼收並用.並且在其統治期間:政治較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被譽為”治世”

  • 2 # 今史

    第一點:“開元盛世”是在唐玄宗的治理之下所出現的唐朝的盛世,“貞觀之治”是在唐太宗的治理之下所出現的唐朝的盛世

    第二點:“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的年號,在唐太宗在位期間,進一步發展了唐高祖李淵時期所制定的尊祖崇道的國策,將道家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主思想。

      李世民在位期間,在政治上實行分權行政的政策,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間權力不同,以避免中央集權制度所導致的國民創造性、主動性、靈活性的受限。他鼓勵群臣積極上諫,虛懷納諫;他選賢任能,用人唯賢;他完善制度,輕刑訂律,使得唐朝的各項制度更加地完善,君臣之間一片和諧的景象。在農業上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薄賦尚儉,使得社會安定;在軍事上他平定外患,穩固邊疆,使得天下大治,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

      而在713年,唐玄宗即位之後,將武則天之後出現的政局動盪的局面穩定,在農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唐玄宗統治時期的農耕技術發展了,手工業發達了,絲織技術發展了,甚至在全國範圍內開始盛行起了飲茶的習慣,唐朝自此進入了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那麼“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之間的聯絡是什麼呢?“貞觀之治”時期將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鼎盛時期,而“開元盛世”的表現之一便是農耕技術的發展,所以說,“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3 # 檢視時代

    提到這個問題,一般人很容易混淆,認為都是盛唐的“同一個時期”?!其實不然,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在唐朝兩個不同時期,一個初唐,一箇中唐,一個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唐玄宗李隆基。

    一、兩者有何區別?

    首先原因不同。

    1、貞觀之治是因為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會經濟繁榮,由此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武則天以後,唐朝政局動盪,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穩定了局面,使政局為之一新。唐玄宗統治前期,農耕技術有很大發展,手工業發達,絲織技術高超,飲茶之風也在全國範圍盛行。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其次局面不同。

    1、貞觀之治時唐太宗重用人才,虛懷納諫,得人善任,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保證了較為開明正確的政治、經濟、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實施。唐太宗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2、開元盛世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國家財政收入穩定。

    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

    二、兩者有何共同點。

    1、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時出現的。

    2、統治者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

    3、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 4 # 歷史的真相l

    唐朝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倆個時期 ,他們出現在唐朝兩個不同時期,一個是初唐,一個到了中唐,一個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唐玄宗李隆基,從經濟、通商、文化的繁華來說,一定是開元盛世時期,如果說誰在國力、軍事更強大,還應該是貞觀之治時期。

    貞觀之治奠定大唐基礎

    李世民時期,唐朝剛剛建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病變 ,一箭射死了其兄李建成 ,取得了政權,一切百廢待興,需要整合隊伍 ,統一思想。一切圍繞著權利軍事在鞏固發展,在經濟、文化交流、通商等方面的繁華程度是不如李隆基時期繁華,但是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也就是說開元盛世還是來自於貞觀之治。

    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發展強大

    貞觀之治時期是不如開元盛世時期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通商等。這是由於發展時間長短和基礎不同決定的,但是 ,人才儲備和領導能力以及軍隊作戰能力,李世民時期是比比開元盛世時期強大的多,國家的強大,往往要看國家的總體實力,繁華有時並不能代表和說明一定強大。

    開元盛世後由盛轉衰

    開元盛世的發展,應該比貞觀之治時期更繁華更強大,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安史之亂的發生,讓我們看到了繁華並不能代表強大。重視和發展綜合實力,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否則繁榮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變為凋謝之勢!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二者的區別在於是由貞觀之治的李世民奠定的基礎,在李世民奠定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李世民到李隆基是從發展到壯大,而李隆基是從壯大到衰,區別還是很大的。

  • 5 # 給你臉了是吧

    “開元”和“天寶”,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加上其父唐睿宗李旦禪位時的“先天”,他在位44年間,共用了三個年號。

    整個唐代,年號變換最多最快者,當數他的祖父高宗李治與祖母武后,兩口子前後執政50餘年,共使用32個年號,其中一年一換者11起,一年兩換者5起,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我估計這是武則天的主意,那個強勢的女人,精力過剩,慾望強烈;絕不安分的她,不搞點驚人舉動,不鬧點轟動效應,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換年號,成了武則天的一項遊戲。年號通常兩個字,她改唐為周稱帝之後,甚至用過“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四個字的,對她來講,換年號如同兒戲,官府不堪其擾,民間不勝其煩。

    所以,公元713年,李隆基實際掌權後,頭一件事便是改年號為開元,而且一下子堅持用了29年,終結了武則天的年號亂象。

    李隆基接位時才27歲,年青有為,朝氣蓬勃。他實幹、勤政,政治上除勁敵,朝政上用賢臣,國用上講節儉,吏治上重考核,身體力行,勵精圖治,志在昇平。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華人的生存能力、恢復能力和健壯起來的能力,是相當強大的。

    只要給以安定的環境、發展的空間、寬鬆的氛圍和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無論國家的底子原來多麼薄,百姓的生活原來多麼差,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時間,華人就是有辦法使自己的國家出現奇蹟般的變化。

    往近說,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輝煌成就,這是我們大家親身經歷的;往遠說,漢代的“文景之治”,也是極著名的例子。

    (漢文帝劉恆在位23年,漢景帝劉啟在位16年,加在一起39年的太平,國家富庶到了“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地步。)

    太平,很重要。唐的開元盛世比漢的文景之治少了10 年,在這29年裡,沒有大的戰爭和大的災難,因而也沒有大的動亂。正是由於太平,“戴白之老,不識兵戈”,這才成為盛世。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這29年裡,至少有20年沒有大的“混賬”。

    在封建社會里,最高統治者往往決定國家是成是敗,是禍是福。唐人杜佑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祖父,德宗朝入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歷順宗、憲宗兩朝,均以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是一位有頭腦的經濟專家,他對於開元盛世的敘述,應該是可信的:“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

    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二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盛。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遠適數千裡,不持寸刃。(開元)二十年,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通典》)所謂“驛驢”,用時尚的話說,就是“驢的”。想想當下城市裡居民打的之難,真羨慕唐朝人的這一份便利。

    可想而知,唐代大詩人杜甫,從他家鄉河南鞏縣來到洛陽賣藥,肯定沒少打“驢的”。在《憶昔》一詩裡,對於他童年、青年度過的年代,留戀之意,依惜之感,那些打心眼裡流露出來的詩句,可是千真萬確的讚美:“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詩人所寫的“小邑猶藏萬家室”,看似平淡,實則意涵深刻,因為反映出的人口繁衍現象,是衡量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指標。“邑”,是比都城和省會小,比區、鄉和村鎮要大得多的中等城市。

    一個小的“邑”,也就是普通的小縣城,居然聚集上萬戶人家,數萬名百姓,這說明唐代的人口直到開元年間,才恢復到前朝隋大業年間的規模。

    我們常說“人口紅利”,沒有人口,哪來紅利?所以,史學家錢穆認為:人所稱羨的貞觀之治,其實在經濟實力和人口總數上,都無法與隋煬帝楊廣的大業年間相比。據《資治通鑑》:“隋大業五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

    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僅以河南鞏義的洛口倉為例,這一個倉的儲糧竟高達駭人聽聞的24億斤,比起當下的國家糧儲基地,也不覺遜色,可證隋大業朝非同小可的富有程度。

    然而,隋朝的最高決策者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混賬,從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起,便註定了王朝曇花一現的命運。中國有兩個應該輝煌卻輝煌不起來的短命王朝,一為秦,一為隋,秦敗於二世胡亥,隋敗於二世楊廣。

    楊廣比胡亥更能“敗”,第一驕奢淫逸,第二窮兵黷武——修建大運河,重蓋洛陽城,親征吐谷渾,三討高句麗。家底再厚,也經不起這十數年的折騰。隨後,民不聊生,舉國叛起,分崩瓦解,陷入動亂、混戰,全中國差不多2/3的人口死於這場災難。

    李世民成為皇帝的樣板,有很大程度的誤會。他接手時的江山,元氣大傷,既窮且破,頭幾年因天災,老百姓都吃不飽。他的“偉光正”純系文人哄抬起來的。

    唐貞觀六年(公元633年),日子稍有改觀,拍馬屁的官員奏請唐太宗泰山封禪,這是中國帝王最為虛榮的無聊把戲。舉朝官員面面相覷,不敢異議,只有魏徵站出來表示不同意見:“今自伊、洛以東至於海、岱,煙火尚稀,灌莽極目”,“隋末大亂之後,戶口未復,倉廩尚虛”。

    魏徵以直諫出名,李世民儘管不愛聽,可一想,河洛地區麥熟之時,還得把關隴地區的饑民帶出來覓食,儘管很想風光,也不起勁了。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馬週上疏中,還在說:“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貞觀之治,也未能改變戰爭造成人口銳減的現象。沒有人口,誰來創造財富?戰爭之可怕,就在於殺人容易造人難,要把童稚養成勞動力,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投入,那是極費功夫且急不得的。

    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戶部尚書高履行奏:“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即今現有戶三百八十萬。”說明唐王朝立國半個世紀,總人口還未達到隋王朝的一半,由此推斷,唐太宗李世民為帝時,全國戶不足三百萬,口不足一千萬。

    就這份小家業,封哪門子禪啊!所以說,貞觀之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理論建設上有所貢獻,這種盛世,與百姓的肚皮無關,故爾是虛的;而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全面開花,才是貨真價實的盛世。

  • 6 # 喜洋洋111888

    沒有貞觀,那耒的開元?從貞觀到開元,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一段重視

    農耕民生的

    明朝代!

  • 7 # 偷間閒談

    唐朝前期的強盛與太宗李世民(626一649)在位其間,能夠以隋朝的滅亡為戒。天子勤於政,臣廉潔奉公,朝庭對百姓,實行輕徭薄賦,使農民衣食有餘,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鼓勵開墾土地,並頒佈均田令和租庸調製。實行二八制(永業田和口分田),即每個成年男人,政府給100畝土地,其中20畝為永業田,80畝使用至死後政府收回。每個男人年二石糧叫租,納絹二丈或布二丈四尺叫“調”,每年服役二十天,若用“調"的方式代役叫“庸”。

    客觀上不損地主階級利益,實際刺激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政治上清明治國,招納賢才,重視科舉等一系到優政治國方案,使國力日趨強盛,階級矛盾緩和,此時為太宗年號貞觀,史稱“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是玄宗李隆基(713一741)開元間,叫“開元盛世”。兩者之別在於前者是在國力薄弱時勵精圖治而出現的,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從力度來說比較有底氣。“開元盛世”使唐朝進入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兩者間雖出現“安史之亂”,對當時的經濟和統治層雖有波及,但沒有實質上的嚴重損害。總之,貞觀是由弱到強,開元是由盛轉哀。二帝在中國歷史上稱得上“明君”。使得唐朝進入全盛期,都護府的設定,使疆域得到安全保障,國內階級矛盾得到的安定局面。沒戰火,民安生,百業興,國運泰。這就是“貞觀“開元“所帶來的盛世唐朝。

  • 8 # 說說華夏五千年

    首先,二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都是在朝廷內外形勢危急的情況下進行的改革!

    其次,二者都同樣是治世,都實行的是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如勸課農桑整頓吏治等

    第三,兩次治世期間,統治者都實行比較開明的社會文化政策,使得大唐文明在此時期輝煌發展

    不同點則是一些細節背景的問題,畢竟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情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是兵制的變化,由府兵制變成了募兵制,其次就是土地制度的變化,均田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地主大量的侵佔土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哥斯拉大戰金剛》這部電影中,誰會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