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137693173
-
2 # 育鄰人
創造力的本質是解析、重構舊事物,創造出是事物的能力。創造力的基礎是對社會生活足夠了解,擁有足夠多的生活“見識”。所以,保護、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前提就是給予孩子足夠多增長“見識”的機會,然後引導孩子調動想象力重組知識的能力。
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是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人生品質。它是生活知識、思維智力、行動能力、個人優良生活品質等複雜因素綜合最佳化構成的。也就是說,創造力並不是天生的,孩子天生具有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創造力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能力。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是區分人才的重要標誌,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發明新裝置、發現新方法、創作出新作品等都是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複雜高水平智力活動和行動實踐綜合的成果,它要求人的智力和體力高強度、超常發揮。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任何一項工作都必須以特定的資源為基礎,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技能,比如做飯的基礎是齊備柴【火】、米、油、鹽,創造力的基礎是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求知若渴
1、創造力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創造力和其他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原料是生活見識,主要途徑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發散思維當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強烈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發散思維是理解教材中圖形、概念的基礎。發散性思維的具體呈現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影響創造力最直接的因素,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培養提高創造力的途徑:
讚賞、激勵孩子的創造。讚賞、激勵就是對孩子所表現書的創造力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讚賞、激勵能讓孩子在目標遞進的旅途中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是運用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的過程。當孩子完成一件作品,如果得到家長讚賞,就能讓孩子品嚐成功的愉悅,體味創造的價值,讓孩子的成長過程融入一次次進步的喜悅積澱。
啟用孩子的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象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起來”的思考,才開啟了改良蒸汽機的續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現代航空……想象力來源於生活中,別讓標準答案、定性思維成為孩子想象力的殺手,比如:“雪化了是什麼?”您可能不加思索的說:“是水”。但真實的世界可能有“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有暖陽”......;“1+1=?”數學答案是2,文字答案可能是“王”“田”。
激發孩子的思維靈感,鼓勵孩子積極思考。 所謂思維靈感,就是人們面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不按定式思維邏輯,而是結合事物發生的場境使大腦中各種資訊充分重組,生成一種新穎思想和方法的精神狀態。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華羅庚對思考精闢的論述:“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歷史上任何重要的科學創造和發明,都和創造發明者獨立地深入的思考分不開。思考是創造力的源泉,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學習知識要思考,發明創造要思考,完善、完整的人生離不開思考。
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是一種人人都有可透過各種遊戲、工作練習獲得的能力,遊戲活動中,孩子雙手的靈巧性受到鍛鍊,因四肢運動與腦思維之間的生理關係,而促使孩子大腦最富有創造性的區域得到開發。富有創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歡問個為什麼,喜歡評論事物,喜歡嘗試,思考變化多,反應迅速,不受已知資訊的限制。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創造性的表現,創造也會給他們帶來快樂,使精神、心理獲得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有助於兒童對環境、社會適應能力的建立。而這種適應能力又有助於他們的創造力在日常的實際工作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揮。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首先要對孩子的成長興趣有足夠的瞭解,如此才能做到正向、積極的引導,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盡情發揮思維天賦與才能;其次,在培養過程中,對孩子抱有積極期待的心態,相信他們是最好的、最棒的、時時刻刻發現他們的長處,鼓勵他們、讚賞他們。
積木遊戲
2、培養孩子二十年後獨擋乾坤的智慧
人生的學習成長不同於飢渴時所攝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溫飽的感覺,學習知識文化是為明天的生活儲備能量,“學以致用”今天所用的知識是昨天獲得的技能。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緩慢的,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開始了學習成長。出生之後,學習更是成為了孩子最核心的工作,而孩子所有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孩子二十年之後獨自生活、獨擋乾坤打基礎。社會隨著時光一刻也不停息的在向前發展,生活時刻都在發生變化,適應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應變,給予孩子獨立生活技能的本質就是引導孩子學會應對一切生活挑戰,教導孩子應對世界的千變萬化的能力。那麼,應對世界的千變萬化的能力都包括什麼呢?
1】好奇心。每個剛出生的孩子對這個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了無盡的好奇,總是想一探究竟,這便是科學界常說的科學精神。是的,孩子天生具有科學探索精神。但是,生活中家長髮出的“別亂問”、“別亂動”、“別亂摸”、“別......”正在抹殺孩子愛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早期家庭教育與早教的目的,並不是說讓家長早早地趕著教孩子數數、認字、將孩子推入教育系統,而是希望父母早點意識到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如果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之心長大,就早早將各種知識強行“灌輸”給他們,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養,興趣就很容易被磨滅。等孩子到了學習的年齡,可能最討厭的就是學習、討厭接觸新事物,真的變成了“厭心”。孔子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厭”建立在對新鮮事物有濃厚興趣基礎上的。為什麼不厭倦?因為孩子一直保有濃厚的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才能夠想要去探索,並且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收到良好的反饋,從而更加主動地再往更深層次探索。和孩子所學的知識相比,對事物產生興趣的能力,才能使孩子保持進取、探索、成長的動力,才是保證孩子在社會鉅變潮流中保持探索精神、具備核心競爭素養。
創作
2】創新、創造能力。《遊戲力》:“讓人最尊敬的人是那些能夠創造產業、創造就業崗位的人。”未來究竟會怎麼樣,現在誰也無法給出準確的答案,而所有生命活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創新和麵對不確定性的未來能夠靈活應對。因此,相對於瞭解孩子在學校是否聽話、成績如何,更應該關注孩子是否具有創新、創造力,是否對不解難題“刨根問題”。好奇心是孩子創新、創造的動力源泉,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人們生活的必須,進而創造出對人類、社會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孩子們的奇思異想並不是胡鬧,“五彩樹”、“藍太陽”並不是瞎想,這是孩子對生活獨特思維想象的體現。有人說創新、創造是個體先相信,而後將所相信的事物付諸實踐的過程。人工智慧時代已來,想象力、創造力是人超越機器人的關鍵。作為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不斷創新的能力,讓孩子以創新的觀點和態度解決問題、適應未來生活。
3】懂得管理情緒。是人就會有情緒,孩子會哭會鬧、成年人會有各種生活的煩惱。當孩子哭鬧時,家長正確的引導不是壓制孩子的情緒發洩,而是引導孩子找到宣洩的方式或者換角度思考,能夠懂得如何妥善緩解情緒,使心情平復。有宣洩、能轉移情緒,才能使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能夠自如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和挑戰。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即便日後身處逆境,孩子也能夠在強大內心的彈力下,轉化情緒帶來的巨大的波動和傷害。
陪伴好心情
4】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不是一種純粹的忍耐力,還是一種權衡能力和判斷能力,懂得並能判斷出透過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獲取更大的利益,延遲滿足是選擇力、判斷力和權衡能力的集中呈現。所以,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不要將孩子放在被動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學會忍耐,而是要讓孩子逐不發展出掌控自我需求的能力,從被動走向主動,依靠自己不斷提升的判斷力、行動力去實現生活自控。
5】學習力。學習力就是孩子根據自身興趣、成長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完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呢?那就是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現在想要得到什麼、理想是什麼、擅長什麼?現在擁有什麼、準備怎麼做?未來在前方,一直在不斷的進步、完善。今天學習的很多知識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被淘汰,面對變化中的世界,保持強大的學習力,是“勇立潮頭”的不二法則。所以,生活中越是優秀的人越愛學習,保持不被時代落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奔跑。學習力不僅限於學習文化知識,它還包括與人協作、自我成長、應對突發事件等一系列能力。
構思創作
教導孩子不僅僅是現在給予他們開心和快樂,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們如何應接挑戰,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決定了他們在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能夠呼叫多少現在的智慧預見未來的發展。今天的國家制度影響明天國家的發展方向,父母教導孩子成長髮展的眼界和格局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高度。在教導孩子成長、成才這條道路上,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作為家長,不斷最佳化自己才能扮演好父母這個角色,引導孩子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成長。
-
3 # 會心育兒成長
在家裡,父母主要透過觀察與身教,保護孩子天賦才能: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在8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英文翻譯作品——和爸爸黃磊一起完成的。
9歲時,黃多多和小夥伴一起排戲,她負責寫英文劇本。
去年6月,多多媽在微博說,黃多多翻譯了第三本書。後來,多多還在一次電影首映禮的現場,和斯皮爾伯格輕鬆交流無障礙,那架勢真的不是一般孩子能做到的,現場照片一經曝光,當即圈粉一大片。
如果多多是讀書促進人生成長的進行時。那麼風頭正勁的最強CEO馬斯克——劃時代的支付工具Paypal創辦者,特斯拉電動跑車的創始人,私人公司發射火箭的壯舉完成者——就是受家庭的影響,因愛讀書而達成人生奇蹟的男人:
1、“做給孩子看”,父母堅持熱愛,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
馬斯克小時候非常不愛說話,作為一個深度沉浸閱讀者,小時候馬斯克看完書後,就會完全沉浸在自我思考中,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當人們跟他說話,他沒有任何反應,眼睛呆滯。一度讓人以為他被人認為是失聰。
對於內向的馬斯克,媽媽沒有強迫他去改變,而是去發掘其中的原因——他喜歡思考和看書。
母親梅伊本身自己酷愛科學和閱讀,“做給孩子看”是她的教育理念。每週兩次的圖書館閱讀是她和孩子們的必修課。她從小就教育馬斯克去閱讀不同領域的書,馬斯克在回顧幼年生活時分享說:
“從起床到上床睡覺,我一直在接觸不同的書。直到有一天,我開始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這也無意中讓我發現自己真正愛好的事物,設計和實現產品的工程師。”
2、培訓抓住問題本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歲開始,馬斯克幾乎每天閱讀10小時,一天可以看完兩本書,四年級就把所在城市的圖書館的書翻完了。在十二三歲的時候,馬斯克被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徹底迷住了。
這本書帶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帶有自己主觀或者認知的偏見,所以很難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正確的問題。
這本書教會他:“真正的難點在於想明白應該問什麼樣的問題,一旦你抓準了問題,剩下的就很容易解決了。”
比如小時候,人們常會問馬斯克:“長大要做什麼?”
他其實也不知道,但隨著自己的閱讀積累,後來他想,搞發明應該會很酷吧,因為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遊》作者)曾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於是,就有了種種壯舉:
3天時間學完了其他人6個月的課程《BASIC組合語言教學手冊》12歲就設計出遊戲軟體Blastar(炸彈),當時南非《個人計算機和辦公技術》雜誌給了這個12歲孩子五百美金,他的設計靈感就源於書裡的太空場景。3、堅持一生不懈地求知與自我更新
起初,馬斯克的閱讀涵蓋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程式設計、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等名人傳記。
隨著年齡增長,他的閱讀和職業興趣擴充套件到物理、工程學、產品設計、商業、科技和能源,對知識的飢渴促使他主動接觸各種學科。
馬斯克透過讀書,展現的驚人的遷移學習力——就是將一個領域學習到的內容應用到另一個領域的能力。
在馬斯克的公司裡,如果有員工對他說:“對不起,這個工作太難,我實在做不出來。”馬斯克的回覆就是:“好的,你被開除了。”
然後他就自己找幾本書研究學習一下相關工作,並且很快搞定,被開掉的員工無顏以對。
對於火箭這個私人從未涉足的領域,他也能做的比大國工業更好。他曾經說過,如果一件事情我不會做,那我就去讀書。比如他說: “我真的是看書學會造火箭的。”火箭研發中需要攻克很多知識上難關,他都透過讀書做到了。
“所有的資訊都寫出來了,只要你願意讀書,你可以學得很快。”
如今他的5個兒子,也受老爸的影響,也熱愛讀書。
在這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也開始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吧。
推薦語就用上面這本書中的一句話:
我一生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
回覆列表
孩子看見飯桌上紅紅的辣椒,吵著要嘗一嘗;看見地上顏色好看的石頭,拿起來嚐了一嘗;媽媽買回來一隻滿身是刺的菠蘿,孩子從沒見過這個東西,一下子吸引住了,伸手想去摸一摸遇到這些情況,作為家長的你,是怎樣應對的呢?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的家長都會作出這樣的迴應:辣椒很辣,小孩子不能吃!然後趕忙把辣椒挪開了;地上的石頭這麼髒,怎麼可以拿來咬,傻瓜!快點把它丟掉!然後一把搶過石頭扔得遠遠的;菠蘿會刺傷你的小手,等媽媽削好了再給你吃。然後飛快地把菠蘿拿進廚房這樣的反應,你可能以為可以保護孩子,但是,你也許沒有意識到,什麼都想試一試,就是孩子的探索、創新精神的萌芽,是非常可貴的,如果這種行為得不到鼓勵,反而被壓制,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樣的行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是不好的,於是變成什麼都不想試,什麼都不敢試了。
兒童天生就有探索精神,什麼都想試一試,而且不會顧慮會不會失敗。桌上放著一隻紅紅的塑膠蘋果,孩子一定會拿起來咬一咬,這才發現這隻蘋果是假的,於是學會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地上有積木,有的孩子會拿起來咬一咬,扔一扔,然後孩子才會明白,積木不好吃,但是摔不破孩子透過這些探索、嘗試活動去認識周圍的世界,這種探索精神,使孩子勇於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勇於創新和創造。
華人很聰明,可是,近百年來,我們的科技發展水平滯後了,我們的創新能力不如歐洲、美國、日本等,我們的創新產品明顯少於這些國家,這個事實使我們感到心痛。其實孩子一生下來,無論是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索心,關鍵是父母的教育態度、方法、學校教育所鼓勵的東西以及整個社會的風氣,如果孩子的探索創新是被鼓勵的,而且還想用各種辦法來發展、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這種天賦就能得到發展;如果孩子的探索行為不被鼓勵,反而受到壓制,孩子天賦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就會被扼殺。我們的家長、老師、社會制度究竟是鼓勵還是壓制孩子的創造力?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問題,而是關係到整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了。
在美國的小學課堂裡,正在上一節課《蚯蚓》。老師拿來一盆蚯蚓,對同學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研究蚯蚓,請同學們自己上來,每人拿一條蚯蚓。
同學們都用一張紙,想把蚯蚓帶回去,但是,不聽話的蚯蚓紛紛從孩子們的手中逃脫,有的爬到牆角,有的溜到椅子下面。於是課室裡來了個全場大搜捕。
過了一會,同學們終於把蚯蚓都抓了回來,老師請他們研究一下蚯蚓,然後說出自己研究的結果。
個孩子站起來說:它沒有腿,可是會爬。
老師說:對!
另一個孩子說:那不是爬,是蠕動。
老師說:對,你說得更準確。
又有同學說:老師,我發現蚯蚓是由許多環組成的。
老師說:好,你觀察得很仔細。又有一個說:老師,我把蚯蚓放到嘴裡嚐了嚐,發現它是鹹的。
老師高興地說:你很勇敢,親自嚐了嚐,我不如你。
又有一個同學大聲說:老師,我把蚯蚓栓在繩子上,然後吞了下去,再把它拉了出來,發現它還是活的,說明它的生命力非常強。
這時老師非常驚奇而又嚴肅地說:你真了不起!你這麼小小的年紀,就有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我真為你感到驕傲!
孩子的獨創精神是多麼的可貴!老師對他的讚賞,又將對他是多麼大的支援!
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機會可以鼓勵孩子的創新精神。下面是我的一些具體的建議,供家長參考:
第一、我們要對孩子讓我自己來我要試一試的行為予以鼓勵和幫助。比如,孩子第一次想試著爬到攀爬架的最高處,你很擔心他的安全,你可以說:你真勇敢,記住一定要抓緊哦!孩子要試辣椒,就讓他試,如果他被辣得哇哇叫,你可以說:辣一下不要緊,喝點冰水會好一點。孩子撿起石頭來咬,我們可以問問他:好吃嗎?孩子摸了摸菠蘿,大聲喊:好痛啁!你可以鼓勵他:你真能幹,發現了菠蘿會刺手。
第二、我們要在孩子失敗了的時候給予支援。比如孩子試著自己煎雞蛋(當然,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必須陪在身邊),結果,大半隻雞蛋掉到鍋子的外面去了,這時你可以鼓勵他說:不錯,第一次煎雞蛋就能把小半隻雞蛋弄進鍋裡了。孩子試著自己折飛機,可是飛機怎麼也飛不起來,我們可以建議說:把頭弄得尖一點試試看。切忌在孩子失敗的時候諷刺、挖苦孩子,那會把孩子的探索熱情熄滅掉。也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可憐他,那會使他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第三、我們可以想些辦法來和孩子一起創造。
下面是一些利用家裡的資源來進行的小創造,你可以試試看:
(1)報紙做球。把用過的報紙捲成球狀,用彩色紙包一包,變成一個個漂亮的紙球,和孩子一起玩踢球、丟球入籃比賽、扔遠比賽等等。
(2)信封做手環。把用過的信封剪成一個個的環,然後在上面塗上喜歡的顏色,或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裝飾好了之後把它套在自己的手腕上,變成一個個漂亮的手環。
(3)紙盒做拉車。用過的鞋盒、牙膏盒等紙盒,在前面打一個洞,然後穿上一條繩子,做成一部拉車。可以在車上放娃娃、貨物等,在盒子下面裝上輪子則更好。
(4)巧用毛巾做遊戲。用毛巾矇住眼睛,爸爸或媽媽拉著孩子的手,走到家庭用品前,讓孩子摸一摸,然後說出這件物品的名稱;或者拉他走到另一間屋子,問他:現在站在哪裡?也可以用毛巾遮住好吃好玩的東西,請他伸手進去摸一摸,把花生摸出來,把球摸出來等等。
這些遊戲雖然簡單,但作用不小,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他的思維會更活躍,腦筋更靈活,創意更多,快樂更多,自信也更多。