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刑17
-
2 # 晨峰筆記
其實這這二者名稱並沒有太特殊的含義,都是根據當時根據習慣約定俗成的。
北洋水師,清末的時候江蘇以北的地區喜歡稱為北洋,以南稱為南洋,李鴻章創辦北洋艦隊的時候基地設立在威海劉公島,位於北方所以稱為北洋水師,也叫北洋艦隊,包括後來的北洋軍閥名稱也大都是因此而來。
日本聯合艦隊,起初也並不是固定的稱呼,是在甲午開戰時,日本臨時將擁有新式軍艦的常備艦隊和老式軍艦的警備艦隊組合到一起稱為聯合艦隊,後來在日俄海戰時再度啟用著這個編制,1923年之後才改為常設。
-
3 # 一個支點看看
這與當時中國大清朝和日本兩個時期的國家政體思維理念有關。
中國大清朝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骨子裡很難接受西方文化和事物,直到被打疼了才知道天外有天,有識之士的變法撼動了朝堂之上的強權既得利益,強國強軍也只是曇花一現。而組建水師只是一個象徵性或者是完全沿海防禦性新生事物的稱謂罷了。
十八世紀的日本最初也是閉關鎖國,但在幕府末期和明治初期看到中國在鴉片戰爭中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在"黑船事件後"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幕府設立了海軍講習所。"大政奉還"後日本進入明治維新階段,並開始融入西方發展工業,出於島國防禦和對外擴張需要組建了帝國海軍。
日本帝國海軍基本是英國模式,形式上既有英國傳統架構又有日本自己的思維理念,這種最初的海軍結構對後來的整個日本海軍影響深遠,這就是日本海軍"八八艦隊"模式。
"八八艦隊"把每一種型別的軍艦分別組成劃分不同的專業型艦隊或分艦隊或戰隊。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魚雷攻擊艇等等多樣化專業化艦隊。既然日本需要對外侵略擴張,海上武裝力量勢必成為領軍者,那麼"聯合艦隊"統一指揮就必不可少。
日常較小規模海上作戰基本都是由某一個專業艦隊完成,但"甲午海戰"可能是日本海軍第一次多艦隊聯合作戰,這就需要一個統一指揮系統,而參戰的各種型別作戰艦船較多,就出現了"聯合艦隊"稱謂,而後的與俄國在旅順海域及與北洋艦隊在威海作戰的艦隊也是聯合艦隊性質。日俄在日本(對馬)海大海戰應該說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大小艦艇同戰最為輝煌一役,也確立了"八八艦隊"與其他艦船聯合作戰戰術。聯合艦隊這一戰術總體思想一直延續到十幾年後日本第一艘航空母艦出現,並在太平洋戰爭中結束。
-
4 # 天柱山小草
這是個對海軍的定位問題。滿清是大陸型國家,國土安全依賴陸軍,在內河住守規模很小叫水師。日本是小島國沒有縱深的內陸與敵周旋,拒敵於國門外之,重視制海權,定期在海洋中巡戈,一定的數量組成艦隊。協同作戰時由若干艦隊組成聯合艦隊。
-
5 # 流年付東流
北洋水師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中國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它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聯合艦隊前身是1889年7月29日組建的常備艦隊。明治初期,海軍把有力艦·新銳艦編成主力部隊“常備艦隊”,老朽艦編成沿岸防備的二線部隊“警備艦隊”。但是,由於甲午戰爭開戰,提出了“警備艦隊”與“常備艦隊”的統合方案,當時的軍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權兵衛大佐提出把“警備艦隊”改名為“西海艦隊”、“常備艦隊”與“西海艦隊”組織成“聯合艦隊”的提案。這是聯合艦隊的開始。
到甲午戰爭開戰的六日後完成編成。以後日俄戰爭之際再於戰時臨時編成,大正12年(1923年)以後為常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是20世紀前半葉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遠海遂行機動作戰任務的戰略、戰役軍團。由兩個以上艦隊組成,統轄並指揮除近海防禦兵力以外的大部乃至全部機動作戰兵力。聯合艦隊司令或總司令直接隸屬於日本天皇,在軍政方面受海軍大臣領導,在軍令方面受海軍軍令部總長指揮。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聯合艦隊奉命襲擊夏威夷珍珠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太平洋戰爭爆發。1944年6月和10月,在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中遭到決定性失敗,航空母艦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實施有組織的艦隊作戰。
“北洋艦隊”和“聯合艦隊”都是效仿西方強國,建設的現代化新式海軍。之所以“北洋水師”沒有“聯合艦隊”聽著那麼現代化是因為習慣稱呼和國家體制的兩方面造成的。
“北洋水師”,相對的也有“南洋水師”。清代以長江口為分界線,以北為北洋,以南為南洋,因此所謂“北洋”、“南洋”是指所轄的沿海水域。“水師”是清代前期國家的水上常備武裝力量,負責“內河”、“內洋”、“外洋”治安,如保護商船、緝捕海盜等。“北洋水師”一名稱是沿用了清代此前的習慣稱呼。此外,晚清效仿西方進行改革,卻改革的不徹底,當時重視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而輕視制度、思想的學習,即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所主張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因此,反映到具體的事物上就表現出了實際學習的西方的器物,卻依舊要沿用中國固有的名稱,似有“名”、“實”不符的現象。清末新政時期,已經從學習西方器物上升到學習制度,此時向西方引進的新事物,物與名同時引進,“名”、“實”也就相符合了。
“聯合艦隊”是明治維新,日本西化,向西方學習相對徹底的結果。“黑船事件”導致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破產,使日本一度也淪為西方殖民侵略的物件。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1月8日,天皇下達討幕密敕。9日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奏請“奉還大政”。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出訪歐美,考察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政府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日本不僅學習西方的物質,而且也在國家體制中引入了西方的制度,資本主義化迅速,表現在海軍的名稱就更符合西方國家的稱法。
-
6 # 何唐
首先,大清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之間是有高低區別的,在規模上聯合艦隊是日本最大的艦隊,上升到國家層面,而北洋水師也是則是地區性艦隊,與聯合艦隊相對應的應該是大清艦隊,其次與聯合艦隊二者只是介於國家文化不同而出現的不同名字,就像張三和李四一樣,只是代號名字不同,並沒有先進落後之分,其本質都是以軍艦為主的海上戰鬥隊。
以中國北洋水師來說,可以彼此成兩部分,即北洋和水師,北洋指的是海域位置,是如今渤海黃海北韓半島附近海域的位置。水師的水軍,即以軍艦為主的水上戰鬥隊,可以分為內和水師和外海水師兩種,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字的含義向來不是固定的,北洋水師的意思也可以大致理解為北海艦隊,水師是中國化的說法,當時的中國有北洋,南洋,福建三隻外海水師,還有諸多如江蘇,廣東,浙江等依託內陸湖泊和河流的內河水師,這只是中國化的叫法。
再說日本聯合艦隊,同樣可以拆分為兩部分,即聯合和艦隊,聯合的的意思為最少兩隻以上艦隊聯合,這裡指日本所有艦隊聯合為最大艦隊,相當於海軍,艦隊即以軍艦為主力的戰鬥隊,和水師的意思很相似。
其實如果中國的三隻水師協同作戰也可能被稱作聯合水師的,聯合和北洋指規模,水師和艦隊意思是一樣的,水師的包括範圍反而更大,至於那兩個更現代化,我們今天已經使用了南海艦隊,東海艦隊,那個名稱更利於現代化軍隊也就一目瞭然了。
-
7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聯合艦隊”這個說法其實是出自甲午戰爭前夕。
日本的近代海軍建設其實遭遇清政府,日本在美國軍事威脅下開國以後,德川幕府和各地大名都開始了海軍建設。在倒幕戰爭時,日本就已經有鐵甲艦參戰。而此時清政府建立近代海軍的計劃剛剛因為“阿斯本艦隊”事件止步不前。
日本的第一艘鐵甲艦“甲鐵”號,也是遠東的第一艘鐵甲艦。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面決定“脫亞入歐”,前面向西方學習,一面決定拓展海外,也就是侵略亞洲國家,以增強自身國力。為此日本開始大力籌建海軍。早期日本海軍分屬東、西兩個鎮守府。
1889年7月29日日本將海軍中的新銳艦隻集中起來,組建了常備艦隊,作為海上作戰的主力。在1894年7月10日,日本把一些已經過時的舊式軍艦則編入二線,組成沿海防禦的警備艦隊。7月19日,警備艦隊被改名為西海艦隊,而常備艦隊與西海艦隊合在一起就叫聯合艦隊。
因此聯合艦隊這一稱呼比北洋水師要晚的多。集結在海上的日本“聯合艦隊”戰艦
艦隊這個叫法確實比水師要現代化一些。水師是中國古代對水軍的稱呼,像《宋書·武帝紀》就提到“於玄武湖大閱水師”,可見這一詞的歷史非常悠久了。
在1875年清政府決定籌建海防以後,開始引入西方近代軍艦組建近代海軍。不過大概是出於習慣關係,依然以水師來稱呼,比如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等等。當然,現代有些人也稱之為北洋艦隊或北洋海軍,以便和傳統水師區分。不過在《北洋水師章程》裡規定是以水師為名,因此北洋水師這一叫法才是正式的官方名字。
艦隊一詞屬於舶來品,出現的時間要晚的多。特別現代海軍一般以艦隊稱呼,所以確實聽上去艦隊比水師要現代化一些。
甲午戰爭前旅順軍港內的北洋水師
雙方的差距絕不僅僅是稱呼。如果單就稱呼來說,“水師”和“艦隊”其實並無太大區別。但是清朝和日本在海軍上的差距絕不僅僅在稱呼上。
日本建立海軍,一是為了自強,二是為了拓展海外領地。因此他們的海軍建設時有明確的目標,就是以北洋水師為假想敵,有計劃的擴大海軍實力。
而清政府籌建海防只是單純為了自保。所以早期北洋水師購買的軍艦都以蚊子船這樣的近海防禦型軍艦為主。此後因為日本海軍急劇擴大和中法戰爭的刺激,才購買了“定遠”等艦,使得北洋水師初具規模。
不過此後清政府就滿足現有成果,認為海防已經初步穩固,不再購買新艦。北洋水師的發展因此停滯不前,最終被日本追上。
“定遠”和“鎮遠”
此外清政府雖然建立了一個海軍衙門總管海軍事務,不過實際上海軍衙門除了調撥軍餉外,對於海軍的發展沒有任何規劃,平時也極少過問海防事務,完全是一個空架子。
而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只有管理北洋水師日常事務的權力,對於海防的建設和發展沒有決定權。甚至連艦隊的後勤丁汝昌也只有建議的權力,在甲午戰爭時北洋水師的彈藥、煤炭供應都出現過問題。這也嚴重製約了北洋水師在海戰中的發揮。
因此雙方海軍的差距,絕對不是隻有一個稱呼而已。
北洋水師的蚊子船編隊
-
8 # 你就是那橛兒
單論名字的話,北洋水師官方名字是“北洋海軍”,水師只是當時習慣的稱呼。論船的話,兩支艦隊差了不怎麼到十年,但是在那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已經不是一代人了。北洋海軍成立時,講究炮要大,皮要厚。而聯合艦隊是炮要快,船也要快(也可以說是日本沒錢買皮厚炮大的船,但是觀念確確實實已經變了)。
-
9 # 小島知風
聯合艦隊名稱由來
其實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並沒有聯合艦隊的名稱,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艦隊名稱為主力的“常備艦隊”和二線梯隊的“警備艦隊”,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的軍令部的主事官山本權兵衛才提案把“警備艦隊”改名為“西海艦隊”,並把“西海艦隊”和“常備艦隊”組合成“聯合艦隊”。
這麼一比確實人家日本的聯合艦隊名稱比大清的北洋水師名稱更加現代化,但是這兩個名稱背後是兩國幾乎同時間向西方學習的國家之間差距。
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兩個名稱代表這是清政府和日本背後的根本制度日本的艦隊為什麼會有如此現代化的名稱,其實說白了是人家的根本制度改變的比較完善,清政府在19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開始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而日本是在19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
所以日本和清政府幾乎是同時期開始向西方學習轉變,但是三十幾年後的甲午戰爭卻揭露出了兩個國家在三十多年之間的差距。
明治維新徹底改革了日本的封建制度,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日本可以說從根本上進行了改革,他們並不是一味的和清政府一樣從西方列強手裡買先進的武器,雖然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先進武器也是和清朝一樣主要依靠向西方進口。
但是日本人一直在努力強國,壯大工業發展,進行軍事武器研發,在甲午戰爭時,日本聯合艦隊的鐵甲戰艦主要靠進口德華人制造的,可是在甲午戰爭之後也就是進入20世紀以後,日本已經幾乎不依靠進口西方先進武器,因為人家的工業技術已經發達到可以自己製造了。
這時候清政府是在幹什麼,還是在挨欺負,這是為什麼呢?兩個幾乎同時向西方學習的國家為什麼人家已經研發出可以打你的武器,而你還在愛欺負,歸根到底就在於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更多的是表面進行學習,主要靠進口,實際的制度和權力階層的觀念並沒有向日本那樣轉變。
當然,清政府之中不乏有識之士,比如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等人,他們意識到了如果想強國必須徹底向西方轉變,但是沒有用,真正的話事人是慈禧,而慈禧肯讓他們進行洋務運動已經是很不錯了,主要是慈禧想透過洋務運動來自保,自求別再捱打了。
所以這個時候對比就出來了,甲午戰爭清政府和日本之間的較量,其實更多的是雙方國家的真正掌權者之間的較量,日本是英明果斷的明治天皇,而清政府是封建保守且愚昧無知的慈禧太后,所以北洋水師之敗理所應當。
寫在最後只要清政府有慈禧在一天,那麼它就不可能像日本一樣進行徹底的革新,因為以慈禧為代表的封建保守主義貴族是不允許革新封建制度的,相比於國家利益,他們更願意保護自身利益。
在甲午戰爭前夕,北洋水師的軍費被挪用給慈禧慶賀壽辰,本來德華人為清政府造好了鐵甲戰艦,但是由於這筆軍費給了老佛爺過生日沒有錢交付德華人,於是德華人就把這鐵甲戰艦賣給了日本人,而日本人正是用從德華人手裡買來的鐵甲戰艦在甲午海戰中擊敗了北洋水師。
所以北洋水師和聯合艦隊名稱代表的是各自國家的根本制度,清政府沒有走資本主義,沒有從根本制度上改變,他們進口西方的先進武器其實無非就是為了自保,清政府依舊是陳舊腐爛的封建制度。
而日本則是從根本制度上進行了改變,他們進口西方的先進武器是為了繼續研發強化更厲害的武器,也是為了 侵略和擴張,他們從本質上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
所以當甲午海戰是死沉沉的封建制度下的北洋水師對上新近崛起的資本主義下的聯合艦隊豈有不敗之理。
回覆列表
水師自古就有,至少幾千年了,這種古稱,自然沒有艦隊聽起來現代化。
而且水師這個東西,歷來包括內河和海洋兩個部分,比如中國的長江,就長期有長江水師存在。叫做水師,本身就是古代沿襲下來的不說,還有內河和海洋之分,看起來就古老一些。
而北洋水師,顧名思義就是侷限於北洋一地的水軍,是個地方性艦隊。
相對來說,日本聯合艦隊,首先是海軍艦隊,這毋庸置疑就是遊弋于海洋的,這看起來就比較現代化。日本帝國海軍是1872年成立的,本來就是新東西,聽起來也較新。
而聯合艦隊,更是把全國各地方艦隊的精銳,集中起來的一種新編制方法,類似於德國的公海艦隊和英國的大艦隊,在當時國際上都是一種先進編成方法,當然比侷限一地的北洋水師聽起來要現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