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川之
-
2 # 貓哥讀歷史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是複雜的,歷史原本就不止一面。
作為東漢末年最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的形象在不同階層的人眼中也是不同的。他的文采風流與奸雄面目竟然可以是歷史的AB面。
在他的心靈深處,他可以是誓做“周公吐圃,天下歸心”的大英雄,他也可以是那個“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普通人,這一刻,在他的詩中,一個真實中的人展露無遺,他有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雄心,也有倍感孤獨愁緒不斷的普通心情。
由於他的曹魏是繼承自漢朝,因此他一直無法擺脫篡位者的惡名。因此在封建時代,不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百姓,對他都有天然般的牴觸。因此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他的形象越來越走樣了,人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理解去描繪心中的奸雄形象,這些民間的演義故事逐步構成了演義中的形象,一個人們心目中該有的奸雄形象。
因此,對於曹操的解讀原本就沒有唯一答案,歷史的魅力在此刻綻放。
-
3 # 樞密使
傳說中的曹操指的是《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中的曹操麼?題主可以查查三國志中的曹操,曹操文采斐然,後世小說杜撰成分太多,大多秉持“捧漢貶魏”立場。
-
4 # 那年今夕
必須是同一人!
要知道曹操不僅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更是文學家和詩人!
兩漢詞賦很華美,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班固的《兩都賦》更是造成“洛陽紙貴”。
但也正因為此,文學在兩漢時期越來越脫離群眾,成為貴族“專利”。
而東漢末期隨著“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崛起,讓文字更接地氣。
《短歌行》更是經典之作。
試問,現在除了專門研究或喜歡古文學的學者。普通人有幾個背的出來《兩都賦》的?而曹操的《短歌行》《龜雖壽》等卻是隨筆而來!
魏武投鞭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更深的是文化的改革!這也是不可磨滅的功績!
-
5 # 徽州司馬
《短歌行》的作者是曹操,對,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奸雄”曹操。
魏武帝曹操,不僅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傑出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使中原社會從漢末割據的紛亂中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除了超強的軍事才幹和政治智慧,曹操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度關山》、《薤露行》《短歌行》《秋胡行》等等,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
當之無愧的亂世英雄!
後人對曹操的印象,主要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或者說是受到作者羅貫中的影響,因為羅貫中的抹黑,後人只看到了曹操的奸詐狡猾,卻看不到他的英雄氣概。羅貫中抹黑曹操原因有三:
第一,他以漢朝丞相的身份控制著皇帝來指揮諸侯,他和他的曹氏家族竊取了漢朝的江山,這一點是羅貫中最不能忍受的,因為羅貫中是受正統儒家學說教育出來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學說成為正統就是在漢朝武帝時期,數百年的時間,以漢家、劉氏為正本源流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曹家父子居然竊取了劉家的江山,在羅貫中這樣的封建文人眼中,那是典型的“國賊”,可是他忘了東漢末年,劉家子孫個個是什麼德行。
第二,曹魏存在的時間較短,幾十年的時間就被司馬家把魏蜀吳三家公司整合了,速度太快導致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認可,對老曹家的歌功頌德還沒來得及,自然造成文人不能正確評價曹操,
第三,是曹操的為人不符合儒家標準。儒家講究仁義道德,講究中庸之道,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曹操最煩這一套,曹操認為權力至上,所謂的仁義道德都是偽君子們糊弄老百姓的工具,他從骨子裡看不起這些文人,自然招人記恨,那一旦被文人記恨上就完了,文人打不過你,但是可以寫死你,一支筆能讓你千古流芳也能讓你遺臭萬年,所以,寧可得罪武夫,不可得罪文人啊。
-
6 # 星海一沙鷗
從曹操的詩歌能看出,歷史中的曹操和傳說中的曹操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在那樣的一個亂世,有這麼多的賢士來投奔他,這幫人又不傻,曹操沒點真本事,他們會主動去嗎?
他在《短歌行》一詩中說: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深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只因為你的緣故啊,讓我思念到如今(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相呼相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要是有了嘉賓,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輪,不知何時才中斷它的執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深深的是我心中的憂思,也許永遠都沒有止境(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來吧朋友!越過那田間小道,別管它阡陌縱橫。有勞你枉駕前來,讓我們久別重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把酒臨風,握手談心,重溫那往日的友情(契闊談宴,心念舊恩)。這不是很感人嗎?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開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他的另一首詩《龜雖壽》則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這就是對宇宙人生的一種哲學思考了。當然,曹操是站在他政治家的立場上來思考的。因此他的結論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是說,應該抓緊這不多的時光,在短暫的人生中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這樣一種政治抱負,由於有對宇宙人生的哲學思考為背景,有著“讓有限的生命變成永恆”的意思,就比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更有格調和品位,也更大氣,而且大氣之外還有深沉。
越讀三國越覺得曹操的不凡,氣度不凡,用人不凡,不是梟雄,是真豪傑!
-
7 # 文都楊稼
這肯定是同一個曹操,毋庸置疑,古往今來,任何人都還沒有聽說過歷史上會有兩個曹操。
曹操生於東漢末年,在小時候就有人觀其相貌知他後來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正因為如此,生於亂世時代的曹操,心中就具備了平息戰亂,統一國家的決心。
本來曹操在當時的年代就稱得上是位英雄,可在歷史的程序中,民間的戲曲、評彈、說詞都醜化曹操,使曹操在世人的形象中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
曹操在當時的年代,可謂是一位集多種才能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
曹操在政治上極有抱負,單身冒險行刺董卓;平定戰亂,發展農耕;抵禦外侮,頻布條例。
曹操在軍事上用人唯賢,量才重用,象寫《討賊檄文》的陳琳,有殺子之仇的張繡,為了國家利益,他決不計前隙。
曹操在思想上,敢於挑戰邪惡,與旁門左道之人“左慈”勢不兩立,砍伐“青梨木”大樹決不手軟。
曹操又是文學家,從遼東凱旋而歸時寫出了《觀滄海》;在赤壁之戰後仍懷雄心壯志寫出了《銅雀臺賦》;在年老之際仍壯心不己,寫出了《龜雖壽》。
歷史上的曹操只有一人,不用懷疑。
-
8 # 墉上閒人
首先要告訴你,開創“曹魏”基業和著作《短歌行》的曹操確實是一個人。能夠功成名就的曹操也只有這一位了。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大半個中國。
軍事上,曹操指揮過著名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等等。真正做到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文學上,曹操以“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為指導方針,找覽天下文人墨客。他作為“建安文學”的奠基者,他的文學作品歷來被世人所推崇。
曹操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散文上,他的詩歌創作受到漢樂府民歌的影響,繼承和發揚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開創了自己所獨特的創作風格。
題目中提到的《短歌行》這首詩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整首詩的前兩句悲壯抒情,結尾時又抒發了他求賢若渴,完成統一大業的雄心。
主要作品有詩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蒿里行》散文有《與王修書》《祀故太尉橋玄文》等。學術著作有《孫子兵法-注》”
-
9 # 壹零壹肆
寫《短歌行》的曹操和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同一個人,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不一樣的,《三國演義》是尊奉劉備為漢室正統,因此對劉備的對手曹操多有貶斥。
比如: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說過一句讓天下人痛恨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是《三國志》是沒有此記載,有記載的只見於裴松之注所引《世語》和孫盛《雜記》。事情大概是這樣的:董卓入京後,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拒絕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陽,抄小路回家鄉。路過朋友呂伯奢家時,把他們一家都殺了。
《世語》的說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的說法是:“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這麼看來,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確是事實。
按照《世語》和孫盛《雜記》的說法,則是因疑心太重而誤殺。孫盛《雜記》的說法又更具體。一是曹操聽見了一些聲音(聞其食器聲),二是曹操殺人以後說了一句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所謂“食器聲”,應該不是洗鍋碗的聲音,是磨刀子的聲音。曹操這才疑心,才殺人。殺了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誤殺了好人,這才會“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就是悽慘、悲傷。也就是說,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裡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並不能洗刷他的罪過。但能夠“悽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然而《三國演義》的改動就大了。“悽愴”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這一改動就把曹操變成了奸賊。
因此,《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和歷史上的曹操形象還是有區別的。
擴充套件資料
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
10 # 士心湘人
是同一個人。“三國演義”是一部史紀小說,雖有修飾誇張甚至虛構,卻 是根據三國時期那段歷史撰寫的,大多數是真人真事。曹操 、曹植、曹丕是那段時期的傑出詩人,是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是詩詞歌賦史上的一座豐碑。中國文學史上有講述。
-
11 # 晴空莽莽
中華歷史上的曹操只此一人,《短歌行》毋庸置疑的作者。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或許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薰陶,過多的在意曹操梟雄的本質,而忽略了正史中的曹操其實是一位有勇有謀有才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
《短歌行》創作時間推斷
依據北宋文豪蘇軾所寫《赤壁賦》描述:曹操盡取荊州,赤壁大戰前夕曾經橫槊賦詩,便是《短歌行》。而三國演義是明代小說,推測羅貫中可能借鑑了蘇軾之論,描繪書中赤壁交戰前曹操賦詩的宴飲場面。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雖是褒貶不一的“亂世之奸雄”,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求賢若渴,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此前一統北方,大力發展民生(興修水利、富民屯田),惜民生疾苦倡導節儉(一日僅食一肉菜,家眷不穿綾羅),引領文化發展,開建立安文學等等,發揮了作為政治家的卓遠見識。
晴空之前寫過一篇圖文,歷數曹操幾篇聞名於世的樂府詩譬如《蒿里行》、《觀滄海》等以及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可以一觀:https://www.toutiao.com/i6771728916089405964/
世人對於曹操的誤解由來
正史及演繹中提到,曹操的一些手段殘忍到令人髮指:一是殺呂伯奢傳出“寧我負天下人,不令天下人負我”的言語;二是其父曹嵩慘死興兵討伐徐州,屠過城。這些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無可辯駁的,曹操也並沒有虛偽地掩蓋自身名聲上的不足,皆因羅貫中演義中對於劉備仁德之名的過度美化,一增一減,曹操的名聲便跌到谷底了。
實際上曹操雖然說“寧我負天下人”,卻真正做到了不負天下人,否則又如何能寫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悲天憫人之情?的三足鼎立之時,曹操治下百姓最為安穩,為了不讓五銖錢貶值影響民生甚至提倡百姓以物易物。
反觀劉備仁德卻“辜負了天下人”,入主成都錢糧不足之下,竟大量鑄造劣質五銖錢“大錢當百”,極度搜刮民脂民膏;孫權偏居東吳卻是世家大族掌權,跟風劉備鑄造“大泉當千”無所不用其極,真正有苦說不出的是吳蜀百姓啊。
這也論證了那句俗話:說得再好,也不如做得好。真正去判斷一個人,還得從其實際行動出發去觀察辯證。從廣義上,試問亂世群英中有幾人不殘忍?
-
12 # 天天學語文
回答:肯定是同一個人,寫《短歌行》的曹操和傳說中的曹操本就是同一個人。眾人眼中的曹操正面 陳壽《三國志》 太祖運籌演謀……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說曹操是能人,是當時傑出的人才。魯迅也說 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蘇軾也說曹操手持長槊,在船上對江喝酒作詩,是一代英雄。反面 《三國演義》中把曹操當作奸雄、奸臣,說他殘暴、奸詐,最典型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一下子就塑造了一個反面曹操。還有戲曲舞臺上,“藍臉的竇爾敦、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黃臉的典韋、黑臉的張飛”,把曹操形容為白臉,白臉就是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形象。正是因為《三國演義》和三國戲曲等廣為流傳,就造成了這種認識在廣大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綜合 對曹操綜合評價比較中肯的當是易中天《精彩品三國》中的評價,他說曹操一生,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官渡之戰是他軍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放走劉備是後果最為嚴重的一次疏忽,失敗得最慘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他的人品最受指責的,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但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確實,他的文學成就是公認的,曹操不僅寫了名垂千古的《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等,而且曹操還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造成評價不一的原因《三國演義》小說的體裁因素和作者因素。我們都知道小說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是作者根據需要加工而成,並非全部寫實。《三國演義》題材七實三虛,有許多情節並不是真實的。同時作者文化偏好、立場等因素,作者尊奉儒家思想朱熹的體系,未遵循司馬遷的體系。人民創作性因素。自古中國就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禮節和倫理秩序,反對暴君、奸相,鄙視小人,反對戰爭造成人民生活水深火熱、民不聊生、國家動盪不安!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望採納,謝謝!
回覆列表
當然是。曹操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曹氏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都有傑出貢獻,曹植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