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蟻史為諫
-
2 # 大秦鐵鷹劍士
諸子百家中法家是改革派,核心思想是與時俱進;儒家是保守派,核心思想是恢復周禮。法儒兩家勢同水火,冰炭不可同器,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法家將儒家視為五蠹之首,所謂蠹就是蛀蟲,法家有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家將法家視為吃人的猛虎,老孟子曾大聲疾呼“苛政猛於虎也”!
兵家不是治國之家,它只是為戰爭服務,追求的是用兵之道,如何訓練軍隊,如何排兵佈陣,擊敗敵人。墨家介於儒、法之間,他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意圖以一已之力改變國與國之間的勢態。墨家除了嚴密的組織外,還在科研上頗有成效,小孔成像最早就是墨家發現的。墨家還精於營建之法,機關之術。
縱橫家也不是治國之家,它只是講外交,如何遊說國君。張儀、蘇秦都是著名的縱橫家,相比較而言,縱橫家懂得審時度勢,借勢而為。老孟子曾將縱橫家比喻成妾婦之道,說縱橫家像小妾討好主人一樣去討好各國國君。張儀針對這種說法,將儒家比喻成娼女處子,說儒家就如妓女一樣,一輩子都在尋找客人,結果因為長得太醜,沒有人光顧她,最終以娼妓之業,成處子之身。
道家是儒法兩家的源頭,他有保守的一面,也有極進的一面,因人而異,儒法兩家各走了道家的一個極端。農家、水家、名家、計然家、雜家都只是一技之長,不涉及到治國根本,因此他們談不上是改革派,還是守舊派。
-
3 # 果笑說歷史
戰國諸子大都可以稱為改革派,其特點就是:
打破舊式固有思想,擁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願望。
他們是當時動盪社會中各階層代言人,為自己的階層講話,由於不主一家,所以才會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孔子創立的儒家:教育上的改革派,政治上的保守派首先,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需要大量人才,此時出現了一位教育史上的改革人,即是孔子。
他創辦私學,把文化知識向更多的人開放,這就是一次極大的改革。他在經歷周遊列國的磨難後,專注於著書和教學,編定五經,奠定儒學基礎,使儒家成為漢代以後的文化主流,所以孔子是中國教育史上的改革先驅者。其次,孔子屬於政治上的保守派;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他強調的是和禮相結合的仁。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的私人講學是改革新事物,可他維護禮並強調貴賤有序這類舊東西,仁必須要落實在禮上,並沒有擺脫舊制度的桎梏。
因此,孔子在政治上對舊制度的堅持,就是保守的。
墨子創立的墨家:反對人的命運是先天規定的命定論;認識事物需要人們耳聞目見的認識論,具有實踐精神的改革派創立了當時跟儒家齊名的學派—墨學,是比孔子後起的墨子;他的一些重要主張與孔子是對立的,他的思想更多是反映了民眾利益。他主張兼愛,把別人的一切看成自己的一樣,愛所有人。他否定貴族生活,主張節約,這就彰顯出與儒家學說對立的一面。他在政治上提出的尚賢,主張推舉賢人管理國事,這可以上升到主張一國之君都應該選舉產生。墨子信天鬼神,但只是作為能賞善罰惡的形式存在,根據人的表現,天鬼神會給予相應的獎罰。當時,他努力用這種說法勸說王公大人行善政,“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就是墨子的願望。老子創立的道家:用“道”否定商周以來的天或者上帝之權威,主張無為而治的改革派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他就用一個“道”字,來代替了商周以來天帝的絕對權威,大改革呀。
老子在政治思想上對儒家和墨家是全盤否定,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當時老子思想學說之深奧,內容為:
孔子曾經前往老子所在處請教,回家後對他的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獸,我知道它能跑;可是龍,我就不知道它能不能隨著風雲上天了。我看見了老子,難道他就是龍嗎?”
為什麼孔子說出這番話?他直言自己看不透、摸不準或者聽不明白老子,老子說了什麼呢?
一個君子碰上時運好,就該為國效力,時運不濟就該知難而退;一個好的商人會把寶貴的貨物藏起來,不讓人看見;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君子,行為舉止就該像傻子一樣。你把驕傲態度去掉,清心寡慾,因為你的容貌和慾望對你毫無好處。我想告訴你的就是這幾句話。這就是老子注重之處,自己須得隱姓埋名和不求名利,才是在修養道德,原來是孔子受教了。
道家的莊子
老子只是主張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不用先進的器具和車馬,沒有戰爭,總之老死不相往來;莊子更徹底,他認為最美好的社會是與禽獸共存,否定一切文化知識的進步和學習。
道家這種對現實的否定,或者也可稱為改革,歷史上《莊子》的共鳴者還是挺多的。
改革派的集大成者:法家的三個代表人物申不害,說了就要做的實行家。
他主張“刑名”,刑就是形體的意思,名就是名稱的意思;一件事情要說明白,必須有名有實去做,讓它成為事實;做好得到獎賞,做壞受到懲罰。
這也是法家的中心思想,重點所在。
韓非和李斯,戰國諸子中絕對積極改革的人物。
這兩人都是荀子的弟子。
韓非口吃,不善講話,但他有獨到新穎的改革思想,更是寫文章的一把好手;李斯非常妒忌韓非,知道自己的學問比不過他,後來借用秦王之手害死了韓非,自己實現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理想抱負。
法家思想主張以法為本,並與術、勢相結合,這是缺一不可的帝王必用套餐。“法”是君主制定的,用來統治人民的條規;“術”是手段,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勢”是指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勢。
法家的改革思想成為秦國的指導思想,因此秦國成為變法最徹底、最成功的國家,最後統一了中國。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綜上所述,戰國諸子中大都為改革派吧。
-
4 # 寄暇學宮
諸子百家到了戰國時期,本身都已經做出了變革。沒有任何變化的門派,在激烈的角逐中被淘汰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都應該算作是改革派。
隨著各自的發展變化,諸子百家的儒、道、墨、法成為了最大的門派。其它的縱橫、陰陽、兵、農、醫、工等家,只是在各自的領域內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縱橫、陰陽、兵、農、兵、醫等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所技校。而儒、墨、道、法則是一所名牌大學!
如果把儒、墨、道、法放到江湖之中,按照他們各自的風格來分,道家就是東邪、法家就是西毒,儒家就是南帝,墨家就是北丐。
【東邪道家】
道家在處事時非常講究因勢利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也能有些出人意料的方法。所以把道家比作東邪。
所以道家可以看做是改革派,有時候根據需要也會採取保守的方法。道家在行事上偏柔一些,屬於諸子百家裡的內家。
【西毒法家】
法家非常強調當今,主張以法治國。為了達成以法治國的目的,就必須透過強硬的手段剝奪特權階層的特權。這大多就體現在了變法上。
由於很多貴族被剝奪了特權,所以便被他們誣之為嚴刑峻法,說他們都是刻薄寡恩。所以把法家比作西毒。
非常直觀,法家就是堅定的改革派。部分法家也非常注重行事的方法,但總體上還是採用比較強硬的手法,屬於諸子百家裡的外家。
【南帝儒家】
儒家處處宣揚所謂的王道,其實就是嚴格的等級制度。儒家處處宣揚的上古禮法,其實只是經過他們改造的禮法。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想要恢復到以前的那種等級制度,也可以看做是改革派吧!
六脈神劍雖然威力巨大,但是沒有足夠的內力就無法使用。所以儒家在戰國時期一直無法發揮出他的作用。直到漢朝才開始發揮出他的作用。所以儒家比作南帝。
儒家的禮法就像六脈神劍一樣,屬於諸子百家裡的內家。
【北丐墨家】
墨家嚴格來說不能所做一個學派,應該說是一個組織。墨家有著自己的武裝,有著自己的律法,有著自己的學術,有著自己的科技。
墨家最大的表現就是所謂的俠義,所以把墨家比作北丐。
墨家由於有著嚴密的組織,所以表現出了極大的保守性。他們和法家一樣,在行事上比較古板強硬,屬於諸子百家裡的外家。
綜上所述,法家、儒家都屬於改革派;道家屬於改革派還是保受派,要看他根據形勢採取了哪種策略;墨家屬於保受派。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5 # 顏小二述哲文
戰國諸子中的改革派,應該屬法家無疑了,而保守派,可能爭議較大,對比來看,墨家有保守派的趨勢。
諸子百家雖然學說比較多,但對後世影響比較深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下面我們就分別談談這四種學派在到底是有改革傾向,還是保守傾向。
1、儒家是保守派?更像改良派有許多人認為儒家屬於保守派,因為儒家代表人物提倡“克己復禮”,但是這裡的“克己復禮”,主要是提倡要人回覆“仁”罷了。
關於“克己復禮”,原文是這樣的: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這句話是在告訴大家要懂得剋制自己,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禮”,這樣就能做到“仁”了。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天下就可以歸於仁了。
由此可見,孔子這裡的“禮”是“仁”的代表,而儒家之“仁”,講究中庸精神,定然不是“僵化”的。所以,孔子這裡的“復禮”實則是“剋制私慾,回覆仁德”。
同時,周朝的盛世景象屬於孔子所欽羨的,所以孔子所宣揚的“禮儀制度”,自然是建立在周禮之上的,只是定然不是對“周禮的生搬硬套”,畢竟周朝的衰敗是事實,“生搬硬套”肯定沒有什麼用。所以,孔子所宣揚的“禮制”大抵是基於當時社會環境現狀,在周禮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這也符合儒家講求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所以,與其說儒家是保守派,不如說儒家更像改良派。
2、道家“自然而然”,是否有保守派傾向?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思想之特色更加鮮明,道家整體學說都講求“自然”,有人說,道家所講求的“自然”是提倡人回到“原始社會”,所以道家“保守”。這種說法無疑是對道家思想的“膚淺理解”。
道家之“自然而然”所對應的“無為”,是針對人因“私慾”而生出的“有為”。所以,道家之“無為”否定的是的過度之私,而並非有否定人所有作為的意思。同時,道家之道無處不在,萬事萬物之發展變化背後,都有一個自然之道,人類社會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道”的結果。老子雖然提出過類似“小國寡民”的說法,但是老子大抵可能是在用“正言若反”的方式告訴“大國之君”對百姓干預過多往往會“得不償失”。所以,道家沒有保守派的傾向,但是,道家也沒有改革派的傾向,道家思想更加“溫和”。
3、“墨家”思想是不是保守派呢?有保守派的趨勢而墨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曾經十分受歡迎,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出自當時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下層小生產者,墨子子弟更期待抹除階級間的“不平等”。而這一點,在墨家思想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首當其衝是墨家的“兼愛”思想,關於“兼愛”思想,在《墨子.兼愛下》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說將必無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墨子這是在說,要反駁對方的觀點,首先自己的觀點得正確,如果自己的觀點不正確,那麼就好像用水救水,用火救火一樣,這屬於惡性迴圈,基於此,墨子提出要用“整體”來代替“個別”,也就是說為的“兼以易別”。
基於“兼以易別”的思想,墨子觀察當時社會問題的爆發原因大抵在於人之間“不相愛”,於是進一步提出了“兼愛”思想。也就是說,人應當無差別愛一切人,也就是周愛人。而墨子的“不相愛”主要是針對儒家的“愛有等差”提出的,旨在強調反對“愛有親疏”,實則進一步推理,是在反對階級區分。
我們這裡做一個假設,如果將墨家之“兼愛”思想極端推行,那麼最後的結果勢必是“階級”的消解。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出現分工,自然而然階級就會出現,如果“階級”消解,那麼“社會分工”大抵也會消失,這種狀態則更傾向於“原始社會”。也就是說,若極端推演墨家思想,墨家的“兼愛”,甚至“非攻”思想,雖然初衷是好的,維護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利益罷了,但是,其結果卻是有一定的“保守因素”。所以,若一定要說諸子百家誰是保守派,那麼墨家姑且算是帶有些保守色彩吧。
4、法家變法,屬於改革派的代表法家各代表人物,商鞅、韓非子等等,都因為變法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為什麼說他們屬於改革派的代表呢?因為在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朝,禮樂制度和宗法倫理精神是維繫當時社會平穩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周朝屬於“競於道德”的時代,周朝的禮樂制度、宗法倫理精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再受用,社會漸漸演變成一個“競於智謀和力氣”的時代,這時,禮治和人治就相形見絀了。
而法家,正是社會會政治經濟變革中演變出來的一個學派。法家一些代表人物,無論是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等等,還是戰國時的商鞅、申不害等等,在其生前都有較大對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進行改革的舉措,這些舉措主要表現為重農抑工商,主張耕戰等等。所以,對比其它諸子百家學說,法家應當屬改革意味比較濃郁的學派。
5、總結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更加趨於“改良”派,而並非“保守”派;道家思想裡面沒有濃郁的保守意味,亦沒有濃郁的改革意味;而墨家思想裡面,類似“兼愛”思想推演起來,有一定的消解階級的趨勢,可以說墨家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派”意味。而法家思想的改革精神就比較突出了,當屬諸子百家中的改革派。
當然,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若有不同觀點,這是很正常的。
回覆列表
答: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生存發現都買尋求變革。同時也出現很多改革家,而相對的也有受到了很多保守的反對。
戰國從三家分晉開始,韓魏趙三國分晉後。魏國由於地理位置國際環境的特殊,所以首個實行了改革。
魏國的李悝成了第一個改革家。
《法經》成為第一部依法治國的法典。
在春秋時期一般的諸侯都是採取奴隸制。隨著生產的發展,這種制服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李娌的變法提出之後迅速成就了魏國。
魏國的經濟軍事實力成為戰國第一。
吳起:改革家,在魏國時他主要改革魏國的軍事。魏武卒成為諸侯多虧了吳起的變革。
吳起最主要的改革並不在魏國,而且在從魏國跑到楚國之後。到了楚國之後,一年就成為楚國今尹(宰相)。
變法改革,商鞅不得不提。
商鞅也是從魏國跑路費人,商鞅在魏國沒有被重用於是跑到了秦國。從此秦國便一發不可收拾的發展壯大。
當然有改革就有保衛。
魏國的公孫挫就是保守派的代表。吳起就是被他設計逼走的,而商鞅也是在他收下沒有被重用而導致最後被迫跑到秦國的。
但是改革與保守不變的話題就是對立與矛盾。
改革家改革的就是舊勢力的利益,將既得利益者改革。改革之後的利益分給農民和最高領導。所以很多改革者雖然成就了一世,卻也成可能犧牲的很慘。
吳起被楚國舊勢力萬箭穿心而死,商鞅被五馬分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