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麻雀美食
-
2 # 詩雨花魂
古蜀文明自岷江上游興起,從原始氏族部落開始,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及融合,變為蜀人,並轉型成封建制國家。傳說蜀人起源於蜀山氏,從蠶叢氏稱王開始,歷經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五個氏族的統治。約公元前11世紀,古蜀國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為“牧誓八國”之一。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遷都郫邑,教民耕種,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的大國。約公元前7世紀,杜宇氏禪讓於鱉靈,建立開明王朝,號叢帝。從公元前451開始,秦蜀兩國圍繞南鄭(漢中)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至公元前387年,蜀國最終奪回南鄭。公元前367年,開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廟,複稱蜀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乘蜀國與巴國、苴國交戰之際,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蜀王開明十二世戰敗被殺,古蜀國滅亡。為了區分後世以蜀為國號的政權,一般稱先秦時期的蜀國為古蜀國。
考古發現表明古蜀國擁有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熟的黃金加工技術,同時也是一個神巫色彩濃厚的國家。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都顯示出了當時精湛的工藝。
蜀疆北達漢中,南抵今四川青神縣,西有今四川蘆山、天全,東越嘉陵江,而以岷山和南中(今涼山州、宜賓以及雲南、貴州)為附庸。由於歷代開明王的開疆拓土,到戰國時代,古蜀王國疆域“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 ,成為中國西南的強國。
-
3 # 米格
要想研究歷史,最靠譜的是發現那個時代的文物,透過碳14的測定,可以知道那個時候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其次是有文獻記載,但是文獻不太靠譜,因為是人寫的呀,肯定會有偏頗,後期人在轉抄的時候也會根據個人的好惡來增減。
1929年,人們在三星堆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的精美的青銅器、玉器、象牙製品、虎牙製品等文物,經過測定,都是來自距今五至三千年前的古蜀國。古蜀國作為獨立於中原文明之外的史前古國,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
1.有了城市
據考證,當時的古蜀國已經開始築城聚集生活。三星堆遺址被城牆圈定的範圍共有2.6平方公里,如今在它的東、西、南三面仍然佇立著殘缺不全的夯土城牆.東城牆殘長約1090米,南城牆殘長約1150米,西城牆殘長約650米。有了城市的生活,就有了基本的行政組織和服務設施,這可是人類文明達到一定時期的體現。
2.農業
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鋤一類生產工具,包括石斧、石錛、石鏟、杵、矛及打製的石盤狀器、砍砸器、刮削器以及骨質木質工具。他們呈現出專門化、系列化特點,反映出農作物品種的多樣性。再加上蜀地自古都是農業大國,從中可以推論,古蜀國的農業已經非常發達了。
3.手工業高度發達
星堆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中,青銅器和金器大放光彩,在世界範圍裡頗具影響力。許多單件器或器物群已經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發現的空白,無可爭議的成為了中國之最。例如世界最早、樹形最高的青銅神樹;有重逾180公斤,被喻為“古代銅像之王”的世界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三星堆還是中國一次性出土金器最多的商代文化遺址,種類包括金面銅頭像、金面罩、金杖、金虎、金葉、金璋、金帶、金料塊等;同時,三星堆祭祀坑還是世界上一次性出土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面具最多的古代文化遺址,總件數達50多件。如此眾多的“世界之最”匯聚於中國西南、長江上游一處名位“三星堆”的古蜀文明區域,無疑是大大超過史料的記載和人們的想象。
玉器石器製作工藝精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器、石器,形制精美,有著高超的打磨和鑽孔技術。從石器孔內遺留的痕跡看應為較先進的鑽孔技術,從石器成品和半成品的切面痕跡上可斷定為線切割技術。
服飾精美。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像,其衣服上的紋飾有龍紋、回字形紋、人面紋、雲雷紋等,圖案十分精緻,顯示出三星堆先民已掌握了刺繡方面的上乘技巧,並能熟練地運用針、刀、剪等工具,顯露出蜀繡工藝的跡象。
陶藝的高水準。三星堆出土的陶器可分為炊器、食器、飲器、貯器.陶器種類眾多,紋飾豐富,工藝繁複,顯示出製陶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存在的一個手工業部門的跡象,而且製陶業已發展到較高水平。
從上述的三星堆青銅器、金器、玉器、服飾、陶藝來看,三星堆先民的手工業得到了多方位的發展,具有很高的造詣。
總之,透過考古發現,古蜀國的發展已經到達了相當的文明,被稱為長江源頭的發源地一點不過分!
-
4 # 歷史的影像古蜀國
古蜀,也被稱為古蜀國或蜀國,字面意思是葵蠶國(許慎:《說文解字》,東漢記載),古代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四川西北部茂縣的營盤山遺址年代約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現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仰韶文化半坡型別遷入四川盆地後建立的古國,曾有多個朝代,不同時期發展出的文化包括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後於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根據越南史書記載,其王子後於古代嶺南地區創立甌雒國,但最終被南越國滅亡。
寶墩文化約在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屬三星堆文化第一期。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國時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時期,寶墩文化很可能與岷江上游的馬家窯文化(源出仰韶人群)有關;成都平原目前所見最早的文化是來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型別,同時受到了來自峽江地區的大溪文化的影響。
遺址
主要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後發現的新津寶墩遺址(最大的一個,60萬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牆有卵石覆蓋)、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遺址和紫竹遺址、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等8座史前遺址群組成,相當於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
建築
城的面積10—60萬平方米不等,這些城址大多選擇在河流臺地上,並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築,各個城址都有高聳的土築城牆,有的還有寬大的壕溝,城址具有明顯的防禦功能,也可能與治水有關。房屋建築以長方形的木(竹)骨泥牆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內還發現了大型禮儀性建築,可能已形成擁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
生活
生產工具主要使用通體磨製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鑽孔技術也已被熟練地掌握。陶器以泥條盤築加慢輪修整,器形富有變化,生產技術已十分先進,人們過著定居的農業生活。寶墩文化已出現了成批的城址,但並沒有發現青銅器或與青銅器生產相關的遺蹟,目前所見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明顯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即除兩個坑的青銅器外,無論是在三星堆遺址還是成都平原的其他同時期遺址,都沒有更多的發現,加上青銅器的生產及產品還具有被社會上層嚴格專控的特徵,即青銅製品被集中用於宗教或祭祀活動,而沒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等其他方面,顯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製造的,成都平原的青銅器生產技術極可能是突然出現,而非在本地逐漸發展起來的。
三星堆文化前2000—前1100年左右成都平原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屬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達的青銅文化。約相當於漢文典籍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蜀國作為長江上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階段中的強盛時期。
遺址
三星堆文化主要體現為三星堆遺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於360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內。
建築
發現了密集的房屋遺蹟,眾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遺蹟現象。
生活
三星堆遺址已經是一個具有大量財富,有著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嫻熟的玉石器加工技術,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文明古國。出土了大量讓世人震驚的金器、青銅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個性。
有學者指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銅牌飾,很可能是從其他地區傳入而非本地產品,所以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影響。只有三星堆兩個坑出土的青銅器群的生產和使用才標誌著成都平原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批青銅器的時代僅相當於殷墟時期,所以三星堆文化有一段時間為石器時代。另外,金沙遺址在發現後被納入十二橋文化。如果將三星堆的兩個坑及青銅器群歸為十二橋文化,那麼三星堆文化便很難被視為是一種發達的青銅文化了。
十二橋文化十二橋文化約在前1100—前600年,屬三星堆文化第四期,三星堆遺址在前1000年左右被廢棄,文化中心轉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銅時代中期的一個考古學文化。十二橋文化承襲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著許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範圍分佈非常廣泛。其中金沙遺址是三星堆遺址消亡以後,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國另一個都邑所在,十二橋文化是古蜀文明發展階段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約相當於華夏族記載中的杜宇時期。
遺址
十二橋文化以2001年初發現的金沙遺址規模最大,遺存最為豐富,出土文物等級最高,延續的時間最長。現已探明金沙遺址的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體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
建築
史籍記載中的古蜀第四個時期,杜宇時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縣縣城北約二里處,即民間傳說中的杜鵑古城)和瞿上兩座。金沙遺址內現已發現了大型的建築基址區、大型的祭祀活動區、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遺存。此時期的房屋建築有幹欄式木構建築和木(竹)骨泥牆建築兩種形式。
生活
石質生產工具仍然以通體磨製的小型斧、錛、鑿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見是這一時期比較突出的特徵。祭祀區內出土了大量與宗教祭祀活動相關的禮儀用器,其面貌與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
晚期蜀文化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開明朝時期,相當於中原春秋時期至秦國佔領巴蜀前,是古蜀文明發展中的最後一個高峰——晚期蜀文化時期。
遺址
成都市區商業街發現的規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馬家等級高貴的木槨墓可能就是當時蜀侯的陵墓。
建築
開明五世之前,蜀侯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通道。
生活
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極具地域特點的巴蜀式銅兵器,還有至今不能識讀的“巴蜀圖語”都成為此時期文明發展的代表。
秦滅古蜀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始設蜀侯,後改為蜀郡。至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期,巴蜀文化與中原華夏文化混成,形成了巴蜀語。
回覆列表
古蜀國距今大約有4000餘年,在遙遠的歷史上,蠶叢縱目、魚鳧神化仙去、杜宇化鵑、開明覆活 相傳,上古時,居住在古青藏高原的古羌族人向東南遷居,進入了岷山地區和成都平原。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後來,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生下兒子蠶叢,蠶叢在四川平原建立了古蜀國,代代相傳,經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朝代。你可以瞭解一下三星堆文化 ,古蜀的文化有記載的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據《華陽國志》卷三蜀志載: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華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於湔。 望叢祠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遊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號曰筍裡。未有諡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因獵谷中,與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遺蜀王。王報珍玩之物,物化為土。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瀉金其後,曰「牛便金」。有養卒百人。蜀王悅之,使使請石牛,惠王許之。蜀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還之。乃嘲秦人曰:「東方牧犢兒。」秦人笑之,曰:「吾雖牧犢,當得蜀也。」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後,王悲悼,更作《臾邪歌》、《隴歸之曲》。其親埋作冢者,皆立方石以志其墓。成都縣內有一方折石,圍可六尺,長三丈許。去城北六十里曰毗橋,亦有一折石,如之,長老傳言:五丁士擔土擔也。公孫述時,武擔石折。故治中從事任文公嘆曰:「噫!西方智士死。吾其應之。」歲中卒。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為五嶺。直頂上有平石。蜀王痛傷,乃登之。因命曰五婦冢山。川平石上為望婦堠。作思妻臺。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古蜀國區域圖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為相。置巴、蜀郡,以張若為蜀守。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三年,分巴、蜀置漢中郡。六年,陳壯反,殺蜀侯通國。秦遣庶長甘茂、張儀、司馬錯復伐蜀。誅陳壯。七年,封〔公〕子惲為蜀侯。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 〔赧王〕五年,儀與若城成都,週迴十二里,高七丈。郫城,週迴七里,高六丈。臨邛城,週迴六里,高五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門置觀樓,射蘭。成都縣本治赤裡街。若徙置少城。內城營廣府舍,置鹽鐵市官並長、丞。修整裡闠,市張列肆,與咸陽同制。其築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魚,今萬歲池是也。惠王二十七年也。城北又有龍?池,城東有千秋池,城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徑通〕,冬夏不竭。其園囿因之。平陽山亦有池澤,蜀王漁畋之地也。 赧王十四年,蜀侯惲祭山川,獻饋於秦昭襄王,惲後母害其寵,加毒以進王。王將嘗之。後母曰:「饋從二千里來,當試之。」王與近臣,近臣即斃。王大怒,遣司馬錯賜惲劍,使自裁。惲懼,夫婦自殺。秦誅其臣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蜀人葬惲郭外。十五年,王封其子綰為蜀侯。十七年,聞惲無罪冤枉死,使使迎喪入葬郭內。初則炎旱三月,後又霖雨七月,車溺不得行。喪車至城北門,忽陷入地中。因葬焉。蜀人因名北門曰咸陽門。為蜀侯惲立祠。其神有靈,能興雲致雨。水旱禱之。三十年,疑蜀侯綰反,王復誅之。但置蜀守。張若因取笮及楚江南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