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皮皮瞎說電影
-
2 # 靜虛齋主
李連英沒有進宮當太監之前,他有兄弟五個,說起李連英有後人,也許有些人都得納悶了,會說一個太監怎麼還會有後人呢?其實李連英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四個兒子都是他兄弟四人為了以後得到李連英的家產,而每家過繼一個兒子給的李連英,李連英在慈禧太后去世後,也就辭請出宮了,當時的隆裕太后也沒有白著李連英,也賞給了李連英不少的錢子,又加上李連英在宮中收刮的錢財,這李連英出宮後就給這四個兒子分了家產,這四個兒子在李連英的培養下也沒有多大的出息,吃喝嫖賭的都有,坐吃山空敗光了家產,李連英的四合院本來是四兒子一家住的,由於解放後四兒子一家慘遭批鬥,李連英的孫子,孫女被棍棒打死,後李連英的四兒子帶著僅有幸存的一個兒子遷出了四合院,所以四合院後來就充公了。
-
3 # 紅藩
大太監李蓮英的三處私宅
清末有個太監叫李蓮英,他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亦是第一個叫慈禧太后為"老佛爺"的人。作為清王朝宦官階層較為知名的負面人物,李蓮英靠著慈禧太后的寵信,置辦了不少財產。但是,慈禧身故後,李蓮英的權勢和地位急劇下跌,生怕遭到清算。他的最後時光是如何度過的呢?筆者走訪了李蓮英位於海淀的故居,一探究竟。
三處私宅 未花分文
海淀鎮的居民人人都知道,李蓮英在海淀鎮上有三處宅園:一處在軍機處,一處在碓房居,一處在彩和坊。但是,一個整天伺候西太后的大太監,為什麼要佔據這麼多房產,那就眾說紛紜了。有人說,西太后賞他幾處房產,好讓他就近有個歇腳的地方;有人說,這是李蓮英結交貪官、接受賄賂的場所;還有人說,李蓮英腰纏萬貫,在鎮上金屋藏嬌,養著三妻四妾,為了顯威風講排場;也有人說,李蓮英講究情分,這是給兄弟子侄們享樂的窩子。
李蓮英這三處房產,到底是何時置辦?為什麼會是"狡兔三窟"呢?
李蓮英年幼時進京,早期的落腳點就是頤和園東北牆外的大有莊。那時他父親李玉在此以修鞋為業,李蓮英也因為幫父親幹活而得到"皮削李"的綽號。李蓮英淨身做了太監後,常年住在頤和園伺候慈禧,後來慈禧還花一萬三千兩銀子在樂壽堂東北方修建了一座介壽堂,專供李蓮英居住。李蓮英自己則在海淀置辦了三座宅園,他死後埋葬在西郊恩濟莊的太監公墓。
海淀鎮位於從紫禁城到頤和園的御道上,距御園也不遠,是李蓮英購置宅園的最合適的地點。
軍機處的李蓮英宅園,原來是滿洲軍機章京的外值廬。每次到圓明園值班的幾位滿洲軍機章京,退值後即在此夜宿。火燒圓明園以後,皇帝不再在御園上朝,軍機章京也不來海淀輪值,此處宅園便荒廢了,後來被李蓮英未花分文攫為己有。但李蓮英並不在此居住,而是讓他的兄弟李春圃及其一家住此。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李蓮英的後代還住在軍機處五號這座四合院裡。
李蓮英另兩處宅園,也是在光緒十七年、十八年弄到手的,同樣未花分文。修建頤和園的工程,是由協助醇親王辦理海軍事務的奕劻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兼管營造司事務的立山具體操辦的。立山是京城有名的"財神爺",在官場中很活躍,很會辦事。他為了走李蓮英的門子,求他在西太后面前多說好話,也觀察到李蓮英想在海淀鎮辦房產,便呼叫修建頤和園的磚瓦木料,建成了另兩處李蓮英公館。
所得財物 兄弟均分
彩和坊的李公館大門坐東朝西,進門南側為車馬庫,折而北為一座多進式四合院,由李蓮英胞弟一家居住。李蓮英雖然沒在彩和坊住過,但這裡卻是他死後停靈和辦理喪事的地方。
李蓮英聰敏機警,善伺人意,頗受西太后的喜愛和信任,幾年內便由不諳世事的小太監擢升總管太監,恩賜二品頂戴。在宮中五十餘年,怙勢弄權,賣官鬻爵,廣植私黨,干預朝政,內自軍機,外至督撫,無不與之結納。戊戌變法時,他構陷帝黨及維新派;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他曾隨西太后逃往西安;返回北京後,他仍然在新修復的頤和園裡,全心伺候"老佛爺"。
在幾十年的漫長歲月中,李蓮英積攢下大量的財產。在河北大城老家,有耕地三十六頃,浮財無算;除去銀號、金店存款外,藏儲於宮內的現銀也有三百多萬兩。在戊戌以前,他就把自己的財產分成七股:把地畝按弟兄五份均分;把錢財按七份均分,兩個妹妹同樣有份;另外首飾珠寶每人分到七捧盒。他對侄子們說:"財大禍也大!"提醒他們要時時警惕著。
西太后去世後,李蓮英守孝一百天,以示深深的悼念。他經過慎重考慮,把太后歷年賞賜的珍寶,共有七大捧盒,全部獻給了隆裕太后。他說:"這是皇家東西,不應該流到民間。奴才我小心謹慎地替皇家儲存了幾十年。現在我年老體衰,乞求離開宮廷。所有這些室物,奉還給主子!"李蓮英的言行,令隆裕太后深受感動,她拒絕了李蓮英離開皇宮到南花園去養老的請求。
為西太后守孝一百天期滿後,在宣統元年(1909年)正月底,李蓮英就向隆裕太后磕頭告退。他說:"我前後伺候太后五十二年,蒙太后的恩典,我這輩子報答不了!我離開皇宮以後,要給老太后守孝三年,稍盡奴才一點孝心!"就這樣,李蓮英悄悄地離開皇宮,不再出頭露面。
李蓮英的死是樁謎案。有人說他被仇家所殺。李家的說法是,宣統三年的清明節前,李蓮英患"鎖喉痢"病,便膿出血去世。李家的以"亡人入土為安"為理由,匆匆將其埋葬了。
墓曾開啟 有頭無身
彩和坊李宅停靈期間,沿用了"拾孝"即"大破孝"的老例。北京"拾孝"的習俗,是在人死了以後,為了同多年的老街坊廣結善緣,不管認識與否,即便是偶然過路的行人,只要能走進靈棚磕個頭,表示哀悼的意思,便發給孝服和一頓飯食,包括一頂孝帽、一條孝帶、一件長不及膝的孝衣,還有三個饅頭和一碗粉條肉。所以李蓮英開弔這三天,靈棚前人來人往,門庭若市。負責維持秩序的人隨時疏導,做到弔唁的人隨來隨走,避免扎堆兒。
前來彩和坊弔孝的人,還有一些達官貴人和李氏的宮內老相識。初六日那天,傳來隆裕太后懿旨,按大臣禮恤賞賜治喪銀一千兩。朝廷大臣張勳、薑桂題等頭面人物親來李宅弔唁。李蓮英的徒弟、與李蓮英同在樂壽堂伺候西太后的"梳頭劉"劉德盛,讓其夫人即宮女何榮兒(因慈禧太后一句話而娶)前來弔孝。
何榮兒在事後回憶說:"出殯是在彩和坊。大清朝已是殘燈末廟了。尤其是李大總管,老太后一死,沒有多大權勢。家裡的子侄又怕招惹是非,所以喪葬從簡。在海淀彩和坊辦事,就是怕在城裡頭招搖。不過為安撫當地窮人,也為了百年之後塋地的安全,採取了大破孝……有名的拾孝,沒有很大的財力、人力是辦不到的。不過這樣做相當露臉,也相當收買人心。他的孝事很快就收場了。"
李蓮英埋葬在海淀鎮西南十多里的恩濟莊太監公墓。這座始建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欽賜公墓,佔地460多畝,埋葬著2700多位太監,是中國最大的太監墓園。李蓮英墓位於墓園西部,佔地20多畝。不過,"文化大革命"期間,李蓮英墓被開啟,裡面只有頭,沒有屍身。
李蓮英胞弟之孫李瀛洲和弟兄們將李蓮英安葬後,一直住在彩和坊李宅。在這裡娶妻生子,撰寫文章,出版期刊,度過了餘年。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為海淀區衛生局的辦公地點,如今開辦了一家餐飲娛樂企業。原有的三進四合院格局和主要建築,大體保留完好,磚雕影壁上的牡丹團花展現如故。東部的花園早已譭棄了,現在也添建了三進院落。
彩和坊李宅這座古樸的宅園,在1999年被定為海淀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記載著一位清代宮廷人物發跡、顯赫、衰微的人生道路和中國宦官制度的存在及消亡的歷史。
-
4 # 歷史精神
李蓮英,清朝末期著名的宦官,他生於道光28年(1848-1911年),直隸省河間府大城縣(今河北大城縣)人。6歲時就淨身入宮,本名李英泰,進宮後改為進喜,後來因為大太監安德海被斬於濟南,李蓮英幫助太后在祺祥之變中立功,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慈禧太后賜名蓮英,升任總管太監,統領後宮所有的宦官。
李蓮英在服侍太后期間,謹小慎微,揣摩主子的心思,在太后身邊越來越有權重,朝中大臣看到後,有很多人爭相賄賂拉攏,因而蓮英在北京城擁有很多宅院,總體來說蓮英為人事上以敬,事下以寬。
就是說對待主子恭恭敬敬,對待下邊的人很寬心,李蓮英是太監當然沒有後人了,不過,李蓮英的兄弟們每人過繼一個孩子給他,老大過繼過去的孩子名為李福康,老三的孩子叫李福廕,老四的孩子叫李福慶,老五的孩子叫李福德,他們當然不是好心到過繼孩子讓李蓮英養老,而是為了他死後分割萬貫家財。
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李蓮英向隆裕太后辭職告老還鄉,並返回家中居住,1911年李蓮英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家產被四個繼子,兩個侄女,還有親戚們爭相分完。後來大部分家產被繼子們揮霍一空。
李蓮英在北京有眾多宅院,其中位於海淀鎮彩和坊24號,這一處宅院就給了他胞弟之孫李瀛洲居住。
綜上所述:李蓮英的四合院並不是沒人繼承,而是想要繼承的親戚們太多了,光繼子們就分得大量家產,只不過後來都被敗壞光了。
回覆列表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李蓮英,說他是“有清以來太監中官品最高、權威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權監。”作為一位如此著名的大太監。李蓮英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疑案。人們不知道李蓮英是怎麼發跡,也不知道他到底搜刮了多少錢財,更不知道他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
據說李蓮英原名叫李英泰,是直隸河間府人大城縣臧屯鄉李甲村人。根據李蓮英的墓誌銘記載,他生於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清宮檔案的記載也證明,李蓮英是於“咸豐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的,但年齡是13歲。也許李蓮英在淨了身之後,沒有直接到皇宮當差,而是在王府當了幾年的差,才被鄭親王送進皇宮的。
因為他頭梳得好,很快便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從一個剛入宮的小太監提升到太監總管的位子。甚至還有人給他起了一個“小篦李”的外號。不過這種說法只不過是一種民間的傳言而已。實際上李蓮英從進宮當太監到坐上太監總管的位子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他進宮之初並沒有在慈禧太后身邊當差,更談不上體慈禧太后梳頭。剛剛進宮的時候,李蓮英像其他的小太監一樣被安排在奏事處當差。
知道同治三年(1864年)李蓮英才被調到慈禧居住的長春宮服役。不過他只是仍然不過是一個打雜的小太監,連品味也沒有。此時在慈禧面前得寵的還是安得海,根本輪不上李蓮英這個小太監。後來安得海因為過於張揚,在南巡替慈禧置辦龍衣的時候,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斬于山東。安德海死後的最初幾年中李蓮英也沒有在慈禧面前得寵。
但是,李蓮英為人乖巧圓滑,左右逢源,他工於心計,知道如何討主子的歡心。很快便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蓮英被賞戴六品頂戴。同治十三年,26歲的李蓮英又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光緒五年,李蓮英被慈禧賞戴四品花翎,這已經是清朝祖制規定的賞於太監的最高的品位了。但是,由於李蓮英實在是討慈禧太后的歡心,光緒二十年,又被賞戴了二品頂戴花翎。李蓮英就這樣成為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紅人。
但是,李蓮英在慈禧走紅之後,並沒有像前一任權監安德海那麼得志便猖狂。他還是像以前作小太監時候一樣在主子面前老老實實的做人。無論是對宮外的王公大臣,還是對宮裡的宮女太監。李蓮英總是拿出一幅寬以待人的樣子。正如他的墓誌銘中所說,他做事“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李蓮英的這些做法也為他在宮裡宮外贏得了不錯的口碑,慈禧太后也更加的喜歡他。就連歷來看不起太監的維新派人士王照也說,李蓮英穿著樸實,絕對不像一位得寵的大太監。
由於李蓮英很會做事,因此,慈禧太后身邊的太監幾十年來換了好幾批,唯獨李蓮英她捨不得換。如《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所記載慈禧太后的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李蓮英都要親自服侍,每一道菜品他都要親自嘗過,才撿可口的讓慈禧下筷。有時慈禧悶了,他就親自陪慈禧到外邊遛遛,甚至同慈禧聊天聊到深夜。同時李蓮英留給光緒皇帝的印象也不錯。
戊戌政變之後,光緒皇帝被囚於中南海瀛臺,每天幾乎連一頓可口的飯也吃不上。慈禧太后派人送來的食物不是餿的,就是陳飯剩菜。李蓮英知道之後,經常趁著向光緒帝請安的機會,給他帶些可口的點心來。使得光緒皇帝大為感動,甚至對外邊的官員說,“若無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
李蓮英在慈禧面前作了四十幾年的權監,真可謂是宮中少有的不倒翁。在這四十年中,李蓮英藉著得勢的機會,收斂的大量的錢財。關於李蓮英到底積聚了多少錢財,歷史上並沒有確切的記載。不過據說他曾經一次就收受過袁世凱二十萬兩白銀的賄賂。還有人說李蓮英在光緒末年,僅僅存放在京城各銀號中的白銀就有壹千六百多萬兩。同時李蓮英還收斂了大量的地產和無數的玉器珠寶。李蓮英到底積聚了多少錢財,具體的數目今天恐怕已經難以知曉,不過從當時的記載來看,李蓮英手中的錢財絕對是一個大數目。
李蓮英
李蓮英位於海淀鎮彩和坊南端的住宅。系李蓮英給其胞弟修建的宅院,始建於光緒中期,為一座多進式四合院。此宅後由李蓮英胞弟之孫李瀛洲居住。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後,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便悄然消失了。對於他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有人說他在慈禧太后死後,便向隆裕太后請求告老,回到慈禧生前賜給他的南花園過起了低調的生活。他沒有大興土木,也沒有過於招搖。只是悄悄的過繼了幾個侄子為自己的兒子,自己則整天像個花匠似的侍弄花草。直到三年後得痢疾而死。其間,甚至沒有人知道他就是曾經在慈禧太后面前呼風喚雨的大太監李蓮英。
也有人說,李蓮英是被隆裕太后處死的,他死後隆裕太后還把他的鉅額財產充了公。不過,朝廷殺李蓮英應該是一個轟動一時的大事,不會沒有文字的記載。還有人說李蓮英一生大量受賄於朝廷內外官員,在慈禧面前呼風喚雨得罪了不少的人。再加上手中的鉅額財產也實在是為眾多的貪財之徒側目以待,想奪為己有。於是,李蓮英在離開皇宮後不久就被人給暗殺了。甚至還有人說,李蓮英是在山東和河北交界處被大盜給劫殺得,李蓮英被大盜一刀就結果了。他的兩個侍從急著逃走,便只撿了個頭回來。現在葬在李蓮英墓裡的只有一個頭顱,沒有屍身。
李蓮英
據《清稗類鈔》宦官類記載和李家的後人回憶:李蓮英並不是死於非命,而是得病而死。記載中稱:孝欽殂後,不意又為隆裕後所庇……殆其病卒,隆裕後特賞銀兩千兩”。李蓮英的墓誌銘中也說李蓮英“退居之時,年已衰老,公殞於宣統三年二月初四日”。但李蓮英到底是不是善終的呢?
李蓮英墓在北京恩濟莊太監墓地,李蓮英在建墳時耗資巨大,據說建造墳墓時使用了大量的雞蛋,用蛋白拌石灰,江米粥灌漿,修築墳塋。有人曾對李蓮英的“雞蛋墳”吟詩一首:“馬鬣封頭雞卵墳,黎民血淚染石灰。可嘆蓮公達顯宦,焉與三寶共爭輝?”
李蓮英
1966年的時候,人們曾經開啟過李蓮英的墳墓,人們確實在他的墳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珍寶,如象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寶珠,金子做的煙碟以及數不清的珍珠、翡翠、瑪瑙等寶物。不過令人吃驚的是,他的棺材裡除一顆頭顱和一條長辮子外,沒有屍身。從墓裡的情況來看,李蓮英似乎真的是被人殺了個身首異處而死的。不過也有人說,有些太監的墓裡面都是隻有一個頭,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都很迷信,以為自己的殘缺之身,是有辱祖宗容顏的事情。死後也沒臉去見自己的列祖列宗,於是死後只藏自己的頭顱,而將身體捨棄。李蓮英死後是不是也是這種情況呢?這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