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劍的劍客
-
2 # 雅文愛歷史
從大局觀來看,我覺得並不會改變什麼。結果依然還是如此。
歷史的演變是必然,從秦朝到西漢,東漢,三國,晉,再到後來的唐朝,你會發現,從中真正統治王朝的並不是軍士將領。
而是從貴族階級統治,到士族階級統治,再到庶族階級統治。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沒法改變的,這是當時的官僚主義的演變。
當時的三國就是處於從貴族階級統治,到士族階級統治。
魏國建立的就是士族階級統治。曹丕稱帝后,就是背後士族的支援,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題主說的是:魏國的主帥是韓信,蜀國的主帥是白起,吳國的主帥是岳飛。
魏國:那麼這樣來看,韓信本身就是兵仙,軍事奇才。魏國本來當時就不缺少人才,都是一些人才,曹操死後,司馬懿也是一個軍事家。
所以對於魏國來說不會有什麼改變。
那麼蜀國:白起作為蜀國的將領,論軍事才能和諸葛亮相比,我覺得不相上下。諸葛亮政治才能遠遠是高於軍事才能的。
換了人也改變不了蜀國當時的情況,是整體就國力弱,人才少。
且當時的君主是劉禪,這個人當皇帝不行,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還想著要要多招美女,還想要在宮殿裡面大肆奏樂,可想而知,這個人的心思在哪?根本就不在統一三國當中。
白起要是去了,更不可能解決現時的情況,說不定還會更加糟糕。
要知道,在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時候,蜀國,吳國,魏國,三國當中,蜀國是被治療的最好的一個國家。
所以白起去了也改變不了什麼。
吳國:岳飛,岳飛要是去了吳國,更改變不了什麼,吳國缺少的並不有才能的人。
當時的陸遜,絕對不亞於岳飛,要知道陳壽記載的三國志當中,陸遜和諸葛亮都是單獨記載的。其他人都是和別人合夥記載的傳。
可見,吳國缺少的並不是人才,而是當時的政治格局,孫權最後還氣死了陸遜。
要是岳飛去了,這火爆脾氣,也差不多最後跟陸遜的下場。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觀點,為什麼司馬家族最終統一了三國,就是歷史的演變,要從秦朝開始的貴族階級轉化為士族階級。
不可能一下子就轉化到庶族。到唐朝武則天的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搞定了以長孫無忌為首計程車族集團。
所以結果最終都差不多一樣的結局。
但佩服當時,曹操,劉備,孫權為跟貴族抗爭的精神值得學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完)
-
3 # 淨月暖陽
題主所問,甚有意思,韓信、白起、岳飛都是中國軍事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三國又是戰亂分起,戰鬥頻繁的戰場,將三人放在這種環境中做一番比較,真是很有意思。那隻能以自己的視角,做個推演,淺見勿噴。
白起,人稱“人屠”,終生未嘗一敗,打仗硬朗,著名戰役是長平之戰,雙方軍力幾乎對等,卻被他打成了殲滅戰,40萬趙軍全軍覆滅,一生共殺敵逾百萬。同時又極具戰略眼光,知何時戰何時休,不打無把握之戰。如題主所述,去當蜀之統帥。
韓信,人稱“兵仙”,指揮藝術出神入畫,亦是終生未敗,橫掃大半個天下,用十面埋伏滅橫行一世的霸王項羽於垓下。真可謂算無遺策,神仙般的人物。如題主所述,出任魏之統帥。
岳飛,抗金名將,尊稱“嶽武穆”,後世較長時間被尊為“武聖”,麾下“岳家軍”被譽“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去當吳之統帥。
以此分配入三國,我的推演結論是,魏將一統天下。
戰爭,離不開優秀的將領,也離不開兵力、糧草、後勤保障。三國中國力最強者,當屬大魏,佔據當時經濟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帶,人口最多,兵力最盛。韓信是可以以少勝多,更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全能型統帥,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之說,有如此好的國力基礎資源,想要擋住韓信,太難了。
岳飛在這三人中,只是方面軍的統帥,與韓信、白起還差著點級別,能否為一國之統帥,真不好說。在吳國倒是比較象南宋抗金時,以長江為防線的防禦戰,地方倒是用得挺對。岳飛被尊重,主要在於抗擊外族入侵,愛國之心和蒙冤致死。真說打仗,戰役規模小了很多,並且岳飛與友軍和朝庭的協調能力都很弱,真對上韓信、白起,能抗衡一陣,想勝利恐怕很難。吳之兵力亦不足,比魏少了一倍,防線又比蜀要長,是必分散,所以不看好岳飛。
白起在蜀,甚是艱難。舉國之兵不過十萬,又有秦嶺、大巴山阻隔,防守還行,進攻很難。在此情況下,白起只能用螞蟻啃骨頭的戰法,每次出兵,都很咬敵一口,殲滅敵之有生力量,慢慢消耗對方,用時間換勝利。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當是他首選戰法。
戰略推演,白起、韓信都會選擇吳為主攻方向,白起當然還是想先下荊州,擴地盤擴人口,再慢慢發展。韓信當以淮河為突破口,兵力有優勢,直下建業(南京),消滅吳之政權。如果魏、蜀聯動,岳飛無法顧及兩線作戰,吳之滅亡會很快。這時當是蜀佔荊州,魏得江東。
魏蜀之戰,關鍵在襄樊。若白起在下荊州後,抓緊攻下魏之襄樊,就可北望洛陽,將魏之疆土一刀兩斷,再北出秦嶺,打下關中,戰略態勢可逆轉到與魏平分秋色。若魏有襄樊,則可從襄樊和江東兩路夾擊荊州,那白起的荊州很難守住,蜀中兵馬糧草支援又不會太暢通,荊州會得而復失。退回益州,蜀國只能苟延殘喘,最終被滅。
當然還有一些變數,如戰略方向選擇和攻擊順序選擇等等。蜀北出秦嶺,被諸葛亮證明了的,不會成功。魏選擇先滅蜀國,是因為蜀在連年征戰中已國力大傷。這都改變不了,魏或晉一統天下的格局。
-
4 # 文史小默
在古代歷史上,岳飛是我最敬重的歷史英雄。他的一生為國為民堪稱俠之大者,為了拯救中原河北的百姓,為了收復失地,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他盡忠了,宋高宗的旨意也不是他能左右的。
但是,岳飛在被金牌召回之前是沒有打到黃河。其實他的軍事才能與他的忠心相比,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比較有爭議的應該是白起與韓信二人。
兩人都是歷史上頂尖的軍事人才,白起一生未嘗一敗,韓信在垓下之戰的首次進攻卻是敗於項羽之手的。
兩人在軍事上其實是各有千秋的。
白起擅長大兵團作戰,但他一生的四大戰役: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並沒有明確記載以少勝多的案例。
而且在長平之戰中,如果白起面對的是堅守不出的廉頗,他也未必能大獲全勝。
韓信的大兵團作戰只有垓下一戰,而且第一次衝鋒還敗給了項羽。其實在項羽這種戰神衝擊之下,即便是白起,也難有勝算。
韓信還有一個長處是白起說不及的,那就是練兵。攻破趙國之後,韓信的兵權就被劉邦奪走了,韓信憑藉臨時組建的兵力攻打齊國,並於濰水之戰擊敗項羽賬下第一猛將龍且。
韓信練兵效率之高恐怕史上無人可及。
對於武廟十哲中白起排名在韓信之前的做法,就很令人費解了。
如果是在戰國時期,戰國十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對戰兵仙韓信,在大兵團作戰之下,韓信可說是毫無勝算。畢竟那句“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也僅僅是說說而已,垓下之戰漢軍總兵力不過三十萬,而白起在長平之戰指揮的是六十萬。
如果是在三國時期那就有所不同了。三國時期魏國實力最強大,但兵力最大限為二十多萬,蜀、吳兩國也不過十萬左右。
在如此兵力之下的戰爭,以韓信的戰績來看,他是要佔優勢的,而且可以說完全是能夠戰勝白起的。
自古以將兵多少而決定一個將領的軍事能力,所以武廟十哲的排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三國時期的人口與兵力而言,韓信是完全可以戰勝白起的。
其實韓信用兵比較活,這一點是白起無法相比的。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木罌渡黃河,韓信用的都是轉移對方注意力的心理戰法,垓下之戰的四面楚歌更是將此戰法發揮到了極致。
可見,大兵團作戰,韓信未必擅長,是有點吃虧的,但若是放在三國時期,韓信卻又佔著便宜。
所以如果將韓信、白起、岳飛放到三國時期,無論將韓信放在哪個國家,他都是最終勝出之人。
-
5 # 百代千秋史
如果是這樣,除了韓信得正果,其他兩位都是悲劇。那很可能結局就是曹魏會更快地滅蜀,白起會更早地被滅掉,岳飛在東吳還是毫無作為。因為形勢比人強,“時勢”與“英雄”相比,前者的力量更具有決定性。
(這裡主要是說白起和岳飛哈。)
假如曹魏統帥是韓信。
韓信,底層出身,用兵入神,具有“兵仙”的氣質和人格屬性。他與曹操的氣質吻合度比較高,在曹魏初期(曹丕當政)或晚期(司馬氏剛專權),是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假如這樣,無疑面對著內部的臧霸和公孫康等不穩定因素,面對著外部更加好戰的蜀漢和偏安性質的東吳,他會遊刃有餘地施展“兵仙”的本質屬性。
內部與外部相比,內部的統一是更迫切的。更何況,三國的開篇就是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短期內無法再興兵。所以,他會首先解決內部問題。
(“青梅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裡的經典場景。如果韓信穿越來了,放心,劉備會被替換成韓信的。)
面對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他會假借伐吳或征討烏桓和匈奴等,迅速消滅內部割據勢力,實現內部的真正統一。
面對外部的帝國,他會首先興兵滅蜀。一則東吳政權具有偏安和自保的屬性,威脅最小。二則同樣的地域,他創造過“暗度陳倉”的戰場奇謀。滅蜀,只不過是反向操作而已。蜀漢的實力是無法做到全面防禦和麵面俱到的。在他不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不斷試探下,蜀漢早晚會露出破綻,給他的突進創造機會。一旦突進,就撕破了蜀漢的防線,接下來,兵臨成都城下就完全可以預期了。
(無論是蜀漢的北伐還是曹魏的伐蜀,兩者間的戰線只有一條,那就是秦嶺。而韓信在此地就上演過“暗度陳倉”,反向操作有何難?而只要蜀漢的防線被撕開一條口子,幾乎就再無回天之力了。)
假如蜀漢統帥是白起。
白起,具有強烈的“戰神”屬性,也就是鋼鐵且好戰的直男屬性了。他是一個標準的“打仗專家”,但又是政治上的侏儒;排兵佈陣是他的強項, 可複雜人際關係的處理是他的短板。
來到蜀漢政權。蜀漢是三國中內部最複雜的,因此也是最早滅亡的。基本上有以李嚴和譙周為代表的本土豪強派,以法正和東州兵為代表的流亡派和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這三者之間,你來我往、此消彼長、暗潮洶湧,這就是《出師表》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的最大根源。
白起是統帥,那太可怕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不清不白地人就沒了。如果把蜀漢政權的存亡比作一部劇,他活不過前三集的。只要他一開口,就開口得罪人,真的。
(白起,是打戰的技術派。戰場是他的舞臺,但在蜀漢複雜的派系相爭中,他很快就會成為犧牲品的。)
假如東吳統帥是岳飛。
岳飛,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收復故土的強烈願望,是典型的愛國軍人的楷模。但是他在東吳還是很悲劇,搞不好又是一個“風波亭”。
東吳政權,以孫策和周瑜為代表的創業一代,是很有天下抱負的。孫策志在四方。周瑜也有一統天下的志向,這在他給孫權“西取益州,再興北伐”的建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是,孫權給他派過來的副將偏偏是元老派的、而且和他關係一直不好的程普,你說孫權此舉有幾個意思呢?有一條,周瑜建議的不是孫權想要的。否則,不會是這樣的人事安排。所以,他36歲就早亡,可不是偶然的。
(如果岳飛在東吳,等待他的依然是風波亭。人的價值的發揮,需要組織這個大舞臺。任何組織都有自己的氣質和屬性,人要是於此不和,早晚是悲劇。)
到了魯肅和孫權的“榻上對”,可見,他的著眼點是在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迅速剪除的前提下,如何抗曹割據江東自保。之後的呂蒙和陸遜等等皆是以自保為目標,從心態上就開始一代代萎縮和退讓。
最關鍵,東吳政權的性質是江東的豪強大族為了在亂世中自保,而推舉戰力值爆表的孫堅家族,僅此而已。從基因裡就是偏安的屬性。所以,孫策一定會早亡,周瑜一定會早亡。
那岳飛呢?以他的個性和氣質,在東吳的大環境中會怎樣呢?和南宋時基本一個樣子啦。如果他依然那樣執拗,等待他依然是早亡!
(聞雞起舞的祖逖。周瑜之於孫權、祖逖之於東晉、岳飛之於南宋,他們都壯志未靖。難道都是偶然的嗎?)
總之,只有當一個人的氣質與屬性,與所在組織相互呼應,找到彼此時才能人生價值最大化!曹魏能成就韓信,但是蜀漢會毀滅白起、東吳會消磨岳飛。
回覆列表
按照題目的說法,那麼就是魏國的主帥是韓信,蜀國的主帥是白起,吳國的主帥是岳飛。這樣一來,得益最大的應該是蜀國,歷史的走向有可能改變。
首先拿魏國來說,早期一般都是有曹操親自領兵出戰,曹操死後,魏國的主要軍事領導人變成了司馬懿。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初漢三傑”之一,被劉邦帶為大元帥後,幫助劉邦擊敗項羽,成立大漢帝國,韓信確實算上是個帥才。但是,如果拿韓信跟曹操和司馬懿比,不見得能夠佔據上風,曹操和司馬懿也都是軍事大家,我認為在軍事謀略上並不比韓信差。另外,如果是在曹操活著的時期,曹操也不會把自己的軍權完全放手給韓信。所以,如果魏國的統帥換成韓信的話,對魏國本身的影響力不會太大,改變不了魏國的局勢。
精忠大帥岳飛的事蹟,不用多言,很多人都知道。他帶領孱弱的南宋軍隊,打出了讓金軍發出“撼泰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三國時期吳國方面,其實也是人才濟濟的,特別是各個統帥,無論是周瑜、魯肅,還是呂蒙、陸遜陸抗父子,全都是頂尖的軍事人才。所以如果讓岳飛成為東吳的統帥,不見得比這幾位都督做的好多少。只可惜東吳這些英才都英年早逝,尤其是周瑜,否則三國的走勢可能會有所改變。所以我認為,即使岳飛成為東吳的統帥,對東吳的改變也不會太大。
最後說說如果白起成為蜀國的統帥,那對蜀國的影響可就大了。白起作為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剪,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白起的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而在蜀國方面,正是由於缺少像白起這樣的軍事統領人才,才不得不讓作為丞相的諸葛亮一次次領軍掛帥。這裡不是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說諸葛亮分身乏術,無法兼顧各個職責,劉備活著時,諸葛亮只是當個軍師用的。劉禪時期,諸葛亮又得是丞相,負責管理整個國家的一切事務;又得是三軍統帥,負責跟魏軍作戰,往往顧此失彼,哪方面也無法做到最好。而蜀國如果有了白起作為軍事統帥,那麼諸葛亮就可以安心的做好自己丞相的工作啦,相比於領兵掛帥來說,治理好國家才是諸葛亮的強項,白起的軍事能力應該比諸葛亮要強不少。這樣一來,他們兩個文武分工,蜀國的國力肯定會有個大的飛躍,這不但對蜀國影響深遠,對三國的走勢將造成更大的影響。
正如上述分析,如果按題目來說的話,蜀國是最大的受益者。至於三者在戰場上的較量,這不太好做出結論,因為軍事上的勝負,往往是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並不一定完全取決於統帥個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