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追風

    我覺得,提問者一定對印度有什麼誤解。

    (印度人自己的電影中也是打打殺殺)

    首先,歷史上的“印度”,很長很長時間都是地理概念,而不是國家概念。也就是說,印度那一片地方是存在的,但20世紀之前沒人把它當國家,包括印度人自己。

    所以,提問者說印度是人類歷史上的“國家”,明顯不太合適。

    其次,印度怎麼就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國家?真的“和平”嗎?

    印度歷史,就是一波波外來民族的入侵史,哪有什麼“和平”可言。

    (雅利安人遷徙路線)

    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高加索山區的雅利安人,殺到了印度,輕而易舉的征服北印度的大片領土。

    公元前1000年之後,整個北印度一片大亂,16個王國和其他小國家開始打打殺殺,誰也不服誰。

    與此同時,趁著亂局,波斯人騎著馬晃悠過來,殺人搶劫,把印度搞得老鬱悶了。幸好,波斯人被打趴下了……印度人還沒緩過來勁兒,亞歷山大大帝就順路打了過來,把自以為強大的印度軍隊打的哭爹喊娘,要不是馬其頓人因為想家主動撤退,印度會更慘。

    亞歷山大大帝一走,印度接著亂,最後出了個孔雀王朝,總算“和平”了一段時間。

    阿育王一死,印度又陷入了混亂,自己人爭權奪勢就不說了,關鍵外族入侵又來了。首先是塞種人,他們本來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因為幹不過匈奴,才跑到了印度河平原,於是開開心心的從印度北部殺到了中部。

    緊接著,大月氏人也來了,也是各種殺。

    (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倉庫)

    後來笈多王朝統一了一段時間,然後又四分五裂,到處廝殺了。趁亂,突厥人也跑來搶劫,連續搶了17次,印度北部城邦連緩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接著,穆斯林殺了進來,建立了德里蘇丹國。後來,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手下,有個叫巴伯爾的人,殺進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緊接著,就是大家熟悉的英國東印度公司。

    這叫“和平”嗎?他們自己殺來殺去,同時還要迎接外族入侵,哪來的和平啊……

  • 2 # 火焰如意

    一,印度歷史從來沒有實現過統一

    印度歷史的統一隻是很小的疆域,這些統一是外來的民族。

    比如貴霜帝國,是大月氏人在北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林,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印度一直是土邦林立,互相攻伐。印度人從來沒有建立過,真正的統一。

    所謂的統一是英華人,殖民時期的建立。

    二,印度是人類歷史最和平的嗎?

    這種看錯是錯誤的,印度歷史所謂的和平,沒有侵略別的國家。問題是印度沒有實現過統一,又哪來的力量區攻打別的國家。自身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包括文字,疆域的統一,以及種姓制度。

    內部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一直是土邦林立。哪來的和平?土邦互相之間,戰爭不止。

    三,印度為何如今喜歡動用武力,謀求區域霸權?

    因為印度繼承了,英國的殖民體系,包括英華人留下的疆域面積。英國早期的強大,日不落帝國。

    印度人感覺,我是英國的繼承者。在英國文化的洗禮下,也繼承了英國文化的力量。感受到英國早期,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四,印度的文化沒有力量,因為沒有實現過統一,沒有戰功赫赫。

    內部沒有實現內部統一,沒有赫赫戰功,就沒有輝煌的歷史。這就導致印度的文化,是沒有力量的。

    所以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土邦林立。而且印度又是神教國家。有些思想是,你這世欺負人,我下一世再報復回來。這樣的印度,早期怎麼能統一?

    五,印度外部環境相當不錯,印度想買什麼,基本上都能買的,別人也原意賣。

    印度自建國後,還沒有受到西方國家制裁過,和很多國家受到制裁不一樣。

    印度的外部環境,一直以來很不錯。與西方的關係都很好,印度不僅與美國、前蘇聯或者現在的俄羅斯,關係都很不錯。

    印度的武器萬國造,想買什麼,西方國家幾乎都會賣給印度,包括美國與俄羅斯。不論是軍用或者民用,幾乎可以買到。

    六,印度佔據的地理位置,相對還是不錯的。

    南鄰印度洋,印度人把印度洋看成是自己的內海。長期受到英國文化的薰陶,加上週邊又沒有實質的危險,蠢蠢欲動就很正常了。

    七,印度這些年經濟發展還不錯

    印度的經濟高速增長,世界各國都很看好,印度的經濟發展。每年吸引的外國資本,已經和我們差不多了。國家有錢了就好辦事,有錢辦事就意味著力量的增強,有力量就有了雄心。

    八,印度的立場又不是很堅定,容易受到外部挑唆。

    外部的挑唆生事,希望製造麻煩。印度本身不是立場堅定,缺乏原則,缺少意志力。

    雖然印度外部環境相對不錯,同時外部環境也深深的影響印度。

    立場不堅定,外部環境不錯,想買幾乎可以買到,力量又在不斷增強。

    這樣的情況下,蠢蠢欲動,就比較正常了。

  • 3 # 青未了了

    印度歷史上也算不上最和平的國家,其先後多次被外來勢力征服,幾次亡國。從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率先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印度,印度第一次亡國,此後印度不斷被外來勢力入侵,突厥人、波斯人、蒙古人等先後入侵,蒙古人入侵導致印度第二次亡國。18世紀西方列強又進入印度,最後英國統治了印度。

    印度的歷史簡直就是一部被外來民族征服的歷史。

    對於外來勢力的入侵,印度的抵抗顯得軟弱無力,一方面在於其國內民族眾多,等級分明,難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印度人的戰鬥力確實低下,缺乏血性和剛性。

    現在的印度為什麼痴迷武力?

    一個沒多少戰鬥力的國家痴迷武力也真是滑稽,印度並不具備向世界炫耀武力的資格。當然印度的軍事裝備確實也是比較強的,但戰爭不僅要靠武器,畢竟人才是武器的操縱者,印度軍隊的戰鬥力不敢恭維,戰術運用和單兵能力都算不上一流。

    但是今天的印度很不安分,在邊界和鄰國爭端不斷。我覺得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1.想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印度的經濟實力增長了,軍事實力也大幅度提升,隨之而來的必然要求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怎麼提升?製造事端,吸引世界的關注,藉此展示自己的實力。就其周邊國家來說,巴基斯坦是他的死對頭,中國是臥在他身邊的雄獅,他想吃掉死對頭,制服雄獅。

    2.謀取邊界利益的最大化

    他和巴基斯坦爭,和尼泊爾爭,因為他有底氣,實力強於對手;企圖蠶食中國邊界,不惜和中國發生衝突,是因為他覺得中國一貫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不像美國那麼霸道,所以感覺中國會忍讓,起碼自己不會吃虧,說不定能佔點便宜。

    3.謀求亞洲霸主的地位

    印度一直在謀求亞洲第一大國的地位,但是由於強大的鄰國中國的崛起,印度充其量在亞洲範圍內只能充當老二的角色,這讓印度非常不滿,他不甘心久居中國之下,因此不斷挑起事端,試圖挑戰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取而代之。

    4.轉嫁國內矛盾,迎合民眾膨脹的自信心。

    印度政府防控疫情不力,疫情呈爆發趨勢,由此造成大量人員失業,莫迪政府處在風口浪尖,為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於是不斷在邊境製造爭端。同時,印度民眾對自己的國家充滿自信,在印度媒體和政客的宣傳誤導之下,他們完全認不清自己國家的真正實力,印度政府為了迎合民眾盲目膨脹的自信心,不得不對外展示強硬態度。

    但是印度是小姐的心,丫環的命,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其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國力,完全跟不上他們的野心,印度距離成為世界一流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4 # 知乎子不語

    在英國統治印度之前,印度其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從來沒有形成國家意義上的印度。而且土邦之間相互攻伐,並不十分太平。

    為什麼我們認為印度很和平呢?

    那是因為佛祖誕生於印度,準確的說,應該是尼泊爾。佛教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餘年,在13世紀滅亡。在人們的心裡,佛祖是和平的象徵,而且佛教又起源於印度,所以就有了印度在歷史上都很和平的錯覺。

    印巴分治後,印度繼承了英華人的衣缽,妄圖在南亞次大陸稱霸,還有染指中國西藏的想法。

    其實當時的印度統治精英,有不少人有留學英國的經歷。比如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就畢業於貴族學校哈羅公學,後又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他們一方面接受了英國的精英訓練,同時對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曾經的輝煌無比的羨慕。而另一方面,對於擺脫日漸衰老的大英帝國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也就是說曾經的小弟逐步強大了,不想跟著大哥混了。

    因此,印度獨立後,心情那叫一個爽,國際聲望也是一路看漲。印度軍隊在英美的帶領下,參加過二戰等,又有當年英華人留下的武器,於是覺得自己軍事實力很不錯了,在邊境上屢次挑釁,最終被中國一頓胖湊,嚇得當時新德里都要遷都了。

    中印戰爭之後,印度被打得灰頭土臉,心裡一直不服氣。洞朗衝突、加勒萬河谷衝突,就是在這種想法下發生的。

  • 5 # 酒釀歷史

    印度歷史上並不是最和平的國家,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地,印度歷史上是多次被征服的國家,從雅利安人到波斯人,希臘人,白匈奴,突厥,阿富汗,蒙古人,到1600年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到1947年印巴分治,1950年1月26日宣佈成立共和國。自獨立之後,印巴之間一直都有小範圍戰爭,1962年也跟我們中國碰了一下。到如今印度跟巴基斯坦,尼泊爾,緬

    甸,包括我們中國在邊境都有衝突發生,其實這背後都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

    其一:抗疫失敗,轉移民眾焦點

    其實,我們看看就發現,印度最近一段時間頻繁動作,很大原因應該是疫情已經失控了。

    幾個月之前,疫情爆發不久,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擔心印度,因為印度不僅人口密度大,衛生條件差,醫療水平也偏低,世界各國都在預言印度會成為人類抗擊疫情最後成否成功的關鍵。而莫迪政府不顧疫情又重啟經濟,本就不得力的疫情防控,雪上加霜,現在印度每天將近3萬的資料在增長。但是,考慮到印度的檢測水平和醫療水平,真實資料肯定不止這些,印度的檢測率可是一直沒有公佈過。

    抗疫不力,戰爭是最好的轉移民眾焦點的方式。既能激發民眾的愛國之情,又能掩飾自己的過失。

    其二:強國夢

    其實印度一直有成為強國,霸佔印度洋的夢想,所以印度這幾年一直在加強軍備,軍費支出也一路高漲。而最近幾年跟各國和平相處的印度,顯然低估了對手,以致每次衝突都沒有討到好處,最後只能證明強國夢是自我膨脹。

    所以說,所謂無力不起早,印度痴迷戰爭是有有其明顯目的的。

  • 6 # 魯嶽

    印度這個國家很奇葩,本來和中國一樣都是世界文明古國,在歷史上都是受外族侵略,而多災多難,都渴望和平。唯一不同的是中國原有文明沒有被消滅,中國依然是一個追求和平的國家;而印度原有文明被消滅中斷,原土著居民淪為低種姓人,成為高種姓外族人自稱“雅利安人”(高貴者)的奴僕,遭受長期奴役之苦,渴望脫離苦海,遠離戰爭,成為印度民族的原來的美好願望。可是當印度擺脫英帝國殖民統治而獨立建國後,印度歷任統治者,卻在繼承英國殖民地的同時,也接受了英國殖民侵略的思想,拋棄了原先的要和平,不要武力侵略的非暴力傳統觀念,走上了一條稱霸亞洲,侵略四鄰的道路。

    在歷史上,印度深受外族侵略,多次亡國被佔領。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葉,就被來自中亞和高加索一帶的遊牧民族開始侵略,被征服後,形成社會階層分明的種姓制度,一直延續至今,難以打破固有社會階層劃分。多災多難的印度,不但先後被雅利安人侵略,還有馬其頓亞力山大、伊斯蘭教勢力、蒙古人等外族多次侵略蹂躪,多次亡國改種重建。並且印度內部也戰亂不斷髮生,既有統治者雅利安人權力之爭戰,也有印度原著居民反抗統治而暴動起義,像印度德里市民起義、印度錫克教徒反莫臥兒起義等,長期戰亂,再加上身處社會底層,印度民眾苦不堪言,渴望和平,脫離苦海,已成期盼。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教應時而生於印度,不是憑空創造,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原因。印度孔雀帝國的阿育王在統一印度後,就順應民意,宣稱征服不應假手於戰爭,而應當依靠佛法。於是大肆宣傳佛教,扶持佛教盛行於世,使佛教放棄暴力,不殺生的觀念深入印度部分人的思想,後世被尊稱“聖雄”的甘地就是其中一位。他面對英國殖民地統治,主張非暴力抗爭,採取不合作運動。當然這只是他的美好願望,受歷史侷限。

    而印度必竟是個多宗教、多民族的國家。在其深受外族侵略的同時,也受外族文化的影響。佛教也受到排斥而削弱。以致印度在擺脫英國殖民統治而建國後,在繼承英國殖民地遺產的同時,連英國的殖民侵略思想也繼承過來。背離了傳統佛教和平傳統,崇尚武力侵略。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上有利於印度的世界爭霸格局。使印度稱霸亞洲的野心澎漲,吞併錫金、分裂巴基斯坦、控制尼泊爾和不丹及欺壓斯里蘭卡,一系列的侵略戰爭成功,使印度肆無忌憚,狂妄自大。而上臺的印度領導人莫迪,一系列的經濟改革成功,加上國際上大國爭鬥中游刃有餘。不顧六二年中印戰爭中的慘敗教訓,現在又開始在中印邊境侵略挑事,妄圖分裂中國,樹立亞洲霸主之威。印度政府被先進的武器衝昏了頭腦,忘記戰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是軍隊素質和意志,多行不義,必自斃,世人試目以待!

  • 7 # 薩沙

    提問的朋友估計《西遊記》看多了。

    其實自古以來,印度就是一個驍勇善戰,崇尚武力的國家。

    誰都知道,印度主要宗教是印度教。

    而印度教的第二層就是剎帝利。

    剎帝利就是軍人階層,負責軍事作戰,以戰死為榮。

    比如孔雀王朝時期,趕走了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

    隨後,他們擊潰波斯人的入侵,征服了兇悍的阿富汗,在阿育王時期完成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

    可以說,印度的歷史就是軍事作戰歷史。

    而後期入侵的穆斯林也非常強悍。

    這些中亞的雅利安人、突厥人本來就是軍事民族,戰鬥力非常強悍,連續建立了很多強大帝國。

    比如莫臥兒帝國,是被突厥化的蒙古人。這個軍事王朝幾乎統一了印度,並且維持了長達300年的統治。

    莫臥兒帝國前面5個皇帝,幾乎都是馬背上的征服者。

    而鼎鼎有名的超日王,也是被皇帝阿克巴擊敗的。

    再說印度的錫克人,也是驍勇善戰。

    英華人佔領印度以後,也選擇錫克人作為保鏢,他們身材高大,作戰勇敢。

    我們所說的紅頭阿三,就是上海租界英國巡捕房的錫克族警察。

    錫克人喜歡用紅布包頭,而上海話當時把警察叫做阿差,紅頭阿差。

    傳來傳去,就成為紅頭阿三了。

    錫克男人非常尚武,他們最多的一個名字叫做辛格,就是獅子的意思。

    所以印度本來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談不上什麼和平國家。

  • 8 # 翅膀說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常年混戰不休,充滿強烈打爛仗慾望的種族,到你嘴裡怎麼成了最和平的國家?

    你不會是因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以為它愛和平吧?

    印度雖然戰力不行,但卻極其好戰。一,印度本身文明發展緩慢

    1,常年顛覆性的戰亂導致了文明傳承困難

    因為,數千年的戰亂史,而印度人又沒有很好地傳承文明的習慣,使得印度人的治國理念一直非常欠缺。

    他們更像原始的部落聯邦。

    對於他們來說,戰鬥是解決問題最先想到的辦法。

    文明是需要積累的,得不到積累,使得印度文明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印度的先人創造的知識都難以儲存下來,使得印度的後人往往處於一種矇昧狀態。

    看看她,完全不像一個文明社會的人

    這種矇昧狀態,使得印度人更像原始部族,而不像現代社會。

    2,印度人沒有傳承文化的習慣

    印度人對歷史的記載之糟糕,可以說是世所罕見。

    印度人對於文明的傳承甚至沒有任何共識。

    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對文明的傳承最用心的國家。

    每一次改朝換代,新軍進王城,第一時間往往就是先保護前朝典籍。

    但印度人看來沒有這種傳統。我們的先人為了儲存文化,不惜去死,而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這種傳統。

    有人說,印度人很執著於傳統。

    我只能說呵呵。

    印度人執著於傳統的儀式,但是卻文化知識卻毫無興趣。他們更在乎的是那種儀式感,而不是儀式背後的文明。

    儀式當然是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儀式的目的是為了傳承文明,而不是為了傳承儀式。

    就好比,阿拉伯數字,明明是來自印度地區,但是卻是阿拉伯人發揚光大的。

    3,種姓制度制約了印度的發展

    種姓有多糟糕就知道了,這是一種階級社會。它嚴重製約了下層階級的發展,直到今天低種姓還會輕易地被高種姓打死。

    二,印度內部沒有共識

    1,原本就不是一家的印度,被強行捏在一起,根本不可能產生共識

    印度形成的時間極晚,1950年印度才成為一個國家,在此之前,印度大陸從來沒有統一的國家出現過,而是有無數的小邦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印度內部沒有明確的共識。

    在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印度有700多個土邦。這些土邦可是印度歷史上自發形成的。

    今天,

    印度有28個邦,160多個民族,對於他們來說,在他們的歷史上,大家都一直是各幹各的。

    因為離得近的緣故,實際是這些邦,民族之間在歷史上一直是戰亂不休的。

    在沒有共同的理想面前,強行把他們捏合在一起,就是內鬥不止。

    2,英華人的刻意挑撥

    二戰讓英國的實力急劇衰退,上個世紀初期,民族意識不斷崛起,這就造成了,英華人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塊殖民地。

    最後,攪屎棍一貫的傳統做風,開始在南亞次大陸攪風攪雨。

    首先,他挑撥印度國大黨和全民MSL聯盟的對抗。

    挑動印度聯邦與周邊國家開戰。

    印巴分治

    雖然,這裡面有英華人的刻意挑撥,但是印度人本身也比較好戰。

    三,印度抄襲落後的歐美體制

    對於這樣的國家來說,國內矛盾重重。

    每當內部矛盾激化時,對外開戰就是轉移視線,以及解決對手最好的辦法。

    歐美的制度是非常糟糕的制度。

    在幾百年前,面對封建王朝的時候,資本主義是先進的,但是到了今天,它已經非常落後了。

    而印度本身就沒有什麼文明傳承,又去抄襲一種落後的制度,並把所有最糟糕的東西保留在了一起。

    原始的部落城邦下的內部衝突,造成了他們強烈的戰鬥慾望。

    這一系列原因,共同造成了,印度是一個非常好戰的民族。

    他們遇到問題時,往往第一時間考慮戰鬥。

  • 9 # 靜心匠道

    自古以來,印度從不崇尚和平,唯有中國才是一個推崇和平的國度。‘

    奇葩的印度人被華人戲稱阿三,可不能因為可笑而放鬆對他的警惕,因為印度自古以來,最擅長見風使舵,有什麼好處就撈一把,如果你不敲打,他就會自鳴得意,沾沾自喜感覺自己是宇宙第一。

    對於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愛好和平,但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印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國家,其實只是一個假象,更確切的說,由於佛教文化的傳播和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廣為人知,還有是近幾十年和中國相安無事,讓我們在印象中感覺印度是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度,其實不然。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和古中國,卻因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峰隔絕,兩個地域的先民們發展出不同的文化,與中國先民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不斷紮根不斷髮展不同,古印度先民因為氣候溫暖,自然資源充足,一早就過上了安樂穩定的生活,

    孟子說過一句“生於憂患,亡於安樂”,古印度人先進的文明,隨著雅利安人的到來戛然而止,此時的商朝,卻在婦好的帶領下,將來犯的雅利安人打的大敗而歸,可此時的古印度卻被好戰的雅利安人所統治,經過了雅利安人數百年的蠶食,古印度文明被取而代之,成為了婆羅門,剎帝利為主的新印度文化。

    雅利安人別有用心的建立的四個高低貴賤層級,讓古印度人淪為了最低的首陀羅,此時的雅利安人可沒什麼和平思想,不斷的擴張和掠奪土地,才是他們的主要目標,而隨著王國的增多,和不斷的擴張,古代雅利安內部也因為利益的分配,出現了相互的征伐,而天竺推崇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其實都是其內部爭鬥的見證。

    此後小國林立紛爭不斷的天竺,卻被一征戰出名的波斯人變成了一個省,後來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又將其再次納入自己版圖,隨著馬其頓的解體,天竺終於誕生了以武力統一的孔雀王朝,當然孔雀王在阿育王統一過程後,為了自身考慮或者是贖罪,推崇慈悲為懷的佛教,可是這並不能掩蓋過去的殘酷,

    可是沒過多久,即便是阿育王舉全國之力推崇佛教,最終無法躲過因果宿命,孔雀王朝被,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所取代。

    而後來被漢朝打的潰不成軍的匈奴人,卻將大月氏人趕到了天竺,而此時的大月氏的戰鬥力又碾壓了安息人,在此地建立了貴霜王朝,

    可是沒多久,遊牧的突厥人,從西而來的阿拉伯人分別在此地建立了王朝,最有名的莫臥兒王朝,安居一地的莫臥兒王朝沒想到自己卻被來做生意的東印度公司所取代,而此時的印度,分別被法國,英國,葡萄牙分割,徹底的淪為一個殖民地。

    反觀古代印度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雖然名僧大德輩出的印度,卻是一個戰亂和紛爭不斷的國度,特別是眾多的民族不斷的入侵和統治,讓印度形成了一個民族很多,教義很多,但是卻又相互不對付,毫不團結可言的國度,

    而近代以後,隨著大英帝國的衰弱,印度在甘地的非暴利不合作運動中獲得了獨立,由於甘地的努力和推廣,讓世人感覺印度是一個和平的國度,其實印度在獨立以後,卻拋卻了甘地的非暴力的觀念,

    反而是拿起了武器對著鄰國,包括巴基斯坦,尼泊爾,錫丹,甚至是中國,都進行了領土的侵擾和擴張,為此印巴雙方,印度和尼泊爾幾方甚至還連續爆發了幾次戰爭,由於印度接連獲得了勝利,讓其感覺自己風頭一時無量,而此時他甚至號稱自己世界第三,還是亞洲第一擁有航母的偶家,雖然是買來的二手貨,其野心可見一斑,所以他們地心底裡一直是痴迷於武力,

    而對於印度來說,所謂的和平,不會是因為打不贏或者吃了大虧,而被迫抬出來好下臺的藉口,為何印度人實力不強,卻又妄自尊大呢?

    從深層次看,印度由於獲得了大英帝國在印度大陸的遺產,同時可以說因為英國統治的太久,他更像是帝國主義的戰略一個接班人;雖然他在英國手中獨立出來,可是獨立以後,印度卻走上了一條痴迷於武力的道路,而由此吞併了一些周邊的獨立國家,妄圖利用武力成為一個新的大國。

    而新中國建立以後,在周邊的國家中,其實印度才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成了不久並且在北韓戰爭中獲勝的中國,卻忽然迎來了印度在邊界中的挑釁,而此前中印人民是非常友好的,作為一個崇尚和平的國度,當時對於印度就做出了一些不友好的舉動。毛澤東選擇了一次又一次地容忍,可是新中國表現出了的,長期保持克制和寬容的態度。卻在印度看來是軟弱的象徵,更是得寸進尺的進行蠶食。

    更甚至見我方剋制,利用增加哨所,加強兵力,騷擾運糧等手段對我方的哨所進行蠶食,更做出了很多過分的舉動,而更在籌劃一場巨大的籌謀,打算奪取我方大面積的縱深和領土,此時我方依然剋制,利用頂、逼、圍、堵方法,儘量保持雙方不產生摩擦。

    這樣的剋制和冷靜,並且公開表示不會希望雙方和平的意願,可是對於我方的種種忍讓和剋制,即便是“退避三舍”、“先禮後兵”、“不為天下先”,依然無法讓對方體會中國希望和平的意圖,而印度為此連續蠶食和侵擾了三年時光,

    最後見利用和平的手段無法談攏,毛澤東果斷的說:“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東線西藏作準備外,西線也要配合。如他進攻,不僅要打退,還要打狠打痛。此後才有了大家熟悉的戰鬥,

    而此戰我們也保持著剋制和希望和平的願望,在取得輝煌戰果以後,讓對方舉國震驚,更是將號稱是世界第三的精銳之師,打的屁滾尿流後,適合而止的鳴金收兵,並且向全世界公佈,主動退出了戰場,最後還非常禮貌的,將被繳的人員和裝備全部還給對方,

    此舉真正現實了中國的大國之風,同時也讓世界知道,中國方針就是求同存異,為了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國家,毛澤東曾經說:“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通為什麼印度要打我們”,他們真的打不過我們啊,怎麼看都打不過啊。

    而中國一直提倡,“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對於印度的行為,我們堅決的反擊,有適合而止的以禮相待,最終讓印度面對了現實,也打掉了他們三十年的國運,可以說印度此敗是他們掉隊的開始,

    而在一年以後,那位雄心壯志的尼赫魯就鬱鬱而終,而此戰的勝利,不但帶給我們和平的幾十年發展,更為我們迎來了一位好朋友,巴基斯坦,號稱巴鐵的友人,在見證了中國輕鬆碾壓印度後,立刻與我們建交,而南亞的格局也由此改變,而隨著尼赫魯去世,印度掩蓋多時的各種社會問題暴露出來,漸漸發展速度越來越慢,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日新月異和印度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即便是強大如今的中國,依然保持的敵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策略,同時在幾十年來,中印邊界依然是保持穩定祥和。可以說,歷史如一面明鏡。在印度和中國被視為敵人的年代,中國並不把印度視為敵人。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以武力相威脅來解決國家間的領土和主權爭端,註定最終失敗。

    對於中國的和平方針,毛澤東的總結是最恰當的

    第一,我們需要和平,不要戰爭;

    第二,我們需要和平,但我們不懼怕戰爭;

    第三,對戰爭要有準備,準備沒壞處

    1963年,毛澤東說:“我們熱愛和平。如果有人危害我們的獨立,我們的天性就是奮不顧身地起來捍衛。”而過往的種種表明,印度壓根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度,其實他一直崇尚武力,而中國才是一個一直希望世界和平發展,為人類走向更好明天貢獻的國家。

  • 10 # 李建秋的世界

    印度什麼時候都沒有和平過。印度和平那是一種宣傳。

    主要是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給了很多人錯覺,以為甘地=印度,其實壓根不是這回事。

    印度獨立是一連串非常複雜的歷史,主要分為武鬥派和非暴力派。

    非暴力派是以甘地為代表的那一派,佔據主流。

    武鬥派是以錢德拉鮑斯為代表的。

    錢德拉鮑斯也是國大黨的人,也就是印度國父尼赫魯一個黨派的,不甘於搞什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當時正值二戰時期,錢德拉鮑斯認為擺脫英國殖民的機會到了,於是到德國找到了希特勒,並且組建了印度軍團。

    問題是當時印度軍團人少,距離印度過遠,希特勒本人也不怎麼支援。

    此後錢德拉鮑斯又找到了日本人,日本人利用錢德拉鮑斯組建印度軍隊來打擊英國。

    錢德拉鮑斯在日本的宣傳下,擔任了同盟主席,組織印度國民軍,並且在英帕爾戰役中攻入印度。

    印度剛獨立,就開始和巴基斯坦打仗,第一次印巴戰爭大的無比慘烈。

    在劃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蒙巴頓方案中,實際上是把印度次大陸劃分為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土邦的,土邦可以自行建國,而實際上印度採取各式各樣的方式,利用威逼利誘,甚至直接明搶吞併了這些土邦。

    最典型的就是曼尼普爾邦,印度軟禁了這個土邦的大公,逼迫其簽字後吞併,此後又軍事管制數十年。

    印度建國沒幾年,那些土邦基本上就被吞併了個乾淨。

    果阿邦原本連英國殖民地都不是,屬於葡萄牙殖民地,彼時葡萄牙早已經衰落了,結果印度在1961年出兵4萬5圍攻果阿邦,直接拿瞎。

    正是由於在1962年之前,印度對外戰爭一路都很順,才在1962年出現野心膨脹,窺視中國領土,當然,中國可不是葡萄牙,劈頭蓋臉的一頓痛毆,此後印度老實多了。

    1975年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未對,軟禁國王,直接吞併了錫金。

    2015年,印度趁尼泊爾大地震,要求尼泊爾承認在尼泊爾的印度裔公民“自治”,要不是中國阻止,我看尼泊爾也會遭印度毒手。

    印度對待強者,當然顯得“和平”了,它打不過。

    但是碰到比他弱的,下手從來沒客氣過。

  • 11 # 四川達州人

    不知道你這結論從哪來的?

    印度自獨立開始,就與巴基斯坦相愛相殺至今,什麼時候和平過啊?

    洗洗睡吧。

  • 12 # 魂舞大漠

    與其說印度歷史上最和平,不如說戰亂不休,戰亂的原因主要是沒完沒了的外族入侵。

    自從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開伯山口衝進印度,從此波斯、希臘、安息、大月氏相繼進入印度,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直至蒙古人貼木爾的孫子建立莫臥爾帝國。當代印度是在擺脫英國殖民獲得獨立的。

    說到印度歷史,馬克思說過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印度根本就沒有歷史。馬克思的意涵即是指在這裡,只看到外族總是不停前來開疆破土,並沒有一個文明一脈相承的統一國家概念,比如你能說大月氏建立的貴霜帝國就是現在的印度嗎?不能,此前無法認祖於朱雀王朝,亦無法生拉硬扯地把莫臥爾建立的帝國與當代印度相提並論。過去的各種王朝,是外族在南亞地區的統治,印度只是其中一部分,儘管是很大一部分,但任誰也無法與過去聯絡起來。

    印度承受了巨大的民族苦難,是歷史的不幸,然而使人想不到的是,今天的印度卻把此種不幸加諸到周邊鄰居的身上,正如英華人所說,印度的鄰居都活得很痛苦。吞錫金,控不丹,與巴基斯坦一次次大打出手,企圖永久霸佔中國藏南。世間多少人不解這是為什麼,原因有三:

    一是當代印度政治精英們,自開國伊始,即全面繼承了英國的殖民衣缽,設定了稱霸南亞,爭做世界上有聲有色大國的目標。

    二是經過幾十年如魚得水的實踐,已經剎不住車,要一條道兒走到黑,稱霸和擴張觀念在其政府根子扎得很深,很難改變。

    三是在南亞自認依其地盤和人口,就是一個天生的大塊頭,加之域外勢力長期拉攏、縱容和支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更加洋洋得意,因是很難悔改。

    然而世間看到的卻是,印度儘管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是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國家,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發展後勁不足,工業化不足30%。制約發展的因素數不勝數,人口多但文盲率高,種族矛盾大,種姓觀念根深蒂固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保有一顆積極樂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