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葉子F
-
2 # 胡哥聊育兒
1、為了不讓孩子吵鬧打擾自己,一個手機摧毀一個孩子。
父母把手機交給了孩子,“去一邊玩一會,乖乖的哦”,孩子果然很乖的走了,然後他就玩手機上癮了,這個時候父母又著急了,到處諮詢如何不讓孩子玩手機。
2、為了激勵孩子,一句話摧毀一個孩子。
“你做作業怎麼這麼不認真啊,你看看人家小明多省心啊,成績又好”,看似激勵鞭策的話,但是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3、我為了你好,毀了孩子的獨立及選擇權。
“女兒,媽媽給你報了一個鋼琴培訓班,你要好好學啊”、“媽媽花了這麼多錢,你怎麼就不能多練一會”,你知道這是孩子的選擇嗎?她喜歡嗎?這樣會打擊孩子自信,磨滅孩子的興趣,導致孩子對任何學習產生遮蔽。
4、寶貝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沒有考試好大學,是媽媽的遺憾。孩子成為了你的替代品。
“寶貝,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你知道媽媽的遺憾就是沒有考試好大學”,讓孩子為你而學,成為你夢想的延續,但是你不知道她是獨立的個體。
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父母的無心之舉,但是對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傷害。所以,父母的學習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了解孩子,全身心的愛孩子。把孩子當做朋友,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
3 # 幼兒園老師李貓貓
有人總結過,毀掉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家長只需對孩子長期重複7句話就夠了!據說,90%的父母正涉足其中……
1、有了你,我XXX都沒幹過,為你操碎了心
父母付出了,就必須讓孩子領情。為了最大程度的讓孩子感恩,於是,有的家長把自己塑造成了家庭犧牲者形象,讓孩子萌生罪惡感!雖然說窮人孩子早當家,但也不應以賣慘達成這種目的。
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了坎坷,對孩子適當傾訴可以,但不應把孩子當成生活苦難的發洩口,如果一味向孩子抱怨,就別總怪孩子因壓力太大而不爭氣。
2、你怎麼這個也幹不了?
生活中,很多成人認為非常簡單的事情,其實對孩子未必如此。當孩子沒有做好某件事時,有的父母脫口而出這句話,貌似能起到激勵的作用,實際上只是十足的“黑雞湯”,若長期縈繞孩子耳畔,傷害無遺是巨大的!會讓孩子感到父母更喜歡別的孩子,總也看不到自己的優點,進而失去自信,自暴自棄。其實,當孩子努力,卻做不好一件簡單的事時,家長可以適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已經在努力了,加油。”這樣不是更好嗎?
3、沒見過你這麼傻的
“沒見過這麼傻的”“你蠢到家了”“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毀孩子這類語言最簡單粗暴,父母不是商量的口吻,而是加大音量的向孩子噴射,其間還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片語!其實,為人父母至少應該知道兩點,第一,尊重;第二,教育孩子疏則通,堵則盈。孩子犯一丁點錯,就一通臭罵,無異於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孩子知道錯了,可能已經在內疚,這時候他更需要肯定。
4、不好好學習,今後撿垃圾去
父母說這類話時,多半是說者無心,可孩子對未來的認知並不明確,往往會放在心上深感壓力,或將直接影響孩子今後性格發展。其實,父母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學習吧。”拿一本書和孩子坐一起,陪孩子共同找尋學習的樂趣。
5、我說不行就不行!
親爹“一言堂”出品!這些爸爸酷愛耍“因為你是我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的威風!對孩子尊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神馬的都是浮雲!可是,你知道嗎?孩子怕你並不光榮,更不能說明你對,孩子也不會因為表面的懼怕而心裡順從!不妨試著尊重下孩子的選擇,與孩子商量商量,聽聽他的建議,才是一個好爸爸該做的事。
6、這孩子哪有那麼好?
這一句話是徹底毀掉孩子的殺手鐧,而許多父母不自知。當一些親戚朋友誇讚或肯定孩子一些優點時,有的父母通常這麼迴應。不僅不對人家給孩子的褒獎示以肯定,還故意擰著來,就為了在別人面前賺夠面子,反而損孩子貶低孩子,讓其無地自容。
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會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雖然謙虛是傳統美德,但外人面前請父母不要表現得過分謙虛,這樣只會使孩子感到沮喪,覺得自己並沒有獲得家人的認可。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給孩子信心。
7、這次考第二,下次肯定得第一
過度強調名次會讓孩子感到沮喪:如果下次不是第一名,媽媽會不會生氣?所以,在孩子取得成績時,父母更應關注和讚美孩子的努力,而非成績。
《雙向養育》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教育是雙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接受孩子的反教育。是啊,有的人當了父母,成了“神經病”;可有些人當了父母,卻治好了“精神病”。雖然,已經發生的事無法改變,而我們與孩子之間正在發生的事,我想,從現在開始,可以用愛去做些什麼。
-
4 # 旅風麻辣
家長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有三大類:棍棒教育、冷戰和語言暴力。而隨口而來的語言暴力是毀滅孩子的最無心方式。
李玫瑾教授說過,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那就是貶低他,不停地貶低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父母出於以下幾種心態來貶低孩子:
第一,貶低式“鼓勵”。《青少年藍皮書》做過調查:孩子最討厭家長說的幾句話:“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兒”、“真沒用,笨死了!”、“你看別人家的孩子”等等。不可否認,這些令人不適的話背後潛藏著父母的鞭策和期許,但他們總是把否定與激勵混在一起,忘了即便孩子獲得了教育,也受到了打擊。這種傷害,絕不只存在於當時,甚至會貫穿歲月,伴隨他們一生。
第二,貶低式“謙虛”。有些家長不僅很少誇獎自己的孩子,而且無法坦然面對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比如親朋好友誇一句:“這孩子真聰明。”出於禮貌和謙虛,有的家長會立刻說:“他不行,他不如你家孩子成績好。”這句話在孩子耳中太扎心了,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這種否定的殺傷力足以讓他信以為真。為了周全人情世故而強行貶低孩子,你覺得值嗎?
第三。貶低式“自我投射”。這種情況雖不普遍,但確實存在。有些家長把自己一生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強行改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一旦發現孩子行為與自己的要求不符,就會深惡痛絕的說:“你一輩子都會沒出息!”
總之,無論出於哪種心態,對孩子進行貶低和打擊都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越愛父母,越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因得不到肯定而自卑消沉,容易叛逆甚至走上歪路。
-
5 # 暗香
相信正常情況下,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只是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無形之中,無心之下,很多家長的所謂愛會簡單的摧毀一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個人的長處,也有明顯的不足,可是大部分家長都嫌棄自己家的孩子太笨了,太懶了,太差勁了,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別人家的父母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其實就是咱們做父母的沒有用心去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反而放大了孩子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會覺得反正我怎麼做都不對,乾脆放任自流好了,愛咋咋地吧!
還有一些父母會把自己曾經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去代替自己實現夢想。他們拼命的鞭策著孩子,哪怕孩子已經很累了,很辛苦了,已經盡力了,父母還是不滿意,硬是要趕鴨子上架,生生的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逼得厭學,逃課,甚至生無可戀,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得了憂鬱症,好多跳樓輕生的悲劇就是這麼產生的。
有一些父母為孩子定的目標太高,比如有人規定孩子必須考到前三名,要是考了第四名都要接受懲戒,有些家長甚至要死要活的,弄得孩子壓力山大,反而適得其反,越來越糟糕。
沒有同理心的家長也是很可怕的,他們雷厲風行說一不二,要一個興高采烈的玩玩具的孩子馬上放下玩具,不管孩子會多麼的不捨和失望,甚至用“一,二,三”這樣的命令式粗暴的打斷孩子的興致其實也是一種傷害。
還有一種父母就是債主式,也很可怕,他們覺得自己現在吃苦受累都是因為孩子,要是沒有這些孩子自己會輕鬆很多,如果孩子長大沒出息,不孝順會被天打五雷轟。他們會經常在孩子面前訴苦,增加孩子的負罪感,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他們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欠父母的,一定要出人頭地,掙很多錢去報答父母,有些孩子會因為受不了這種負罪感選擇遠離父母,就是努力成功了,有些人性和價值觀也被扭曲了。
還有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他們的愛讓孩子覺得窒息,害怕,想要逃的遠遠的。他們操控著孩子的一切,除了生活起居,衣著打扮,交友興趣,學校選擇,工作選擇,擇偶標準,事無鉅細都面面俱到,孩子沒有選擇的餘地,慢慢的就失去了獨立生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離開了父母什麼都不是,名副其實的“媽寶男”。
父母摧毀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不知道的情況下,但是這種無意識的傷害卻是不可逆的。願我們都能順其自然,讓孩子個性飛揚的成長,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吧!
-
6 # 陪寶貝一起長大
摧毀一個孩子沒有那麼簡單,但是長期的不當教育方式,會慢慢摧毀一個孩子。
第一,孩子有自尊,有些孩子不適合體罰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在別人面前打孩子適用於所有型別的孩子。對於打孩子這事兒,有些孩子天生頑皮,神經大條一些,父母對其犯得原則性錯誤,例如玩火玩電,體罰懲戒一下還是可以的。有些孩子就不一樣了,臉皮兒薄,愛面子,內心比較敏感,這種孩子呢,一般也比較的乖巧,如果再用體罰教育去進行,非常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更加懦弱自卑。
但是,不管是哪種型別的孩子,都不要在眾人面前打他,任何一個人都承受不了這種失去尊嚴的懲罰。
我的美術班裡有位小女生,聰明伶俐。但是孩子媽媽對她要求非常高,發現一個筆畫寫得不到位,一巴掌就朝孩子揮過去。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也提醒過孩子媽媽,但是依然不奏效。一個學期下來,活潑開朗的小姑娘,變得愛哭,容易生氣和怨恨,對書法課也充滿抗拒。
第二,無盡的語言暴力。除了棍棒暴力之外,還有一種暴力是語言暴力,現在的家長經常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大家都知道打孩子不好,所以儘量的控制自己不動手。但是輔導作業和日常的管教當中,家長的育兒知識不足以駕馭自己家的孩子,經常氣急敗壞,惱羞成怒,只能用語言暴力的方式來洩憤。家長也是人,也需要找一些渠道來釋放心中的壓力和怒氣,那麼語言暴力變成了最直接最本能的反應,所以語言暴力比棍棒的暴力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反而更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舉個例子,家長在輔導作業的時候經常會爆出:你是豬啊,我教一隻豬都教會了。你怎麼這麼垃圾呀?怎麼可以這個樣子呀?我真的受不了你了,你是我養的孩子嗎?你趕緊去死吧...等等。
孩子,尤其是低齡的孩子,他們分辨不出來哪些是氣話,哪些是真話。當你這些惡毒語言一個勁兒地從嘴裡噴出來的時候,自己是解氣了,但是孩子會真的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籤。
長此以往,孩子自信心喪失,自卑心增長,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將學會用語言暴力去攻擊身邊的人。
第三,父母長期情緒不穩定,家庭關係糟糕。我的母親就是一個情緒非常非常不穩定的人,在我童年時,她的喜怒無常給我留下了可怕的記憶。經常前一分鐘還溫柔如水,後一分鐘因為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她經常哭哭罵罵,掀翻家裡的飯桌,打罵我,砸鍋砸碗,讓我非常沒有安全感。
最糟糕的是在我長大之後,我發現我發洩的怒氣的方式,完完全全是照抄了母親這種情緒失控的方式。
所以,情緒不穩定和吵吵鬧鬧的家庭,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正向解決家庭關係的模板,為未來的不幸埋下了種子。除非這個孩子有強大的自我覺知能力,用很多年很大力氣跳出這個泥坑。
養育孩子的一方要有足夠穩定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如何去愛人,如何被愛,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這一方面做的非常的不好,他們忙於自己的工作,甚至忙於看自己的手機,就是不肯停下來聽聽孩子在說什麼,和孩子一起去共情他的內心世界。對孩子來說,父母看得見,摸得著,但是內心完全不可觸碰,像極了隔著玻璃想飛出窗外的小鳥兒。孩子的內心是壓抑的,煩悶的,甚至到青春期完全拒絕和父母溝通。
例如:我朋友的父親,他永遠在說自己多麼的不容易,撫養孩子多麼艱辛。當朋友希望把自己在外求學的酸甜苦辣,工作當中的各種疑問說給他聽的時候,他就會用喋喋不休訴苦來打斷我她,朋友覺得有點失落,得不到精神上的互相滋養,已經漸漸很少和父親聯絡。
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更多的傾聽,這樣孩子才能向你開啟心扉,這樣孩子才覺得自己的內心真的有個依靠,用滿愛和安全感面對世間的艱難,畢竟父母永遠都是孩子最大的後盾。
-
7 # 不知名奶爸
不請自來
太簡單了,我來列舉一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排名不分先後
1. 父母感情不和
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的大腦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而人類的大腦對安全的需求是最高的。
然而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環境是無法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因為孩子的大腦會長時間的準備應對 父母產生衝突 這樣的突發狀況。而這也會導致大腦為了避免受到過多的創傷選擇關閉部分感受的通道,或者在持續的刺激下產生一系列為了迴避傷害而特有的思維模式。
另外,對於心理發育尚不完善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情感不和可能會給他們造成一種“都是因為我”的錯覺,而這種錯覺會長期的引導孩子形成內化原因和自我攻擊的習慣。 如果以我個人來舉例的話,我的父母長期關係不和,家庭氛圍處於冷戰模式。更糟糕的是我媽習慣性的向我抱怨我爸的種種不是,而這種行為一度讓我對所有的親密關係都不抱有信心。
2. 不批評孩子
很多人會認為應該多鼓勵孩子,少批評孩子。在少批評這件事上我爸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具體事例來看就是,他從來不對我的任何失敗有過負面情緒。而為了驗證他是否真的關心我,我在初中甚至故意在擅長科目考過不及格。但是結果令人遺憾,他沒有任何表示就在試卷上籤了字。而這種行為的結果就是,孩子會懷疑自己對於父母來說是否真的是重要的。
3. 不平等的溝通
在孩子發展初期,無論從心裡還是生理上都是需要依附於成年人的。而在這段時間很多家長會養成不平等溝通的壞習慣。這種習慣在初期可能不會有任何副作用,但是當孩子自我意識一步一步覺醒的時候災難性的後果就來了。
他們無法透過邏輯且複雜的方式來拒絕這種溝通而只能選擇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反抗。而這種反抗本質上是一種惡性迴圈,孩子會發現透過這種方式可能行之有效,從而在生活中普遍的採用這一邏輯。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沒有耐心,低情緒價值和糟糕的情緒控制能力。
我寫下這些的目的不是抨擊我的原生家庭多麼糟糕,而是希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加強認知來改變從原生家庭所繼承的缺點。就如我另一個回答中所提到的。我希望像我一樣的孩子能從根本上理解這些動機,這是為了讓自己不變成他們。
最後,希望你們都幸福。
回覆列表
摧毀一個孩子其實很簡單說他沒用
1,毀掉一個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卑賤的地位上
2.摧毀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讓孩子時刻內心體驗著焦慮,恐懼不安
3.摧毀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行動力,讓孩子變成木偶
父母無心之下最傷孩子心的事有三件事
1.不該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傷孩子自尊
2.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緒難以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3.喋喋不休——過濫的批評引來逆反
寶媽們控制好自己,不要任何事都對小孩子又大又罵,這樣反而使孩子更討厭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