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年少輕狂_8011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中文名

    上墳

    外文名

    shang fen

    性質

    最重要的祭祀節日

    別稱

    掃墓,掛墳

    意義

    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分類

    祭祖的形式分三種:

    ①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一般在本村的墳地)舉行,俗稱“上墳”,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六月初一等。由家裡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其間還壓墳頭紙。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另外, 人死後第7天黎明,家人到墳前祭奠致哀,稱“壘七”。此後每7天一次,一般“五七”而畢,也有壘到“七七”的。人死第100天時親屬兒女備供品祭奠,叫百餮,舊時有的紮上搖錢樹,紙箱,紙櫃焚化墳前,只是燒些紙錢。

    ②家祭:即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在家祭的稱“請家堂”,儀式十分莊重。我們村子祭譜,由家族裡輩分最高的老人主持,一般過年的時候跟續譜同時進行。近幾十年來,由於推行火葬,公墓已成普遍,上墳也有在公墓進行的。

    農村上墳儀式

    清明時節的上墳非常重要。因為祭祖和孝道是繫結在一起的。若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1]

    上墳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墊上磚頭,讓他人看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1]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 2 # 95發邱中郎將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w

  • 3 # 肖美崙陽光花城歡迎你

    上墳只是一種傳統文化,紀念意義,是一種形式,俗話說的好,萬惡淫為首,無孝無大,生前要盡孝,死了盡孝是給別人看的,沒有意思,行孝就是為善,所以說上墳沒有實在的意義,只是形式

  • 4 # 乾坤書書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通常是在忌日、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農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輩要準備祭死者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香、紙錢、鞭炮、小花圈等),到死者墳前進行祭祀,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

  • 5 # 小渡數碼

    有意義。

    親人去世,活著的人先是悲痛,時間久了就是是思念,時間再久一點記憶就淡了。這時候去已故的親人墳前,燒上點紙錢,講講現代的生活,回憶回憶以前他(她)在世時候的點點滴滴,可能就會能領悟到一點點生命的意義,逝者已逝,活著的要活下去,而且要活的有意義。

    每個人都思考過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想一想,百年以後,你已不在,而你的後代帶著他的孩子去給你上墳,指著你已經長滿荒草的的墳對孩子說:這是你爺爺的爺爺,他當年那可是很厲害的人物……

    瞧,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只要有人記得你,你就還存在於這個世上。

    本人是個無神論者,生長在魯南這個地方,習俗禮節很多,很複雜,從小就討厭沒必要的禮節和風俗,特別是贍養老人方面,現在有太多人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孝順,人死了卻攀比葬禮,酒席鋪張浪費,這有意義嗎?沒有!

    祖輩流傳下來的習俗有很多好的地方,同樣有很多糟粕,但上墳這件事,絕對是很有必要的。

    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緬懷先人的儀式就是上墳。

  • 6 # 夢裡棠香

    當然有意義。國家有國祭,這個就是祭奠三皇五帝。換作家族家庭,就是祭拜同姓祖宗和逝去的親人。上墳這個牽涉到倫理道德。如果一個人沒有親情,那麼他從哪裡來?人類繁衍、人生的意義何在?上墳是對親人的一種哀思,現在提倡文明上墳。主要是一個環保,一個是安全。每年因為上墳引發的火災很多。一般上墳的時間是大年、春節、清明節。平時還有偶爾回老家就順便上墳的。上墳涉及到用火安全,要點香燭、紙錢、鞭炮,所以要特別注意。總的來說上墳是必要的,一個人不能祖宗都忘了。親人永遠是親人,逝去了上墳祭拜是應該的。

  • 7 # 墨塵1991

    上墳看似簡單的祭拜先人,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尊重。

    其實更深層的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的傳承。這裡面有孝道,有尊卑有序的禮儀,有追古忘今的文化傳遞,還有我們華人的信仰。

    許多人被一些外華人或者國內公知洗腦說華人沒有信仰。我是不認同的。上墳就有我們的一種文化信仰。我們相信給先人燒紙錢他們會收到,我們相信先人會保佑我們平安幸福,我們知道要為祖先爭光,努力光耀門楣。這都是一種情感寄託一種中國特有的信仰。

    所以你覺得上墳有沒有必要。簡單的燒紙焚香只是一種形式。更深層的永遠埋在我們心底。即使你在外很忙情況特殊清明沒有回家上墳,我相信只要你是華人,你的心裡也會在那個時刻想念你的家人和已去的先人的。

  • 8 # 清河堂堪輿

     華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所以掃墓祭祀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上墳意義在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對已故親人寄託哀思。

    上墳,讓我們敬畏天地萬物,明白因果。

    上墳,讓我們感恩祖先,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幫助過自己的人。

    考究各地旺族,注重上墳祭拜祖先,弘揚祖德,教育後輩尊師孝道,兄弟團結友愛。百善孝為先,上墳也是一種孝道。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離不開重視倫理、道德、文化,認為行孝義是人本精神、民族精神。這一優良傳統是值得延承和發揚。

  • 9 # 觀影小青年

    上墳,是一種儀式,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華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不忘本,不忘根。敬祖先,念祖恩。

  • 10 # 李德付先生

    有意義。上墳是對先人的一種哀思一種寄託。每次上墳記得帶上子孫,這既是傳統文化使然又是對後輩的家風的良好示範教育和傳承。

  • 11 # 好客沂蒙

    上墳的意義是對古人<死人>的思念,是我們華夏文明離不開的,我奶奶都說要想過得好勤往林上跑<林值得是墳墓>,

  • 12 # 曲江家學

    上墳有沒有意義,其實其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前提,即你對於生死的觀念、理解和情感是怎樣的。

    說生死觀是人類最重要的終極關懷問題,我想,一點都不為過吧?而我們絕大部分人無論從觀念還是情感方面,都認可某一種生死延續,即我們這一代人是承繼前一代人而來,而我們又將傳承給下一代人。就血緣和生長經歷而言,父母生下和養育我們,並最終老去離我們而去;我們也將生育子女並離他們而去。從親族乃至整個社會而言,他們構成了我們生命的組成部分,我們又如是構成地延續給下一代。

    這種生死延續觀念,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會內化成一種感情,追思前人和期望自己死後被追思,人類社會依這種情感建構了一套和生死有關的喪葬和追遠的禮儀,而其中就包含了上墳這個儀式。這就是上墳一事存在的緣由。我想,只要人類的這種情感和觀念不斷絕,上墳就有其意義存在。

    尤其是對華人,更是把這種生死延續的觀念,內化成家庭倫理和歷史信仰等許許多多關乎我們日常基礎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華人的上墳,不僅為故去的曾與我們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上墳,也為未曾與我們共同生活的先祖,甚至為非我們親族但值得追思的英雄上墳。因為對於華人,上墳,不僅是追思先人,還是追思一份我們何以為人的情感和本源,追思一份我們的民族和文明何以延續的情懷與責任!

    綜上,就我個人而言,上墳是個人生活意義的一個重要儀軌所在。

  • 13 # 語留人

    首先明瞭的回答您,我覺得有,而且是絕對有。下面發表我的看法。

    2、祭祀活動自古就很重視,隨著歷史的推移,唯有上墳仍然不衰敗,算是最悠久的民俗之一了。如果沒有任何意義,這麼多年,所有人真的都是白忙活了。

    3、咱先往大了說,歷史傳承啊、傳統孝道啊、道德觀啊等等吧,都有點關係,不過可能對於咱自身來說有點虛哈,也用不著我弘揚正道。

    4、從個人的角度我來說說:

    a、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這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b、後人的自我安慰,說白了,我狹隘一點,多少會有點好面子、找個心理安慰,別人都上墳,自己不上墳,怕被別人說不孝。

    c、應付差事,我更狹隘一點,可能真的有這種成分。

    d、至少按現在的科學論斷,是沒有鬼魂的,也就是說燒紙錢,所謂的鬼魂是收不到的,從這個方面講,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這個還是看個人,如果自己及家人都同意不上墳,或是不怕外人說三道四,不上分也不是不可以,畢竟不是說上墳就孝道了,不上墳就不孝道,上分也有裝出來應付差事的對不對。

    但是,千萬別因為這個造成家庭矛盾,再說,中國的民俗剩下的已不是很多了,尤其是被廣泛認可的,連國家都清明節放假了,我們正好趁機表達對上輩人的思念,又何嘗不是好事呢。

  • 14 # 琅公

    上墳是非常有意義的祭祀活動,上墳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文化的體現,值得傳承和發展。

    俗稱上墳,又稱祭祀或掃墓。祭祀活動在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非常重視祭祀活動了,那個時候都是自發的民間活動,清明事實上,在兩漢時期,清明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氣,後來逐漸地演變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一個祭奠的節日。

    現在的清明節,是上巳和寒食這兩個古老的節日組成。

    上巳節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就已流行,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從曹魏以後,固定在三月三日(陰曆)。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魏晉後期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不在進行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宴飲、遊玩、踏青活動不在進行祭祀活動。

    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習慣,演變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現在又增加了,紀念革命先烈活動。清明祭祀是連線祖先與時人的紐帶,是對先人的懷念,並寄託哀思,已經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到祭祀,應該從孝悌文化說起,孔子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悌是指對父母愛的回報,孝悌是指兄弟姊妹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君子入則孝,出則悌。正是傳承了孝悌的精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報”。這是出自“詩經”一首悼念父母的詩,詩裡充分地表達對父母的哀思,感情真摯,催人淚下。其追悔之情,痛徹肺腑,感人至深。

    有孝悌的做人道理,要懂得感恩。人的第一恩就應該是祖先和父母,如果父母在世,就要好好地孝順父母,不要活著不孝,死了亂叫。祭奠是我們對先人的崇敬,也是對已故先人,寄託哀思的一種形式。

    所以,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民族精神的傳承。但是,我們傳承祭奠文化,要去其糟粕,傳承民族精髓。以一首,我的點絳唇.清明祭,表達我對父母的哀思,也體現我對祭奠文化的支援。

    時節清明,載花不過陵園路,寄託哀思,何須再等待。濁酒一杯,往事付東流,鬢染霜,情似細雨,風吹淚飄散。

  • 15 # 悼亡吟

    若魂悲,千里思心歸。若魂歸,墓前心淚悲。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說這個問題,我在外地工作,每年過年哪怕年三十也都得趕回老家過年,我們那還有個習俗是年三十的下午要帶著香燭、紙錢、鞭炮、餃子酒水去給自己去世的親人上墳,也有請老人回家過年的。

    我的父親去年四月份去世,到今年過年的時候就猶豫在這了,父親沒了家裡半年多沒人住,如果我回家過年就什麼過年的東西都沒有,如果不回去過年我就一直惦記著怎麼給父親上墳的事。家族裡的長輩都勸我說太遠了不用回去了,說他們去上墳的時候幫著給上了就行,我一直不同意。最後,我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回去了一趟,來回開車六小時,只為父親墳前磕個頭,然後才覺得這樣這個年才算完整。

    喪親之痛和對親人的思念如果不親身經歷真是難以感同身受,“死”引發的問題不只是逝者本人的問題,更多的永遠是對著活著的人。

    中國的甲骨文“死”字是一個活著的人跪在一個死人年前,這實際上是“祭”。中華民族本質上不是宗教信仰的民族,對於大多數華人而言,父母才是“宗教信仰”,祖先(宗族)才是神明,對父母宗教式的表達方式就是“孝道”的表達。父母的離開就意味著靈魂顛覆,怎麼辦?只能透過虔誠的祭祀(上墳)在精神上與其聯絡在一起,從而獲得安身立命之基。

    清明節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祭祀節日,全國各地的很多工作者都會在今天再去看一眼自己的親人,回家過年的心情和回家上墳的心情一樣迫切。

    曾有人在清明節寫道:父親去世後的第一個清明節,我從省城趕回鄉下,跟家人給父親的墳頭添土培得厚厚實實的。然後在墳前擺下酒,燃起香燭、紙錢,頓時繚繞香菸飄起,帶著我們的哀思,瀰漫在鄉間田野的空中。我情不自禁地向著墳跪下去,叩頭於地。這時我真切地感到,墓中墓外,雖然只是隔著薄薄的一層土,但卻是人天相隔,父親與我們真的是處在兩個世界了。

    在父親的墳前,我用小木棍撥弄著紙錢的餘燼,讓它們充分地燃燒,心中卻在默默地念著:父親,我來看你了,你在那邊過得好嗎?你要是還在這邊,該有多好啊!………暮色苦茫,寒煙四起,我指著未完的傾訴,拖著沉甸甸的步履離去。我能感受到,在我的身後,父親的墓正被潮水般的黑夜和寂寞吞沒。從此,清明節有了重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是一份牽念,一份哀痛…….

    一層薄薄的泥土,便成人天相隔的屏障。而對先人的祭奠又何止是為了地下先人的“吃唱住行”,其實是我們活著的人一種超越的“精神家園”。

  • 16 # 電力十足地理菌

    上墳毋庸置疑是有意義的。

    有人認為死去的人沒有了意識,上墳是徒勞的。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或許去世的親人不再能聽得到我們講的話,也看不到人們獻祭的物品。但是這個層面上的無意義僅僅是對於去世的人來說。

    上墳其實最大的意義是對於生者。上墳祭拜先祖和親人是生者對死者的尊敬,是對過世人的敬仰。這是一種強烈的精神寄託,它能夠激勵活在當下的人,能夠珍惜現實的生活,過好每一天,因為人們都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它用一種無言的方式鼓勵著生者對現實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上墳還體現著中華民族一種追念先祖,不忘祖恩的傳統美德,也在無形之中培養著人們尊老敬老的孝道品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大齡未婚女越來越多,將來社會是否會重現類似“自梳”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