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雄說
-
2 # 陽光明媚149061
在職多年,這問題確實不好回答,關係到個人的實力以及社交方面的問題。關於個人的目標,我有看法,不知得當與否,只要你有一顆博大的胸懷,抓住時代的命脈一直前行,你的春永遠不會老,你的人生才能開花結果。
-
3 # 職場茶話間
職場路漫漫,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就需要職業生涯規劃了。我這裡說的是“職業生涯規劃”,而不是“生涯規劃”。對於生涯規劃的定義表示了生涯規劃”與“職業生涯規劃”的不同意義——工業時代發展起來的“生涯規劃”理論其實更側重於“職業”,提倡將個人的職業生涯與企業的生涯結合在一起,因為那個時代是“終身僱傭”的時代,員工對於企業有著鐵律一般的忠誠,頗有種“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的味道。職業生涯規劃我試著將其歸納為三點,分別是:知己、知彼、知行合一,以此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一、知己——向內探尋,我心光明
什麼是知己,可不是“海內存知己”的知己,也不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知己,而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知己。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自己、瞭解自己、懂得自己、明白自己,那麼我們需要知道、瞭解、懂得、明白自己的什麼呢?
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就是那三個經典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是對靈魂質詢,是人類一直想要思考明白,但我們絕大部分個體不願去思考的問題,因為用一句很俗但很真實的話來說“關我鳥事”。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知道、瞭解、懂得、明白自己,其實就是透過審視、分析來進行一場深度的自我認知,來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透過這樣的直抵內心深處的對話,從而實現自己對自己在能力、興趣、價值觀、性格、氣質、慾望等方面的自我認知與瞭解。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知道、瞭解、懂得、明白自己,其實就是透過對自己不斷地詢問、分析、總結,以求最真實最根本地瞭解自己,最終讓自己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收益。
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知道、瞭解、懂得、明白自己,其實就是透過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尋找到讓自己更加適合社會法則的那個“我”,從而可以讓自己在社會的規則之下自如地展現自我!
歸根結底,就是我們需要透過向內探尋自己的內心進行自我認知,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更符合個人的意願。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自我認知只有程度的深淺,沒有徹底與否。因為窮盡我們一生,都不可能徹底地認識自己。
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保持清醒的,不要自以為自己可以很瞭解自己,要知道,我們的很多看似由自己掌控的理性行為,其實都是大腦下達的感性指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要進行自我認知,畢竟一個人不知道、不瞭解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社會的車輪滾滾向前,只能是我們去適應,而不是讓社會來適應我們。將一切過錯、過失歸咎於除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就是一種自我認知的缺陷,因為不敢面對自己,怕觸及內心的黑暗。但是,你可知,想要內心光明,就一定要向內探尋,因為向內探尋的過程,就是Sunny照射進去的路徑!
二、知彼——向外學習,融入社會
全域性的觀念一定要有,就像對實習生所說的那樣“實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你所在企業的崗位能力,而是透過實習進行社會認知,並結合自己的能力,找尋到自己想要發展的方向”。
可惜的是,這番“苦口婆心”能聽懂的人很少,聽懂並可以去做的人更少。很多實習生依舊只是把實習當成一個學校任務來看待,他們並沒有真的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對待這一次實習,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這種“完成任務”的思想,也決定了他們只能看到區域性,只能以自己有限的認知在社會里摸爬滾打,弄得傷痕累累不說,還讓自己的內心充滿迷茫與怠惰,怨憤與不甘。
你可以說自己需要一個過程來適應這個社會,但當這個過程交給你的時候,你卻又將至拒之門外,還覺得自己是個“寶寶”,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推進這一過程,對此,我想問由衷地問一句:你需要多少時間才夠?
自我認知是讓我們尋找到自己,而不是讓我們與社會抗衡。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結合對自己的認知,去學習社會生存法則,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在此前文章中多次提到過的思維轉化。是的,就是將過往還帶著孩子氣的思維,轉化為社會思維,因為社會不是你家,不會因為你哭你鬧就一定滿足你。
所以,我想要強調的知彼——向外學習,更多的學習是一種融入社會的能力,這遠比掌握單一的職業能力,比如怎麼開業、怎麼做賬、怎麼排班等來的更為重要。掌握了融入社會的能力,等於掌握了社會生存的一把鑰匙,你可以用這把鑰匙很多扇大門,比如職業能力,比如人際交流,比如婚姻家庭等等。
當然,過猶不及,我們學習融入社會的能力,但與此同時卻不能失卻內心的獨立,否則,用一句矯情的話來說就是“我怕自己會變成自己討厭的人”,儘管很多時候,你真的連自己討厭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但你的內心就會這麼告訴你。
因此,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內外相合,剛柔並濟——向內探尋的時候,也向外學習;融入社會的時候保持內心的光明——知行合一,才真的能夠實現學以致用!
三、知行合一——內外結合,學以致用
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在向外學習的結果上,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知行合一。知道更要去做,瞭解更要去行動,懂得更要去展現,明白更要去達成,所以,在知己知彼的要素之上,更具有目的性的要素就是內外結合,學以致用。
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性格、氣質、慾望等因子,結合所瞭解學習到的社會制度、規則、文化、時代特徵等因子,合理地選擇人生方向,制定一個個向著方向前進的小目標,然後開始行動,並持之以恆。
將定方向放在知行合一最重要的位置,是因為方向錯了,所有的努力都會化為烏有,徒勞無功。所以,我們需要定下一個方向,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符合時代發展的。
我們要把方向定成遠處山岡上的一棵樹,雖然腳下沒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通向那棵樹,但我們可以透過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動,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走出一條路,走到那棵樹下,摘取成功的果實。
所以,定方向是知行合一最重要的一點,你可以將它看成是你人生的標靶,是你前行的指航燈。如同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終身僱傭制度一去不返,我們不需要像祖輩父輩那樣將某一職業定為我們人生的方向,那樣太狹隘,也不符合當下資訊時代的特性,但卻不能沒有方向。
就像是在沙漠中行走,我們不能憑藉感覺,否則永遠走不出茫茫沙漠。我們需要的是根據天上的星辰,確定一個明確的方向,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才能夠走出荒蕪的沙漠,擁抱繁華的都市。
而我們所處的資訊時代,一切都在以一個更快地速度進行著迭代發展,500強的企業說倒就倒,上市公司也不斷被兼併,獨角獸般的存在也面臨著破產的風險,而我們個人卻可以憑藉自己過硬的本領繼續生存在這個社會,甚至於會比以往更好,看看今天的很多新興職業,比如:網路主播、遊戲體驗師、網路文字編輯、網頁設計師等等,他們不用天天坐在辦公室裡,去面對那些辦公室政治的蠅營狗苟,只需一臺電腦,在家裡就可以輕鬆辦公,獲得一定的財富回報(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是做不好的,這與自己的認知和向外學習有關)。
所以,看到了嗎,今天是一個企業有高度破產倒閉風險的時代,據相關資料統計,僅2016年到2017年,各大連鎖品牌,平民化到美特斯邦威、李寧、百麗這樣的鞋服類連鎖門店,高階到LV、Prada、香奈兒等奢侈品連鎖門店,還有網紅黃太吉、有範等網際網路型別的企業,關店的關店,破產的破產,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忠誠很多時候還如何去談
企業要員工從一而終,員工要企業給予高薪,雙方從僱傭變為博弈,想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再將自己的生涯規劃單一地與企業發展、職業發展結合在一起,真的會被時代所淘汰。
要知道,人工智慧說不定哪天就全面普及,未來世界的描述將從以往的影視作品中走入現實社會,在這樣的高速發展下,我們更需要清晰地進行自我認知,高效的全域性學習,明確合理的發展方向,將以往動輒十幾二十年的規劃一一拆解,變成一個個階段性的小目標,而這些小目標的逐一實現,就是我們通往人生方向的穩固橋樑。
是的,我們需要為自己找尋到一個人生方向,不侷限於職業,可以是沙漠種樹,也可以是職場高度;可能是陪父母漸老、陪妻兒共好,也可能是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在看似虛度的時光裡實現那些美好的夢想:開一家店,養一隻貓,伴一個人,留一抹斜陽,安然到老。
不管是哪一個方向,都請一定記得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也請記得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社會的融入,學以致用,才不負這個最好的時代!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時代的眷顧,但所有人都應該為得到這份眷顧而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
4 # 紅瑞祥雲豔陽天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找到了發展的方向,努力鍛鍊自己的技術素養和組織溝通能力,接受的鍛鍊越多,以後自己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
5 # 鑫鑫體壇
《離騷》中有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職場是江湖、是人生,我們心懷夢想,逐鹿職場,乘風破浪、百鍊成鋼!
人都要有夢想,有了夢想就要去闖。遙想當年,十年寒窗。如今終於離開校園,進入職場,以為放下了課本,就會自由自在,以為努力工作,就能早日輝煌!
職場路漫漫,人生才剛剛開始而已。此時此刻,最需要做什麼,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累積,打怪升級,奮發努力,才能到達心中的目的地。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加油,come on, everybody !!!
-
6 # 學習委猿
找到人生目標是一個很空很大的話題,人生目標看著也是一個很虛無縹緲的東西,但是人生目標就像法律界的憲法一樣,是我們行事原則和做決定判斷依據的總則。如果沒有總則,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零碎且散亂的。
一、找到人生目標的思考模型我最近了解到了一個NLP邏輯層次模型,是由羅伯特.迪爾茨發展出來的。這個模型將“自我”分為六個層次:環境層次(Environment)、行為層次(Behaviour)、能力層次(Capability)、信念/價值層次(Belief)、自我意識層次(Identity)和精神/系統層次(Spiritual)。
這個模型從下往上層次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接近自我發展的核心。當我們解決了最上層的問題後,下層的問題就有了很清晰的解決方向,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迷茫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是因為最上層問題沒有解決。
我非常喜歡這個模型,因為這個模型喚醒了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人?我到底想過怎樣的生活?
工作這麼多年來,我基本上就沒思考過這兩個問題了。好像一直被生活推著往前走,越往前越迷茫,邁的每一步既感覺像是自己的選擇,又好像是迫於生活壓力,所以每一件事都做的不情不願。
解決了這個兩個問題,就找到了我們的人生目標。有了人生目標,我們就有了一個穩定的核心。這個核心會把所有“可能的自我”凝聚起來。不管外部環境怎麼波動,我們做怎樣的選擇,我們的這個核心會讓我們有強烈的存在感,而不會覺得迷茫和不知所措。
二、找到人生目標的方法Steve Pavlina在他的部落格中分享了一個很好的如何找到人生目標的方法,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個小時完全空閒的時間。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上房門,保證這段沒有任何打擾。這段只屬於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這件事。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這個階段一定要對自己誠實,不管是世俗的還是虛榮的,任何想法都可以。可以是“賺很多錢”,可以是“讓父母安享晚年”,可以是“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和幸福”等等。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管多奇怪多荒誕都可以。不斷地重複第4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我們通常需要15-20分鐘的時間和過程去剔除那些覆蓋在表面上的那些受到外界觀念、主流思維影響而得出的答案。所有的這些偽裝的答案都來自於你的大腦、你的思維、和你的回憶,但真正的答案出現時,你會感覺到它來自你的內心最深處。
在寫到50-100條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放棄,或者找個藉口去做別的事。因為你可能覺得這個方法沒有任何效果,你的答案很雜亂,你也完全沒有想哭的感覺。這很正常。不要放棄,堅持想和寫下去,這個牴觸的感覺會慢慢地過去的。
當你寫到第100個或者第200個答案的時候,你可能突然會有一陣內心情感上的湧動,但還不至於讓你哭出來。這說明那還不是最終的答案。但是把這些答案圈起來,在你接下來的寫的過程中你可以回顧這些答案,幫助你找到最終的答案,因為那可能會是幾個答案的排列組合。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流淚,讓你情感上崩潰。
這個辦法幫很多網友找到了他們的人生目標。1989年生的樂純CEO劉丹尼用這個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成長,並幫助別人成長。體驗和經歷生活,並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
當時劉丹尼在全世界最大的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黑石集團實習,並且已經拿到了正是offer。他在糾結是否辭去黑石的工作,回國當一個無業遊民時,碰到了這個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然後瞬間他就決定了辭職回國。
之後他的人生路是一直朝著他的人生目標在走,如今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
7 # 向陽的螢火蟲
“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嗎?,換個角度思考幫助你快速地釐清心之所向。” 我們生活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只要在搜尋引擎輸入,不到一秒就會出現好幾百萬筆的資料提供我們參考。 這真的是一種幸福,讓人們可以更快速的學習且自我成長,打破地區與時空的限制! 可是同樣的,也有許多人在泛濫的資訊中迷失,不知道自己的內心真正要的什麼,過多的選擇使得生活複雜化。 近期輔導的企業高階主管,是一群獲得社會高度認可的優秀份子,過著人人稱羨的生活,但當我再往內做深度的心理探討後,我發現其實他們也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感到迷惘! 因為迷惘,所以身為精英的他們,就是不斷的追求社會期待、地位,一路向上走。 可是親愛的,我們的生活並不只有這些! 如果你也正陷入對未來的迷惘中,尋找了多年也無從得到答案,我將提供你不同於一般人使用的方法,幫助你釐清心中真正渴望達成的目標。 大眾使用的:“描繪法” 這是大多數人共同的思維模式,有點像是在空白的圖畫紙上,慢慢地描繪、填補自己所想要的狀態,可能是一顆樹,或者是一幢房子,慢慢成就一幅美麗的人生。 並不是這個方法不好,而是使用“描繪法”的前提必須建立在:你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果你已經很迷茫了,描繪法只會讓你越來越困惑。 如果你很迷茫,那你應該使用的:“雕塑法” 當在雕刻作品時,師父會先把多餘的部分削除,只留下他所想要的部分,最後終於成就精緻美好的作品。 所以簡單來說,“雕塑法”就是先刪除你不想要的! 或許一開始要自己馬上釐清心之所向是困難的,但從你不要的開始刪除,就可以慢慢的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渴望! 人生卡住時需要轉個彎,利用不同的想法,讓你脫離卡卡心境,成就輕鬆且幸福的人生。希望我所分享的方法,可以助你一臂之力,早日走出迷惘。
-
8 # 軒軒少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平坦順暢的職業發展道路,一開始就做好完善的職業規劃,就能避免多走彎路,所以,擁有科學的職業規劃方法是我們職業發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本文將透過職業規劃的5個作用,7個問題,10大誤區和一幅圖告訴你怎麼科學地做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的5個作用
職業選擇理論是職業規劃理論特質因素理論的代表理論之一,是最早的職業輔導理論。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是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選擇1個職業》的著作中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焦點的觀點,他認為,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格模式,每種人格模式的個人都有其相適應的職業型別。該職業規劃理論在我們的職業選擇過程中的指導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1.職業規劃有助於確立個人發展目標
透過分析瞭解自身能力、才華和性格特點;找出自己的特長,確立自己的個人發展目標,並制定一系列行動計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實現目標。
2.職業規劃能夠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和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計劃將1步1步地實現,這時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將逐步改變。但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具體並且可實現的計劃。
3.職業規劃能助你把握關鍵
做好職業規劃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安排日常工作的優先順序順序。透過職業生涯規劃將使我們能夠把握關鍵,提高成功的機率。
4.職業規劃有利於挖掘個人潛力
職業規劃可以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專注於自己有優勢且能得到高回報的領域,這有助於你發揮更大的潛力,最終達成目標。
5.職業規劃能助你瞭解當前的努力
為你提供了1個自我評估的重要功能。你可以根據規劃的進展情況評價你當前取得的成果。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職業規劃,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呢?
做好職業規劃的5個問題
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加州門羅公園貝拉港社群學校演講時說道:“當你回家吃飯,盤子裡是最難吃的蔬菜,如果你願意可以勉強自己吃下去。但如果你是玩遊戲,即使非常難,只要自己喜歡,你也會努力通關。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事情會容易很多,而你也將擁有更大的決心。”
不論做什麼,興趣永遠是最好的導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要做好職業規劃,不妨先問問自己以下7個問題。
第一問:我喜歡做什麼?
興趣和喜歡是人們工作動力的源泉。為什麼有的人得到了優厚的薪酬福利,登上了理想的職位,在別人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可他自己卻悶悶不樂,很可能是他目前做的職業和工作不是自己的興趣所致。
所以,在設計自己職業生涯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職業方向、目標和路徑與自己的興趣相吻合。從事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一致的職業和工作,不僅會加速自己的成功過程,而且能達到“工作著並快樂著”的職業人生順境。否則不但很難實現職業成功,還容易陷入“工作著並痛苦著”的職業人生逆境。
第二問:我擅長做什麼?
你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假如你是左撇子就要從事左撇子最擅長的工作,而不要設法去提高自己右手的行動能力。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在於其最終的優勢領域。你可以把自己已經證明的能力和自認為還可以開發出來的潛能一一列出來,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擇己所長。
當工作使你感到壓抑、不愉快,並且成績平平時,你幹這些事的能力便是你的弱點。對於一個集體,需要克服的是“短板定理”,而對於個人,不要想著努力去補齊短板,而是應該去發揮自己的長處。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個左撇子,你就應該提升和發揮你左手的優勢,從事能使左手大顯身手的職業和工作。
第三問:環境支援或允許我做什麼?
環境分析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一環。大到國際環境、國家環境、城市環境、行業環境等,小到企業環境、人際關係環境、家庭環境等,都是應該充分考慮。
環境分析可以引入SWOT方法,列出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而在職業規劃和選擇中,強化和發揮優勢,抓住職場機會,並弱化劣勢減少威脅。比如依你的職業實力,你完全可以在沿海發達地區的知名企業謀得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職位,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環境是否允許就值得考慮。
第四問:社會需要什麼?
社會的需求不斷演化著,舊的需求不斷消失,新的需求不斷產生。昨天的搶手貨或許今天就會變得無人問津。所以在設計職業生涯時,一定要分析社會需求趨勢,要將自己的職業方向規劃在社會發展的朝陽職業上,而不是“下坡趕驢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第五問:我要什麼?
多多益善的金錢?
更高的體面的職位?
還是安穩平靜的環境?
還是家庭的天倫之樂?
還是無拘無束的生活?
這就要傾聽來自心靈深處的職業錨的吶喊——
我究竟喜歡什麼?
我究竟需要什麼?
什麼才是我最為珍惜和追求的?
我為什麼而活著?
如果你能明白你的人生不是為了來而來,而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來,那你就要好好定位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大程度地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宰。最後希望你能早日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
9 # 廿一666
僅分享個人經驗。
這事情不是下子能想明白,意識到時也沒法馬上能想得出來,我是在過去的日記中時有提到,彙總如下。
某日日記摘錄1:
這種感受或衝動我似曾相識,有點類似於高中時解數學方程式或幾何題,那種遇到難題、前期多少有點壓力、擔心解答不出來的刺激,帶著這種忐忑之心閱讀題目,當讀完題目後,如果基本上懂了,有了一定的思路,然後按思路去試著推算解答,很快有了結果,那就會趕緊去寫出來,內心也鬆了一口氣,又解決一題目,沒有太難嘛!但如果閱讀題目時就有點暈了,或推算過程出了問題,則往往反而挑起我的鬥志。如果是考試時時間有限,好或會先放過,留到最後慢慢修理它。若是平時作業練習,則會準備利用吃飯的時間、睡覺的時間 、課餘的時間,也要把它啃下來,那種決心。
類似的體驗還有在運動的時候,無論是跑步、爬山還是游泳。
類似的體驗還有寫作的時候,這幾年不斷寫呀寫,沒有刻意學習一些寫作技巧,那些技巧只為取悅大眾閱讀者,一點也不符合我的初衷,我也無法寫出一些非自己所見所想、非自己親切認同甚至是反對的東西。依然堅持寫,寫隨心所欲的東西,不斷地思考生活與工作所見所聞,也期待哪一天可以寫出一些偉大的文字,或一部分偉大的作品,總結自己人生的,總結自己的思考的,或彙集前人的智慧重新發揮的,內心深處,我也期待能憋出一些東西來,創作出一些東西來。
我還期待做好管理者,能夠以自己的正能量影響他人,能以自己的工作與學習方法引導他人成長,這似乎是我目前工作中的一大目標,甚至是工作主要動力來源,當我對日常工作覺得無趣時。總的來說,我不能被工作與生活的瑣事淹沒了自己內心深處想要憋出來的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我這種型別的人最大的生命活力。如果有機會更好地發揮出來,能順便贏得他人讚許乃至換取物質條件,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好地專注於寫作,那就更幸運了。
某日日記摘錄2:
窗前坐一會,發呆一會,也聽著窗外樹上的鳥叫聲,也看著那棵樹,想著這兩天重新確定了寫作的目標了,就得堅持像這幾天這樣早起才行,早起閱讀和寫作,晚上也得抓緊時間整理筆記,忙於輸入與輸出。這就像一份兼職,比如有一個兼職帶貨的主播,不是帶別人的貨,而是自己的貨,那下班後,她就得自己去找貨、拿貨、拍照、上架、開直播、做客服和發貨,一系列動作。寫作也是如此,花的時間不能少,首先得閱讀,保證持續“進貨”,現在的輸出還是無序的,進貨也是無序的,看來後續還得集中到主要的“品類”上,先堅持把自己擅長的、又能“熱銷”、能早點“獲利”的品類先做好。
這件事要做多久?前兩天說要給自己三年時間,但剛在窗前發呆時,自己閃出一個念頭,可能我未來10年都得這樣早起,奮鬥。這念頭倒是觸動到我,原來我還沒有做了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準備,像過去兩三年那樣隨時放飛自我,那接下來肯定也會中途放棄,一事無成的。
某日日記摘錄3:
回想職業生涯10年,做零售員時,只要肯幹,也能吃苦耐勞,手腳麻利,事情很快做得很順手,成為熟手。後來做電話銷售,很快就放棄了,只覺得這事情本身是個坑,不適合自己,更不可能去學習做好了。後來做電商運營,能吃苦,能忍耐,能為人著想,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了,遇到困難,開始懂得去學習,也慢慢做得更溜了,有了信心解決一切問題了。後來帶團隊,也是不斷磨鍊中不斷學習,有做得好的,也有遠遠做得不夠的,有越活越明白工作中有諸多無奈與痛苦,也有引導他人成長的滿足,不斷充實自我的踏實感,不斷面對挑戰的決心、鬥志和激情。
總的來說,我有時覺得做人太難了,做管理就更難了,時不時想逃避,覺得自己不合適做管理這破事情,會懷疑自己,但又內心卻又喜歡這種挑戰,想要從中得到滿足的,因而也不斷學習與改善自己,不斷修正自己對人對事的處理方法,改進與人與事與自我的關係,只要下定決心,自己似乎是可以從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這符合自己的核心職業興趣,包括企業管理、予以他人建議與輔導,透過思想與言語影響他人,當然也有些我並想學習的,比如人際關係管理,幸好這並非是時刻都重要核心的東西,或者說我在這方面也不總是那麼糟糕,這也符合自己的工作價值觀。
總底來說自己是個充滿正能量的人,思維活躍的人,在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前提下,我致力於與人協作、一起把事情做好,致力於成事,讓身邊的人和事,自己與這個世界往更好的方向轉變。由此,無論我在哪樣的行業或公司作為管理者,都容易找到與自我工作價值觀相切合的點。至於管理技能,寫作演講技能,過去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自己已有一定的基礎,最近卻怠於學習與實踐了,那繼續堅持是唯一要做的。
總結:我的目標是作為管理者,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同時寫作,兩者似乎是不同的兩個目標,現在我還沒能掰得很清,但我隱約能感受到這兩者是統一的,來自內心深處同一需求,最終也能到達同一彼岸,並且這兩者在過程中也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我想嘗試以另外一段日記進一步解讀下,如下:
你要保持自己的那份熱情、熱愛和熱枕:自小你就對人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熱愛,對學習與工作充滿熱枕,但世人與世事卻是冷漠冷淡的,每個人最終都會迴歸到自己的小家庭,其它一切與人的關係,無論是家庭、朋友還是同事,都只是任務形式,因此越是長大、變老,越是要忍受自己的熱情、熱愛和熱枕遭受冷遇的困境,你終是要明白這點,並得學會坦然面對;但也要明白,即使別人不在乎不關注,但不能影響和改變你,你不應該收起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熱情、熱愛和熱枕,因為這就是你;具體的事情比如分享學習,比如寫作,都是出於自我需求,出於忠於自我生活與工作的需要,而非出於他人的評價與認可——這只是錦上添花。
-
10 # 率真綠波
要想找到人生目標,我認為首先要知道目標因何而起。然後是要找什麼樣的目標,也就是確立自己的目標。最後,付諸行動。
目標更多的源於一種責任。人,是社會的人。責任是與生俱來的,在家庭中我們每個人既是父、母,又是兒、女,我們不僅要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同時也要履行做兒、女的責任。在單位中我們或是領導,或是職員,不管身處何位我們都要盡責盡守,這才算一個合格的員工。作為兒、女我們起碼要做到父、母老來衣食無憂,能享受到好的醫療保健,讓父、母為有這樣的兒、女感到驕傲。作為父、母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兒、女創造好的生活、學習條件,讓他們能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作為職員不僅要具備幹好本職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拓展自己的業務技能,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擔負起這些責任?怎樣才能做好這些我們應該做的事?
那就需要我們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也許是短期的買房、買車,或是職場的晉升,收入的增加等。具體目標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目標的實現能讓我更好的履行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就OK。
當人生達到了這個階段,我想你離人生的終極目標——自我實現,也越來越近了。這是很多人奮鬥終身想達到的目標,我們也應努力爭取!
回覆列表
不論是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手,到了一定時期,總是會覺得有一些迷茫。如果你不幸遇到,請不要擔心,因為當你迷茫的時候,也正是你需求突破的時候了。
1、找到迷茫的原因
如果你遇到了迷茫,不要害怕,冷靜下來,想想自己是什麼有這種感覺的?是因為看不到現有工作的前景,還是覺得自己進步不夠快,或者是覺得職場上有些問題自己難以解決。不論哪種原因,首先我們需要想清楚自己為何迷茫。
2、對症下藥定目標
當我們知道自己為何迷茫之後,剩下的就需要集中精力,想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心之所向,就是目標。定目標的的時候一定要聚焦,目標不在於多,一次一個就夠了,並且這個目標一定是自己內心向往的,也是能夠解決自己迷茫期的。比如工作上遇到瓶頸,那麼你的目標就很直接,就是儘快提升自己的能力,解決這個業務難題。
3、將目標進行拆解
制定目標最關鍵的步驟,就是在於拆解目標。結合自己自身能力,結合當時條件和背景,根據已掌握的資源,將大目標拆解為適宜的步驟,並且思考每一個步驟可以透過什麼方法達成。比如一個房地產銷售員想成為公司年度銷售冠軍,那麼自己可以看看自己與公司最頂尖銷售同事的差距,包括能力上和實際銷售額上,再分步驟的提高自己的銷售能,如第一週瞭解業務知識,第二週鍛鍊溝通能力,第三週學習銷售技巧等。目標拆解得越合理越細化,自己也容易完成。
當我們完成目標制定後,剩下的就是不遺餘力的實現目標了。一定要有一個堅持的信念,並且隨著實際情況,我們也要學會調整最佳化目標,結合實際進行變通。“當一個人非常迫切想要成功,全世界都會為你讓道。”祝你早日走出迷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