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小看書我都有一種似看非看的感覺,一本書看完了竟然不知道講什麼內容?更奇怪的是長期記不住。求大神賜招。
7
回覆列表
  • 1 # 笑傻走一會

    其實,就是沒看進去,看書要沉下心去,心不靜,咋滴都不行,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最好讀一本書後,先來個總結,讀到的大概內容回憶下,回憶不起來,再過去復讀下,讀一段,總結一下,把一本書,拆開讀,分開記

  • 2 # 一本正經來胡說

    主要還是對內容不感興趣,或者理解不了,就像我,看其他書幾乎是看一眼就開始犯困,但是對於期貨一類的差不多是過目不忘秒懂。

  • 3 # 飛魚勸學

    “記性”這個東西還真是奇怪:有的人“一目十行”,有的人“過目即忘”。但是,我們都應該明白的是,“一目十行”那只是少數人才擁有的本領,而“過目即忘”,是在絕大多數人身上都存在的一種正常現象。

    那麼究竟有沒有能夠提高記憶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說名嘴“梁宏達”。很多人都認識梁宏達,大凡看過他的節目,或者聽過他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算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他見過的世面,讀過的書,知道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沒有人不折服的!

    梁宏達基本上能夠達到一種“過目不忘”的境界,但凡看過的內容,會很快給你詳細地記下來並複述出來。梁宏達的記性為什麼這麼好?難道這種本領真的是“天生的”?

    我不否認記性這個東西有“先天因素”的促成,但是“後天因素”才是擁有好記性最為重要的東西。

    所謂“後天因素”,實際上就是“後天的強化訓練”。也就是說,“好記性”差不多都是“訓練出來”的。

    從梁宏達的身上,我看到了訓練記憶的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把記憶當成“需要”。

    只有需要的時候,自己才去記憶它。對於不需要的東西,懶得理它。久而久之,自己的記憶就會越來越差,年齡越大,記憶的時間就越長,記憶的質量還越差。當然,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種境界:把記憶當成“習慣”。

    就像洗臉刷牙,飯後喝茶一樣,把記憶東西也當成一種生活的習慣,每天進行記憶,長期訓練,人的記憶就會越來越好。當然,這一般都是在學生時代或者年輕的時候,主動或被強迫做的,就像背課文背古詩一樣,你必須去背,背不到就罰,一直背,直到能背誦為止。這個過程就是強化訓練。

    第三種境界:把記憶當成“樂趣”。

    有的人為背誦、記憶一點東西感到困難,痛苦,但是有的人卻非常樂於記憶東西。尤其是記憶課文,故事,人物等,他已經超越了“完成任務”這個階段,完全是把記憶當成了自己學習的一種樂趣。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種境界,那麼言談舉止、記效能力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透過以上三種境界的介紹,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明白,自己的記性為什麼那麼差了。因為自己從來就沒把“記憶”東西當回事兒,更沒有得到、運用任何有關記憶的方法和技巧了。

    這就是題主的問題所在:因為從來沒有主動、明確地去記憶書中的內容,所以看完一本書之後有一種“似看非看”的感覺,什麼也記不住,即前文所說的“過目即忘”。

    大多數人看書都是為了“消磨時間”,並未向學者專家們那樣去錙銖必較,所以看過即忘過也十分正常。事實上,我們要想記住書中所寫的內容,既要看“你看的是什麼書”,也要看“你是怎麼看書的”。

    下面,我就給題主介紹一下幾類書籍的不同看法:

    一、不同類別的書籍所要記住的內容不相同:

    1.小說類書籍的閱讀:記住“三要素”。

    對一般讀者而言,小說類書籍的閱讀(包括散文),只需記住“三要素”即可。所謂“三要素”指的是主要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背景。

    如果是看一整本書,我們要記的東西稍微多一點。以看《西遊記》為例,我們需要記住的主要人物就是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等,還包括一些反派人物,如白骨精、虎力大仙、六耳獼猴、紅孩兒、鐵扇公主等等。

    對於一些精彩的故事情節也需要記下來,比如“三打白骨精”,“車遲國鬥法”,“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等等。

    對於“環境背景”,只需記住一些小地方即可,如白骨精的“白虎嶺白骨洞”,鬥法所在地“車遲國”,美猴王的“花果山”,紅孩兒的“枯松澗火雲洞”,鐵扇公主的“火焰山”等等。

    實際上,人物、情節、環境,它們是相互聯絡的,絕不是相互孤立的,這就幫助我們記憶時“舉一反三”或者“事半功倍”。

    如果是看篇課文,也有完整的三要素,不過要簡單得多。以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我們要記住的主要人物是“林沖”“陸謙”“富安”“管營”等,注意要進一步瞭解這幾個人的性格、心理等形象特徵。

    主要情節包括:林教頭滄州遇舊知,陸虞候密謀害林沖,林教頭接管草料場,風雪夜山神廟復仇。

    其實,記住相應的情節,就能夠記住相應的地點,它們是關聯的。不過,還是要注意別記混了,以前,有學生把“武松景陽岡打虎”記成“武松井岡山打虎”,這樣就容易鬧笑話。

    2.詩歌類書籍的閱讀:記住“經典詩句”和作者情感。

    如果是詩歌類的書籍,那麼我們在閱讀時,除開學生時代需要整首整首的全部背誦意外,都沒有必要進行背誦。當然,能全部背誦也很好,對自己也沒啥壞處,關鍵是作為已經工作的人,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

    詩歌類的書籍(包括古文),我們只需記住其中的“經典詩句”和作者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即可。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為例,作為一般讀者,讀過之後,需要記住其中的經典名句有: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等等。把自己最有感覺,理解最深刻的記下來也可以。

    這首詩作者的情況是:抒發了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這樣,我們基本上就能夠記住《歸去來兮辭》這篇經典詩歌了。

    3.論文類書籍的閱讀:記住“主要觀點”。

    一些論文類的書籍,我們在閱讀時要記住其中的主要觀點,包括文章引用他人的觀點和作者自己的觀點。

    魯迅的《拿來主義》為例,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應該記住的主要觀點有:

    ①中國一向講究“閉關主義”。(批判“閉關鎖國”)②“閉關主義”之後,立即變成“送去主義”或“送來主義”。(批判“奴顏媚骨”和“崇洋媚外”)③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作者自己的觀點)

    透過這樣一梳理,不但我們把作者的觀點弄清楚了,這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也看得明明白白。

    二、記憶的幾種常用方法介紹:

    當我們明白了哪些內容是“我們需要記憶的東西”之後,然後再運用一些記憶方法,就會讓我們記住更多的東西。

    1.勾畫。一邊閱讀,一邊對文字進行勾畫。勾畫的物件包括上文所說的“三要素”“經典名句”“主要觀點”,也包括一些字詞和引經據典的材料。

    2.摘抄。如果說勾畫是為了“篩選”記憶的內容,那麼摘抄則是“固化”記憶的內容。把勾畫的內容摘抄到專門的本子上,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一方面是為了加深記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閱讀。

    3.背誦。背誦可以說是記憶知識的最有效的方法,有些知識,有些材料,你是必須記住的東西,這個時候,你得像一個學生一樣去一句一句的閱讀、理解和記憶,直到背下來為止。

    4.運用。如果僅僅是為了記住,而不加以運用,那麼所記住的東西也很容易遺忘。把相關知識記住之後,然後想辦法進行運用,比如透過寫作文、寫日期、寫說說,寫朋友圈或者講故事等方式,把所記憶的知識內容再複述一遍,這樣的記憶就不容易遺忘。

    5.複習。自從“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被公佈之後,人們發現知識遺忘也有它的規律,即“先快後慢”。這個遺忘規律現實顯示,記住知識之後的30分鐘以內,是最容易忘記的,忘記的內容也是最多的,達58%。而在7天之,記憶的內容便不太容易忘記。所以,我們對所記憶的東西,一定要及時的進行復習,以鞏固所記知識、內容。

  • 4 # 小圓心聊職場

    按羅胖說法你缺的就是這兩個字——【縫合】,按照小圓心的說法是你不是很清楚你是誰?按照行動的說話呢你不知道怎麼做?

    當然,就是因為不知道才問對吧,其實答案就藏在你的問題裡。

    小圓心❤告訴你:

    用方法去思考,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自己的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內而外長大。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那不是你的,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首先羅胖那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比如說羅胖,他現在學知識,然後做節目表達出來,然後它就是他的。那你可能會說他沒有做脫口秀的能力,沒關係,表達分很多種層次,比如說寫一個讀書筆記,它就是表達。

    你說那太累,沒關係,讀書筆記可能就是一句,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習慣。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但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你連收藏過它你都忘了。

    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就寫一句話。

    看完之後說,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很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這個知識即使將來你全部忘了,沒關係,你知道哪兒有,將來可以去查。

    ——小圓心要要告訴你你是誰?

    沒錯,你就是愛因斯坦,所以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什麼是教育啊?就是把在學校裡學到的所有東西全部忘光了之後留下來的東西才叫教育。這就是我講的“縫合”這一針,那是你自己的東西。

    現在資訊和網際網路這麼發達,什麼東西都可以去查,但是知道什麼東西在哪,這才是你自己的知識。

    ——行動,行動找不到了*^_^*~

    只在當下發生。

    -End

  • 5 # 青青生涯原小青
    通常我們按照人們習慣的不同學習方式,分為視覺型人和聽覺型人。

    視覺型人,閱讀、看圖文時的學習效率較高,聽覺型人聽講時的學習效率更高。

    所以,也許你是對閱讀文字不很敏感的聽覺型人?不知你有沒有比較過在聽課或者聽音訊時,理解程度是否比悶頭看書更高呢?

    這裡介紹學習金子塔給你,先上圖片:

    從這個學習金字塔,可以看到:

    單純的聽講、閱讀、邊看邊聽、演示都是被動學習的方法,學習內容的留存率只有5%-30%。

    最後一個講給別人聽的學習方法,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奈米技術之父理查德-費曼總結的學習技巧,通常就稱作“費曼技巧”。

    具體的學習步驟是:

    1.在空白紙上寫下你想要學習的一個概念。

    2.寫下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好像你在講給別人聽一樣)

    3.如果卡住了,就開啟書,重新學習這個概念。然後再做第二步,直到你能夠完整地把這個概念解釋清楚。

    4.簡化你的表達語言。

    “費曼技巧”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寫下來。寫下這個概念,寫下你的思考與解釋,而不是在大腦中想,我們的大腦的短期記憶容量非常有限,我們需要寫下來,讓大腦騰出空間去思考。

    關於記憶力,我們可以參照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來科學地提高記憶力。

    注意圖片右上角的小字部分:剛剛學習完畢,我們能記住100%,但20分鐘後就只能記住58.2%,1小時後記住44.2%,8-9小時後記住35.8%,一天後33.7%,兩天後27.8%,六天後25.4%,一個月後就只留下21.1%的記憶了。

    所以要提高記憶力,我們就要抓緊時間,在幾個主要時間點複習。比如剛下課時,就抓緊瀏覽一遍課堂筆記,讀完一章節文章就迅速回顧下,一小時後再看看,實在排不開時間,那至少當天或第二天覆習一遍。這時複習的方法,就可以用上“費曼技巧”,講給自己聽,越明白越簡潔越好。

  • 6 # 黑豆日記

    看書記不住,那應該是不喜歡看書,扎心嗎老鐵……

    叔不是故意的哈

    但是你不妨試想一下,如果你要看的書本身就不符合你的胃口,不是你感興趣的書,等於走馬看花。

    不是以上這個情況的話,就是你不認真嘍,不認真也就是你沒去體會書中的真正意思,不理解不就是白看嘛,所以還是回到前面一個問題,你要感興趣才會去看去研究,這樣不僅看書記的住,而且你會愛上看書。

    所謂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誰不喜歡呢嘻嘻嘻嘻

    (圖源網路)

  • 7 # 深圳偉瑞集團-張俊瑞-CEO

    首先看書要專注,對自己所需的內容需摘錄重點或加上備註,空閒時多翻閱幾篇看下標記了的重點,然後再大概回顧內容,這樣不會容易忘記,因為人不竟是電腦,特別現代的資訊量過大,需要記住的東西,還是要用點心思的。

  • 8 # 就這麼簡單耶

    記不住就對了嘛!要不怎麼叫讀“閒”書!閒來讀書,愉悅身心。

    有時候,我們讀了一本書,最後可能就記住一句話,但這句話可能成為你生命中的東西。

    讀書的方式,不在於記憶,而貴在於領會,把書中的精髓內化為自己骨子裡、血液裡的東西。

    這樣看來,讀書又像我們平常吃飯,如果每次吃的東西都留在我們胃裡,那我們的胃口得有多大!但我們每次吃飯,都有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吃進去的東西,透過我們的消化系統,該留的留了下來,該走的排洩了出去,吃飯維護了我們身體的正常運轉。

    反過來說,我們也確實需要讀書,書本是個載體,好比我們平常吃飯的鍋碗,書裡的內容是我們的精神食糧,精神食糧是無形的,但卻是我們生命成長不可忽缺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重視有形的食物和營養均衡,但是常常忽視無形的食物和健康攝入。

  • 9 # 種花家的籬笆

    是因為你不用心。如果你把看書當成談戀愛,自然就會“書中自有顏如玉”,如果你把看書當成挖寶,自然就會“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用心自然會記住,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堅持數年,必有長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大佬,自己不會裝機,是買裝機猿的整機,還是一線品牌主機?主打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