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呈現春情
-
2 # 鷹嘯雲間飛
我不會輕易相信演義,但也不完全相信正史,畢競有一千八百年的間隔。就像現代一樣,很多事情眼睛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尤其政治上的事。只有相關資料都一致吻合才值得相信。有些事是瞞不過天下人的可以相信,只要有一點點隱晦之處都要推敲。羅貫中寫得畢競是史傳小說,再誇張他也不能改結果,曹操手段換來的功績他不滿,但並沒沫滅。與水滸傳等小說的參考價值不能等同。羅的小說沒有顧忌相反三國志,史記這些所謂的“正史”真的那麼真嗎?這些正史到了一個新的朝代都會有人加以評註,甚至出自私心,政治利益或其它意圖進行修改。尤其是史記載的人物傳最容易被修改。倒要思考。例如:分析曹操倒底是不是奸雄?很多人都會拿各種“正史”來證明。這個問題是有跡可尋的。曹操之所以是奸雄,就是來源於手段的出發點。呂伯奢一家被殺也是一個道理。在政治上使用一些非凡的手段,哪怕是坑蒙拐騙無所不極的手改也無可厚非。很多手段為人所不齒但要考慮使用手段的人是不是逼不得己,騎虎難下,畢競是政治。但曹操殺呂一家,坑殺袁紹八萬俘虜來維護自身的手段沒有必要,雖然收到他想要的效果了,但並不算高明。我來講講這兩件事更高明的手段:一,換個英雄氣概的人物是不是可以仗劍質問呂家,解除誤會。缺點英雄容易受騙。重點要會分析呂家解釋。曹操完全會分析的,可惜他不是英雄的性格。二,換個孔明,孫武這等智慧高性格不毒辣的人對待八萬俘虜手段的出發點就不會首先考慮去殺。而是妥善安置,統一分配管制,使八萬俘虜各使書信給親人朋友,亂其袁紹軍心。以袁紹的脾性只要一旦用殺來制亂,呵呵等著滅亡吧。這就叫把困難轉化為有利,把困難留給敵人。以上不過是用舉例來說明了羅貫中不屑曹操手段換來的功績,並沒否認曹操北方的貢獻。相反,羅貫中對曹操的忠義暗中埋下伏筆,只是很多人沒用腦袋去看書胡亂評價。曹操對司馬懿的壓制態度對比曹操重用郭嘉的忠,敬重徐庶的孝,關羽的義。曹操“協”天子只是面對天下局勢的非常手段,並不代表他篡漢。所以三國演義只是在人物上填加些色彩,真實性仍然存在,邏輯思維依然存在。說他沫滅了周瑜的功績,仔細看看分析下也不盡全是,因為事實就是孫劉聯盟。只不過添加了草船借箭的政治色彩,透過草船間接批評孫權的私心,同時點評了孔明與周瑜的才能。這就是高手隱晦之處。
-
3 # 有鳳來儀185534810
三分真七分假,都是作者為寫書而潤色加工的,啥是小說?啥是演義?既無資料可查又沒有生在那個亂世說的好像身臨其境,就像現在文學家、小說家無中生有,只能說作者的腦子比一般人聰明。
-
4 # 遊遊呦呦又又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不是。三國演義只是演義,根據有關史實改編,加了許多描寫手法,為了豐富內容杜撰了許多情節。若研究三國曆史,請參見三國志。
-
5 # 逍逍客說
當然不是。
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不是一類東西。說得清楚,“演義”就是延伸虛構,就是文學作品,畫本小說。而“志”就是“如實記載”,就是“歷史典籍”。
它們的相同在於,都是對兩漢後的魏蜀吳“三國”進行敘述再現,一,基本線索脈絡是真實的,二,背景是真實的。三,基本人物是真實的。四,結局和歸宿基本真實。
它們的不同在於,演義裡詳細寫了人的情感,性格和心理活動,比如三氣周瑜,譬如長坂坡,比如草船借箭,再比如火燒連營,等等,演義要生動具體得多。但是志書則更準確,基本忠實於事實。舉個例子,演義對呂布戲貂蟬的寫法,就是完全的虛構,史書根本無法做到。而史書對呂布性格的看法基本是,善變,有奶即是娘,是定論而不是描寫。
-
6 # 太陽王子的兄弟
文學是文學,歷史是歷史,文學需要尊重歷史事實,但是又不是歷史,這兩個是兩碼事情,三國演義和正史還是有出入的,比如怒鞭督郵、草船借箭、火燒博望坡、七擒七縱、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都是有藝術加工或者是移花接木的。
-
7 # 驕陽似高火
《三國演義》又叫《三國志演義》,是根據《三國志》改編的歷史小說。既然是歷史小說,裡面的大部分是取自《三國志》的真人真事,當然也有虛構誇張的成分。如果你要研究歷史,請看《三國志》;但是《三國演義》也不是一無是處,裡面的很多事蹟,雖說不是被按到了其他人身上(比方說:草船借箭,趙雲長坂坡,空城計),但是道理是說得通的,所以如果不是為了研究歷史建議看《三國演義》
-
8 # 東東一一
而三國演義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它深入了民間,很多人就把它當成了歷史,甚至一些有歷史功底的人都給它定義為:三分虛七分實!然而整本三國演義,除了主線以外,其他的基本為杜撰!可以認為是九分虛一分實!
-
9 # 蓋國順原創短文
不得不說三國演義是一部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對正,沒過份宣揚。對反,沒淹抹其功績。突出個人的忠義和能力方面進行了藝術加功。是整部書的成功基礎。另外一些重要的文學作品如實的般到小說裡,從文學角度說增加了他的可讀性。再加上作者的文學修養對整個歷史的理解所接合,是三國演義成功的原因
-
10 # 武鄉侯諸葛亮
樓主是歷史不好嗎?《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按照三國史作為原型,然後再把一些口口相傳的野史寫進裡面,還有一些是羅貫中自己編的。
《三國演義》中與歷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張飛在歷史上是個美男子,精通兵法、又會吟詩作畫,算得上是一個儒將了,可在演義中卻是一個莽漢。還有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是不存在的,關羽的刀是一把長柄刀,這種刀在唐宋時期才出現,關羽壓根就沒見過它,又怎麼會用它呢?所以歷史上關羽用的是長矛,而且這種長柄刀是儀仗隊使用的,在戰場上沒用。還有呂布的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在東周就用了,但也只是儀仗隊使用的,戰場上也沒多大用處,歷史上的呂布用的也是長矛。
還有諸葛亮,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很厲害的謀士,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陣前大罵王朗,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但是這些事都和諸葛亮無關,草船借箭是孫權情急之下想出來的,空城計是曹操用的,火燒赤壁是周瑜想的,三氣周瑜就更不對了 周瑜在歷史上是一個大度的人。 王朗在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經病死在洛陽,又怎麼會被諸葛亮罵死呢?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無非就是彰顯諸葛亮的智慧罷了。
還有很多與歷史不符的故事,我也說不出來了,但是還真得說一下: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偉大的小說,僅僅是一本小說,不要把它當成歷史去看。
-
11 # 黃中模教授
《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是否都是真的,沒有藝術虛構?
有人認為都是真的,甚至有著名學者,批評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歷史學家的眼光,而不是藝術家的眼光”,是因為毛氏在書序及批語中,說了幾句歷史小說要“據實指陳”、“真而可考”之類的話,就指責毛宗崗的文藝思想,是“保守”與“倒退”。對毛宗崗的這貶責,詳見北大著名美學家、葉教授著的《中國小說美學》。
本人不同意這種批評。於是撰寫了《為貶毛宗崗的文藝思想鳴不平——《三國演義》毛批“保守”與“倒退”辯》。此文經當時主編《中州學刊》的湯漳平教授要去,發表在1985年《中州學刊》三期上。
此文計對其所謂的“保守”、“倒退”論點,從多方面進行辯正:
一,葉教授不瞭解毛批中的多種矛盾現象:1.主張真而可考,與刪改此書仟意增刪的矛盾。
寫歷史小說,要本歷史事實,但毛氏對歷史事件,在書中大量進行增改,表現了藝術匠心。如在其中,孔明誦讀的《銅雀臺賦》,在曹植的原賦、及小說嘉慶本中,都無“喬公二女”之事。羅貫中寫的是:“攬二喬於東南兮,若長空之螮蝀”;但毛氏不遵歷史小節,將它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把孔明智激周渝這些武夫,激得無懈可擊!這本是毛氏的虛構,但是在毛的批語中,反而稱讚孔明是:“可謂善改文章者矣”!這是毛宗崗善於虛構的例項之一。
葉教授認為毛批改三國演義,批評《西遊記》是“誕而不經”,是主張“真而可考”,反對虛構。但這是毛氏批語的次要的一面,這與他實際更多加主張用奇幻手法描寫作品的文藝思想是矛盾的。這表現在他一貫以奇幻評論三國演義。他對“左慈擲杯”、“關公顯聖”、“諸葛禳星”等“誕而不經”的描寫,都加以讚揚。對三國演義中,有假張飛,假姜維,假孔明的情節,他都稱之為“幻”,認為《西遊記》中的南海觀音、牛魔王、落胎泉之類的情節,與孔明徵南遇到的啞泉、伏波顯聖的描寫,同是用的奇幻手法。如毛氏在九十回批語中雲:“前卷祝井出泉,是孔明但邀神助,此卷以扇反風,是孔明自顯神通,每讀《西遊記》,見行者之降妖、讀《水滸傳》見公孫之鬥法,以為奇幻,不謂《三國志》中已具備《西遊記》、《水滸》之專矣!”
這是毛氏崇尚“虛幻”手法的證明!
3.泛論“敘一定之事,無容改易”與他實際刪改三國演義的藝術匠心的矛盾。小說是藝術,刻劃人物,結構情節,均應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與規律。他表面說對前人敘事,無容改定,而在實際刪改,對前人的底本,就作了大量刪改!如:其對魏延被殺的情節的刪改,就是如此!
在《三國志》中,稱魏延無反叛之意,只是其“欲殺儀”,是楊儀“遣馬岱斬之”。在嘉慶夲中,寫孔明想燒死魏於上方谷,因天下雨救了魏延,魏回營,詢問此事,孔明反將責任推給馬岱,又密令馬岱將責任推給楊儀。顯然這是羅貫中的虛構,但毛氏認為這些描寫不合理,有損孔明的智慧才能與性格描寫,於是盡皆刪除,改為在孔明臨終時授馬岱巧斬魏延的情節,更合情理。顯示了毛本三國演義,更重藝術虛構的匠心。
二,本人上述文章,還從多方面論述了毛氏評改三國演義產生上述多種言行矛盾的原因,是因毛本三國演義中多有反請崇漢思想,其以三國演義事皆真實可考,迴避文字獄。對這類情節與人物,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反駁了葉教授的毛宗崗的“保守”、“倒退”論。
總之三國演義,既有歷史事實依據,但其絕非全是真實事件。論者有“七實三虛”,與“三實七虛”之說。本人認為其是三實七虛,至今已成多數論者的共識。
-
12 # L小鶴剪輯
1.桃源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 只提到情若兄弟(年齡:關羽>劉備>張飛)
2.溫酒斬華雄:實華雄死於江東猛虎孫堅刀下,三演反把孫堅寫成是華雄的手下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白骨深感認同ing-.-")
3.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4.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只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只有這十三家.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不可能分身去討董,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並無參加戰役,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怎可以參加討董行列,當時公孫瓚正要對付鳥桓,亦不可能參加討董行列,至於張楊當時和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而劉備當時亦只是跟隨出征. 5.關公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確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的部下所為。
6.張飛鞭督郵∶實乃劉備所為
7.徐州誅車胄、古城斬蔡陽:此乃劉備所為。
8.土山約三事:那次戰役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有"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之事.
9.曹操獻刀殺董卓:曹操認為卓終必敗,不領董卓情~逃歸鄉里..曹操獻刀,不見正史 虛構的
10.連環計∶載有貂蟬之人 呂布與董卓爭奪一婢女而起 並無指出是有人用計
11.關羽降曹∶無特別記載應為自願(在三演所編造的關羽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二皇嫂",但這是與史實不符的。根據史書記載∶劉備到徐州後,屯兵小沛,命關羽守下邳。劉備的妻子應該隨劉備住在小沛,而不是住在下邳。曹兵進攻小沛時,劉備戰敗逃走,妻子在小沛被俘,而不是隨關羽在下邳投降的。也就是說,關羽在投降時,身邊並沒有什麼"二皇嫂"。)
-
13 # 蘆葦QAQ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自然是不少的。它不僅反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還對人物與地理名稱作出了標註。在裡面發生的主要事件都與《三國志》中記載的基本相同。可以說,《三國演義》反映了比較真實的歷史文化。故事的開始就寫下了桃園結義這個大事件,並以這一情節為切入點,開始講述了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近百年的歷史。作者透過真實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治下的社會黑暗。整個故事放在現代就是一部諜戰片,對於這樣一部電視劇,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看完之後,你就會感慨裡面具有著許多的智慧,想想“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在我們熟知的故事裡,它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軍事,心理等多方面知識。看來,《三國》中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蘊含著智慧,好好地讀一讀,那麼一定會有所收穫。不過《三國演義》畢竟只是“演義”。它裡面講述的並不是全部的三國曆史,在劇中已經把有些角色美化或者醜化了。所以說,他並不是三國鼎立之時的全部歷史。而且在劇中有些邏輯問題,也不符合當時的情況,就像“空城計“,這個計謀在用出來之後,可是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叫好。這個故事可是十分的經典。但如果你仔細想想,在當時的情況下,司馬懿都兵臨城下了,二十萬大軍,難道還沒有進去看看的勇氣嗎?再說,就是不進城,把城圍起來,那麼就能把對方置於死地啊。清朝學者章學誠說過,《三國演義》七分實,三分虛。在我看來就是這樣!歷史畢竟不是故事。
-
14 # 致印良知
在中國幾千年不斷更替的王朝歷史中,唯獨三國有一部反映其時代的小說《三國演義》,其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為其他小說無法望其項背。以《三國演義》而論,雖有七分歷史事實根據,但也摻雜了三分虛構,和歷史的三國相比,主要有三個方面真偽異同:
一、史實上的真偽異同。演義將虛構與史實糅合為一體,令人難以分辨。這裡的例子很多,比如抓獲關羽的朱然並未死於趙雲手下;赤壁之戰中的“苦肉計”,借東風等均屬於虛構。
二、地理上有錯誤,“六出祁山”,滎陽洛陽等方位常出現混亂。
三、時代背景有錯誤。用14世紀的描寫方法描寫3世紀的故事,肯定會有出入,比如紙張和印刷術的問題等。
-
15 # 可愛的寶貝米樂
也不都是假的,是以那個時期的人物,故事,歷史為背景,經過編纂,具有了可讀性。具體的細節肯定是編的。可信度極低。
-
16 # 大可先生17
《三國演義》不是真的三國曆史,它羅貫中先生根據歷史素材改編而來,大概也有三四分真實性吧。就連最接進三國曆史的《三國志》也是晉朝史學家陳壽先生,從“蜀傳、吳傳或魏記”中一點一點拼湊起來的,很多地方也難免添加了自已喜歡的顏素在裡面。
就像“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先生為了神話故事的精彩,特意突顯了劉關張三兄弟的,神話色彩、忠勇仁義、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勵志精神等!
在“三國演義”中,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誅文丑、放棄曹操給以的金銀財寶,千里走單隻為尋找兄弟團結。長板坡的張飛三聲大吼!就能嚇退曹操三十萬大軍,還有劉備在東吳和孫尚香成親後,為不讓軟禁私自逃跑遭到吳兵追殺,在千金一發時刻“的盧馬”從江中突然升空救了劉備一命。然後亦壁之戰諸葛亮的“借東風”,石頭磊成的八封陣當十萬天兵用等等!又有幾件事是歷史真實的故事,都是作者為突顯主角光環神話進去的。
《三國演義》不能當成正史去讀,只能說是根據歷史背景和民間小說去讀,否則不但誤導自己,還會誤導他人對三國曆史的誤讀。
-
17 # 紅雨說歷史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三國演義》相對於真實的三國曆史肯定有誇張的部分。陳壽《三國志》和司馬光《資治通鑑》都是能夠較為客觀反映三國曆史的書籍,書中以魏朝為正統,而《三國演義》則擁劉貶曹,注重在事件中突出英雄人物的關鍵作用,突出角色的性格特色。比如“三顧茅廬”史書只有“凡三往,乃見”。《三國演義》長篇描寫。《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神靈、靈魂的誇張描寫和史書的秉筆直書是不同的。但是總體來看和三國曆史大多,脈絡相似,大致如下。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兼併中出現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三國時代從首先建立的魏國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吳國天紀四年公元280年,被司馬氏的西晉政權滅亡算起大概有61個年頭。
官渡之戰:在軍閥混戰的時代,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逼迫漢獻帝遷都許昌。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曹操屯田,是軍隊有充足的糧食。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基本上實現了北方一統,成為最強軍閥。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奪取荊州、襄陽的曹操控制長江中游地區,揮師南下,企圖消滅孫權吳政權。雙方爆發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接著諸葛亮、周瑜指揮火燒曹操戰船,以少勝多。為天下三分局面定勢。赤壁之戰後曹操失敗北歸。劉備取得荊州,襄陽後又取下天府益州。孫權則在長江下游持續發展。三國鼎力局面基本形成。
曹丕稱帝:公元220年,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史稱“曹魏”,定都洛陽,尊曹操為魏武帝,曹丕就是魏文帝。
劉備建漢:公元221年,漢中王劉備稱帝,建立漢政權,史稱“蜀漢”,定都成都。劉備就是漢昭烈帝。
東吳大帝:公元222年,孫權被曹丕冊封為吳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史稱“孫吳”。
司馬氏篡魏:劉備任用諸葛亮為相,開發天府,依靠都江堰灌溉經濟得到發展,同時劉備以漢朝劉氏正統的後代為口號,得到了當地地主集團擁護。劉備死後,諸葛亮“聯吳伐魏”。連年征戰,終因國力弱小,難以支撐被魏將鄧艾、鍾會所滅。曹魏滅蜀國後,政權慢慢旁於司馬氏集團。“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終265年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全國一統:吳國在蜀國伐魏期間,不斷髮展將江南經濟,各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吳國末年政治局勢混亂。西晉建立後,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國,實現了三國一統。
期待您的關注,再次感謝。
-
18 # 歷史之光A
當然不是真的歷史啦,三國演義是小說,以蜀 魏 吳 作為基礎的,不過個人覺得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根據他自己的感情基調來寫的,如下
①該書過度的神話了諸葛亮,把諸葛孔明當做神來寫,其實他也厲害,不過同時代的郭嘉 法正 都和他一樣牛,但是演義中兩個人的戲並不多,而且把法正當做小人來寫,這裡非常不對了,要知道在劉備的心中法正比諸葛亮還要重要!他死了,就沒有人能夠勸得了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也感慨到孝直若在,必能阻止主上東征,就算主上東征,有他陪伴策劃,也不會導致今天的慘敗,可見其在受重視程度
②把曹操當做奸雄來寫,以至於現在很多人對曹操不怎麼看好,其實曹操的功勞也是蠻大的,對外把北方的外族治得服服帖帖,對內為三國統一打下基礎
-
19 # 品茗二郎
所謂演義,其實就跟小說差不多。真真假假,以歷史來說,很多時候都經過後人的編寫,也是經過各種的篡改,刪減,新增,只能說已經有了變形。談不上實事求是的記錄。
-
20 # 修遠38
受中國正統思想的影響,《三國演義》一書,抑曹魏,揚蜀漢。談談我對此書的一點看法。
1:對諸葛亮過於吹捧,特別是諸葛亮當蜀漢軍師之後,劉備純粹成了傀儡,諸葛亮讓劉備怎樣劉備就怎樣。
2,不論誰協助漢獻帝,都是奸賊,怎麼沒有一個忠臣!
3:怎麼覺得劉備這個人吃誰的飯砸誰的鍋。不論是曹操,袁紹,,劉表,劉璋。不是騙人家的兵馬,就是奪人家的地盤。就這還說成是仁義英雄!
4:魯肅這個人完全是為孫劉聯盟而設立的。一談到孫劉聯盟,就離不開魯肅。
5:蜀漢政權的衰敗,完全是諸葛亮窮兵犢武造成的,六出岐山,得花費多少錢,糧?死亡多少士兵?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不要把其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政治形像當作歷史原貌來看待。比如,周瑜,歷史上的公瑾是“胸懷豁達”的形象,並非“心胸狹隘”;曹操,也並不是都如【演義】中的形象!再比如,“怒鞭都郵”本是劉備所為,卻寫成了張飛之“傑作”!羅貫中在創作中施加了“移花接木”、“擁劉反曹”的個人傾向。因此,還原歷史,多看看如【史記】、【漢書】、【三國治】等通史、斷代史,更能客觀地認識歷史人物、事件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